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概论
设计美学课程知识点

设计美学课程知识点设计美学是一门关于设计与艺术的学科,它通过研究与分析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对设计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下面将介绍设计美学课程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设计美学概论设计美学概论是设计美学课程中的首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介绍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学生通过学习设计美学的概论,能够对设计的本质、目的以及价值有个整体的认识。
二、形式美学形式美学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部分,它研究与分析设计作品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纹理等形式要素的美感特征与规律。
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将学习到线条的曲折与流畅、形状的几何与有机、色彩的明暗与对比等美学原则,以及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运用这些原则来创造出美丽的形式。
三、结构美学结构美学是设计美学中关注设计作品组织和结构的部分。
在结构美学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如何在设计中构建合理的结构,包括平衡、对比、重复、统一等基本原则。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造型的空间结构、排列方式以及构图等概念与方法。
四、符号美学符号美学是研究设计作品中符号系统与符号语言的美学学科。
设计作品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常常借助各种符号。
学生将学习到符号的形式、含义和象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运用符号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艺术感。
五、文化美学文化美学是设计美学中关注设计作品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部分。
设计作品的产生与发展往往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将通过学习文化美学,了解到不同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培养跨文化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六、创意美学创意美学是设计美学中强调创新与创造力的部分。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设计思维与创意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设计中发挥创造力,创造出独特、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七、实践与案例分析设计美学课程中应该包含丰富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内容,通过学习和分析实际设计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设计美学的知识和原则。
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设计美学第一章概论

设计美学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应用为 目标,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相关美学的理论 支持。 三、设计师为什麽要读“设计美学”呢 ? 1、是由于设计活动中审美特质所具有的 特殊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设计师的审美素 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审美规律的认 识。 2、有助于设计师从美学的视野,加深对 于设计历史和设计原理的理解。 3、设计美学把产品系统与人的关系作为 考察的中心,由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决 定了,决定了产品功能效用的多层次性。所 以任何设计产品都是实用、认知和审美三种 功能的复合体。
三、设计美学应该研究什么 1.中外设计美学思想整理。人类进行设 计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贯穿整个人类的发展 史。不仅人类设计审美创造遍布中外,而且 关于设计美学思想也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类 文献中。这些思想凝结了人类的对设计审美 创造活动的理性思考,指引着今天的设计审 美创造活动的发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 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基础和 前提。 2.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设 计美学的性质,例如:形式美、社会美、事 物美、风格及设计主体、设计语言、审美趣 味、设计批评、设计学原理等。
3.设计美学的分类。包括服装设计美学、 工业设计美学、装饰设计美学、材料设计美 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 园林设计美学、建 筑设计美学、家具设计美学、室内设计和室 外设计美学及展台设计美学等,相当于我们 所说的设计门类美学。 4.设计美学中的诸多美学课题。如设计 与产品、设计消费、设计与未来社会、设计 与时间、设计与新科学,设计学科建设中诸 多美学问题,等等。
计领域的某个局部看问题,它能把设计看作是 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系,从而解决设计美 学中的诸多问题。 二、兼用美学和设计学研究方法 设计美学既然是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 就必然要吸取设计学和美学的研究方法, 设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跨越了文、理诸 个学科,涉及了数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 学、工程学、电子学、经济学、色彩学、构成 血、民俗学、伦理学等学科,所以它采用的方 法也是交叉的。其中有关文科方面的许多方法, 都可以被设计美学所用。
设计概论——设计美学-图文

