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中国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经济学,它以生产关系及其运动作为分析对象,致力于研究一切社会生产活动
和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发展规律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
它充分
利用先驱思想家的经济学成果,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社会主
义的普遍原理,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什么是“农民承包制”?
答:"农民承包制"是指在农村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与农民承包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将耕地、林地、草地和农村国有重
点投资项目等国家所有的土地分割成小块,给每个农民家庭出让使用
权的一种形式。
农民承包制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又有效地激
发了农民的私有财产保护意识和创造精神,发挥了农业生产的活力,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
3、什么是“计划经济”?
答:"计划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以计划
和统制为主导,以调整供求关系和调节价格为主要特征,使用计划统制、量制和定额结算体制,由中央计划机构安排、指挥全国经济活动,规定产品种类、价格和数量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以国家计划为主导,将市场经济作为辅助,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担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根据国情实行了地方化、集体化经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形式。
当前经济的几点思考
当前经济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着重分析其中的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大概。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技术和货币革命的时代,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贸易便利化、信息交流的频繁。
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使得未来经济仍然具有稳定而又发展性的可能性。
其次,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
政府可以利用相关的经济政策,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和投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的稳定和调节,将国家的财政收入投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努力改善经济结构,以期起到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同的行业也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和科技领域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科技投入,开发更先进、更有效的技术和科技,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也非常重要,因为环境保护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和资源。
中国国情思考题
中国国情思考题
思考中国国情时,以下是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深入了解和思考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1.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对于国情产生了重
要影响。
可以思考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社会结构和人口:了解中国社会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城市
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幅员辽阔的地理特点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中国国情的社会因素。
3.政府和政治体系:深入了解中国的政治体系、政府组织和
决策过程,以及国家治理和权力分配的特点。
4.社会福利和人权:思考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人权状况,
包括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也可以思考中国在改善人权状况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5.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考虑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
续发展的挑战,如空气和水质污染、自然资源耗竭等。
也可以思考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政策措施。
6.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传统
习俗,包括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
也可以思考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
请记住,中国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国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现实存在。
深入了解和思考多个方面将有助于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考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考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唐整理)1、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三、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试述你是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并谈谈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该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是同该阶段的特殊历史定位相一致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考题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经济建设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我国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我国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时代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一主题。
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宝贵经验和启示。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障民主、促进和谐。
我们也可以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许多启示,比如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等。
三、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等众多的挑战下,我们需要对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深入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应对一系列挑战,比如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问题。
我们也需要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比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的思考和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意义和挑战。
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勇于挑战,为实现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讨这一主题,我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现代经济理论思考题
现代经济理论思考题(2010.12)1.如何理解经济学?经济学思维有哪些要点?应避免哪些错误?对于经济学的定义,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一致接受的说法,但不同的定义都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无限的欲望、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
我们所说的经济学一般是指西方经济学,一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思维八个要点:(1)用稀缺资源生产物品是有代价的(2)个人的选择是有目的的(3)激励至关重要(4)经济学思维是边际思维(5)获取信息是有代价的(6)经济行为除了直接效应,通常还产生次要效应(7)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是主观的(效用价值论)(8)检验的理论标准是理论的预测能力。
应避免的错误:(1)违背其他条件不变的原则(2)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但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无法自己证明(3)合成的谬误——认为对局部正确的对整体也正确的错误观点。
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思维要点是什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一)经济人假设,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产权明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三)完全信息,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可以免费获得充分和完全相同的信息,了解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四)厂商式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思维要点:(一)给定假设,简化关系。
在经济学研究中,一个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为了把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说清楚,经济学只能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其,即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或某几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二)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简化关系后得到的结论,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经济学家就必须不断放松假设,用与现实状况更加接近的非理性状态取代理想状态,并分析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思考题
选择题
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注重哪一方面的发展?
