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利用网络流行语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利用网络流行语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产生、在网民中流传、反映网民态度的语言。
不少网络流行语诙谐有趣、简洁独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为语言发展增添了新鲜元素。
但也要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含有消极、非理性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辩证认识网络流行语,重视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是传播信息与思想的工具与载体,语言流行是语言所蕴含的信息与思想引起人们共鸣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诸多网络流行语在网民中流传。
同时,很多网络流行语因其诙谐性、创新性与简洁性而从线上流行到线下,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形成一种生动的语言景观。
网络流行语记录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反映社会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
一些网络流行语在流传使用中逐渐稳定下来,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甚至进入词典。
网络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其语料来源具有广泛性,使用群体具有多层次性。
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词新语为汉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更好发挥汉语创造新文化的作用。
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不能简单否定,而要看到一些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所蕴藏的积极心态与向善向好的正能量,善于运用网络流行语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凝聚社会共识。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包含的信息与符号、思想与内涵被公众认可,产生认知默契与思想共鸣,进而被很多人重复使用。
现实生活中,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网民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评价,体现了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心理,如表达个人观点与利益诉求、捍卫社会正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社会群体心理的一种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生活状况,一些网络流行语也反映出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收集研究舆情民意的重要信息库。
因此,关注和分析网络流行语,通过网络流行语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是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大量使用的一种特定词汇或短语。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迅速传播并在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平台上被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仅是语言的变迁,更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一种体现。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简短的词汇或短语组成,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这种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2. 幽默诙谐: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
这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能够缓解压力和增加娱乐性。
3. 反映时事: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紧密相关,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话题。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和热门事件,从而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4. 多样性: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既有来自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娱乐产业的流行语,也有来自社会现象、网络事件等的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社交媒体的推动: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人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加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促进了社交媒体的用户增长和活跃度。
2. 文化交流的桥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广告营销的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为广告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
许多企业和品牌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制作广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幽默的内容而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社会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并被广大网民使用的特定词语或短语。
它们往往有独特的梗和含义,可以传达出一定的情绪或思想。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受欢迎程度常常与时下的热点事件、网红人物或社会现象相关。
二、网络流行语的演变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的。
起初,网络流行语主要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中产生,通常出现在文字表达中,如表情符号、“哈哈”、“呵呵”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网络流行语开始涌现,如“翻车”、“表情包”等。
同时,随着网络平台的变化和升级,流行语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动,以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表达需求。
三、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演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
通过使用流行语,人们可以在表达中更快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增强沟通效率。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鼓励年轻人在思维和想象力上更加开放。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成为了年轻人娱乐和社交的一种方式,促进了社交关系的建立和深化。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反映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
通过流行语的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跟进时下的热点话题和社会动态。
四、案例分析:抖音流行语“我夜都不夜”抖音是当前年轻人非常热衷的社交平台之一,其中的流行语常常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
例如,最近流行的“我夜都不夜”就成为了许多抖音用户的口头禅。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追求快乐与自由的态度,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可以从中看出,抖音流行语不仅流传于虚拟网络中,也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中。
