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 1

合集下载

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思考
一、资本输出与当前引进 质区别? 外资有什么本
二、资本——帝国主义在中 国投资设厂、兴办实业是否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权、 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 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 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 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则凡其他之官 吏,皆吾颐使之奴,其他人民,皆我刀俎之 肉”,是“亡人国”而“亡之使不知其亡”, “分人土”而“分之使不知其分”的绝妙方 法。
•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对中国封建经济的 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 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 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 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 了劳动力的市场。从这点上说,帝国主 义的入侵确实在中国“充当了历史不自 觉的工具”。但是同时帝国主义又勾结 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帝国主义 “侵略有功”。
租界
租界的印度警察
4、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战争赔款
战争劫掠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甲午战后对日赔款23150万两白银
《辛丑条约》赔款45000万两(本息合计98200万两)
战争劫掠
广州一条繁华街道被英法联军焚毁
“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 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 英国不管是干了多少的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 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一)马列原著和党的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1991年版,第5卷1996年版,人民出版社。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3卷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

1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8. 李长春发表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说明,人民网2011年10月27日,/xxfb/xwzx/whxw/201110/t20111027-132395.html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 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根据对文化和环境系统的不同认识,可以将文化生态 系统分为①直链型、②网链型、③社会型、④和谐 型(即:不同的人地关系论)。
①直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系统的作用看成一种 线性因果关系,把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 看成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主要 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代表观点:J.W.贝里所称的“强”式文化生态 关系说
②网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主要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既重视自然对人的 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互为 影响。
茶叶和饮茶的习惯通过陆路和海陆两条不同的 路线传至国外。
⑤制陶技术的扩散
从唐代中晚期瓷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分别从 西北陆道和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港扬州、明州 (宁波)和广州运往西亚和波斯湾、亚丁湾、红 海各地。
⑥汉语的扩散
越南语、日本语和朝鲜语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 它们在历史上,甚至直至今天都不同程度的采用 了汉字的字形和读音。语言学上把这三种语言受 汉语影响而产生的成分称作汉语的“城外方言”。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e regions 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代表观点: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
③社会型文化生态系统
即特别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 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与环境有关的 人类行为动机。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内容摘要:世纪之交,电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把人类带到信息网络时代,也使得人类从传统的现世性世界中进入一种虚拟的空间,体验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并接受一种自我建构起来的文化范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娱乐等逐渐超越时空限制,进入了一个奇特的世界。随着这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形态的改变,文化所涉猎的范围更为广泛,网络文化一词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文化生产传播领域又一种独特的方式。本文将从网络世界的狂欢特质、网络狂欢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网络狂欢的文化解读等方面对这一新型媒介现象加以阐释和分析。
二、网络世界的狂欢特质
(一)网络提供狂欢化重现空间
虽然作为一种活动和生活观念,狂欢节在社会中仍存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发展空间已经逐渐被挤占和压缩,发展式微。可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结果,现实无法满足狂欢的需求却因为虚拟网络的发展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并得到更大的关注,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对话理论,旨在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理想的文化世界的文化策略,充满了理想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而在今天,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的生存、生活和交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巴赫金笔下的第二世界似乎再一次出现。
总之,网络及网络传播的特征契合了狂欢文化全民性、仪式性、平等对话性等多方面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为狂欢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呈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二)网络世界中的狂欢表现
1、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
网络狂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匿名性,即人际互动时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都悄然隐没于网络背后,网民的行为将因承担的道德风险大大降低而得以延展和纵深。在匿名性的掩护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其身份、年龄、地位、性别、性格、志趣等不相同的甚至极为怪异、反常的言行。既然人们钻狂欢节上进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假面派对,也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举行别开生面的假面舞会。大家都带着假面具,只要你不说,谁也不知道你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因此网络交往变成了假面人之间的交往,整个网络也就变成了假面人召开舞会的狂欢广场。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个不同形态的虚拟社区,如网络聊天室、多人在线游戏、电子布告栏、博客、论坛等。这些社区聚集着一群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他们在特定的虚拟时空彼此互动,进行联欢。聊天室里的海阔天空、唇枪舌剑,网络游戏中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BBS上的无所顾忌、激烈争辩。所有这些,与西方社会广场上的全民狂欢何其相似。

毛概完整版

毛概完整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二、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一)理论条件1、20世纪40年代前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不断趋于完善2、党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加自觉和清醒二)历史条件1、1943——1945年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从防御到反攻,中国抗日战争有相持到反攻,中国革命在经济严重挫折后由衰到盛的历史时期2、在决定中国战后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力回击了蒋介石的反共叫嚣,而且能把全党和全国人名高度统一和团结在正确理论的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迎逆流而奋力前进三)主观条件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

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在认识上的历史沿革过程对毛泽东思想涵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选择和经验总结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认识:一是要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

