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

Neurother,2009,9:179—196.
[8]Fisher CM.Lacunar strokes
1982,32:871-876.
[9] Lammie GA.Pathology of small vessel stroke.Br Med Bull,2000, 56:296-306.
[103 Arboix A。Martl·Vilalta JL.Now concepts in lacunar stroke
·164·
生堡内整苤查垫!Q生至旦筮塑鲞筮
出血与脑小血管病存在密切的病理生理相关性¨…,并且与 脑白质缺血改变严重程度相关四J。
2.腔隙性脑梗死灶:腔隙性脑梗死在急性期病灶直径一 般<15 mill,但是在一些病例中也有>20 mm。这些梗死灶 从急性期到慢性期直径会缩小50%左右,大部分后期腔隙 性脑梗死直径都<5 nllTl口“。病理学研究表明腔隙性脑梗死 中微动脉粥样硬化和小穿通动脉脂质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 坏死具有脑小血管病病理特征旧“。
虫堡凼科盘查垫!Q生!且筮塑鲞筮兰翅£!也!!堕婴丛鲤:&!型型垫!Q:!尘:塑:堕!:兰
·163·
.综述.
脑小血管病
李伟李桂林王拥军
在2007年国际卒中会议上两个涉及脑小血管病的议题 成为大会关注热点。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和欧洲卒中会议 上,再次提出了“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的论点。在此形势 下,脑小血管病的研究成为当今国际卒中界及国内脑血管病 研究的重点。因此,下面对脑小血管病的定义,脑小血管病 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互关系,以及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影 像学进行综述。
万方数据
脑小血管病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但又有区别。腔 隙性脑梗死通常是指小的皮层下梗死(在慢性期直径<15 ram),是由分布在基底节、丘脑、内囊、放射冠和脑干的单个 脑穿通动脉闭塞所致¨…。受累小动脉直径约在200—800 斗m之间。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导致的小血管 动脉病¨…。其病因有血栓性动脉病,栓塞性阻塞和其他原 因导致小动脉闭塞。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血栓性动脉病是脑 小血管病所包含的内容,除此之外其他病因导致的腔隙性脑 梗死不涉及脑小血管病。而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的另外一 个表现——即由于血脑屏障渗透性改变,造成血液成分对脑 组织和小动脉壁及血管周组织的毒性作用,使其影像学表现 为脑白质疏松的现象,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在腔隙性脑梗死中 不涉及…J。脑内微出血这一影像学现象在腔隙性脑梗死与 脑小血管中共同存在。因此,腔隙性脑梗死并不等于脑小血 管病,仅仅构成脑小血管病中的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脑小血管病(Sma1.1.vesse1.disease,SVD)是指各种病变累及脑的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Qjx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所导致的临床、影像及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静息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和老年情感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及脑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间隙)扩大、小静脉梗死和脑萎缩的一组疾病。
目前由于MR1.的广泛应用,关于腔隙性脑梗死、静息性脑梗死、腔隙灶和脑血管周围间隙的概念容易混淆,为此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腔隙性脑梗死(IaCUnarinfarCtion)属于急性脑卒中范畴,是指临床有卒中样发作,多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主要包括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
在头颅MR1.DWI序列上有新发的梗死病灶,直径V1.5cm,主要位于半球深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脑干等部位。
因为缺血梗死后会遗留不规则微小腔隙,故此命名为腔隙性脑梗死。
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将完全消失,少部分演变为白质高信号或演变为腔隙(IaCUne)。
MR1.上的信号特点是:DWI高信号.F1.air高信号、T2高信号、T1.W1.低信号。
静息性脑梗死是将影像学或尸检发现脑内梗死病灶、但是没有明确卒中发作病史的梗死,定义为静息性脑梗死(Si1.entCerebraIinfarCtiOn,SCI),也称无症状性脑梗死。
病变部位可位于皮质或皮质下,病灶大小不一,病因可属于TOAST分型的任一种。
影像学上CT为低密度影,MRI上可以是无症状的DW1.高信号的急性期病灶,也可以是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病变。
通常病灶直径M3mm,且病灶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主要是因为病变位于脑内的功能静区,故此患者无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或言语障碍等卒中样神经功能缺损,但可以有头昏、头胀等非特异症状或完全没有任何症状。
脑小血管病课件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 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 病,以及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
病理机制
脑小血管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血管 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 因素,导致脑部小血管狭窄或闭塞, 引起脑组织缺血或出血。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 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 状。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骑自行车等。
控制体重
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避免肥 胖。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 脑小血管病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降低 脑小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 脑小血管病。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 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脑小 血管病的疾病和异常指标。
预后评估与监测
神经功能评估
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了解患者认知、运动等功 能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和 处理病情变化。
抗凝药物
总结词
抗凝药物也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常用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脑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 成。
