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4e7f2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1.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节日、民俗、艺术、历史等。
2.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讨论。
4. 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5. 实践体验,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培养、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第二周:学习诗词欣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第三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第四周: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5. 第五周: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6. 传统礼仪的学习与实践,如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
7. 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国守法等。
8.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9.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如和谐共生、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
10. 总结与回顾,对整个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传统礼仪。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美德。
三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
![三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829d7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a.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
3. 学生绘制中国传统节日的海报或手工制作相关物品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了解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你知道它们的起源和意义吗?二、学习(15分钟)1.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例如中国书法、中国画、传统音乐等。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研究和介绍。
每个小组分享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三、实践(20分钟)1. 学生绘制中国传统节日的海报或手工制作相关物品,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五、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写一篇短文介绍它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民俗村,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
2. 邀请专家或长辈来校进行传统文化讲座或示范,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报告和展示。
2. 学生绘制的海报或手工制作物品的创意和完成度。
3. 学生写的作文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ad925d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9.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3f421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0.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传统节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学习与传承。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第一学期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82e5620ce2f0066f4332221.png)
第一学期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2019第一学期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班共有学生46人。
他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况且,本班男孩子较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家事,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前段时间,学生对《三字经》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三个部分《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
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63c44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c.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c025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9.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习惯4.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4. 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5.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学生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影响4. 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5. 家庭、学校、社会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七、教学方法:1. 对比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a13c5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7.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瓷、京剧。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古代诗歌、民间故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简介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艺术欣赏3. 第三课时:成语故事讲解4. 第四课时:神话传说分享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背诵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
2. 中国传统智慧:数学、科学、哲学、医学。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2.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习俗讲解2. 第七课时:中国传统智慧欣赏3. 第八课时:道德观念阐述4. 第九课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践行。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表现。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
2.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音频、传统文化书籍、网络资源等。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5f22b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f.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思想等。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们生活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3.2 讲解: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1.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章:学习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喜爱。
2.2 教学内容:春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3.2 讲解:分别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三章:探索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书法:讲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如横、竖、撇、捺等。
绘画:讲解中国传统画的基本技法,如工笔画、写意画等。
剪纸: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剪切、刻画等。
陶瓷:讲解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如拉坯、上釉、烧制等。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3.2 讲解:分别讲解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的基本技法。
3.3.3 互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四章:领略传统思想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思想体系。
培养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思想等。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969697207cd184254b3535b5.png)
4.活动广角
(1)下面是“仁”字的演变过程,多有趣呀!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跟同学交流交流吧
5.成长阶梯
(1)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最主要的收获是。
(2)学生展示
生1: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认为你做得怎么样?
(很好/较好/需要继续努力)。
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教材引入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入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一单元编排序言去讲和引入。
二、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
1.学习理解(清)李毓秀《弟子规》的选文。
(1)、学生自读《弟子规》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
生1:尊敬仁德之人的原因。
生2:亲近仁德之人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重点:君子的产生。
教学难点:从小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理解《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
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生3:不亲近仁德之人带来的害处。
(3)、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生:尊敬仁德之人是因为他们说话直接、不讨好别人;尊敬仁德之人会使缺点逐渐减少;不亲近仁德之人做事情会失败。
2.温馨点击。
(1)教师总结:
真正的仁者,内心糖良,处处替别人着想。他们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也不会刻意地订好别人。《弟子规》教导我们:只有亲近这样的仁德之人我们才能成为仁者。所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583f6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b.png)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以下是一份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教版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古代文学、传统艺术、节庆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
2. 传统艺术:书法、绘画、戏曲等。
3. 节庆文化: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重点:唐诗、宋词、元曲和书法、绘画、戏曲的介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用于书写重点内容。
2. 投影仪: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
3. 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展示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3. 巩固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XXX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XXX](https://img.taocdn.com/s3/m/38720e4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3.png)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XXX一、教材引入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孩子、朋友等身边的人?2.介绍本课的主题:仁者爱人,让学生明白仁爱和关爱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新课1.研究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孝道之行,愿闻其详。
”1)、学生自读这段经典语录,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2)、讨论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现出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2.研究理解《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录:“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1)、学生自读这段经典语录,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2)、讨论如何做到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
3.研究理解仁爱和礼貌之间的关系。
1)、学生自读《弟子规》中的经典语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讨论如何用礼貌的方式对待朋友,展现出仁爱之心。
三、温馨点击1.教师总结:仁爱和关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而礼貌和尊敬则是表现出这些品质的方式。
我们应该学会尊敬他人的父母、关爱他人的孩子,以及用礼貌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2.学生谈感悟和想法。
四、活动广角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表现出对父母、孩子、朋友等的关爱和尊敬。
2.学生自主选择一位仁爱的人物,进行介绍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这个人物的仁爱之心。
五、成长阶梯1.师:你在本课中学到了什么?2.学生展示生1:我学会了如何表现出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生2:我学会了如何用礼貌的方式对待朋友。
生3:我选择了XXX作为我介绍的仁爱人物,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仁爱之心。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仁者爱人的道理,明白了仁爱和关爱之间的关系,以及礼貌和尊敬的相互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受益,养成关爱、尊敬他人的优良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和收获。
