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祥解

以非地带性特征为主(3个)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
以热量为主: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 带、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
在热量带基础上的按水分条件划分:
湿润
半湿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 Nhomakorabea 半干旱
(对有些地区进一步分东部及西部亚地区)
干旱
以生物气候特点(植被、土壤)为主
自然地带和亚地代表根
据大地貌单元
自然省(90个)
自然州
自然县
1、先进的理论、一定的经验、我国实际, 第一次在区划等级系统中充分反映出地带性
区划单位 2、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明确的概念、
划分原则和指标等 3、实践性强,目的性明确(全面评价自然
条件和资源) 4、突出贡献:第一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
1、主要任务明确(事业规划及经验推广), 重点为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
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
属于该区的单位
例如: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关于柴达木盆地之争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黄秉维
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 依据
以气候、植被、土壤的地理相互关系为基础
根据气候在土壤与植被的反映来观察自然现 象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2、广义理解地带性分异规律 3、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
和统一指标进行区别 4、主要按水平地带性因素的地域差异划分 5、重要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界线 6、区分出青藏高原,使之并列于三大区 7、阐明气候上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以及
亚热带性在我国特别发达
1、区划等级单位过多,实际应用不方便 2、区域单位命名易产生歧义,名称过长不
综合自然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源于地域分异和区划单位的整体性。任何区域单位 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成分和区域内的部分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因复杂,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 主要因素。
归结为一条总原则: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所谓“从源” 指必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是指必须 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 目的都是为了客观地揭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事实。
• 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所有区划单位,既是地带性的,又 是非地带性的,这是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有机叠置后的必 然结果。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的统—,即为综合单位。
1)区划与划区图解
• 区 划 区 划 理 论 体 系
地域分异
原则 指标 标志 划区方法
划
区域
区
1
2 3
区划图
2)地表分异理论图解
与叠置法配合使用,效果好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4)主导标志法
• 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区划方法。通过综合分析选取 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然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它 强调在区划时,要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作为确 定区域界线的主要依据,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同 一指标来划分。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标志,往往是一、两个甚至 是两、三个密切关联的标志。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相结合的产物,当前最好的方法。
中国自然区划:区、带、地区、地带、省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5) 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 进而划出主导标志 → 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 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 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八十年代以前主要采用此方法。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精品PPT课件

一.双列系统
双列系统: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即两 个并列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1.自然带:地带性区划最高级单位,但有分歧:
伊萨钦科和格里高利耶夫:基本热力带(否认) 我国多数地理学者: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赞成)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不是区划的一级单位,作为0级单位(折中)
罗开富“草案”(东西两壁) 黄秉维“初稿”(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名称 东部季风大区 西北干旱大区
青藏高寒大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异因素 濒临海洋 深处内陆
新构造
自然地理特征 湿润;平原低山;森林植被
干旱;低高原、中山、盆地; 荒漠、半荒漠
高寒;高高原、高山;草甸草 原、荒漠
2.自然地区
① 自然大区内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② 划分依据:大洲Ⅱ级大地构造-地貌,湿润程度 前苏联:俄罗斯平原、西西比利亚低地、中西伯利亚台地、远东山
(三)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1.通过双列系统不完全区划单位交替 叠置,从而得出完全综合性的单列 系统区划单位
2.特点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
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小区(景观)才 是最综合的单位
总结:单列系统的特点
反映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性 只进行一个系统的区划研究 区划单位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合 应用于中低层次的综合自然区划
揭示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深化自然地理理论研究; 揭示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 全面评价、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服务经济建设。
自然区划第4-6章土地(已修改)

