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构造教案

合集下载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2.4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3.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结构。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提问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4.3 演示: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发动机结构。

1.4.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理解。

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2 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2.2.3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3.2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发动机工作原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4.2 讲解:详细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4.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四个冲程,加深学生对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3.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发动机术语和技术指标。

二、教学重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1.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进行理解和掌握;2.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相关技术指标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介绍(20分钟)通过讲解相关发动机术语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2)四冲程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讲解;(3)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介绍。

3.实例分析(30分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引导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然吸气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比较;(2)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比较;(3)两冲程发动机和四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4.学生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其中一特定部件的功能,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5.师生互动(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

6.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课后阅读或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原理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视频资料:展示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2.PPT:教师用于讲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的幻灯片;3.实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实例资料;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并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构造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构造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构造教案教案: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构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与构造。

在教学之前,可以先引入汽车的相关知识,如汽车的种类、汽车的作用等,让学生了解汽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然后再进一步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作用和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作用和发展历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3.掌握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4.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2.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汽车发动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的构造;3.实物演示:准备一个废旧的汽车发动机,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发动机的内部构造。

六、教学流程1.引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的作用和汽车无法离开的东西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知识输入(20分钟)通过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作用,让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20分钟)通过展示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和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4.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0分钟)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汽车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工作冲程和排气冲程等。

5.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2.汽车发动机的图片;3.废旧汽车发动机。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学习。

同时,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九、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观汽车维修厂或汽车工厂,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有更深入的了解。

汽车发动机构造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教案(总3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汽车发动机构造》教案学校名称:班级:教师:日期:汽车构造教案汽车构造教案(1)内燃机产品名称均按所采用的燃料命名,例如柴油机沼气机。

双(多种)燃料发动机等。

(2)内燃机型号由阿拉伯数码和汉语拼音字母组成。

(3)内燃机型号由下列四部分组成汽车构造教案第 3 次课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其它□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 # 难点):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机体组第三节活塞连杆组*#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曲柄连杆机构功能、组成了解机体组的结构了解活塞连杆的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活塞冷态结构问题汽车构造教案汽车构造教案定的工作次序和配气相位及时开闭,并保证气门有足够的升程。

凸轮受到气门间歇性开启的周期性冲击载荷,因此对凸轮表面要求耐磨,对凸轮轴要求有足够的韧性和刚度。

同一气缸的进、排气凸轮的相对角位置是与既定的配气相位相适应的。

发动机各个气缸的进气(或排气)凸轮的相对角位置应符合发动机各气缸的发火次序和发火间隔时间的要求。

因此,根据凸轮轴的旋转方向以及各进气(或排气)凸轮的工作次序,就可以判定发动机的发火次序。

(2)挺柱:将凸轮的推力传给推杆或气门,并承受凸轮轴旋转时所施加的侧向力。

气门顶置式配气机构的挺柱一般制成筒式,以减轻质量。

滚轮式挺柱与液力挺柱。

3)推杆:将从凸轮轴经过挺柱传来的推力传给摇臂,它是气门机构中最易弯曲的零件。

要求有很高的刚度,在动载荷大的发动机中,推杆应尽量地做得短些。

4)摇臂:将推杆和凸轮传来的力改变方向,作用到气门杆端以推开气门。

小结配气机构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工作时获得最佳的进气量,配气机构的分为顶置气门、下量凸轮轴配气机构(OHV),顶置气门、上量凸轮轴配气机构(OHV/OHC),顶置气门、双摇臂、上置凸轮轴配气机构(OHV/OHC) ,顶置气门、上量双凸轮辙配气机构(OHV/DOHC),侧置气门式配气机构(SV)等形式。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汽油机)、点火线圈(柴油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

2.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排放处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发动机内部工作过程的动态理解,以及各个部件相互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利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汽车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逐一介绍气缸、活塞、曲轴等主要部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3. 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 分析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阐述气缸、活塞、曲轴等部件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发动机的工作任务。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发表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发动机的组成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个部件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发动机组成示意图的绘制及其部件作用的说明,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汽车维修技师或工程师来校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经验,增加学生的实践认识。

