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教育

合集下载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题(二)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题(二)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题(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题(二)课程代码 004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古代文献记录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C.国学 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指的是( B.教学相长)原则3.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二馆,除弘文馆,另外一馆是 B.崇文馆4.北宋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兴学运动,其中主张改革太学,首创“三舍法”的是(B. “熙宁元丰兴学” )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哪国的高等学府?(B.齐国6. 魏晋南北朝的取士制度是( B.九品中正制)7.魏源在其著作(A.《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目的。

8. 我国近代学制中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C.壬戌学制)9.“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 D.蔡元培)改革北大时提出的办学方针。

10.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D.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1. 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D.军事体育教育)12. 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的经典著作是(C.《巨人传13.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家( C.昆体良)14.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15.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 B.后天教育)的结果。

16. 17—18世纪期间,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创办的新型学校称为(B.学园)17. 公元(C.14~16 )世纪,西欧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18.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是( C.《巴尔福教育法》)19.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运动,召开了35位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参加的会议,会后通过了由布鲁纳形成的报告,名为( C.《教育过程》)20. 美国现代教育家康南特的教育理论属于( A.要素主义教育流派)附加:1.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主张按儿童将来的( D.职业)兴趣组织教学。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设立幼稚园和兴办“慈善”事业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第一节设立幼稚园和兴办“慈善”事业•一、设立幼稚园•(一)设园宗旨•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

•“幼稚之年,正就我范围之时”,•“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欲使街巷顽童、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兴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

•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这种学堂就是幼稚园,实施的是儿童未入小学前的学龄前教育,用日常儿童生活中耳、目、手等感官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予以感性知识的训练,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两种:• 1. 日本式的;• 2.宗教式的。

1. 日本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兴起于清末民初,清末产生的癸卯学制和民初确立的认字癸丑学制,都主要借鉴于日本。

•保教内容: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2.宗教式的幼稚园上午入园(8:30)朝会作业活动(包括恩物、美术、手工)批评已成工作解溲户外游戏静息音乐(律动、节奏在内)故事(儿歌、故事表演在内)游戏下午入园(1:15)午睡识字游戏户外游戏点心日记游戏散学恩物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

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勃兰根堡(Bad Blankenburg)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

•第一种恩物是6个不同彩色(红、绿、蓝、黄、紫、橙)绒线球。

每个球各系一线,线色与球色一致。

当儿童在尚未说话之前或稍后,母亲指引着儿童观察、抓弄这些柔软的小圆球,让他初步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动静状态,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

欧洲教会教育内容

欧洲教会教育内容

欧洲教会教育内容
欧洲教会教育内容在不同国家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基督教信仰和教义:欧洲教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传承和教授,包括《圣经》、神学、教会史、礼仪、道德教育等。

2.语言和文学:欧洲教会教育强调对拉丁语和经典文学的学习,这些对于宗教仪式和教育体系的维持至关重要。

同时,欧洲教会教育也注重国家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和学习。

3.科学和哲学:欧洲教会教育曾经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中心,许多欧洲大学都有自然科学教授和研究,欧洲教会教育也在推动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发展。

4.艺术和音乐:欧洲教会教育积极推动艺术和音乐的发展,为教会建筑和信仰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欧洲教会教育也为音乐和艺术才华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5.社会教育和慈善:欧洲教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教育和慈善,其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减少社会问题和疾病。

通过教育和慈善活动,欧洲教会教育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代教育史复习要点

清末教育衰败表现:1科举制度腐败;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教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1840年--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开放港口。

程度相当于小学,学生大多为贫家子弟,免费上学。

代表性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置的最早的女学,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6年,国人创办女校)。

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创办男童寄宿学塾。

二、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教会中学,1860--1875年。

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增加,学生人数增加。

代表性学校:1866年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究真中学;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创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

三、1875——190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代表有:东吴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

典型教会学校(山东登州文会馆)美国人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的,开始叫蒙养学堂,相当于小学程度。

