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业水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学业水平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让世界望见张凡①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验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须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
②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旧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
说“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领会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呈现时的神与韵。
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③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在美版“知乎”Quora 上,有不少人发帖探讨“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许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探讨共享自己宠爱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沟通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终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
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④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快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胜利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海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后,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这一模式遂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4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4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当词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
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便被视为艳科,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
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
2024-2025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
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
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
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
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
《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
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
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人们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 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
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
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山人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其绘画当书法欣赏。
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
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们可能较少涉及书法与绘画的相异。
这里想先说一说书法有没有“内容”,如果有又是什么。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单元测评: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测评 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检测(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言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 试题及答案(四)
全国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王充答案:B解析:孟子对解读诗歌的方法提出了两点主张:其一说,提出“以意逆志”说。
其二说,孟子从交友求教的角度提出了“知人论世”以解读诗歌的观点。
2.()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A.原始社会B.春秋战国时期C.汉代D.魏晋南北朝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3.()的《文赋》。
A.曹丕B.陆机C.挚虞D.刘勰答案:B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作者()。
B.杜甫C.皎然D.白居易答案:A解析: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集中发表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里,陈子昂在文中提出了诗歌改革的一整套理论。
5.()提出了“辩体有一十九字”和“诗有七德”的理论。
A.陈子昂B.杜甫C.皎然D.白居易答案:C解析:皎然在诗学上的又一贡献是较早地提出了诗歌风格理论。
他在《诗式》卷一中提出了“辩体有一十九字”和“诗有七德”的理论。
所谓“体”与“德”,大致相近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格”。
6.《六一诗话》的作者是是()。
A.苏轼B.杜甫C.皎然D.欧阳修答案:D解析:欧阳修论诗的单篇有《梅圣俞诗集序》《书梅圣俞稿后》,专著有晚年成书的《六一诗话》--这是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第一部诗话,开后世以诗话形式论诗的滥觞。
7.苏轼最推崇的诗人是()。
A.陶渊明B.柳宗元C.韦应物答案:A解析:苏轼最推崇的诗人是陶渊明,其次是柳宗元,复次是韦应物和韦应物。
8.宋末“四灵”诗人取法()。
A.西昆体B.江西体C.晚唐体D.宫体诗答案:C解析:宋末赵灵秀、翁灵舒、翁灵晖、徐灵渊等“四灵”诗人不满意西昆体和江西体诗歌,并力图纠正之。
广东省深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深圳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脂砚斋有一段评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可卿)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香菱)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脂砚斋是有可能谙悉作家本人的创作心态乃至其人生观念的,上述评语道出的,未必不是《红楼梦》藉以诞生的一个心理动因,即作品是曹雪芹屡历幻灭之后“人生如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折射。
拆解作为全书总纲的前五回,便可洞悉两条重要线索:一条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这是全书现实故事(情事、家事、政事抑或还有国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主要人物活动地——贾府——生活的“真正”开始;另一条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第五回),这是全书梦幻故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以总体预述的方式对众女钗未来命运的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暗示。
这两条线,分别是对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较全面描写,也借助他们的活动分别敲响人间(大观园)现实故事和天上(太虚幻境)神话故事的开场锣。
自此,各种矛盾遂陆续展开,各色人等方粉墨登场。
在前五回中,作者安排一甄一贾、一僧一道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全面交待两个故事得以产生、发展的环境与背景,其中的僧道更起着连接天上与人间、梦幻与现实的艺术重任。
作家着力刻画现实与神话两个世界(其实质为一个世界)的艺术初衷在“总纲”部分已露端倪,神话是现实的前缘,现实是神话的后续,两个世界的并置与交融才是作品的结构主框。
这一以神话为起点、支点和终点的结构主框是梦化的、超俗的,因而也是极富有诗意。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德物化”是指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使之在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化途径是从人的角度着手,使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而“道德物化”则是从外在环境着手,把道德规范外化到人工物的构造之中。
其实,“道德物化”思想的萌芽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以不同的形态在一些学者的思想中不断出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藏礼于器”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中都包含有“道德物化”的成分,只不过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表述,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于“物化”一词本身,也需要做一点讨论。
提到“物化”,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从而直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被外物所奴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种“物化”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