这种新型的、与时俱进的流行语不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一、(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
材料中所说的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2024届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新鲜的生命力,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丰富的文化现象。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于2023年12月12日发布了2023年十大网络用语,分别为: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
这些网络热词是否也曾悄悄走入你的生活,并引发你的思考?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结合其所体现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2024届贵州贵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三思,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
有人认为,思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得失,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未来才知道自己的决心。
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2024届广西壮族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而自己的魂灵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类似于压舱石的东西,例如信念、理想和爱,等等。
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 反应了大众的心态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反应了大众的心态不说“孩子”,非说“孩纸”;不说“喜欢”,非说“稀饭”;不说“有没有”,非说“有木有”……在《当代修辞学》杂志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最近联合主办的一次社会流行语跨学科讨论中,有学者分析认为:如今一些网络流行语有“幼稚化”倾向。
这到底是一些人的矫情还是集体无意识?遣词造句兴卖“萌”“…兽(受)不鸟(了)了‟、…你肿(怎)么了‟、…看灰(飞)机灰(飞)呀灰(飞)‟、…支持有梦想滴(的)孩纸(子)‟、…看得偶(我)内牛(泪流)满面‟、…超口耐(可爱)的说‟……听懂了吗?走进了幼儿园吗?要翻译。
”把…漂亮‟说成…漂漂‟,把东西说成…东东‟,把…吃饭‟说成…饭饭‟……不少网民动不动用叠音词,是在装可爱吗?”“一口一个…有木有‟的…咆哮体‟,简直叫人哭笑不得。
”记者采访中,不少学者感叹如今年轻人的遣词造句爱卖“萌”。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吴春相副教授指出,近几年相当一部分“日源词”(源自日语的词汇)在国内都市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比如“萌”、“控”、“宅”、“萝莉”、“正太”、“的说”,这些词语多见于ACG(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的缩写),“萌”文化也因此渗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思维。
吴春相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使用“的说”的网民多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女性。
“…的说‟有调整句子语气的功用,能够使句子显得婉转、可爱。
不过,男性或者年长的女性也用这么一个…装可爱‟的语气词,就很不适合了。
”游戏心态“打酱油”与“拼爹”、“躲猫猫”等反映大众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情绪、承载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网络流行语相比,卖“萌”的“孩纸”、“肿么”等网络流行语显得“无用”,注定将在语言的新陈代谢中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分析说:“这一类网络流行语形式大于意义,但可能正因为如此,才合乎…流行‟的特性。
很多人不说…孩子‟说…孩纸‟,并没有什么考究,就是觉得这样说有趣、开心。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地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热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往往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
比如“涨价系列”的“蒜(算)你狠”、“油(由)不得你”、“糖(唐)高宗”等。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对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出概括的话,那就是“多元”。
多元的社会,一定具有高度的文化包容性,而网络热词的走热,正是这种包容的结果。
而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
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网络热词也正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
一是“雷人”心理。
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语不雷人死不休”,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趋之若鹜。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精选.)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黄帅这两年,随着互联网文化日益进入大众视野,一些网络“热词”逐步进入日常生活,甚至成为高频词。
语言词汇流行的背后,往往折射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流动与变化。
较之于四五年前“囧”“杯具”“呵呵”等词的走红,近几年最值得关注的“热词”之一无疑就是“屌丝”了。
“屌丝”一词“浮出历史地表”的过程其实颇为吊诡,它最初起源于百度贴吧的“李毅吧”,其“草根”文化狂欢的色彩十分明显。
此后,这个词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其含义变成混迹于底层的“草根”们自嘲的指称,它最初污秽、不雅的一面逐渐被压抑,反而以一种日益“时髦”的形象成为本土网民最爱用的自我身份表征用语之一。
同时一起走红的,还有其反义词“高富帅”“白富美”。
不难看出,这对矛盾概念的关键在于是否“富”——这里的“富”指的资本的占有量,而不是精神心灵层面的富有与阔达。
近百年来,“屌丝逆袭”的对象已有很大变化,但“逆袭”的精神内核依然如故。
当自诩的草根们看到个人奋斗难以得到物质回报时,便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理想的幻灭。
这种文化一方面折射出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已成为“草根”青年精神上的“不能承受之重”,也隐喻了时代“精神裂变”的潜在危机。
一个普通的互联网词汇,自诩草根们所指代的群体在历史和现实中往往以“底层”“穷二代”“无产者”等概念来呈现,这些词汇都属于社会学等学科考察的政治性概念,也折射了青年内心抗争精神的消退与“去政治化”的时代思潮。
“草根”们在网络世界中自嘲时,也正是内心不满情绪的宣泄。
而“高富帅”也是他们对未来美好幻象的投射及渴望成为的形象。
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土豪”一词在去年迅速蹿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一时间成为朋友圈热句,大有将“高富帅”“白富美”取而代之的势头。
“打土豪,分田地”的昔日政治口号当年对老百姓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土豪”则指的是有稳定房产、资产的人,这和由草根升级而成的“高富帅”有所不同。
草根对“高富帅”的态度可能是不满的、戏谑的,但毕竟存在一种幻想:有一天我也要成为高富帅。
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
这些语言现象通常表
达了大众的思想,心态以及对于时事的看法。
网络流行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代表着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看法以及大众心态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还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之一。
网络流行语往往源于现实中发生的事
件和事物。
