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5.9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最新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导论根据长期以来形成的认同,经济学有两大区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词都来自希腊语,前者是从小的方面看;后者则是从大的方面看。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宏观经济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分析不同经济活动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总体经济表现的影响,分析国民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的决定机制;探讨总量波动的原因等,从而可以把宏观经济学定义为研究总量运行的经济理论体系。
学习宏观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首先应该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明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一些相关的重要概念;其次,应该熟悉和把握宏观经济流量循环的模型;最后,能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宏观经济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章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论述,并以此作为全书逐步进入宏观经济神秘殿堂的导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有很多杰出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的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称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善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l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l 宏观经济学的思想流派及其争论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宏 观经济学的形成;
古典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可以自动调节到充分就业的均 衡这一信条因1929-1933年的大萧条而被动摇,古典经 济学难以解释大萧条的原因; 凯恩斯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入手,解释引致大萧条的 经济机制。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简称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 展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材及参考书
l 魏埙等著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下 册),南开大出版社
黄亚钧等著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曼昆著 《经济学原理》(下册),北京
大学出版社。 (美)萨缪尔森等著 《宏观经济学》 华夏出版
社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l 2 经济增长 l 2 经济周期 l 2 失业 l 2 通货膨胀(Inflation) l 2 国际经济 l 2 宏观经济政策
l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的经济增长问题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 经济发展迅速,被誉为亚洲“四小龙”,而 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造成这 种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 Economics)
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 曼昆( Greg Mankiw )、布 兰查德( Olivier Blanchard )
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市场出清持怀疑态度,认为:1、信息不完全 或不对称;2、价格变动是有成本的。这会使得工资和价格变得 具有刚性。 信息不对称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所具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例如 对某种商品的性能、质量、成本等等的信息,消费者所能得到的, 与生产者相比就要少得多。因此,他们往往把价格高低看作是质 量高低的信号。这种信息不对称到处都存在,它使得价格不象新 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灵敏,这就是所谓市场失效,它是产生价 格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宏观经济学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⑴17世纪~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⑵1936~20世纪70年代,这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形成时期;⑶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分庭对抗时期。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国民收入的调节。
4、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5、经济周期理论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2、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3、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4、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5、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6、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7、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给定时期内(一季度或一年),一国或一个经济社会中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关于GDP的几个要点(一)名义GDP和实际GDP实际GDP=基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名义GDP=计算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GDP的价格指数=现期名义GDP/现期实际GDP(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包括:1.个人消费品2.投资品3.政府购买物品4.出口商品:不管是否到国外在转卖都是最终产品(三)现在生产和现在销售企业当年生产的产品没有卖掉的当作企业的存货,叫存货投资,要记入当年的GDP。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运用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运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及其波动和变化规律。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时期。
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欧洲的国家竞相扩张殖民地,商品贸易纷繁复杂。
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就被发扬光大,这种思想认为贸易顺差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可以增加黄金和银的储备量,从而加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重商主义政策存在短视的弊端,不能长期推动经济的复苏。
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逐渐兴起,自由贸易思想逐渐得到发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主张市场可以高效自主地调节经济,这样就形成了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需要政府干预。
然而,古典经济学并不能解释大萧条和经济危机这样的宏观经济现象。
20世纪初,凯恩斯和他的理论提出了“凯恩斯主义”,该理论认为,市场不是完美的,市场机制不足以调节失业和经济危机等宏观经济问题。
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维持高就业率和物价稳定。
凯恩斯主义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不断改变、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也陆续问世。
同时,现代宏观经济学关注的议题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国际贸易、环境资源、社会福利等。
宏观经济学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应用,而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运用。
政府决策者需要根据经济学分析和预测,制定出明智的经济政策。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降低利率、逆周期调节等手段,引导经济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宏观经济学能够提供企业的商业策略、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价等战略建议。
而在金融领域,宏观经济学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预警也相当重要。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表现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总体的运行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中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古典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之一、18世纪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贸易、生产、劳动分工等理论,形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理论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新古典合成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的总体表现。
他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够自动调整失衡,政府干预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凯恩斯主义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孟德尔森基于凯恩斯理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工具。
此后,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涌现出来,如戴维斯格拉默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这些模型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稳定性。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机制,试图揭示人们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计量经济学则致力于构建和估计统计模型,以验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进步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数学模型、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
自古至今,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体系和学派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其中的重要学派。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起源,其核心思想主要源于18世纪的亚当·斯密和19世纪的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实现自我平衡。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主要关注劳动分工、货币、经济增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运行规律的理论。
然而,随着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在实践中逐渐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缺陷和内外部冲突。
于是,新的学派开始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向前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凯恩斯主义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使得古典理论的假设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主张通过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宏观经济学又迎来了新的理论派别——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修正凯恩斯主义的一些缺陷,强调市场的局部失灵和非理性行为在经济中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则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主张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这一时期新发展起来的学派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思路和解释框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四、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
宏观经济学发展及背景略览
1933年之前 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 经济学
1929-1933 经济大萧条
1970年 经济滞胀
宏观经济学的争论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
15
10
5
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85
-5
-10
-15
-20
90
95
2000
GDP CPI Unemployment
' 是什么导致了失业
美国在1930年的失业率是25%左右,而在十年后的二 战期间,失业率却低于2%,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失业率 的变化?
