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合集下载

吕振中译本

吕振中译本

吕振中译本简介吕振中(Lü Zhenzhong),祖籍福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翻译家,现任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英国剑桥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名誉院士。

他是一位出色的汉英、英汉翻译家,以其翻译技巧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而闻名。

吕振中的翻译风格文风独特吕振中的翻译风格独树一帜,他注重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注重表达文学作品的独特氛围。

他对每个词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图,使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原作相近的情感和意境。

词句考究吕振中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词句的准确性和对应关系。

他经常会不厌其烦地查阅各种词典和参考资料,选择最贴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他尊重原作的语言风格,力求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意境和诗意。

风格多变吕振中的翻译风格非常多样化,他能够根据不同的作品和作者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哲学著作,他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翻译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吕振中的作品吕振中翻译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知名的是《红楼梦》的英文译本。

他对于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通过精确的译文成功地将其介绍给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吕振中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荣辱,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吕振中通过他的翻译将这部作品传译成英文,成功地将中国文学的精华介绍给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吕振中的其他作品除了《红楼梦》,吕振中还翻译了许多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准确传神,还能够很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魅力。

吕振中对翻译的思考吕振中在翻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对翻译的思考和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许多有关翻译的观点和理论。

文化转移吕振中认为,在进行汉英翻译时,需要进行文化转移。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近代翻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严复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开创者。

他以其卓越的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传播和推广西方思想和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介绍严复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贡献,来探讨他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的重要性。

严复(1854-1921),字复之,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年轻时即显示出对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曾学习英法文,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

他的广泛学识为他成为一名卓越的翻译家奠定了基础。

严复的第一次重要翻译是《約翰福音》,这部作品标志着他正式开始了翻译事业。

随后,他相继翻译了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雨果的小说等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

他不仅翻译了这些外国作品,还通过撰写相关的导言和注释,使得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严复翻译的作品语言流畅,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学享受,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

除了文学作品,严复还翻译了大量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著作。

他相信,通过翻译和传播外国的科学知识,中国可以更好地引进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

他的翻译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使中国读者能够了解到当时西方国家的最新的科学发展。

严复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更在于他提倡翻译思想的创新。

他强调,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他主张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使得译文更加贴合目标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他的这些翻译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通过他的卓越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并通过翻译思想的创新,为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严复的文章

严复的文章

严复的文章严复(1908年-1995年),字国良,原名严复敬,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以批判性翻译而著名,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

他的著作《翻译学纲要》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其文风简洁明快,语言精准凝练,逻辑严谨。

他的文章往往表达了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引人深思。

在严复的文章中,他通常以问题为引子,通过逐步分析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展开对问题的探讨。

他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他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严复的文章不仅注重内容的严谨性,也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严复的文章涉及的领域广泛,既有文学、教育方面的文章,也有关于翻译的专业论文。

他对文学、教育、翻译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文章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严复的文章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文章既有理论性的论述,也有生动的描写,既有深入的思考,也有幽默的笑点。

严复的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人的命运,他的文章既有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也有对人性的思考,他用文字传递着他对社会和人的关怀和思考。

严复的文章给人以思考和启发,他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力量。

他的文章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通过阅读严复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见解,也能够得到他的启发和教诲。

他的文章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思考。

严复的文章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和研究他的文章,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严复的文章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他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力量,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翻译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擅长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著,力求将作者的思想、风格、语言精确地传达给读者。

他翻译的《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赞誉。

施蛰存,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擅长翻译俄国文学作品。

他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作品成功地引入中国,通过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宪益,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

他翻译的《雾都孤儿》、《哈士奇儿》、《挪威的森林》等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

魏德昭,中国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和作家,以翻译英语犯罪小说而闻名。

他主要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精确传达了原著的悬疑和惊悚感,使读者深入体验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魅力。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他擅长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

他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些著名翻译家通过翻译,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

他们将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球。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推动力量。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王,谢旧齐名翻译

王,谢旧齐名翻译

王,谢旧齐名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王佐良和谢冰心两位翻译家可谓齐名一时,他们的翻译成就举世瞩目,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翻译风格及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总结他们的翻译精神,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一、介绍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和成就王佐良(1906-1991),原名王兆桂,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精通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言,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谢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翻译家、作家。

