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轴对称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轴对称教学评估试卷
(考时:9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若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_______.
2.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__条对称轴,其对称轴是_________.
3.△ABC中,AB=AC=14㎝,边AB的中垂线交边AC于D,且△BCD的周长为24㎝,则BC=_________.
4.如图△ABC中,AB=AC,∠BAC=1000,MP、NQ分别垂直平分AB、AC,垂足分别为M、N,则∠PAQ=___________.
5.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0㎝,一边长是12㎝,则另两边的长分别是___________.
6.如图,O是△ABC内一点,且 OA=OB=OC,若∠OBA=20︒,∠OCB=30︒,则∠OAC=_________.
7.如图,已知AB=AC=BC=AD,則∠BDC=_________.
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A(a+1,8)与B(-5,b-3)关于x轴对称,则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B
A
C
D
C
O
A
B
N
P Q
C
B
M
A
第4题 第6题 第7题
二、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入答案栏中的对应位置(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英文大写字母,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P B 、N C 、C D 、M
2、下列图形,能三条对称轴的是
A 、等腰三角形
B 、五角星
C 、等边三角形
D 、正方形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A 、过顶点的直线
B 、底边上的高
C 、顶角的平分线
D 、底
边的垂直平分线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B 、若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C 、若△ABC ≌△111C B A ,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关于一条直线对称;
D 、直线MN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若P 点使PA=PB ,则点P 在MN 上,若B P A P 11=,则1P 不在MN 上
5、如果矩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一坐标系原点重合,且点A 与点B 坐标分别为(-3,2)与(3,2),则这个矩形的面积是 A 、16 B 、24 C 、32 、 D 、40
6、小明从镜中看到电子钟示数是12:01,则此时时间是
A 、12:01
B 、10:51
C 、11:59
D 、10:21
7、已知A (4,3)和B 是坐标平面内的两个点,且它们关于直线x =-3轴对称,则平面内点B 的坐标是
A 、A (1,3)
B 、B (-10,3)
C 、C (4,3)
D 、D (4,1)
8、将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有一锐角为30︒)拼成一个四边形,其中轴对称图形的四边形有多少个
A 、1
B 、2
C 、3
D 、4
三、解答题(52分)
1、(6分)利用图中l 为对称轴把图补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l
l
l
2、(8分)如图,△ABC 中,AB=AC,DE 垂直平分AB 交AC 于E ,垂足为D ,若△ABC 的周长为28,BC =8,求△BCE 的周长.
A
D
E
C
B
3.(8分)如图,△ABC 中,AB=AC, △ABC 的两条中线BC 、CE 交于O 点,求证:OB=OC.
D
E
C
A
B
4、(10分)如图,D 是等边△ABC 内一点,AD=BD,∠CBP=∠DBC,且BP=BA,求∠P 的度数.
A
B D
C
P
5、(10分)如图,△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1,1),B(2,-1),
C(3,0)
(1)作出△ABC关于直线x=1的轴对称图形△DEF.
(2)分别写出D、E、F三点的坐标.
A
C
B
y
x
6、(10分)如图,已知△ABC中,AB=AC,P是BC边上的一点,过P
引直线分别交AB 于M ,交AC 的延长线于N ,且PM=PN. (1)写出图中除AB=AC,PM=PN 外的其它相等的线段. (2)证明你的结论.
M C
P
B
A
N
参考答案
一、1、成轴对称;2无数,经过圆心的直线;3、10㎝;4、200;
5、12㎝、6㎝或9㎝、9㎝;
6、400;
7、1500;
8、5
=b
a.
=
-
,6-二、
三、1.略;
2.略.
3.略;
4.连结DC,先可证△BPD≌△BCD,有∠P=∠BCD,又可证△BDC ≌△ADC,
又有∠BCD=∠DCA ∵∠BCD+∠DCA=60︒∴∠BCD=∠P=30︒,
5. (1)略;
(2)A(1,1),B(0,-1),C(-1,0)
6.(1)BM=CN;
(2)过M作M D∥AC交PB于D,可证△PMD≌△PNC,
∴MD=CN,MD∥AC,∴∠MDB=∠ACB=∠B,∴MD=MB,∴M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