潜力,主要内容是土地评价或称土地分等。
(3)土地利用学:研究土地利用状况、生产水平、 空间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等
(4)土地规划管理学:探索未来各种土地的合理
利用方向、合理配置以及土地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5)土地信息学:3S,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存 储、管理、分析、处理、表达、应用和传播
第二节
一、土地单位系列 1. 有关概念:
就包含这两方面的意义
2.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
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貌成为划分土地单位 的主导标志
3.土地分级的具体要求
1)土地单位内部相对一致, 不同级别应有不同的 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标准 2)划出的土地单位必须易于识别 3)土地单位系列应当简明
第三节 基本土地单位之一:地块 一、地块的定义和性质
的动态特征
(5)土地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和一种重要的 自然资源,土地概念除有自然属性内涵外,还有经济属 性和社会属性内涵。
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 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地是在一定地段内把全 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 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
的重要因素(微尺度),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
结合,构成比生态系统更高一级的系统,即自然地理系 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空间尺度上的低 级单位),也包括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科学: 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及 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 措施的一门科学 (1)土地类型学:研究土地的综合自然特征,即土 地系统及其形成、特征、演化和分布规律。 (2)土地资源学:针对具体服务目的来研究土地的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它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
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
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
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
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
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
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地带和亚地代表 根据大地貌单元
自然州 自然县
自然(90个)
1、先进的理论、一定的经验、我国实际,
第一次在区划等级系统中充分反映出地带性 区划单位 2、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明确的概念、 划分原则和指标等 3、实践性强,目的性明确(全面评价自然 条件和资源) 4、突出贡献:第一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
例如: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关于柴达木盆地之争
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 属于该区的单位
例如: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黄秉维
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
依据 以气候、植被、土壤的地理相互关系为基础 根据气候在土壤与植被的反映来观察自然现 象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1、主要任务明确(事业规划及经验推广),
重点为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 2、广义理解地带性分异规律 3、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 和统一指标进行区别 4、主要按水平地带性因素的地域差异划分 5、重要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界线 6、区分出青藏高原,使之并列于三大区 7、阐明气候上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以及 亚热带性在我国特别发达
对象:自然地理综合体
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
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 列成一定的等级区域系统
1、发生统一性原则(历史的角度)
2、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最大一致性)
例如:高级单位自然带——热量 次一级单位地区——热量基础上的湿润 干旱情况
3、区域共轭性原则
以非地带性特征为主(3个)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

例如,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和沟坡 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丘顶相、丘坡相和丘麓相。
相(立地、地块)的特征
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 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 分类和分等
提纲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分级 第三节 土地分类与制图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土地科学:
属于地方尺度或局地尺度的研究 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生产
潜力、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 方面的内容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 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的性质 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点,而不从属于其 中任何一个单独要素,它是地表表层历史发展的 产物
限区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即自上而下或水 平移动或停滞积聚等共同性,这是与高级土地分 级单位的重要区别
限区的划分
正负初级地貌形态交替分布以及阶梯状 地貌的情况下对限区形成的作用最为明 显
划分限区时,除了以地貌形态作为根据 外,还应考虑基质及其差异导致的排水 条件、湿润状况、土壤和植被等的变化
关于地貌部位不同学者的观点
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岩性、土质的差异是相分异的重要因素和确定界线 的重要标志。地貌部位、岩性土质、潜水条件和间 接气候条件等决定的处境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
只发育一个土壤变种、定居一个植被群丛,一个指 变种个体和群丛个体,是个体单位
综合自然区划-景观解析

❖ 类型系统是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由多种多样的低 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单位,越是高级单位越抽象,分 类就越简单,但更具有本质特征。
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
❖ 界线:是区域划分的具体体现,表明两个相邻的、彼 此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在质上转变的线或带,一般处在 自然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显著的带段。
❖ 界线是一条龙逐渐变化、宽窄不一的过渡带,具有相 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固体基础界线明确 ,易确定, 土壤和植物界线往往变化多端,但能用仪器或目视观 察确定,而气候,水文,动物等要素界线则表现模糊, 不能目视,需要专门方法确定
景观的同一性
❖ 发生同一性
❖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 组成成分同一性
❖ 结构同一性 ❖ 1.组成结构同一性 ❖ 2.土地结构同一性
第5节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 地带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 经度省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 山势特征对山地垂直带结构的影响 ❖ 非地带性单位类型 ❖ 山地景观的划分 ❖ 实例
❖ 特点
❖ 自然带 自然地带 自然亚地带 自然亚次带
❖ 自然带: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 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净辐射与热力条件相关 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其是最高级的 地带性区划单位。自然带应该按热量的地域 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
❖ 自然地带:
❖ 亚地带:
❖ 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 概念:由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形成的非地带 性单位
❖ 特点
❖ 大区 地区 亚地区 州
《自然区划》课件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区资源, 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
研究各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 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自然区划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局限
• 能够科学地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 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划分标准和方法有一定主观性。 • 忽略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实施自然区划的步骤
自然区划的分类方法
单因子区划法
根据单一因子(如气候、地势 等)进行划分,简单直观。
多因子区划法
综合考虑多个因子(如气候、 地形、植被等)进行划分,更 全面准确。
层次区划法
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层次态环境保护
2 资源管理与规划
3 自然灾害防治
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 学依据和管理参考。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自然条件进行 城市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划
根据土壤肥力和降雨情况划分不同 类型的农业区,提高农业产能。
《自然区划》PPT课件
自然区划是一种将地球表面根据自然元素特征进行划分的方法,它有助于深 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自然区划简介
自然区划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区 域,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
自然区划的定义
自然区划是根据地球表面的自然元素,如地势、气候、水文等特征,将地球 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
1
收集数据
收集与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2
选择划分因子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划分因子。
3
划分区域
根据划分因子进行区域划分,形成自然区。
4
评估和调整
评估自然区划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综合自然区划课件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 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 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 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 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 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这种地 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第7页,共45页。
• 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不同 的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
第13页,共45页。
3、地理相关分析法
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 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 行区划:①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 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 坐标网格的工作底图上;②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 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 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③在此基础上逐 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带的划分应该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通 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
第18页,共45页。
• 自然地带
次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 带性区划单位。每个自然地带都具有特定的反映地带分 异的土壤和植被类型,从而构成一定的优势景观型。在 地势和构造地貌差异支配下,每一自然地带内部通常形 成从属于该自然地带的景观型和垂直带谱,它们与平地 的显域景观型有所差别,并且不成优势分布。
一、概述
(一)概念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是确定
区域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方法。 广义:区划是确定地理界线的研究
第2页,共45页。
区划的特点
• 所划分的区域在空间上统一,不可分割 • 区划的对象是地域综合体 • 区划就是“地域系统法” • 区划不仅是划分,还有合并 • 地域分异规律学说是区划的理论基础 • 区划不排除分类
《综合自然地理》第04章 土地类型