二是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在理论上犯有严重错误,而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注:毛泽东晚年脱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错误的东西,就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一)第一次,六届七中全会二)第二次,1945.5刘少奇《修改党章》九个方面三)第三次,1981.6十一届六中全会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一)时代性二)科学性三)独创性四)开放性1、是对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2、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开放3、是对实践的开放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1、中国革命胜利后,全国掀起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2、林彪、四人帮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3、文革结束后出现两种错误思想1)左倾错误:两个凡是2)右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二)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的观点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具有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旗帜3、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条件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基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步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和运用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群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实践(国共合作,武装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4、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年党的成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1927年——1935.1遵义会议)三、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曲折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条件1、历史条件: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

什么是文化霸权主义

什么是文化霸权主义

什么是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是指一种文化上的控制或压迫形式,其中一种文化被认为是主导、优越或普遍适用的,而其他文化则被边缘化、排斥或压制。

这种现象通常由政治、经济或社会力量产生,其目的是通过强制性或隐性手段,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观念和习俗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

文化霸权主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
文化输出和传播:某些国家或文化集团通过媒体、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大量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文化则受到边缘化。

标准化和同质化:一些国际性标准、规范和价值观被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导致文化同质化和异化,使得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

文化侵略和剥夺: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些主导文化可能通过经济、政治或军事手段强行推动其文化和意识形态,剥夺其他文化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文化消费主义:以消费文化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被大肆宣传和推广,使得一些地方性文化和传统习俗受到冲击和侵蚀,导致文化同质化和
失去多样性。

文化霸权主义的存在可能导致文化认同危机、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平等对话,确保各种文化都能够自由发展和相互尊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称为“大战”,是在1914年至1918年之间进行的一场全球性军事冲突。

在这场战争中,全世界超过六千万人互相残杀,战争导致许多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出现大幅度的停滞甚至崩溃,如此巨大的动荡给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变得复杂,因此要了解其全貌需要多个因素的考虑。

以下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主要因素:1.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欧洲的国家正在迅速扩张其全球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许多领土争端和互相比拼的关系。

大国间的经济和政治博弈往往会转化为殖民地扩张和争端。

在这些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人们被对欧洲国家的控制感到愤怒和不满,其反抗也成为世界大战争端的其中之一。

2.民族主义在欧洲,民族国家是由文化、语言和历史背景等因素构成的,其国家对立冲突带着民族情感和文化味道。

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遭受着大规模的民族自由反抗战。

这些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军备竞赛全球的大国包括大英帝国、德国和俄罗斯都在积极地进行军备增加。

每个国家都渴望成为强者,眼看其他国家在军储上的增加,也跟随不远,以免自身成为战争中的弱者。

这种军备建设和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关系,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4.互相谋略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外交层面上,许多国家寻求建立同盟以保护自己,并试图寻找优势。

一开始,大多数国家倾向于与其邻国结盟,以确保他们的立场和控制游说成功。

到了1914年,欧洲国家已经被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个是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另一个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影响战争给全球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以下是战争导致的几种重要影响:1.经济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停滞,加重了某些地区的贫困。

尽管赢得了战争,但大英帝国在近期也容易产生财政危机。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一)·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一)·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的。

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以及历届反动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一、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1、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

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2、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注意:这一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四国,但由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侵略扩张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1)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产地,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因此,它们将开放通商口岸放到显著位置;(2)作为封建国家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俄国的扩张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它以直接吞并领土为主。

在俄国吞并的领土中并没有带来新的资本主义因素。

所以,严格的说,它的扩张活动,不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是否有悲剧?

中国是否有悲剧?

中国是否有悲剧?关于这个问题,国内争议较为激烈,在此,我想就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进行阐述。

1.东西方对“悲剧”一词的定义不同<1>西方对“悲剧”的定义悲剧一词在西方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

我国部分学者将之阐释为---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这种力量震撼人心。

所以,在这部分学者看来,《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只能算是“冤剧”,而不是悲剧。

并且,他们援引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所指出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将之作为自己的论断依据,以此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2>对“悲剧”定义的分析与质疑在这里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偶然事件?该如何理解这些学者们所说的“存在必然联系”?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去定义“偶然”一词的,难道说俄狄浦斯王的被遗弃、无意中的杀父娶母才叫偶然,而《窦娥冤》中遇见张驴儿父子,然后被逼迫,张老汉误喝毒汤就不是“偶然”?其次,上文所提及的“存在必然的联系”,老国王相信预言后将俄狄浦斯抛弃,导致后面弑父娶母的悲惨结局,这两者存在这必然联系,我承认。

那么,与张驴儿父子的巧遇、给蔡婆送毒汤、张老汉误饮后中毒,这难道不是存在必然的联系么?再者,“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中婆媳之间的亲情、寡妇的坚贞、官员的清廉;《赵氏孤儿》里公孙杵臼对朋友的情谊、程婴等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些难道算不上是有价值的东西么?<3>“悲剧”的高度又有学者提出说,西方的悲剧都是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而中国的那些戏剧仅仅是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至多不过就是《赵氏孤儿》那样的家族争斗。