接着,学生将自己阅读《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而》的选文和注释,理解文意。
这三段选文主要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学生们认为尊敬自己的长辈和爱护自己的孩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敬别人的长辈和爱护别人的孩子。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1ca0049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a.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春节和元宵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三、互动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春节的手工艺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反思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性。
三年级_传统文化_教案(3篇)
![三年级_传统文化_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f4b37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3.png)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基本脉络。
2. 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历史悠久吗?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国的历史。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基本脉络,包括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2. 教师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源,讲解每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如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诸葛亮、唐太宗、成吉思汗、孙中山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三、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历史时期是哪个?为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
2.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相关章节,并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请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历史时期?”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感兴趣的部分,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三、文化传承1. 教师讲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剪纸、京剧、武术等。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14cbb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08.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静夜思》2. 《春晓》3. 《登鹳雀楼》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2. 掩耳盗铃3. 刻舟求剑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1. 中国传统节日2. 传统礼仪3. 传统美食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 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诗词、成语默写及理解情况。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诗词欣赏(2课时)1. 学习《静夜思》(1课时)2. 学习《春晓》(1课时)第二单元:成语故事(3课时)1. 学习画龙点睛(1课时)2. 学习掩耳盗铃(1课时)3. 学习刻舟求剑(1课时)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5课时)1.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2课时)2. 学习传统礼仪(1课时)3. 学习传统美食(2课时)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默写、解释词语、分析意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美。
2. 成语故事: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讲解、展示、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诗词、成语文本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d7cb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8.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和庆祝方式。
3. 掌握传统节日的相关词汇和习俗。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敏感度和体验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3. 传统节日的相关物品和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历史背景和庆祝方式。
2. 解释传统节日的相关词汇和习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活动实践(2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小短剧或展示来介绍该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评论。
3. 教师点评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等),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和探索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提供相关书籍或网站的推荐。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短文介绍该节日的历史背景、庆祝方式和自己的感受。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得到了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9598ea2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b.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崇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课文1:《春节》课文2:《元宵节》课文3:《清明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课文4:《端午节》课文5:《中秋节》课文6:《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中关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4. 情境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三单元:传统技艺课文7:《剪纸》课文8:《泥塑》课文9:《书法》2. 第四单元:传统美德课文10:《诚实守信》课文11:《尊老爱幼》课文12:《勤劳节俭》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每种传统技艺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传统美德的含义。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以及传统美德的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经历。
历史小学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历史小学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7401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c.png)
历史小学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历史教案,我们应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豪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积累的各种思想、艺术、制度、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文化精髓。
2. 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内容。
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曲等;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提倡“仁者爱人”,注重家庭和谐和社会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弟子规》、讲述孔子的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传达尊敬长辈、友善待人的价值观。
2.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秩序,注重法律的约束和公平正义。
我们可以通过讲述《管子》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守法的重要性,并明确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道家哲学和老子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到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1. 绘画艺术中国传统绘画以墨、笔、纸为主要材料,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
2. 音乐艺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以古箏、笛子、琵琶等为代表,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有京剧、昆曲、豫剧等众多剧种,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传统剧目而闻名。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49b52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6.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相关的饮食,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体会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导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合作,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鼓励学生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
4.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随时随处包蕴的传统文化,牵引学生爱国情愫,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引导学生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叙述明白。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
教学准备课件生活照食物头饰调查表相关的儿歌童谣、妙语佳言等桌椅分成四大组,呈方阵黑板布置预设过程一、激趣导入,话饮食。
同学们,我们浙江可是个“鱼米之乡”,美味佳肴数不胜数。
那么,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呢?请学生各抒己见,并表演一下吃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时的样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物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不仅如此,许多食品都包含着特别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板):饮食的传统文化。
从日常生活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感受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力求在课一开始就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起学生心底的期待与好奇,引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让他们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快乐表达。
二、重现生活,选饮食。
活动(一):观看饮食诉衷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五、总结《子不学》教学目标: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爱的鼓励]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
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昔仲尼》教学目标: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
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
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
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
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
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
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
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
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
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师生》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
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四、总结。
《花木》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
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二、教学新课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
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
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
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四、拓展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精卫填海》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教具准备:挂图、头饰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二、学习新课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
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三、总结: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
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
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第二单元名人长廊孔子《万世师表》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二、学习新课: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教学目标: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