汽车发动机 第二节发动机的总体构造教案

汽车发动机 第二节发动机的总体构造教案

教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点名
提问:1、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2、汽油机与柴油机的不同第二节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各类发动机都是由曲柄连杆机构、配
气机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燃油
系统、进排气系统及排污净化装置和
启动系统等组成。

汽油机还包括点火
系统;增压发动机还包括进气增压装
置;电控发动机还包括电控发动机管
理系统。

1、曲柄连杆机构
作用是将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转
变为活塞往复运动的机械能,再转变
为曲轴旋转运动而对外输出动力。

2、配气机构
按照发动机各缸工作循环的需要,定
时地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使混合
气进入汽缸,而让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汽缸。

3、冷却系统
强制地将发动机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和各摩擦副运动中所产生的热量及
时适量地散发出去,使发动机的温度
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发动机
的正常运转。

4、润滑系统
PPT讲解
和动画模

认真做好
笔记。

汽车发动机教案

汽车发动机教案

汽车发动机教案教案1教学时数:2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术语、单缸汽油机的工作原理难点:单缸发动机工作原理难点突破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活塞的运动方向、气门的开闭情况、气缸容积的变化与缸内压力温度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一个行程的讲授掌握知识的规律,进而很自然地接受其他各行程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第一节发动机的分类1)按照所用燃料分类: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2)按照行程分类:二行程发动机、四行程发动机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水冷式发动机、风冷式发动机4)按照气缸数目分类: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5)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直列式发动机、双列式(V型)发动机(6)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增压式发动机、非增压式发动机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单缸发动机的结构利用课件讲授,对照课件中的结构图,逐一讲授,使学生对四冲程发动机的构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就弄清楚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的基本工作情况。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应对发动机的重要零件加以特别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曲轴之“曲”、连杆之“连”、活塞之“活”与“塞”、气门之“门”、气缸之“缸(容器)”等,使这些发动机的重要机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二、发动机常用基本术语利用课件进行讲授,对照课件中的构造简图,对发动机的常用术语逐一说明,简单说明其含义。

特别注意强调术语中的关键字:止点——止、气缸总容积——总、气缸工作容积——工作、燃烧室容积——小、压缩比——比、排量——排。

这些关键字的意义讲清了,不但可使学生掌握这此术语的含义,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1、进气行程2、排气行程3、作功行程4、排气行程讲授过程是:先对照课件中不运动的示意图进行讲授,再利用动画加深理解。

讲授中特别强调的应该是:气门的开闭情况、活塞开始时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气缸的气体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行程终了时气门的开闭情况等,具体参数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不作为重点内容强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汽车发动机教案范文

汽车发动机教案范文

汽车发动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掌握发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循环。

3.能够解释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能够分析和解决发动机故障。

二、知识准备1.学生需要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学生需要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发动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汽车发动机是怎样工作的呢?第二步:讲授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20分钟)1.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2.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包括气缸体、曲轴、连杆、活塞等。

3.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工作冲程、排气冲程。

第三步: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30分钟)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或模型来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详细讲解每个冲程的具体操作和功能。

第四步: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30分钟)1.学生可以参考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常见的发动机故障原因,如点火系统故障、燃油系统故障等。

2.学生应该了解如何通过检查发动机故障码、清洁发动机、更换故障部件等方法来解决发动机故障。

第五步:总结和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发动机的重要性和日常维护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来检测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原理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汽车修理厂或拆解废弃的汽车发动机来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维修方法。

2.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相关培训来进一步提升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和维修能力。

总结: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是汽车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发动机故障。

