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幢(居建)围护结构隔热计算书

合集下载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计算书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计算书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计算书建设单位: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子项名称):某某某期(某#楼)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号:xx专业:建筑设计部门:特种结构工作室电算程序名称:xx建筑节能设计软件BECS计算手册名称:本专业计算书共 1 本第 1 本页数16计算书计算内容: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计算计算:某校核:某审核:某工程设计证书:xx202x年09月目录1.建筑概况 (3)2.评价依据 (3)3.评价目标与方法 (3)3.1评价目标 (3)3.2评价方法 (3)4.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4)4.1基本设置 (4)4.2室外空气温度 (5)4.3室外太阳辐射照度 (5)4.4室内空气温度 (6)5.工程材料 (7)6.工程构造 (7)6.1屋顶构造 (7)6.1.1屋顶构造一 (7)6.2外墙构造 (8)6.2.1外墙构造一 (8)6.3热桥柱构造 (11)6.3.1热桥柱构造一 (11)6.4热桥梁构造 (14)6.4.1热桥梁构造一 (14)7.验算结论 (16)7.1自然通风房间 (16)1建筑概况工程名称某某某期(某#楼)工程地点某省-某市地理位置北纬:xx东经:xx气候子区夏热冬暖南区大气透明度等级 5建筑面积地上xx㎡地下0㎡建筑层数地上32 地下0建筑高度101.6m结构类型剪力墙结构2评价依据1. 《某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5/029-202x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某0176-202x)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2x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5. 施工图、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3评价目标与方法3.1评价目标1.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屋顶和外墙的隔热性能应满足要求。

2.通过房间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计算,判断是否不大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给出的内表面最高温度。

3.2评价方法1.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及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应符合表3.2.1的要求:表3.2.1 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的限值房间类型自然通风房间空调房间重质围护结构(D≥2.5)轻质围护结构(D<2.5)内表面最高温度≤te.max≤t i+2≤t i+32.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及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应符合表3.2.2的要求:表3.2.2 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的限值房间类型自然通风房间空调房间重质围护结构轻质围护结构(D ≥2.5)(D <2.5) 内表面最高温度≤ t e.max≤t i +2.5≤t i +3.5表中:max i θ⋅—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 某0176-202x 附录C.3 的规定计算;—室内空气温度,()。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结露计算分析报告书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结露计算分析报告书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结露计算分析报告书一、计算依据I.《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3.《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20194.《建筑幕墙》GBZT21086-2007二、规范要求及计算方法1规范要求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的要求和规定:4.2.1建筑外围护结构应具有抵御冬季室外气温作用和气温波动的能力,非透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差应控制在本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4.2.11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表面结露验算,并应采取保温措施,确保热桥内表面温度高于房间空气露点温度。

4.2.12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表面结露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规定。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ZT50378-2019的要求和规定:5.1.7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2计算方法及工具1、建筑的地面、地下室外墙应按热工规范第5.4节和第5.5节的要求进行保温验算。

2、围护结构平壁部分的内表面温度应按热工规范第3.4.16条计算。

热桥部分的内表面温度应采用符合本规范附录第C.2.4条规定的软件计算,或通过其他符合本规范附录第C.2.5条规定的二维或三维稳态传热软件计算得到。

3、PKPM热桥线传热系数计算模块是对围护结构热桥问题开发了专门的二维温度场计算软件,作为节能设计标准配套的热桥计算的分析工具。

本软件用ViSUa1C++6.0开发而成。

可以模拟多达20万个温度节点的二维空间温度分布,可以获取所模拟围护结构的温度分布、边界热流和露点温度等信息,并给出包含热桥部位的线传热系数,能够很好地处理建筑围护结构的热传导问题。

三、结露分析1采暖房间热桥楼板结露分析1.1规范要求墙体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差A1w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注:Z∖1w=ti-0i*g1.2计算条件1、计算地点:重庆市区2、室内计算温度ti(空调房间):18C3、室外计算温度te:3.684、冬季室内相对湿度:60%5、露点温度td:10.141.3采暖房间热桥楼板围护结构做法1.4采暖房间热桥楼板结露判定未考虑密度和温差修正的外墙内表面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θi*w=ti-(Ri∕ROw)*(ti-te)式中:θi*w一墙体内表面温度(C)te一室外计算温度(C)Ri——内表面换热阻(∏?・K)AVROw——墙体传热阻(O?・K)∕W带入上述公式计算,本项目最不利热桥内表面温度为:0i*w=18-0.11∕0.72*(18-3.68)=15.822采暖房间屋面结露分析2.1规范要求屋面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差Atr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围护结构传热计算案例

围护结构传热计算案例

围护结构传热计算案例那咱就来一个围护结构传热计算的案例。

就说小明家的房子吧,咱来算算他家卧室的围护结构传热。

一、已知条件。

1. 卧室的外墙。

这外墙是普通的砖墙,厚度是240毫米(也就是0.24米哦)。

砖墙的导热系数呢,查了资料是0.81瓦/(米·开尔文)。

墙的内表面温度大概是18℃,外表面温度是5℃。

这内外表面温度可很重要呢,就像墙两边的冷热小世界的温度代表。

2. 窗户。

窗户是普通的单层玻璃窗户,面积有3平方米。

玻璃的导热系数是0.96瓦/(米·开尔文),玻璃的厚度是5毫米(0.005米)。

窗户内表面温度也是18℃,外表面温度因为直接和外面冷空气接触,是4℃。

3. 屋顶。

屋顶是平屋顶,构造是100毫米(0.1米)厚的混凝土板,混凝土板的导热系数是1.74瓦/(米·开尔文)。

屋顶内表面温度17℃,外表面温度3℃。

二、计算过程。

1. 外墙的传热计算。

首先根据傅立叶定律,传热热流密度q =λ×(t1 t2)/d。

这里λ是导热系数,t1和t2是内外表面温度,d是墙的厚度。

把数值代进去,q = 0.81×(18 5)/0.24 = 43.875瓦/平方米。

那整个外墙的传热量Q呢?如果外墙面积是15平方米,Q = q×A = 43.875×15 = 658.125瓦。

这就像有个小暖炉以这个功率在给外面散热呢。

2. 窗户的传热计算。

同样根据傅立叶定律,q =λ×(t1 t2)/d。

对于窗户,q = 0.96×(18 4)/0.005 = 2688瓦/平方米。

整个窗户的传热量Q = q×A = 2688×3 = 8064瓦。

哇,这窗户散热可真厉害,就像个大窟窿在呼呼地往外散热量。

3. 屋顶的传热计算。

还是用傅立叶定律,q = 1.74×(17 3)/0.1 = 243.6瓦/平方米。

假设屋顶面积是20平方米,那Q = q×A = 243.6×20 = 4872瓦。

5.2.3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计算书

5.2.3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计算书

1#楼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计算书(居住建筑)提供者:XX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绿色建筑咨询中心电话:0635-XXXXXX传真:0635-XXXXXX地址:山东省XXX市XX区XX路X号日期:2017-05目录一、项目概况3二、建筑信息3三、设计依据3四、体形系数3五、参考标准3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汇总表5七、结论5一、项目概况二、建筑信息三、设计依据1.《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7_5026_2014)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4.《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四、体形系数五、参考标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依据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有关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条目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10%,得10分。

注: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外窗/幕墙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比《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表4.2.2-5规定的现行值高出5%或10%,即可判定满足该条款。