课前介绍:科学的教学体系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 学的区别是什么?
2 宏观(Macro):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微 观(Micro):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形 象地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树木,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是森林。
学是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分析以宏观分析为 指导;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一 致: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一般均衡分 析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思想流派及其争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宏 观经济学的形成;
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某种缺陷,如 价格和工资的刚性,供给不一定创造需 求,而总需求是起决定作用的;
核心是有效需求,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 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宏 观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使经济回到充分 就业的水平,因而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古典模型与萨伊定律
一、自由的市场经济会使所有市场的供求相等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具有完全
伸缩性,包括劳动的价格(工资)和货币的价格(利息率)。 这些具有完全伸缩性的价格会通过市场调节使其均衡,最终
会使储蓄等于投资(S=I),进口等于出口(M=X)。而且, 若假设政府实行的平衡财政,则税收等于政府支出(T=G), 把它们加起来就意味着总漏出等于总注入(W=J),经济就 会处于均衡。
第二节 凯恩斯革命
一、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1.劳动市场
W S
W1
A
O
L2
L1
图1-4 需求不足导致失业
D1 D2
L
第二节 凯恩斯革命
一、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2.资金市场
利息率
S1 S2
r1
r2
I
O 资金量
图1-5 资金市场的非均衡
第二节 凯恩斯革命
一、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3.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还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他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
粘性的分析,论证了市场常处于非出清状态,因此,尽管存在理性预期,政 策干预仍是有效、必要的。 三、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 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一切可以获 得的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预 期。
第二节 凯恩斯革命
一、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20世纪以后,“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
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这一革命的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 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 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 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 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在方法上用总量分析来代替个量分析,从而建立了现代 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政策上用国家干预代替了自由放任,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 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 与危机的基础。 凯恩斯革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高梦蝶摘㊀要:宏观经济学通过使用总量分析方法ꎬ以国民整个经济发展的运营活动作为基础研究对象ꎬ而微观经济学也会使用量化分析法ꎬ以单个市场和单个经济作为基本研究单元ꎮ世界的宏观经济学经过了4个阶段发展ꎬ第1个阶段是最早期时期的宏观经济学ꎬ也称为古典经济学研究阶段ꎬ在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ꎬ就形成了早期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经济学ꎬ在第3阶段是指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做起点ꎮ到20世纪的60年代ꎬ也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时期ꎬ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及演变ꎮ关键词:宏观经济学ꎻ古典经济学ꎻ发展㊀㊀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学派著作中ꎬ可以看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当成研究单元ꎬ他们使用了总量概念ꎬ并对整个社会生产总值加总ꎬ以及使用平均数的方法ꎬ来研究早期的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ꎬ与19世纪晚期后的经济学还有很多的区别ꎮ一㊁早期宏观经济学发展阶段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学派和重农的经济学学派中ꎬ他们对于微观宏观的研究划分不是很明显ꎮ例如ꎬ李嘉图和亚当 