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推敲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推敲的小学文言文翻译
唐人贾岛初赴举,至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又欲“敲”字,炼之未定。
于时韩愈为京兆尹,岛不觉冲至愈门。
愈问曰:“甚处来?”对曰:“赶举。
”愈曰:“君有句乎?”对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愈曰:“僧推门,主人必起窥之,如‘敲’字,主人方应门。
”遂曰:“敲”字佳矣。
岛于是拜谢。
噫!推敲之间,虽小道,亦足以见大匠之手笔也。
夫文章之妙,在于辞达而已。
而“推”与“敲”之别,不过一“手”一“口”之异。
然则,手之与口,孰为得宜?手之与口,各有所宜。
手者,实也;口者,虚也。
实者,物之形也;虚者,物之声也。
物之形,可触可觉;物之声,可闻可辨。
是以“推”者,手之动也;而“敲”者,口之声也。
手之动,则有力度;口之声,则有韵律。
力度足以破坚,韵律足以感人。
是以“推”字,力之用也;而“敲”字,韵之用也。
且夫“推”与“敲”之别,非独于文字之间而已。
盖文章之道,亦在乎此。
夫文章之作,必有所感而发,有所抒而达。
是以“推”与“敲”之别,亦在于情与景之配合。
情者,文章之灵魂;景者,文章之血肉。
情之浓,则景之淡;景之淡,则情之浓。
是以“推”与“敲”之别,亦在于情与景之调和。
贾岛之所以得“敲”字,盖因其情与景之调和。
彼时,月下僧人,闲步于池边树阴之下,忽闻敲门之声,心知有人至,遂起开门。
此情此景,与“敲”字之韵律相合,故“敲”字为佳。
若用“推”字,则与情与景之调和不符,故不可取。
嗟乎!文章之妙,在乎推敲之间。
虽小道,亦足以见大匠之手笔。
贾岛之所以得“敲”字,非独其文才之高,亦因其情与景之调和。
是以,学文章者,不可不推敲,不可不细究情与景之配合。
若能于此得心应手,则文章之道,亦可得矣。
今人作文,往往忽视推敲之重要。
或因情急而草率成文,或因文辞而忽视情与景之配合。
以致文章之辞虽华丽,而情与景之调和则失之。
故欲作文之佳,必先学推敲,必先究情与景之配合。
夫推敲之学,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效。
然其要,在于用心。
推敲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推敲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高中诗词、文言文集、古文杂谈、国学典籍、古文拼音、诗词赏析、古文作者、寓言诗词、小学诗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high school poetry,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ancient essays, Chinese classics, ancient pinyin, poetry appreciation, ancient writers, allegorical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poetry,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推敲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文言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原文:《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
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
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
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词语注释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
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
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推敲》的文言文翻译
夫文章之妙,在乎字句之工。
古人有云:“推敲二字,文章之魂。
”盖因字句之精妙,能使文辞生动,意蕴深远。
故学者必究心于此,方能妙笔生花,流传千古。
古之文人,于字句推敲尤甚。
如唐之韩愈,作《进学解》以自况,曰:“文以载道,字以传神。
一字不慎,全篇皆废。
”其推敲之严谨,可见一斑。
又如宋之苏轼,作《赤壁赋》时,字字斟酌,句句锤炼,遂成千古绝唱。
推敲之道,首在选字。
字,为文之根本,选字不当,则文辞不雅。
故学者须博学强识,方能于千千万万个字中,选出最恰当者。
如《诗经》之《关雎》,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关关”形容鸟鸣之声,以“雎鸠”比喻男女之情,字字传神,意境深远。
次在炼句。
句,为文之脉络,炼句不精,则文气不畅。
故学者须潜心钻研,方能于千变万化的句式中,选出最得体者。
如《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以“帝高阳”指代楚国,以“朕皇考”指代自己,句句有力,气势磅礴。
再次在布局。
布局,为文之骨架,布局不当,则文意不明。
故学者须胸有成竹,方能于错综复杂的布局中,选出最恰当者。
如《史记》之《陈涉世家》,以陈涉起事为线索,以天下大势为背景,布局宏大,层次分明。
推敲之法,有四:一曰对比,二曰联想,三曰夸张,四曰象征。
对比者,如《红楼梦》之“薛宝钗冷若冰霜,林黛玉娇若花柳”,以对比显其性格。
联想者,如《庐山谣》之“庐山谣里人如海,白鹿洞中云似盖”,以联想增其意境。
夸张者,如《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火烧赤壁”,以夸张显其壮阔。
象征者,如《诗经》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象征喻其美好。
推敲之要,在于精思。
精思者,非一日之功,乃平日积累之所致。
学者须勤于阅读,善于思考,方能于字句之中,发现妙处。
故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总之,推敲之道,虽细微,实文章之灵魂。
学者若能于此道有所深造,则文辞必生动,意蕴必深远,流传于世,为后人所称颂。
夫文章之妙,在乎字句之工,在乎推敲之精,在乎学者之勤奋。
愿学者共勉,以成一代文章大家。
推敲原文及译文
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贾岛:唐朝诗人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赴举:参加科举考试京师:京城(长安)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吟哦:吟咏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韩愈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讶:对……感到惊讶具对:全部详细回答云云:如此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俄:不久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留连:舍不得离开权:代理……职务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队的第三节尚:还,仍然已:停止俄:不久,指时间短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车骑:车马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