详细描述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等,通过抑制凝血过程,降低血液粘稠度, 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脑栓塞的风险。
降脂药物
总结词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供血。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定期检查颈部伤口情况,调整药 物用量,同时进行抗凝和抗血小
板治疗。
血管内治疗
治疗方法
血管内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 球囊扩张术。其中,颈动脉支架植入 术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 导下,将支架放置在颈动脉狭窄处, 从而扩张颈动脉管腔,改善脑供血。 而球囊扩张术则是将球囊放置在颈动 脉狭窄处,通过扩张球囊来扩大狭窄 的颈动脉。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病变类型和部位。常见症状包括认知功能下 降、抑郁、情绪不稳、卒中样表现等。
诊断
根据病史、体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脑小血管病进行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CT、MRI、DSA等,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小血管的病变情况和程度。
02
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
降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物,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脂水平。
非诺贝特
非诺贝特是一种降脂药物,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异常。
控制血压和血糖
01
02
03
04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促进排尿,降低血 压。
β受体拮抗剂
β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心脏收 缩和降低心率,降低血压。
ACE抑制剂
日期: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汇报人:
目录
• 脑小血管病概述 • 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 • 脑小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 脑小血管病的手术治疗 •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和管理 • 脑小血管病治疗的案例分享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脑小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脑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变化,导致血管堵塞和脑缺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脑小血管病包括脑小动脉硬化、脑小静脉硬化和深部脑小血管病变等。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是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氧供应、降低脑缺血、促进脑损伤修复。
常用的药物有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抗凝血药物和血脂调节药物等。
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脑血栓通、肌苷等,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症状。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奥比昂、七叶皂苷酯等,可以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增加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血栓的形成。
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一些病情较重的病例,包括脑血栓栓塞和脑出血等,手术常见方式有血管成形术、脑血栓摘除术和动脉搭桥术等。
血管成形术是通过介入手术将血管内的血栓或狭窄部位扩张开来,以恢复脑血供。
脑血栓摘除术是通过手术切开颅骨,直接清除脑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供。
动脉搭桥术是将人体其他部位的血管搭接到脑动脉上,以增加脑血供。
3.康复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言语能力和运动能力等,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训练、电疗、热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和运动功能。
言语治疗主要适用于脑血管病引发的失语症患者,通过练习口腔肌肉和语音功能,帮助恢复言语能力。
职业治疗主要适用于一些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较严重的患者,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01
探索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药物研发提
供依据。
02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通过基础研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脑小血管病治疗药物提
供可能。
03
评估现有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现有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评价,了解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
参考。
社会和经济影响及应对策略
02
脑小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 缺乏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其他 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影像学诊断
01
02
03
头颅CT
可以检测脑出血和脑梗颅MRI
对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脑部 微小血管病变和缺血性改 变。
血管影像学检查
如CTA、MRA等,可以评 估脑部血管的狭窄、阻塞 或动脉瘤等情况。
降脂药物
开发新的降脂药物,降低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
样硬化和脑梗死的风险。
神经保护剂
研究新的神经保护剂,以减轻脑 小血管病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功
能缺损。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的基因导 入病变细胞,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 达到治疗目的。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或免疫细胞进行移植治疗 ,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提 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自我监测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如监 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