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汇总表注:1.东西向窗墙比小于0.2,外窗遮阳系数不做要求。

2.该汇总表传热系数设计值来源于 5.1.1 1#楼节能计算书、节能登记表。

七、结论根据计算,该工程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的相关标准规定,提高幅度达到10%。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3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10%,”本项目得10分。

围挡结构整体计算书(一般情况)

围挡结构整体计算书(一般情况)

围挡结构整体计算书1设计依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2计算简图计算简图(圆表示支座,数字为节点号)3荷载与组合结构重要性系数:1.003.1节点荷载3.2单元荷载1)工况号:恒载1、间距400范围外围护板自重:0.11KN/m2*0.4m=0.044KN/m(取0.05KN/m)序号类型方向Q1 Q2 X1(mm) X2(mm)1 分布荷载Z -0.05 -0.05 0.0 0.0 单元荷载分布图:恒载分布图2)工况号:活载1、人员触碰、倚靠产生的荷载:0.3KN/m2*0.4m=0.12KN(取0.2KN)序号类型方向Q1 Q2 X1(mm) X2(mm)1 分布荷载3-3轴0.2 0.2 0.0 0.0 单元荷载分布图:活载分布图3)3)工工况号:最不利风荷载50年基本风压:0.55KN/m2单独墙体体形系数:1.3地面粗糙度:B基本风压设计值:0.55KN/m2*1.3*1.0*1.7=1.215KN/m2间距400mm范围内风荷载值:1.215KN/m2*0.4m=0.49kN/m序号类型方向Q1 Q2 X1(mm) X2(mm)1 分布荷载3-3轴0.49 0.49 0.0 0.0 单元荷载分布图:风荷载分布图3.3其它荷载(1).地震作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上海规程)(DBJ08-9-92)地震烈度:7度(0.10g)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8计算振型数:3建筑结构阻尼比:0.040特征周期值:0.90地震影响:多遇地震场地类别:Ⅳ类地震分组:第一组周期折减系数:1.00地震力计算方法:振型分解法振型号周期(秒)1 0.20722 0.20723 0.1915(2).温度作用计算温差1:21.0度计算温差2:-19.0度3.4荷载组合(1)1.20恒载+1.40活载工况1(2)1.20恒载+1.40风载工况2(3)1.20恒载+1.40活载工况1+1.40x0.60风载工况2(4)1.20恒载+1.40x0.70活载工况1+1.40风载工况2(5)1.00恒载+1.40风载工况2(6)1.20恒载+1.40温度荷载(7)1.20恒载+1.40温度荷载(8)1.20恒载+1.40活载工况1+1.40x0.60温度荷载(9)1.20恒载+1.40活载工况1+1.40x0.60温度荷载(10)1.20恒载+1.40x0.70活载工况1+1.40温度荷载(11)1.20恒载+1.40x0.70活载工况1+1.40温度荷载(12)1.20恒载+1.40风载工况2+1.40x0.60温度荷载(13)1.20恒载+1.40风载工况2+1.40x0.60温度荷载(14)1.20恒载+1.40x0.60风载工况2+1.40温度荷载(15)1.20恒载+1.40x0.60风载工况2+1.40温度荷载(16)1.20恒载+1.40活载工况1+1.40x0.60风载工况2+1.40x0.60温度荷载(17)1.20恒载+1.40活载工况1+1.40x0.60风载工况2+1.40x0.60温度荷载(18)1.20恒载+1.40x0.70活载工况1+1.40风载工况2+1.40x0.60温度荷载(19)1.20恒载+1.40x0.70活载工况1+1.40风载工况2+1.40x0.60温度荷载(20)1.20恒载+1.40x0.70活载工况1+1.40x0.60风载工况2+1.40温度荷载(21)1.20恒载+1.40x0.70活载工况1+1.40x0.60风载工况2+1.40温度荷载(22)1.20恒载+1.20x0.50活载工况1+1.30水平地震4内力位移计算结果4.1内力4.1.1最不利内力各效应组合下最大支座反力设计值(单位:kN、kN.m)节点号控制组合号组合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x最大 6 1 -0.1 0.1 3.8 -0.9 -0.3 0.0 Ny最大 4 1 -3.9 9.6 3.4 -21.7 -7.0 0.5 Nz最大 6 1 -0.1 0.1 3.8 -0.9 -0.3 0.0 Mx最大 6 1 -0.1 0.1 3.8 -0.9 -0.3 0.0 My最大 6 1 -0.1 0.1 3.8 -0.9 -0.3 0.0 Mz最大 4 1 -3.9 9.6 3.4 -21.7 -7.0 0.5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523 合力最大4 1 -3.9 9.6 3.4 -21.7 -7.0 0.5 Nx最小 4 1 -3.9 9.6 3.4 -21.7 -7.0 0.5 Ny最小 6 1 -0.1 0.1 3.8 -0.9 -0.3 0.0 Nz最小 5 1 -3.0 7.5 2.9 -16.9 -5.5 0.4 Mx最小 4 1 -3.9 9.6 3.4 -21.7 -7.0 0.5 My最小 4 1 -3.9 9.6 3.4 -21.7 -7.0 0.5 Mz最小 6 1 -0.1 0.1 3.8 -0.9 -0.3 0.0 Nx最大 6 1 -0.1 -0.0 6.6 -1.0 -0.3 0.0 Ny最大 4 1 -3.4 14.7 6.8 -26.5 -7.1 0.4 Nz最大 4 1 -3.4 14.7 6.8 -26.5 -7.1 0.4 Mx最大 6 1 -0.1 -0.0 6.6 -1.0 -0.3 0.0 My最大 6 1 -0.1 -0.0 6.6 -1.0 -0.3 0.0 Mz最大 4 1 -3.4 14.7 6.8 -26.5 -7.1 0.4525 合力最大4 1 -3.4 14.7 6.8 -26.5 -7.1 0.4 Nx最小 4 1 -3.4 14.7 6.8 -26.5 -7.1 0.4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y最小 6 1 -0.1 -0.0 6.6 -1.0 -0.3 0.0 Nz最小 5 1 -2.7 11.4 5.7 -20.6 -5.6 0.3 Mx最小 4 1 -3.4 14.7 6.8 -26.5 -7.1 0.4 My最小 4 1 -3.4 14.7 6.8 -26.5 -7.1 0.4 Mz最小 6 1 -0.1 -0.0 6.6 -1.0 -0.3 0.0 Nx最大 6 1 -0.3 -0.1 6.6 -0.4 -0.2 0.0 Ny最大 4 1 -2.8 7.9 8.3 -14.4 -4.4 0.2 Nz最大 4 1 -2.8 7.9 8.3 -14.4 -4.4 0.2 Mx最大 6 1 -0.3 -0.1 6.6 -0.4 -0.2 0.0 My最大 6 1 -0.3 -0.1 6.6 -0.4 -0.2 0.0 Mz最大 4 1 -2.8 7.9 8.3 -14.4 -4.4 0.2647 合力最大4 1 -2.8 7.9 8.3 -14.4 -4.4 0.2 Nx最小 4 1 -2.8 7.9 8.3 -14.4 -4.4 0.2 Ny最小 6 1 -0.3 -0.1 6.6 -0.4 -0.2 0.0 Nz最小 6 1 -0.3 -0.1 6.6 -0.4 -0.2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x最小 4 1 -2.8 7.9 8.3 -14.4 -4.4 0.2 My最小 4 1 -2.8 7.9 8.3 -14.4 -4.4 0.2 Mz最小 6 1 -0.3 -0.1 6.6 -0.4 -0.2 0.0 Nx最大 6 1 -0.3 -0.1 5.4 -0.2 -0.3 0.0 Ny最大 6 1 -0.3 -0.1 5.4 -0.2 -0.3 0.0 Nz最大 6 1 -0.3 -0.1 5.4 -0.2 -0.3 0.0 Mx最大 6 1 -0.3 -0.1 5.4 -0.2 -0.3 0.0 My最大 6 1 -0.3 -0.1 5.4 -0.2 -0.3 0.0 Mz最大22 4 -1.6 -0.3 5.1 -1.6 -1.4 0.0648 合力最大4 1 -8.9 -1.1 3.5 -9.6 -8.1 0.0 Nx最小 4 1 -8.9 -1.1 3.5 -9.6 -8.1 0.0 Ny最小 4 1 -8.9 -1.1 3.5 -9.6 -8.1 0.0 Nz最小 5 1 -6.9 -0.8 3.0 -7.5 -6.4 0.0 Mx最小 4 1 -8.9 -1.1 3.5 -9.6 -8.1 0.0 My最小 4 1 -8.9 -1.1 3.5 -9.6 -8.1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z最小22 3 -1.3 -0.2 5.2 -1.4 -1.2 0.0 Nx最大 6 1 0.2 -0.5 9.3 -0.3 -0.2 0.0 Ny最大 4 1 -6.3 8.2 9.1 -10.4 -7.1 -0.4 Nz最大 6 1 0.2 -0.5 9.3 -0.3 -0.2 0.0 Mx最大 6 1 0.2 -0.5 9.3 -0.3 -0.2 0.0 My最大 6 1 0.2 -0.5 9.3 -0.3 -0.2 0.0 Mz最大 6 1 0.2 -0.5 9.3 -0.3 -0.2 0.0649 合力最大4 1 -6.3 8.2 9.1 -10.4 -7.1 -0.4 Nx最小 4 1 -6.3 8.2 9.1 -10.4 -7.1 -0.4 Ny最小 6 1 0.2 -0.5 9.3 -0.3 -0.2 0.0 Nz最小 5 1 -4.9 6.3 7.6 -8.1 -5.5 -0.3 Mx最小 4 1 -6.3 8.2 9.1 -10.4 -7.1 -0.4 My最小 4 1 -6.3 8.2 9.1 -10.4 -7.1 -0.4 Mz最小 4 1 -6.3 8.2 9.1 -10.4 -7.1 -0.4 Nx最大 4 1 9.4 12.8 19.2 -18.4 5.5 0.8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y最大 4 1 9.4 12.8 19.2 -18.4 5.5 0.8 Nz最大 4 1 9.4 12.8 19.2 -18.4 5.5 0.8 Mx最大 6 1 0.0 0.3 10.2 -0.4 0.0 0.0 My最大 4 1 9.4 12.8 19.2 -18.4 5.5 0.8 Mz最大 4 1 9.4 12.8 19.2 -18.4 5.5 0.8650 合力最大4 1 9.4 12.8 19.2 -18.4 5.5 0.8 Nx最小6 1 0.0 0.3 10.2 -0.4 0.0 0.0 Ny最小 6 1 0.0 0.3 10.2 -0.4 0.0 0.0 Nz最小 6 1 0.0 0.3 10.2 -0.4 0.0 0.0 Mx最小 4 1 9.4 12.8 19.2 -18.4 5.5 0.8 My最小 6 1 0.0 0.3 10.2 -0.4 0.0 0.0 Mz最小 6 1 0.0 0.3 10.2 -0.4 0.0 0.0 Nx最大 4 1 7.1 9.9 3.9 -13.0 0.2 1.1 Ny最大 4 1 7.1 9.9 3.9 -13.0 0.2 1.1 Nz最大 6 1 0.2 -0.1 13.7 -0.3 -0.1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x最大 6 1 0.2 -0.1 13.7 -0.3 -0.1 0.0 My最大 4 1 7.1 9.9 3.9 -13.0 0.2 1.1 Mz最大 4 1 7.1 9.9 3.9 -13.0 0.2 1.1651 合力最大6 1 0.2 -0.1 13.7 -0.3 -0.1 0.0 Nx最小 6 1 0.2 -0.1 13.7 -0.3 -0.1 0.0 Ny最小 6 1 0.2 -0.1 13.7 -0.3 -0.1 0.0 Nz最小 5 1 5.5 7.7 3.8 -10.1 0.1 0.9 Mx最小 4 1 7.1 9.9 3.9 -13.0 0.2 1.1 My最小22 3 1.0 1.2 12.4 -1.8 -0.1 0.2 Mz最小 6 1 0.2 -0.1 13.7 -0.3 -0.1 0.0 Nx最大 6 1 -0.3 -0.4 5.1 -0.1 -0.3 0.0 Ny最大 6 1 -0.3 -0.4 5.1 -0.1 -0.3 0.0 Nz最大 4 1 -10.7 -8.0 5.5 -3.7 -8.9 0.9 Mx最大 6 1 -0.3 -0.4 5.1 -0.1 -0.3 0.0 My最大 6 1 -0.3 -0.4 5.1 -0.1 -0.3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z最大 4 1 -10.7 -8.0 5.5 -3.7 -8.9 0.9652 合力最大4 1 -10.7 -8.0 5.5 -3.7 -8.9 0.9 Nx最小 4 1 -10.7 -8.0 5.5 -3.7 -8.9 0.9 Ny最小 4 1 -10.7 -8.0 5.5 -3.7 -8.9 0.9 Nz最小 5 1 -8.4 -6.2 4.6 -2.9 -6.9 0.7 Mx最小 4 1 -10.7 -8.0 5.5 -3.7 -8.9 0.9 My最小 4 1 -10.7 -8.0 5.5 -3.7 -8.9 0.9 Mz最小 6 1 -0.3 -0.4 5.1 -0.1 -0.3 0.0 Nx最大 6 1 -0.6 0.5 6.3 -0.9 -0.4 0.1 Ny最大 4 1 -25.7 25.0 6.7 -24.8 -12.6 2.9 Nz最大 4 1 -25.7 25.0 6.7 -24.8 -12.6 2.9 Mx最大 6 1 -0.6 0.5 6.3 -0.9 -0.4 0.1 My最大 6 1 -0.6 0.5 6.3 -0.9 -0.4 0.1 Mz最大 4 1 -25.7 25.0 6.7 -24.8 -12.6 2.9653 合力最大4 1 -25.7 25.0 6.7 -24.8 -12.6 2.9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x最小 4 1 -25.7 25.0 6.7 -24.8 -12.6 2.9 Ny最小 6 1 -0.6 0.5 6.3 -0.9 -0.4 0.1 Nz最小 5 1 -20.0 19.5 5.6 -19.4 -9.8 2.3 Mx最小 4 1 -25.7 25.0 6.7 -24.8 -12.6 2.9 My最小 4 1 -25.7 25.0 6.7 -24.8 -12.6 2.9 Mz最小 6 1 -0.6 0.5 6.3 -0.9 -0.4 0.1 Nx最大 4 1 8.6 22.3 7.0 -25.0 -5.2 0.6 Ny最大 4 1 8.6 22.3 7.0 -25.0 -5.2 0.6 Nz最大 4 1 8.6 22.3 7.0 -25.0 -5.2 0.6 