湿润中亚热带 丘陵地类 13个土地型 D17 常绿阔叶林红壤丘陵地 D27 常绿、落叶混交林红壤丘陵地 D37 针叶林(侧柏)石灰土丘陵地 D57 针叶林红壤丘陵地 D67 灌丛草地红壤丘陵地 D77 灌丛草地石灰土丘陵地 D87 灌丛草地紫色地丘陵地 D97 旱作红壤(包括茶果园)丘陵地 D107 旱作紫色土丘陵地 D117 丘陵地梯田 D127 毛竹林红壤丘陵 D137 经济林红壤丘陵
性质:时间与空间演替
原因:自然与人为演替
方向:正向与逆向演替 过程:节律性与非节律 性演替
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土地类型演替系列 1.盐生植被演替系列;2.草甸湿生化植被演替系列
4.意义:土地结构是土地质量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重要依据
递 变 型 组 合
重 复 型 组 合
宁夏兴仁堡盆地土地类型环状结构 示意图(梅成瑞,1986)
银川 平原 土地 类型 带状 结构 图 (梅成 瑞,1986)
土地类型相对面积直方图
四.土地结构与土地演替
(二)土地演替 1.概念:土地类型发生发 展的动态过程。 2.演替类型
一.多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
类型单位系统 景观 地方 级土 单地 位分 限区 相 景观的种→属→科→ 地方的种→属→科→ 限区的种→属→科→ 相的种→属→科→
个 体 单 位 系 统
划自 单然 位区
北京百花山附近河床相分类(据陈传康)
相科
相属
常流水河床
河床 间歇流水河床
相种 急流水河床 缓流水河床 沙质间歇流水河床 卵石间歇流水河床 巨砾间歇流水河床
一.土地概念与内涵
4.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的地段 土地是自然与经济综合体,也是历史自然体 土地具有立体三维结构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 土地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综合自然区划

地区(次一级单位)的一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 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也大致相同,如半湿润地区:干 燥度,1~1.49,年降水量,500~1000㎜,森林草原。
3. 区域共扼性原则
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区 域系统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部分。
如山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山地极不相似,但根据区 域共扼性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一个区域单位中。同 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类似但彼此隔离的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 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一个组成要素为 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以地貌为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地貌区划
如
以气候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气候区划
以水文为对象所进行的水文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 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 的区域等级系统。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 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 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的研究; (2)反映某一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
认识性区划方案的研究; (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应用的研究。
综合自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
(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 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 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 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因 地制宜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 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而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 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良性生态平衡提供基本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

