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

合集下载

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关键词:软件测试;软件开发;软件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一、研究背景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合格和优秀的技能人才,他们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

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研发人员的重要来源,其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是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顺利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软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质量的优劣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随着智能制造以及工业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软件应用的规模、复杂程度也在进一步扩大,这对计算机软件研发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保证软件的质量,降低软件质量问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是目前软件产业走向成熟和标准化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软件测试作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培养软件开发人才时,过于强调编程技术在实现软件功能方面的应用,轻视甚至忽视了软件整体质量对于软件成功的重要性。

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软件开发人员缺乏对软软件工程理论的科学认识和应用,对软件生命周期中软件开发过程与软件测试的有机关联还存在不足。

二、软件测试简介软件测试是为发现软件错误而执行一个程序或者系统的过程。

它是软件投入运行前,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复查,也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

软件测试强调的是一系列发现软件错误和缺陷的活动过程。

这一系列活动是发生在软件投入生产运行之前,其中既包含对实际软件的功能筛查,也包含对软件相关文档的审核。

虽然软件测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一)软件测试流程软件测试的一般过程包含: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的设计与开发,测试执行与缺陷提交,测试评估与总结,测试资产归档六个过程。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前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涉及到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能力。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制造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政策支持。

面对这样的背景,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指导实践,还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方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当与时俱进,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研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了解当前制造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培养人才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方向。

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

研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衔接。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也可以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发展贡献力量。

【2000字】。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方法:本研究将进行文献综述,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的概念演变和相关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开展案例分析,选取几所高职院校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经验和案例,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人才培育问题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人才培育问题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人才培育问题近年来,智能制造风靡全球,被誉为工业革命的新起点。

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机器和设备的革新,更是企业管理、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人才培育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愈发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就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人才培育问题作以下论述。

一、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智能制造不仅需要技术工人,还需要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例如机器人控制、系统编程、智能化制造等方面。

智能制造还涉及到巨量数据分析、传感器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众多方面。

这就要求制造业用人单位,积极招揽训练具有实用技能和普及型技能的多元化人才。

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掘和开发机制,借助各种社会资源来发掘具备先进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二、智能制造人才培育的创新智能制造时代,各类高校都应当注重培养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需求的制造型与研究型人才。

学校与用人单位应开展专业合作,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如技能大赛、科研课题、实习实训、人才交流等。

不断培养高精尖人才,培育一批有创新意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新型制造领域专业人才,这将是智能制造的重要任务。

三、人工智能对人才培育的要求人工智能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人才有着跨越式创新的要求。

人工智能可以让制造变得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智能化水平,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和细化。

人工智能需要依托计算机、软件、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来进行深度学习,并将其与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新技术相结合。

因此,培育一批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人才显得极为重要。

四、建立人才培育机制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育不能只关注短期利益,应与长远发展紧密联系,适度超前。

高等教育机构应根据智能制造相关需求,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

企业与学校开展联合培养,实现校企合作。

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提升和继续教育,尤其要注重对生产工艺和制造理念进行培训。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才能充分满足人才欠缺的现实需求,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智能制造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说到智能制造,这可不是简单的“机器开工,产品上线”那么简单。

哦,不,这里面可有门道了,真的是门学问呢。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的“香饽饽”,各行各业都在争着抢着把这块“蛋糕”切下来。

但是,咱们光有机器可不行,还得有人才呀!所以,今天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人才该怎么培养,才能跟得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2. 人才培养的目标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方向,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嘿,别以为上了几节课就能大展拳脚。

没错,理论很重要,但实践才是硬道理!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就像是鱼的“水”,没有了实际操作,那这知识就会干巴巴的。

所以,咱们的方案里,一定要安排丰富的实训课程,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摸爬滚打,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

就像古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动手实践才是王道。

2.2 培养综合素质其次,我们还得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的制造业可不止是动动手指,捏捏工具那么简单,沟通、团队合作、创新思维……这些软实力都得一齐上。

咱们可以设置一些团队项目,让学生们在合作中成长,在竞争中进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想想看,未来的工作环境就像是一锅大杂烩,啥味道都有,谁能在其中游刃有余,谁就能抓住机会。