Mx最大 6 1 0.7 0.3 7.0 -0.9 -0.2 0.0 My最大 6 1 0.7 0.3 7.0 -0.9 -0.2 0.0 Mz最大 4 1 8.6 22.3 7.0 -25.0 -5.2 0.6655 合力最大4 1 8.6 22.3 7.0 -25.0 -5.2 0.6 Nx最小 6 1 0.7 0.3 7.0 -0.9 -0.2 0.0 Ny最小 6 1 0.7 0.3 7.0 -0.9 -0.2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z最小 5 1 6.7 17.4 5.9 -19.5 -4.1 0.5 Mx最小 4 1 8.6 22.3 7.0 -25.0 -5.2 0.6 My最小 4 1 8.6 22.3 7.0 -25.0 -5.2 0.6 Mz最小 6 1 0.7 0.3 7.0 -0.9 -0.2 0.0 Nx最大 6 1 0.3 0.1 6.9 -0.9 -0.4 0.0 Ny最大 4 1 -2.5 18.3 6.7 -26.4 -9.7 0.3 Nz最大 6 1 0.3 0.1 6.9 -0.9 -0.4 0.0 Mx最大 6 1 0.3 0.1 6.9 -0.9 -0.4 0.0 My最大 6 1 0.3 0.1 6.9 -0.9 -0.4 0.0 Mz最大 4 1 -2.5 18.3 6.7 -26.4 -9.7 0.3657 合力最大4 1 -2.5 18.3 6.7 -26.4 -9.7 0.3 Nx最小 4 1 -2.5 18.3 6.7 -26.4 -9.7 0.3 Ny最小6 1 0.3 0.1 6.9 -0.9 -0.4 0.0 Nz最小 5 1 -1.9 14.3 5.6 -20.6 -7.6 0.2 Mx最小 4 1 -2.5 18.3 6.7 -26.4 -9.7 0.3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y最小 4 1 -2.5 18.3 6.7 -26.4 -9.7 0.3 Mz最小 6 1 0.3 0.1 6.9 -0.9 -0.4 0.0 Nx最大 6 1 0.2 0.1 6.8 -0.9 -0.4 0.0 Ny最大 4 1 -5.3 15.9 7.4 -25.5 -10.5 0.3 Nz最大 4 1 -5.3 15.9 7.4 -25.5 -10.5 0.3 Mx最大 6 1 0.2 0.1 6.8 -0.9 -0.4 0.0 My最大 6 1 0.2 0.1 6.8 -0.9 -0.4 0.0 Mz最大 4 1 -5.3 15.9 7.4 -25.5 -10.5 0.3659 合力最大4 1 -5.3 15.9 7.4 -25.5 -10.5 0.3 Nx最小 4 1 -5.3 15.9 7.4 -25.5 -10.5 0.3 Ny最小6 1 0.2 0.1 6.8 -0.9 -0.4 0.0 Nz最小 5 1 -4.1 12.4 6.1 -19.9 -8.2 0.2 Mx最小 4 1 -5.3 15.9 7.4 -25.5 -10.5 0.3 My最小 4 1 -5.3 15.9 7.4 -25.5 -10.5 0.3 Mz最小 6 1 0.2 0.1 6.8 -0.9 -0.4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x最大 6 1 0.2 -0.0 7.2 -0.8 -0.3 0.0 Ny最大 4 1 -5.7 13.7 4.9 -23.1 -9.0 0.3 Nz最大 6 1 0.2 -0.0 7.2 -0.8 -0.3 0.0 Mx最大 6 1 0.2 -0.0 7.2 -0.8 -0.3 0.0 My最大 6 1 0.2 -0.0 7.2 -0.8 -0.3 0.0 Mz最大 4 1 -5.7 13.7 4.9 -23.1 -9.0 0.3661 合力最大4 1 -5.7 13.7 4.9 -23.1 -9.0 0.3 Nx最小 4 1 -5.7 13.7 4.9 -23.1 -9.0 0.3 Ny最小 6 1 0.2 -0.0 7.2 -0.8 -0.3 0.0 Nz最小5 1 -4.4 10.6 4.2 -18.0 -7.0 0.2 Mx最小 4 1 -5.7 13.7 4.9 -23.1 -9.0 0.3 My最小 4 1 -5.7 13.7 4.9 -23.1 -9.0 0.3 Mz最小 6 1 0.2 -0.0 7.2 -0.8 -0.3 0.0 Nx最大 6 1 0.1 0.2 4.7 -0.8 -0.3 0.0 Ny最大 4 1 -4.4 11.2 10.1 -20.9 -6.6 0.1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z最大 4 1 -4.4 11.2 10.1 -20.9 -6.6 0.1 Mx最大 6 1 0.1 0.2 4.7 -0.8 -0.3 0.0 My最大 6 1 0.1 0.2 4.7 -0.8 -0.3 0.0 Mz最大 4 1 -4.4 11.2 10.1 -20.9 -6.6 0.1663 合力最大4 1 -4.4 11.2 10.1 -20.9 -6.6 0.1 Nx最小 4 1 -4.4 11.2 10.1 -20.9 -6.6 0.1 Ny最小 6 1 0.1 0.2 4.7 -0.8 -0.3 0.0 Nz最小 6 1 0.1 0.2 4.7 -0.8 -0.3 0.0 Mx最小 4 1 -4.4 11.2 10.1 -20.9 -6.6 0.1 My最小 4 1 -4.4 11.2 10.1 -20.9 -6.6 0.1 Mz最小 6 1 0.1 0.2 4.7 -0.8 -0.3 0.0 Nx最大 6 1 -0.1 0.1 4.5 -0.8 -0.3 -0.0 Ny最大 4 1 -1.6 12.3 2.4 -21.1 -5.8 -0.0 Nz最大 6 1 -0.1 0.1 4.5 -0.8 -0.3 -0.0 Mx最大 6 1 -0.1 0.1 4.5 -0.8 -0.3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y最大 6 1 -0.1 0.1 4.5 -0.8 -0.3 -0.0 Mz最大22 3 -0.3 1.5 4.2 -3.0 -0.9 0.0665 合力最大4 1 -1.6 12.3 2.4 -21.1 -5.8 -0.0 Nx最小 4 1 -1.6 12.3 2.4 -21.1 -5.8 -0.0 Ny最小 6 1 -0.1 0.1 4.5 -0.8 -0.3 -0.0 Nz最小 5 1 -1.2 9.6 2.1 -16.5 -4.5 -0.0 Mx最小 4 1 -1.6 12.3 2.4 -21.1 -5.8 -0.0 My最小 4 1 -1.6 12.3 2.4 -21.1 -5.8 -0.0 Mz最小22 4 -0.3 2.0 4.1 -4.1 -1.2 -0.0 Nx最大 6 1 -0.0 -0.2 7.2 -0.8 -0.3 -0.0 Ny最大 4 1 -1.7 14.0 5.9 -23.9 -5.6 -0.2 Nz最大 6 1 -0.0 -0.2 7.2 -0.8 -0.3 -0.0 Mx最大 6 1 -0.0 -0.2 7.2 -0.8 -0.3 -0.0 My最大 6 1 -0.0 -0.2 7.2 -0.8 -0.3 -0.0 Mz最大 6 1 -0.0 -0.2 7.2 -0.8 -0.3 -0.0667 合力最 4 1 -1.7 14.0 5.9 -23.9 -5.6 -0.2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大Nx最小 4 1 -1.7 14.0 5.9 -23.9 -5.6 -0.2 Ny最小 6 1 -0.0 -0.2 7.2 -0.8 -0.3 -0.0 Nz最小 5 1 -1.3 10.9 5.0 -18.6 -4.4 -0.2 Mx最小 