05
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
研究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以更有 效地预防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血
脑小血管病分类

脑小血管病分类
1.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哎呀呀,这就好比是大脑里的小血管闹脾气“罢工”啦!比如说,小张他爷爷突然就手脚不灵活了,这很可能就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在捣乱呢。
2. 出血性脑小血管病,哇塞,这可不就是大脑里的小血管突然“发脾气”爆掉了呀!就像隔壁王奶奶那次突然头疼得厉害还呕吐,一检查,就是出血性脑小血管病呀。
3. 脑白质高信号的脑小血管病,嘿,这不就是大脑白质那里出问题了嘛,就好像是原本通畅的道路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呢!李叔叔最近老是忘事,没准就和这个有关系。
4. 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哎呀呀,这可真是藏得够深的,就像一个悄悄潜伏的“小坏蛋”!好多人平时没啥感觉,一检查才发现自己有这个呢。
5.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天哪,这居然还能遗传呀!就好像是一个家族的“秘密记号”一样呢。
你想想看,要是一家好几代都有类似的问题,那不就很可能是遗传性的嘛。
6.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型脑小血管病,哇哦,听着名字就感觉挺复杂呢,就好比是大脑里的小血管硬化啦!张大爷走路越来越不稳,去医院看,医生就说是这种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呢。
7. 混合性脑小血管病,哎呀呀,这简直就是各种情况都凑一堆啦!就好像是一场混乱的“大杂烩”呀,既有缺血又有出血啥的,真让人头疼呢。
8. 其他特殊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咦,还有这么特别的呀!这就像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状况一样呢。
比如说有些人会出现一些很特别的症状,一查原来是这种特殊类型的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脑小血管病的分类可真是复杂多样啊,我们一定要多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大脑呢!。
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是最普遍的临床现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脑小血管病的发病越来越普遍。
在90岁以上的老人中,几乎全部合并脑小血管病。
另外,随着人口健康意识的提高,核磁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
其占到卒中病因的25%,可以增加卒中复发几率一倍,同时,可以占到痴呆病因的45%。
脑小血管病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Fisher等对合并有腔隙性卒中的患者的尸检病理中首先描绘了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特征。
脑小血管,顾名思义,是指直径小于1mm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起源于脑动脉穿支动脉或脑膜动脉,流经脑组织,构成毛细血管床,止于小静脉。
其在调节脑血流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2001年,西方学者提出了“血管神经单元”的概念。
血管神经单元由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构成。
其基本功能在于通过血脑屏障,控制病原体的侵入,维持脑组织的物质代谢,根据神经元活性调节供血和供氧,并清除代谢废物。
脑小血管病的流行病学闹小血管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并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种族,人种和地理差异。
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出现白质高信号的几率为5%,而大于90岁的人群出现率几乎为100%。
同样,45-50人群中出现微出血的几率为6.5%,而80-80岁的人群中出现微出血的几率高达36%。
最主要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此外还包括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吸烟,慢性肾脏病,脑血管分支动脉硬化等等。
高胆固醇血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对小血管病的风险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一些单基因遗传病也是小血管病的病因。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CADASIL。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单基因或线粒体基因遗传病是小血管病的病因。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一些感染和免疫的疾病也需要考虑。
脑小血管病的少见病因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太明确。
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血管神经单元的不确定性,也来源于致病通路的多样化。
脑小血管病定义标准

脑小血管病定义标准
1、腔隙性脑梗死:是脑部缺血梗死后留下不规则的微小腔隙,内径一般为0.5mm-15mm,往往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诱发。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症状;
2、脑微出血:是指脑小血管的损害导致红细胞渗漏,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血管周围局部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
可出现头痛、全身乏力、记忆力下降、视力障碍等症状;
3、脑微梗死: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造成脑部小穿支动脉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血管支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
患者可出现口吃、突然失语、短暂性的视力障碍症状;
4、脑萎缩:是脑组织体积较正常缩小,患者可出现痴呆、性格改变、记忆力下降、共济失调等症状。
脑小血管病(1)1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淀粉样变
Lancet Neurol 2010; 9: 689–701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小血管病
平滑肌细胞丢失,管腔狭窄,血管壁变厚
血管壁破坏,微动脉瘤,淀粉样沉积
脑血流减少,自我调节功能丧失
慢性、弥漫性、亚临床性脑缺血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凋亡
血脑屏障破坏
炎症
急性、严重、局灶性缺血
Schmidtke K.Hull M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ow does it progress? J Neurol sci。2005.229-230:13-20.