这点上我不同意,《窦娥冤》一剧中所蕴含的作者想表达的悲愤,对社会制度的腐朽、官场黑暗的愤懑与失望,何尝不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去解读文本,是不是能上升一个高度呢?《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确是一部悲剧中的经典,那《俄狄浦斯王》呢?诚然,其中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弑父娶母”情结存在于全人类的潜意识中,但那又何尝不是他这个人自身的悲剧?我认为,要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称得上是悲剧,要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即作者所赋予它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件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件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 新闻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信息,它是对新近发生的 事实的报道。既然是“报道”,那么它就是一种人 的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包含着人的认识和判断。
新闻价值
新闻的选择 新闻的加工
任何新闻,同时都是一种见解 。 美国的媒介向来把西方社会看做是世界的“中心”,在它 的眼中,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只不过是围着它转而已。
传播。 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
存在。 国际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 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
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已 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 公众舆论的支持。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 跨越国界的电子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正在为传统的 国家主权概念赋予新的内容。
❖ 跨国的卫星直播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新的电 子媒介使外国信息可以不受限制地穿越国界,对一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秩序甚至国家安全产 生重要的影响,而国家和政府却对此缺乏有效的管 理和控制的手段,迄今为止的国际法体系也没有提 供普遍公认的规则。
(二)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在全球传播中,传播主体除国家和政府间机构外,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从传播媒介上看,除大众传播外,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 全球传播中,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全球传播具有很强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核心地位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体系归纳新自由主义二战前1.托马斯·格林(Tomas Green,1836-1882,英国)新康德学派、英国新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新自由主义奠基人人最大的自我满足最终的自我满足人们彼此互助、共同追求道德学说:道德善至善共同的善外部环境卢梭公意思想国家是人是道德国家干预理论积极国家一种道德力量的存在物个人自由本质是道德自由积极自由*《伦理学绪论》(1883),《关于政治义务原理的演讲》(1886)2.伯纳德·博赞克特(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英国)实现圆满、和谐一致公共意志的体现“政治义务的悖论” 卢梭“公共意志” 国家是政治组织,有效的生活概念(个人自治与国家(补充)作用是“排除障碍”允许程度的矛盾)黑格尔“客观精神” 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国家作用的消极一面国家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最美好的生活*《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1899)3.伦纳德·霍布豪斯(Leonard Hobhouse,1864-1929,英国)自由主义左翼著名代表自由与社会—人的自由与合乎理性的社会目的相关联,强调自由的社会意义法治—自由不是绝对的,法治是实现自由的第一步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自由与平等并行不悖,广泛的社会改革国家积极干涉自由的社会整体性自由以平等为基础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权利和义务社会和谐(新自由主义的改良主义本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互助合作自由主义式的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官僚政治)*《民主与反动》(1904),《自由主义》(1911),《形而上学国家理论》(1918)4.布赖斯(J.Bryce,1938-1922,英国)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早期倡导者,比较政府研究早期代表方法论:强调一手资料和比较研究方法平等和自自由:公民的、信仰的、政治的和个人的自由由的产物平等:公民的、社会的、政治的主张多数主义的民主政体,对民众的明智和能力表示怀疑合格公民政党教育民众(培育)*《美利坚共和国》(1888),《历史研究和法理学》(1901),《现代民治政体》(1921)5.霍布森(J.Hobson,1858-1940,英国)新自由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最早系统研究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批评资本主义制度,但反对革命分配极不合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储蓄过度”“消费不足” 经济危机社会福利国家积极作用社会改良主张帝国主义=罪恶开创福利主义经济思想先河官僚政治与专制作风极大威胁自由主义民主制帝国主义是政策,是可以避免的*《分配经济学》(1900),《社会问题》(1901),《帝国主义研究》(1902,1938修订)6.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美国)西方行政科学开创者系统研究批判制衡原则政治体制改革限制议会:控制监督“新自由”、重视国民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强化行政权政治行政两分论国家增强对企业的干预,遏制不公平竞争维护个人权利与自由*《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1885),《美国立宪政体》(1908),《新自由》(1913)7.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放任的个人主义个人孤独韦尔:旧个人主义向新个人主义转变个体不再把自己置于与社会合作相对立新个人主义摆脱孤立,融入社会:个性回归,追求共同利益的地位新自由观:积极自由“自由的知性”:自由的理智渐进改良再造民主关注法制建设,关注政治与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工程计划格林*《新旧个人主义》(1930),《自由与文化》(1935),《人的问题》(1946)二战后1.卡尔·波普(Karl R.Popper,1902-1994,奥地利-英国)开放社会之父历史进程无法预测历史过程不会重复,独一无二社会变化中存在趋势,但不存在规律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目的由历史规律决定事实价值二元论唯美主义和完善主义谋善而非除恶对于整体主义的批判:对社会进行整体控制和改造的思想开放社会——非决定的,较完善的,开放的社会理想“极权主义的直觉”向批判和未来开放保护主义国家观:不提供幸福,只提供追求幸福的自由保障渐进工程“最小痛苦原则” 除恶而非谋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2.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美国)资本主义意识:追求财富的无休止增长,种族主义观念和意识,既定规律和道德原则的破坏重视公共领域行动理论总体的解释现代性公共领域的丧失,个人原子化处境极权主义独立于一切经验(批评)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绝对的逻辑过程“逻辑性孤立暴政”三种基本活动和活动领域近代以后,劳动进入劳动——私人领域必需社会甚至公共领域工作——社会领域反对任何形式的代表制(代议制)行动——公共领域自由政治:平等公民之间的参与式民主权力:协力合作的行动能力,属于团体所有自由交流、对话和商谈共和主义传统公民不服从暴力手段*《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人的状况》(1958),《艾奇曼在耶路撒冷》(1963)3.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1915- ,美国)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创始人和最大代表(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对麦迪逊式民主和平民主义民主的批评群体肢解权力,“多重少数人的统治”:多元民主社会自身条件而非宪法维系了西方社会的民主独立的多元社会组织市场机制社会共识1980s,新多元主义:政治不平等是多元民主的主要弊端扩展民主原则(公司和经济过程)政治不平等稳定化资源不平等加强对普遍利益的信仰,促扭曲公民意识和公共议事日程进对自我利益的合理理解导致最终控制的让渡现代所有制形式和不平等的企业控制形式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以克服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弊端*《民主理论前沿》(1956),《多元政体:参与与反对》(1971),《多元民主主义的困境》(1982)4.