3. 课程设计3.1 多元化课程说到课程设计,这可是个大工程。

我们得考虑到不同的知识模块,比如,基础的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还有数据分析等等。

这些课程就像是一道丰盛的自助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最合适的“菜”。

而且,咱们还得引入一些前沿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紧跟潮流,不掉队。

3.2 实践环节的强化除了理论知识,实践环节也得好好强化。

我们可以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设置实习基地,让学生们在企业中实习。

就像是“实践出真知”,在真实的工作中,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智能制造的魅力。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结合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一种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一、引言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智能制造是指基于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智能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智能制造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和市场的青睐。

与此智能制造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 技术技能:掌握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具备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

2. 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办公软件和生产管理软件。

3. 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并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5. 管理能力:了解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组织。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得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加繁重,也更加复杂。

高职院校需要针对这些需求,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

针对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应当加强相关课程的设置,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实践。

智能制造时代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时代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时代下的人才培养I. 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

智能制造将人工智能、IoT、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的制造过程,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然而,智能制造的普及与推广面临各种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才缺乏问题。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时代下的人才培养问题,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II. 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需求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因此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非常高。

智能制造时代需要的人才包括:1.人工智能专家: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专家引入和应用。

2.大数据分析师:在智能制造过程中,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发现潜在问题并制定合理方案,因此大数据分析师的需求非常大。

3.机器人工程师: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的机器人工程师从设计、制造、维护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4.智能制造工艺及质量专家:智能制造需要熟练掌握制造工艺、工艺改进及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对于提高制造精度、提升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III. 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当前,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缺口既严重又紧迫,人才培养成为了一个重大瓶颈问题。

智能制造时代人才缺口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1.缺乏专业技能人才:当前市场缺乏机器人应用及控制领域的技术人才和智能制造工艺及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

2.教育培养体系不足:在许多高校和技术学院中,并未建立机器人领域的专业课程,同时,针对智能制造工艺及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尚不完备。

3.行业瓶颈:在当前的机器人应用领域,行业发展缓慢,很多创新及应用领域都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问题。

IV. 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建议由于智能制造面临人才缺口及存在的瓶颈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智能制造时代下的人才培养:1.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体系:是的员工可以更加适应新时代下的智能制造,同时也满足企业日益提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需求。

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培养

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培养

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培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智能制造借助高科技手段,将传统制造过程中的繁琐工作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智能制造的推广与实施不仅仅需要高科技设备,也需要经过合适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与培养。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如何将人力资源培养与智能制造相结合。

首先,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必备的技术能力,还包括了更高层次的能力与素质。

在技术层面上,智能制造需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具备计算机、电子、通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他们需要熟悉各类软件和硬件的操作,掌握先进的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修复技术。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优化。

这种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制造企业与技术学院、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实习、培训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除了技术能力,智能制造也需要员工具备更高层次的能力与素质。

智能制造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需要员工具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智能制造可能会导致部分岗位的消失,需要有员工具备适应变化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与素质,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组织创新项目和提供持续学习机会等方式,激发员工的潜能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然而,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和素质上,还需要制造企业与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

制造业需要向教育机构提供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技术需求和实践案例等信息,促使教育机构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和课程。

同时,制造企业可以与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并提升技能。

这种紧密合作也有助于教育机构根据制造业的需求,调整培养模式和方法,更好地培养符合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人才。

此外,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涉及到培训与转岗。

“人工智能+X”背景下高职装备制造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人工智能+X”背景下高职装备制造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图1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企业资源。

聚焦高端智造产业,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
高度契合、实力强劲的数控技术为龙头的特色专业群,
构建“人工智能+X”背景下先进制造专业集群分层课程
体系,如图2所示。

2.2 “情境交替、三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情境交替:前五学期每周在教学工厂情境(2天)
和课堂情境(3天)交替学习;三层递进:学生在普通
教学工厂、智能制造教学工厂、校外工厂,依次开展基本、
数字、综合三个层次技术技能项目递进训练,其中第六
学期在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岗实战训练;课堂情境学习
分为专业群平台课、方向课、拓展课三个层次学习,其
中第2、3学年学生在课程超市中根据发展方向自主选课。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载体,项目来自企业和技术创
新团队,实现专业群内专业融合发展。