A. 单一经济领域
B.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正确答案)
C. 军事力量提升
D. 科技进步
下列哪一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A. 追求高速而不注重质量
B. 走和平发展道路(正确答案)
C. 依赖外部资源
D. 忽视环境保护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包括?
A. 经济建设
B. 政治建设
C. 社会建设
D. 单一军事建设(正确答案)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哪一方面的建设被视为根基?
A. 生态文明建设(正确答案)
B. 工业发展
C. 城市化进程
D. 信息技术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A. 单一经济增长
B. 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正确答案)
C. 军事扩张
D. 全球化领导地位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发展理念?
A. 创新
B. 协调
C. 绿色
D. 依赖(正确答案)
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哪一项基本原则?
A. 先发展后治理
B. 以人民为中心(正确答案)
C. 追求短期效益
D. 单一追求GDP增长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优势是什么?
A. 依赖外部市场
B. 制度优势(正确答案)
C. 资源丰富
D. 人口众多。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4.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削减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5.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它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里以及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
在综合国力的各要素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先导。
6.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贷款约十分之一,其余部分为赠与。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盟国的控制。
7.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和以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复兴开发银行计划”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议》,即“布雷顿森林协议”。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X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与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4.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削减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5.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与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它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里以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
在综合国力的各要素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先导。
6.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贷款约十分之一,其余部分为赠与。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盟国的控制。
7.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和以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复兴开发银行计划”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议》,即“布雷顿森林协议”。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晋元第一部分王君超出题1、建国后中国区域划分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答:⑴一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中央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企业大量内迁反而降低了一些沿海工业省份的发展水平。
二是,80年代初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三是,90年代初,中央政府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
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使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份(如广东和福建)成为最大的政策受惠者。
四是,沿海新兴工业省份的经济崛起缩小了东部地区内部省际之间的发展差异的同时,也扩大了地带之间的发展差异。
五是,2000至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启动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旨在平衡区域发展的一系列发展战略。
⑵经济区域的划分一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
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在传统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
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政府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由此就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
2、为什么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问题?答:⑴主要表现为: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⑵原因:一是,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
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思考题(完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思考题(完整版)1、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多⽅⾯的,除了世界总体和平这⼀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1第三次科技⾰命的强劲推动。
新科技⾰命促进了⽣产⼒的发展,极⼤的提⾼了劳动⽣产率,使扩⼤再⽣产的条件得到极⼤的改善; 新科技⾰命促使社会经济机制发⽣重⼤变化,,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产⽣巨⼤的影响,此外,新科技⾰命加快了⽣产国际化的进程,促使国际分⼯和国际贸易进⼀步发展。
(2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
使资本主义国家⼀定程度上扩⼤了⽣产⼒发展回旋的余地,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和优越性,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4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
战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构、合作机构⼤量涌现,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特别是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直是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系列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只不过是它们的陪衬⽽已,由于当前国际上还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经济旧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就是⼀种“经济掠夺”,⽽从中获得利益的则是⽼牌资本主义强国,这对于“经济全球化是所有国家的全球化”⽆疑是个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弱⼩国家是不公平的,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3、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将⾯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1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
(可联系当前经济危机(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产率⽔平的提⾼和⽣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1、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已经大幅升值,你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如何?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终于破7,中间价报6.992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15.99%。
从目前情况来看,“6时代”的人民币仍将会继续升值,未来升速将在很大程度受美元走势影响,全年呈“前快后慢”的可能性较大,从调控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有适当升值的空间。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元在次贷危机的拖累下大幅下跌。
但从全年来看,升值的步伐可能呈现前快后慢的特征。
一是按照目前的升速,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幅会超过17%,存在超调的风险;二是下半年美元汇率有企稳回升的机会;三是如果资源价格改革展开的话,为了缓解出口的压力,汇率升速可能会做调整。
国际因素而言,一是由美元的周期性决定的,今年1、2月份以来,美元继续贬值态势,但这个周期很可能在三季度结束;二是从美国国内来看,美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很可能从降息转为升息;三是美国总统选举之际,为了政治需要美国会着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向上,这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奥运效应过后,汇率也有回调压力,而中国经济未来形势的不明朗,以及经济稳定增长和抑制通胀矛盾的加大,都会影响到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在升值加速的情况下,2月份中国的CPI依然攀上了8.7%的高峰,人民币表现了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形势。