斯密就是研究了国民财富及国民的收入等相关社会经济学问题ꎬ同时也研究了在微观领域中的企业价值分配的相关问题ꎮ一些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对社会经济指标做出了深度研究ꎬ同时也对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ꎬ有一些较大明显的差别ꎮ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学者是建立在边际增长的基础上ꎬ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ꎬ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中ꎬ边际概念被广泛地推广应用ꎮ使用边际性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总量ꎬ及社会每年度增量变动ꎬ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方向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学者将社会企业个体变量作为已知条件ꎬ个别价值确定要能够当作既定的前提ꎬ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ꎬ以边际效应理论作为基础依据ꎮ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研究占了主导地位ꎬ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学者也将边际效应价值论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基础ꎬ重点是当前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整个经济活动分析ꎬ但与坚持的劳动价值论有较大不同ꎮ二㊁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ꎬ资本主义从过去的自由式竞争逐步转向垄断式的竞争ꎮ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研究ꎬ使经济学研究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ꎬ经济学对于国家经营活动的研究ꎬ更多的是集中在对社会经济阶段波动的研究上ꎮ在一些经济学者的著作上就会出现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ꎬ这样就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学说ꎬ这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ꎬ如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ꎬ就使用总量分析法来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状况ꎬ宏观经济学研究理论是将总量与动态分析相融合ꎬ而形成了宏观性的动态均衡理论ꎮ该学者认为在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时期ꎬ可以将该阶段分为若干小时期ꎬ针对一些较短时期对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状况ꎬ来进行灵活调整ꎮ过去静态的均衡理论已经被动态均衡理论ꎬ奥地利经济学者熊彼特在其研究学说上发表了静态均衡分析有大量的缺陷ꎬ要使用动态均衡取而代之ꎮ依据熊彼特的研究理论ꎬ社会从创新而引起的分化ꎬ会逐步使经济走向更加繁荣ꎬ但是一切当行业的盈利机会消失ꎬ那么经济会逐步转变为衰退ꎮ由繁荣和衰退交替形成了经济周期ꎬ在这些周期上ꎬ由于企业过度投资ꎬ投资失误或者投机而产生的经济破坏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社会衰退的一个诱因ꎬ就使社会转变为萧条ꎮ经济增长论是投资函数理论的进一步延伸ꎬ凯恩斯研究了关于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和投资的之和的理论ꎬ消费与储蓄论综合利用研究ꎮ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学派凯恩斯主义提出各类经济模型的依据在收入增长率㊁储蓄的收入占比率ꎬ和资本与产量的规定ꎬ从而这三个基本量经济变量ꎮ其中国民经济产量增长中储蓄占所有收入中占比ꎬ与资本和产量的不一样ꎮ要想每一期的经济收入都保持在均衡的增长ꎬ它按照储蓄增长量在整个收入增长中占比比率ꎬ从产量与资本比例两者之间确定一个ꎮ经济增长率并按照计划安排投资的数量㊁资本和劳动这两个市场要素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利用ꎮ在20世纪30年代ꎬ出现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ꎬ凯恩斯作为垄断型资产经阶级的代言人ꎬ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消除大规模的失业问题ꎮ凯恩斯认为在短期静态的总量分析就可以达到上述的目的ꎬ它主要是考察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况下ꎬ由于小于充分就业供给是过剩的ꎬ资源也是闲置ꎮ如果是通过一些私企投资和消费来拉动总需求ꎬ那么就会增加就业ꎬ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闲置资源的问题ꎬ如果小于充分就业到充分就业这个过程中ꎬ看出不会发生不足的问题ꎬ在分析时ꎬ假定供给不会改变社会上有足够多的资源ꎬ就可以满足扩大投资和消费的需要ꎮ三㊁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在1936年ꎬ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ꎬ这也是现代化的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起始ꎮ该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家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整个社会经济周期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相关的联系ꎮ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析ꎬ可以得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ꎬ不能够自主去调节ꎬ以实现社会就业的均衡发展ꎮ在这种背景下ꎬ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ꎮ在20世纪ꎬ最初的30年宏观经济学ꎬ仅仅只是局限在货币数量和利息研究水平上ꎬ并不太涉及国民经济社会的收入问题ꎮ一㊀㊀㊀(下转第67页)及