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波谱分析知识要点3

合集下载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

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

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

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第一章_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综合解析-3

第一章_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综合解析-3

红外光谱(i nfra r ed spectroscopy 缩写为IR )由于分子吸收了红外线的能量并导致分子内振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记录信号。

IR 谱主要提供分子中官能团的结构信息。

横坐标:波数(σ)400~4000cm -1;表示吸收峰的位臵。

纵坐标:透过率(T %),表示吸收强度。

T ↓,表明吸收的越好,故曲线低谷表示是一个好的吸收带。

%100%0⨯=I IT I :表示透过光的强度;I 0:表示入射光的强度。

红外光谱官能团区(4000-1500 cm -1)由分子的伸缩振动导致,用于鉴定各种不同官能团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1.红外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当,才能满足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而产生吸收光谱。

2.只有能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IR 光谱。

完全对称的分子H 2、O 2、N 2不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H―C≡C―H 、R―C ≡C―R ,其C≡C (三键)振动也不能引起红外吸收。

指纹区(1500-650 cm-1)分子弯曲及伸缩振动吸收峰,多用于鉴定基团的结合方式官能团区(高频区)1500-4000 cm-1Y -H 伸缩振动区2500~3700 cm-1,Y= O、N、C。

Y≡Z 三键和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2100~2400 cm-1,主要是:C≡C、C≡N 三键和C=C=C、C=N=O 等累积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Y=Z双键伸缩振动区1600~1800 cm-1,主要是:C=O、C=N、C=C等双键。

指纹区(低频区)650-1500 cm-1主要是:C-C、C-N、C-O等单键和各种弯曲振动的吸收峰,其特点是谱带密集、难以辨认。

红外谱图各主要官能团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频率3600-3200NH, OH d, br, s3300C CHstrong3100-3010 =C-H middle2960-2850 -C-H strong2260-21002700-CHO doubleC Cvariable1850-1690 C=OAcids, esters Ketones Aldehydes very strong1680-1620 or 1600-1500 C=C variable 1470-1350 bend C-H1000-700 bend alkenes benzene substituted type4000cm-1650cm-11300-1030 bend C-O C-N几个明显的红外特征峰-OH(醇和酚):-OH吸收处于3200~3650cm-1,由于-OH可形成分子间或分子内氢键,而氢键所引起的缔合对红外吸收峰的位臵、形状和强度都有重要影响。

有机波谱解析-第三章_红外光谱

有机波谱解析-第三章_红外光谱

由于红外光谱吸收强度受狭缝宽度、温度和溶剂等因素影 响,故不易精确测定,在实际分析中,只是通过与羰基等强吸 收峰对比来定性研究。
谱带强度与振动时偶极矩变化有关,偶极矩变化愈 基团极性 大,谱带强度愈大;偶极矩不发生变化,谱带强度为0, 即为红外非活性。 电子效应
红外吸收强度 偶极距变化幅度 振动偶合
伸缩振动(
as
)两种形式。
弯曲振动:原子垂直于化学键方向的运动。又可以分
它们还可以细分为摇摆、卷曲等振动形式。
为面内弯曲振动()和面外弯曲振动( )两种形式,
+和-表示垂直于纸面方向的前后振动。
亚甲基的振动形式
三、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峰的关系
理论上具有特定频率的每一种振动都能吸收相应 频率的红外光,在光谱图对应位臵上出现一个吸收 峰。实际上,因种种原因分子振动的数目与谱图中
纵坐标为: 百分透过率(%) 横坐标为: 波长(µ m)或波 数(cm-1)。
环戊烷
也可用文字形式表示为:2955cm-1(s)为CH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 (υasCH2),2870cm-1(m)为CH2的对称伸缩振动(υsCH2) 1458cm-1(m) 为CH2的面内弯曲振动(δ面内CH2),895cm-1(m)为CH2的面外弯曲振动 (面外CH2)
诱导效应大于共轭效应, C=O 蓝移至 1735 cm-1
三、空间效应
(1)空间位阻 破坏共轭体系的共平面性,使共
轭效应减弱,双键的振动频率蓝移(增大)。
CH(CH3)2 O O O
CH3 CH3
CH3 CH(CH3)2
CH3
1663cm-1
1686cm-1
1693cm-1
(2)环的张力:环的大小影响环上有关基 团的频率。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三章 核磁共振(NMR)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三章  核磁共振(NMR)
第三章 核磁共振(NMR)
• 目的要求 • 1. 掌握核的能级跃迁与电子屏蔽效应的关系以及
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能根据化学位移值初步 推断氢或碳核的类型 • 2. 掌握磁不等同的氢或碳核、1H-NMR谱裂分情况、 偶合常数
• 3. 掌握低级偶合中相邻基团的结构特征,并能初 步识别高级偶合系统
• 4. 掌握常见13C-NMR谱的类型及其特征 • 5. 熟悉发生核磁共振的必要条件及其用于有机化
合物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
• 6. 了解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测定方法的原理 • 7. 了解1H-NMR及13C-NMR的测定条件以及简化图谱
的方法,并能综合应用图谱提供的各种信息初步判 断化合物的正确结构
主要内容
• 1. 核磁共振原理 • 2. 核磁共振仪器 • 3. 氢核磁共振(1H-NMR) • 碳核磁共振(13C-NMR) •
然而,要给出尖锐的NMR峰,以提高分 辨率,需要驰豫时间长,互相矛盾,最佳 半衰期范围在0.1-1秒,相应的谱线宽度为 1cps。
4)核的进动与核的共振
质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怎样的动力方式呢? E=μHB0
ΔE0
E=-μHB0 HB00 陀螺在与重力作用方向吸偏差时,就产生摇头动力, 称为进动。核磁矩在静磁场环境中围绕B0以ω角频 率进动,称之为拉摩尔(Larmor)进动.
• BN = B0 - ·B0
• BN = B0·(1 - ) • 氢核外围电子云密度的大小,与其相邻
原子或原子团的亲电能力有关,与化学 键 子 高 ·B的 云 场0亦类密;小C型度H;有大3-共关,O,振。·氢吸B如0核收大CH外出,3-围现共Si电振在,子吸低氢云收场核密出。外度现围小在电,
B0
二、产生核磁共振的必要条件