她精通英、法、日等语言,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她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二、分析王、谢翻译风格的异同1.相同点:(1)忠实原作:王、谢两位翻译家都十分注重忠实于原作,力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风貌和意境。

(2)注重文学性: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字的优美和文学性的表达,使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不同点:(1)王佐良:擅长诗歌翻译,注重形式美和音韵美,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

(2)谢冰心:擅长散文翻译,注重表达原文的情感内涵,强调译文的情感传递。

三、阐述王、谢翻译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1.拓宽了翻译领域:王、谢两位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我国的翻译事业。

2.提升了翻译质量:他们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忠实于原作,为我国翻译质量的提升树立了典范。

3.培养了翻译人才:王、谢两位翻译家还致力于翻译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王、谢翻译精神的意义王、谢两位翻译家的成就,离不开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们的翻译精神包括:忠实原作、注重文学性、拓宽翻译领域、培养翻译人才等。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范成大诗人的资料

范成大诗人的资料

范成大诗人的资料范成大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思想家。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诗歌创作、教育思想、翻译成就等方面,详细介绍范成大诗人的资料。

一、生平范成大于1888年6月9日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原名范锡祥,字小南。

他的父亲是一名知名律师,家庭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

范成大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文学天赋,十岁时就开始写诗。

他曾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伦敦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学习文学、哲学、教育等专业知识。

他的师长有胡适、钱玄同、丁玲等著名人物。

毕业后,范成大曾在多所学校任教,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

他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范成大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他曾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和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探索和创造,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教育思想。

二、诗歌创作范成大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歌曾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如1936年获得全国文艺奖、1956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1964年获得国家文艺奖等。

范成大的诗歌主题丰富多彩,既有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更有对人性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河颂》、《春雪》、《自在》、《夜行》、《自由的歌》等。

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但他又将其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传统美学的韵味,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三、教育思想范成大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自由和人格,而不是灌输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而不是权威和主宰者。

范成大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最新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最新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中国现代翻译家(精)

中国现代翻译家(精)
伍光建(1867-1943年,原名光鉴,字昭,笔名君朔、于晋,广东新会人。
【个人简历】幼年启蒙就读于麦园村书塾,成绩冠县郡。15岁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每试名列第一。毕业后奉派赴英国,入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深造。后转入伦敦大学,习物理数学,转习文学。
光绪十八年(1892年,伍光建学成归国,任天津水师学堂助教。之后,历任出使日本大使随员、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的一等参赞、学部二等咨议。
伊萨克扬等:《希望的旗帜:亚美尼亚作家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斯捷尔马赫:《真理与歪理》(荣如德、冯鹤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语部分
斯蒂文森:《金银岛》《化身博士》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狄更斯:《奥立弗·ຫໍສະໝຸດ 斯特》(《雾都孤儿》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外国文学/四川人民/山东文艺/中国文学/上海译文
杨家是有名的书香世家。杨父杨荫杭先生(1878-1945,字补塘,笔名老圃为中国第一批革命党人,先入北洋学堂后转南洋公学学习,再到日本早稻田攻读法律学士。1910年,获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
姐姐杨绛,姐夫钱锺书,都是知名人物。
大姐杨寿康,曾译过法国布厄瑞的《死亡的意义》。二姐早夭
翻译成就
杨必译(英埃杰窝斯著《剥削世家》(1953年平明出版社出版
萨克雷:《花花世界》(《名利场》上海译文出版社[1]
奥威尔:《动物农场》上海译文出版社
布尔加科夫:《屠尔宾一家的日子》(载于《外国文艺》1982/4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塔洛夫:《初恋》作家出版社
李别进斯基、布洛克:《党的儿子:基洛夫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奥青纳雪克(捷克:《公民布里赫》上海文艺出版社
克诺莱:《母亲》(金人、荣如德译作家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

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

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

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严复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其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仅在文学翻译界有着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近代文学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严复的翻译思想充满了辩证哲学的影响。

他强调翻译中要坚守原著,对原著的译文不可随意润色、删节、改变。

但是,他对翻译“信”和“达”的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

他认为,翻译应该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传达出其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这种对翻译的双重承担,使其翻译工作超越了语言的难度,更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多重复杂性。