1873年,增加设立正斋,其程度相当于中学,此时学校变成小学、中学两级学校。

1917年,迁往济南,升格为齐鲁大学。

该校创办的早,而且延续时间长,是从小学发展到大学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

课程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宗教,也是核心课;(2)技术内容;(3)西方社会教育内容。

教育组织(了解)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它所退还的庚款作为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

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遣一百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学生。

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美国"庚款兴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教育,而是培养效忠于美国的“中国领袖”,以便于“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教会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影响

教会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影响

教会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8-04T13:59:55.6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作者:李敏雯[导读] 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会教育对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李敏雯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会教育对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可以说,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与教育教育联系密切。

而教育教育又是通过教会大学来进行的。

教会学校是近代历史上由西方传教士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他们存在时间不到一个世纪,但是它们在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教育交流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教会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一、教会大学的历史传统沿革教会大学是由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所办,其模本是他们所熟悉的西方高等教育机构。

这样是为了让教会大学更好地被中国人认可,不少传教士尽力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和文化传统对这些机构进行改变,但从历史沿革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们与西方高等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

最初的大学是作为专业教育的机构而出现,具有反映世俗生活需要的特点。

然而,由于中世纪西欧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基本控制在教会手中,因此,新形成的大学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

特别是在大学逐渐为各地接受以后,并日益表现出其发展潜力。

此时教会立即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

13世纪,教皇开始向大会学颁发许可证,或以训令的形式对大学进行认可。

由于教皇在当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的认可提高了大学的地位,但也同时加强了学校的宗教性质和与教会的联系。

学校教学内容以教会所认可的经院哲学为主,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神职人员和教会学校的教师。

到近代之初,西欧的大学基本上成为教会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美国在独立以前,其高等教育完全仿效西欧。

最早成立的哈佛、耶鲁完全是教士的养成所。

例如哈佛学院在1643年制定的规则规定:学校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识独一的真神即耶稣基督。

教会培训--教学设计讲稿

教会培训--教学设计讲稿

一、教育大格局的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 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 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 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 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 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胡锦涛
思考:教育的大变革是什么?
一、教育大格局的变化
• 信息社会的教育大变革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 主要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育(现 代远程教育)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新的途径。
1、身边的变化 2、网络的作用
一、教育大格局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是在信息社会到来的大背景之下提出的。 信息社会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8.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 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 体作用。
• • • • 抛锚策略 支架策略 学徒策略 协作策略
9.管理与帮助设计
• 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无 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 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 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 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 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象原 来那样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学习是 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看成 是学习的一个应用。
• 提出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 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 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 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 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现实的可能, 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 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作者:郝广龙来源:《人间》2016年第17期摘要:作为教会教育与近代中国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具有宗教性、注重教学研究、重视社会服务等鲜明特点,其发展历程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会大学;校长;女子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7-02一、教会大学的兴起19世纪后期,列强依靠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初入中国的列强,实施了一系措施以保障其在华利益。

经济和政治遭受列强破坏的同时,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加紧了入侵步伐。

教会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传播机构,理所应当地进入了中国社会。

与武力入侵的方式不同,西方传教士希望借助办大学的手段来入侵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妄图以“十字架征服中国”。

在西方各个教会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各地陆续建立起了一批教会大学。

教会大学建立之初,其培养定位就是试图培养西方资本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可以说,其教育宗旨是脱离教育本体功能的,是有悖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狄考文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曾经说过:“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上帝恩赐给基督教国家的......(科学)是上帝特别赋予教会去打开异教邪说的大门的工具和争取人们信仰的手段。

”[1]这句话虽然表明教会大学重视科学,但也无法掩饰其赤裸裸的殖民心态。

但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以及教会大学教育实践的的不断深入,暗含在教会大学中的教育本体功能逐渐凸显,至此,教会大学走向了逐渐摆脱宗教束缚的道路,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到1919年,中国一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到抗日战争时期,一共有约26所教会大学。

二、教会大学的特点教会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特殊存在模式,在办学宗旨、办学师资、校长管理和课程设置上均与普遍意义上的近现代大学有所区别,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基督教教育辅导心得体会(3篇)