色彩的自然属性 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相、明度、纯度
四、设计美的范畴
3.1 设计美概述
形式美的法则
① 和谐 ② 对比 ③ 对称 ④ 比例 ⑤ 重心
一、中国古代普遍的美学观
以“味” 为美
3.2 中国设计美学观
以“意” 为美
以“道” 为美
以“同构” 为美
以“文” 为美
3.2 中国设计美学观
它的本质是人的物质、精神要求均得到满足。
艺术美主要追求一种审美价值,而设计美往往是一种综合的美,而非单一的美。
3.1 设计美概述
三、设计美学的特征 (一)应用性
19世纪前 19世纪后
哲学主导
逐渐成熟,针对各部类的艺术与创造,发展出各领域的美学。
现代工业萌芽阶段
美学开始关注现实应用中的问题
因此,现实应用性是设计美学的首要特征。
3.1 设计美概述
三、设计美学的特征
(八)市场性 设计美学研究的依托
市场规律
市场竞争的法则造就了设计的审美趣味。
市场需求法则和市场规律是设计师创造的基 本原
是对每一个设计师最基本的要求。
3.1 设计美概述
设计美学的特征都有哪些?
3.1 设计美概述
四、设计美的范畴
二、科技至上的美学观
3.3 西方设计美学观
工业革命:水晶宫博览会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人与产品
3.1 设计美概述
人与环境
功能与形式
诸多关系
3.1 设计美概述
三、设计美学的特征
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审美因素。 它对传统的“美” 的意义进行了扩展和再认识。 “装饰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在不改变物体的情况下使物体得到改变”——贡布西里《秩序感》
艺术设计美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前言二、艺术设计美学定义与学科定位三、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四、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一、前言艺术设计美学是现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学科性质上看,艺术设计美学是现代设计学、美学与艺术学交叉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自从近代工业设计成为独立的学科形式以来,关于艺术设计美学理论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到目前为止,系统的设计美学理论—直处在严重缺失的发展状态,许多理论依然套用传统的艺术哲学或美学体系,从而混淆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美学特征的差异。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广泛拓展和应用,设计美学的理论指导作用显得愈发重要。
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提出过关于技术美学六大特征的理论框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奇用等比数列创造出优美的斐波纳奇数列形式,合理地分析了物体造型形式美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后来的艺术大师兼科学家列奥那多·达·芬奇,更是用大量的设计作品,证实了形式美存在的数学基因;17世纪以后,美学探索理论更是层出不穷,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洛克、德国理性主义美学莱布尼茨,都从不同角度对审美客体的美学特征作过解析,尽管当时欧洲的美学论争其理论相悖甚远,但对形式美学的研究直至今天仍然势头强劲。
二、艺术设计美学定义与学科定位定义: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生产、科技、材料、造型、审美(心理)以及经济等密切相关,它是研究造型形式、功能、经济价值等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科定位学科产生的基础:一是实践的基础;二是理论发展的基础。
发展:早期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比较模糊;随着机械生产、材料革命以及社会需求增加设计专门化开始显现;伴随社会对设计的心理需求的指数增加,设计专业化成型,对设计的审美指数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艺术设计概论与设计美学讲义

艺术设计概论与设计美学一、导论(一)艺术设计的概念及意义世界上的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生成的,在我们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存在,物种万千,进化,并产生了人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为能使自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创造出来的许多物,从石器工具到陶器、房屋等等。
人类在最初阶段去创造的那些物,譬如说石器工具、装饰物、陶器,是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如此强的动力?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造物的背后,应该毫无疑问地有着更为强大的动力,那就是人类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思考。
远古人类一旦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于灵魂就会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些物是一种象征。
如果生前伴随这些装饰物,就可能赋予人具有超常的力量,如果死后随葬,就可以对来生充满希望。
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推断,造物的原始动力一方面离不开生活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动力来自于精神需求。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由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某种行为,行为达成目标。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活动链,呈循环发展态势。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在这个活动链条中,人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们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活,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很多物品。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低层次的,又有高层次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造性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阶梯性、宝塔状分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设计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从哲学的角度讲,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设计”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设计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设计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
现代设计美学

技术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融合: 设计美的特性
一、技术美及其特点 二、艺术美及其特点 三、生活美及其特点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技术美及其特点
• 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 时代的产物。在这里,美是与功能联系在 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 • 特点:
设计美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背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时设计的 本质所在。在这其中,为人造物事首要的, 按照美的规律则必须以不干扰物的有效性 为原则。18世纪下半时期,随着蒸汽机的 发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技术飞速发 展,整个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 • 原因: 一:工业革命对产品设计带来新影响 二:设计从制造业中脱离为独立行业
设计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
• 产品在实践中的功能合理性
(一)实用功能 (二)认知功能
• 产品形态合符有意味形式
(一)形态与其形式内容相适宜 (二)多样的形式合符不同消费层的需求
在生活中发现美: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一、功能美:最本质的审美要素 二、材料美:最基础的审美要素 三、形态美:最直观的审美要素
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多元性 社会性 功利性 文化性 形象性
艺术美及其特点
• 艺术美,是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具体 地说,所谓艺术美,就是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 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 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性。 • 特点 :
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 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 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美学追索:设计美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一、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艺术设计美学概论