一旦通胀压力使得出口数据出现明显放缓或减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可能降低。
人民币的升值使得经济资产内流,从而导致国内出现微小的通货膨胀,尽管目前升值仍不失为抑制通胀的选用手段,但是内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性,使未来的汇率走势多了许多变数,并存在下调的可能。
影响: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短期作用较小。
如果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5%~10%,CPI在半年后仅减少0.2%~0.4%。
汇率升值对CPI短期效用有限,但对境外资本流入的压力却在迅速膨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考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考题一、引言新时代,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重大任务和挑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要素之一,经济建设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考题。
二、宏观层面的思考题1. 如何平衡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要稳中求进,既要注重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又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的同时,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
2. 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当前,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积极拓展新的经济合作渠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三、微观层面的思考题1. 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经济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以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如何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挑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四、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考题既有宏观层面的挑战,也有微观层面的问题。
只有在解决这些思考题的过程中,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
(注:此为经济建设方面的思考题示例,实际文章内容可根据题目调整)。
研究生经济学思考题精选
研究生经济学思考题精选
研究生经济学课程中涵盖了广泛的内容,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研究生经济学思考题的精选:
1.货币政策对经济有何影响?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请分析货币政策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2.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增长追求的是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而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
请讨论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投资和信息的流动更加频繁和便捷。
请
分析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产业结构、就业机会和经济
发展模式的影响。
4.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是什么?
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
策和公共服务等。
请探讨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干预对市场
的影响。
5.负外部性对市场效率的影响是什么?
负外部性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市场通常无法有效内部化这些影响。
请说明负外部性对市场效率
的影响,并讨论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手段解决负外部性问题。
以上是一些研究生经济学思考题的精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
考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
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国经济思考题及答案
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1.请概括和评价14世纪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首先,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现代特点的经济制度,如土地私有制和自由买卖、劳动分工、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
其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主要产品的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皆高于同期欧洲的水平。
第三,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处于世界前沿。
概括而言,中国具备了18世纪末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
2.为什么用“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解释“李约瑟之谜”是站不住脚的?参考答案:这种“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成立的前提是没有技术进步,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也的确假设由于人口膨胀、人地比例失调而缺乏科技创新的需求。
但是,这种假设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即使中国早期达到了很高的物质文明,也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物质缺乏,因而不能穷尽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对技术进步的需求。
因此,解释为什么14世纪以后中国技术进步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回答“李约瑟之谜”的关键。
3.概括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经济增长迟缓的直接原因。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不再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没有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引擎;对外和内部战乱频仍,正常的发展秩序不断地遭到破坏;政治政权不稳定,清王朝和国民党政府在抵御外侮和发展经济上无能。
4.试把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及逻辑,与19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过程、顺序以及逻辑相比较。
参考答案:传统体制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2)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分配制度;(3)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该体制的弊端最直接地体现在微观经营环节的效率低下和激励不足,所以在这个环节进行改革最有针对性,因此,改革始于这个环节。
随着微观经营环节自主权的获得,从而激励和效率的提高,导致新增资源在计划之外的配置,从而需要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改革。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1.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下列共同的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2.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①劳动的投入数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劳动投入数量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②资本的投入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③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GDP,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GDP来计算。
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④资本的效率,也就是投资效益,是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GDP,一般用GDP与资本总额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GDP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表示。
3.试论述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张培刚对农业国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个崭新而重大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洽的理论。
具体如下:关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张培刚认为,虽则农业国的出路在于“工业化”,然农业之发展对工业化启动起着至为重要的关键作用。
在第二章中,张培刚详细分析了农业对工业化的五大贡献:一、农业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二、农业是工业原料供给的来源;三、一定阶段,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四、农民作为买者和卖者对于工业生产市场的扩大起着重要作用;五、农业通过向国家纳税和输出农产品而形成的资金积累和外汇储存对于工业资本的积累而言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张培刚认为,农业对工业化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有巨大贡献。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思考题答案1、企业自创的专利权与非专利技术,其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处理。