人们通过对于这些事件和事物的评论、吐槽以及调侃,创造了各种形式的网络
流行语。
这些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
也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大众心态的变化。
当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某种看法或情绪时,网
络流行语就成为了他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流行语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它们的形式和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出大众心
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总之,网络流行语是反映社会思潮、社会现实和大众心态的一种工具。
它们的形成和
流行不仅代表着语言的变革和发展,更代表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在当今信
息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
指标之一。
时评流行语
时评流行语时评流行语:网络热词与社会现象的互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时评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流行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揭示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
本文将探讨时评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现象。
时评流行语是社会热点事件的产物。
当某个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时,一些富有创意和洞察力的网民会用简洁、生动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些词语往往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们交流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时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符合了人们对于简练、幽默的表达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词语也往往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某种现象或问题。
比如,“内卷”这个词语的流行,反映了当下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压力大的现实;而“躺平”这个词语的兴起,则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生活压力和职场竞争的不满和反抗。
时评流行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它们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能够对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比如,在一些社会事件中,一些时评流行语可能会成为舆论的导向,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某个问题或事件;而在一些政策制定中,政府也可能受到时评流行语的影响,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或完善。
当然,时评流行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时评流行语可能过于偏激或片面,容易引导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一些时评流行语可能存在过度解读或滥用的情况,导致其原意被曲解或误导。
因此,在对待时评流行语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时评流行语呢?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声音的存在。
时评流行语是多元化的体现,我们应该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情感。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面对时评流行语时,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理性思考,不被片面或偏激的观点所左右。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重视时评流行语的作用和影响,加强对其引导和管理,避免其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045文化视角王泉珍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
这里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人们通过微博、QQ等网络媒介进行交际时使用的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些符号、词语和句子。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形式,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一、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现实,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语言是社会的镜子[1],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映射出社会文化的深刻内涵。
我们知道,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而社会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网络流行语通过反映社会现实,来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有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如“我爸是李刚”“被就业”等,有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况的,如“剁手党”“蜗居”“不差钱”等,也有反映网民情感诉求的,如“蒜你狠”“糖高宗”等,还有的是网民自嘲或调侃他人的,如“屌丝”“土豪”等。
总之,网络流行语既是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变化的浓缩与概括,也是丰富的社会文化的折射。
网络流行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土壤中,在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带动人们去关注新事物,加快了社会文化流行、传播的速度。
因此,有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自己的文化功能,这个文化功能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是心理文化的映射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创造出来的,反映网民们普遍的心理,是心理文化的映射[2]。
网民中青年人居多,而青年人普遍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渴求新知识,也喜欢表现自我,彰显个性,同时也会有情绪的宣泄。
网络流行语在反映社情民意时,恰恰满足青年人普遍的心理需求,因此,网络流行语是现代人群特别是青年人心理文化的映射。
【高中议论文阅读】《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阅读答案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所谓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地区出现的广受欢迎的词汇。
它以新鲜的形式表达了特殊的意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有的生态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失幽默和嘲讽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突然兴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反映。
在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的帮助下,它们似乎有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注意到流行语的流行正在加速,有时甚至在几秒钟之内。
因为这些流行语满足了现代人的一些心理期望,引起共鸣,成为其迅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观鸟居鸽子就在这条河的小岛上。
一位美丽的女士,一位绅士。