有机波谱分析要点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有机波谱分析要点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有机波谱分析要点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有机波谱分析概述有机波谱分析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等技术。

通过对这些波谱数据的解析,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种类、化学键的性质等信息。

二、红外光谱(IR)(一)原理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不同的官能团在特定的波数范围内会产生特征吸收峰。

(二)要点1、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例如,羰基(C=O)在 1700 1750 cm⁻¹有强吸收峰;羟基(OH)在 3200 3600 cm⁻¹有宽而强的吸收峰。

2、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氢键等。

(三)例题例 1: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 1720 cm⁻¹有强吸收峰,可能含有什么官能团?答案:羰基(C=O)。

例 2:一个化合物在 3400 cm⁻¹有宽而强的吸收峰,在 1050 1100 cm⁻¹有吸收峰,推测其结构。

答案:可能含有羟基(OH)和醚键(COC)。

三、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一)原理基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二)要点1、生色团和助色团生色团如羰基、双键等能在紫外可见区域产生吸收;助色团如羟基、氨基等能增强生色团的吸收。

2、影响吸收波长的因素包括共轭体系的大小、取代基的性质等。

(三)例题例 1:某化合物在 250 nm 处有强吸收,可能的结构是什么?答案:可能含有共轭双键。

例 2:比较两个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一个有苯环,一个有苯环和一个羟基取代。

答案:含羟基取代的化合物吸收波长可能更长。

四、核磁共振(NMR)(一)原理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自旋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信号。

(二)要点1、化学位移不同环境的氢原子或碳原子具有不同的化学位移值,可用于判断官能团的位置。

2、耦合常数相邻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峰的分裂,耦合常数可提供关于分子结构的信息。

第八章_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第八章_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1 1 1 1 5 4 10 3
2 3 6 10
1 1 4 5 1 1
五、核磁共振谱的解析及应用
核磁共振谱图主要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由吸收峰数可知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 (2)由化学位移可了解各类氢的化学环境。 (3)由裂分峰数目大致可知各种氢的数目。 (4)由各种峰的面积比即知各种氢的数目。
δ =
υ 样品
υ TMS
υ 仪器所用频率
106 标准化合物TMS的δ值为0。 ×
4.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诱导效应 1°δ值随着邻近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的增加而增加。 2° δ值随着H原子与电负性基团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 烷烃中H的δ值按伯、仲、叔次序依次增加。 (2) 电子环流效应(次级磁场的屏蔽作用) 烯烃、醛、芳环等中,π电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环 流,使氢原子周围产生感应磁场,其方向与外加磁场 相同,即增加了外加磁场,所以在外加磁场还没有达 到Ho时,就发生能级的跃迁,因而它们的δ很大(δ= 4.5~12)。
H
感应磁场 H'
外加磁场 Ho
3.化学位移值
化学位移值的大小,可采用一个标准化合物为原点,测出峰与 原点的距离,就是该峰的化学位移值,一般采用四甲基硅烷为标 准物(代号为TMS)。 化学位移是依赖于磁场强度的。不同频率的仪器测出的化学位 移值是不同的, 为了使在不同频率的核磁共振仪上测得的化学位移值相同(不 依赖于测定时的条件),通常用δ来表示,δ的定义为:
试样 TMS 6 10 0
ν试样 试样共振频率频率; νTMS 四甲基硅烷的共振频率 ν0 操作仪器选用频率
不同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值
质子类型 RCH3 R2CH2 R3CH R2NCH3 RCH2I RCH2Br RCH2Cl RCH2F ROCH3 RCH2OH, RCH2OR RCOOCH3 RCOCH3, R2C=CRCH3 化学位移 0.9 1.2 1.5 2.2 3.2 3.5 3.7 4.4 3.4 3.6 3.7 2.1 质子类型 ArCH3 RCH=CH2 R2C=CH2 R2C=CHR RC≡CH ArH RCHO RCOOH, RSO3H ArOH ROH RNH2, R2NH RCONH2 化学位移 2.3 4.5 ~ 5.0 4.6 ~ 5.0 5.0 ~ 5.7 2.0 ~ 3.0 6.5 ~ 8.5 9.5 ~ 10.1 10 ~ 13 4~5 0.5 ~ 6.0 0.5 ~ 5.0 6.0 ~ 7.5

