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78bec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9.png)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1、唐诗距离乐府歌曲的时代近,而且也有部分的诗是可以歌唱的。
唐诗的声调铿锵响亮,或者婉转抑扬,具有音乐性。
宋诗时代,词已发达,诗则脱离歌曲,近于散文的节奏。
2、唐诗的色彩鲜明,辞藻华丽,形象明朗。
宋诗避免绚丽的辞藻,归于平淡。
形象同样明朗,但不是着色画,而是水墨画。
3、唐诗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歌曲,以激动人的感情。
有强烈强烈的感情,浪漫的情绪。
宋诗多说理,词句平易而说理精辟,引发人智慧。
4、唐诗高超,题材不平凡。
宋诗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5、唐诗尚多比兴,多寄托。
兴寄深微,含蓄不尽,因而浑厚。
宋诗说理曲折达意。
高者沉潜深刻,浅者有太说尽之病,近于散文。
6、唐诗深入浅出,作者有诗才,非关学历。
宋诗多用典故,求其高雅脱俗,因此比较难懂。
总之,宋诗继唐诗,要求创造性,不能不别求面目。
唐宋诗品质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不同点,但也不能以严格的时代来分。
杜甫诗已经多用典故,也多议论。
但主要用散文风格作诗的是韩愈,摆脱滑熟的音调和美丽的辞藻的是孟东野(郊)。
所以韩孟的诗就有宋诗的风格。
而宋代的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又近唐诗风格,故未可一概而论。
后来学诗的或学唐诗,或学宋诗律诗风格的不同。
元遗山《论诗绝句》:“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按一般人的看法,诗的变化到苏黄算是尽了。
这是指诗的表现手法,苏黄又与李杜不同。
后人或学唐,或学宋,难以出奇制胜了。
元、明、清三代的诗(不说词曲,专讲五七言诗)风格上没有多少变化,好像模仿唐宋人的作品似的。
说“尽”是指表现手法尽。
并不是说题材穷尽。
诗的题材当然是无穷的,因为社会在发展变化,人的思想感情也古今不同。
宋诗的风格在北宋时代已经形成,这是和古文运动分不开的。
配合古文运动,宋人也以散文的思路作了诗。
另外在宋代发展了词。
那倒是以抒情为主,有强烈感情的诗歌,配合着音乐歌唱。
词有另外新鲜的通俗的语言,而它的思想感情却又接近于唐诗。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9cd32c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9.png)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ea6c0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0.png)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
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
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2、外部形式:①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a0318a5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d.png)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我们今天一说到古诗,最先想到的是应该是唐诗,后人多以为,好诗尽自唐。
而宋代虽也不乏好诗,却以词著称。
如把唐诗和宋诗放在一起比较,是可以品出不同之味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唐宋诗之间的主要区别。
唐诗重意境
唐诗以炼句著称,尤善于借意象表达,所谓融情于景。
看似寥寥几笔,背后往往蕴藏不尽之意。
试举一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看似写景,实则蕴意颇深,品味之后实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句“独怜”二字尤为关键,怜涧草被雨水所侵,而黄鹂却居高,得厚自鸣,此二句为暗喻遭遇也;后二句写晚潮来急,此时野渡正需船夫却无人,一来点出忧怀社稷之心,二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物言志诗,如不能细究其味,就会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实,读唐诗不可不知这点。
宋诗重情理
相比较唐诗,宋诗更侧重于抒情或说理,意境也相对较浅。
例如: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们看郑思肖的这首《画菊》,同为托物言志,却不需要细味便可知其意,此诗虽有隽永之味,意境较前者而少了一层。
与此类似的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少年
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等说理名句。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宋诗中常用虚词,而唐诗多用实词,如此一来,唐诗意境要比宋诗丰富许多,这点也值得我们写诗借鉴。
如果将诗比喻成画,我认为唐诗便如水墨画,而宋诗则如工笔画。
重意则深,重情则浅,或许这便是宋诗逊色唐诗之处。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5a1e69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e.png)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一、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宋诗有以下特色: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
3.派别多。
4.诗话多。
5.消失了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但是整鍊规矩,无唐诗有时不工整之病。
6.消失了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但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有时粗率之病。
7.失去了唐代哀豔的闺怨宫怨诗的作风,很多诗人描写时特别冲淡,无唐人豪迈意气的作风。
8.不同於唐代缠绵活泼的情诗的作风,宋诗中有一种充满画意的诗(题画诗)。
9.宋诗之弊:模拟、诗话、诗派杂。
其中各诗派还成为相互竞逐甚至批判的情形,这与唐诗诗人各派之间相互共融的情形颇为不同。
10.词本作为诗馀却反而越居诗的上位。
唐宋诗可作以下比较: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宋诗的派别及人物(後有**记号者为反江西之诗派)1.西昆-宗李义山,代表为杨亿、刘筠、钱惟演。
五七言近体,以「雕章丽句」为主。
2.晚唐体-宗晚唐贾岛、姚合,代表为寇准、林逋、魏野。
多隐士和尚,五律为主,重构思,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景,抒情苦琐细之意。
3.白居易体-宗白居易,代表为王禹偁、徐铉。
「闲中取适」,切近易晓。
及「惟歌生民病」。
4.唐体(复古派)-宗杜、韩,代表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重视创作古体,追求散文笔法。
5.元佑体(革新派)-代表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
使诗走向散文化、议论化。
6.江西派-宗杜甫,代表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以故为新」发展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7.理学派-宗邵雍,代表为程颐、张载、朱熹。
以「道学」为诗。
8.中兴四诗人-宗江西派,代表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b080e0eb52acfc789ebc9db.png)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唐诗和宋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意味着两者无论在题材,语言特色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题材和表现内容上一方面,唐诗虽然也有很多反映政治社会现实的诗,但由于宋朝政治比较腐败,人民生活不安定,在那样的背景下,宋诗在反映统治者的内部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等忧国忧民的内容上表现的更为全面,广泛。
并且由于南宋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其写出的诗呈现爱国花,涌现出了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另一方面,唐诗更多的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传统,很多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的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或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思想感情。