作业成本法ꎬ使用多样化的核算方法可以有效地去弥补当前产品生产制造及核算中的不足之处ꎬ这样会逐步使核算方法应用更加广泛ꎬ也可以保证核算结果更加精准ꎮ例如ꎬ国内某制造企业ꎬ在产品设计时ꎬ通过应用目标成本核算方法ꎬ人员确定了产品销售价格以及公司整体目标利润ꎮ通过这些数据来测算出公司的未来成本目标之后ꎬ再将产品设计成本与目标成本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分析ꎮ如果出现产品设计成本大于预先制订出来的成本目标ꎬ那么就要深度地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ꎬ这样才能够去建立一个完善的设计方案ꎮ制造公司在核算期间ꎬ还要结合产品的资源消耗状况ꎬ来科学地划分成本管理范围和成本控制策略ꎬ并将成本管控工作与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相融合ꎬ这样才能够凸显成本控制在公司目前发展中的作用ꎮ公司在成本管控时ꎬ还要考虑到价值控制ꎬ对于产品生产㊁销售服务等各个作业环节要全面细致地考量分析ꎬ对企业所处的环境都要考虑在范围之内ꎬ这样才能够实诚的管控更加具体ꎬ更加全面ꎮ(三)提升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只要公司在成本控制工作执行中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内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ꎬ应用更高端的信息技术ꎬ提高公司整体成本管控能力水平ꎮ公司给予成本控制系统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ꎬ在公司与外部软件公司联合开发ERP系统ꎬERP在成本控制上ꎬ也会产生积极作用ꎬ该系统可以实现制造公司内部所有数据信息的共享ꎬ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整体的信息管控水平ꎮERP可以进一步将制造公司的采购㊁生产㊁制造等所有作业环节的信息融合ꎬ整合在一个数据库内ꎬ但是由于各分子系统内部的数据不兼容ꎬ会出现一些财务人员数据成本录入障碍ꎮ在ERP系统建立时ꎬ要加强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ꎬ使公司经营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可以在系统内及时地查询ꎬ这方便了为企业高管提供投资的决策ꎮ公司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公司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的控制ꎬ利用系统来对公司内部所有的物品㊁存货信息进行集中化的数据管理ꎬ这样也能够逐步使公司内部的成本管控模式改进优化ꎬ制造公司可用ABC方法来对公司内部产品和原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控制ꎮ四㊁结束语制造公司成本管控要在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之下ꎬ来制订成本控制方案和控制策略ꎬ及编制公司经营活动的成本管控目标ꎬ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内部成本管控工作有效的平衡ꎬ来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ꎬ降低公司运营成本ꎮ在成本管控时ꎬ制造公司还要增强公司自身的成本核算工作重视度ꎬ创新核算方法ꎬ提高成本管控的信息化水平ꎮ参考文献:[1]段若谷.制造行业成本管理及控制策略[J].市场观察ꎬ2020(1):53.[2]曾婧.制造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财会学习ꎬ2019(27):26.作者简介:洪保丽ꎬ杭州润恒医疗器械有限公司ꎮ(上接第65页)些经济学者还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和谐的传统思想观念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中ꎬ经济的交替转变可以将其看成为经济自主调节的自发力量ꎮ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资本主义危机ꎬ这与以往的宏观经济学认为ꎬ不可能提供的一套有助于这些阶级政府摆脱困境的对策ꎬ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作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就应运而生ꎮ凯恩斯的需求理论研究是社会总价格及总需求价格之间的关系ꎬ研究学者在研究更多是考虑单个产品的需求价格及供应价格的联系ꎬ它是针对个量的分析研究ꎮ对产品价格的均衡关系做出了深度地分析ꎬ当产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ꎬ这时总需求量就决定了总供给量的观点ꎮ凯恩斯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ꎬ该学者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益和流动偏好等一些心理因素的增下ꎬ这就使得社会总需求价格小于产品的总供给价格ꎮ但是市场机制却未能够实现需求与供给价格的平衡ꎮ当供给大于需求时ꎬ就会出现社会产能过剩ꎬ而诱发社会经济萧条及大规模企业员工的失业问题ꎮ当供给小于需求ꎬ社会也会出现物质产品不满足公众需要的现象ꎬ企业向同一产业集聚ꎬ形成产业资源集成的效益ꎬ也会带动社会发展ꎬ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ꎬ也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ꎮ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ꎬ全球各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ꎬ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也出现快速革新ꎬ经济学逐步关注社会产能过剩㊁产业转型升级ꎬ社会大量研究学者都聚焦社会产业升级㊁国民收入增长㊁供给侧改革和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ꎬ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也更加细分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ꎮ四㊁结束语宏观经济学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研究理论ꎬ由过去古典经济学向现代化的宏观经济方向发展中ꎬ产生了大量丰富的研究理论ꎬ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ꎮ一些经学者从宏观经济学由关键计划的方式来研究ꎬ这样就