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 ,美国)正义:分配的公正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权利优先于善的义务论伦理观新的契约理论正义原则(秩序良好的社会)纯粹假设的原初状态最大的最小值规则两个正义原则(按词典式次序排列):由人的道德和人格决定平等自由原则—支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两个优先性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支配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自由的优先性原则不平等的能力和天赋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形式的机会平等以政治和法律制度调节市场趋势政治自由主义(现实社会:合理多元的现实):政治的正义观念:道德中立理论交叠共识——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构成方式(非普适的立场)权利优先理念——政治正义根本要素公共理性——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万民法,正义论在国际法领域的运用五种类型的国内社会*《作为公平的正义》(1958),《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保守自由主义1.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A.Hayek,1899-1992,奥地利-英国)奥地利学派“社会正义” 结果平等形式平等尊重传统限制政府权力计划经济—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制度市场秩序通往奴役之路自由、一般规则、竞争正义法律法治,宪政新的宪法模式自发秩序正当行为规则进化论理性主义:自发进化(威胁)人为秩序组织规则实现社会正义建构论理性主义,滥用理性民主的过分发展:程序性民主无限民主主要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议会权力的滥用*《通往奴役之路》(1944),《科学的反革命》(1952),《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9)2.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英国)最具保守主义色彩怀疑性以毁灭和创造代替接受和改革理性的唯一权威性理性主义政治尽善尽美唯一最好的乐观性整齐划一知识技术知识:理性主义者的唯一知识理性(技术)统治权自由的丧失实践知识政治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实践先于理论活动,政治哲学是对经验世界的探索人类关系生产性结社——目的性公民结社——非目的性保证自由与平等理想的人类关系权力分散法治理想国家:法治的多元化的自由国家人类类型现代性的个人在现代同时存在,相互拉力现代国家有缺陷的个人*《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论人的行为》(1975)3.伊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价值选择,人性的不确定性历史非必然性非决定论历史观终极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和冲突性价值多元论自由肯定性自由强制或不自由否定性自由极权终极答案价值一元论需要折中“竞争的自由主义”主流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立场强调共同文化、传统和个人特殊性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抽象的个人观念文化帝国主义和病态民族主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反潮流》(1979)4.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创始人集中的权力是对自由的威胁限制和分散政府权力采用经济的办法经济自由是政经济力量加入政治力量,权力集中不可避免治自由的必要条件福利国家的弊端自由社会中的政府作用:亚当·斯密三职能+1自由主义的主旨由自由转向福利和平等过渡纲领竞争的资本主义结果均等机会均等两种意义的自由相互依存与个人自由相结合*《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自由选择》(1979)5.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 ,美国)自然状态出现独占因素阶段出现再分配因素阶段无政府状态超弱意义国家个人权利的界限权利为道德的根本标准最弱意义国家:有效、切实地保护个人权利权利作为边际约束权利作为目的权利功利主义不正义任何扩大国家(政府)职能的企图都是不正义的获取的正义原则职能扩张最大的支持:分配正义理论持有正义权利原则:捍卫私有财产权转让的正义原则*《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6.乔·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1924- ,意大利)过分简单化-“人民崇拜”民主观的混乱过分现实主义批判直接民主和参与民主过分理想主义(危害最大)无权的知识人和全权的无知者的不平衡人民主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自治恢复权威作用直接(参与)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平等主义损害自由自由与民主的张力强调对权力的限制民主最典型的权力原则恢复“主流民主理论”:传统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分权和法治自由民主的宪政工程:两轮投票制、交替总统制自由与民主、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政党与政党制度》(1976),《民主新论》(1987),《比较宪政工程》(1994)保守主义二战前1.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erich Wi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权力意志:力的一种,是生命的本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以权力为核心个人主义是起码阶段平等追求平等是“群畜”的本能“超人”:权力意志的化身“真正的美德”——超人对平等的追求源于基督教激烈反对基督教道德“奴隶道德”,否定人的价值差别毁掉强者庸人或弱者的美德——群畜价值重估反对政治、国家仇恨社会主义运动仇视民主反民主政治,主张带有等级制的精英政治2.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1858-1941,意大利)民主精英理论创始人之一政治系统中的人被统治者统治者少数人垄断权力是规律具体形式的差异源于权威的流向:独裁原则和自由原则招募源泉:贵族和民主两种倾向否定自由民主必然趋向于“贵族-独裁”或“贵族-自由”型有组织的少数意识强加于无组织的多数对普选制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原则和趋势间平衡足够民主更新统治阶级,足够贵族限制以维持稳定将选举限于中产阶级*《论政府理论和议会制度政府》(1884),《统治阶级》(1896)3.威尔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意大利)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帕雷托精英曲线人的划分平衡精英循环循环受阻(缓慢)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精英循环曲线革命*《精英的兴衰》(1900),《民主制的变革》(1921)4.罗伯特·米切尔斯(Robert Michels,1876-1936,德国-意大利)非民主的倾向政党最终掌权的只是少数寡头寡头铁律民主政治无法实现组织追求效率技术原因、智力差别、心理因素悲观心理*《政党——当代民主寡头倾向的社会学研究》(1911)5.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无意识、传染、暗示“愚蠢的盲动”理性逻辑并非唯一的大众心理,由无意识而非理性因素主导否认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个人是理性的从众心理,个人理性丧失以“思考的目标”为标准政治革命反理性的,受感情支配革命的后果常是破坏性的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受理性支配不相信激进的革命,倾向进化式发展*《乌合之众》(1895),《革命心理学》(1912),《战争心理学》(1916)6.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t,1883-1955,西班牙)精英——社会文明创造和延续的决定力量应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大众——同质性、平庸而没有文化(打破)一种宽容的政治哲学普选制的推行大众的反叛道德人性的败坏反对大众民主,推崇自由民主区分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但持悲观态度反对国家干涉大众的不宽容社会同质化*《软弱的西班牙》(1922),《大众的反叛》(1929),《大学的使命》(1930)7.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美国)“不成学派的大师”古典民主理论批判:对“共同福利”“人民意志”的真实性的否定“竞争领导地位的理论” 把人民的任务限定为选举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一种制竞争性精英民主度形式(强调程序方法)对大众的不信任(大众在政治参与中的“原始人”状态)“程序民主”的弱点及运行条件古斯塔夫·勒庞民主运行四条件*《经济学原理和方法》(1908),《经济发展理论》(191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二战后1.