4 1 -1.7 14.0 5.9 -23.9 -5.6 -0.2 My最小 4 1 -1.7 14.0 5.9 -23.9 -5.6 -0.2 Mz最小 4 1 -1.7 14.0 5.9 -23.9 -5.6 -0.2 Nx最大 6 1 -0.0 -0.1 6.8 -1.0 -0.3 -0.0 Ny最大 4 1 -2.1 15.7 7.1 -27.7 -6.0 -0.2 Nz最大 4 1 -2.1 15.7 7.1 -27.7 -6.0 -0.2 Mx最大 6 1 -0.0 -0.1 6.8 -1.0 -0.3 -0.0 My最大 6 1 -0.0 -0.1 6.8 -1.0 -0.3 -0.0 Mz最大 6 1 -0.0 -0.1 6.8 -1.0 -0.3 -0.0669 合力最大4 1 -2.1 15.7 7.1 -27.7 -6.0 -0.2 Nx最小 4 1 -2.1 15.7 7.1 -27.7 -6.0 -0.2 Ny最小 6 1 -0.0 -0.1 6.8 -1.0 -0.3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z最小 5 1 -1.6 12.2 5.9 -21.6 -4.7 -0.2 Mx最小 4 1 -2.1 15.7 7.1 -27.7 -6.0 -0.2 My最小 4 1 -2.1 15.7 7.1 -27.7 -6.0 -0.2 Mz最小 4 1 -2.1 15.7 7.1 -27.7 -6.0 -0.2 Nx最大 6 1 -0.0 -0.0 6.9 -1.1 -0.3 -0.0 Ny最大 4 1 -2.5 16.8 6.8 -30.6 -6.4 -0.2 Nz最大22 4 -0.4 2.7 7.0 -6.3 -1.3 -0.0 Mx最大 6 1 -0.0 -0.0 6.9 -1.1 -0.3 -0.0 My最大 6 1 -0.0 -0.0 6.9 -1.1 -0.3 -0.0 Mz最大 6 1 -0.0 -0.0 6.9 -1.1 -0.3 -0.0671 合力最大4 1 -2.5 16.8 6.8 -30.6 -6.4 -0.2 Nx最小 4 1 -2.5 16.8 6.8 -30.6 -6.4 -0.2 Ny最小 6 1 -0.0 -0.0 6.9 -1.1 -0.3 -0.0 Nz最小 5 1 -2.0 13.1 5.7 -23.9 -5.0 -0.1 Mx最小 4 1 -2.5 16.8 6.8 -30.6 -6.4 -0.2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y最小 4 1 -2.5 16.8 6.8 -30.6 -6.4 -0.2 Mz最小 4 1 -2.5 16.8 6.8 -30.6 -6.4 -0.2 Nx最大 6 1 -0.0 -0.0 6.9 -1.2 -0.3 -0.0 Ny最大 4 1 -2.8 17.4 6.9 -32.2 -6.8 -0.1 Nz最大22 4 -0.5 2.9 7.0 -6.8 -1.4 -0.0 Mx最大 6 1 -0.0 -0.0 6.9 -1.2 -0.3 -0.0 My最大 6 1 -0.0 -0.0 6.9 -1.2 -0.3 -0.0 Mz最大 6 1 -0.0 -0.0 6.9 -1.2 -0.3 -0.0673 合力最大4 1 -2.8 17.4 6.9 -32.2 -6.8 -0.1 Nx最小 4 1 -2.8 17.4 6.9 -32.2 -6.8 -0.1 Ny最小 6 1 -0.0 -0.0 6.9 -1.2 -0.3 -0.0 Nz最小5 1 -2.2 13.5 5.8 -25.2 -5.3 -0.1 Mx最小 4 1 -2.8 17.4 6.9 -32.2 -6.8 -0.1 My最小 4 1 -2.8 17.4 6.9 -32.2 -6.8 -0.1 Mz最小 4 1 -2.8 17.4 6.9 -32.2 -6.8 -0.1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x最大 6 1 -0.1 -0.0 6.9 -1.3 -0.3 0.0 Ny最大 4 1 -2.9 17.6 6.9 -32.7 -7.0 0.0 Nz最大22 4 -0.5 2.9 7.0 -6.9 -1.4 0.0 Mx最大 6 1 -0.1 -0.0 6.9 -1.3 -0.3 0.0 My最大 6 1 -0.1 -0.0 6.9 -1.3 -0.3 0.0 Mz最大 4 1 -2.9 17.6 6.9 -32.7 -7.0 0.0675 合力最大4 1 -2.9 17.6 6.9 -32.7 -7.0 0.0 Nx最小 4 1 -2.9 17.6 6.9 -32.7 -7.0 0.0 Ny最小 6 1 -0.1 -0.0 6.9 -1.3 -0.3 0.0 Nz最小5 1 -2.3 13.7 5.8 -25.5 -5.4 0.0 Mx最小 4 1 -2.9 17.6 6.9 -32.7 -7.0 0.0 My最小 4 1 -2.9 17.6 6.9 -32.7 -7.0 0.0 Mz最小 6 1 -0.1 -0.0 6.9 -1.3 -0.3 0.0 Nx最大 6 1 -0.1 -0.0 6.9 -1.2 -0.3 0.0 Ny最大 4 1 -2.9 17.4 6.9 -32.1 -7.1 0.1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Nz最大22 4 -0.5 2.8 7.0 -6.7 -1.5 0.0 Mx最大 6 1 -0.1 -0.0 6.9 -1.2 -0.3 0.0 My最大 6 1 -0.1 -0.0 6.9 -1.2 -0.3 0.0 Mz最大 4 1 -2.9 17.4 6.9 -32.1 -7.1 0.1677 合力最大4 1 -2.9 17.4 6.9 -32.1 -7.1 0.1 Nx最小 4 1 -2.9 17.4 6.9 -32.1 -7.1 0.1 Ny最小 6 1 -0.1 -0.0 6.9 -1.2 -0.3 0.0 Nz最小5 1 -2.3 13.5 5.7 -25.0 -5.5 0.1 Mx最小 4 1 -2.9 17.4 6.9 -32.1 -7.1 0.1 My最小 4 1 -2.9 17.4 6.9 -32.1 -7.1 0.1 Mz最小6 1 -0.1 -0.0 6.9 -1.2 -0.3 0.0 Nx最大 6 1 -0.1 -0.0 7.0 -1.2 -0.3 0.0 Ny最大 4 1 -2.9 16.8 6.9 -30.2 -7.1 0.2 Nz最大22 4 -0.6 2.7 7.0 -6.3 -1.5 0.0 Mx最大 6 1 -0.1 -0.0 7.0 -1.2 -0.3 0.0号控制号序号Nx Ny Nz Mx My Mz My最大 6 1 -0.1 -0.0 7.0 -1.2 -0.3 0.0 Mz最大 4 1 -2.9 16.8 6.9 -30.2 -7.1 0.2679 合力最大4 1 -2.9 16.8 6.9 -30.2 -7.1 0.2 Nx最小 4 1 -2.9 16.8 6.9 -30.2 -7.1 0.2 Ny最小 6 1 -0.1 -0.0 7.0 -1.2 -0.3 0.0 Nz最小5 1 -2.3 13.1 5.8 -23.6 -5.5 0.2 Mx最小 4 1 -2.9 16.8 6.9 -30.2 -7.1 0.2 My最小 4 1 -2.9 16.8 6.9 -30.2 -7.1 0.2 Mz最小 6 1 -0.1 -0.0 7.0 -1.2 -0.3 0.04.2位移1、x向位移最大位移10.58mm<2x4000/400=20mm满足规范要求2、Y向位移最大位移33.17mm>2x4000/400=20mm 不满足规范要求5设计验算结果本工程有1种材料:Q235:弹性模量:2.06*105N/mm 2;泊松比:0.30;线膨胀系数:1.20*10-5;质量密度:7850kg/m 3。