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ꎬ而拓宽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路径ꎮ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宏观经济发展态势ꎬ目前全球也有大量研究学者研究ꎬ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研究国民收入㊁国家经济增长㊁通货膨胀等ꎮ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稳步的发展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ꎬ宏观经济学也有新的发展方向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也进一步融合ꎬ两者相互促进ꎬ相互提升ꎮ当前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学者ꎬ重点研究当前的政策和经济的改革及产业转型等宏观经济大方向的变化ꎬ通过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来研究国内特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ꎮ并且大量的研究学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ꎬ研究供需矛盾的平衡ꎬ以及当前国内的供给侧改革相关产业发展ꎮ作者简介:高梦蝶ꎬ西安翻译学院ꎮ。
第一章 导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刘骏民)
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obert Lucas,Thomas Sargent,Robert Barro, Edword Prescott, Neil wallace等人。 新古典学派的三个重要假定前提: 1、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行为假定。私利是经济行为最普遍的准则,这一观点可 追朔到亚当· 斯密的“经济人”假定。 2、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 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定的一个暗含前提是价格与工资都具有完全的灵活性。 从个人角度说,只要工资和价格变动能使当事人更好,就没有理由假定他们有刚 性。Lucas说:“不会出现路边有50美元而没人捡的情况。” 返回4页
12
新凯恩斯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George Akerlof , Janet Yellen, David Romer , Olivier Blanchard, Greg Mankiw , Larry Summers, Ben Bernanke等人。 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市场出清持怀疑态度,认为: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2、 价格变动是有成本的。这会使得工资和价格变得具有刚性。 信息不对称是说消费者和生产者所具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例如对某种商品的 性能、质量、成本等等的信息,消费者所能得到的,与生产者相比就要少得多。 因此,他们往往把价格高低看作是质量高低的信号。这种信息不对称到处都存 在,它使得价格不象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灵敏,这就是所谓市场失效,它 是产生价格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格变动的成本是说,例如,工资下降会引起劳动质量的下降等现象。
3
2.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早期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是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有关的。古典经济 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 态,根本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但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得古典的理论面临 严重的挑战。再无视衰退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关系, 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就要丧失殆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兴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也从此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1.0.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理论的黄金时期 衰落
大萧条
大萧条
复兴
现状 宏观经济学是如何运行的?
“政府能够且应该对经济周期性的高低起伏进行控制”的理 念,逐渐被接受并广为人知。 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是总需求发生了大规模下降。 同时,他提出了一个基本教条:在很多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程 度的“刚性”。
institution-logo-filena
这种“非均衡”通常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 在长期上,价格刚性终将消失,市场终将重归均衡,但“在 长期,我们都死了”。 由于市场非均衡带来效率的巨大缺失,这时需要政府的政策 加以干预,使市场迅速达到均衡。
institution-logo-file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状 宏观经济学是如何运行的?
大萧条
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大萧条 凯恩斯的教条
2 凯恩斯理论的黄金时期 IS-LM 框架 Phillips 曲线 大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3 衰落 IS-LM“不等于”经济学模型 Lucas 批评 宏观经济学的衰落
4 复兴 有微观基础的动态均衡经济周期模型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
复兴
现状 宏观经济学是如何运行的?
