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 完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 完

一、名词解释1、赋诗言志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和人生态度。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

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钟嵘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

3、知人论世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

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较为客观和公允,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4、诗味说唐代司空图创立诗味说,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

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

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的味,但又蕴含单一之味之外的醇美。

单一的味相当于自然美,而诗味相当于艺术美。

这是诗味说的基本内涵。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有韵味的诗歌的艺术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

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

5、活法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以吕本中为代表,以“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为中心,学习豫章黄公而至变幻不测,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修正。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

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文学批评史复习:一、基本常识:(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识实践。

“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的文学观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一、先秦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P14)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虚静、心斋、坐忘。

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大全,有详解的哦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大全,有详解的哦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要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1、概念和范畴:诗言志、文质彬彬、兴观群怨、赋诗言志、温柔敦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发愤著书、雕虫篆刻、劝百讽一、诗缘情、尚巧贵妍、神与物游、养气、文笔、滋味、直寻、六观、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2、问答:试述先秦儒(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简述汉代批评家对楚辞的批评。

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文学思想。

钟嵘《诗品》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集,试简述其主要内容与观点。

3、文本阅读:《诗大序》、《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时序》、《诗品序》二、唐宋1、概念和范畴:兴象、文以载道、道胜文至、气盛言宜、不平则鸣、诗家三昧、以禅喻诗、象外之象、功夫在诗外、诗话、点铁成金、词为艳科、以诗为词、词别是一家、别裁伪体、假象见意、清空、质实、妙悟2、问答:简述杜甫的主要诗歌主张。

试述皎然《诗式》的主要内容。

试述韩愈、柳宗元的文道观。

简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的文学观。

简述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3、文本阅读:《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戏为六绝句》、《与元九书》、《答李翊书》、《与李生论诗书》、《答吴充秀才书》、《书黄子思诗集后》、《沦浪诗话•诗辨》、《论诗绝句三十首》、《论词》、《论诗诗》(陆游)三、元明清近代1、概念和范畴:高古者格,宛亮者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事不奇则不传、自然为上,精工次之、意趣神色、曲中之工巧、立主脑、景语与情语、积理练识、理事情与才胆识力、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阳刚阴柔说、义理考据辞章、境界说、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熏浸刺提2、问答: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

试述明代唐宋派的散文主张。

试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简述汤沈之争。

简述叶昼评点《水浒传》的主要观点。

简述王夫之的诗歌理论主张。

简述桐城派的散文理论主张。

简述袁沈之争。

比较浙西派与常州派词学主张之异同。

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主张。

批评史复习资料重点简化版

批评史复习资料重点简化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杂文学观念一、填空题:1.《文选》——南北朝梁的萧统 P992.《文心雕龙》——西晋南北朝梁刘勰 P1093.《典论.论文》——魏曹丕《典论》其中的一篇 P704.《文赋》——西晋陆机 P76—P775.《诗品》——南北朝齐梁钟嵘 P1496.“文以载道”——西汉扬雄 P45二、名词解释1.《杂文学观念》(重要)古人称:物相杂是曰文。

不同的事物,交杂在一起就是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错,交错。

文,纹路,图案。

早期人们将文认为是纹身或本着线条构成认为是经纬或者交叉。

杂文学观念是对于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的关注。

更重视人文,注重文学当中的人伦观念,道德内涵,政治作用,注重文理结合。

同时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上风地位。

特别体现在散文方面。

2.“断章取义”(重要)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整体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这叫做断章取义。

这种风气对文学批评发生了一定影响。

3.“三不朽”(重要)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指立边功和武功,立言指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4.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重要)《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的概念。

是指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这种观念在理论上的概括,就是所谓“诗言志”,是人们对于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

但是在先秦时期,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第二节儒家文学观一、填空题: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2.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5.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文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文观止》B.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文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方式与批评方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文学关联b.范畴批评气c.主观性强先秦文学批评1文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一体3.片断文,文学,泛指学术、文化。

①自然之文,纹理→人文→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心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用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立于乐之外,歌词本身具有独立的作用,而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子曰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言志—是比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文尚书-尧典》“诗言志,歌用言,声依永,律和声……”P11一、关于志的内涵—1前人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人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一体,泛指人的情感。

(郭绍虞)2.文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一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立后,“志”与政教、人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一己之穷通出处”二诗言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子。

硕人清人黄鸟2赋诗言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言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无邪。

发乎情止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用方面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手段,《诗大序》-赋比兴④从读者角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言之“志”,孟子的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3.从整个批评史的发展来说,诗言志构成了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后来的诗学观念大都是在“诗言志”的基础上和逻辑地展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先秦(1)古代经传1.《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

2.*《诗经》:①美刺说: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认识到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②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乐、舞三位一体。

③“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3.《左传》《国语》:④献诗讽谏说:臣子献诗劝导君上,当时人们把诗看作改进政治的手段。

⑤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⑥季札观乐: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⑦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4.《礼记·乐记》:⑧“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出自《礼记·乐记》,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二)儒家1.*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第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题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答: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

庄子认为言不尽意。

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

言的目的在于得到意,但语言本身并非是“意”,只是帮助我们得到“意”,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言”本身,那就得不到真正的“意”,所以必须“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如《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2、发愤著书说答: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性灵说答: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旨”。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特点: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4、兴观群怨答:“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P37 5、“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7、“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第二章:两汉P92 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

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2、“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4、“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5、“疾虚妄”说:“疾虚妄”是王充作《论衡》的主旨,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这其实也是王充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有关文章价值观的论述。

在这里,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把文章提到了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

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文体说(四科八种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分文章为四科八种。

这是一种风格上的不同。

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说的,有的则是从形式上说的,并不是从一个标准出发来分的。

这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

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4、“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

5、“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

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6、“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1、“意境”说:意境,是皎然关于诗歌内在规律的探讨中较为集中研究的问题。

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的主体情意遭受外境的触发而开始,同时这种情意又要依赖、凭藉境象的描绘来抒发。

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实际上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

如此重视“意境”的诗论,在以往还不曾有过。

2、“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

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

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

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

3、“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

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4、“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

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宋金元1、“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2、“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

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

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

3、“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4、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

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批评话语P10 1、式遏寇虐,无碑正反。

玉欲玉女,是用大谏。

P13 (重点)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P29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P46(重点)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P36(重点) 5、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P25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

P34 7、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P95 (重点) 8、.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P110(重点) 9、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回答或简要阐述下列问题P10 1、《诗经》作品体现了周代诗人哪几种诗歌创作理念?择其中一种具体谈谈它的理论意义。

P19 2、季札观乐是怎么回事?应如何看待它的学术意义?P22 3、孔子对《诗经》有哪些评论?其用《诗》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P49 4、《庄子》书中有哪些范畴和术语为文学批评理论所借鉴?试择其中一种略加阐述。

P75 5、何谓六义?唐孔颖达是怎样解释的?P76 6、兴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P77 7、如何理解《诗大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P92 8、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创作动因论给人们什么启示?对后世有何影响?P97 9、王充《论衡》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简答题1·孔子的理论要点?a.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