隔热保温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隔热保温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隔热保温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隔热保温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本店铺为大家解答。

(1)保温隔热层应区分不同保温隔热材料,除另有规定外,均按设计实铺厚度以“`m^3`”计算。

(2)保温隔热层的厚度按保温隔热材料(不包括胶结材料)净厚度计算。

(3)地面隔热层按围护结构墙体间净面积乘以设计厚度以“`m^3`”计算,不扣除柱、垛所占面积。

(4)墙体隔热层,外墙按隔热层中心线,内墙按隔热层净长乘以图示尺寸的高度及厚度以“`m^3`”计算。

应扣除冷藏门洞口和管道过墙洞口所占体积。

门洞口侧壁周围的隔热部分,按图示隔热层尺寸以“`m^3`”计算,并列入墙面的保温隔热工程量内。

梁头、连系梁等其他零星保温隔热工程,均按实际尺寸,以“`m^3`”计算,套用墙体相应项目(江苏省编制了贴梁面的子目,材料不同时套墙体相应定额)。

(5)柱包隔热层,按图示柱的隔热层中心线的展开长度乘以图示尺寸高度及厚度以“`m^3`”计算。

(6)池槽隔热层按图示池槽保温隔热层的长度、宽度及其厚度
以“`m^3`”计算。

其中池壁按墙面计算,池底按地面计算。

(7)柱帽保温隔热层按图示保温隔热层体积并人天棚保温隔热层工程量内(江苏省专门编制了贴柱帽的子目,材料不同时套用天棚相应定额)。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模板汇总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模板汇总

XXXXXXXXX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书提供者:XXXXXXXXXXXXXXXXXX日期:2013-03-22前言项目名称:XXB地块项目节能目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4.5.8条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

设计依据:《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湖北地方标准(DB42/301-200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绿色建筑设计自评估报告(居住建筑)》第1 章高层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计算根据《绿色建筑环境评价技术细则》一般项第 4.5.8 规定,在自然通风条件 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 工设计规范》GB50176 的要求。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第3.3.4 条规定: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5.1.1条规定: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的屋顶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满足下式要求:max max i e t θ⋅⋅≤ (5.1.1)式中max i θ⋅——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二中(八)的规定计算;max e t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1.1 东、西向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1.1.1 东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按附录式(附2.21计算):max ()tsati i i o i A A θθβυυ⋅=++1、其中内表面平均温度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式(附2.22计算):sa i i i o it t t R θα-=+i t ——室内计算温度平均值(℃);5.1+=e i t t ;(1)、室内计算温度平均值:5.1+=e i t t ℃=32.4+1.5=33.9℃其中,e t ——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武汉地区取值32.4℃;(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sa t 按照附录式(附2.14计算)33.36194.1495.04.32=⨯+=+=e e sa I t t αρ℃ 其中,I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照度平均值(W/m 2),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三附表3.3采用武汉地区的规范值,取W (E )昼夜平均149.4 W/m 2;e α——外表面换热系数,取19W/(m 2K);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2.6取0.5;(3)、东向外墙的传热阻:Ro= 1.55(m 2.K/W)内表面换热系数:28.7/()i W m K α=⋅可计算出内表面平均温度:=34.082、相位差修正系数β:(1)、te A 与ts A 比值其中,te A ——室外空气温度波幅(℃),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武汉地区取值4.5℃;ts A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波幅(℃):7.1219)4.149-633(5.0)(max ⨯=-=e ts I I A αρ℃ 其中,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2.6取0.5;m ax I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照度最大值(W/m 2),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三附表 3.3采用武汉地区的规范取值,W (E )16时取633W/m 2;I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照度平均值(W/m 2),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三附表 3.3采用武汉地区的规范取值,W (E )昼夜平均149.4W/m 2;e α——外表面换热系数,取19W/(m 2K); 根据以上结果,tets A A 的比值计算,为2.82。

第六章围护结构热工计算

第六章围护结构热工计算

粘土实心砖
240
370 240 390
0.50
0.52 0.52 0.288
0.480
0.808 0.524 1.357
0.675
0.907 0.657 1.552
0.807
0.752 0.807 0.807
4.30
6.13 4.65 5.87
18
18 18 18
-26
-23 -26 -26
10.83
取热量单位为J,时间单位为s,那么单位时间传递到低温面的热量为 Q/s,一般的说,与材料的热导率λ,传热面积A,温差Δt成正比,与 材料厚度d成反比,数字表达式如下
Q A t s d
导热率λ ( W/m· K) 例如:普通实心砖的λ= 0.81 W/m· K 物理意义:当砖墙厚为1m,两侧表面温差为1K,在一维传 热条件下,每秒由高温面传递到底问面的热量数为0.81J。
居住、办公建筑外墙最小传热阻
类型 ti te Ri [Δt] Ro.min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18
18 18 18
-23
-26 -28 -30
0.115
0.115 0.115 0.115
6.0
6.0 6.0 6.0
0.752
0.807 1.012 1.056
Ro.min.n = (ti-te) Ri [Δt]
13.03 10.63 14.88
290
190 300 250 200 490 390
0.288
0.288 0.25 0.25 0.25 0.672 0.672
1.009
0.661 1.2 1.00 0.80 0.729 0.58

围护结构散热量计算

围护结构散热量计算
2.1*2.7+1.8*2.1 2.1*2.7 1.8*2.1
0+1.8*2.1 0
1.8*2.1 0 0 0 0 0
面积(m2) m2
59.025 5.67 3.78
89.925 5.67 7.56
59.025 5.67 3.78
89.925 0
3.78 216 120 72 40 0
朝向 xcn % 0 0 0 -5 -5 -5 -15 -15 -15 -5 -5 -5 0 0 0 0 0
房间耗热量计算表
围护结构
墙面积 m2
12.45*5.5 0 0
18.45*5.5 0 0
12.45*5.5 0 0
18.45*5.5 0 0
12*18 2*2*18+2*2*12 2*2*14+2*2*4
2*2*10 0
门、窗面积 m2
2.1*2.7+1.8*2.1 2.1*2.7 1.8*2.1
2.1*2.7+2.1*1.8*2 2.1*2.7 2.1*1.8*2
室外计算温度下 的空气密度
冷空气的定压比
冷风渗透耗热量
kg/m3
热 kJ/(kg·℃)
Q'2 W
5
177.3971142
空气比容 m3/kg 空气密度 kg/m3 0.754953415 1.324585042
民用建筑冷 房间内部体积 m3 风渗透预估
1188
定压比热 CP 0.9950885
冷风渗透耗热量 Q'3 W
1743.525
0.65
1
1133.29125
空气密度
空气的气体常数 Rg
287.06