到 1960s 后期,凯恩斯主义者认识到了货币因素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是将 Phillips 曲线引入到了当时流行 的宏观经济模型中。 IS-LM 模型用于解释产出和就业的决策,Phillips 曲线使决 策者能够预见到产生于不同目标失业水平的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理论的黄金时期 衰落
宏观经济学概述
•
•
2019/5/17
6
1929-1932 年工业生产与 GDP 的变动率 GDP(%) 国家 工业生产(%)
奥地利 比利时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荷兰 挪威 西班牙 瑞典 英国 美国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波兰 罗马尼亚 -34.3 -27.1 -5.6 -20.0 -25.6 -40.8 -22.7 -9.8 -7.9 -11.6 -11.8 -11.4 -44.7 -26.5 -19.2 -37.0 -11.8 -22.5 -7.1 4.0 -5.9 -11.0 -15.7 -6.1 -8.2 -0.1 -8.0 -8.9 -5.8 -28.0 -18.2 -11.5
宏观经济学概述
本章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1933年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首届诺贝经济学奖 获得者之一R· 费瑞希(R· Frisch)提出宏观经 济学(Macroeconomics)。现代宏观经济学 一般认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凯恩 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 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凯恩斯主义
• 凯恩斯反对“萨伊法则”——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他认为,完全相反,“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供给”— —人们将之称为“凯恩斯法则”。
– “萨伊法则”:任何产品的供给同时创造出等量的对产品的 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因此,国民生产达到均衡时,必然 是充分就业的。 – 凯恩斯革命:建立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构架,否定了“萨伊 法则”,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 萧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302017世纪中叶到世纪从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古典经济学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古典经济、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剑桥学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等,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2年代70201936这一时期是指从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世纪1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从,即学的建立观恩凯斯革命与现代宏经济阶第一个段是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1929-1933,建立和形成最初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 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
凯恩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汉森等人的新A.萨缪尔森、R.哈德、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两个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剑桥之争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资料0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资料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February13,2012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总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量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是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总体经济的结构、表现和行为。
宏观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分析并且试图去理解主要经济总趋势的潜在决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分析试图理解GDP短期波动(经济周期)的起因和影响,以及预测GDP的长期走势(经济增长)。
显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很重要,因为宏观经济事件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的方方面面。
一个具有成功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应具有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以及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
相反,在一个宏观经济管理不善的国家,我们会看到其对该国人民生活水准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为了设计和实施在增进经济福利方面大有潜力的经济政策,政府的政策制订者必须明白是哪些因素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增长和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全面地理解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它是如何对特定的政策和可能引起动荡的各种冲击作出反应的。
宏观经济理论由一整套关于经济运行的观点组成,这些观点在理论框架中被组织起来,构成了设计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适当的工具选择将取决于对特定的宏观经济问题起因的详细分析。
这里我们将提及两个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术传统,我们可以宽泛地将其定义为古典方法和凯恩斯主义方法。
什么是政府在经济中的适当角色,是决定它们之间分歧的基本问题。
20世纪宏观经济学真正重大的问题紧紧围绕着这个话题。
在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中,经济体系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尽管这种调节有时会不通畅,有时会有时滞,会被外来的冲击所干扰;与之不同,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理论拒绝接受经济体系是自我调节的。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最初的对国家财富的探索,到对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中,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古典经济学专注于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而宏观经济学则从整体入手,探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宏观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复杂且多元。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发,如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随后的大萧条,这些事件促使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例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一理论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其中,经济增长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失业研究如何将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产业中去;通货膨胀研究如何保持物价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如何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控经济。