前言
尽管如此,真正意义上旳设计美学及有关理论探讨,目前在 我国还是较为少见旳。
因为,从设计美学涉及旳研究范围来看,它囊括了艺术、技 术、文化、心理乃至哲学等各个方面,它既是一种多学科、广交 叉旳综合研究领域,又是古老而年轻旳学科;它既包括丁精神层 面旳理论探索,又带有详细设计原则旳经验总结。
从目前社会上广泛涌现旳设计专业及其有关专业分支旳发呈 现状看,建立起初步旳设计美学理论体系,已显得刻不容缓。
第1章 美旳本质
第1章 美旳本质
❖ 学习目旳
经过本章旳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旳学者是怎样从主体、客体、主 客关系、实践和主体间性等方面探讨“美旳本质”旳。了解“美旳本 质”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意义。
❖ 学习要点
了解学者是怎样从主体、客体等方面探讨“美旳本质”旳。
❖ 学习难点
了解实践美学学派旳“美旳本质”观旳贡献和局限。
前言
同步,苏格拉底也提出过有关技术美学六大特征旳理论框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奇用等比数列发明出优 美旳费波纳奇数列形式,合理地分析了物体造型形式美旳百分比 关系; 尤其是后来旳艺术大师兼科学家列奥那多·达·芬奇,更是用 大量旳设计作品,证明了形式美存在旳数学基因; 17世纪旳美学探索理论也层出不穷,不论是英国经验主义美 学旳代表人物洛克,还是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旳先哲莱布尼茨,都 从不同角度对审美客体旳美学特征作过解析,尽管当初欧洲旳美 学论争其理论相悖甚远,但对于形式美学旳研究爱好,足以证明 该理论对人类旳影响;
第1章 美旳本质
第一节 对“美旳本质”旳几中探讨途径
之后,西方历代理论家、神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等又陆续提 出了各自旳论述:“美是太一旳光芒”(普罗提诺Plotinus)、“美是 一种恰到好处旳协调和适中”(笛卡尔Ren巨Descartes)、“美是对象 作用于神经所感到旳舒适”(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美是内在 感官旳舒适”(夏夫兹博里Shaftesbury)、“美是物体旳属性”(伯克 Edmund Burke)、“美是一种本原现象,事物旳构造符合它旳目旳才 显得美”(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对于我是自由旳世 界就是美”(费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美是关系”(狄德罗 Denis Diderot) 、 “ 美 是 感 性 认 识 旳 完 善 ” ( 鲍 姆 加 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美是无目旳旳合目旳性”(康德Immanuel Kant)、“美是理念旳感性显现”(黑格尔Hegel)、“美是生活”(车 尔尼雪夫斯基NicholasGavrinovic Chernyshevski)、“劳动发明了 美”(马克思Karl Marx)、“美是直觉旳体现”(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美是有意味旳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Bell)……尽管各 异,但都没有超越柏拉图对“美旳本质”旳发问。
设计美学概论复习知识点

设计美学概论复习知识点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而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设计的美感和审美特征,为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下面将给大家复习设计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设计美学的概念设计美学是一门关于设计的哲学和审美学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设计作品的美感和审美特征,探讨设计与美的关系。
设计美学将设计和美学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交叉探讨,旨在培养设计师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提升设计作品的美学价值。
二、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1. 美的客观存在性原理:美不仅存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中,更存在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客观美的探索和理解,创造出富有美感的设计作品。
2. 美的统一原理: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通过形式、色彩、结构等要素相互关联,形成和谐统一的。
设计师需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避免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3. 美的变异原理:美是多样的,不同的文化、时代和审美观念都会对美产生不同的诠释。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受众需求,对美的表现形式进行变异和创新。
4. 美的客观标准原理:美并非主观的感受,而是有客观的标准和规律可循。
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设计原则和规范,将其应用于实际设计中,使设计作品更加合理和美观。
三、设计美学的重要要素1. 形式美: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形式美强调形状、线条、比例等要素之间的和谐和平衡,使设计作品具有美感和吸引力。
2. 色彩美:色彩是设计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通过巧妙运用色彩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设计师需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效应,合理运用色彩来增强设计作品的美感。
3. 结构美:结构是设计作品的内在组织形式,决定了作品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结构美强调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组织和联系,使作品具有合理性和完整性。
4. 反差美:反差是设计作品中产生视觉冲击和张力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比、矛盾和突出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重点笔记