《有机波谱分析》课件

《有机波谱分析》课件
有机波谱分析
1
主要内容:
有机波谱分析 ①红外光谱 ②紫外光谱 ③核磁共振谱(包括1HNMR和13CNMR) ④质谱(包括色质联谱) 。
2
第一章 红外光谱
3
1.1 概述

红外光谱具有测定方法简便、迅速、所需
试样量少,得到的信息量大的优点,而且仪器
价格比核磁共振谱和质谱便宜,因此红外光谱
在结构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存在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以及其他结构 信息,通过与标准谱图的对比推断分子结构, 进行定性分析。
5
3.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适用于一些异构体和特殊体系的
定量分析,它们的红外光谱尤其是指纹区的光 谱各有特征,因此可利用各自特征吸收峰的强 度定量。 4.鉴定无机化合物
不要认为红外光谱只能鉴定有机物,它也是 鉴定无机物很好的手段之一,例如络合物的研 究,地矿科学的研究也普遍采用红外光谱。
双原子分子中原子是通过化学键联结起来 的,可以把两个原子看成是两个小球,把化学键 看作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弹簧,如图1-3所示。它 们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
图1—3 双原子分子振动示意图
A—平衡状态;B—伸展状态
16
根据虎克定律双原子分子的频率公式为:
基团和化学键的特征频率取决于化学键 的强弱和化学键所连接的两个原子的质量。
• 中红外区(波长范围2.5-25μm)(4000-400cm-1 )
分子中原子振动的基频谱带在此区。所谓基频是分子从 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共振吸收频率。此区适用于有机化 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 远红外区(波长范围25—1000μm)(400-10cm-1 )
主要是分子的骨架弯曲振动及无机化合物重原子之间的 振动,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络合物的伸缩和变角振动等, 主要用于研究分子结构及气体的纯转动光谱。各类化合物在 远红外区的吸收规律不如中红外区成熟。

有机化学 12 第七章 波谱分析 (三) 核磁共振

有机化学 12 第七章 波谱分析 (三) 核磁共振

H 实 = H 0 H 0σ = H 0 (1 σ )
在真实分子中,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ν RF
γ = H 0 (1 σ ) 2π
这里σ是屏蔽常数. 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因其周围电子云密度不同,裸 露程度不同,其σ值也不同,从而发生核磁共振的H0 不 同.这就是化学位移的来源. 所以,化学位移也可定义为由于屏蔽程度不同 由于屏蔽程度不同而引起 由于屏蔽程度不同 的NMR吸收峰位置的变化.
OCH3
的NMR?
与氧原子相 连的甲基氢
δ3.9(单峰 单峰) 单峰 -OCH3 δ6.7~7.3 苯环氢
苯氢
所以,该图是2,3,4-三氯苯甲醚的NMR.
例3:下图与A,B,C哪个化合物的结构符合?
ClCH2C(OCH2CH3)2 Cl A Cl2CHCH(OCH2CH3)2 B CH3CH2OCH-CHOCH2CH3 Cl Cl C
例1:CH3CH2CH2NO2的NMR谱.
例2:CH3CH2OH的NMR谱.
通常,只有相邻碳 1H才相互偶合. 相邻碳上 相邻碳
1,1,2-三溴乙烷
(4) 积分曲线与质子的数目
积分曲线的高度与其相对应的一组吸收峰的峰面积成正 比,而峰面积与一组磁等价质子的数目成正比. 以乙醇 乙醇的NMR为例. 乙醇
(三) 核磁共振
(1) 1H-NMR的基本原理 (2) 1H-NMR的化学位移 (3) 1H-NMR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4) 积分曲线与质子的数目 (5) 1H-NMR的谱图解析 (6) 13C-NMR谱简介(自学)
(三)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 Ha C Hb Ha C C Ha Hb C C Hb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
,形成质谱图。
质谱的解析方法
谱图解析
01
根据质谱峰的位置和强度,确定有机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
同位素峰分析
02
利用同位素峰的强度比推断有机分子的元素组成。
裂解模式分析
03
研究有机分子在质谱仪中的裂解行为,推断有机分子的结构特
征。
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有机分子鉴定
通过比较标准谱图和实验谱图,确定有机分子的 化学结构。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 现波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快速、 高效联用,提高分析效率,减少人为 误差。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新应用
新材料表征
随着新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波谱分析在新型有机材料如高 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等的表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大分子研究
利用波谱分析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 构和功能,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体系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的 机制。
通过有机化学波谱分析,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官能团、化学键等结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还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纯化等提供 有力支持。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机化学波谱分析技术也在不 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
THANKS
感谢观看
高灵敏度检测
利用新型的信号处理技术和高精度的 检测设备,提高波谱分析的灵敏度和 分辨率,有助于更准确地鉴定有机化 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波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
联用技术
将波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如色谱、 质谱、核磁共振等联用,可以实现更 全面、准确的分析,提高复杂有机混 合物的分离和鉴定能力。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4)已知物的鉴定:若被测物的IR与已知物的谱 峰位置和相对强度完全一致,则可确认为一种物 质(注意仪器的灵敏度及H2O的干扰)。 (5)未知物的鉴定:可推断简单化合物的结构。 对复杂的化合物,需要UV、NMR、MS的数据。
B.红外谱图解析实例
(1) (2) (3) (4) (5) (6) (7) (8) (9) 烷烃---正辛烷 2-甲基庚烷 2,2-二甲基己烷 烯烃---(E)-2-己烯 1-己烯 (Z)-3-己烯 2-甲基-1-丙烯 炔烃--- 1-己炔 2-己炔 卤代烷---1-氯丁烷 2-甲基-2-溴丙烷 醇---1-己醇 2-丁醇 2-甲基-2-丙醇 醚--- 丙醚 甲基叔丁基醚 醛---丁醛 酮---丁酮 丙酸 丁酰氯 丁酸酐 羧酸及衍生物--- 乙酰胺 N-甲基丙酰胺
2.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振动方程式:
1 v振 2
m1 m2 k m1m2
k:力常数,与化学键的强度有关(键长越短,键能 越高,k越大) m1和m2分别为化学键所连的两个原子的质量,单 位为克
即: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红外吸收峰的频 率)与键强度成正比,与成键原子质量成 反比。
亚甲基的振动模式:
试样 TMS 106 0
ν试样 试样共振频率频率 νTMS 四甲基硅烷的共振频率 ν0 操作仪器选用频率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A.电负性影响:取代基的电负性越大,相应碳上 质子的化学位移越大。 B.磁各向异性效应:
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1.定义:
自旋偶合:指自旋核受邻近自旋核所产生的感应磁场影响 的现象。 自旋裂分:指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
1.常见有机波谱
常 见 有 机 波 谱
2、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名词解析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