然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宏观经济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经济走势、如何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仍在持续。
在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理解经济的整体运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于指导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凯恩斯的学说仍占主要地位,因此,货币学派 的声音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直到1973年发生第一 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时,货币学派的观点才逐渐被人们 所接受。因为石油危机一方面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萧条, 另一方面又使全球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此种经济萧 条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的现象被称为停滞性通货膨胀。
例如,里根政府就是在货币学派的观点指引下,摆 脱了“滞胀”,使美国经济的发展重新步入正轨。
四、 新兴古典学派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埃默生• 卢卡斯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延续货币学派的观点,对凯恩斯 学派的论点提出了更强烈的质疑。他们认为,凯恩斯学派的 权衡性政策适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先有一个理想的模型,这 一模型不但要能说明过去发生的现象,还要能预测未来;然 后,政府才可以根据此模型来制定适当的政策。然而,罗伯 特•埃默生•卢卡斯等人认为,人们的行为决定于人们对未来 的预期,而当政府采取某种政策以期达到某种效果时,
4.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为了更好地发展与验证宏观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形势 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过 程表现为模型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变量越来越多,包括 的内容越来越广。第一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在20世纪 50年代初期由克莱因(Klein)建立的,它由含16个等式 的IS关系构成。
较好地诠释了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推动了宏观经济理 论的发展。IS -LM模型的建立使宏观经济学能够像微观经 济学一样进行理论抽象,并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因而 成了大部分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当然,IS -LM模 型也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如有人认为IS -LM模型 没有考虑预期因素,而这恰好是凯恩斯理论的重要观点,还 有人认为该模型将价格、工资等因素排除在外,而这些因素 正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变量。
人们往往会针对政府的政策而调整其行为,因此使得 政府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此外,罗伯特•埃默生•卢卡斯认为,人们的行为对政 府政策变动的反应在短期内就会立即发生,因此,政府政 策不但在长期内无效,而且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因为政府政策完全无效,所以政府应采取自由放 任的政策,让经济体系自由地去运作。由于罗伯特•埃 默生•卢卡斯等人的观点与政策建议和古典学派的论点 几乎一致,所以以罗伯特•埃默生•卢卡斯为首的这一 学派被称为新兴古典学派。
2.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有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政策主张。新兴 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工资具备充分的伸缩性,市场能 够自动出清,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没有必要的。
新兴古典学派还认为最好的政策工具不是“最优控 制”,而是一种博弈。在博弈的情况下,政府要保证 政策的连贯性;否则,良好的愿望可能导致灾难性的 后果。
项目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
一、 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的学者认为政府对经济体系应采取自由放任的 态度,让市场自由地运作。
简单地说,古典学派的学者认为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相 似,其价格与数量都可以充分调整,因此它可以始终维持在 充分就业的水准上。在此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垂直线,
全社会的均衡实际所得会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所得水准上。 另外,由于产出固定,当货币的数量变化造成总需求变动时, 只会使物价发生变动,对实际所得不会有任何影响。所以, 经济体系是二分的,其中实物经济部门决定实际产出的大小, 而货币只是一层面纱,只能决定物价水准的高低,对实际产 出不会有任何影响。
新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即使理性预期存在,价格、工 资的刚性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不能 出清。例如,工资合同的期限一般是2~3年,在这期 间不论外界有什么变化,工资合同中的工资是不能变 更的,因此工资实际上并不具备完全的伸缩性;
价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种情况,商店里的商 品牌价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发生变 动,因为变动商品牌价是有成本的。单个商品价格的 相对稳定的现象虽然对个别决策行为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反映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就会积少成多,形成价格刚 性。
新凯恩斯学派则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 市场出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政府要负担起市 场出清的任务,的争论仍在继 续进行,在这些争论中,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未能得 到普遍的接受,也没有遭到普遍的拒绝。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尽管使用了大量的 数学公式和模型,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理论能够精确 地反映自然规律,它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与适 用范围,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在同一 本书中,可能会存在对某种理论或知识点大加赞扬, 但也同时对其毫不客气地批评指正的情况。
二、 凯恩斯学派
1. IS -LM模型
凯恩斯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因此,许多 经济学家试图将凯恩斯的理论模型化,其中最著名的当 数希克斯(Hicks)与汉森(Hansen)两人同时创立的 IS -LM模型。IS -LM 模型将决定总需求的消费或储 蓄(S)、投资(I)、货币需求(L)及货币供给(M)四 个要素结合在一起,从而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中,
