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合集下载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2010-01-28 21:11:24)转载▼标签:书法王羲之书论墨迹书法精品书法艺术书法学习碑帖传统书法文化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注释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注释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注释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注释:
1. 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2. 善书:擅长书法。

4. 窃:偷偷地。

5. 秘:秘藏的论书法的书。

6. 蔽:掩盖。

7. 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令,美好。

8. 盈:满。

期(jī)月:一整月。

9. 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

10. 太常:官名。

11. 笔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祝版:祭神的木板。

30个比喻论证的句子

30个比喻论证的句子

30个比喻论证的句子1. 请给我几个分别是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句子举例论证:1、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

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

2、居里夫人为了寻到一个更有放射性的元素,在一个废旧的实验室里用3年零6个月从几吨的工厂废渣里提炼出来0.1克镭!这个事迹在各个方面都适用的,比如理想,志向。

比喻论证:学习如爬山.你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因为山太高须仰视而不敢前进,这是懦夫;当你爬到半山腰时,不要因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发退意,这是弱者;当你攀上山顶,俯察万物之小时,你该高歌,因为你胜利了,但你还须抬头看看引证的意思是:用前人著作作为明证、证据。

例句: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2、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扩展资料:比喻论证: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它与修辞手段的比喻及类比论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

类相异,这点与比喻相同;理相同,则与不具有论证作用的比喻相异。

理相同,这点与类比论证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又与类比论证相异。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举例论证: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53963了说服力。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书断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②?”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解释]①旷:王旷,王袭之之父。

②所秘:所珍藏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他在父亲的枕中看见前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所珍藏的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就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吧。

”王羲之诚恳地请求:“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倘使等到我成人再看,恐怕就埋没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了。

”父亲很高兴,于是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到后,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最近看他的书法,已经很有老成的智慧了。

”她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超越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笔力渗入木板三分。

《王羲之学书》2、《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二)晋书原文:王羲之,字逸少。

父旷,淮南太守。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若乎银钩。

昔秦丞相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其理者多。

近代以来,多不师古,缘情弃道,才记姓名。

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力。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

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要先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月九月收之。

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要强者。

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

又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然后静神虑思,挥襟作之。

先学执笔,若真书,去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头三寸一分。

执之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若初学,先大书不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凡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

若作蹙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

若飘散离合,如云中别鹤遥遥然。

若作引戈,如百钧弩发。

若作抽针,如万岁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弩<角力>节。

若作波,如崩浪雷奔。

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

夫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近而能竖者,心手不齐,意後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心前笔后者胜。

又有十一种:结构员满如篆法,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峙立如鹤头,郁跋纵横如古隶,尽心存委曲,每为字各一象其形,斯道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於上虞制记。

王羲之自论书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自论书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自论书文言文翻译1. 《王羲之学写字》文言文翻译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2. 晋王羲之文言文翻译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译⽂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所学与体验,留给⼉⼦王⼦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王羲之序告汝⼦敬:吾察汝书性过⼈,仍未闲规矩。

⽗不亲教,⾃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篇,⼀篇,开汝之悟。

译⽂:我告诉你,⼦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亲不亲⾃教⼉⼦,⾃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凡斯字势,犹有⼗⼆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之势,⾜可迷⼈。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本及《笔势论》⼀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易成,纂集精专,形彰⽽势显。

存意学者,两⽉可见其功;⽆灵性者,百⽇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这⾥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章,每⼀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便适⽤。

可能遇到⼀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笔的地⽅屡见,⽽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种体制;⽽波浪翻空,云⽓蒸腾的势态,⼜⾜以使⼈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本和《笔势论》⼀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地研究篆籀zhòu,可以省些功夫⽽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告汝,子敬。

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间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笔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指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

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

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

篡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

墨者,兵甲也。

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

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点画者磊落也。

戈旒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箸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二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乹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锺遥弟子)尝作是书,遥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遥,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驽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堕石,每作一趯屈折如钢鉤,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挚雷,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沉统攝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视形像体,变貌犹同,遂势瞻颜,高低有趣。

书论金句100条

书论金句100条

书论金句100条名家书画鉴赏 2019-11-20 18:33:08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

”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5、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6、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

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7、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真至理名言也。

作书亦当知此意。

8、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书亦如之。

9、“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作书须有此气象。

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10、明窗净几,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11、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而又教人离相。

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

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而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

惜余未之能也。

13、作字须敬,非仅欲字好,即此是学。

味明道此语,谓作字能主一无适,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15、心粗气浮,百事无成。

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6、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离形得似,书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黄山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19、握笔之法,虚掌实指。

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20、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

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21、逆笔起,最得势。

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22、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译文王羲之书论原文如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译文如下:总的来说,写字需要深度的思考。

我阅读了李斯等人的论著和钟繇的书法作品后深感其笔势和骨架的重要性。

我担心我的子孙们不能记住这些内容,所以在此详细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写字的关键在于保持平正和稳定。