汽车发动机构造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教案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描述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构 造和装配关系; 2.能够正确叙述曲柄连杆机构主要机件的 受力情况和工作
原理; 3.能够正确描述曲柄连杆机构的装配要求。
能力目标 1.会进行易损零件检测、修理或更换; 2.会进行曲柄连杆机构的装配与调整;
第一节
2.下止点 :活塞离曲轴回转中心最近处,一般指活塞下 行到最低位置,一般用英文缩写词BDC表示。
3.活塞行程(S):
上、下止点间的距离。
4.曲柄半径(R) :与连杆下端(即连杆大头)相连的曲柄
销中心到曲轴回转中心的距离(mm)。
显然,S=2R。曲轴每转一周,活塞移动两个行程。
5.气缸工作容积(Vh) :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所让出的空间
气缸盖
气缸盖上有冷却水套、燃烧室、进排气门道、气门导管孔和 进排气门座、火花塞孔(汽油机)或喷油器座孔。
气作缸用垫:保证气缸体与气缸盖间的密封,防止漏水、漏气。
构造: (1)金属—石棉垫 (2)金属骨架—石棉垫 (3)纯金属垫 安装注意:金属皮的金 属—石棉垫,缸口金属卷边 一面应朝向易修整接触面或硬平面。因卷边一面会对与其接触 的平面造成压痕变形。
单缸发动机 多缸发动机
水冷式发动机 风冷式发动机 直列式发动机 V形发动机和对置式发动机 汽油机 柴油机
现代汽车采用:四冲程、多缸、水冷式
往复活塞式
转子式
四冲程发动机
二冲程发动机
直列式发动机
V形发动机
二、发动机工作原理
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是周期性地将燃料燃烧的热能 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
2.压缩行程 曲轴带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进气门开启, 排气门关闭,气缸内活塞上腔容积逐渐减小,空气被压 缩,压力、温度升高。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有关汽车发动机性能参数的练习题。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构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汽车发动机的主要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各部分的功能和结构。

采用实物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的主要部件。

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汽车发动机各部分的功能和结构。

课后作业:学生能绘制汽车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图。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流程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流程和注意事项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采用实践操作法,进行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实践。

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实践操作:学生能正确进行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操作。

第四章: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现象。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现象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现象和诊断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故障的排除实例。

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现象。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章节一: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3. 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燃油喷射系统等。

3.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观看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章节二:发动机冷却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学会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水泵、散热器、冷却液、风扇等。

3.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观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演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4.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章节三:发动机润滑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学会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油泵、油底壳、滤清器、润滑油等。

3.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观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演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4.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章节四:发动机燃油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燃油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3.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4.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发动机的分类4. 展示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图5. 小组讨论: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第二章:发动机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内部构造2. 发动机工作原理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4. 案例分析:常见发动机故障及原因第三章:发动机外部构造与维修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外部构造2. 发动机维修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维修实例3. 小组讨论:发动机维修注意事项4. 实践操作:发动机外部部件的检查与维修第四章:发动机冷却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冷却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冷却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五章:发动机润滑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润滑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润滑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六章:发动机燃油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燃油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和它在汽车中的作用。

强调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泉。

1.2 发动机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解释各种发动机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发动机的基本组成2.1 气缸与活塞讲解气缸和活塞的作用和结构。

解释气体在气缸中的压缩和膨胀过程。

2.2 曲轴与连杆介绍曲轴和连杆的作用和结构。

解释曲轴的旋转和连杆的往复运动。

第三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1 进气与压缩讲解进气和压缩的过程。

解释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

3.2 燃烧与动力输出介绍燃烧过程和动力输出的原理。

解释燃油的喷射和点火过程。

3.3 排气与冷却讲解排气过程和冷却系统的原理。

解释排气门的开闭和冷却液的作用。

第四章:发动机的性能参数4.1 功率与扭矩介绍功率和扭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解释功率和扭矩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4.2 发动机的效率讲解发动机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解释提高发动机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第五章: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1 发动机的常规维护介绍发动机常规维护的内容和重要性。