脑小血管病,顾名思义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疾病,是从神经解剖角度进行定义的,因此脑小血管病又称作脑微小血管疾病
血管破裂
不完全梗死(脱髓鞘,少突神经胶质细胞丢失,轴突损害)
白质或灰质局灶完全坏死或广泛坏死
微出血
肉眼可见出血,伴广泛脑实质破坏
T2加权MRI显示弥漫高强度信号(脑白质病变或脑白质疏松)
T1或FLAIR MRI显示深部灰质或白质结构腔隙改变(腔隙性梗死)
梯度回波MRI显示微小低信号(微出血)
大血肿
脑小血管病导致脑损伤的机理
阿托伐他汀(80mg/d)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预后:复发率高,长期预后不佳,增加死亡率 和影响认知功能,存在出血的风险。
SVD目前的概念
中华内科杂志.王拥军.2010.49(2):163-164.
脑血管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动脉系统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答案解析: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来诊断,通常包括脑白质变性、腔隙性脑梗死、微出血三种形式。
1、脑白质变性
脑白质变性的诊断标准,通过影像学,提示两侧脑室旁脱髓鞘呈现对称性改变,并伴随有高血压。
2、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的血管壁产生改变,形成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一般包括运动出现障碍,身体感觉减退、共济失调等症状,在影像学上,可以观察到病灶直径不大于2cm。
3、微出血
微出血的诊断标准是通常病灶体积小,在2毫米和5毫米之间,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
另外慢性脑小血管疾病也是靠影像学来诊断的,部分患者没有症状,有一部分出现认知能力下降、走路不能掌握平衡,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

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于脑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诊断脑小血管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脑影像学表现,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
1.临床表现。
需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小脑卒中、认知障碍等临床表现;
2.脑影像学特征。
需要存在白质病变、微小出血、微小梗死和脑室周围枕叶萎缩等特征性改变;
3.排除其他病因。
需要通过血液检查、心脏检查等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脑损害。
诊断脑小血管病还需要结合是否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一致性进行综合判断。
脑小血管病PPT【30页】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表现:临床腔隙综合征是腔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会 导致认知障碍及痴呆的发生,病灶多位于丘脑或多发性腔梗 。
CAA导致的症状性脑叶出血。 研究发现,所谓的静息性腔梗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脑白质损害与卒中、认知及情感障碍、痴呆、步态及小便困
难等疾病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脑白质损害不会导致各 认知领域的全面损害,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 精神运动性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其机制 可能与额叶皮层下联络纤维受损有关。 CMB以及VRS也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认知障碍随小血管病的进展而逐步加重。
局限在脑叶的微出血与CAA相关。
4、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
PVS)
也称how-Robin腔(VRS),是神经系统内的 正常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
VRS与软脑膜下腔接续,但与蛛网膜下腔不直接相 通。VRS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
MRI能够显示这一结构,研究发现VRS的增多和扩 大与多种神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表现可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它们虽然不 是CSVD唯一特有表现,但高度提示CSVD。
腔隙性脑 梗死
脑白质病 变
微出血 扩大的血
脑小血管病的病理
血管的病理改变:
小动脉硬化:微粥样硬化斑、玻璃样变性、纤维素 样坏死、微动脉瘤、节段性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常 见。同时可见脑深部白质出血、微血管迂曲、毛细 血管密度减少等。
流行病学显示: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卒中的42.5%;小动 脉闭塞型脑梗占17.2%;白质病变及微出血非常多见。
规范化的诊断标准缺乏
脑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脑小血管病jinan张微微主任课件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脑小血管病的 类型及程度。
治疗方法与药物
治疗方法
根据脑小血管病的类型及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不同的治 疗方法。
常用药物
针对脑小血管病的不同病理生理机制,选择抗血小板聚集药、降脂药、降压药等 药物进行治疗。
康复与护理
康复治疗
谢谢观看
针对脑小血管病引起的功能障碍,采取物理疗法、作业疗法 、语言疗法等康复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护理重点