围护结构隔热

围护结构隔热
IH(W/m2)为夏季水平方向太阳辐射照度日总量。
围护结构隔热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 当外墙和屋顶采用轻型结构(如加气混凝土)时,应满足 下式要求:
i,max te,max0.5 ℃
• 当外墙和屋顶内侧复合轻质材料(如混凝土墙内侧复合轻 混凝土、岩棉、泡沫塑料、石膏板等)时,应满足下式:
back
阁楼隔热屋顶
• 檐口、屋脊或山墙等处开通气孔(透气、排湿、散热)
围护结构隔热
平屋顶改坡屋顶
围护结构隔热
back
蓄水屋顶
• 原理:水在太阳光照射下蒸发时需要大量 的汽化热(喷水、淋水)
• 14~15时相对湿度最低,水的蒸发作用最 强,恰好是一天中屋顶室外综合温度最高 的时候
• 蓄水深度150mm为宜,水面宜有水浮莲等 浮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
围护结构隔热
遮阳百叶 K1:被遮阳屋面
K2:隔热板
遮阳百叶下的空气温度测点
K3:大阶砖
围护结构隔热
XPS塑料夹层整体架空屋面示意图
1)当建筑物产生微小变形时,不会直接影响架空屋面; 2)面层受温度变化产生膨胀收缩时,也不会受到结构基层的制约,所以 从受力原理上可以长期避免面层产生裂缝; 3)即使面层产生渗漏,少量的渗漏水在中空夹层的防水涂层上顺坡排 出,不会积留,使其没有继续渗透的水压力; 4)隔热与保温兼得,可以上人围,也护结可构以隔热绿化。
围护结构隔热
类 型:Intensive Residential 项 目:The Louisa, Portland, Oregon 获奖者:Walker Macy Landscape Architects, Portland, Oregon
围护结构隔热

围挡结构整体计算书(一般情况)

围挡结构整体计算书(一般情况)

围挡结构整体计算书1 设计依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2 计算简图计算简图(圆表示支座,数字为节点号)3 荷载与组合结构重要性系数: 1.003.1 节点荷载3.2 单元荷载1)工况号:恒载1、间距400范围外围护板自重:0.11KN/m2*0。

4m=0.044KN/m (取0。

05KN/m)单元荷载分布图:恒载分布图 2)工况号:活载1、人员触碰、倚靠产生的荷载:0。

3KN/m2*0.4m=0。

12KN(取0.2KN)单元荷载分布图:活载分布图3) 3)工工况号:最不利风荷载50年基本风压:0。

55 KN/m2单独墙体体形系数:1。

3地面粗糙度:B基本风压设计值:0。

55KN/m2*1。

3*1.0*1.7=1。

215KN/m2 间距400mm范围内风荷载值:1。

215KN/m2*0。

4m=0。

49kN/m单元荷载分布图:风荷载分布图3.3 其它荷载(1). 地震作用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上海规程) (DBJ08—9-92)地震烈度: 7度(0.10g)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08计算振型数: 3建筑结构阻尼比: 0。

040特征周期值: 0。

90地震影响:多遇地震场地类别:Ⅳ类地震分组: 第一组周期折减系数: 1.00地震力计算方法:振型分解法(2). 温度作用计算温差1: 21.0 度计算温差2: —19。

0 度3.4 荷载组合(1) 1。

20 恒载 + 1.40 活载工况1(2) 1。

20 恒载 + 1。

40 风载工况2(3) 1。

20 恒载 + 1.40 活载工况1 + 1.40 x 0.60 风载工况2 (4) 1。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计算书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计算书

1.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验算1.1.计算依据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5-93中第4.3.3条,因为5.15.82001700≻==δa 所以,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ie i i R Rt t t ×−−=,,θ(公式(公式--1)其中:,θ-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i t -室内计算温度[℃]e t -室外计算温度[℃]0R -非热桥部位的传热阻[m²xK/w],R -热桥部位的传热阻[m²xK/w]i R -内表面换热阻[m²xK/w]1.2.验证计算根据公式1分别对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进行计算。

卧室()ie i i R R t t t ×−−=,0,θ其中:i t =18℃e t =-9℃钢劲混凝土聚苯板R R R +=,0WK m Km W K m W ×=×+×=22282.176.1m 2.0041.0m 07.0i R =0.11m²xK/w()WKm WKm C C C ×××°−−°−°=2211.082.1)9(1818C°=37.16因为卧室的露点温度为10.2℃,所以CC °°=2.1037.16,≻θ满足规范要求。

卫生间()ie i i R Rt t t ×−−=,0,θ其中:i t =23℃e t =-9℃钢劲混凝土聚苯板R R R +=,0WKm Km W K m W ×=×+×=22282.176.1m 2.0041.0m 07.0i R =0.11m²xK/w()WKm WKm C C C ×××°−−°−°=2211.082.1)9(2323C°=07.21因为卫生间的露点温度为14.8℃,所以CC °°=8.1407.21,≻θ满足规范要求。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

隔热检查计算书公共建筑目录1.建筑概况 (3)2.评价依据 (3)3.评价目标与方法 (3)3.1评价目标 (3)3.2评价方法 (3)4.工程材料 (4)5.工程构造 (5)5.1屋顶构造 (5)5.1.1屋顶 (5)5.2外墙构造 (5)5.2.1外墙 (5)6.隔热计算结果 (5)7.附录:隔热计算过程 (6)7.1屋顶构造:屋顶朝向:上 (6)7.2外墙构造:外墙朝向:东 (9)7.3外墙构造:外墙朝向:西 (12)1 建筑概况2 评价依据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5. 施工图、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3 评价目标与方法3.1 评价目标1. 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隔热性能应满足要求。

2. 通过房间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计算,判断是否不大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给出的内表面最高温度。

3.2 评价方法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的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满足下式要求:max max i e t θ⋅⋅≤式中max i θ⋅—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二中(八)的规定计算;max e t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按附录式计算:max 0tsa ti i i i A A θθβνν⎛⎫=++⎪⎝⎭θ—内表面最高温度(℃);式中:maxiθ—内表面平均温度(℃);iA—室外综合温度波幅值(℃);tsaA—室内计算温度波幅值(℃);tiv—围护结构的衰减倍数;oi v—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β—相位修正系数;4工程材料5工程构造5.1屋顶构造5.1.1屋顶5.2外墙构造5.2.1外墙6隔热计算结果7附录:隔热计算过程7.1屋顶构造:屋顶朝向:上11eS Y S Y α++12Y Y 、K Y Y —分别为空气间层外表面和空气间层前一层材料外表面蓄热系数(五)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1(十)结论7.2外墙构造:外墙朝向:东111 eS Y S Y α++12Y Y 、K Y Y —分别为空气间层外表面和空气间层前一层材料外表面蓄热系数Y (五)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十)结论7.3外墙构造:外墙朝向:西111eS Y S Y α++12Y Y 、K Y Y —分别为空气间层外表面和空气间层前一层材料外表面蓄热系数(五)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十)结论11。