罗伯特·尼斯比特(Robert A. Nisbet,1913-1996,美国)“社群主义式的传统主义者”传统社群衰弱国家权力的扩张民主的发展人的社群需要极权主义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相辅相成社群的复兴纯粹理性主义,变革崇拜保守主义基本教义:有机社会观历史与传统,偏见自然权威(先于)权威与财产——核心概念个人、国家、社群三角式权威自由(群体自多元主义(保守主义财产)观治权)宗教道德制度安排团体、社群的财产维护中间社群的存在自由和平等内在的绝对不相容原理反对个人自由观和平等矛盾目标*《寻求社群》(1953),《传统与反叛》(1968),《保守主义:梦想与现实》(1986)2.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 ,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后工业社会理论创立者传统意识形态无力指导现实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政治(基本成分)恢复宗教约束领域分立理论经济享乐主义分立和冲突文化放纵精神文化危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轴心原则资本主义精神裂变:“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轴心构造全国性社会平民政治的兴起公共社会社群后工业社会理论经济秩序从属于政治秩序政治领域更具决定意义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能者统治的社会:技术精英主导大众参与型的政治精英论日益专业的决策技术社会矛盾:知识精英与民众的张力后工业社会是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趋同上层阶级,但不掌握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3.阿拉斯太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1929- ,英国-美国)社群主义著名代表批判其“价值中立性”自由主义:价值领域不存在好坏善恶的统一标准规则伦理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缺失道德相对主义泛滥和道德的解体:道德危机美德伦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实现积极的善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的必须品质美德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消极的禁止行规则规则与美德联系才有意义美德存在于持续着的传统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53),《世俗化与道德变化》(1967),《追寻美德》(1981)社会民主主义1.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国)修正主义代表人物哲学:用康德唯心主义修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费边主义、讲坛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新认识:拉萨尔、杜林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危机能够消除新康德主义伦理社会主义阶级关系和国家性质变化-(人民国家-拉萨尔)伦理社会主义:应然而非必然新康德主义新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继承性,“有组织的自由主义”从无产阶级现实需要和利益要求角度解释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代替“国有化”放弃暴力革命,主张通过民主方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民主是阶级斗争文明化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过高估计了革命暴力在现代社会改造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2.悉尼·韦伯(Sidney Webb,1857-1947,英国)费边主义主要思想代表庸俗进化论社会与个人:有机体与细胞原子化个人主义社会有机体倡导各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学说实证主义多元的历史发展动力经济决定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内部自然发展民主政治社会改造四原则(民主的、渐进的、合乎道德的、合法与和平的)*《社会主义者须知》(1887),《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1889)——费边社纲领性文件3.萧伯纳(George Bernard-Shaw,1856-1950,爱尔兰)非暴力政治观渐进的和平革命廉洁高效和地方分权的政府论土地和资本社会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首要问题废除政党制度损坏了政府的素质,阻碍政治生活的正常发展恢复较老的市政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4.让·饶勒斯(Jean Jaures,1859-1914,法国)最难归类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共和制对民主、正义和人权的扼杀和压制民主与普选的共和制是民主最高表现普选权的实现等于普遍起义社会主义革命是大革命的继续不应敌视资产阶级共和国议会道路突破资本主义束缚与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相关接受阶级斗争,但强调不是目的“革命性演变”的渐进方法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合作是干预资本主义的必要手段向经济和社会扩展社会主义胜利不能靠暴力革命,必须靠民主主义的普及由政治共和国向社社会主义是一个必须得到多数人支持和参加的事业会共和国转变*《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欧洲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与大革命》5.布鲁姆(Leon Blum,1872-1950,法国)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和犹太裔总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主要代表之一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的必要革命政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向专政的过渡社会革命西欧的政治革命基本完成无产阶级能在社会内部活动无需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需要一系列条件行使政权——在资本主义范围内,不具有革命性质不应拒绝行使,但不应变行使为夺取行使政权理论*《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1927),《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主义》(1928),《和平问题》(1931)6.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英国)工党著名政治理论家费边社改良主义路线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心理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战时]“同意的革命” 以民主协商方式对资本主义和平革命政府领导人、资产阶级合作和工国有化(前提)经济权民主化党领导人素质“计划化民主”的社会保存民主基础上引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把自由(积极自由)纳入平等第三条道路*《我所了解的共产主义》(1927),《论当代革命》(1943)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1.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强调总体性的首要地位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本质、核心,是革命原则的基础反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只能用于对社会的历史和社会学研究批评资本主义的“物化”——资本主义的本质(克服)无产阶级成为“同一的主体-客体” 实现关键: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挥*《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2.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袖革命精英与群众互相支持民主集中制和布尔什维克的先锋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批判性“绝对的历史主义”:人本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以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为核心的西方革命道路理论俄国,运动战西方国家,阵地战现代民主制度和成熟的市民社会*《狱中札记》(1929-1936)3.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德国)反对仅仅视马克思主义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纯科学”,反对经济决定论,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哲学。