2.3 “技术教授”师资建设,校企岗位互通机制 
图2 构建“人工智能+X”背景下先进制造专业集群分层课程体系54中国设备工程 2023.09 (下)。

智能制造环境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环境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之而来的是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智能制造环境下的人才需求既需要有技术实力,又需要有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跨界合作能力。

因此,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制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智能制造环境下,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制造业各领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跨学科和多层次的技能集合。

智能制造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制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要具备更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机器人、控制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

由此可见,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不再是传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是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敏捷能力等综合实力。

对于高校来说,高等教育对于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目前已有多数高校开设智能制造专业,以培养具备智能制造所需知识技能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为目标。

而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线下技能竞赛、创业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当前,企业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共识和常态。

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经验在很多行业和领域被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企业经常招聘高校毕业生加入到企业中,同时也给高校提供了不少项目合作、实践机会。

这种模式也可以有效探索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相结合,通过企业与高校有效的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积累培养基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化教育资源,而高校则能够提供学习、研究和实践环节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智能制造及其不断更新的技术,培养更具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的人才。

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具备智能制造行业技能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智能制造人才需要培养更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机器人、控制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这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未来工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着重探讨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智能制造是当前工业制造领域的热门话题,通过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智能化生产。

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来支撑。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单一技能培养为主,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有必要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未来的工业发展需求。

二、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

在培养目标方面,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在工作中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1. 课程设置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重新设计和安排相关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核心课程。

还需要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训课程和项目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是培养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参加相关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吸引更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参与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和实践体验。

还需要引入更多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来进行专业讲座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行业。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1. 引言1.1 概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因此,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当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3 目的论文旨在分析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适应性强、实践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所需关键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借鉴经验,并对未来培养体系进行展望。

本文以期为各高校提供参考,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

2.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1 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劳动方式和产业结构正在被颠覆和重新定义。

各行各业都对高科技人才有着巨大需求,而其中尤以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科技领军者的摇篮,肩负着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的使命。

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提供全方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机会,高校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拥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等核心竞争力。

2.3 复合型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不同领域之间灵活转换;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创业素养等综合能力。

高校应积极调整与更新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

通过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制造和材料工程已经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更是当前工业领域急需的高端人才。

为了培养适应这一发展潮流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拟定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社会需求:当前智能制造和材料工程等领域的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的单一专业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2. 技术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材料工程的发展趋势使得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3. 人才缺口:目前我国“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口较大,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填补这一缺口。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1. 课程设置:在现有的工程类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涉及智能制造技术和材料工程的课程,如智能制造工程原理、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传感器与仪器、新型材料研究与开发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2.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开展工业项目实践、科研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情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室建设:增加“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投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1. 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度,既有学术导师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指导,又有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规划,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接触到实际工作并积累经验。

2. 评价体系:制定符合“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评价标准,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技能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体系。

并在实践环节中增加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五、教学改革的成果和效果1. 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显著提高,使他们更加适应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摘要: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对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等新需求。

本文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为背景,结合建设实践经验,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供同行业教学参考。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国家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要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变。

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就需要培养出更多“能设计、懂制造、会操作、知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面对机械制造类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应该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输出的人才为企业所需,为当地企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主力军。

结合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契机,开展高职智能制造领域凸显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

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目前制造企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学校老师教学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潍坊以老工业城市著名,同时也是山东省制造业核心基地。

潍坊划属以青岛为中心和以济青、青烟威、青日连高铁为纽带的半岛环发展区,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相关配套服务业。

其工业经济综合水平始终处于山东省的前列。

一、智能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装备制造业应用条件的改善、应用场景的增多,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投入要素,改变生产函数,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新的上升空间,催生了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新需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要把握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准确科学定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需求与培养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需求与培养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需求与培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策略。

一、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生产: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预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可以赋予机器人更强大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实现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和协作。

3. 智能供应链管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优化供应链的物流和库存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

4. 智能质检与故障诊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识别技术,实现对产品质量和设备故障的自动检测和诊断。

二、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广泛应用给人才需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下是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所需人才的主要方面:1. 人工智能算法专家:能够运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算法,开发出适用于智能制造的人工智能系统。