布衣:平民,百姓引手:伸手遂:于是就至:到某地【翻译】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推敲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推敲文言文翻译及答案推敲《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阅读题目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一日驴上得句云② 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5、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1、A2、①想到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③对……而感到诧异④详细3、B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译文《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
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
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译文
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译文1、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译文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推敲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推敲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推敲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文言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
俄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
(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注释】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始:最初,开始。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炼:琢磨。
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
引:举。
势:样子,态势。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
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推敲原及翻译(文言文)
这段文字中, “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
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 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 ,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 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 (“相许”,许之,答应我)
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 用 ?推 ?字还是
用?敲 ?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
对贾岛说: ?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
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 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 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 天下知与不知, 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 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上下文。
例 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 “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
于初,不以辅助相许。 ”晋公闻之,笑曰: “实负初心。 ”
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推敲文言文翻译加注释
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注释:
1.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时常温习。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等,而“时习”则表示要经常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 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表示愉快、高兴。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
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
3.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远方”表示朋友是从
很远的地方来的。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4. 不亦乐乎:这里的“乐”表示高兴、快乐。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
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
5.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愠”表示生气、发怒。
整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
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6. 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
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总结: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关于学习、交友和修养的论述。
首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其次,表达了交友的喜悦,朋友从远方来令人高兴;最后,阐述了修养的境界,即面对别人的不了解和不理解,自己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体现了君子的风范。
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和修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推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贾),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赴举:参加科举考试京师:京城(长安)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吟哦:吟咏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讶:对感到惊讶具对:全部详细回答云云:如此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俄:不久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留连:舍不得离开权:代理职务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队的第三节尚:还,仍然已:停止俄:不久,指时间短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车骑:车马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
布衣:平民,百姓引手:伸手遂:于是就至:到某地【翻译】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推敲》阅读答案
《推敲》阅读答案贾岛初赴举,在京中。
一日于驴上了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门边。
又欲推字,炼之待定,于驴上吟哦,引纯手工制作反复推敲之势,观众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感觉止第三节,尚为动作未已。
俄为上下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的诗词,推字与敲字待定,遨游象外,不知道逃避。
退之立刻时间一长,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诗论道,留拖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译文翻译贾岛第一次参与科举制度,往京都里。
一天他在驴身上想起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门边。
又想要推字(来更换敲字),不断思索沒有定下来,便在驴身上(再次)咏颂,伸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态。
(路人)见到贾岛这一模样都很诧异。
那时候韩愈提拔任用代理商京都的地区首长,(他正带马车巡街,贾岛不经意间,直走到(韩愈国旗仪仗队的)第三节,仍在不断地做(推推敲一敲)的动作。
因此一下子就被(韩愈)上下的侍者抓扯到京兆尹的眼前。
贾岛详尽地解答了他在斟酌的诗词,用推字或是用敲字沒有明确,观念离开面前的事情,不清楚要逃避。
韩愈停住马车思索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个人因此并列骑着驴马回家了,一同讨论写诗的方式,相互之间不舍得离去,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而跟贾岛结上了丰富的友情。
《推敲》阅读文章习题:1. 对加一点的解词不适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演唱)B.时刻引纯手工制作反复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刻引纯手工制作反复推敲之势(伸手)D.遂并辔而归(骑马一同走)2.表述以下句中加一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了句云② 炼之待定③观众讶之④岛具对所得的诗词3.下边句中加一点之字使用方法有别于别的三项的是( )A.退之立刻许久之B.何陋之有C.时间一长,目似瞑D.怅恨久之4.这篇小短文创作者旨在称赞贾岛什么精神5. 韩愈觉得作敲字佳,请你说说原因。
6. 下边是唐朝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竖线上写下恰当的语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文言文推敲_全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夫文者,所以载道也。
然则文之妙,不在辞藻之华丽,而在意义之深刻。
是以古人有云:“文以载道,辞以传情。
”是以学者必先明道,而后工于辞。
然明道非易,工辞亦不易。
故有推敲之学,以助学者之进。
夫推敲之学,盖出于《尔雅》之注释,而后世文人之妙用也。
盖《尔雅》者,经部之书,解释古文词义之经典也。
文人之作,必引经据典,以明其义。
然经文古奥,非学者所能尽通,故有注释以释之。
注释者,推敲之始也。
夫推敲者,推求也,敲击也。
推求者,求其义也;敲击者,击其辞也。
求义而得,则辞必当;击辞而合,则义必明。
是以推敲之学,学者不可不习。
然推敲之道,亦非一日之功,必积学累识,而后能之。
夫推敲之术,有四:一曰字义,二曰词性,三曰文法,四曰意境。
字义者,推敲之始也。
字义不明,则辞无以立。
故学者必先识字,而后能推敲。
字义之推敲,在乎音韵、训诂。
音韵者,声之别也;训诂者,义之辨也。
声之别,可以辨其同异;义之辨,可以明其通假。
词性者,推敲之中也。
词性不明,则词无以用。
故学者必明词性,而后能推敲。
词性之推敲,在乎实词与虚词之分。
实词者,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也;虚词者,介词、连词、助词是也。
实词之用,在于实;虚词之用,在于连。
文法者,推敲之序也。
文法不明,则文无以成。
故学者必明文法,而后能推敲。
文法之推敲,在乎句式、篇章。
句式者,句之结构也;篇章者,文之布局也。
句式之妙,在于结构之巧;篇章之妙,在于布局之巧。
意境者,推敲之终也。
意境不明,则文无以传。
故学者必明意境,而后能推敲。
意境之推敲,在乎情、景、理之融合。
情者,作者之情;景者,文中所写之景;理者,文中所寓之理。
情、景、理三者,不可偏废。
总之,推敲之学,学者之所宜急务也。
学者能推敲,则能明道;明道而后能工辞。
工辞而后能传情;传情而后能感人。
是以学者必究心于推敲之学,庶几可以进于文学之妙境。
【全文翻译】从前孔子说:“言语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文章是用来承载道理的。