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变革

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变革

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变革1840年英国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殖民地化,只是在形式上仍然维持着独立国的地位。

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及干扰行政和司法等等,使中国丧失完整的主权和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地位。

同时,通过索取战争赔款、控制海关税收、倾销商品及垄断财政金融等手段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

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又因为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4、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史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一、中华民国的成立1.背景(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①原因: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②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实施: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起用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

④影响: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①原因: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②概况: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和平谈判。

(3)孙中山回国①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成立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③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成立了南京临时参议院。

3.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措施(1)对内①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颁布《临时约法》: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一系列自由和权力;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这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对外——发表《告各友邦书》①目的: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内容:承认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一历史堂(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一历史堂(中外历史纲要下)



1882 核心
1904 核心


国 同 盟
德 世界霸权

殖民地问题

189 2
国 协 约
1879
1907

争夺巴尔干半岛
火药桶

两大军事集团 的最终形成
⑶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 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的原因
(1)主要原因:列强争夺和插手(奥匈 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2)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3)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 汇之处,战略地位重要;有丰富资源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爆发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
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1)从战争的定义看,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 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好符合此定义。
一战中与中国相关的史实有哪些?
1.1917年,“府院之争”,美日争夺中国 (日本支持总理段祺瑞参加一战,而美国防止日本独霸中国,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中国参 加一战) 2.1914年8月,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 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3.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春天。 4.对西方资本主义怀疑,学习转向。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

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实例子

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实例子

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实例子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资本一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

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比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媒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

鸦片战争期间,他不仅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县时担任“民政官”,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向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

在1860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甚至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私自添上条约的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

外国传教士由此获得了在中国各地城乡租买土地和盖房的特权,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内地霸占地产、遍设教堂提供了根据。

19世纪60年代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并进人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欺骗讹诈、强迫捐献、压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价购买、强占垦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出租房产有的还包揽词讼,包庇教徒中的不法分子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这些传教士从事的不法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

19世纪60代至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制造舆论。

它们在中国所办的某些报纸、杂志,所翻译、出版的某些书刊,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
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消极影响
(1)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领土的主权,使得中国国家独立和民族权益受损;满清政府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愈加严重。