基督教教育辅导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基督教教育辅导者,我有幸参与了教会中的教育辅导工作。

在辅导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基督教教育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对基督教教育辅导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基督教教育的核心价值观1. 爱心:基督教教育强调爱心,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

通过爱心,我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使他们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2. 责任感:基督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辅导过程中,我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同时,我也要求自己对学生负责,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

3. 信仰:基督教教育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在辅导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使他们明白信仰的力量,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4. 诚信:基督教教育倡导诚信待人。

在辅导过程中,我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基督教教育辅导的方法1.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在辅导过程中,我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针对他们的不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情感投入:在辅导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倾听、理解、关心,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从而愿意接受辅导。

3. 引导式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4. 榜样示范: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辅导过程中,我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基督教教育辅导的效果1.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基督教教育辅导,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信仰观念:在辅导过程中,学生的信仰观念得到了加强。

他们更加坚定信仰,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增多,洋务运动也 需要新式人才,中国千百年来科举做官、轻商贱役的传统价值观受到 了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教士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教会学校 明显增多。19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教会学校的总数增加到800多, 学生近2万人,仍以小学为主,开始有少量中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 初,教会学校增至2000所,学生4万人以上,中学数量有所增加,甚 至出现了一批规模不等的教会高等学校。这时的教会学校不必担心生 源问题了,因为它们是系统传播与资本主义企业相适应的西方近代科 学知识的地方,所以也成为买办士绅家庭所向往的地方。由此,教会 学校从慈善学校变成了贵族学校,不再免费招收贫苦孩子,而是尽力 吸收社会上层和商界人员子弟,收取高昂的学费。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的教育史远远长于西方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 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 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 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 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或与传教 士有关。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 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 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

晚清教会教育

晚清教会教育

略论晚清教会教育摘要:19世纪40年代,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后,欧美传教士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华传教的合法地位,从而“用基督教征服中国”的思想得以付诸实践。

然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教育使得中国人对基督教教和西方文明充满了疑惑乃至排斥,因此传教士最初活动并没有获得很大成功。

于是他们不断摸索,意识到教育是传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出现了开办教会学校、出版西方教育著作、参与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培养留学生等等的浪潮。

这些工作伴随着欧美殖民主义风潮,动机虽然不纯正,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也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教育、教会学校、教育近代化一、晚清教会教育的发展情况(一)教会学校的初设19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家派遣了一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企图用宗教打开中国大门,吸收教徒,扩大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外人要进入内地很困难,因此只能在广州、澳门、香港以及中国附近的马六甲等地停留。

此时他们开设了几所教会学校,一方面用以维持生活,一方面培养其工作和传教上的助手。

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教会学校有,马礼逊于1818年在马六甲开设的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以及1839年布朗在澳门成立的“马礼逊学堂”。

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传教士,曾任英华书院校长的伊文思说:“我确信,我们必须在这个书院为中国培养一批传教士,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会乐意作为拯救灵魂的福音先驱,来到他们愚昧无知的同胞中间”[1]。

但是,这个想法在19世纪初还很难实现。

教会学校的数量寥寥无几,不仅规模小,师资少,中途辍学的学生很多,而且此时教会学校没有在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像伯驾、郭实腊之类的传教士,只是非正规地招收个别学生、学徒,传授他们一些西学知识,做他们的工作助手,几乎对改善传教士的传教事业起不到任何作用。

虽然教会学校还不出众,但显然对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做了很大突破,除了教授宗教教义外,还教授英语和数学、历史等西学,近代改良思[1]The Report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第42卷,第28页。

外国教育史大总结

外国教育史大总结

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育主要形式:教会学校教育目的:为教会服务,培养神职人员,扩大教育影响教育内容:七艺、圣经三种形式:1.修道院学校内学:毕业终生从事圣职外学:学习知识,学成为俗人10岁入学学期年限8年教师:教士教学方法:教师口授、学生背诵、抄写个别教学2.主教学校——大教堂学校免费3.堂区学校————教区学校简陋,收费教学内容:拉丁文写字读祈祷文西方教育另一个重要主题:将学校与教会相分离,即教育国家化和教育世俗化封建主贵族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教育目的:培养治理国家的官吏培养王公贵族后代教育内容:七艺、拉丁语、希腊语教学方法:问答法具有宗教色彩欧洲中世纪教育一大特征:政教合一2.骑士教育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

