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专题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形成(扩张)
生产结构 的转变
就业结构 的转变
消费模式 的转变
居住方式 的转变
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
人口、土地、资金的流动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条件
人员与效能
应用
小结
定义:何谓城镇化?
城镇化的重点:过去20年城镇化的重点体现在生产结构的转变,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的 持续下降,2011年一产产值占比为10%。然而,从结果上看,就业结构的转变落后于生产 结构的转变,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仍高达35%;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转变基本处于 停滞状态,表现城乡消费和城乡居住方式的差距仍然巨大。
密度
人口密度
生产密度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消费密度
生产的规模 经济
贸易的规模 经济
运输、配送及服 务的规模经济
城镇或城市 的形成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应用 条件人员与效能 小结
条件之二:距离的缩短
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 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 本,这需要通过基建投资来减少。
澳大利亚
印尼 韩国
1.01
0.76 0.76
俄罗斯
泰国 OECD国家平均
0.96
0.68 0.89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条件 应用 小结
应用:对历史的解释
在这个简单的理解框架中:(1)密度的提高、距离的缩短和开放度的增加是城市化的基本条件; (2)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生产、就业、消费和居住的“城市化”才能推进;(3)也只有这 样的城市化才能真正意味着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相反,从国际经验观察,并非所有的城市化都意味着增长,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条件 应用 小结
应用:对历史的解释
从这个框架简单评估,中国过去20多年的城镇化在某种程度是比较成功的:(1)城镇化与经济 增长一同出现;(2)人口密度最高、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实施开放型政策的长三角和珠三 角实现更为快速的城镇化和经济增长。 下图以单位土地所创造的GDP衡量,比较客观地展示了这种成功。
•
•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条件
人员与效能
应用
小结
定义:何谓城镇化?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 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 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素流动带来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 变,这种转变发生的地方形成或扩大城镇、城市。
“Urban”:城市(city)和镇(town)
• 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较小,有的甚至没有镇的建制, “Urbanization” 仅指人口向“city”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故称“城市 化”; 中国设有镇的建制,人口规模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人口不仅向 “city”集聚,而且向“town”转移——“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一个 特点。 故有学者把中国的“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中央文件也采用 “城镇化”的提法。
运输和通 讯成本下 降
贸易和市场 范围扩大
距离缩短
生产集中于成 本最低的地方
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语言及政策障碍的消除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应用 条件人员与效能 小结
一个补充性条件:一定限度之内的政府职能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 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
中国城镇化专题报告
21 世纪,中国的城镇化和以美
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 响人类的两件大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
目录
内涵
历程
案例 驱动力
新征程
新机会
I II III IV V
城镇化的内涵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 中国城镇化的案例 城镇化的新征程 城镇化的新机会
一:框架
定义 条件 驱动力 应用 小结
城镇或城市形成的条件
这三个条件促使生产、就业、消费和居住在一个 特定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密度提高
距离缩短
开放度增加
一定程度 的政府职能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应用 条件人员与效能 小结
条件之一:密度的提高
密度是指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度,通常以人口密度和单位土地创造的二二产业增加值衡量, 高密度带来规模效应,促进城市的形成:(1)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 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 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
人均住房面 积31.6 平
城乡消费比 2.9 一产就业占 比35% 居住方 式的转 变 消费模 式的转 变
就业方 式的转 变
一产产值占 比10%
生产方 式的转 变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应用 条件人员与效能 小结
条件: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
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城镇或城市之所以形成,并在这个地理空间上产生生产结构、 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市化”,通常是基于三个条件:密度提高、距离 缩短和开放度增加。
3.土地政策
2.人口政策
4.基建水平
政府在城市繁荣中的 五大功能
1.产业及贸易政策 5.公共服务
城镇化的内涵
一:框架
定义 应用 条件人员与效能 小结
条件之三: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甚至跨国界流通的限制性因素。这 包括:(1)政府行政边界;(2)地方和国际贸易;(3)地方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管 制;(3)地区和国际人口流动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在国际层面,资本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成功实现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概率较 大。 国家/地区 得分 国家/地区 得分 英国 法国 日本 美国 德国 1.08 1.06 1.02 1.00 0.97 新加坡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巴西 印度 1.05 0.98 1.03 0.89 0.58
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的内涵
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
定义
条件
人员与效能
应用
小结
人口学: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经济学:强调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 社会学: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 地理学:强调的是人口、产业等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