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重点笔记徐恒醇是一位著名的设计美学学者,他对设计美学的研究贡献良多。
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的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它涉及到设计的审美特征、美的表现形式以及美感的产生和传达等方面。
徐恒醇的设计美学概论涉及的重点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徐恒醇在其概论中对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对美学、设计、审美、美感等概念的界定和关系的探讨。
他可能会从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解读,以便让读者对设计美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设计美学的理论体系,徐恒醇可能会介绍设计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内容。
他可能会从西方和东方的设计美学理论出发,对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让读者了解设计美学的理论框架。
3. 设计美学的实践应用,徐恒醇可能还会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设计美学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他可能会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展示设计美学在产品设计、空间设计、传播设计等方面的具体运用,以便让读者了解设计美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
4. 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徐恒醇可能还会展望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对设计美学研究的前景、新理论的涌现、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展望。
他可能会对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便让读者对设计美学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徐恒醇的设计美学概论涉及的重点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
阅读这本书将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设计美学的相关知识。
设计美学概论课期末总结

设计美学概论课期末总结导语:设计美学概论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设计美学的认知和理解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设计历史和发展。
本文将对我在这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总结,并对设计美学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个人的启发进行探讨。
一、设计美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在设计美学概论课程中,我学习了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设计美学是一门关于设计与审美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设计的目的、手段、方法和组织规律以及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特征。
设计美学强调的是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体验的创造,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设计美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和概念,如平衡、对称、比例、色彩、构图等。
平衡是指在设计作品中各个元素的分配和组合的平衡感。
它可以分为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
对称平衡是指设计中元素在形式、大小、位置等方面的分配和组合的对称感,使得整体呈现出稳定、均衡、和谐的视觉效果。
不对称平衡则是指设计中元素在形式、大小、位置等方面的分配和组合的不对称感,而仍然保持视觉上的平衡感。
比例是指设计作品中物体或元素的大小与整体或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
比例的掌握对于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观感非常重要。
合理的比例可以使作品显得和谐、美观,而不合理的比例则会使作品显得不协调、不平衡。
色彩在设计美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色彩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和体验,对于设计作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色彩组合和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因此设计师需要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构图是指设计作品中各个元素的组织和布局。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使作品显得有层次有深度,同时也能够引导观者的目光,使其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都是设计美学的基石,对于设计作品的创作和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原则,我对设计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二、设计美学的发展和历史设计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变化的历程,它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艺术设计概论 第4章

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因素。
四、社会性
设计美的社会性特征体现在设计美感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一定 的可预测性。
第三节 设计形态的构成要素和形式美
点
DIAN
点是可视的最小形式单位。
造形上的点,不仅具有实体,还具有形状、大小、方 向、位置、排列等,可以通过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形象。 点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形状有圆点、椭圆、三角形、 菱形、不规则形等。
3.复线
因它的重复排列而形成面。把线进行疏密的排列,会 产生明暗调子的变化。在用线群进行设计时,在线的粗细、 长短、明暗等—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间隔密集的线群会 向前进,间隔宽松的线则会后退,表现强烈的远近感和立 体感。
4.长短与宽窄
长短线、宽窄线的有序排列可以形成空间感,无序排列可以形成面 的起伏感。粗细线可产生空间感,粗线感觉前进,细线感觉后退。当线 的长短、粗细相同时,深色线比淡色线前进—些。
5. 空间位置的对比
6. 感觉上的对比
(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离
调和,是一种特殊的对比,是在对比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和 谐关系。
三、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 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数比关系。 尺度是 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尺度有两层含义:
2.大小面
大小面形组织在—起时,会有空间感、律动感、节奏 感。大的面形在前为主要形象,小的面形在后为次要形象。
3.虚实面
虚实的面与面的转折或延续,都会形成体或分割空间, 并且也会让观者感受到—定的量感。虚多实少的面,量轻体 薄。实多虚少的面量重体厚。
三、面的情感表达
面的情感内涵基本上容纳了点与线的情感特征。 1.正圆形面:由于过于完美而缺少变化。 2.扁圆形面:圆满并富于变化,于整齐中体现白由。
《设计美学》资料五篇