但是,道德的“物化”强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在具体的人工物构造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此处的“物化”具有正面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王前《道德可以被物化吗?——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评介》)材料二:近年来,道德物化思想颇具影响,它最早是由汉森·阿克特豪斯提出,而后主要由他的学生维贝克继承与发展。
尽管维贝克受到过诸多思想的启发,但他直接继承的是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思路。
伊德认为人的当代处境,表现在人总是受到技术调节,扼要地讲,就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调节我们的微观知觉。
以视觉为例,在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时,人的视野发生了很大改变。
有些图像信号被边缘化,隐没在背景下,群星看不到了;而有些信号则被放大,呈现在焦点中,人们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
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缩小结构对视觉知觉进行了整理,在此过程中,技术对视觉进行了建构。
佛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佛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先行提出过“知言养气”说。
“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____________,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
“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____________的。
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
()。
虽然孟子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__________。
曹不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______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厚爱息息相关贯穿始终滥觞B.重视息息相关薪火相传滥觞C.厚爱显而易见薪火相传发轫D.重视显而易见贯穿始终发轫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单元测评: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答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答案1、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
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3、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
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心被感动了。
4、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意境空旷,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5、“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6、《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比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的宫女。
这一幕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如今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苏台览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比,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7、李词中上片首句写“红藕香残”,为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像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
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之后引出作者直抒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202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国掠夺人民,挥霍无度。
(3)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特朗普将新政府的三个重要职务授予鹰派和建制派保守人士,兼具论功行赏和拉拢共和党人的双重意味,同时也反映出他将坚持竞选纲领中提及的强硬政策立场。
B.2018年12月的前半个月,杭州日照总时间仅7.9小时,平均日照时间为0.5小时/天,而历史同期值为4.5小时/天,少了整整9倍,创了2000年以来同期平均日照时间的新低。
C.2016年11月21日晚,巴控克什米尔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附近地区再次遭到印度军方越境炮火袭击,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
D.当3架四轴无人机先后在马杜罗总统发表演讲的主席台周围发生爆炸的事件发生后,委内瑞拉反动派武装“法兰绒士兵”宣称随即对此次刺杀行动负责。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面对“雾霾之痛”,真的可以“一走了之”吗?。
,,?。
①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提出质疑②为什么非得“兴师动众”,让“全民抗霾”呢③是的,消除雾霾不仅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政府的道德良知④痛击“雾霾之痛”与拔除“雾霾之根”的主要职责在于政府部门⑤不可否认的是,在抗击雾霾的“时代战役”中,政府一直在路上,也始终在努力⑥很显然,这样的消极做法只会消除一时的“痛苦”,却难以享受一辈子的“清新”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高一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普通高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特别提示:1. 本卷为语文试题单,共23个题,满分150分,共10页。
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用笔在特制答题卡上答题,不能在本题单上作答。
3. 答题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根据本题单各题的编号在答题卡上找到答题的对应位置,用规定的笔书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的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阶段考试含答案
【答案】1. D 2. A
3. D 4. B
5.①“分茶”是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即文本中的“斗茶”,宋代长茶事,精于茶艺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斗茶是宋代人们的消遣娱乐形式。②宋代文人儒者以茶人词表现闲逸之趣,而陆游此时正在京城等候面见皇帝,长日无聊,只能点茶打发时光。③宋代文人雅士以茶人诗词以咏志趣,在茶“精行俭德”的特质中追求人格的升华,陆游写自己戏乳分茶的目的也是借此表达自己真正的志向和追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宋代文人首开以茶为意象入诗词的先河”错误。由原文“茶也是唐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唐代茶诗往往以简约的环境衬托诗人淡泊的心情”可知,茶也是唐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说明唐朝已经有人将茶这一意象写入诗词当中,而不是宋代文人首开以茶为意象入诗词的先河。
4.下列选项,最不适合用作最后一段论据的一项是( )
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茶也是唐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唐代茶诗往往以简约的环境衬托诗人淡泊的心情。与酒引人入醉乡相反,茶能让人清醒平和,因此与茶相关的唐诗呈现出平实、理智、真切的特点。就连“酒中仙”李白品茶后,都感叹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
正所谓“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词人也爱好乘着酒兴挥毫作词,不过相比唐朝诗人喝酒寻欢,宋词里的酒,品起来往往有股苦涩之意。
上海市松江区统考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松江区统考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古人论诗、论词或论文,往往只是写出自己凭直觉领悟到的东西,虽能以寥寥数语,但难免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给后人留下、语焉不详的遗憾。
今天,我们需要用新的文艺观,重新审视和整理这些古文论宝藏,以期古为今用,。
A.切中肯綮一鳞半爪推陈出新B.高屋建瓴雪泥鸿爪推陈出新C.高屋建瓴一鳞半爪革故鼎新D.切中肯綮雪泥鸿爪革故鼎新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一大批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落地生花。
B.围绕“朗读与视觉:人文、历史与危机”为主题,知名主持人董卿与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单世联、张涛甫、陈恒等各抒己见。
C.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以上,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D.面对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不仅需要从法律层面立规矩,还需要平台加强自律、网民主动监督,更需要职能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③。
4、下列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李玉本来和同学约好去看电影,但身体不适无法前往。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单元测评: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测评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
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
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为:A注: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答案为:D注:A不是对比论证;B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答案为:A注:因果倒置
上一试题:《宋史·蔡襄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下一试题:《崔仲方·隋书·列传二十九》|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