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蜡烛》同步练习鲁教版.doc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4课《蜡烛》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4课《蜡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cf0ac0580216fc710afd4c.png)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4课《蜡烛》教课方案《蜡烛》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感觉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友情。
2、领会本文诚挚动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意会人性的实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领会追乞降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要点难点:领会真情,意会军民用血肉凝成的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蜡烛在不一样的场合和不一样的时间都代表不一样的寓意。
比方:我们过诞辰,家里办好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衬托喜庆氛围、祝福的作用;当发买卖外事故,家人亲友挚友不幸去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望、哀思。
别的,我们由“蜡烛”还能够联想到人们经常借蜡烛颂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衬托出久别重逢的情义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分别(“蜡烛居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一样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何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矗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烁着轻柔的火焰。
是谁在炮火中掩埋牺牲了的红军战士?是谁点燃了这支永不熄灭的蜡烛?从轻柔的烛光中我们看见了什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南斯拉夫国都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收藏了45年的两支成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击那悲壮而崇敬的一幕,感觉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固成的友情。
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信《蜡烛》。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1/6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此后向来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昼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信。
2.学生迅速阅读全文,归纳全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同步练习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同步练习 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3b064a7fd5360cba1adbd3.png)
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颤wēi()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蜡烛》重点、难点精讲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蜡烛》重点、难点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6e401f74e518964bcf847cde.png)
《蜡烛》重点、难点精讲
重点精讲
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传神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一句话没有说,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老妇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如何通过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怎样的主题?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在这些细腻传神的描写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难点精讲
文中结尾两句话的含义以及烛光的含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蜡烛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蜡烛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2bb1611a37f111f0855b25.png)
蜡烛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稳!准!迫击炮间歇瓦砾地窖腋窝闪烁鞠躬颤巍巍匍匐二、你一定能正确解释下列词语相信我!没错的!① 精疲力竭:② 永垂不朽:三、你能否正确回答语段后的问题努力呀!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
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pǎi jiàn lì jiào yè shuò jū gōng chàn pú fú二、你一定能正确解释下列词语① 精神、力气消耗净尽。
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3fcbb5102de2bd96058861.png)
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积存与运用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依照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颤wēi〔〕3.讲明词语。
永垂不朽:名副事实上: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
文中的要紧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是。
二、阅读〔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专门久,她专门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但是邻近一带,不用讲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可不能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只是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但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周围,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专门年轻,专门惨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专门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但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专门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什么缘故〝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8.敌人炮火专门猛烈,什么缘故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如何样的精神?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差不多上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讲出老人内心最想讲的话。
七年级语文蜡烛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蜡烛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5a3cc1376baf1ffd4fad95.png)
蜡烛教学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4、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么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看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或讲述什么的,那么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山东省济南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4 蜡烛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济南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4 蜡烛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485e2473284ac850ac02426e.png)
蜡烛课题名称蜡烛课型新授目标设计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学法设计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教师讲授课前准备课本、学案,预习生字词教学过程过程线问题线活动线课后重构/批注备课情境导入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老师引领学生导入新课..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
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自我检查:检查字词赃( )物 箱箧( ) 制裁( ) 给( )予 恍( )若琉( )璃( ) 珐( )琅( ) 眼花缭( )乱惊骇( ) 晨曦( ) 瞥( )见 劫( )掠问题驱动: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问题驱动: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1、学生对照问题自主学习解决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学生听读思考,然后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品读文章重点研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8639e26b0722192e4536f67e.png)
导入新课。
探讨明确: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次交代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
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
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六、布置作业
的。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蜡烛》基础练习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蜡烛》基础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38f05b3ec3a87c24028c4bc.png)
《蜡烛》基础练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píng()障 jū()躬肃mù()颤wēi()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是。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网首尔5月27日电(记者姬新龙)韩国联合通讯社27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朝鲜26日夜间在东海岸地区发射了一枚地对舰短程导弹。
至此,朝鲜在25日核试验后已经发射5枚短程导弹。
据报道,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青瓦台官员27日通过电话告诉韩联社说,韩国情报当局获悉,朝鲜已于当地时间26日21时10分许向朝鲜东部海域发射了一枚地对舰短程导弹,目前“韩国情报部门正在了解进一步情况”。
参考答案
1.fú;jiào;lì;pú;fú;yè
2.袭;屏;鞠;穆;巍
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
5. 韩联社称朝鲜再次发射一枚短程导弹。
蜡烛同步练习
![蜡烛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93023e9ad51f01dc281f182.png)
第三课蜡烛【基础练习】1.下面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偷袭遮掩腋窝孤零零B.炸裂惊拢暗淡颤威威C.舀出僵硬肃穆精疲力竭D.手臂熄灭闪耀永垂不朽2.下面字词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xiāo 削掉削平削减削弱B.pò迫害饥寒交迫从容不迫迫击炮C. mó模型模糊模棱模样D.cháo 朝鲜朝廷朝圣朝代【综合练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 . 阅读全文,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意。
2 .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拓展练习】一.阅读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 《蜡烛》同步练习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蜡烛》同步练习 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9815541ed9ad51f01df2e5.png)
《蜡烛》同步练习●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认识它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你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影视作品,那惨烈的战斗场面,那勇敢的英雄形象,恐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讲讲你记得的一个故事,谈一谈某一部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评一评作品的得失。
以此为内容,开一个主题班会。
三、开放性探究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A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B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C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③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下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爱心专心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蜡烛》同步练习鲁教版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颤wēi()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用心爱心专心2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百合花》片段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
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用心爱心专心3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紧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
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
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
”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可爱。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
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他决定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通通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
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
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
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用心爱心专心4……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脚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开给我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里去。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
10.加点词表现小通讯员什么性格?11.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被子?最后又怎么舍得给小通讯员铺上?谈谈你的理解。
12.她为什么异样地瞟了“我”一眼?13.新媳妇为什么“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你是如何理解的。
14.请分析结尾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三、作文15.说说《蜡烛》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00字左右)用心爱心专心5参考答案:一、1.fú jiàolì pú fú yè2.袭屏鞠穆巍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二、(一)5.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6.“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7.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8.“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9.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二)10.淳朴、可爱,在女同志面前有点腼腆、羞涩、局促。
11.因为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但又想到战士们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小通讯员的淳朴可爱的举动,让她受到触动,当发现牺牲的战士是小通讯员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为他铺上这条凝聚着纯洁美好感情的被子。
表现最诚挚、最感人的军民情。
12.表达她对我的劝阻的不满和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表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13.她觉得其他人的做法重物轻人,是不能容忍的,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14.光艳照人的细节描写,展现新媳妇高尚、圣洁、美丽的心灵,由此使主题升华。
三、15.作文提示:①从富有爱心的老人上,②从对敌人的仇恨上,③从冒着炮火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