《设计美学》资料五篇第一篇:《设计美学》资料第一章绪论设计美学是现代设计学、美学与艺术学学科交叉发展而来一门新兴学科。
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有交叉的地方,也有明显不同之处。
设计学与艺术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设计学注重对实用的要求,所以设计学的研究离不开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
设计美学与传统的美学也有显著不同,传统美学也叫艺术哲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因此,研究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或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设计美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明晰这些对象和内容,掌握设计美学发展规律,对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纵观中西设计史的发展,可以发现审美观念和物质生活发展的相互推动关系以及中西设计美学取向的不同。
下面两张图片表现的是东西哲人的生活场景,竹林七贤在竹林中讨论问题,而苏格拉底在雅典学院的规则建筑下争论哲理。
中国与自然合而为一与西方理性的对比,在这种偶然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看出两种思维明显的不同。
中国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气质和喻物予形的形象特征。
无论是陶器、玉器还是家具的设计都与中国哲学中的“和”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器物的设计造型不但要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要求合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多重的和谐。
西方设计美学则讲究合乎科学的理性,注重科学实证,对设计的形式和功能进行追索,并不断在二者的动态演变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
西方设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功能和形式的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的设计审美取向。
可见,西方设计美学思潮就是在形式与功能的动态交替过程中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审美文化现象。
1.1 设计美学概念追索及学科定位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其产生与设计学科的确立有着密切关系。
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
从广义上讲,只要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
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中所谓美感与使用功能,不只是由设计师来感受与判断,还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
设计美学导论(知识点)

知识点第一章导论:设计美学概论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环境”的涵义范畴不仅有生态、景观意义上的,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
所以环境设计亦是一宽泛的概念,小到室内家具及摆设,大到室外各种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设计,以及对人类的生活空间所进行的综合规划也属于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
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并且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
室内环境设计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根据对象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内部空间进行创造与组织,形成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内部环境,满足各部门的物质功能需要与精神功能需要。
即在建筑环境中为了实现某些功能而进行的内部空间的创造和组织,而且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必须把功能、技术、经济要素与人文、美学、心理等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
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1.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2.大众化、普及化、多元化、系统化3.人文化、理想化、象征化、抽象化4.功能化、功利化、适用化、物质化第二章设计美学的审美学说艺术设计的真实性是指艺术设计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艺术设计的倾向性是指艺术设计师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生活经历、内在情感在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设计的倾向性是建立在艺术设计真实性的基础上,包含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美感是指美的事物在欣赏者头脑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情感。
艺术设计作品的美感,是艺术美在观众头脑中的反映。
优秀设计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形式美)映入观者的头脑后,使观者在情感上引起一种强烈的反响,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
设计美学概论心得体会(优秀19篇)

设计美学概论心得体会(优秀19篇)首先,在学习设计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设计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独特或个性化,而是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创造出更好、更便捷的体验。
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用户的感受与体验,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设计作品。
其次,我学习到了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设计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意图,并通过各种设计元素和原则来传达和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色彩、形状、构图等设计元素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或者产生视觉冲击。
而对称、比例、重复等设计原则则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和谐、平衡的作品。
学习这些原则和方法,让我意识到设计并非只是凭感觉和经验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提高设计质量,还可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此外,学习设计学概论还让我深入了解了设计的社会影响力。
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表达个人创造力的方式,还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工具。
好的设计作品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建筑、室内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产品设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用户舒适度;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能力则可以对人们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力。
因此,设计师不仅要具备创意和技术能力,还需要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设计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学概论还注重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具象化的表达,更要求我们通过思维的整合和创造性的转化来解决问题。
在课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作业来锻炼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意思维。
从最初的灵感搜集到素材整合,再到构思和呈现,每个环节都要求我们全面思考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逐渐意识到设计思维是一种能力,不仅仅可以应用在设计领域,还可以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我认为学习设计学概论最重要的收获是培养了我对美感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美学与设计概述34