解释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等的基本操作。

5.2 发动机的保养技巧讲解发动机保养技巧和方法。

解释定期保养对发动机寿命的影响。

第六章: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6.1 进气系统讲解进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节气门体等。

解释进气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6.2 排气系统介绍排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排气歧管、催化转化器、排气尾管等。

解释排气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七章:发动机的燃油系统7.1 燃油供应系统讲解燃油供应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包括燃油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喷射器等。

解释燃油压力和燃油喷射对发动机燃烧效率的影响。

7.2 点火系统介绍点火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点火塞、点火线圈、点火模块等。

解释点火系统的原理和点火时机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发动机的冷却系统8.1 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讲解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水泵、散热器、冷却液、发动机风扇等。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引言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对于理解汽车运行机制和维修保养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运转原理。

二、背景知识1. 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以内燃机形式转化为机械能输出的装置,用于驱动汽车行驶和实现各种功能。

2. 发动机的分类按照燃烧方式分类: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按照循环方式分类:分为四冲程发动机和两冲程发动机;按照气缸数分类:分为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

3. 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发动机由气缸、活塞、曲轴、汽缸盖、气门机构、点火系统、供油系统等部件组成。

三、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描述汽车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1)进气过程:气缸内空气燃料混合物进入;(2)压缩过程:气缸内空气燃料混合物被压缩;(3)燃烧过程:混合物被点火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4)排气过程:废气排出气缸。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解释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进气冲程:活塞下行,气门开启,混合气进入气缸;(2)压缩冲程:活塞上行,气门关闭,混合气被压缩;(3)燃烧冲程:点火系统点火,混合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4)排气冲程:活塞再次下行,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

3. 汽车发动机的热循环介绍汽车发动机的热循环:(1)正气循环:进气冲程和排气冲程;(2)反气循环:压缩冲程和燃烧冲程。

4. 发动机的启动方式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启动方式:(1)起动电机启动方式:利用起动电机转动发动机曲轴;(2)气动启动方式:利用压缩空气将活塞推动。

5. 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冷却系统简要说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冷却系统:(1)排气系统:包括排气门、排气管、催化器等;(2)冷却系统:通过水循环冷却发动机。

四、实践活动1. 观察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带领学生参观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组成。

2. 模拟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利用模型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模拟理解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学生讨论归纳板书多媒体播放讲述学生讨论工作特征:进气门开、排气门关、活塞下行。

(2)压缩行程(图2)曲轴继续旋转,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这时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气缸内成为封闭容积,可燃混合气受到压缩,压力和温度不断升高,当活塞到达上止点时压缩行程结束。

此时气体的压力和温度主要随压缩比的大小而定,可燃混合气压力可达0.6~1.2MPa,温度可达600~700K。

压缩比越大,压缩终了时气缸内的压力和温度越高,则燃烧速度越快,发动机功率也越大。

但压缩比太高,容易引起爆燃。

所谓爆燃就是由于气体压力和温度过高,可燃混合气在没有点燃的情况下自行燃烧,且火焰以高于正常燃烧数倍的速度向外传播,造成尖锐的敲缸声。

会使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汽油消耗量增加以及机件损坏。

轻微爆燃是允许的,但强烈爆燃对发动机是很有害的,汽油机的压缩比一般为ε=6~10。

归纳板书多媒体播放讲述学生讨论归纳板书工作特征: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上行,缸内压力、温度升高。

(3)作功行程(图3)作功行程包括燃烧过程和膨胀过程,在这一行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仍然保持关闭。

当活塞位于压缩行程接近上止点(即点火提前角)位置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可燃混合气燃烧后放出大量的热使气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最高压力可达3~5MPa,最高温度可达2200~2800K,高温高压气体膨胀,推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并输出机械功,除了用于维持发动机本身继续运转外,其余用于对外作功。

随着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内容积增加,气体压力和温度降低,当活塞运动到下止点时,作功行程结束,气体压力降低到0.3~0.5MPa,气体温度降低到1300~1600K。