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

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

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有机波谱第3章IR

有机波谱第3章IR

3.2.2 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每个原子在空间的位置要有 三个坐标,由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就需要3N个坐标, 也就是有3N个运动自由度。
分子振动自由度的数目等于3N-6个,
线性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3N-5个。 每一个振动都对应着一个能级的变化, 但只有那些可以产生瞬间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产 生红外吸收,没有偶极矩变化而有分子极化率变化的振 动可以产生拉曼光谱。 有红外吸收的称为红外活性。
(2)分光系统 分光系统包括入射狭缝到出射狭缝这一部分。主要由 反射镜、狭缝和分光器组成。作用是将复式光分解成单 色光。分光系统也叫单色器。 (a)狭缝。 (b)反射镜。
(c)色散元件。色散元件是变复式光为单色光的部件。 第一代红外分光光度计的色散元件是棱镜,棱镜是用透 红外光的 KBr、NaF、CaF2,和LiF等盐的单晶制成。 第二代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是衍射光栅。 第三代红外分光光度计的色散元件是迈克逊干涉仪,不 用狭缝。
谱带的强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
一是跃迁的几率,跃迁的几率大,吸收峰也就强。 二是振动中偶极矩变化的程度。瞬间偶极矩变化越大, 吸收峰越强。 跃迁的几率与振动方式有关:
基频(V0→V1)跃迁几率大,所以吸收较强; 倍频(V0→V2)虽然偶极矩变化大,但跃率几率很低,使 峰强反而很弱。
偶极矩变化的大小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1)化学键两端原子的电负性差越大,引起的红外吸收 越强。 故吸收峰强度为υOH>υC-H>υC-C。
原子质量用相对原子量代替: m1=M1/N, M1、M2为原子量,N为阿佛加德罗常数。
μ为折合原子量
μ=
M1 M 2 M1 M 2
将π、c和N的数值代入(2)式,并指定将键力常数(见p 61 表3-1)中 的105代入。

有机波谱知识课件

有机波谱知识课件
有机波谱知识课件
• 分子对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吸收是基于分子的价电 子在不同电子能级上的跃迁。
• 紫外吸收光谱又称为电子光谱。但和原子光谱 不同,紫外光谱并不是一个纯的电子光谱,在电
子跃迁过程中同时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因此,紫外光谱并非原子光谱式的线光谱,
而是由多个吸收波长极为相近的吸收线组成的带
• 非共轭的不饱和化合物 • 非共轭的不饱和化合物中所含的不饱键虽可产
生跃迁,但相应的吸收带仍在远紫外区,不能被 应用于结构分析。
有机波谱知识课件
• 含共轭体系的脂肪族化合物 • 当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时,成键轨道和
反键轨道间的能级差变小,吸收波长总是 高于200nm,且吸收强度也增强。这是紫外 吸收光谱法研究的重点。
键轨道间的跃迁,因轨道间的能级差最大,所需 的能量最高,相应的吸收峰波长较短,一般为 150-160 nm,即在真空紫外(远紫外光)区。
有机波谱知识课件
• π→π*跃迁是不饱和键中的π电子吸收能 量跃迁到π*反键轨道的跃迁,其所需能量 较要小,吸收峰波长一般为160-180nm,仍 在远紫外光区。
动过程中必须有瞬间偶极矩的改变。 •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
无红外活性。 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 分子的振动可近似看为一些用弹簧连接的小球 的运动。
有机波谱知识课件
•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
• •
• K化学键的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m为双原子的折 合质量 m =m1m2/(m1+m2)
有机波谱知识课件
• F. X-H面内弯曲振动及X-Y伸缩振动区(14751000cm-1)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知识要点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知识要点