某些地带进一步划分的可能图式
亚地带 北极苔原亚地带 典型苔原亚地带 森林苔原亚地带 次亚地带 藓类地衣苔原次亚地带 灌木苔原次亚地带 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 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 灰色森林土阔叶林次亚地带 灰化黑土阔叶林次亚地带 淋溶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 典型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
苔原地带 (前苏联)
自然亚地带是自然地带内部的地带性差异,是进 一步的划分。一般来说,自然地带的更替变化是自 然地理综合特征明显的地带性质变; 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一、两种自然要素的
地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的改变;
次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
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
表6.2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特征:
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空间的分布
更替规律 界线是逐渐过渡
我国多数地理学者赞成自然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 区划单位,认为自然带应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 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 目前公认的自然带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
表6.1 不同作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
前苏联土壤生物 气候区划 寒(极)带 寒温(北方)带 温(亚北方)带 暖温亚热带 亚热带 热带 ∏.O. 马克耶夫 寒 带 寒温带 暖温带 半亚热带 亚热带 热带 赤道带 寒温带 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赤道带 中国综合 自然区划 苏联地理简明 百科辞典 极 带 亚极带
森林草原地 带 (前苏联)
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
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
棕色森林土落叶阔叶林亚 地带
暖温带落叶 阔叶林地带 (中国)
褐色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 亚地带
淋溶褐土落叶阔叶林次亚地 带 褐土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次 亚地带地带:每一个地带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 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 划分根据:土壤和植被,每一个地带都有相 应的植被型和土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导标志与分异因素的关系 地理相关分析,确定主导标志及分界数值区间
分区与分界的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顺序划分(自上而下)
热量带界线
11 2 4 5 3 6
地带/亚地带
11
自然地理区 2
4 5
3 6
地区
12
自然大区界线
自然州
12
自然省
① 根据大尺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和自然大区; ② 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相互叠置,划定地区单位; ③ 根据地区内的带段性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 ④ 据地带、亚地带内的省性差异,划分自然省;
⑤ 自然省内划分自然州;
⑥ 自然州内继续划分………直至自然地理区
合并法(自下而上)
Ⅰ
Ⅱ
Ⅲ
a
b
1
c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d
e
a:划分出一些具体土地单位; b: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区分出土地类型(1,2,3); c:去掉相邻同一土地类型的界线; d.e: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区分地域差异,划定自然地理区 (Ⅰ、Ⅱ、Ⅲ) ……
第四章 综合自然区划
概念与特点 原则与方法 等级系统 我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自然界是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高低有别、复杂程度不一、特征不 同但彼此有联系的地域单位组成的复杂和多级别的镶嵌体系。
区划:区域的划分。包括自然、经济和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部门的、综合的 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为依据,根据一定区域综合自 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每个区 划单位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 域等级系统。
一.双列系统
双列系统: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即两 个并列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1.自然带:地带性区划最高级单位,但有分歧:
伊萨钦科和格里高利耶夫:基本热力带(否认) 我国多数地理学者: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赞成)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不是区划的一级单位,作为0级单位(折中)
揭示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深化自然地理理论研究;
揭示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 全面评价、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服务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一.区划原则(陈传康)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区域共扼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其他: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原则、生物气候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等
中国自然区划(1959年)所采用的主导标志
自然区: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3大区
自然带:大气温度(≥10°C积温),6带 自然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和距海远近,湿润、半湿润、干旱、 半干旱共16个地区 自然地带:植被和土壤地带性,28地带 自然省:地带内部的地貌差异,90个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二.特点
区划性质:由无限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组成的互为对立的过程与结果 (区划单位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区划单位之间相似性最 小,差异性最大)
区划界限:过渡性(不明显性、重叠性) 区划单位:综合性、空间上的不重复性 区划方法:综合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 区划结果:多级的区划系统
三.意义
2.自然地带
① 自然带的进一步划分,是最基本的地带性高级区划单位
②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
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
③ 划分标志:植被型和土类,气候指标 ④ 过渡带的划分
两种情形:镶嵌分布,混杂分布 两种处理:平分,独立成带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中的自然地带 冷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或红壤与黄壤地带
① 公认的自然带: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热带、赤道带
② 划分自然带的意义
便于比较各洲地带性分异,衔接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
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部门自然区划高级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作制度
不同作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 前苏联土壤 生物气候区划 寒(极)带 寒温(北方)带 温(亚北方)带 暖温亚热带 亚热带 热带 ∏.O. 马克耶夫 寒带 寒温带 暖温带 半亚热带 亚热带 热带 赤道带 以热带为例 气候特征 水文一致性 植被一致性 土壤一致性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高温多雨↓ 河网密集、地表径流丰富,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 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极高 赤红壤:岩石风化、粘土形成,有机质积累和分解,淋溶 作用、富铝化强等 寒温带 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赤道带 中国综合自然 区划(1959) 前苏联地理 简明百科辞典 极带 亚极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亚赤道带 赤道带
3.自然亚地带与次亚地带
自然地带按照地带性分异因素的续分,形成低级地 带性区划单位,研究不够深入。 自然地带的更替变化是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明显的地 带性质变; 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一、两种自然要素的地 灌木苔原 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变; 次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 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
拟定等级系统是任何自然区划必不可少的环节
依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 双列系统: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区划 也存在两种等级系统(理论基础: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互不 从属) 单列系统: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反映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 位,区划只存在一种等级系统(理论基础:任一区划单位都是由地 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然综合体)
二.区划方法
1.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发生统一性原则
占有丰富的古地理资料,现代自然特征形成的关键历史事件 依据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 自然地理特征相似性或差异性
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扼原则
3.部门区划选置法﹣综合性原则 4.地理相关分析法﹣综合性原则
5.主导标志法﹣主导因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