小结:(5min)布置作业(2min)工作特征:进、排气门关闭→混合气燃烧、膨胀→活塞下行。

(4)排气行程(图4)可燃混合气在气缸内燃烧后生成的废气必须从气缸中排出去以便进行下一个进气行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2.4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1.4.2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4.3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4.4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4.5 探讨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5 作业布置1.5.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喜欢的汽车发动机的特点1.5.2 编写一篇关于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的短文第二章:汽油发动机构造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2.2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3 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2.4 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实物演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汽油发动机的应用广泛性2.4.2 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4.3 分析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4.4 介绍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4.5 探讨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5 作业布置2.5.1 让学生绘制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2.5.2 编写一篇关于汽油发动机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的短文第三章:柴油发动机构造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构的构造与维修知识,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2)掌握汽车发动机构的工作原理;(3)熟悉汽车发动机构的维修方法。

2. 技能目标:(1)能够识别汽车发动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2)能够操作汽车发动机构进行维修。

三、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构的组成:(1)发动机本体;(2)进排气系统;(3)燃油系统;(4)冷却系统;(5)点火系统。

2. 汽车发动机构的工作原理:(1)吸气过程;(2)压缩过程;(3)做功过程;(4)排气过程。

3. 汽车发动机构的维修方法:(1)发动机本体的维修;(2)进排气系统的维修;(3)燃油系统的维修;(4)冷却系统的维修;(5)点火系统的维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

2. 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进行操作演示。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汽车发动机构的拆装与维修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汽车发动机构维修的熟练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汽车发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3. 汽车发动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1. 汽车发动机构中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2. 汽车发动机构复杂部件的维修技巧。

七、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汽车发动机构实验室。

2. 教学设备:汽车发动机构模型、工具、设备。

3. 教学资料:教材、教案、PPT。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汽车发动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任务一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学习目标1.了解发动机的发展史;2.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

1.发动机的发展史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

汽车发动机大多是热能动力装置,简称热力机。

热力机是借助工质的状态变化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1876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 Otto)在大气压力式发动机的基础上发明了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

由于采用了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发动机的热效率从大气压力式发动机的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却降低了70%。

1892 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Rudolf Diesel)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实现了内燃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由于采用高压缩比和膨胀比,热效率比当时其他发动机又提高了1 倍。

1926 年,瑞士人布希(A. Buchi)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驱动压气机,给发动机增压。

50 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在车用内燃机上逐渐得到应用,使发动机性能有很大提高,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1]1956年,德国人汪克尔(Wankel)发明了转子式发动机,使发动机转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964年,德国NSU公司首次将转子式发动机安装在轿车上。

1967 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首次推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EFI),开创了电控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历史。

经过30年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ngine Management System,EMS)已逐渐成为汽车(特别是轿车发动机)上的标准配置。

由于电控技术的应用,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噪声和燃油消耗大幅度地降低,改善了动力性能,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第四次重大突破。

[3]1967年,美国进行了一次氢气汽车行驶的公开表演,那辆氢气汽车在80公里时速下,每次充氢10分钟可运行121公里。

该车有19个座位,由美国比林斯公司制造。

1971年,第一台装有斯特林发动机(Strling)的公共汽车开始运行。

1972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在市场售出装有复合涡流控制燃烧(CVCC, Compound Ve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的发动机的西维克(Civic)牌轿车,打响了稀薄气体燃烧发动机的第一炮。

1977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电动汽车会议。

会议期间,展出了各种电动汽车一百多辆。

1978年,日本研究成功混合动力汽车。

1979年8月,巴西制造出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

巴西是现在世界上使用酒精汽车最多的国家。

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液态氢气车。

在后部装有保持液态氢低温和一定压力的特制贮存罐。

该车用85公升的液氢,行驶了400公里,时速达135公里。

1980年,美国试制成功了一种锌氯电池电动汽车。

1980年,西班牙试研制成功一种太阳能汽车。

1980年,西德汉堡市西北伊策霍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一种利用电石气(乙炔气)作动力的汽车。