波谱分析第一章紫外光谱1、为什么紫外光谱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紫外光谱可以提供:谱峰的位置(波长)、谱峰的强度、谱峰的形状。

反映了有机分子中发色团的特征,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

2、紫外-可见区内(波长范围为100-800 nm )的吸收光谱。

3、Lamber-Beer 定律适用于单色光吸光度:A= lg(I 0/I) = lc透光度:-lgT = bcA :吸光度;l :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摩尔吸光系数,为浓度在1mol/L 的溶液中在1 cm 的吸收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c :浓度。

4、有机物分子中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有一些含有n 电子的基团(如—OH 、—OR 、—NH 2、—NHR 、—X 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 nm 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 —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5、λ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6、电子跃迁的类型:1. σ→σ*跃迁:饱和烃(甲烷,乙烷);E 很高,λ<150 nm (远紫外区)。

2. n →σ*跃迁:含杂原子饱和基团(-OH ,-NH 2);E 较大,λ150~250 nm (真空紫外区)。

3. π→π*跃迁:不饱和基团(-C=C-,-C=O );E 较小,λ~ 200 nm ,体系共轭,E 更小,λ更大;该吸收带称为K 带。

4. n →π*跃迁: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C=O ):E 最小,λ 200~400 nm (近紫外区)该吸收带称为R 带。

7、λmax 的主要影响因素:1. 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红移;2. pH 值对光谱的影响:碱性介质中,↑,吸收峰红移,↑3. 极性的影响:π→π*跃迁:极性↑,红移,↑;↓。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

记忆方法 取代基 供电基团 o m p 之和
-OH(或-OCH3)
-R 吸电基团 -COR
-0.5
-0.2 +0.6
-0.1
-0.1 +0.1
-0.4
-0.2 +0.3
-1.0
-0.5 +1.0
35
一、1H-NMR(氢核磁共振) 2、峰面积与氢核数目
36
一、1H-NMR(氢核磁共振) 3、峰的裂分与偶合常数
38
化学等价核
通过对成操作(绕对称轴旋转、通过对称面、对称中 心反映,绕更迭对称轴旋转)或快速机制,位置可以互换, 这些核称为化学位移等价核。 1、等位质子; 2、对映异位质子; 3、非对映异位质子;
磁等价(磁等同)核
在化学等价基础上,若它们对偶合系统内其它任何一个 原子以相同大小偶合(空间结构),则为磁等价核。
uC=O 1675cm-1
uOH 3365cm-1
15
影响IR吸收的因素 二、空间效应(steric effect)
(4)环张力
16
影响IR吸收的因素 二、空间效应(steric effect)
(4)环张力
17
影响IR吸收的因素
三、氢键效应(hydrogen bond effect)
形成分子内氢键,谱带变宽,波数降低,但强度基本不增。 ∵形成氢键,使-O—H+键拉长,偶极矩增增加
123.9
117.7 115.7
123.0
65
化合物 3
66
67
68
6.80(1H,d,J=8.4Hz) 7.02(1H,d,J=8.4Hz)
10.13(1H,s)
9.37(1H,s)

波谱1-3重点总结

波谱1-3重点总结

第一章紫外光谱UV一、需掌握的内容1、掌握UV谱原理、特征、常用术语以及影响UV谱中最大吸入波长(λmax)的相关因素。

2、掌握利用Lambert-Beers定律进行有关计算及推测不饱和化合物λmax峰位的经验规则。

3、有机四大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二、名词解释光谱选律:原子和分子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叫光谱选律。

助色团: 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R,-SR,-SH,-Cl,-Br,-I.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

红移(Red shift):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增色作用(效应)。

蓝移(Blue shift) :短波方向移动,减色作用(效应)。

末端吸收:在仪器极限处(190 nm)测出的吸收为末端吸收。

*R带(基团型), 由n→π*引起, 强度较弱(ε﹤100). λmax 319nm*K带(共轭型), 由π→π*引起,强吸收(ε﹥10000). λmax 210nm ~250nm*B带(苯型谱带),由苯环π→π*引起, λmax 230nm ~270nm,中心256nm处。

*E带(乙烯型),苯由苯环中的乙烯或共轭乙烯键π→π*引起, E1带在184 nm, E2带在204 nm处.三、知识点总结1.电磁波具有能量,且其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2.原子或分子也具有能量,而且是量子化的, E总=E移+E转+E振+E电子; 分子吸收合适的电磁波后, 分子会由低能级(态)跃迁到高能级, 产生吸收光谱。

