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中国城镇化背景。在过去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统筹城乡,在均衡、包容、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发展,成为目前城市和乡村共同面临的课题。
建村如村,而不是建村如城,我们不能像“打造”城市一样去打造一个乡村,也不能在推倒之后像重新竖起一个城市新区一样去毁掉一个原生态的乡村。乡村建设的大量工作都会在村落更新上发生。
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纠错,才能避免以试错的方式形成高代价成果。
纠错,需要认清在村落更新中文化保护的五大误区:把装修当文化,把造价当原则,把规模当成绩,把工艺当装饰,把更新当开发。
就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来讲,人是主体。不仅要解决为什么人而建、为什么人而回归乡愁的问题,还要解决什么人来建的问题。要在村落更新中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就需要遵从“有村有人,有房有田,有居有社,有车有行”的四项原则。“有村有人”,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需要有原生居民的持续居住,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带有深深的田园肌理的痕迹,是乡愁不能抹掉的部分。“有房有田”,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除了要保护房子,还要保护生态产业。“有居有社”,是指除了保护原生居民外,还要保护他们的聚落文化生活,这是居民的凝聚力所在,也是村落的生命力体现。“有车有行”,是指在一些村落改造中,修路曾经成为第一件大事,路修宽了,汽车进了村,但
是少了阡陌交通步行相达带来的邻里关系。我们倡导田野间的步行健康生活,需要还汽车道给乡间小路。
村落更新的宗旨在于恢复乡村生活活力,进行本土文化的保护;遵循四项原则,建村如村,是回归乡愁的有效途径。
美好环境共同缔造
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
规划者往往延续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以城市空间理念与建设标准进行村庄规划,强调城市发展意图而忽略群众诉求,导致新旧村落空间分离与规划难以实施。
实际上,村庄规划的本质应是以公众参与为主的新社区规划。其本身是一种纯农业公共产品,实施有赖于以村民为本位、多方参与互动而凝聚的公众力量。在村庄发展日趋分散化与去集体化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回农村传统的集体主义、培养村民的自组织能力,让村民持久受益。在实践中,规划师具有多重身份: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表达诉求的引导者,整理需求、挖掘资源、分析研究、制订方案的规划者,联系政府与村民、统筹双方力量的沟通者等。
这种规划模式,我们称之为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新社区规划,源自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考。人居环境科学指出五大系统的产生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互动的结果,强调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应以人为本。秉承该原则,我们通过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实践完整社区建设;以培育精神为根本,形成可持续基础;以奖励优秀为动力,激励群众广泛参与;以项目活动为载体,融合人与社会空间关系;以分类统筹为手段,
切合社区发展的新社区规划实践,建立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完整工作方法,以此促进政府、规划师与公众形成规划共识,于实施过程形成共建,重建村庄集体含义。
新社区规划重视公众参与,以参与达成共识,将蓝图方案变为具体的行动;以参与促进能动,建立有效的集体组织。同时,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村庄现状问题为出发点,以村民为主体,通过物质环境建设重构村民、集体、自然的相互关系。此外,我们强调挖掘地方特色、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传承历史文化、举办邻里活动等,促进关系重构。因而,村庄规划是物质层面的规划,更是社会融合的规划。
新社区规划的案例,其一是厦门市西山社村。该村属远郊村,城镇化带来了认同感消失、公共空间侵占、环境恶化等问题。规划中,我们发动村内老党员与企业代表,带动村民参与建设,并以问题为导向拟定规划方案,通过讲解与多次问询,确定最终方案。在风水塘改造中,村民劝说猪圈主人共同拆除塘侧猪圈,净化水塘,并集资建造名为“和谐亭”的凉亭。村民还通过共同努力,完成文化庙前的空间建设、房前屋后空间改造、公共空间认养认管等行动,改善村庄整体风貌。
其二是厦门市院前村。院前村地处城市边缘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村内青年自谋出路,建立农村合作社,与规划师共同努力,发展城市菜地产业,逐渐带动经济。此外,村民还将传统面线工艺变为旅游产品,促进发展旅游活动,并主动让出空间拓宽街道,院前村的发展蒸蒸日上。
总的来说,美好环境共同缔造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使规划从蓝图导向走向问题导向;从仅重视空间结构,到关注社会关系的重构;从物质规划变为有弹性的行动规划,形成可借鉴、可实施、可见效的新社区规划模式。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村发展速度加快,乡村治理逐渐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引起广泛关注。近些年,虽然各级政府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城市和乡村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按照城市治理方式和自上而下的价值观输送,往往与农村发展、农民意愿背道而驰。在现实的治理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具有发展旅游潜力的传统村落和有发展工业机遇的特殊村落。但其实,以农牧业为主的普通村落量大面广,其治理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全国乡村整体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驴皮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为保障产品质量,目前采用“公司基地示范村农户”的运作模式,在我国北方第二大驴主产区的内蒙古赤峰市建设养殖基地。为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从改善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角度建设希望乡村。近几年华润集团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形式在广西白色和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福建古田建立了华润希望小镇,但投资巨大。作为华润集团的下属企业,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若采用总部运作方式资金难以为继。因此,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能够利用学科优势,和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探索“企业可承受、百姓能满意”的乡村治理模式。
根据企业要求,根据产业基础、整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最终确定赤峰市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作为示范案例进行治理模式探索。该村以农业为主,是我国最普通的乡村类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从制度构建着手,确定各参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和规划师的责任。随着案例实施的不断推进发现三个转变:一是原有的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为居民主导模式,即居民本身成为乡村治理真正的决策和实施主体,围绕居民意愿,企业出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出政策,大学出思想;二是原有复杂规划转向简单、实用、朴实规划和实施计划,原有的传统一次性商业规划转变为长期指导地方实践的咨询工作;三是技术性的规划转向公共政策,即村民广泛参与村庄规划方案的制订和治理政策的制定。
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基础是居民富裕,表象是让零乱的生活更具有品质,核心是重塑乡村秩序,路径是乡村权威的确立、伦理社区的构建、人才和财富反流机制的形成。基于此,我国的乡村治理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系统性过程,任重道远。
嵌入式建设旅游型美丽乡村
韩云峰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之一。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创意是灵魂,嵌入式开发是手法,和谐共生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