"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日本去的“u-can流行语奖颁奖仪式上,出自宫崎县知事东国原英夫之口的““必须做点什么”及高中生高尔夫球选手石川辽的昵称““害羞的王子”获得大奖。
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表示,东国原这句当初用在知事选举的口号“它触动了全日本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心弦。
";在低调羞涩的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石川选手独有的自然无造作的表情“让日本人怀旧”。
流行语’情况更为复杂。
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的结果。
"留美博士、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
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作者:于鹏亮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3期摘要: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形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生动性、娱乐性的特点。
同时,网络流行语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发展现状,不仅要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心理需求,而且还要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心态的变化。
在这一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求简心理、求新与求异心理、模仿从众心理是网路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社会心态随着互联网的渐次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特别是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空间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其功能也从网民的自娱自乐到部分反映出公众的某种集体情绪和心理,进而对公共舆论产生了影响。
作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范畴,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首先,国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自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至今仍然是较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
但从总体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不仅研究论文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的文献只是一些初步的语料收集和立足于单独一类或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动态的。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加大,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许多网络流行语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对这些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的探索仍然是滞后的,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地解释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再次,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网络流行语现象不仅引起了语言学研究的兴趣,也激起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至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情。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几种观点:刘伟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生成(包括由网民赋予新意的现有语汇)、传播并最终风行的流行语现象。
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揭示
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揭示陈运普作为时代之镜,流行语映射出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时段大众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心态。
文章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段的流行语,探索流行语与社会大众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引导社会心态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人们生活与工作的节奏普遍加快,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与问题,其中流行语从特定角度反映大众对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心态。
从分析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把脉这个社会,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理念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发展时段的流行语20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新的开端,“翻身”、“解放”等交织着共和国新生之际的激动与冲动,“社会主义好”表达人们对建设新中国充满了无限希望。
已跨越新生时代的60、70年代流行语,一是表达对革命领袖的崇拜与尊敬。
如“毛主席万岁”;二是表现强烈阶级斗争性的时代印记,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三是反映全国性政策指导的流行语汇,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上山下乡”等。
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表达市场活力的“责任制”、劳动致富的“万元户”、体制改革的“下海”、代表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和表现出对改革开放高度认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小平,您好!”等流行语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进入新世纪后,流行语紧跟时代,并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以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打酱油”、“给力”、“雷”等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在时事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层面,折射出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特点。
随着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相关权威研究机构或媒体每年都会发布年度流行词,尤其如邻国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每逢岁末年初也都会发布年度流行汉字,以此表达对过去一年最精确的总结。
如2013年度中国大陆地区为“房”,台湾地区为“假”,日本流行的是“轮”,新加坡“字述一年”活动选“霾”字等。
网络流行语于社会心理学(自写稿)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学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世界日新月异,由此滋生了一批又一批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心理,下面我们就依次分析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
一、网络流行语的现状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称的一种达方式。
其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称呼类,问候类,动作类,其他类,时效性,一年一度的流行语。
网络上的种种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太给力了”这些都是风靡一时的流行语二、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这种行语正是社会生活的在语言层次的反映。