隔热计算书范文

隔热计算书范文

隔热计算书范文隔热计算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于评估建筑物或装置在外界环境条件下的隔热性能。

隔热计算的目的是确定建筑物或装置对外界热量的传递情况,从而决定适宜的隔热材料和隔热结构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隔热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详细说明如何进行隔热计算。

隔热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热传导定律,即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根据热传导定律,热传导的速率与传导面积、温度差和材料的传导系数有关。

在隔热计算中,需要考虑建筑物或装置的结构和材料,并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计算每一层的热传导。

进行隔热计算的第一步是确定建筑物或装置的结构和材料。

建筑物或装置的结构通常由多层构成,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隔热材料和厚度。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隔热材料,如聚苯板、岩棉板或珍珠岩板等。

确定建筑物或装置的结构和材料后,可以计算每一层的热传导。

热传导的计算可以使用热传导方程,其基本形式为:q=k*A*(T1-T2)/d其中,q是单位时间内的热传导量,k是材料的传导系数,A是传导面积,T1和T2分别是两个传导面的温度,d是传导路径的厚度。

通过这个方程,可以计算出每一层的热传导量。

在进行隔热计算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

辐射传热是指热辐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过程,可以通过辐射传热计算公式进行估算。

对流传热是指流体(如空气)的流动导致的热传递,可以通过对流传热计算公式进行估算。

综合考虑热传导、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可以得出建筑物或装置的总热传导量。

总热传导量是计算隔热材料和结构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其隔热性能。

隔热计算的结果可以用于选择适宜的隔热材料和结构,以及对现有建筑物或装置进行改造和优化。

通过隔热计算,可以降低能量消耗,提高室内舒适度,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成本。

隔热计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精确的数据和专业的计算方法。

在进行隔热计算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材料的传导系数、辐射系数和对流系数,传导、辐射和对流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筑物或装置的结构和形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热检查计算书
居住建筑
目录
1 建筑概况 (3)
2 评价依据 (3)
3 评价目标与方法 (3)
3.1 评价目标 (3)
3.2 评价方法 (3)
4 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5)
4.1 基本设置 (5)
4.2 室外空气温度 (5)
4.3 室外太阳辐射照度 (5)
4.4 室内空气温度 (6)
5 工程材料 (6)
6 工程构造 (7)
6.1 屋顶构造 (7)
6.1.1 上人屋面 (7)
6.2 外墙构造 (8)
6.2.1 南北向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8)
6.2.2 东西向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9)
6.2.3 东西向剪力墙 (10)
6.3 热桥梁构造 (11)
6.3.1 钢筋混凝土梁 (11)
6.4 凸窗顶板构造 (13)
6.4.1 凸窗顶板 (13)
7 验算结论 (13)
7.1 自然通风房间 (13)
1建筑概况
工程名称原汇花园2#(居建)
工程地点广东-湛江
地理位置北纬:21.00°东经:110.40°
气候子区夏热冬暖南区
大气透明度等级5
建筑面积地上17952㎡地下0㎡
建筑层数地上46 地下0
建筑高度135.9m
结构类型剪力墙
2评价依据
1.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12
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5. 施工图、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
3评价目标与方法
3.1评价目标
1.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屋顶和外墙的隔热性
能应满足要求。

2.通过房间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计算,判断是否不大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给出的内表
面最高温度。

3.2评价方法
1.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及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应符合表3.
2.1的要求:
表3.2.1 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的限值
房间类型自然通风房间
空调房间
重质围护结构
(D≥2.5)
轻质围护结构
(D<2.5)
内表面最高温度
≤t e.max≤t i+2≤t i+3
2.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及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应符合表
3.2.2的要求:
表3.2.2 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的限值
房间类型自然通风房间空调房间
重质围护结构(D≥2.5)轻质围护结构(D<2.5)
内表面最高温度
≤t e.max≤t i+2.5≤t i+3.5表中:max
i
θ⋅—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附录C.3 的规定计算;
t i—室内空气温度,()。

t e.max—累年日平均温度最高日的最高温度(),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配套软件气象数据取用。

3.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按照规范《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附录C.3 的规
定计算:
1)按式3.2.3-1建立常物性、无内热源的一维非稳态导热的内部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求
解可采用有限差分法:
(3.2.3-1)式中:—温度对于时间的导数,/s。

—材料的导温系数,,m2/s。

2)按式3.2.3-2建立第三类边界条件隐式差分格式边界节点方程(边界节点1,节点n 可
参照):
(3.2.3-2)式中:C p—材料的比热,J/(kg·K);
ρ—材料的密度,kg/m³;
—材料的导温系数,,m2/s;
Δx—差分步长,m;
—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t f k—对流换热温度,。

3)按式3.2.3-3列出各内部节点和边界点的节点方程,并求解节点方程组得到外墙、屋顶
内表面温度值。

,i=1,2,……n (3.2.3-3)式中: t i—差分节点温度值,。

4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4.1基本设置
公式及变量变量名数值说明
(一)内表面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
夏季室内温度,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第3.3.2条的规定取值。

室内侧对流换热系数,W/(m2·K)8.7 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附录B.4.1,表B.4.1-1取值。

(二)外表面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
室外侧对流换热系数,(m2·K)19.0 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附录B.4.1,表B.4.1-2取值。

室外空气逐时温度,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配套软件气象数据取用。

表面法向太阳总辐射强度,包括直射和散射,W/m2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配套软件气象参数取值。

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根据工程构造取值。

4.2室外空气温度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 31.2030.8030.5030.1029.8029.8030.1030.6031.4032.4033.7035.00 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0022:0023:00 36.0036.5036.3035.7034.9034.2033.7033.2032.7032.2031.8031.30
4.3室外太阳辐射照度
变量变量名公式来源
表面法向太阳总辐射强度,包括直射和散射,W/ m2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配套软件气象数据取用。

时刻\朝向东南西北水平0:000.000.000.000.000.00
4.4室内空气温度
5工程材料
6工程构造
6.1屋顶构造
6.1.1上人屋面
6.1.1.1自然通风房间:逐时温度
6.2外墙构造
6.2.1南北向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6.2.1.1自然通风房间:东向逐时温度
6.2.1.2自然通风房间:西向逐时温度
6.2.1.3自然通风房间:南向逐时温度
6.2.1.4自然通风房间:北向逐时温度
6.2.2东西向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6.2.2.1自然通风房间:东向逐时温度
6.2.2.2自然通风房间:西向逐时温度
6.2.2.3自然通风房间:南向逐时温度
6.2.2.4自然通风房间:北向逐时温度
6.2.3东西向剪力墙
6.2.3.1自然通风房间:东向逐时温度
6.2.3.2自然通风房间:西向逐时温度
6.2.3.3自然通风房间:南向逐时温度
6.2.3.4自然通风房间:北向逐时温度
6.3热桥梁构造
6.3.1钢筋混凝土梁
6.3.1.1自然通风房间:东向逐时温度
6.3.1.2自然通风房间:西向逐时温度
6.3.1.3自然通风房间:南向逐时温度
6.3.1.4自然通风房间:北向逐时温度
6.4凸窗顶板构造
6.4.1凸窗顶板
6.4.1.1自然通风房间:逐时温度
7验算结论
7.1自然通风房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