2. 大数据分析师:能够处理和分析庞大的生产数据,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

3. 机器人工程师:能够设计和开发智能机器人,实现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和协作。

4. IoT工程师:能够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制造相结合,搭建智能制造的物联网平台。

5. 质量管理专家: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产品质量的监控和改进。

三、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策略为满足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需求,以下是一些人才培养策略的建议:1. 教育体系改革:各级教育机构应优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真实的智能制造场景,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智能制造类专业“专创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知与实践

智能制造类专业“专创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知与实践

智能制造类专业“专创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知与实践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制造类专业的“专创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了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我们要明确“专创融通”的内涵。

所谓“专”,即专业知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关于智能制造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而“创”,则是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锻炼和项目参与所培养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在实施“专创融通”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指导。

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无法胜任复杂的工作任务。

那么,如何有效地推进“专创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课程建设。

高校应根据智能制造类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家、创业者等成功人士来校分享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梦想。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同时,企业也可以为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总之,“专创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从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智能制造技术需求分析、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和案例分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技术需求、关键要素、案例分析、意义、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机构,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挑战。

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智能制造领域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

开展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探讨构建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检验模式的有效性,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急需的目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研究背景部分旨在探讨当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提升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为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研究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指导,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

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研究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为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重大,对于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广泛知识基础和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备应对未来智能制造领域挑战的能力。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更是创新、发展的核心。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强国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一、智能制造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智能制造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要求生产者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双重能力,同时也需要从事于制造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这对于我国企业以及各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型的制造模式和生产方式催生了一批全新的技术,以及一系列的工业流程创新,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转型发展。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制造企业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型制造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而言,面对智能制造技术的挑战,高等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需要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学习和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制造的发展需求。

二、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而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等学校又缺乏足够的应用实践体验。

这样就需要高等院校准确地发掘未来的制造模式和流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期与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教学,进一步确定和调整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应具有创新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而非人单一地注重技术水平的学习,而是更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

这使得人才培养机构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制造本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

三、智能制造时代下人才的四大能力在智能制造时代,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四大能力:一、核心理论素养能力。

智能制造涉及多种技术和工程领域,要培养掌握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论素养,才能在制造中发挥出更好的技能。

二、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

在智能制造领域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浅谈智能制造时代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浅谈智能制造时代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浅谈智能制造时代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浅谈智能制造时代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一场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变革正在发生。

但无论如何,最核心的还是人的变革,企业如何在智能制造时代下保持竞争力,就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就设计人员来说,机械/电气专业是我们的立足之本,而信息化知识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自动化知识、数据分析能力、创新力等都是我们需要的能力。

对销售工程师来说,市场营销能力是主,对设备的了解,对市场的分析是辅,相辅相成更有助于销售的增长。

这里就浅谈一下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化培养的一些注重点:1.复合型人才需要注重创新力培养:各个领域的传统模式因为智能制造被打破。

各大领域的变化越来越大。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有大发展。

有创新精神的人,不断为社会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

中国制造在2025背景下,以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战略中的五项重点工程、九大任务以及十大重点领域,多次提及创新发展。

高精尖技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团队合作中,复合型人才的作用更加明显。

以机器人为例,机器人正在向国防、化工、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发展。

有效对接产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

2.复合型人才需要有问题分析能力:由于我国一直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都是被动学习,不习惯思考,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弱。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两化融合,在重点突破的领域中,如信息技术产业,装备业,新材料等领域中,科技含量高,且是新兴产业,可以复制的技术少。

这就更加要求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细化问题、分解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3.复合人才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在智能制造时代,机器的功能复合,控制智能化,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加工参数的智能化优化和选择,智能故障自诊断与修复技术,智能故障回放和故障仿真技术,智能化交流伺服驱动装置,智能数控系统等技术都是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学科融合交汇的产物。

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

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

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摘要:当前,全国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场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

社会资源重新分配,新工作不断产生,老工作逐渐消亡,在这场大变革中,我们应当如何积极面对?本文将从企业车间的变化和人们生活变化讲起,通过对智能制造本质的剖析,讨论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特点。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4.0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智能制造现状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富士康的生产线上已经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也在推进“百万机器人”计划。