关注患者的认知、情感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护理需求, 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与控 制
预防策略与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定期体检
保持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戒烟 限酒,以及良好的睡眠和心理状态。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干预 可能导致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
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 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降低脑小 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社区干预与管理
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社区活动、宣传册、讲座等形式,普及脑小血管病的知识和 预防方法,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建立健康档案
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脑小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进行跟踪管理 和干预。
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
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脑小血管病的发生。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提高患者认知
向脑小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普及 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帮助他们 正确认识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恐
慌和误解。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管理,包 括记录病情变化、按时服药、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脑小血管病狭义定义是指累及没有侧支 吻合的解剖终末小动脉,病变动脉的直径主要 分布在400 μm 以下,其供血区域在脑深部白质 及脑干,为一组脑小血管本身病变性疾病。
小血管解剖基础
皮质动脉系统 皮层下白质动脉 深部白质动脉 基底节微血管
皮质动脉分三种类型:短, 中,长皮质穿通动脉 。 Fig. 4.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showing an overview of a corrosion cast from the occipital cerebral cortex. Both the arterial distribution and capillary networks are shown. 1, pial artery; 2, pial vein; 3,subpial zone; 4, superficial capillary zone; 5, middle capillary zone; 6,deep capillary zone; 7, short cortical artery; 8, middle cortical artery; 9,long cortical artery.
脑小血管病主要临床症状
初期阶段 认知能力 中期阶段 晚期阶段
痴呆相关的记忆损害 (即皮质下血管性痴 呆) 无法评估 完全性尿失禁, 有时 大便失禁 长期卧床 在认知测试中轻度障碍 明显的认知功能减退, (如执行能力,注意力, 但达不到痴呆的程度 定势转换能力) (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 知功能障碍) 抑郁状态 抑郁症 尿失禁 缓慢,碎步,宽步基, 洗牌步态(下半身帕金 森综合征步态)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病理性笑哭
血管扭曲
脑室周围静脉胶 原增生
弦样血管
血管密度降低
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丢失 血流量降低 小血管内微栓子因素
Microemboli from cardiac surgery
绿色区域主要分布在皮层内及皮层下区域,严重狭窄或闭塞并不是BE的基本特征。在HH不存在完全闭塞的情况。 对照组没有内膜纤维化和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北 京 天 坛 医 院 神 经 内 科 李 伟
脑 小 血 管 病
概念 解剖 病理 影像学特点 临床表现 病因学分类
概念
脑小血管指脑的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 200 μ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它们构成了脑组 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脑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 用。CSVD泛指上述小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 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
Neuroimaging standards for research into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age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 Lancet Neurol 2013; 12: 822–38
Lacunar
• Devoid of signal hyperintensity on T1-weighted
or T2-weighted sequences
• At least half of lesion surrounded by brain parenchyma • Distinct from other potential mimics such as iron or calcium deposits, bone, or vessel flow voids • Clinical history excluding traumatic diffuse axonal injury