在运笔时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笔画的姿态可以千变万化:有的地方笔画是平的、有的地方是斜的;有的地方笔画短小、有的地方笔画长大。

每一个字都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类似篆书和籀文;有的类似鸟的头形;有的类似散隶书;有的类似八分书;有的类似虫咬过的树叶;有的类似水中的蝌蚪;有的类似壮士佩戴的剑;有的类似妇女纤细的腰肢。

在开始写字之前,需要构思一下字的气势和结构,然后才能下笔。

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经过精心构思和布局。

在写每一个点或者每一笔时,都需要用手悬空来写,或者在写完一个笔画之后稍微停顿一下再继续写下一个笔画。

每一个字都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笔法来表现:有的横画类似八分书;有的笔画像篆书和籀文一样流畅;有的竖画像高大的树木一样挺拔;有的折画像钢钩一样弯曲有力;有的笔画像枯杆一样上端尖细;有的笔画像针芒一样细小;有的笔画像飞鸟在空中翻飞一样灵动;有的笔画像流水冲刷过来一样有力。

王羲之书论十二章原文

王羲之书论十二章原文

王羲之书论十二章原文王羲之的《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一部论述书法艺术的文集。

《书论》共分为十二章,每一章都涵盖了不同的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书论》十二章的原文:第一章,“书者,意也。

意者,气之所发也。

气者,神之所游也。

神者,心之所守也。

心者,性之所在也。

性者,道之所建也。

道者,天之所行也。

故书之以意,以气,以神,以心,以性,以道,以天。

”。

第二章,“书者,象也。

象者,物之形也。

形者,声之所表也。

表者,意之所见也。

见者,心之所得也。

得者,性之所成也。

成者,道之所全也。

全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象,以形,以声,以表,以见,以得,以成,以道,以天。

”。

第三章,“书者,法也。

法者,理之所循也。

循者,道之所守也。

守者,心之所持也。

持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理,以循,以道,以守,以持,以归,以天。

”。

第四章,“书者,法也。

法者,法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则,以立,以守,以归,以天。

”。

第五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六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七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八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九章,“书者,法也。

法者,守则也。

则者,法之所立也。

立者,心之所守也。

守者,性之所归也。

归者,天之所定也。

故书之以法,以守,以归,以天。

”。

第十章,“书者,法也。

书论(东晋)王羲之书论全集

书论(东晋)王羲之书论全集

书论(东晋)王羲之书论全集【书论】东晋王羲之书论全集题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注:一本“如足行之趣骤。

”后作“状如惊龙之透水,激楚浪而成文。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

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

惑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问:指书信、音讯。

羲帖:“得都近问,清和为慰。

”“得孔彭祖十七日具问,为慰。

”“问”与“书”连用,词义无别,如羲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於今。

虽时书问,不解”“书”与“问”分用,意义往往有别,“书”指书信,“问”指音讯,消息。

如羲帖:“得书,知足下问。

”“音问”同义连用。

如羲帖:“未知见卿期,当数音问也。

”“知问”也是书信、音讯的意思。

如:“足下差否?甚耿耿,喉中不复燥耳,故知问。

”“知问”《汉语大词典》未收。

信:指信使,递送书信或通达信息、表达问候的人。

羲帖:“一见尚书书,一二日遣信以具。

”“六日,昨书。

信未得去。

”(此二例“书”“信”有别)“事毕当吾遣信,视淑还母子平安为慰。

”“皇象草章,旨信送之,勿三。

当付良信。

”但王羲之杂帖中“书信”亦已连用,意义无别:“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联系《幽明录》:“便得家信云:‘母亡’。

”等例,“信”的书信义魏晋已见端倪是可靠的。

迟:盼望、等待。

羲帖:“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

”“甚迟见卿舅,可早至。

”“迟面,以日为岁。

”“迟望”同义连用。

羲帖:“汝宜速下,不可稽留,计日迟望。

”“企迟”亦同义连用。

涣帖:“计伦奴己应在道,企迟。

”比:近、近来。

羲帖:“累出想至,君比各可不?”“比日寻省卿文集,虽不能悉周遍寻玩,以为佳者,名固不虚。

”“比来食日几许?得味不?”。

论书绝句三十首

论书绝句三十首

论书绝句三⼗⾸作品信息 【名称】【名称】《》《》 【年代】【年代】清清 【作者】【作者】王⽂治王⽂治 【体裁】【体裁】七⾔绝句七⾔绝句作品原⽂ 1、焦⼭⿍腹字如蚕,⽯⿎遗⽂笔落酣。