富士康每年可以打造1万台机器人,未来将继续利用机器人替代人类,在昆山工厂,他们最近就裁掉了6万员工。

中银电池的上海大众杭州湾工厂,都设有无人车间。

一个车间只有一个管理人员,车间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数据实时反馈。

所有的工作都是提前调试完成,手续只要上料,都可以按设置完成。

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

而如今,只剩下两个交易员,其余的工作由机器完成。

随着?W络转账、无现金支付的普及,银行柜台的业务逐渐减少,即使到了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也是引导我们在自助机上自助完成。

现在的生活已经基本可以实现一部手机全支付,零现金支付。

智能制造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试想一下,对比一个“零工伤,不抱怨”的机器人,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二、智能制造的本质智能制造的形式和手段多样,企业和企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很大。

但每个企业若要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都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我们企业生产什么?我们用什么生产?我们要怎么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机器换人的大时代背景下,无数的企业在蜂拥而上,有的也存在盲目的情形,有的功效不显,但绝大多数效果显著。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企业生产什么产品,该产品是否适合机器换人,是否在投入后真的有产出,产出是多少,人力投入成本是否真下降了,管理成本是否下降。

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价值高,产量大,标准化程度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高的这些领域适合机器换人,适合智能制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摘要:当前,全国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场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

社会资源重新分配,新工作不断产生,老工作逐渐消亡,在这场大变革中,我们应当如何积极面对?本文将从企业车间的变化和人们生活变化讲起,通过对智能制造本质的剖析,讨论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特点。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4.0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智能制造现状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富士康的生产线上已经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也在推进“百万机器人”计划。

富士康每年可以打造1万台机器人,未来将继续利用机器人替代人类,在昆山工厂,他们最近就裁掉了6万员工。

中银电池的上海大众杭州湾工厂,都设有无人车间。

一个车间只有一个管理人员,车间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数据实时反馈。

所有的工作都是提前调试完成,手续只要上料,都可以按设置完成。

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

而如今,只剩下两个交易员,其余的工作由机器完成。

随着?W络转账、无现金支付的普及,银行柜台的业务逐渐减少,即使到了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也是引导我们在自助机上自助完成。

现在的生活已经基本可以实现一部手机全支付,零现金支付。

智能制造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试想一下,对比一个“零工伤,不抱怨”的机器人,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二、智能制造的本质智能制造的形式和手段多样,企业和企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很大。

但每个企业若要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都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我们企业生产什么?我们用什么生产?我们要怎么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机器换人的大时代背景下,无数的企业在蜂拥而上,有的也存在盲目的情形,有的功效不显,但绝大多数效果显著。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企业生产什么产品,该产品是否适合机器换人,是否在投入后真的有产出,产出是多少,人力投入成本是否真下降了,管理成本是否下降。

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价值高,产量大,标准化程度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高的这些领域适合机器换人,适合智能制造。

机器换人的产品,换的一定是机器人吗?还必须看实际情况。

根据行业不同,选择是不同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机器和人的关系。

不同的行业的生产力构成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汽车制造业,采用了大量的机器人代替了人,支撑了整个生产线,支撑了制造流。

但企业产品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饮料生产企业,机器人不多,但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

在智能制造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人机如何配合,让什么样的工作由人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智能制造是数字化制造,是由数据驱动的。

数据的反馈,可以反映产品的质量和设备的健康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反馈,管理人员可以优化生产。

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靠经验,靠公司规章制度,靠公司企业文化,来稳定质量。

但智能制造模式下,我们将更多地通过数据的反馈,数据比对来维持产品的质量稳定。

通过数据来监控产品的位置,工人的举动,仓库中各个产品的脚印,帮助管理者收集数据,整合信息,从而帮助决策。

数据分析师在中间起着关键作用,工作形式发生了变化,常规的工种消失,新工种出现。

三、智能制造需要的技术随着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出现,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从这些大国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发展需求来看,智能制造是势在必行。

如何做到“智”造,在这里梳理下技术和概念。

1.自动化自动化是行业中较早实现的一个技术,这里本不应该讨论,但仍有部分企业落后,甚至处于工业1.0状态。

一个定义:工业1.0是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时代,工业2.0是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时代,而现在在进入“工业4.0”时代,即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

2.智造的“大脑”智能制造需要一个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服务器、云平台或者是算法专用设备,软件是算法――人工网络神经算法。