第二部分 技术美的 发展历程
兴起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 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在寻找经 济出路的过程中,各个工业国家
意识到技术美学的重要性。
到20世纪50年代
到20世纪50年代,捷克设计师特佩 尔·图奇内提出用“技术美学”这个统一 的称谓。以后,技术美学这一术语逐
渐被国际设计界广泛采用。
产品中的技术美
产品中的技术美,是一种以物质 产品的功能美为前提,一种依附 于功能性上的特殊美。
劳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美
劳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美要求人们在生产 某一种产品时,将技术、材料与审美思想 结合起来作综合筹划。无论是材料的选择, 生产设备还是生产工艺的安排,都要考虑 科学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榫卯技术革新
为了避免加工结构复杂、 走刀次数多的榫卯形式, 往往会采用更加简化、易 实现的榫卯形式来代替, 各种新式的榫卯结构不断 被创新、改进,以实现机 械化的高效生产。
“为木而生”
丹麦设计师Julian Kyhl便 意识到榫卯结构的精妙, 并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 设计出一款全榫卯搭接, 依靠自身重量保持稳定 的可组装拆卸桌子。
目录
第一部分 技术美的内涵 第二部分 技术美的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 技术美在设计中的表现 第四部分 技术美的意义
CONTENTS
第一部分 技术美的内涵
什么是技术美? 技术美是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它把美学运用到现代技术领域中,是对传统美学的发展。
技术美研究的内容
技 术 美 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产 品中的美学问题和劳动生产过程 中的美学问题等。
早期阶段
技术思想的萌芽常常追溯到19世 纪英国工艺美术家莫里斯,他提 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进行 了大量的创作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2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
•
中国古代设计审美思想的博大精深,无法企及。但是中国古代设
计观念及思想,大多散见在典章、古籍之中,像《考工记》、《天工
•
灿烂的青铜文化,
是先秦时期的物质文
化代表。统治者以
“礼”为旗号,用祭
祀和群宴等群体性、
带有宗法意义的活动,
显示统治阶级力量的
强大、后世的繁盛和
王权神威事业的兴旺
发达。祭天、祀祖等
重大的社会活动需要
繁杂众多的器物作道
具,即“礼器”。
妙地结合在一起。
• 明代家居注重功能, 以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 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些 家具整体的长、宽、高, 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 部的比例关系都较为适 宜,基本符合人体比例 尺度。椅子的靠背和扶 手的曲度基本上适合人 体的曲线。凡是与人体 接触的部位、构件、铜 什件等都做得圆润、柔 和,从而给人舒适感。
• 佩夫斯纳
•
另一位设计史研究的开创者
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1888—1968年)也是美术史学家。
他曾直接受业于著名的美术史
学家沃(我)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吉迪恩强调现代世界
及其人造物一直受到科技与工
业进步的持续影响,对设计史
的研究应当引入更为广阔的文
化研究方法。
• 首先,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分支,它的 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设计学的基础理论。
• 其次,设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他对现 代设计的研究立足于审美个艺术理论,针 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 合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途径。
• 最后,设计美学式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 学科,单纯的实际学和美学不能解决关于 实际美学的问题,同时也不是二者的简单 相加,而是二者的交叉融合
• 一、西方古代美学家的主要观点
•
1.强调和谐和比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或数量关系是万物的本源或原则,事物
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不同的数量关系。万物都因摹仿数而
存在,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间的一切,并且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可
以被人凭借理智加以认识和把握的数量关系。
•
黄金分割律,由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
学科定位
• 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 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要 准确把握该学科的定位,就 必须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 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
•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 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 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 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 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设计
美学不但是现代工业社会
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
• 2.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观点
•
美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美在于事物形式的有机整一性;美是事物
的、可以感知的感性性质。这些主要论点,就成了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美学的
基本观点。
• 3. 普罗丁的新柏拉图主义
•
他的观点主要有:
•
①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物体美是由于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
• “工有巧”,是产品是否实用和具有美感的最后一个决
定条件。《考工记》总结了当时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技艺, 强调了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所以人类创造的各种产品 都应该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的综合结果。失 去任何一方面都将使设计受挫。在四要素中,前三者要说 的都是自然条件,“工巧”则属人的因素。