3.紫外光是1-400nm的电磁波, 其能量较高, 能使分子内部的电子发生跃迁。

通常讲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光谱(200-400nm) 。

4.有机分子中, 主要含有三种类型的价电子, 即ζ电子、π电子和未成对的n电子, 存在5种类型的分子轨道(ζ成键、ζ反键、π成键、π反键和n轨道), 电子跃迁类型主要有6种: ζ→ζ*; ζ→π*; π→ζ*; n→ζ* ; π→π*; n→π*;其中,ζ→ζ* ,π→π* 为允许跃迁π→ζ* ,ζ→π* ,n→ζ* ,n→π*为禁阻跃迁5. 能吸收近紫外光的电子跃迁: n→π*(包括共轭型的); 共轭的π→π* (至少含两个双烯) 。

有机化学波谱__(3)

有机化学波谱__(3)
化合物
C
C
C
C C
~1630
C
νC=C /cm-1
化合物
~1650
O R C
~1715
O C C C
O
R'
R
C
~1693
νC=O /cm-1
双键性质减弱 _ O
+ C C C
f: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共同影响 分子中同时存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吸收峰的位移 取决于影响较大的那一个效应的影响.
化合物
C
C
C
C
C C
1200
ν/cm-1
2150
1650
b: 振动类型的影响
振动类型
C-H伸缩振动
(力常数较大) ~3000
C-H弯曲振动
(力常数较小) ~1340
ν/cm-1
c: 杂化状态的影响
键类型 杂化状态
C H C H C H
sp 3300
sp2 3100
sp3 2900
ν/cm-1
d: 诱导效应的影响 电负性原子或基团通过静电诱导作用, 引起分子中化 学键的电子云分布变化 而改变力常数 电子云分布变化, 电子云分布变化
249nm (实测值 实测值249nm) 实测值
练习2: 判断下列化合物中存在哪些电子跃迁? 练习2: 判断下列化合物中存在哪些电子跃迁?
σ→σ*
σ→σ*; π→π* σ→π*; π→σ*
CH3
O
CH
CH2
(CH3CH2)3N
n→σ σ→σ*; n→σ*;
n→σ σ→σ*; π→π*; n→σ*; n→π σ→π*; π→σ*; n→π*
K m1 m2

有机波谱分析总结

有机波谱分析总结

需要掌握旳概念:
红移 蓝移 增(减)色效应 吸收带旳分类(文件中直接出现):
K(R/B/E)带吸收
常见类型有机物旳紫外光谱
烷烃 含杂原子旳饱和化合物 共轭烯烃
(1)Woodward-Fieser规则 链状、环状共轭烯烃波长计算措施
(2)Fieser-Kuhn规则 用于推算分子中具有四个以上旳双键
能够指示 (CH2)n旳存在 鉴别烯烃旳取代程度和构型信息 推定苯环旳取代类型
红外光谱在定性分析中旳应用
红外光谱旳解析环节 1.了解样品概况
a.样品起源 b.样品旳物理性质 c.样品旳化学性质 d.元素分析成果及分子量,求出分子式 e.红外光谱测试条件
2.计算分子旳不饱和度 所谓不饱和度,是指分子中具有双键、三
官能团(特征频率)区
4000-1300cm-1 基团旳特征吸收峰位于此区 吸收峰比较稀疏 可分为三个波段
①4000-2500cm-1 x-H伸缩振动区(x=O、N、C等) Ⅰ:>3000cm-1 旳C-H吸收峰,则预示化合物为不饱和 Ⅱ:<3000cm-1 有吸收,则预示化合物是饱和旳
②:2500-2023cm-1 叁键和合计双键区 ③:2023-1500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各类有机化合物旳化学位移
①饱和烃
-CH3: -CH2: -CH:
CH3=0.791.10ppm CH2 =0.981.54ppm CH= CH3 +(0.5 0.6)ppm
O CH3 N CH3
C C CH3 O C CH3
CH3
H=3.2~4.0ppm H=2.2~3.2ppm H=1.8ppm H=2.1ppm H=2~3ppm
b.全方面考虑。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