五、 新凯恩斯学派
虽然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 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货币学派与新兴古典学 派的观点和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有多大不同,其理论架 构的基础仍是凯恩斯的基本模型。
另外,货币学派与新兴古典学派得出的一个重要结 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应该越少越好,虽然他们的理由 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现实社会中,
三、 货币学派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是凯恩斯学派的黄金 时期,其间经济学者都一致认为政府应积极地利用经济 政策来干预经济体系,从而使经济能更快增长的同时使 经济波动减少。事实上,在此期间,全球经济体系也的 确呈现一片繁荣,因此凯恩斯的学说也一直被大多数经 济学者奉为圭臬。
但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弗里德曼却有着不同的声 音。弗里德曼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货币数量学说, 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他甚至认为货币是影响宏观经济的 唯一因素。他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只有货币是重 要的!”20世纪60年代,有几位经济学家追随弗里德曼, 由于这些学者一致强调货币的重要性,故称其为货币学 派。
停滞性通货膨胀打破了凯恩斯学派长久以来一直持 有的一个重要观点,即通货膨胀与失业是互为代替的。 菲利普斯曲线告诉人们,经济景气时物价会上升;反之, 物价则下降。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经济不景气与高通 货膨胀率同时出现的现象是菲利普斯曲线无法解释的。
在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停滞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人们开始寻找其他的理论来解释,货币学派的观点就逐 渐被大家所接受。
随着国民收入账户的完善及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的 发展,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迅速扩大,其中最著名的是20 世纪60年代以莫迪利安尼为首的研究小组所创建的 MPS模型。该模型在IS -LM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了菲利 普斯曲线,基本上反映了凯恩斯以来宏观经济理论和实 证方面的重大进展。
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日 趋完善,并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了经济学的主流,也得到 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赞同。
人们能够利用现有的一切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并指导 自己的行动。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价格、工资就具 备完全的伸缩性,市场是能够出清的。例如,当人们 预期政府会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工人会在工资合同中 增加自己的工资,企业也会提高产品的价格,这样实 际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实际的经济也不会 发生变化。
那么,造成现实生活中经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兴古典学派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对此做出了解释。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认为,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技 术进步。当技术进步时,新发明会带动生产力的提高, 从而提高工资,高工资吸引人们工作更长时间,从而 带动产量和就业的增加;而当技术进步停滞时,经济 衰退的情况就会出现。
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在经济体系中所扮 演的角色却是越来越重。而且,同样无法否认的是, 各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确都对经济体系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论此种影响及决策与人们最初 的想法是否相同。更重要的是,如果货币学派与新兴 古典学派的观点完全正确,而政府也完全采取了他们 的观点,
那么政府决策当局就必须完全放弃所谓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此举等于要政府决策当局自废武功,而这 些大都是通过选举或其他方式获得政治权力的决策人 员不会如此甘愿地放弃他们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永久收入说则认为,人们消费不仅与当前收入有关, 还与其他时期收入有关,因此消费支出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两个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都把预期因素引进消费函数, 这正是凯恩斯理论所强调的基本因素。
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托宾分不开。托宾研究了实际资本 存量与意愿资本存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资本的预期收益 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在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修正的基础 上产生了新的增长理论,知识等因素被引入了经济增 长模型,增长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增长理 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 以提高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为有效的生 产组织方式及生产出新的得到改进的产品和服务来实 现这一目标。
鉴于政府部门仍然经常在使用经济政策,而且经济 政策的确对经济体系有重大影响,因此,仍然有不少 学者认为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是有用的。
不过,这些学者也不反对货币学派和新兴古典学派 的部分观点,如货币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及理性预期。 因此,这些学者一方面试图把这些新兴的观点加入凯 恩斯的基本模型中;另一方面为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找出 更具说服力的理由,建立起了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 主义宏观经济学。
托宾还提出了资本选择理论,研究了投资者在不同 金融资产中的选择行为,得出了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对称 关系,这是宏观经济货币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现代金 融学的基本理论。
3. 经济增长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不涉及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宏 观经济的长期模型,即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弥补了这 方面的不足。索洛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代表。他的经 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决定均衡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在均 衡条件下的消费、投资、工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 奠定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