设计的历史渊源
•
•
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
的产生而产生的。
•
而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
老普林尼(Plini the Elder)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
初萌芽和起点。
•
然而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论理
开物》、《园冶》等少量著作刊行。
•
一、推崇宗法礼仪与“拨尔而怒”的审美追求。
•
中国古代设计审美思想,深受宗法礼仪制影响,从居、住、行、
衣,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不注重“礼”的象征意义,体现出等级意义的
“礼”。
• 推崇宗法礼仪与“拨尔而怒”的审美追求,作为一种观念深深地烙印 在人们的意识中,更多地转变为注重器物对社会价值内容的展示,从 而使中国古代处于宗法封建制度下,产品设计不单是一种物质性创造 过程,而是包含着浓厚的社会观念性内容。
•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兽 面 纹 • 体现的是一种狞厉、恐怖的美 • 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经过变形处理的兽面纹,它综合了各种现
实中与想象中的动物形象。这种被后人视为凶恶、丑陋、狰狞、恐怖 的形象,却是商代人崇拜的对象,也是其心目中最美的形象。它代表了
商代人普遍的审美追求,即拨尔而怒、刚健奋发的审美风尚。
地理条件。这里强调了自然气候条件对事物的影响,强调不能违背大
自然的规律。
• “材有美”,指的是工艺材质 的性能条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 以理解,一方面材料的种类、质量 决定了产品的种类、质量,优质材 料成为产品优良形式美观的基础条 件。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材料的物 质性质与质地,制约了产品实用和 审美的原料选择。著名思想家韩非 子在他的著作中论及到许多设计器 物的原则。他认为器物的功能问题 是产品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 产品功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和依托。不具实用功能的物品, 由于不能为人类提供克服自然困难 的基本价值,因而它就失去了自身 存在的目的。
的阐述,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设计史协会成立
•
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设计史是一个极为年轻的课题,尽
管设计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
远,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近
几十年的事情。
•
•
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
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
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
为一门新的学科,
•
曾任英国美术史协会主席的佩
五角星……许多动物、昆虫的
身体结构中,特别是人体中更
是有着丰富的黄金比关系。
经典黄金比例
• 黄金分割率和 黄金矩形能够给画 面带来美感,令人 愉悦。在很多艺术 品以及建筑中都能 找到它。埃及的金 字塔,希腊雅典的 巴特农神庙,印度 的泰姬陵,这些伟 大杰作都有黄金分 割的影子。
• 中世纪 ——格特式教 堂
• 《考工记》认为,人的设计活动将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四个要素, 《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关,工有巧。合此四者,然 后可以为良。”
•
“天有时”,指的是一年中的季节气候条件。说的是人们只有
认识、顺应季节气候的自然之理,才可能制造出好的器物。
•
“地有气”,讲的则是自然规律的约束,而且在这里主要指的是
• 吉迪恩
包豪斯学校
• 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的校 长格罗佩斯(Waher Gropius, 1883~1969年)所提出的设计理论 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他所主持的 学校致力于现代主义,同时又总是 受到表现主义艺术和理论的侵入; 包豪斯既强 调对自然形态的研 究, 又强调对传统大师作品的构图分析。 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的校长 格罗佩斯(Waher Gropius,1883~ 1969年)所提出的设计理论有着更 为深远的影响。他所主持的学校致 力于现代主义,同时又总是受到表 现主义艺术和理论的侵入;包豪斯 既强 调对自然形态的研 究,又强 调对传统大师作品的构图分析。
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
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 物,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
一方面,以技术为核心的工
展到当代社会,突出现实应
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
用化特征的必然。所以,探
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 讨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问
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促 成了它的基本理论的形成
题,首先必须从技术和艺术 的结合入手。
• Apple logo苹果中小叶子的高度和缺口的高 度之比是0.6,而缺口的位置也和黄金分割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鹦鹉螺曲线的每个半径和后一个的比都 是黄金比例,是自然界最美的鬼斧神工。 动植物的这些数学奇迹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在亿万年的长期进化过程中选择的适 应自身生长的最佳方案。
•
黄金分割律,由公元前
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
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
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黄
金分割在未发现之前,在客观
世界中就存在的,只是当人们
揭示了这一奥秘之后,才对它
有了明确的认识。当人们根据
这个法则再来观察自然界时,
就惊奇的发现原来在自然界的
许多优美的事物中的能看到它,
如植物的叶片、花朵,雪花,
而得到的,凡物质还没有完全由理式赋予形式,那就是丑的。
• ②美不在比例对称,而是透过对称显现出来的理性和心灵。
• ③真善美统一于神。
• ④光是一切美的物体中最美的。
•
• 4. 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达芬奇美学观
•
阿尔伯蒂受毕达哥拉斯影响,认为美在于数的比例和谐。他相
信美是事物的各部分之间和谐,自然的每一部分之间都存在合适的数
为突出。斗拱就是典型例子。
它在建筑结构上起一种托架、
悬挑出檐的功能,减少梁檩与
立柱的剪应力,增加梁身在同
一净跨下的负载力,它对于木
框架结构的存在和成立有着重
要的功能意义。另外,匠师们
又对它进行了精心设计,由单
层发展为多层,单向发展为多
向,使斗拱成为一种复杂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