但宋诗更多的是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日常自然现象或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艺术特色和风格上首先,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在唐诗中,经常通过竹子这一意象来表现一种不像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通过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怀,通过杜鹃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
所以唐诗往往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它的语言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而是深析透辟。
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并没有把庐山的具体面目描绘出来,而是侧重表现由山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再如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也有意象,但与唐诗的激情预警不同的是它是激情与李,让理从事出,理从景出,是为了表现人应该忘记痛苦和烦恼和道理。
唐诗是诗人之诗,所写的诗语言多通俗自然,而宋朝由于文人执政,且很多人喜欢读书,博学之才倍出,所以宋诗是学者之诗,他们好用典,经常可以唐诗重“兴象”,宋诗重“意理”;唐诗尚“意境”,宋诗重“理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873a8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4.png)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研究唐诗和宋词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巍峨丰碑。
唐诗以其雄浑大气、纵横捭阖的瑰丽词藻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填补了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块重要空白,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而宋词则因其婉约精美、情感真挚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对庶民生活的浸润而博得人们的青睐。
然而,把唐诗和宋词相比较,两者存在哪些不同和相似之处?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进行比较研究。
一、题材和文学特点的不同唐诗和宋词在题材和文学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唐诗多以宫廷风景、爱情、思乡等题材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
唐诗充满着高远的理想和豪放的气象,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而宋词则多以爱情、生活、自然为题材,尤其是著名的南唐词派更是以婉约风流、女色、闺情、田园为主要表现内容。
宋词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千古恨、凉州词等著名作品为代表,其艺术特色是配合音乐节奏,自然婉转,表现了人性中柔美的一面,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享受。
二、构词方法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唐诗和宋词在构词方法和语言风格上也有不同,唐诗构词常采用平仄对仗、押韵、叠字、配合字、翻译思想、夹言回落等方法,语言风格朴实雄浑、奔放豪迈,比较好掌握。
而宋词则构词难度大,语言优美细腻,善于运用富有韵律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拟人、比兴等,给人带来浓厚的音乐质感和诗意韵味。
三、现实生活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唐诗和宋词在现实生活和历史背景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宏伟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均达到巅峰。
唐诗正是这个时期壮美文化的精华凝结;而宋代则是中国饱经战乱之后由北方移民所建立的王朝,文学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空间。
宋词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充满温情和感性的生活图景,抒发了普通百姓的不平凡的一面,突出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艺术风格和传承现象的相似之处虽然唐诗和宋词在题材、构词方法、现实生活、历史背景方面有着不同,但它们的艺术风格和传承现象却十分相似。
唐诗与宋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看看李白与杨万里的诗就能略知一二
![唐诗与宋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看看李白与杨万里的诗就能略知一二](https://img.taocdn.com/s3/m/7462e8d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5.png)
唐诗与宋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看看李白与杨万里的诗就能略知一二大家知道,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
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文化宝藏和丰厚的遗产,后人如何继承并发展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在唐诗之后,能与唐诗分庭抗礼且能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也只有宋诗了。
那我们来且看宋人是如何“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的。
宋诗与唐诗的最大区别一言以蔽之,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即唐诗以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为主,宋诗以哲理入诗的议论为主。
唐诗意境鲜明,情景交融,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唐诗是诗人的诗,而宋诗则是学者的诗,唐人写诗基本上用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而宋人写诗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如此写诗自然离不开议论成分了。
但仅就此而认为宋诗就比唐诗逊色许多,也有失公允,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做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
樊修章在《唐之韵》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给了读者以特别深切的内心感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胜利后的场面越热闹,就更觉衰亡后的凄凉越可叹。
李白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也大同小异:“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和苏台的荒凉的景象,寓人事的变化和兴废的无常于其中。
后面再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的自然之景来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
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新”与“旧”的鲜明对照,自不必议论而情感自现。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写作此诗时,李白被“赐金放还”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d3640a727d3240c8547ef03.png)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6a5d0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4.png)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2、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3、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
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
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
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
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
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