先将电石变成气体,然后用这种气体燃烧推动喷气式发动机来驱动汽车,其速度和安全性均不亚于汽油车,20公斤电石块可以使汽车至少行驶300公里。

1980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约翰.库伯和埃尔文.贝伦开始研究“烧铝”的电动汽车。

1983年,世界上第一辆装备柴油陶瓷发动机的汽车运行试验成功。

所装发动机是日本京都陶瓷公司研制的,其主要零部件由陶瓷制成,省去了冷却系统,重量轻,节能效果显著,在同样条件下可比常规发动机多走30%的路程。

1984年,前苏联研制出一种双重燃料汽车。

当汽车发动时,首先使用汽油,然后专用天然气。

1984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阿莫柯比化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叫杜隆塑料的合成材料,该公司采用这一塑料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塑料汽车发动机,其重量只有84公斤。

美国的洛拉T-616GT型汽车用的就是这种全塑发动机。

1984年,澳大利亚工程师沙里许研制成功了一种OCP发动机。

1985年,澳大利亚彼兰丁研制出一种安全可靠、启动灵活、高速而又不冒烟的蒸汽机汽车。

1986年,日本的三洋电气公司研制成功首辆太阳能电池汽车。

1994年,英国的戴维.伯恩发明了另一种风力汽车,并已投入批量生产。

2.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根据动力来源不同,汽车发动机可分为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电动汽车电动机以及混合动力等。

常见的汽油机和柴油机都属于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机械能并对外输出动力。

汽油机转速高,质量小,噪音小,起动容易,制造成本低;柴油机压缩比大,热效率高,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比汽油机好。

除了使用汽油和柴油之外,使用其他新能源的汽车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燃气汽车、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汽车和氢发动汽车等。

我国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多是混合动力汽车,但是目前已把纯电动汽车作为了主攻方向。

1)按进气系统的工作方式可分为自然吸气、涡轮增压。

自然吸气涡轮增压2)按活塞运动方式可分为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和旋转活塞式发动机两种。

往复活塞式旋转活塞式3)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1)L型发动机又称“直列”发动机,是指汽缸是按直线排列的,它所有的汽缸均按同一角度肩并肩排成一个平面。

“直列”一般用L代表,后面加上汽缸数就是发动机代号,现代汽车上主要有L3、L4、L5、L6型发动机。

L型发动机(2)V型发动机是将所有汽缸分成两组,把相邻汽缸以一定的夹角布置在一起,使两组汽缸形成两个有一个夹角的平面,从侧面看汽缸呈V字形,故称V型发动机。

在汽车上布置起来较为方便。

尤其是现代汽车比较重视空气动力学,要求汽车的迎风面越小越好,也就是要求发动机盖越低越好。

一般为6缸8缸或12缸。

V型发动机(3)水平对置发动机,这也是V型发动机的一种,只不过V的夹角变成了180度了,一般为4缸或6缸。

水平对置发动机(4)W型发动机是德国大众专属发动机技术。

简单说就是两个V型发动机相加,再组成一个V型发动机,也就是“V+V=W=V”。

W型与V型发动机相比可以将发动机做得更短一些,曲轴也可短些,这样就能节省发动机所占的空间,同时重量也可轻些,但它的宽度更大,使得发动机室更满。

W型发动机(5)转子发动机最早是德国科学家汪克尔发明的,所以又叫汪克尔发动机。

其实转子发动机的效率并不高,只是功率高。

目前只有“马自达”在应用这项技术。

转子发动机4)按点火方式分压燃式(CI)发动机:利用气缸内空气被压缩后产生的高温,使燃油白燃,如柴油机。

点燃式(SI)发动机:利用火花塞发出的电火花强制点燃燃料,使燃料强行着火燃烧,如汽油机。

点火方式5)按照冷却方式分类内燃机按照冷却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

水冷发动机是利用在气缸体和气缸盖冷却水套中进行循环的冷却液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而风冷发动机是利用流动于气缸体与气缸盖外表面散热片之间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