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培养骑士阶层人员:剽悍勇猛的豪侠,忠君爱国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训练和养成:1.家庭教育阶段(0-7岁)接受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2.侍童教育阶段(8-14岁)目的:养成骑士的封建意识和道德言行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弈棋、吟诗3.侍从教育阶段(14-21岁)中世纪大学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最早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法国: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基本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内容:文、法、神、医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特点:自治领导体制:1学生大学——学生主管教育事务——意大利为代表2先生大学——教师主管教务——法国为代表13世纪后课程统一文科6年学制——大学预科→→→法学/神学/医学学位制度——硕士/博士特征:行会化: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制度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制度化程序国际化: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独立性:大学独立于政府组织流动性:大学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自由交流宗教性:盛行浓厚的宗教色彩产生原因:1.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2.十字军东征促进文化交流3.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

第三章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三章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勃兰根堡 (Bad Blankenburg)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
第一种恩物是6个不同彩色(红、绿、蓝、黄、紫、橙)绒线球。每个球 各系一线,线色与球色一致。当儿童在尚未说话之前或稍后,母亲指引 着儿童观察、抓弄这些柔软的小圆球,让他初步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 和动静状态,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随着儿童知觉和思维语言的发展, 母亲一边把球向各方甩动,一边说前后、上下、左右,以发展儿童的空 间观念。还可把球放于掌心,表示“有”,然后吸起来,空出掌心,表 示“无”,借以发展儿童肯定和否定的观念。福禄倍尔从观察和实验中 运用6个小球设想出50种玩法,系统地训练了儿童的各种能力。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两种:
1. 日本式的;
2. 宗教式的。
1. 日本式的学前教育机构
兴起于清末民初,清末产生的癸卯学制和民初确立 的壬子癸丑学制,都主要借鉴于日本。
保教内容: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 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光绪 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因光绪二十九 年(1903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 制”。
西方传教士
外国学者
中国学者
西方传教士是近代学前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 最早传播者。
主要通过:
思想观念的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示范机构的设置
1867年创办上海圣母院育婴堂。
1867年,郎怀仁主教邀请拯亡会修女来上海协助传 教。1868年他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东侧建造新楼, 于翌年竣工。1869年,献堂会被批准正式成立并迁 至新楼内,第一批拯望会修女也定居于此,承担培 养贞女的任务。是年9月8日,初学院举行开幕礼并 招收32位贞女。徐家汇圣母院由此最终形成。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易错与易混问题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于我国古代的孟子《孟子·尽心上》。

2.广义教育的组成: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是主导型的因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和课堂教学系统要素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点,后者指的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5.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一般而言,只要是阶级社会都存在阶级性,阶级性指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一般都是学习治国和伦理之道以及御人术,被统治阶级一般会接受基本的劳动生产教育甚至不受教育。

等级性指不同阶级的人受不同的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对等级性的典型解释。

6.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形态的标志。

学校教育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教育具有永恒性,但是学校教育不具备这个特点。

7.我国最早的学校,我国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十五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超。

8.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9.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西欧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第四章__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__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逝世。

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东罗马定都君土坦丁堡,西罗马仍定都罗马。

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只有6岁的西罗马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灭亡,许多蛮族王国侵入, 西罗马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东哥特王国(Ostrogoth,意大利东北部)、法兰克王国(Franks,法国)、布根地王国(Bourgogne,瑞士)、西哥特王国(Visigoth,西班牙)、苏维王国(Suebi或Suevi,葡萄牙)、汪达尔王国(Vandals,非洲北部)、伦巴地王国(Lombardy,奥地利)、盎格鲁撒克森王国(Anglo-Saxon,英国)、黑如莱王国(意大利本土) 、阿勒曼尼王国(Alamanni、Allemanni 或Alemanni,德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以希腊、罗马文明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在西欧的终结,西欧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