优秀的软件和硬件,是企业搭建智能制造的第一步,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训练,帮助企业设计出最适合的产品。

3.大脑中的知识大脑中的知识即数据,这里提出的是大数据。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算出大概率事件,数据越多,计算结果越准确。

4.物联网人类的知识需要学习,那工业中的大数据如何获得?这里的数据各种各样,可能不仅仅是自己工厂、公司的数据,甚至整个行业,整个生活,生产圈的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客户,来自供应商,来自服务企业。

通过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的融合,伴随着数以亿计的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

这些设备通过足够的数据接入,为大数据通过来源。

2015年,全球物联网数量为60亿个。

据保守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量将增加到270亿个。

5.工业云平台知道了大数据中数据的来源,也知道它们如何被使用,那么作为数据的使用者如何获取这些数据呢?这是各大公司正在做的事,比如西门子的MindSphere、通用的Predix、通快的Axoom、Epichust的Mestar PASS、海尔的COSMO 等工业云平台可以提供。

在智能制造趋势下和物联网的趋势下,云平台不仅仅是IT公司提供,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变革中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

他们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各类资源。

在整个供应链、生态链的宏观环境下,企业数据间共享,共同开发,相互协作。

这将是一种常态模式,一个开放的平台会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和使用。

云平台中,也有很多小系统,比如MEs系统――制造企业采集数据必备系统,PLM系统――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下线全生命周期的采集平台,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APS系统――高级计划排程系统,做到有限产能的优化排程,还有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RM――供应商管理系统。

这些已经出现的零散系统,虽然没有贴上智能的便签,却是智能制造的前提。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改变了原先的生产方式,也将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将如何应对它们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企业如何在智能制造时代保持竞争力,企业会需要怎样的员工,学校将培育怎样的人,老师将如何提升自己适应智能制造时代专业布局……一个个命题需要去解。

答案都隐藏在智能制造变化的趋势里。

四、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要求与培养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从智能制造的要求和内容来看,本专业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信息化知识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自动化知识、数据分析能力、创新力等都是我们需要的能力。

1.复合型人才需要创新力各??领域的传统模式因为工业4.0、智能制造被打破。

各大领域的变化越来越大。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有大发展。

有创新精神的人,不断为社会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

中国制造在2025背景下,以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战略中的五项重点工程、九大任务以及十大重点领域,多次提及创新发展。

高精尖技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团队合作中,复合型人才的作用更加明显。

以机器人为例,机器人正在向国防、化工、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发展。

有效对接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

2.复合型人才需要问题分析能力由于我国一直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都是被动学习,不习惯思考,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

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当薄弱。

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很多的问题,会习以为常,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

发现问题才能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两化融合,在重点突破的领域中,如信息技术产业,装备业,新材料等领域中,科技含量高,且是新兴产业,可以复制的技术少。

这就更加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细化问题、分解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3.复合型人才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工业4.0、智能制造时代,机器的功能复合,控制智能化,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加工参数的智能化优化和选择,智能故障自诊断与修复技术,智能故障回放和故障仿真技术,智能化交流伺服驱动装置,智能数控系统等技术都是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学科融合交汇的产物。

在用户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的能力,让那个人机界面更加人性化。

合理的人性化用户窗口和菜单式操作,便于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的处理可以形象地呈现在用户的面前。

这些技术的开发都需要跨学科知识,都需要扎实的基础。

4.复合型人才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不论个人还是集体,在目前时代都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

我们需要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并发挥集体的协作。

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仅事业上难有发展,很难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立于不败之地。

越是现代社会,越需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越难取得成功。

工业4.0时期更加需要团队合作。

5.复合型人才需要应用转化能力在校学习客观规律、理论知识、操作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应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极高的要求,需要创新力,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扎实的多专业知识,需要团队攻关等。

只有具备这些复合技能的人才,才是21世纪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人才。

五、小结在未来的10年、20年或者30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稳定,应用价格不断下跌,如当年的电脑,现在的手机,技术普及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技术的更新也在提速。

同时,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一线工人不仅需要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应具备以信息化素养为首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数学、信息技术科学,工程方面的素质。

应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应用转化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迎接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