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中的()。
[单选题] *A.管理费用(正确答案)B.财务费用C.营业外支出D.销售费用2、企业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的数额不得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
[单选题] *A.20%B.15%C.25%(正确答案)D.50%3、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的修理费应计入()科目。
[单选题] *A.制造费用B.生产成本C.长期待摊费用D.管理费用(正确答案)4、下列固定资产当月应计提折旧的有()。
[单选题] *A.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汽车(正确答案)B.当月购入并投入使用的机器C.已提足折旧的厂房D.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5、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
[单选题] *A.资产B.非流动性资产C.货币性资产D.非货币性资产(正确答案)6、企业对账面原值为15万元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累计折旧为1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万元,清理时发生清理费用5万元,清理收入6万元,不考虑增值税,该固定资产的清理净收益为()万元。
[单选题] *A.5B.6C.5(正确答案)D.57、税金及附加核算的内容不包括()。
[单选题] *A.增值税(正确答案)B.消费税C. 资源税D.资源税8、()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单选题] *A.收入B.利润C.利得(正确答案)D.营业外收入9、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非流动负债的是()[单选题] *A.长期借款B.应付债券C.专项应付款D.预收的货款(正确答案)10、.(年嘉兴一模考)关于会计的核算职能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会计的核算职能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还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和事中核算B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过程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C核算的核心是要干预经济活动(正确答案)D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11、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借记“盈余公积”,贷记()。
市场经济思考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内容是“一个基石五个环节一个体系”。
“一个基石”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五个支柱” 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体系” —法律体系。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1、辉煌的成就(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期建立(2)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生产力大发展第一、改革开放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在1978年到2008年间,中国GDP总量均增长速度超过9.8%。
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增加到300670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GDP总值为234280亿元,1978年为了624亿元,增长65倍。
增长速度为11.4%。
应当说,在30年过程中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在世界上确实没有前例的。
第二、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在1978到2008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日、德)。
现在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三。
到2009年根据世贸组织统计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已经达到9%,一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大国 ;吸引外资名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
第三、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2008年减少到1400万左右,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10多倍。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30美元 ,2007年巳达到2500美元, 2010年中国人均4400美元左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巳开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思考题思考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思考2:(2008·江苏单科,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
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答案 B解析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属于经济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正确但材料未体现;C、D项错误。
二、知识突破(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什么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2、什么是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地位如何)等三个方面组成.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区别?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
换言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主攻方向可用三大目标来概括:建立“公共尺度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政府体制”。
根据三大体制的要求,应将裁藩、分流、定分、厘标、退市作为逼近改革终极目标的主要途径。
中国———渐进式改革;俄罗斯———“休克疗法”。
俄罗斯在转型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制度选择:一是要在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议会制;二是要在经济体制上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俄罗斯的转型是简单照搬了教科书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过分迷信市场经济的功能。
但杨小凯认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转变。
“如果说俄罗斯转型的教训是在一个时期过分迷信市场经济,那么中国转型的教训可能是忽视了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政策,并由此构建经济健康转型的社会安全网”。
二、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势及对策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开始放缓,中国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很多层面都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一种长期趋势,以往通过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因此政策层面上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目前能看到决策层在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决心,但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面临的一些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根本性难题。
首先是中国经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新的比较优势没有创造出来,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其次,技术赶超策略逐渐失效,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原创性科技成果严重不足,这成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主要制约;第三,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日益突出,容易诱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第四,经济体系总体负债率快速上升,这必然拖累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甚至酿成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外部经济环境并没有根本性改善。
美国经济并未出现实质性复苏;欧元区深陷衰退,举步维艰;英国经济难以走出低速增长局面;日本经济难有实质起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状况亦不容乐观。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已经陷入长期低迷和衰退时期,基础脆弱,复苏艰难,风险不断加大。
因此,改革、重组、创新和创造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比较积极的现象是,十八大之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架构已悄然发生重大变化。
未来,创新宏观经济政策思维方式和调控工具;发展实体经济;从注重短期需求转向注重长期供给管理,深化改革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货币政策向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调控并重、货币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并重的转向,将信用政策提升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主要调整方向。
三.如何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状况、制度变革(主要是市场化进程)在各地区间的差异、结构变动(城市化是最主要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等。