而这些流行语也正来源于社会生活。
比如网上流行的一句:我是打酱油的”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
被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时,受访人的回答“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
“这事不能说太细。
”在央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报道了天津坚持收取55元的车辆通行费,面对记者“天津市每年要偿还的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的提问,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一官员说:“这事儿不能说太细。
”就这样,一句网络流行语被创造了出来,很多讨论社会时事的帖子常能看到连续十几楼跟帖都是“这事楼主说得太细了,下回注意”、“我不能说太细”,有的网友还把“这事不能说太细”制作成车贴免费发放。
这些流行语仅仅是一部分流行语的缩影。
它的衍生与快速流行,有其社会基础。
究其本质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网络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
在网民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
”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
反映社会乱象的流行语
反映社会乱象的流行语
1. “996”工作制:指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 9 小时的工作制度。
这个词反映了一些企业过度追求工作效率,忽视员工权益的现象。
2. “内卷”:形容过度竞争或过度追求成绩、成就的行为,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幸福感降低。
3. “割韭菜”:通常用来形容资本或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或投资者进行欺诈、剥削的行为。
4. “塑料友情”:形容朋友之间的感情虚假、表面化,经不起考验。
5. “坑爹”:字面意思是坑害父亲,后来延伸为指代社会上一些不公正、不道德的行为或事件。
6. “佛系青年”:用来形容那些对生活、工作没有过高期望,不争不抢,顺其自然的年轻人。
这个词反映了一些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应对态度。
7. “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这些流行语以简洁、生动的方式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乱象,引发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2023年十大流行语解读
2023年十大流行语解读一、2023年流行语概述随着网络的发展,每年的流行语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些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变化,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为您解读2023年的十大流行语。
二、2023年十大流行语解读1. 躺平“躺平”是今年热度极高的词汇之一。
它源自于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和对社会的无力感,主张放弃过度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舒适。
2. 内卷“内卷”是指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不断加大投入,使得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但最终收益却难以提升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教育、职场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3. 绝绝子“绝绝子”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表示非常厉害、非常优秀。
它源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被广大网友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4. 破防“破防”原本是指游戏中防御力下降的意思,现在多用来形容人们的情感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了共鸣或者感动。
5. 浅“浅”是今年的新词汇,多用于形容短暂、轻浮的事物或者行为。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快节奏、轻浮化的生活方式。
6. 普信男/普信女“普信男”和“普信女”是网络流行词,指那些长相和能力都一般,但却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自信的人。
这两个词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7. 梗图/梗文“梗图”和“梗文”是指那些根据热点事件或者话题创作出的具有幽默意味的图片或文字。
它们往往能够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8. 种草/拔草“种草”和“拔草”是网络流行词,分别表示对某样事物产生兴趣和消除兴趣。
这两个词汇常常被用于购物和消费领域。
9. 出圈/出警“出圈”是指某个领域的热门话题或人物跨越了原有界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出警”则是形容维护这个界限的行为。
这两个词汇与互联网文化和粉丝文化紧密相关。
10. 卡BUG/开挂“卡BUG”是指在程序或游戏运行过程中利用某些已知或未知的漏洞达到非正常收益或效果。
“开挂”则是形容利用外挂软件等手段作弊的行为。
这两个词汇在游戏和软件开发领域尤为常见。
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分析
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分析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社交活动中。
然而,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以简洁、图像化为特点,使用大量的符号、缩写与网络热词,以追求表达的简洁高效。
其次,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时尚性和更新性,能够迅速捕捉流行热点,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心态。
最后,网络语言还具有互动性和娱乐性,通过幽默、夸张等手法吸引用户的眼球。
三、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的关系1. 网络语言反映社会心态的变迁网络语言在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迁。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观念的改变,导致了网络上婚姻用语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表达婚姻状态和关系的网络热词,如“毒鸡汤”、“吃瓜群众”等。
这些网络语言的形成与流行,折射了人们对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的变化。
2. 网络语言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对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例如,一些网络用语的流行与推广,可能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通过网络语言的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影响社会心态。
3. 网络语言的利弊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既带来了便捷与乐趣,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在网络语言泛滥的环境下,人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此外,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可能导致信息隔离和价值观念的碎片化。
四、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的互动关系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心态对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流行产生着影响,而网络语言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心态的形成。
例如,在一些特殊时期或社会事件中,人们的情绪与心态会通过网络语言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心态。