水冷发动机冷却均匀,工作可靠,冷却效果好,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车用发动机。

冷却方式6)按照行程分类内燃机按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冲程数可分为四冲程内燃机和二冲程内燃机。

把曲轴转两圈(720°),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四个冲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四冲程内燃机;而把曲轴转一圈(360°),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两个冲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二冲程内燃机。

汽车发动机广泛使用四冲程内燃机。

内燃机行程7)按照所用燃料分类内燃机按照所使用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使用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汽油机;使用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柴油机。

汽油机与柴油机比较各有特点;汽油机转速高,质量小,噪音小,起动容易,制造成本低;柴油机压缩比大,热效率高,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比汽油机好。

内燃机燃料任务二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工作原理学习目标1.发动机基本构造;2.掌握发动机常用术语;3.掌握发动机工作原理。

1.发动机基本构造发动机是将某一种型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其作用是将液体或气体燃烧的化学能通过燃烧后转化为热能,再把热能通过膨胀转化为机械能并对外输出动力。

发动机是一部由许多结构和系统组成的复杂机器,其结构型式多种多样,但由于基本工作原理相同,所以其基本结构也就大同小异,汽油机通常由曲柄连杆、配气两大机构和燃料供给、润滑、冷却、点火、起动五大系统组成。

柴油机通常由两大机构和四大系统组成(无点火系)发动机的总体结构。

发动机结构图1)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连杆机构是由气缸体、气缸盖、活塞、连杆、曲轴和飞轮等组成。

这是发动机产生动力,并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旋转运动而对外输出动力。

曲柄连杆机构2)配气机构配气机构是由进气门、排气门、气门弹簧、挺杆、凸轮轴和正时齿轮等组成。

其作用是将新鲜气体及时充入气缸,并将燃烧产生的废气及时排出气缸。

配气机构3)燃料供给系由于使用的燃料不同,可分为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和柴油机燃料供给系。

汽油燃料供给系统又分化油器式和燃油直接喷射式两种,通常所用的化油器式燃料供给系由燃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化油器、空气滤清器、进排气歧管和排气消声器等组成,其作用是向气缸内供给已配好的可燃混合气,并控制进入气缸内可燃混合气数量,以调节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和转速,最后,将燃烧后废气排出气缸。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由燃油箱、输油泵、喷油泵、柴油滤清器、进排气管和排气消声器等组成,其作用是向气缸内供给纯空气并在规定时刻向缸内喷入定量柴油,以调节发动机输出功率和转速,最后,将燃烧后废气排出气缸。

汽油燃料供给系统柴油燃料供给系统4.冷却系统发动机采用水冷却式。

水冷式由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和水套(在机体内)等组成,其作用是利用冷却水的循环将高温零件的热量通过散热器散发到大气中,从而维持发动机电动正常工作温度。

冷却系5.润滑系统润滑系由机油泵、滤清器、油道、油底壳等组成。

其作用是将润滑油分送至各个相对运动零件的摩擦面,以减小摩擦力,减缓机件磨损,并清洗、冷却摩擦表面。

润滑系6.点火系统汽油机点火系由电源(蓄电池和发电机)、点火线圈、分电器和火花塞等组成,其作用是按规定时刻及时点燃气缸内被压缩的可燃混合气。

点火系统7.起动系统起动系用以使静止的发动机起动并转入自行运转状态。

起动系统8.发动机常用术语发动机常用术语(1)上止点--活塞离曲轴旋转中心最远处,通常即活塞的最高位置。

(2)下止点--活塞离曲轴旋转中心最近处,通常即活塞的最低位置。

(3)活塞行程--上、下两止点间的距离。

(4)冲程--活塞由一个止点到另一个止点运动一次的过程。

(5)曲轴半径--曲轴与连杆大端连接的中心到曲轴旋转中心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