所谓某人好议论。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02029b602020740be1e9bbf.png)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1、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在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简单概括出了两者的特点:2、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
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
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
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
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
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3、对盛唐诗的认识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
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
其中田园山水诗(王维孟浩然)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
特点:1).自信自立神采飞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李白《别童子入京》)2).爱国爱民无畏无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3).纵情山水气势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4)张扬个性傲岸舒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题材广泛,众体皆备4、柳永对词的改革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f0e440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6.png)
声,空阶滴到明。
”⼜如冯延巳的“春⽇宴,绿酒⼀杯歌⼀遍。
再拜陈三愿:⼀愿郎君千岁,⼆愿妾⾝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但这只是⼀个⼤致的区分,因为诗词都是⼀直在发展,尤其是词,从花间五代主要写美⼥和爱情,到后来苏轼的诗化之词,南宋的爱国词等等,词在宋朝,也逐渐具备了⾔志的功能性。
除了⼀开始功能性上的不同,诗与词在内容、风格、美感、特质上也有很⼤区别。
词是要眇宜修,你看宋词早期的柳永、欧阳修、⼤⼩晏、张先、秦观等⼈,就代表了北宋词的基本特质,直到苏轼横扫词萎靡的习⽓。
本质差别诗⽆论⾔志还是抒情,都是作者显意的活动。
我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说出来。
⽽词是⼀种微妙的⽂学形式。
诗的产⽣背景:从现实⽣活中产⽣的。
词的产⽣背景:歌台舞榭,饮宴场所。
最早与情⽆关,与志⽆关,它就是配乐的歌词,先有⾳乐按⾳乐曲调填写的。
功能主体的区别:其实唐诗和宋词最⼤的区别,还是关于⾳乐⽅⾯的。
词是歌词,⽆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来唱的,也就是说,⾄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乐服务。
这与唐诗为作者的抒发志向感情为服务有根本性的不同。
好问题!诗和词有联系也有区别。
⾸先都是韵⽂,都属于格律派。
⽐如诗分律绝古风。
词分令引近慢。
都有创作规则。
开始都和⾳乐有关。
⽐如开始时候的唐诗都是可以⼊曲的,不仅仅是乐府类别。
像阳关三叠,清平调,还有杨柳枝,出塞曲等等。
但是渐渐被⽂学化了就不适合演唱了。
古风⼜叫古体诗,像李⽩的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律绝属于近体诗。
就是在平仄和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
当然⾥⾯还涉及到了不合格律的,那个叫拗救。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就那么⼏种,感兴趣的可以问度娘。
⾄于说唐诗呢?因为近体诗是确定于唐的。
所以诗必唐。
⼩提⽰,诗必须平⽔韵。
⾄于词,它的起源和诗有关,它最早叫诗余,但是它是真正和⾳乐伴⽣的。
那就是词牌。
什么是词牌呢?就是我们说得固定的曲谱。
举个例⼦,⼀⾸歌在固定的曲谱⼦下⾯可以填写好⼏段歌词。
唐诗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0bdcf6283d049649a665896.png)
唐诗宋词的异同篇一: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
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
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唐诗与宋诗的联系与区别
![唐诗与宋诗的联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bdf7e80b9d528ea81c7799c.png)
联系: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
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
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区别:有两种答案,可供选择
答案二:1、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
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2、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3、唐诗寄情于景,而宋诗寄情于理。
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4、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
主要表现在艺术上,呈现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顷向,这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5、全宋诗的数量惊人,超过全唐诗。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汇总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419d7376edb6f1aff001f55.png)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艺术论文
![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艺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71cc47195f312b3169a5fb.png)
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艺术论文唐诗与宋词的异同摘要本试论的结果是根据唐诗和宋词的一些的比较和认识所得出的,方便别人区别出和认识唐诗和宋词。
关键词唐诗宋词异同首先我对唐诗和宋词一些基本的认识做的分析,再对唐诗和宋词的异和同做的比较。
唐诗是中国唐付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深远,且流传广泛。
唐付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
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古体诗却是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
每句中用字平厌,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诗付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付,其五个特点分别为数量众多、作者广泛、题材多样、体制齐备、艺术成就辉煌,下陎是我对唐诗五个特点的阐述。
数量众多。
清付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
唐付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付的考验;作者广泛。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
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统计)。
题材多样。
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陎唐诗都写到了。
正如,闻一多说的:“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d4b810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e.png)
我听到过两种比较有意思的解释,一种认为:唐诗走的是感性路线,而宋诗走的是理性路线。
比如同样是写庐山,李白一开口就情不自禁地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非常直接地就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而苏轼写庐山却完全不同,他在面对庐山美景时,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所以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从李白和苏轼对庐山的不同表达来看,唐诗与宋诗确实存在感性与理性之别。