脑小血管病病因分类
类型1:动脉硬化性 (或与年龄有关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小血管疾 病)
——纤维素样坏死
——脂质玻璃样变
——微动脉粥样硬化
——微血管瘤
——节段性动脉结构破坏
动脉硬化性小血管病主要病理学特征中膜平滑肌 细胞丢失,纤维透明物质沉积, 管腔狭窄,血管 壁曾厚。 它是一种常见全身性类型疾病,常影响肾脏和视 网膜。 它是与老年,糖尿病,特别是高血压具有很强相 关性。因此这个类型也叫高血压性小血管病。
F=FLAIR sequence; T2=T2-weighted sequence; T1=T1-weighted sequence; white indicates that the lesion is hyperintense with respect to background brain on the sequence indicated; black indicates that the lesion is hypointense with respect to background brain on the sequence indicated
Lancet Neurol 2009; 8: 165–74
Recommended criteria for identification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 Black lesions on T2*-weighted MRI
• Round or ovoid lesions (rather than linear) • Blooming effect on T2*-weighted MRI
—— 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点
新近小的皮层下卒中 推测血管源性腔隙 推测血管源性白质高信号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脑内微出血 脑萎缩
Lancet Neurol 2013; 12: 822–38
Neuroimaging standards for research into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age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 Lancet Neurol 2013; 12: 822–38
(3)必须同时存在CT/MR正常或小于1.5CM对应的脑干和皮 层下梗死。 (4)排除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病及心源性栓塞。
SSS-TOAST:小血管闭塞(SVO)
肯定:在底节或脑干穿支动脉供血区域内存在单一的与临床症状相 对应的直径<20mm的急性梗死灶,同时在穿支动脉发出部的父动脉不 存在其他病理改变(如局灶粥样斑块,动脉夹层,血管炎,血管痉挛 等)。 很可能:在过去一周内有典型的类腔隙性脑梗死症状的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的临床表现。
深部白质动脉
直接伸入侧脑室白质,在周围白质发出长侧枝,并在室壁周围相互吻合。 皮质下及深部白质动脉有厚的外膜鞘和大的血管外间隙,而皮层血管没有。 深部白质动脉分出5-10个花梗状分支,在脑室周围区域形成树枝样模式。
基底节微血管
脑小血管病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危险的血液供应 深部白质是血供脆弱区域,更容易出现慢性 低灌注现象,从而出现白质疏松,是脑小血管病 最容易出现的部位。
临床习惯上多指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病变所导 致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中国脑小血管病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10月
1955 -1973年 C Miller Fisher 对腔隙的病 理学研究
第一种,是直径为200—800 μm 的穿通动脉,在其起源 或近端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小动脉闭塞,影像学表现为 单个或一些大的腔隙性脑梗死不伴白质疏松;
第二种,是直径为40一200 μm ,弥漫性小穿通动脉病变, 影像学表现小的腔隙性脑梗死伴白质疏松。
Ringelstein和Nabavi认为大部分脑小血管病累及 的是小穿通动脉,其血管直径为50~400 μm 。 2009年Arboix和Martt—Vilaha研究认为,脑小血管 病累及脑深部小动脉或穿通小动脉,直径在 100~400 μm ,这些小动脉直接起源于大的脑动 脉,没有侧支吻合,是解剖终末支,其血液供应 最深和最接近大大部 分直入皮层下白质,进 入白质后开始线圈状, 环状,螺旋状。
The subcortical arteries penetrate the cortex in a straight line. When they reach the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they begin to coil, loop, and spiral.
Reconstructed medullary arteries of BE (A) and HH (B).
小动脉从皮质开始扩张。但BE和HH皮质下 白质小动脉扩张更突出。 内膜纤维化伴有或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外膜常纤维化,并且白质更为常见。
皮质内、皮质下血管 中膜平滑肌细胞损失, SMC损失不仅发生在 内膜纤维化区域,也 可在扩张伴或不伴内 膜纤维化段。
在BE和HH的SMC损失,常伴有 血浆或纤维蛋白渗出和微血管 瘤现象,而且这些变化往往BE 更频繁。在对照组标本,未发 现中膜平滑肌细胞的丧失。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中提及与脑小血管 病相关概念
TOAST—小血管闭塞或腔隙(SVO)
(1)一个传统意义的腔隙综合征而无皮层功能障碍证据。
(2)高血压或糖尿病史。
可能: 1 有经典的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但尚未完成影像学验证; 2存在明确的小动脉闭塞的证据,但尚未完善其他病因学的相关检 查。
A-S-C-O:小血管病
肯定:深穿支动脉卒中;小,深部卒中,在MRI或CT病灶直径小 于15mm,出现相应区域症状;或在责任病灶不同区域出现一个或 多个陈旧性或静灶腔隙性脑梗死;或者核磁共振(或CT)表现为 白质疏松,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张;或近期反复相类似TIA发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