(2)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西方在中国确立的租界制度,控制中国海关,垄断了对外贸易。

(3)思想上:西方的传教活动,为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征服提供有利的途径。

2、积极影响
(1)政治上: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使中国人得以开眼看世界;在制度建立和现代观念确立上给国人更多的启示。

(2)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洋务企业出现,中国近代化起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
(3)思想上: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产生忧患意识,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和国家观念。

(4)科技文化上: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交通工具进步;近代报刊、电影出现
(5)社会生活上:中国人衣食住行发生变化,一些陈旧习俗得以破除
最后说说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因为在知乎上搜索到一个想要的答案,然后去回答老师发表的问题时发现自己宿舍的舍友刚回答了跟那个一样!这里还是不鼓励大家都搜网上的哈,毕竟别人发表的文章也有知识产权问题呢!然后我就找到了高中历史辅导书自己找自己打出来这个答案~(本人大二,没错,是近代史)希望这个答案对你们有用吧!。

帝国主义通俗易懂的例子(一)

帝国主义通俗易懂的例子(一)

帝国主义通俗易懂的例子(一)帝国主义通俗易懂的例子帝国主义是指一国或多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对其他国家实施控制或影响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

1. 殖民地统治在历史上,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曾经通过殖民地扩张来实施帝国主义。

他们通过军事力量占领其他国家或地区,将其作为殖民地来统治和剥削。

殖民地统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殖民地居民没有政治自由和经济独立权利,而是被殖民者强行征税和剥削。

2. 经济控制帝国主义通常通过经济手段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投资和贸易等方式进入其他国家市场,获取资源和市场利益。

这种经济控制常常导致依赖关系,让被控制的国家无法独立发展,而只能提供廉价资源和劳动力。

3. 文化入侵帝国主义也常常以文化的方式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通过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语言、艺术和娱乐等,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在思想上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

这种文化入侵常常导致被控制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立性受到威胁。

4. 军事干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或实施控制,帝国主义国家可能会进行军事干预。

例如,美国在20世纪的中东地区就多次进行军事干预,以保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并达到政治和经济控制的目的。

5. 科技霸权现代帝国主义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实施控制。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在科技领域的垄断和控制,影响其他国家的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种科技霸权的行为可以进一步加剧不平等和依赖关系。

帝国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对被控制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和理解帝国主义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危害和不公正性,为维护国际公平和发展做出努力。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近来我们听到最多的莫过外来文化入侵,以及中国传统美德的丧失。

经常说,要完全侵略一个民族不仅仅是让它的公民臣服,最重要的是文化入侵,让这些人完全的认同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其实有思想的投降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心寒的是麻木而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他们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

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

在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作为侵略我国的工具,使基督教的三大教派,都曾对我国少数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东正教主要影响俄罗斯等民族,天主教和新教对苗族、壮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所渗透。

5、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天主教近代传入中国,在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作为侵略我国的工具,使基督教的三大教派,都曾对我国少数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利用开医院、办学校、给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等手段进行传教活动,逐渐影响云南、贵州和东北等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

朝鲜族、俄罗斯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独龙族、拉祜族、佤族、怒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情况非常复杂。

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特点和我国宗教的特点是一致的。

关于这一点,陈毅同志曾把它概括为五性,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和长期1、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当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在许多民族中,几乎是全民信教性。

2、民族性宗教在我国不仅拥有众多的教徒,而且它的影响深入到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思潮指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它指当今一些 理论家对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批评,对现行西方文化传 统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和野蛮的揭示。它提 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 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 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 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 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新的 变化不仅是传统的认识和观念所无能为力的,也不能完全由现代主义 来解释,于是,人们将这种社会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恩斯特.曼德尔)、后 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后资本主义社会(拉尔夫.达伦道夫)、后社 会主义社会(阿兰.杜汉纳)、后现代社会(阿米泰.艾特奇奥尼)、后匮 乏社会(5社会政策6杂志)、后福利社会(吉迪恩#绍伯格)、后大规模 消费社会(赫尔曼.卡恩)、信息与传媒社会(马歇尔.麦克卢汉)、奇观 社会(格尔.迪伯德)、有计划性衰竭的官僚政治社会(亨利.列斐伏尔) 等等。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 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 生。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在20世纪60年 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 进行了激烈批判而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实践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剥削和征服别人,老牌帝国主义 用炮舰或金融的手段,而新帝国主义除了这些手段外,还 利用了文化思想手段。 1.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 进行扩张。 2.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 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 3.文化帝国主义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文化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弱势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也都 被归化的手法抹去了。它追求强势文化的差异性,用强势 文化的差异性去压抑其他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文化的差 异性,把自身差异性当做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强加给其他 文化,从而使自身文化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一种话语的暴 力,其后果必然导致文化的单一性,并且有违翻译真正的 目的即文化间的交流。
02
目录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帝国主义 的新形态,也是帝国主义采取的新 战略。是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大国 尤其是美国推行“文化外交”战略 的结果。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 于70—80年代,风行于90年代。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美 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的研究,后 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文化 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中,席勒指出,“文化帝国主 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 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 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席勒的文化帝国 主义理论是以媒介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国 际文化生产与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后殖民主义思潮
20世纪60年代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对西方的 后现代文化进行全面批判。他们认为,以消费主 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 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 方文化,其这种对西方文化所进行的激烈批判, 影响深远。与此相应,在西方大国与不发达国家 的文化关系问题上,就出现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郝伯特. 席勒在《传播与文化支配》首度使用和诠 释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
文化帝国主义&归化,异化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 的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异化法);另一种 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规划法)。
后殖民主义中的归化:强势文化在弱势文化的文本翻译过
来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强势文化自恃高人一等,在面对异质文化 时往往以自身文化为中心,对异域文化不屑一顾,刻意抹杀其异 质性,目的是‚将外国的文化译成他们自己的语言,由此消除文 化差异,在他们周围营造一个被同化的‘同性’缓冲区。霸权文 化的成员因此也不会接触到真正的差异,他们被策略性的保护起 来免收异质经验的干扰——他们不仅受到同化翻译的保护,而且 还受到第三世界国家五星级宾馆等保护‛
目录
04
应用举例
1
2
3
Thank yo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03 文化帝国主义下的翻译策