有机化学波谱分析

2.指纹区: <1600 cm-1的低频区,主要是:C-C、C-N、C-O等单键和各种弯曲振动的吸收峰,其特点是谱带密集、难以辨认。
1) 外界因素,如,状态、溶剂极性等
2) 分子内部结构的影响
3、影响特征吸收频率(基团吸收位置)的因素
a. 电子效应的影响 吸电子基使吸收峰向高频区域移动,供电子基使吸收峰向低频区域移动。
结论: 当振动频率和入射光的频率一致时,入射光就被吸收。对于固定的基团,其折合质量和键力常数是固定的,根据胡克定律,其振动频率也相应固定。因而同一基团基本上总是相对稳定地在某一稳定范围内出现吸收峰.
4. 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和红外吸收峰位
分子的振动是量子化的,其能级为:
式中:v — 为振动量子数(0,1,2,…);ν振为化学键的振动频率。
⑵振动光谱 在振动光谱中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引起振动能级的变化。分子中振动能级之间能量要比同一振动能级中转动能级之间能量差大100倍左右。振动能级的变化常常伴随转动能级的变化,所以,振动光谱是由一些谱带组成的,它们大多在红外区域内,因此,叫红外光谱。
⑶电子光谱 在电子光谱中分子所吸收的光能使电子激发到较高的电子能级,使电子能级发生变化所需的能量约为使振动能级发生变化所需能量的10~100倍。 电子能级发生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从一个电子能级转变到另一个电子能级时,产生的谱线不是一条,而是无数条。实际上观测到的是一些互相重叠的谱带。在一般情况下,也很难决定电子能级的变化究竟相当于哪一个波长,一般是把吸收带中吸收强度最大的波长λmax(最大吸收峰的波长)表出,电子光谱在可见及紫外区域内出现。
C―C
0.154
347.3
4.5
700~12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CH=CH2 R2C=CH2
=C-H/cm-1 (强度)
3080(m), 2975(m)
=C-C/cm-1 (强度) 1645(m) 1655(m) 1660(m) 1675(w) 1670 1670
面外=C-C/cm-1 (强度) 990(s) 910(s) 890(s)
•当分子有四个以上-CH2-所组成的长链时,在 720cm-1附近出现稳定的 (CH2)面内摇摆振动弱吸收峰
2016/1/6
4.重要的低质量离子系列
离子
官能团 烷基 醛、酮 胺 酰胺 醚、醇 酸、酯
CnH2n+1┑+ CnH2n
元素组成
CnH2n+2 N┑+
CnH2n-1O┑+ CnH2n+1O┑+ NO┑+
29、43、57、71、85…
15、29、43、57、71、85… 质荷比 30、44、58、72、86… 31、45、59、73、87… 44、58、72、86…
同上
CH2
RCH=CHR, (顺式) RCH=CHR, (反式)
3020(m)
同上
760~730(m) 1000~950(m) 840~790(m)

15
C H
(CH2)n
CH2
n4,n越大, 峰吸收强度越 大。
R2C=CHR’ R2C=CR2’
同上 无
4. 芳烃
3. 炔烃 芳烃的特征吸收:(与烯烃类似)
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
基团 振动形式
asCH3 sCH3 as CH3 s CH3 asCH2 sCH2 CH2 sCH CH
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烯烃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 1. 烷烃类化合物
烯烃类型
备注
•饱和C-H的伸缩振动υCH即位于氢键区3000 ~2800 cm-1区域
缔合OH伸缩振动υO-H 3300cm-1 又强吸收峰

C-O
游离OH伸缩振动υO-H3600cm-1
铵盐
胺碱性较强,易与酸形成铵盐,伯胺、仲胺υN-H向低频移动,叔胺盐因有 了N-H基团而在氢键区2700-2250cm-1出现吸收峰。观察成盐前后谱图的变化有 助于不同胺的区别和鉴定。
尖峰 又宽

