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介绍-文档资料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获其它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
其中美国哲学家J.R.Searle的影响最大,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理论。
正是通过他的努力言语行为理论才能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以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时侯,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达该剧的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意思之外的其它意思,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如:“你能帮我拿杯水吗?”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
Can you pas me the pencil不是在问你的“能力”“能否”,而是在请求你施以仪的“pass me the pencil”的行为。
你没看到地板上的脏袜子吗?不会再问你“看到还会没看到”而是要求你把脏袜子拿走。
显然,隐含意义的获取是通过推导或理解得来的,这就得结合适当的语境条件了。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先驱者之一,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言语行为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基本层面:语言形式、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人们如何表达意图、规定真假、制造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
此理论强调,语言并非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构建社会关系、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石。
在奥斯汀看来,每一次言语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式,并由于此而称之为“言语行为”。
形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如下:第一层次为“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使用的单词、语句、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
第二层次为“言外之意”,在这个层次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隐含的意义。
例如,人们会利用语言的音调,语气,语言组织形式等要素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甚至不用说出来。
第三层次是“言语行为”,作者认为语言的这个层次是由某个目标或意图来驱动的。
换句话说,人们说话可能不是简单地在表达直接意义的话语,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創造相应的效果,并达到他们的目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揭示了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5个例子,来解释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
例子1:一个人说:“我房间里正堆着衣服,如此整洁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见。
”语言形式:这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所说的事实。
言外之意:说话者的语气表明了他是在讽刺自己,这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是,他房间很乱,但是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说这个句子,表明他的自我认知。
言语行为:该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他的自我认知,并希望与听众建立共鸣。
另一个可能的目标就是引起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个人的幽默。
例子2:一个人对他的同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语言形式:这句话是字面意义,是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言外之意:它可能含有这样的隐含意义,即这个人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努力或者他感到工作不够高效。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语用学资料讲解
(14)你被公司开除了。
(15)我命名这条船为“利贝特”号。 例中,说话人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宣布的行为,
那么就(13)而言,晚会也就结束了;就(14) 而言,“你”就不再是公司的职员了。如果成功 地完成了命名的行为,那么“这条船”也就成了 “利贝特”号船。
3. 以言成事行为(言之成/言之效)
例(5)既可以真的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 用来提出建议,但删略为(5)的形式后,似乎 就只能理解为提出建议了:
(5)Why not read in desk ?
(为什么不在桌上看书?)
2.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别
间接言语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
I、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依据习惯由句子的 “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使用规约 性间接言语行为往往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或是为 了求得表达上的委婉。
III、以言成事(收言后之果)
例如:
(3)a、他使我恢复了理智,把我劝阻了。
或者:
b、他使我烦恼。
(三)间接言语行为
1.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 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I、直接言语行为
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 如用祈使句来表示请求,用疑问句来表示询问。 直接言语行为句往往含有“告诉、请求、保证、 感谢、宣布”之类具体指明行事行为的施为动词。
悖的行为,那也同样是不合适的。
再如,汤姆跟玛丽在教堂举行婚礼,而且在牧师面 前宣誓:“我愿意娶玛丽为妻”。可是一出教堂,他就 对玛丽说:“遇到你非常高兴。我要走了,再见。”接 着发生的行为太不正常,使人怀疑他在教堂里所作的言 语行为是否合适。
言语行为理论
4
• 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说:“Can I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 • Your car is looking good • Can I have an interview with your boss? There may be some problem. 听话人想用这种中国人常用的委婉方式表示拒绝, 但是这种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却很难实现,原因 在于英语文化中不存在这种用法,对方会认为问 题解决后,就可以进行采访,因此会追问是什么 问题,能否解决。
23
• • • • • • • • • • • • •
消极礼貌策略 Brown和Levinson提出十种消极礼貌策略,包括说话迂回,模 棱两可,尊重对方,避免突出个人,表示悲观,道歉,减小对 对方的强加等。消极礼貌策略以回避为基础。 说话迂回 Can you get me a doctor? 留有余地 Somebody has broken the vase. 减轻说话人的负债感 Let me help you with your suitcase. I’m going up stairs anyway. It wouldn’t be any trouble; I have to go right by there anyway. d. 道歉 I hope it will not take too much of your time. I’m sorry I didn’t come to upset you. But that’s a fact. 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五种非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礼 貌策略:暗示、夸张、暗喻、模糊、反语、低调修辞、修辞反 问、同义反复等。 24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以及其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中叶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系统回顾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从奥斯汀的初始构想到塞尔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大分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本文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由其学生塞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不仅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询问、建议、警告等。
这种通过语言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本身,即字面上的语言行为,如陈述、疑问、感叹等。
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者通过言语所实施的行为,如请求、命令、道歉等,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部分。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对听者、说话者或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如信息的传递、行为的改变、关系的建立或破裂等。
言语行为理论还提出了“合适条件”和“真诚条件”两个重要概念。
合适条件指的是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条件,如请求行为的合适条件包括请求者具有请求的权利,被请求者有能力执行请求等。
真诚条件则是指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心理条件,如承诺行为的真诚条件包括说话者真心愿意遵守承诺等。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言语行为理论
1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1.1 基本主张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说话就是做事。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 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 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任何一种语言里的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是无穷的, 但人们运用这无穷多的话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
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