其中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的英文为Middle ages,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意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其中又以11-12世纪为界分为中世纪早期和中世纪晚期。

在中世纪特别是早期,西欧的文化和教育于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古希腊、古罗马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西欧的教育呈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处于衰退状态。

但在这一时期,东罗马建立了以君土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阿拉伯人则建立了伊斯兰教国家阿拉伯帝国。

当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教育在西欧遭到浩劫、西欧的文化教育处于衰退时,拜占廷和阿拉伯这两个帝国的文化教育却相对繁荣,它们不仅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教育,而且吸收了东方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的文化教育,表现出与这一时期西欧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并对西欧文化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整个欧洲是通过“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了解到希腊文化的。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①分别为:腾亚屏.旧中国的教会大学.吉林大学学报.1980(2);傅愫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三十年.社会.1982(4);吴竞.略论 东吴大学建校经过.苏州大学学报.1983(3);李伟恺.狄考文与文会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3);苏渭昌.二十一所教会大学 始末简介.上海高校研究.1984(11);刘笑春.湘雅医学院简史冲国科技史料.1985(1) ②主要有:李清悚.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顾长生.从马礼逊到司徒雷 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苏勇,樊刚.燕园史话.工人出版社,1985. ③主要有: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校史编写组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金陵女 子文理学院校友会,199l;华西校史编委会编.华西医科大学校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汪文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 1903.1993.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④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编.陈垣校长诞生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1980;辅仁大学校友会编委会风云录编辑组编.风 云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吴贻芳纪念集组编.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大 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胡喜麟编.东吴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刊.苏州印刷总厂印刷,1991;燕京大学 校友会编.燕京大学成都复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42.1992).1993;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1—10辑),北京大
登一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等3本专著)、《教会大 学在中国》丛书(包括江汉昙华林——华中大学、博习天赐庄——东吴大学、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

外国教育史大总结

外国教育史大总结

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育主要形式:教会学校教育目的:为教会服务,培养神职人员,扩大教育影响教育内容:七艺、圣经三种形式:1.修道院学校内学:毕业终生从事圣职外学:学习知识,学成为俗人10岁入学学期年限8年教师:教士教学方法:教师口授、学生背诵、抄写个别教学2.主教学校——大教堂学校免费3.堂区学校————教区学校简陋,收费教学内容:拉丁文写字读祈祷文西方教育另一个重要主题:将学校与教会相分离,即教育国家化和教育世俗化封建主贵族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教育目的:培养治理国家的官吏培养王公贵族后代教育内容:七艺、拉丁语、希腊语教学方法:问答法具有宗教色彩欧洲中世纪教育一大特征:政教合一2.骑士教育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

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培养骑士阶层人员:剽悍勇猛的豪侠,忠君爱国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训练和养成:1.家庭教育阶段(0-7岁)接受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2.侍童教育阶段(8-14岁)目的:养成骑士的封建意识和道德言行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弈棋、吟诗3.侍从教育阶段(14-21岁)中世纪大学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最早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法国: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基本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内容:文、法、神、医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特点:自治领导体制:1学生大学——学生主管教育事务——意大利为代表2先生大学——教师主管教务——法国为代表13世纪后课程统一文科6年学制——大学预科→→→法学/神学/医学学位制度——硕士/博士特征:行会化: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制度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制度化程序国际化: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独立性:大学独立于政府组织流动性:大学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自由交流宗教性:盛行浓厚的宗教色彩产生原因:1.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2.十字军东征促进文化交流3.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

教会教育的特点

教会教育的特点

教会教育的特点《说说教会教育的那些事儿》提到教会教育,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那是一个很遥远或者很神秘的领域。

其实呀,它还真有一些挺有意思的特点呢!教会教育嘛,首先一个特点就是有浓浓的信仰氛围。

想象一下,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那种神圣的气息,好像随时随地都有一双“神圣的眼睛”在看着你。