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
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网络流行语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它们源于网民的创造力和幽默感,通过迅速传播实现了娱乐、沟通和表达的功能。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一些负面的观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使得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网络流行语往往独具特色和创意,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能够把复杂的事物以幽默的形式传达给大众,使得互联网的氛围更加轻松活泼。
这些流行语往往包含了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群体的共同语言,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其中,也提升了网络交流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其次,网络流行语也起到了一种社会调研的作用。
通过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众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流行文化等的看法和态度。
这对于分析社会风向、舆论导向、公众心态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理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动态。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
首先,一些网络流行语存在较大的文化隔阂。
有些流行语是特定地区、特定年龄群体甚至特定爱好者圈子中才被熟知和使用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沟通障碍,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
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使用不当、低俗、侮辱性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不仅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也有可能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消亡都非常迅速。
因此,一些网络流行语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流行一时的网络热词也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这使得它们的实际影响力和持久性有限。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文化,提升了网络交流的趣味性和亲近感。
它们往往反映了大众的情绪、讽刺和调侃,对分析社会心态和调研社会舆论有一定帮助,并带来了商业机会。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隔阂、低俗不当以及时效性等。
我们在使用和评价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应当注意尊重他人的感情和价值观,合理把握使用时机与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2014级)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摘要】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更加快速发展,网民数量激增,使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流行语也因此出现。
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是仅仅存在于网络世界,它已经扩散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情绪、生存方式的风向标。
网络流行语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表达,也包含着对社会消极因素的讽喻,揭示出社会现实和大众的心态。
从网络流行语着手来探究人民现实,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社会。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思潮;社会现实;大众心态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现实、现象的重要社会意识形态,它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新路径和新载体。
从当前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发育发展和传播来看,其与现实社会思潮的差异性日益显现。
网络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传播的关键性载体,对于这些社会思潮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亦可简称为网络热词,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它是网络传媒高度发展出现的一个代表。
网络新媒体平台为新思潮、新文化萌芽与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杨的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去政治化、去中心化的文化样式。
人们追求言论自由,追求个人话语权和自我意识崛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此相对宽松、自由的大环境下,借助网络的大平台,网络流行语顺势产生,并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重要代表,表现尤为活跃,成为当下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景观。
作为普通网民实现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网络现象,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超凡活力已经扩散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8]、社会现实、大众情绪与心态的风向标,,它的社会影响力也正在不断地提高和扩大。
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表现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1]。
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到来与覆盖,映射在语言上就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5.3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39.9%。
其中女性为45%,男性比例为55%。
初中及以上学历人群占90.8%。
20-30岁网民占55.7%[3]。
以上而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群体是学生。
正是这样特殊的群体构成了我国的网络社会。
青年人成为网络世界里的最为活跃“公民”。
他们以一种无所畏惧和颠覆传统的创新精神在网络表达中以独具特色的话语姿态张扬个性宣泄情感,呈现思想表达诉求,创造出极具时代感的新锐网络流行语体[4]。
总而言之,网络流行语通过社交网络发声,中国网民们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网络语言,从而在网络上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民间话语体系以及舆论场。
“给力”、“屌丝”、“正能量”、“你幸福吗”等等,几乎每一个网络流行语,都表达了一种社会心理。
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着急剧变化。
以社会阶层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也处在一次重新建构的过程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门槛较低、限制较少的网络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场所,以表达社会转型期中强烈的不适应情绪,以及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内心追求。
二、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现实在网络上的投影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 因为它是一种符号,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2]。
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现实来说。