Content
• 文化帝国主义下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 文化帝国主义与归化异化 • 杂合理论
文化帝国主义下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在后殖民时代,以文化侵略为特征的文化帝国主义在精神上继续控 制着前殖民地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翻译首当其冲地成为直接的武器。
霸权文化‚待译英文文本往往是传奇惊险小说这样的通俗题材的 作品。 √ 在想象的认同中诱发愉悦 × 获得由高雅审美引发的那种超然的批评 英美价值观→无视本土文化的西方精英读者群 他们沉浸在西方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下,不经意地落入了帝国主义 形态意识潜移默化的陷阱,不自觉地经历了思想‚被翻译‛的过程。从 而在面对本族文化时常常才去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于西方强势文化 的对照中,更加认识到本族文化的原始,落后,愚昧,从而心甘情愿地 臣服于帝国文化,充当其代言人,成为一群迷失家园和身份的无根组实 现了自身的自我殖民。
But对于弱势群体来说,采用归化法翻译强势文化的文 本应被看做是抵抗殖民意识的一种积极反应。
杂合翻译策略
Q: “幸福“(happiness), ”社会“(society), “俱乐部” (club), ”脑筋“(mind) "归化"OR"异化"
杂合:农业和生物科学用语,指物种之间的杂交
后殖民学者霍米 巴巴(Bhabha):当异域文化的“他性”与本土文 化的“同性”之间进行交流时,双方如果不是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 “谈判和翻译”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因此译者的任务就 是要把两种异质文化带入“第三空间”,在这个平台上是两种文化相 互尊重,通过平等对话进行交流,使受制文化摆脱霸权文化的控制, 同时殖民文化也能看他其他文化的特点,不断丰富自身。
殖民地人民:摆脱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控制,在精神和 文化上独立的 因此,在后殖民时期,殖民地的知识分子为了摆脱精神 致敏状态,从殖民主义制度的压力下挽救和恢复自身的意识 和思想,重塑民族身份,经历了艰苦的文化和心理历程。在 这一过程中,翻译策略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殖民化的进 程想联系。由此可见,翻译策略从来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 的语言或技巧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政治和文化战略。
后殖民主义的异化:彰显出异域文本中语言与文化的差 异,把译文读者送到外国去,亲自体验一下异域风情。它具 有颠覆殖民意识形态的解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战略意 义,它向霸权文化输入受制文化的差异性,以抵制和纠正被 归化策略所助长的霸权意识,进而重塑本土的文化身份。这 就是韦努蒂(Venuti)所称的‚抵抗式翻译‛
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政治背景 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在时间跨度上应该是60年代 末70年代初)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代,也是影响深远的年 代。以法国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为先导的新左派运动在欧 洲和北美的蔓延,第三世界争取民族解放的反殖民运动, 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反越战运动、黑人政治与民权 运动、妇女运动等等,散落在边缘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能量 在激烈地尽情释放。60年代的政治背景对文化帝国主义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ultural Imperialism
01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02
文化帝国主义的背景
03
文化帝国主义下的翻译策略
04
举例应用
目录
01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PART 1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PART 2
文化帝国主义的目标
PART 3
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
定义
凭借本国文化优势,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利用先进的科学 技术和发达的国民教育使文化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大力开拓和占领 世界文化市场,企图将这种一国的文化优势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就 是文化帝国主义。 时间:二十世纪末到到二十一世纪初时间
目标
经济上是要为其文 化商品攫取市场
政治上则是要通过 改造大众意识来建 立霸权
娱乐商品的出口是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是替代制造业出口在 世界范围内获利的手段。在政治上,文化帝国主义在于将人们从其文化 之根和团结传统中离间出来,并代之以新闻媒介制造出来的,随着一场 场宣传攻势变幻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