根据这些决定因素和我国现阶段地区经济差距的现实情况,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在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期间,市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民间资本流动使使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扩大了地区差距。
东部持续的资本流入同时也在逐渐缩小东西部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差距。
这将逐步减弱民间资本从中西部向东部流动的趋势,并改变外资一边倒地向东部倾斜的投资格局,从而减少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增长率差距,减缓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这种转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不过,这个转变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政府转移支付有助于改善中西部软硬基础设施条件,但缩小地区差距不能主要依赖政府主导的资金转移,而要着眼于提高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推进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改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就业水平,也将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受收入和就业机会差距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有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这有利于缩小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效率。
政府应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培训,发挥劳动力流动的潜力。
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差距。
但更主要的差距在于中西部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很低,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的生产率。
因此,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对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率和缩小地区差距有重要意义。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东部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要素生产率低。
而这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在市场化方面,东西部差距明显,尤其是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要素市场发育方面差距非常突出。
这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鼓励非公经济发展,促进要素市场发育,改善法律制度环境等,将对中西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东西部地区发展程度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程度低。
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发展将是西部发展的一个推动力。
但这需要合理规划,全面统筹,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不顾条件的一哄而上。
四.中国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及时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当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杠杆。
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这种发展方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来推动经济增长。
实行这种发展方式,在我国经济总量较小,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比较稀缺、资源环境问题还不突出的时期有其必然性,但当我国经济达到一定规模,总量扩大,生产要素稀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资源环境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后,仍然实行这种发展方式,就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增加,水质污染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草原过载,牧场退化严重。
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
中国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投资增长过快,使得投资占GDP比重高达55.8%(2013年前9月)。
如此之高的投资占比不仅大大超过日本和韩国当年的高点(约40%),也高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国自己的高点。
另一方面,投资的效率在明显下降,边际投资效率,即GDP增量与投资之比,由2008年前的0.35降至2012年的0.19.伴随着投资率的上升和投资效率的下降,产能过剩加剧,政府和企业负债率飙升。
此外,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内需不旺也是面临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高,而第三产业的占比和贡献率偏低。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发明专利占比低;专利申请企业占比低;高科技领域发明专利少。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居民收入、行业间收入、不同经济性质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愈发明显。
五.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而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
2.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
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包括进一步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3. 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
4. 要加快进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要早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既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
5. 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资力度,增加惠农补贴。
6.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要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保障农民受教育权利。
其次,政府应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
7.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对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住房产权进行确权,并发给证书,允许上市抵押、转让。
六. 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置于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之列。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
保障粮食安全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提高种粮积极性。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包括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直补、农机具直补等。
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农民多种粮和粮食市场价格的提高而提高农民的收益。
此外,针对种粮食不能给地方增加多少财政收入,粮食大县财政困难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加强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支持主产区粮油收储体系建设,取消粮食主产区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资金。
严格保护耕地,严格节约用地。
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节约用地的管控;探索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禁搞耕地跨区占补平衡,杜绝多占少补和占优补劣的现象。
加大农业投入。
农业部门通过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等几方面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新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小农水专项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体系,以调节丰歉、平衡供需。
提倡合理消费,控制好粮食直接消费和用于饲料、酿造、生化等间接消费的比例,保障供需基本平衡。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
对安全性未经证实的转基因农产品严格管控,保障所提供粮食品质的安全。
七.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什么?请阐述你的观点“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总称。
目前的现实表现为:农业生产率水平总体低下,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增长缓慢,生存压力大且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不足;农村社会现代文明发展滞后,累积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突出。
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从生产环节来看,目前农业生产在许多地方仍使用原始的耕作方法和落后的农具,尚未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环节严重滞后。
其次,从流通环节来看,农产品的附加值小,市场化程度低、流通阻碍大且农民缺乏经济组织依靠,始终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不能驾驭市场,获取市场信息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