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 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 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 完成了一定的功能, 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1.2 表述句与施为句Austin 对表述句与施为句进行了区分。
很久以来, 哲学家( 其实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持的一种假设是: 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 或是陈述某一事实, 两者必居其一, 别无他用, 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 , 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 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Austin 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假陈述”( pseudo- statement) , 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 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 或仅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
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 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 没有真假之分。
Austin 主张区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
有真假之分的句子为表述句( con\stative) , 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 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 即或是真实, 或是谬误; 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为施为句( performative) , 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 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Speech Act Theory)是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这一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L. Austin)和约翰·塞尔(John Searle)。
言语行为学说关注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说的话语所具有的功能或意图,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
根据言语行为学说,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述行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s):这是最基本的言语行为,指字面意义上的表达。
述行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说出的话语本身以及其字面意义。
2. 施为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实现的目的或意图。
施为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的功用和效果。
例如,请求、命令、建议、询问等都属于施为言语行为。
3. 致意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期望产生的实际效果。
致意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后果。
例如,说服、安慰、警告等都属于致意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学说提出了一种分析语言现象的新视角,强调言语行为中的语境、意图和功能。
这一理论对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们理解语言交际中的多重含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现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自二十世纪6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JohnLangshawAustin)提出后,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扩展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奥斯汀创立言语行为理论之后,他的弟子约翰·罗杰·赛尔(JohnRogerSearle)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巩固了其作为语用学研究核心理论的地位。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奥斯汀对描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和言语行为三分说两块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包括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和言语行为的分类三块内容;第三部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及其影响力做了简要总结。
奥斯汀和塞尔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对现代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塞尔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者,贯穿于其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speakingisdoing”[1],即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一种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激发了大量哲学及语言学著作的问世,其中美国哲学家赛尔的论述影响尤为深远。
赛尔将语言系统化,为如何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并对言语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
言语行为之所以发展为现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两位哲学家可谓是功不可没。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的。
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奥斯汀在哈佛大学作了关于《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的系列讲座。
他在论述中提出将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看待的观点,从而打破了“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传统观点,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
言语行为
4言语行为取决于言语事件的语用环境。在分析 言语行为时我们应该考虑交际的互动性与社交 因素。 我向你道歉。 你简直就是一头猪 5言语行为可能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后果, 也就是说,特定语境中言语行为具有语用取效 功能。 甲:你真傻! 乙:你什么意思? 这里很冷
三、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四、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1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和条件 语言使用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行为。 两种规则:调节性规则:礼仪规则,交通规 则。 构成性规则:足球规则,象棋规则。
B某些结构后的不定式如果是施为动词,其实施行 为的功能仍然存在。 很高兴通知你得到了提拔。 让我首先向你表示祝贺 受党委的委托,宣布你为优秀党员。 被动施为句:实际上是被动形式的显性施为句。多 出现于书面通知或告示中。 穿越铁路线时,旅客请走行人天桥。 禁止践踏草坪。 乘客请系上安全带。
缺陷,它不能对日常言语交际中某些话语的非陈述
功能,比如行事功能进行解说。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 理论 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哲学家约翰· 奥斯丁 (John L. Austin)首先提出的,在此后的20、 30年间,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语 言学家们先后对其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 应用价值作了大量的考究,在语言学界一度 出现了一个言必称“行为”的局面。如今对 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争议已渐渐平息,言语 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并 被广泛运用。
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表述句和施为句 的区分。前者具有真假值,后者无真假之分。他 认为:日常交际中很多有意义的话语既不真也不 假,比如,施为句就既不存在真假之分,却有意 义,说话人可以以言行事。
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其基本思想是“言即行”。
20世纪50年代,奥斯汀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系列的讲座,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在其论述中,贯穿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它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Can you come here this evening?”从形式上看这个句子是个疑问句,但就说话者的意图和场合不同,其功能既可以是提出一个问题,又可以是提出一个请求。
因此,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早期奥斯汀将话语分为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表述句是指陈述事实或描?L事物。
施为句则具有行事能力,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可以表达允诺,道歉,指责,感谢,祝贺等。
例如:He promised to be here at six.是表述句,而I promise to be here at six .是施为句。
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表述句是描写某一事件,过程或状态,因而有真假之分。
施为句是用来实施某种行为的,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无真假之分。
更多的例子:I name this ship Liberate. I apologize.I welcome you. I advise you to do it.后来,奥斯汀将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如:I order you to shut the door.)和隐性施为句(如:shut the door.)两类。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小结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是语言哲学家Austin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讲时将该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分析工具首次提出的,并在随后的系列演讲中逐渐成型。