还有第二种解释认为:唐诗就像中国画里的大写意,而宋代的诗,则更像是小写意。
比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像这首诗给到我们的画面就是大块的留白,那种寒冬旷野的萧瑟之感扑面而来。
但是宋人写景则更为细腻,比如范仲淹的《江山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诗的表达有种含蓄而细腻的质感,不像唐诗那样大开大合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宋诗的描写也更为细致、更为具体。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https://img.taocdn.com/s3/m/e6ebb7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2.png)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唐诗和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诗盛行于唐朝时期,而宋诗则出现在宋朝时期。
虽然两者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但它们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 诗歌形式唐诗以律诗、绝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其中以律诗最为典型。
唐诗的律诗多为五言、七言,诗句要求平仄对仗、字数规定等十分严格。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篇,长短、平仄无固定要求的诗体。
唐诗中也有许多诗人颇具特色的诗体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宋诗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绝句、律诗、近体诗、词等。
宋诗时期兴起的近体诗,即《诗经》中的风格恢复,并吸收了新的元素,例如古文化、道教思想等。
近体诗的格律比唐诗松散,反映了当时文学上与生活上的变化。
同时,宋诗中也有很多幽默和俚俗的故事,体现了宋代文学中的低俗特色。
2. 诗歌内容唐诗以咏物、抒情、社会生活、与自然亲密接触等为主要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感和生命真理。
唐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将进酒》等。
宋诗则主要关注人情世故、社会人性、官场生活等话题,内容更加现实主义。
同时,宋代文人重视个性化表达,反对传统的抽象哲学,注重表现现实主义的风格。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3. 诗歌风格唐诗的风格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要特征,以自然为背景,以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唐人豪放、开放的思想和个性。
唐诗的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和审美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
宋诗则更加婉约和流丽,注重情感抒发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腻性和音韵的和谐性。
宋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辛弃疾的《青玉案》等。
总之,唐诗和宋诗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各自有其特点,彰显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貌和文化内涵。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时期,但其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都各有不同,也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动力和启示。
唐诗宋词的比较
![唐诗宋词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aa57a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2.png)
唐诗以豪放、真挚情感著称,而宋词则深沉内敛,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感悟。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唐代被誉为诗的时代,宋代则是词的时代。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情感真挚闻名于世,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作品,不仅展现了盛唐文人的自信与抱负,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宋词则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它通过固定的词牌名和严格的字数要求,形成了一种既能歌唱又富有音乐性的新体诗。
宋词的代表人物如苏轼、李清照等,他们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生活细节,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内心的柔情与哀愁。
从题材上看,唐诗多抒发个人志向和理想,强调政治诉求和个人抱负。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飘逸的色彩,如《静夜思》中简洁的文字却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而杜甫的诗作则反映了他对时代苦难的关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宋词则更加注重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抒发,其内容涵盖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多种复杂情感。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元宵节的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纠结。
在表现手法上,唐诗通常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而宋词则常以叙事为主,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刻画来抒发情感。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通过描述离别时天气的变化和内心感受,展现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从艺术风格来看,唐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力度,常常用简洁的文字构建出深远的意境[^5^]。
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语言气势磅礴。
而宋词的语言则更加平实、细腻,更注重音律美和抒情性。
李清照的《声声慢》以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音律表达了她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综上所述,唐诗与宋词虽然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但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唐诗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盛唐文化的辉煌;而宋词则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丰富的生活描写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们内心的微妙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诗与宋诗的区别和联系
标题:论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姓名:李知道
学号:1307070230
授课老师:陈学举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
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
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
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诗“主情”与宋诗“说理”间绝然的差别,唐宋诗本一脉相承。
当然唐代是诗发展的黄金时段,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但能否可以说唐诗就胜于宋诗呢?答案是否定的,两者各具特色。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词,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二者孰优孰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