每次上课前都要先祈祷一番,老师们也都是虔诚的信徒,讲起知识来都带着一种特别的庄重。

那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只不过这片海洋多了点宗教的浪花。

再说说课程设置。

除了常规的语数外等科目,当然少不了宗教相关的课程啦!什么神学啦,教义啦,那是一门不落。

有时候真觉得自己仿佛不是在上学,而是在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呢!不过咱也得实话实说,有时候听那些深奥的教义讲解,还真有点云里雾里的,像是在听天书。

教会教育的老师们呢,那态度是真的好呀!一个个和蔼可亲得像是家里的长辈,犯错了也不会凶你,而是和你慢慢讲道理,再加上点宗教的教诲,让你觉得自己犯的错简直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下次再也不敢了。

这手段,可比一般老师的批评教育来得有效多了。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各种活动特别多!什么宗教仪式啦,节日庆典啦,感觉每天都在过节。

在这些活动里,大家都穿着特别的服装,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还真是热闹非凡。

不过有时候也觉得有点累,毕竟参加完一个活动又一个活动,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专业的活动家了。

当然啦,教会教育也不是只有好处。

有时候过分强调信仰,可能会让人对其他的观点和思想有点排斥。

而且,对于一些比较调皮或者不信教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

总的来说,教会教育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它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能让人体验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氛围。

虽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或者喜欢,但它确实在教育的舞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

不管怎么说,体验过教会教育,也算是人生的一种特别经历吧!回忆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摘要:教会教育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中世纪早期教会的起源,追溯了中国教会大学的由来,指出了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后对教会教育进行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教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

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1教会教育的定义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有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主要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目的。

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其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学校诞生在教会里,从一开始本质上具有宗教本性;由于教会自身蕴含了某种凡俗成分,故从创办开始就越来越具有世俗性。

[1]2中世纪教会的发展把中世纪描述成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上呈罗马帝国的衰亡,下启文艺复兴的时代,中世纪则为一个过渡时代[2]。

中世纪教会教育教育,就是从宗教教育到世俗教育的漫长演进过程。

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中世纪早期( 罗马军团撤出不列颠到11 世纪) 、盛期( 12、13 世纪)、后期( 14、15 世纪) 三个历史时段[3]。

中世纪英格兰教育起始于教会,教会教育得到地方统治者的襄赞。

但是,地方统治者襄赞的教会教育,不是教会教育的唯一模式,甚至不是主要模式。

古典晚期,基督教早期隐修团体出现,即是后世修道院的前身。

公元320 年,圣帕科米乌斯( Pachomius) 制定了最早的基督教隐修团体规章。

这一隐修规章突出强调,教育在隐修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这种教育主要是学习《圣经》,特别是学习《旧约诗篇》和《新约》。

修道院是基督教自办教育的主要载体,在隐修过程中突出教育的功能教会自办教育,是中世纪的主流。

[4]由此可见,古典末期与中世纪早期,蛮族席卷西欧,古典文化湮灭,罗马文明倾圮,修道院孤身传承文苑精华,教化隐修信众。

3修道院成为教会教育机构的原因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

修道院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

修道院成为教会教育机构的原因有:第一,教堂承担日常宗教事务,没有余力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除了日常劳作。

第二,藏书十分丰富。

第三,修道院修士主要学《圣经》。

《圣经·旧约》原文是希伯来文,《经·新约》原文是希腊文。

公元405 年,受教皇委托,圣哲罗姆( St.Jerome) 译成拉丁文《圣经》( Vulgate) 。

直到6 世纪中期,西欧才逐渐接受拉丁《圣经》。

也就是说,6 世纪中期之前,西欧教会和修道院人士掌握了希伯来文和古希腊文,同时也掌握拉丁语。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国语,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廷统领西欧教会,垄断拉丁语,进而依托拉丁语垄断西欧教育。