安居乐业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通最平实的生活梦想,可面对如今的房价,这种生活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蜗居”、“蚁族”、“逃离北上广”,这类词语也因之为人们所熟悉。
“蜗居”,顾名思义,就是指像蜗牛背上的壳那样小的房子。
这是一个深刻的比喻。
人们的生活梦想已经挤压的如此之小,大概连愤怒都不会有了。
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远在天边,于是“蚁族”随之出现。
所谓“蚁族”,顾名思义,就是指像蚂蚁一样的族群,多用来指没有房子,成天在外奔波的,勤奋工作的年轻人。
“蚁族”这个词语表现出这类年轻人坚忍不拔,脚踏实地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定。
可是,当这种奋斗和拼搏并不能让理想实现时,“逃离北上广”便成为他们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放弃也需要勇气,梦想可以重新筑起。
与激烈的竞争紧密相连的是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竞争越激烈,压力就越大。
网络流行语“鸭梨山大”正是这种卒十会现实的反映。
“鸭梨山大”以谐音的方式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大”的内涵,却同时也揭示出面对压力的人们举重若轻的乐观心态:“鸭梨”并不可怕,吃掉它,生活仍然美好,日子照常甜蜜幸福。
我们倡导和谐社会,但是,我们总是不是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不时看见不和谐的现象。
一个河北保定的官二代开车肇事,冲着警察大喊:“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 ”一时之间,“我爸是李刚”便蹿红网络。
这显示出大众对社会特权的大大不满和严肃抗议。
还有后来的“恨爸不成刚”,则是对那种滥用职权的现象的谴责和鄙视。
我们还可以梳理这些年里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明显的“权利诉求”:对抗不平等,即追求平等。
“屌丝”、“土豪”、“高富帅”、“矮矬穷”、“白富美”等中国互联网上使用相当频繁的流行语也是网络社会去权威化、去权力化潮流的鲜明体现。
然而,社交网络中“屌丝”的走红、对“高富帅”的病态仰视与草根阶层占领网络舆论场却难以画上等号。
以汇集网络民意最多的社交网络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社交网站用户中个人月收入在3001-5000元、5001-8000元的群体占比明显高于整体网民;与全国网民总体相比,农村用户低于全国水平。
换言之,不少自嘲为“屌丝”、热忠于“比惨”的并非是真正的“屌丝”。
但网民们通过一种群体自嘲的方式,在虚拟社区完成了一次次对自身社会身份诉求的集中表达。
传统上,在一个社会中,个人的合法性身份是由社会的主流观点决定的,例如按照收入水平、以受教育程度等来划分。
但当这种被赋予的合法性身份与个人心理认知产生差距甚至矛盾的时候,个人就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反抗。
当大多数非“屌丝”的人都自嘲为“屌丝”的时候,其背后隐含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结构问题:权力极化,底层基数庞大,而各阶层间的流通机制匮乏。
虽然国家经济一直在发展进步,可是与屌丝人群似乎无关,工资涨了,物价更涨了。
生活依然没有多大的提高。
人们习惯于“被代表”、“被发展”、“被幸福”,自身经历着充满无力感、缺乏尊严感的真实生活(包括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生活),与主流观点所赋予的生存状态形成了鲜明反差,自称“屌丝”成为很多人去社会阶层化诉求的表述方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在网络上的投影。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后,教育制度已经无法承载社会底层人员向上流动的功能,先天性因素逐渐成为获取阶层地位的关键,后天性的个人努力却越来越微不足道,青年阶层出现固化现象。
所谓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已经难以在当下日益断裂的社会里再现。
继“干爹”、“干妈”和“土豪丈母娘”之后,攀附“土豪”,“和土豪做朋友”成为出身底层的“无爹可拼”青年“曲线救国”的新路径。
在“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流行语的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公众自嘲的生活态度[6]。
普通民众对于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阶层固化的残酷社会现实,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服。
三、网络流行语反映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大众心态。
面对上涨的物价,飙升的房价,激励的竞争,无穷的压力,以及某些人的特权,大众在愤怒、不满、抗议中奋斗、拼搏,但也难免失去归属感。
“神马都是浮云”就是这一心理状态的牛动反映。
“神马”和“什么”谐音,“浮云”即指漂浮的云朵,隐喻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神马都是浮云”以谐音和隐喻的方式,不仅表达出诙谐和无奈的心理,而且暗示了大众无处依归、找不到精神家园的漂泊感。
也即是说,流行语一方面能够反映目前中国社会结构下人们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人们抱团取暖的倾向。
“屌丝”的流行即是一种体现,而“元芳,你怎么看?”和“你幸福吗?”这两个疑问式表达的流行语则反映了人们寻求归属的社会心理。
深入去看,“元芳,你怎么看?”是“事有蹊跷”的潜台词。
而央视节目播出后,网络上每一次“你幸福吗?”的调侃,总带有网民“我并不幸福”的内心独白。
两个疑问背后都带有网民大量的质疑,中国社会上太多有蹊跷的事情,以及人们内心并不强烈的幸福感使这两个疑问能够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通过一次次地问出“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人们在网络上走到一起,用质疑式的情绪宣泄,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对政府机构、官员的不信任和质疑心理的符号,同时也成为网民集体对获取平等话语权的期待和渴望的表达。
进人21世纪的十几年,是中国社会转剧剧烈、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
当前社会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为国家快速发展感到振奋, 另一方面又纠结于社会矛盾带来的代价和阵痛, 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两级分化问题,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社会分层已成事实。
社会分层及其固化的问题在青年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出身下层的青年向上流动的困难远远大于前20年。
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以及“我奋斗了十八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等文章写出了普遍存在的由于先天因素而非后天努力而导致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即富成为富的理由,穷成为穷的原因。
"网络上频频爆出的炫富的、拼爹事件又加重了屌丝青年改善现状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网络上涌现了郭美美公开炫富、贵州某县长女儿晒奢侈品、大学新生坐千万豪车来校报到、官二代打死交警以及李双江之子开宝马车打人等权力炫富事件,这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一方面使人愤怒,,另一方面又使人感到改变困境时自身力量的薄弱, 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归到屌丝群体。
我们就此拿“屌丝”一词做代表来分析普通大众的心态。
“屌丝”等词起源于百度贴吧的“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中“粉丝”称谓的恶搞,后经发酵逐渐形成了以“乐于认为自己出身卑微、相貌平凡、收入低下”为特点的“屌丝文化”,这与另外的一个网络流行词“土豪”相比,穷是其最大的特征, 自嘲是其最常用的武器。
(一)一无所有: 财富贫乏的自嘲心态新的产业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当代青年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他们也是最大的重负者,他们承担更大的生存竞争压力。
来自农村和县级市的大学生面临着上大学时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大学毕业后成为“蚁族”的窘迫现实。
这些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他们依然在社会底层奋斗。
在青年期遭遇长期经济贫困,成为了城市“屌丝”的主流。
对于自己所处社会底层或者边缘现状的认知、不满和无力感都化为自嘲态度, 从而实现一种心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