后来在他的学生Searle的不断总结、创新和规范下,成为了一个系统。
现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Austin和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都做出了那些贡献,言语行为理论又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呢,言语行为理论的将来发展的方向又是怎样的?这篇小文章将会慢慢道来。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况这里介绍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况主要包括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实用意义和研究角度。
下面一一讲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说话即做事。
”(Austin 1962)即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
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
言语行为理论重视言语行为的实施者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强调言语行为实施者的主体作用。
另外,针对言语行为实施者作为反映的听话人的回答也是实施的言语行为,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探讨和强调的范围。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用意义,包括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直接目的是在于了解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实现模式、手段、语言资源及其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需采用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差异及导致的原因。
最终目的是为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服务的。
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方说语用语言学、社交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跨文化对比语用学等方面。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Austin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哲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创始人是Austin,他提出了这一理论的稚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5 三个研究领域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文学界的研究简述
• 姜海清(2004)的《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运用言 中国古诗的翻译。
• 艾琳(2010)在《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中从言语行为 出英汉双关最理想的翻译就是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言内、言外、言 的完全对等,而最可行的翻译在于追求两者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最
总之,9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家更多地关注语势、实际意 目的、言语行为具体类别、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讨论 与认知、语义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和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
1 3
5 三个研究领域
(一)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
1 • 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交往行为理 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 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 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
出了“说出行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
在分析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时都涉及到了说话者 图、意向,所以塞尔进一步地深入到了意向性问题的探究上 言语视为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可以赋予许多哲学上的老问题 义。
6
3
国内研究
•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1 条结果,其中发表在特色期刊上195篇,硕博士论文一共
1
2
4
国外研究
➢90年代
1 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时,Mey(1993)认为,应该将言 所处的社会语境(societal contexts)结合起来。进而,他 语言两个角度考察的“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这一
在Verschuern(1999)看来,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 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 顺应性行为。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
Rosaldo(1982)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重要的情 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知道怎样说话就等于如何以言行事 言行事。以此为据,他反对塞尔将言语行为划分为:断言 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等),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是语言 分类(cross-cultural typology)的基础。
1
4
国外研究
➢90年代
1 90年代以来,国外的专家、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更加关注 研究方法,在80年代的基础上拓展其研究路向。同时, 论”多年的讨论进行反思,如Smith,Barry(1990)的Towa Speech Act Theory(In Burkhardt ,Armin);
Koyama( 1997) 认为言语行为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 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类交往和语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 听话人会表现不同的特征。
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结合大众媒体名
英语汉语教学结合等。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近十多年
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
达到的水平。
7
3
国内研究
1 • 1、1979--1989年: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 和何兆熊等;
• 2、1990年至今: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 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小组成员 邱海红、 王丽瑶、
1 产生和发展
2 基本观点
3 国内研究情况
C 目录 ONTENTS
4 国外研究情况 5 三个研究领域
6 结语 7 案例分析:《甄嬛传》
3
1 产生和发展
• 定义:言语行为理论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强调说话时的语境
意向等语用学因素的理论。 • 产生:20 世 纪 50 年 代
但Sadock和Katz的理论被一部分语言学家证明存在严 (Gazdar,1979;Allan,1986)。
1
0
4
国外研究
➢80年代
1 80年代对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语行为类型中的施为动词作
重大进展的是澳大利亚语言学家Wierzbicka(1987),她 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并加以分类,进而从语义场结构方面进 找到这些言语行为动词语义结构模式。
• 在言内行为层面,依靠语法、词汇、逻辑关系等实现语篇 • 在言后行为层面,依靠情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实现语 • 在言外行为层面,依靠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互动实现语
5
2
基本观点
• 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家把语言研究以句
1 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
• 塞尔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 阐述了言语行为 类标准,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建 立比较系统的语言理论。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
• 项成东(2006)在《言语行为理论在会话分析中的运用及存在的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会话结构,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运用到 是无法单独解决会话中出现的两大问题,即序列组合问题和解释
1 5
5 三个研究领域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简述 • 赵鸿燕、李金慧(2010)的《政治修辞:媒体外交的传播智慧
4 国外研究
70年代
80年代
9
4
国外研究
➢70年代
Ross(1970)注意到言语行为句中的简单陈述句和显性施 共同的句法特性,并加以讨论;
J.M.Sadock(1974)在《言语行为的语言学理论》中,提 为句假设”(higher performation hypothesis);
Katz(1977)基于Austin对施为句和表述句(constatives) 把句子类型与以言行事的分类联系起来,以解释词汇内容 如何用来说明句子的言语行为潜势(potential)及满足条件
1奥 斯 汀 ( Austin)
• 基本出发点: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子或其他 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 基本观点: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当他说一句 以实施一个行为。
4
2
基本观点
• 奥斯汀认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
1 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性和施为性话语 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为成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两 上,奥斯汀又把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分作三类, 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或称为三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