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文论观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假诗文
• 针对明代的浇薄的士风和浮伪的文风,李贽提出“童心” 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强调有 “童心”,才能写作出真文章、好文章。李贽解释“童心” 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天真、纯 洁的真心,是人婴儿时期的本初之心,亦即赤子之心。他 指出人的本心是纯真无伪的,后来由于世俗社会的“有道 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闻见道理”, 指并非出于自己体验、思考而来自于外在所闻所见的“道 理”,联系全文意思,李贽所说的闻见道理,实际就是孔 孟之道,特别是宋明以来的理学说教。他说:“吾因是而 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幺六经、更说甚幺《语》 《孟》乎?”这表明童心的被障,是由于同人的“最初一念
• 这断烙着李贽异端思想印记的名言强调文学创作必须有长 期蓄积、饱满丰沛的情感内容和势不能遏、不吐不快的心 理动势,而“诉心中之不平”,“浇自己之垒块”,则突 出作家由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自身坎坷艰辛的人生遭遇 而形成的愤懑郁积,心中垒块,怆痛不平之感,其向外抒 发的态势必然是狂放的发泄 ,是猛烈的喷泻,并且包含 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这正是李贽自己创作心理状态的 袒露,作为其理论观念基础的思想感情无疑是磅礴横溢的, • 悲壮淋漓的,因此虽是理性观点的表述,却异乎寻常地具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联系他分析《水浒传》“发愤著书” 的创作宗旨,其抨击现实的意义就更为明确,这是在特定 时代下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和韩愈“不平则鸣”说的 继承和阐扬。
• 市民阶层意识观念的理论概括,反映出市民意识、市民之 心与封建意识的尖锐对立,折射着激进的、有正义感的士 大夫文人所抱持的朴素民主观念与宋明理学之间的激烈的 思想交锋。因而李贽提倡“童心说”与历来诗文理论强调 的“情”、“真”相比,更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斗 争精神和鲜明地时代特色;而强调“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 焉耳”,也具有尊重个性,反对模拟,批判复古主义的文 学理论的意义。
• 至于六经和《论语》、《孟子》,(对它们的评价)不是 历代史官过分的褒奖、推崇之词,就是历代朝臣们的溢美 之语。再不然就是那些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门生和糊涂的 弟子们,凭着记忆从老师那里得来的学说,有头无尾,记 得后头又忘记了前头;又依着他们自己的见解,随意写成 了书。后代的学者不认真地考察,便认为这些书都是出自 古代圣人之口,于是决定把它们看作经典。又有谁知道其 中大半都不是圣人的言语呢?即使真的是出自圣人口,其 要旨也是有针对性的发言,不过就像是对症下药,随时开 方,用此来挽救那些糊涂的弟子和迂阔迂腐而不切合实际 的门生罢了。医病要根据病情下药,没有固定不变的药方, 这难道就可以作为万世不变的高言笃论吗?照此说来,六 经和《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们的借口、假人 的谈薮罢,断然不可以与童心之言相提并论。哎!我又怎 样才能够找到童心未泯的真正的大圣人,与他谈一谈文章 的写作呢!
•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 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 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 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 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 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 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 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 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hé) 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jù)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 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 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 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 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 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呢?大概人在 刚开始的童年时 ,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 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 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 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 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 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 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李贽的文论观点
李贽生平
• 李贽(公元1527—1602),初名林载贽,号卓吾,又号 宏甫、思斋,别署温陵居士,龙湖叟等,泉州晋江(今属 福建人。游宦生涯近三十年。 • 李贽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封建制度内部孕育的时代。 其故乡是明代海外通商的重要港口,贸易繁荣。因此,这 一带经受外来文化与非传统文化的冲击,自然比内地大得 多。李贽祖上就有人经常出使海外,通晓外语,并娶外籍 女子为妻。可见李贽并非完全长一个封闭的诗书世家之中, 他幼年学习的虽然是传统文化,但不可避免地同时受到开 放性文化思潮的濡染。特定的环境和时代,是形成李贽思 想、性格的重要基础。
•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多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 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 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 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 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 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著而 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 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 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 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 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 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 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 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 •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 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这样的言论虽说得精 彩 ,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 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 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 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 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 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 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 何在?
• 之本心”相勃逆的封建意识对人心的侵染、侵害: • 一、而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 人”; • 二、童心被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 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 三、“闻见道理”主宰了人心,就不可能有发自于童心的 言辞文章,那就是“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 李贽经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最后归结为:“然则六经, 《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 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指出童心之言与儒家经典的势 不两立,揭露封建思想对人心的腐蚀、毒害,并对封建意 识形态赖以为基础的儒家学说作出无情的批判。李贽所揭 扬的“童心”、“真心”,实质是正直的,有良知的士大 夫文人的情性、品格、心态的理论性指称,也是对当时
三、作品评价标准
• 李贽评价作品的标准,两点: • 一、“童心说”里他认为作家童心长存,就能写出好的作 品来:“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 文者。”表现童心的作品,都是“天下之至文”,而不能 以时代先后加以轩轾。 • 二、李贽推崇自然朴素之文,反对拘泥法度、雕琢文字之 弊,《杂说》提到: • 且吾闻之,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 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 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禅病皆所以 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茍童心常存,则道理不 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 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 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 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更说甚幺六经、更说甚幺《语》《孟》乎? • 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 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 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这样说来,何必认 为只有《昭明文选》的古诗才是好诗,先秦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呢!时代变迁,文学变而为六朝的诗文,再变而为近体律诗, 又变而为传奇小说,又变而为宋金戏曲院本,又变而为元代杂 剧、《西厢记》杂剧和《水浒传》长篇小说,直至变到为现在 的科举应试之文。当代贤明之士认为古代圣人的著述理论都是 古今最好的文章,不能以时代的远近论优劣。所以我因此认为: 出自内心的就是自然真诚的好文章,还说什么“六经”,更说什 么《论语》、《孟子》呢?
《童心说》文本解释
•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 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 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 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聪明的人不 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 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 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 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 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 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 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 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 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 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 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 读书识理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 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 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 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 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想从他嘴里连一 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 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
• “童心说”强调“绝假纯真”,强调最初的“本心”,就 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禁欲主义的 束缚,任凭个性、才情的自由发展;在文学创作上则须表 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读律肤说》中云: • 盖声之来,发生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 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 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 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这不仅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儒家教条的批判,而 且也是对顺应人类情性的自然美的大力倡导。其追求个性 解放和创作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直接启发了明公安三袁, 清袁枚等人“独抒性灵”的理论。
•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要求作家密切联系现实,他在 《杂说》文中阐发得鲜明深刻: •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 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 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 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