叔胺没有N-H基团在官能团区无特征峰,υC-N也无强吸收
四种跃迁只有共轭的π→π* 跃迁、部分 n→σ* , n → 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谱带位于
近紫外区。
吸收谱带的强度和跃迁几率有关。由成键 轨道向反键轨道的跃迁几率大,所以π→π* 跃迁产生的是强吸收,ε值约为104,由非键 轨道向反键轨道跃迁的几率小,所以n→σ* , 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ε值仅100左右,为 弱吸收。
1649~1570 (叔酰胺无) 酰卤 1819~1790
21:07 24
2.电子跃迁的原理和过程
反键轨道
–σ→σ* 跃迁需要能量较高,相应的吸收带波长较短, 在150~160nm的远紫外光区域,超出了一般紫外分 光光度计检测范围,不予讨论。 –π→π*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波长较大。孤立 双键 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位于 160~ 180nm的远 紫外区;但共轭双键体系中,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 动进入近紫外区。共轭体系越大,吸收带波长越长。
2
2016/1/6
5. 醇和酚
特征峰:
7. 胺和铵盐
• 胺分为伯胺,仲胺和叔胺三类,红外光谱有较大差别 • 伯胺NH2伸缩振动有对称和反对称两种,一般在3500-3300cm-1出现双峰,剪 式振动在1600cm-1附近,面外弯曲振动900-650cm-1 ,特征性较强 • 仲胺N-H伸缩振动υN-H在3400cm-1出现一个峰
• 芳环的骨架振动υC=C 在1650~1450 cm-1出现2-4个 • 芳环C-H面外弯曲振动面外=C-H 在900~650 cm -1 有
=C-H仅与苯环上相连的氢原子个数有 关,而与取代基的种类无关。例如:
相邻氢数
4 5
用=C-H确定芳烃取代类型
吸收峰
取代情况 单取代 邻位二取代 间位二取代 对位二取代
红移
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几个术语
指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的移动;
最大摩尔吸光系数(max或最大) 表示max处的吸收强度。 文献上常用max ( max ) 格式报 道化合物的紫外特征。
28 21:07
蓝移或紫移: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
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增加; 最大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减小。
非键轨道
成键轨道
21:07
电子由成键轨道向相应的反键轨道跃迁,或非 键轨道向反键轨道跃迁。
25
21:07
26
3
2016/1/6
常见的有:>C=C<、>C=O、>C=S、-C≡N、 - NO2、-C6H5等(均为不饱和基团);
生色团(chromophore):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 能产生吸收带的基团。
29
21:07
30
含不饱和杂原子的化合物:
2.非共轭的不饱和化合物
3.含共轭体系的脂肪族化合物
由共轭π→π* 跃迁产生的强吸收带(又 称作 K带。
K带的特点:吸收强度大, max ≥104,
45、59、73、87…
33、47、61、75、89…
(m≤n) 38、39、50~52、63~65、75~78
27、41、55、69、83…
常 见 碎 片 离 子 的 组 成
M-18 M-26 M-28 M-29 M-34 M-35 M-36 M-43 M-45 M-60
m/e 29 30 43
酚,芳香醛,环酮等 醛类,乙基 硫醇 氯化物 甲基酮,丙基 羧酸类 醋酸酯
1.分子轨道知识回顾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当两个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其轨道 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能量较低的叫成键轨道,高的叫 反键轨道。电子通常在成键轨道上,吸收能量后可以激发跃 迁到反键轨道上。 成键轨道 : σ和π表示 共价键: σ键和π键 反键轨道 :σ* 和π* 表示 氧硫等杂原子上还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称为n 电子,它们 处于非键轨道上。
端基炔烃有两个主要特征吸收峰: 一是叁键上不饱和C-H伸缩振动C-H约在3300cm-1处产生一个中强的尖锐峰 二是CC伸缩振动C-C吸收峰在2140 ~2100cm-1。 若CC位于碳链中间则只有C-C在2200cm-1左右一个尖峰,强度较弱。如果在对称结 构中,则该峰不出现。
பைடு நூலகம்
• 芳环C-H伸缩振动υ=C-H 在3000~3100 cm-1 区域
氢键的形成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有的化学键力常数K 变小,振动频率红移。
吸收峰展宽
氢键的形成对吸收峰的影响:
氢键形成程度不同,对力常数的影响不同,使得吸收频率有一定范围。氢键形成程度
吸收强度增大
与测定条件有关。
形成氢键后,相应基团的振动偶极矩变化增大,因此吸收强度增大。
随着环张力增加,环外基团振动频率蓝移 (增大),环内基团振动频率红移(减小)。
区域名称 氢键区 频率范围 基团及振动形式
4000~2500cm-1
2,4-二甲基戊烷的红外光谱
苯甲酰氯的红外光谱
CH3的对称弯曲振动频率为1380cm-1,但当两个甲基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形成 异丙基时发生振动偶合,即1380cm-1的吸收峰消失,出现1385 cm-1和1375 cm-1 两个吸收峰。
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即双键键强减小, 振动频率红移 (减小)。也以C=O为例:
(1)空间位阻
空间效应 破坏共轭体系的共平面性,使共轭效 应减弱,双键的振动频率蓝移(增大)。
CH(CH3)2 O CH3 CH3 O CH3 O CH3 CH(CH3)2
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羰基双键性增加,振动频 率增大。
1663cm-1
1686cm-1
1693cm-1
1
2016/1/6
( 2 )环的张力:环的大小影响环上有关基 团的频率。

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氢键
1. 烷烃类化合物
•饱和C-H的伸缩振动υCH即位于氢键区3000 ~2800 cm-1区域 • 饱和C-H的弯曲振动频率位于1500 ~1300 cm-1区域 •当分子有四个以上-CH2-所组成的长链时,在 720cm-1附近出现稳定的 (CH2)面内摇摆振动弱吸收峰
770~ 730, 710~690 810~ 750, 725~680 770~ 735
= C- H频率(cm-1)
强吸收,用于确定芳烃取代类型(与芳环取代基性
• 面外=C-H
质无关,而与芳环上相连氢的个数有关) 倍频 2000~1600 cm -1(w) 用于确定芳烃取代类型
1, 3 2
860~ 780
吸收峰位置
2962±10 2872±10 1450±10 1380~1370 2926±5 2853±10 1465±20 2890±10 ~1340 ~720
强度
S S m S S S m w w w
CH3
异丙基和叔丁 基在1380cm-1 附近裂分为双 峰
• 饱和C-H的弯曲振动频率位于1500 ~1300 cm-1区域
2 21:07
CHO,C2H5 H2S Cl HCl
离子 CHO、C2H5 CH2NH2 CH3CO C3H7 29、43、57、71 C2H5、C3H7等
CH3CO,C3H7 C00H CH3COOH
可能的结构类型 醛类、乙基 伯胺 CH3CO 丙基 直链烷烃 39、50~52、63~65、75~78 芳香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60 CH2COOH +H(麦氏重排) 长链脂肪酸 苄基 91 C6H5CH2 105 C6H5CO 苯甲酰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