魏晋总教传楷法,中锋先向此中参。

① 2、当涂四表重元常,典午名流尽瓣⾹。

凭他野鹜家家爱,⽢雪私⼼赏世将。

3、醉本兰亭付辨才,⼀篇茧纸万琼瑰。

菁华已向昭陵閟,宗派还从定武开。

② 4、柬屏不屑独孤贤,阅世飘零总莫传。

恠底虹光⽣颖上,⽯函重见永和年。

5、⼀⼗三⾏珠琲列,宫奴风韵不犹⼈。

何当银烛围红袖,半格乌丝写洛神。

6、⼩字黄庭内景经,⼤书瘗鹤上皇铭。

相傅并是神仙迹,挥洒都成鸾凤形。

7、书家品韵辨声微,钟褚谁凭定是⾮。

却忆味经堂上坐,⼩窗风⾬看灵飞。

8、娬媚甯徒魏郑公,河南腕底亦惊鸿。

⼦⼭枯树⽂皇册,颠⽶平⽣学不穷。

9、貌寝⼯书有率更,⾼丽贡使尽知名。

⼏⼈眼见元⼝赞,陕刻空劳搨九成。

10、狂素颠张⾋稿⼯,秉胎汉晋⾃称雄。

岂知有宋诸名辈,祧却羲之祖鲁公。

11、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知渠是过来⼈。

12、唐代何⼈绍晋风,括州象⽐右军龙。

云麾墓道残碑在,万本临摹意未慵。

13、峋嵝⼭惟留⾋树,延陵碑已失龙鸾。

浯溪万丈磨厓颂,合作商彝夏敦看。

14、曾闻碧海掣鲸鱼,神⼒苍茫运太虚。

间⽓古今三⿍⾜,杜诗韩笔与颜书。

15、虽然笔谏⾜千秋,争坐天尊未许俦。

若把诚悬⽅鲁国,也如⼦厚拟苏州。

16、⾲花⼀帖重璆琳,千古华亭最赏⾳。

想见昼眠⼈乍起,麦光铺案写秋阴。

17、君漠落笔带春韶,⽟润兰馨意欲销。

⼼画⼼声原不假,党⼈争及万安桥。

18、坡翁奇⽓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

直到晚年师北海,更於平淡见天真。

③ 19、学⼠苏门沾溉多,出蓝⽣⽔究难过。

便将书品衡诗品,毕竟西江逊⼤峩。

20、鸳鸯绣出任君评,得⼒终⾝只⾃明。

⼩楷蝇头空⼀代,谁知从幼学颜⾏。

21、天姿淩轹未须夸,集古终能⾃⽴家。

⼀扫⼆王⾮妄语,祗应酿蜜不留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
1、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2、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

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

-南朝·宋虞《论书表》
3、宋明帝《文章志》曰:‘献之善隶书,变右军法为今体。

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与父俱得名。

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

’-南朝·宋·刘义庆
4、比世皆尚子敬书,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南朝·梁·陶弘景《论书启》
5、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
6、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南朝·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7、若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世人之所学,惟张有道(芝)、钟元常(繇)、王右军(羲之)其人也。

-南朝·梁·庾肩吾《书品》
8、有翰林善书大夫言,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

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

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唐·欧阳询《用笔论》
9、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

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唐·《晋书·王羲之传》
10、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其枯树也,虽槎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

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11、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

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
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唐·孙过庭《书谱》
13、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右四贤之迹,扬庭效伎,神合契匠,冥运天矩,皆可称旷代绝作也。

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

-唐·李嗣真《书后品》
14、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十数人。

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

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

真书:逸少第一,子敬第四;
行书:逸少第一,子敬第二;
章草:逸少第五,子敬第七;
草书:子敬第三,逸少第八。

-唐·张怀瓘《书议》
15、子敬…及其业成之后,神能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峻险高深,起自此子。

然时有败累,不顾疵瑕,故减于右军行书之价。

可谓子为神骏,父得灵和。

父子真行,固为百代之楷法。

-唐·张怀瓘《书估》
16、行书昔钟元常善行狎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献之(行书),观其腾烟炀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元冥失驭,天假其魄,非学之巧。

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

-唐·张怀瓘《书断》
17、行书者,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辞。

子敬不能
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遒健,过于家尊。

草书者,逸少虽损益合宜,其于风骨精熟,去之尚远。

若乃无所不通,独质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则逸少为最。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18、右军之迹流行于代众矣,就中《兰亭序》、《黄庭经》、《太师箴》、《乐毅论》、《大雅吟》、《东方先生画像赞》咸得其精妙。

故陶隐居云:‘右军此数帖,皆笔力鲜媚,纸墨精新,不可复得。

’-唐·蔡希综《法书论》
19、钟善真书,张称草圣。

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

-唐·徐浩《论书》
20、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唐·李白《王右军》
21、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

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之训,所以绝千古。

-南唐·李煜《评书》
22、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敬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23、右军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拘之。

-宋·黄庭坚《题绛本法帖》
24、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

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宋·黄庭坚《跋法帖》
25、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宋·黄庭坚《论书》
26、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

-宋·米芾《书史》
27、如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后日虽有作者,讵能过之?篆隶之作古矣,至汉章时,乃变而为草,至两晋,王氏羲、献父子,遂进于妙。

-宋·赵佶《宣和书谱》
28、此《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宋·朱熹《跋十七帖》
29、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30、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