严复在翻译工作中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

他认为,阅读原著是向外传达信、达的必要条件。

只有将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原著对话,充分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严复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翻译领域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学创作领域。

他的翻译方法带给了中国作家新的启示:借鉴外国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开拓文学的视野和形式空间。

例如,严复的译介目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源。

严复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翻译成中文,将原著的叙述方式和表达风格带回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当时小说的创新和变革。

类似地,严复介绍的字母体系和标点符号,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新时代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事实上,严复的翻译方法、翻译理念和创作启示都超越了他本人的时代和身份,对中国近代文学起到了沉淀性的影响。

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不亚于鲁迅、郁达夫等文学巨匠,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功不可没。

著名翻译家及翻译作品

著名翻译家及翻译作品

著名翻译家及翻译作品
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政治外交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翻译工作所涉及到的领域和范畴也极其广泛。

在翻译行业中,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在翻译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

1.鲁迅
鲁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高尔基文集》和《哈姆雷特》。

他翻译的《哈姆雷特》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哈姆雷特》翻译之一,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2.林语堂
林语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极其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吉檀迦利》和《福尔摩斯事件集》。

他精湛的翻译技巧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钱钟书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学者、翻译家,他非常善于翻译西方文化名著,翻译作品包括《傲慢与偏见》、《东方红》、《房龙》等。

他的翻译质量极高,被誉为“国之翻译大师”。

4.余光中
余光中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学者、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名著随笔》等,他深刻的文化洞察力和卓越的翻译功底,为读者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5.杨绛
杨绛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学者、翻译家,她的翻译作品包括《傲慢与偏见》、《北方的夜》、《红拂夜奔》等,她的翻译具有极高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

总之,翻译家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扩大了读者的文化视野,而且充分展示了翻译的艺术魅力和深邃内涵。

未来,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翻译家涌现出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

中国近现代翻译家小传

中国近现代翻译家小传

中国近现代翻译家小传翻译大家产生于特定的时代。

首先,那是一个潜心读书、真正治学的时代,学者具有高深的修养;其次,那是一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学者立于思想变革的潮头。

坚实的文学修养,扎实的外文功底,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时事和潮流的把握,对古今中外文化和思想的融会贯通,凡此种种,促成学贯中西、才华横溢、译作等身的一代翻译大家。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正是这样一个时代。

同时,翻译大家“术业有专攻”。

傅雷,《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巴尔扎克作品;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叶君健,安徒生童话;罗念生,古希腊文学;草婴,托尔斯泰全集;张谷若,托马斯·哈代作品;徐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全集和《鼻子》全集。

大家的名字与特定的外国文学作品或作家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专而精,这也是翻译大家为常人所不及的品格之一。

傅雷:傅雷(1908—1966),一代翻译巨匠。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

因不愿流俗而闭门译书,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俸禄。

足见其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

数百万言的译作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傅雷体华文语言”。

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有《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服尔德传》、《夏洛外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幻灭》;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傅雷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文革”中不堪受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陈师曾诗词

陈师曾诗词

陈师曾诗词
【最新版】
目录
1.陈师曾简介
2.陈师曾的诗词创作
3.陈师曾诗词的特点
4.陈师曾诗词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陈师曾,原名陈洪深,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翻译家。

他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民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也贯穿了这四个时期。

陈师曾的文学成就极高,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翻译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陈师曾的诗词创作,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部分。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现代思想的开放。

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山水田园,既有爱情诗篇,又有哲理思考。

他的诗词形式多样,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词,赋等。

陈师曾的诗词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的诗词作品,深深地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他对我国古典诗词有深厚的理解力和独特的诠释力。

其次,他的诗词作品,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他以锐利的笔触,真实的描绘了我国的社会现实。

再次,他的诗词作品,富有哲理性,他以深邃的哲理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

陈师曾的诗词作品,对我国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诗词作品,对我国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

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

”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

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

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

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

1897年主办《国闻报》。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

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

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

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

1915年参加筹安会。

提倡尊孔。

3、傅雷(1908-1966)翻译家。

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4、钱钟书罗新璋曾引述这样一句话:“不懂钱钟书,是国人的悲哀;同样不识钱氏译艺谈,也是译界的不幸。