那么文章的妙处,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意义的深刻。
推敲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标签:标题]篇一:推敲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篇二:文言文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
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
推敲文言文翻译简短
推敲文言文翻译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推敲的文言文翻译
夫推敲者,文辞之精妙,修辞之奥义也。
古之文士,常以此道修炼其笔,以求文采斐然,辞藻华丽。
今吾辈亦当研习此术,以启迪心灵,丰富文采。
推敲之道,首在选词。
选词如选剑,需锋利无匹,方能斩断疑惑。
是故,文士于选词之际,须审慎思量,反复揣摩。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词之妙,在于精炼而意蕴深远。
譬如,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是故,选词必求文采,方能传之久远。
次之,在于布局。
布局如布阵,需巧妙安排,方能出奇制胜。
文士于布局之际,宜瞻前顾后,细思布局之巧。
一篇佳作,如同一幅画卷,布局得当,则画卷生动;布局失当,则画卷呆板。
故而,布局之道,在于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再者,在于炼句。
炼句如炼金,需锤炼千锤百炼,方能成就精品。
文士于炼句之际,宜字斟句酌,力求句句珠玑。
一句之妙,在于意境深远,意蕴丰富。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数语,却意境开阔,意蕴无穷。
推敲之艺,尚需注意以下几点:一、避生僻。
文士于写作,宜避生僻之字,以免读者难以理解。
所谓“文以载道”,文辞之用,在于传道解惑,而非炫耀学识。
二、求通俗。
文士于写作,宜追求通俗,使读者易于接受。
所谓“言为心声”,文辞之妙,在于传情达意,而非艰涩难懂。
三、讲韵味。
文士于写作,宜注重韵味,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所谓“韵律之美”,韵味之妙,在于悦耳动听,令人回味无穷。
四、忌冗长。
文士于写作,宜忌冗长,使文章简洁明了。
所谓“删繁就简”,冗长之文,如冗赘之词,令人厌倦。
总之,推敲之艺,乃文士必备之技。
修习此术,需耐心揣摩,细心品味。
然则,功到自然成,终成佳作。
愿吾辈皆能研习此道,以文会友,共赏文章之美。
昔有贾岛、韩愈,同游于长安。
一日,贾岛吟诗一句,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韩愈闻之,以为“敲”字不如“推”字。
贾岛请教其故,韩愈曰:“‘敲’字声音清脆,富有韵味,且意境深远。
‘推’字虽亦可,但相较之下,‘敲’字更胜一筹。
”贾岛闻言,茅塞顿开,自此更加注重推敲之艺。
文言文推敲翻译及答案
原文:
子曰:“夏禹,其大公无私矣!己之艰,以启告,己之善,以教人。
是以天下莫敢言私。
”
推敲:
1. “夏禹”:《史记》记载,夏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著称。
2. “大公无私”:形容非常公正无私,不谋取个人私利。
3. “己之艰,以启告”:自己的困难,向别人倾诉。
4. “己之善,以教人”:自己的优点,教导别人。
5. “是以”:因此。
6. “莫敢言私”:没有人敢说私心。
翻译:
孔子说:“夏禹,他非常公正无私啊!自己的困难,向别人倾诉,自己的优点,教导别人。
因此,天下没有人敢说私心。
”
答案:
此句表达了孔子对夏禹高尚品德的赞扬。
夏禹在治理国家时,不以个人私欲为先,而是关心民生,以身作则,教化百姓。
他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使得天下人对他无比敬仰,无人敢有私心。
孔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学习夏禹的品德,做到公正无私,以正己正人。
此句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仁爱”、“忠恕”等核心观念。
贾岛《推敲》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贾岛《推敲》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贾岛《推敲》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② 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5. 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 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1.A2. .①想到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③惊讶④祥细3.B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韩立马良久(▲ )②岛初赴举京师(▲ )③遂于驴上吟哦(▲ )④遂并辔而归(▲ )2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2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分)参考答案21.(2分)①很②参加科举考试③在④连词,表修饰(每个0.5分)22.(5分)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依然。
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
俄:不久,旋即,指时间短。
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神游像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物象。
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遂:於是,就。
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缰绳。
著名学者宋传伟在北大中文论坛发表《关於"推敲"的再推敲》一文,从更多的角度对推敲进行再推敲,也支持了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推为佳理由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著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留连: 舍不得离开。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
至:到。
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始:最初,开始。
势:样子,为佳理由
敲显於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彷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