在中世纪历史语境中,教士是掌握拉丁语的称谓。

[5]基督教修道院最具典型性的,是努尔西亚的圣本笃( St.Benedict of Nursia) 创立的修道。

本笃修道院发扬光大卡西奥多鲁斯修道院的教育传统。

本笃亲自制定的修道院章程,规定每天修道士礼拜祷告5—6个小时,劳动5个小时,学习《圣经》和古典语言5个小时。

本笃会修士们完全服膺于修会的精神他们接受新的观念和兴趣。

[6]本笃修道院的实践,表明基督教修会既是宗教场所也是教育场所。

4中国教会大学的由来教会学校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们把宗教灌输作为首要的指导方针,通过宗教课程的设置和各种宗教仪式,熏染宗教气氛,培养宗教信徒。

然而,传教士们也不反对把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对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手段,虽然对于有些传教士来说,中国基督教教育应以培植一个强健的基督教化社会为具体目标。

但是,西学与宗教的合流是近代早期中国特定条件下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两者的分离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分离并不以传教士或其他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历史显示,以“基督教中国化”为目标的传教。

基督教的教育目标并不在于培养这样那样的具体技能,而是在于型塑整体的心智,也就需要有作为整体的知识。

[7]教会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

一般认为,上海圣约翰书院是我国第一所教会大学。

至1952年,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由教育部收归国有,70多年间,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被公认为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会大学有近20所。

这些教会大学,一方面成为吸引帝国各地的青年,并把他们置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明影响之下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以各种方式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5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推进器教会大学是传教士主动改变传教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国“基督化”的产物,它在客观上反映了传教士教育政治目标与教育内在规律之间的矛盾。

基督教看来教学必须起到教育的作用而除非教学是百科全书式的,否则他就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而大学使这个观念变为现实。

[8]教会大学最初是为更好地推行在华殖民事业而创办的,而教育的内在规律却是培养掌握高深专业知识的各类人才,在进行基督化教育的过程中,传教士逐渐改变了宗教为主教学为辅的办学方针和办学宗旨,而确立了为教育而办学校的新的方针和宗旨。

由此,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5.1推动了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在近代,人们对于学位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很少,教会大学从建立之初,就考虑学位授予问题,并对学生获得学位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审核考试程序,且有专门机构负责。

学位制度在中国教会大学的努力下不断走向成熟。

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界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样板,使我们对西方学位制度及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更深入形象的认识。

教会大学学位制度对近代中国学位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推动,还体现在它逐步从原来的游离状态走入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必然之路,缩短了中西学位制之间的差距,也加快了中国学位制度建设进程。

5.2仿效西方大学,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教会大学仿效西方大学,建立了高效率的管理体制,设置了综合性的院系机构,同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系科,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模的早期现代化。

教会大学在借鉴和移植西方大学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管理体制。

一些学校还继承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传统,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有的学校设立教授会,经选举进入教授会的成员均有同等发言权、表决权。

教授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学校的重大事务提出处理意见。

一些教会大学还吸收学生代表担任学校专门机构或社团负责人。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大学自治原则的顺利实行,这种模式相对于中国学校的旧式管理而言,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和系统性。

5.3 创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国教会大学尽管规模不大,但和国外学术界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经常能得到注册国合作大学的经济援助,甚至是互换教师,大部分大学重视科技教育和自然科学。

在学科设置方面,教会大学逐渐取消了强迫学生参加宗教课程的规定,他们增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及西方文史哲、法律等课程,中国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

为了满足中国社会需要,教会大学还开设了大量有关经济和新闻等实用课程。

这些新的学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会大学还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他们开设制、工商管理、会计学等课程,发展学校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9]5.4为解放妇女做出了贡献教会大学还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为女子教育敞开大门,使女子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新学问、新思想,为妇女解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对教会教育的评价在教会大学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关系上,教会大学导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为晚清创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10]美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会大学主要是通过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和文化潜移等方式来促进文化变迁的。

[11]参考文献:[1] (法)涂尔干著。

教育思想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35,37,40,54[2]陈界.英格兰中世纪教育的演进[J].贵州社会科学,2017(12):66-70.[4]孙霄兵,等,编译.智慧城—欧洲中世纪教育文献译辑[Z].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9]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北京:高等教育, 2004, 7.[10]肖朗.从传教士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导入[J].高等教育研究, 2000(5) .[11]黄新宪.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 199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