”的确,作为散文家、小说家、文学研究家的钱钟书,早已誉满海内外,而作为翻译家的钱钟书却少为人知,甚至当我们使用这个称号时,有人会持有疑惑。

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严格将评定翻译家的二项标准来衡量钱钟书时,他有可能会落选。

一、他不像严复、傅雷、郭沫若等人那样,出过一批有影响力的译作,仅其最大一项翻译工作来说,也就是参加毛泽东选集和诗词的英译工作,再次就是对自己著作《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中,上千英、法、德、意、西、拉丁语例句的翻译,而此却不为人所易见。

二、钱氏论译,并没有鸿篇巨制,也没有完整系统,仅有《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翻译术开宗明义》、《译事三难》等专论文章,其它的思想都零星散落在各文篇章著作中。

然而,有一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钱氏的“化境说”却在翻译界如雷贯耳,无人不知,并且在提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时,每每会被人引述;此外,钱钟书作为翻译界所推崇的老一辈,为《中国翻译词典》进行题词,还作为翻译家被收入于《中国翻译家词典》中,这些事实不能不说明钱钟书在翻译中所做的真正贡献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钱钟书本人并没有出过专门的译著,但他的翻译实践却让无数翻译家所惊叹和折服。

一、钱钟书几乎是1950-1953年《毛泽东选集》英译文稿的最后审定者。

在同是英译委员会的金岳霖、王佐良、陈振汉等一批代表当时中国英语最高造诣的人中,钱钟书凭着自己的才华和睿智,从他们中间脱颖而出,成为“毛选”英译工作的脊柱。

1960年,在以袁水柏为组长的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中,钱钟书再次担任了组员,和叶君健两人负责对诗词的翻译和润色工作。

其实,仅就这两项翻译工作来说,其翻译量就为不少,而其翻译难度和要求都是为一般文学翻译所不及,这种翻译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广大,是代表着新中国的国家的翻译水平。

6、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7、许渊冲192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欧留学。

回国后在北京等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

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中文专著《文学翻译六十年》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英文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被《纽约时报》评为“融诗情哲理于往事”。

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中诗英韵探胜》(英文)、《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法文)等,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众多名著。

8、思果,本名蔡濯堂,1918年6月出生,江苏镇江人。

他初一没念完就辍学,进入银行当实习生。

却靠着“自修”成就了笔耕的志业。

他常说:“天下没有不可以自修的事。

”于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写作,以至后来他唱戏、操琴、写书法、学英文,样样都是自修而成。

尽管没有学院的训练,他投入每一项修习,都如同“做学问”一般地认真专注。

研习英文,是听、说、读、写一起来,不但讲究咬字口音正确,而且字字查阅字典,熟读强记。

早年他进入香港《读者文摘》中文版担任编辑的七年里,主要的工作就是修改翻译家的译稿,也因此沉浸在翻译的研究中。

他认为从事翻译工作一定要经常阅读百科全书,了解每个领域的专业,才能忠实传达原意。

他曾花多年时间译成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可说是翻译上最大的成就。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引言中,思果写着:“谁也不能否认,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虽然勉强可以懂,但绝对不是中文。

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久而久之成了一体,已经注了册,好像一个人霸占别人的妻子,时间已久,反而成了‘本夫’,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本夫,却无权回家了……本书的态度,却是要翻译像中文。

凡是中国已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眼、句法,尽量采用,没有的再想办法。

在他的观念里,理想的译法是先把原文看懂,照原文译出来,看能否念得顺口,原文的意思要消化,译文的文字要推敲。

虽然他明白难度甚高,仍强调翻译的原则是“译文要像中文”。

思果另一项当做学问看待的则是创作。

离开《读者文摘》后,他转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访问研究员,开始投注更多时间在写作上。

后来在大地出版社发行人、作家姚宜瑛的鼓励和推介下,思果的作品陆续在台湾的报纸刊载,并在台湾出版散文集,如《林居漫笔》、《沉思录》等二十余本书。

宋代大学问家欧阳修曾言:“马上,枕上,厕上有文思”。

思果认同这个说法,不论吃饭、坐车、看电视书报,或夜半乍醒,他都会随时记下脑中闪过的灵感和想法。

这样的精神和习惯,数十年不变。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9、翻译家梁实秋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