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04b01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6.png)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生2:高1米35厘米。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米等于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2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一、铺垫练习1. 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8c328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6.png)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谈话:(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
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
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
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索实践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介绍: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边说边板书: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
(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079b3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3.png)
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
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哪长度单位?(板书:米m 厘米cm)游戏规则:现在老师两手分开,你们觉得差不多1米了,就喊停。
停的时候,找学生拿米尺测量一下。
继续游戏,你们觉得差不多有1厘米了,喊停!检验一下。
谈话:我们知道1米比1厘米要长的多,那么,你们还记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米=100厘米)谈话:在我们的生活,米和厘米无处不在,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展现例题)过渡:看来,大家学习的很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参观长度王国可是,守卫人想考考大家,你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吗?提示:你能指一指数学书的厚度在哪里吗?二、新授1、认识毫米(1)产生需要,初步认识1mm追问:在刚才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你有什么发现?(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介绍:是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不是整厘米的时候,那就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在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mm,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那么1mm有多长呢?(2)多种感官参与,感知1mm①从直尺上感受1mm要求:请你从尺子上找一找1mm,同桌相互指一指。
明确:1小格就是1mm②测量感受1mm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回形针,我想知道它的厚度,可以这样测量,明白了吗?请你把我课前给你们的物品请出来,量一量他们的厚度,好吗?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1课时(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1课时(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027c9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5.png)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1)用手势感知
师:你能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出1毫米的距离吗?
(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师巡视指导,并及时肯定)
(2)借助身边的其他实物感知
师: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尺子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或者,你在哪里见过毫米这个单位呢?
【预设】1.我在新闻里看到过,某地某天的降水量是用毫米表示的。
2.测量米粒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
三、课堂游戏:毫米接力赛
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排成一列。
每组第一个学生用毫米尺测量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物品长度(如书本的厚度),然后小声告诉下一个同学,依次传递直到最后一个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将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
比赛哪个小组测量得最准确且速度最快。
四、巩固练习
一、书本P22做一做。
做题技巧:第1题,先数整厘米数,再数还有几个小格。
毫米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27bab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6.png)
毫米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是长度的单位。
2. 让学生能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理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
3. 培养学生用毫米和分米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3. 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难点: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观察实物,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采用换算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练习。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长度。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尺子、铅笔、书本等。
2. 准备一些毫米和分米的标识牌。
3. 准备一些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2. 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出示标识牌,让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
3. 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换算,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
4. 练习换算,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5. 让学生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记录测量结果。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换算方法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毫米和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制作手工艺品、烹饪等领域。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毫米和分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简要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实践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毫米和分米测量其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测量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经典备课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经典备课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43e87671fe910ef02df825.png)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经典备课教案三篇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经典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经典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二)能力点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修改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fc53139b89680202d8255c.png)
第一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学生准备:1分硬币、直尺、橡皮、磁卡、大头针、订书针教师准备:磁卡、直尺、米尺、测量记录单、1分硬币、卡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回顾1厘米和1米:师:大家好,今天这节课就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如在上课中有什么不会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让我们一起来帮你解决。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记忆的宝库,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请举手说一说。
生:厘米、米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一找1厘米,并且用手势比划一下?(学生比划)师: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米尺,伸开你的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学生比划,教师举起1米长的米尺验证)2、故事设疑:师:好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1厘米和1米长度,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也开展了测量身长的活动,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忘记了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动物身长(幻灯2)长颈鹿身长5 鸽子身长20蚂蚁身长5 蜜蜂身长10师:谁愿意说一说?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可能的。
是的。
(你是一个会借助比较发现问题的小朋友,这种学习方法老师非常喜欢。
师:那同学们就在直尺上找一找5厘米有多长?生:在直尺上找5厘米。
师:是不是太长了呀,在第一排中的动物身长可以准确的用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来表示,但对于第二排一些动物的身长来说,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就不能表示了,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78f9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e.png)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是长度的单位。
2. 让学生能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3. 培养学生用毫米和分米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3. 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能够进行换算。
2. 难点: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具,如尺子、硬币等,帮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练习。
3. 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引入毫米和分米。
2. 新课: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教具,了解它们的大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表示。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硬币、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笔、测量工具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教具,了解毫米和分米的大小。
3. 实践:让学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和描述物体长度。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测量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测量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9339b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d.png)
《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掌握单位之间的关系。
2.难点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复习厘米和米的知识。
(2)引出比厘米小和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2.认识毫米(1)出示一分硬币,让学生观察其厚度,引出毫米。
(2)认识1毫米: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感受1毫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用铅笔尖感受。
(4)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认识分米(1)拿出一把10厘米长的尺子,引出分米。
(2)认识1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3)感受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用文具盒感受。
(4)掌握分米与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单位换算(1)进行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练习。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单位换算。
5.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毫米、分米的认识和单位换算。
(2)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单位表示。
6.课堂总结(1)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2)强调在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7.布置作业(1)测量自己的书本、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用毫米或分米表示。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或1分米。
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教案
![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6c398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5.png)
感谢您的请求。
我可以帮您写一篇关于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教案的文。
下面是我的建议: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区别;2.帮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单位的重要性;3.让学生学会使用毫米和分米计量长度的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的技能;5.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 学生课本;(2)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3) 标尺和尺子;(4) 示范物品。
2.学生准备:(1) 学生需事先了解长度的概念;(2) 学生需带上尺子、彩色笔和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教师可通过学生课本的图片或实物示范,让学生对毫米和分米单位的概念进行理解。
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讨论和分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学习毫米和分米: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区别,以及他们在测量长度中的应用。
通过展示示范物品,让学生测量物品的长度,并使用毫米和分米来记录和比较。
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毫米和分米单位的差异,为后面的练习做好铺垫。
3.举例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
教师分发长条纸,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使用毫米和分米记录和比较。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中练习使用毫米和分米计算长度,比较长度和消除误差。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演示几个示例,并让学生自己练习,巩固他们的技能。
4.小结总结:通过问答追溯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了解,让他们总结和理解。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重点,强化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为下节课的活动做出铺垫。
四、教学方案的评价1.针对本文目标,通过这些步骤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类、测量和计算技能;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部分,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区别;3.教师不断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更容易热爱学习,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4.教学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相应的讲解和练习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和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挑战。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ee200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8.png)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
“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f9f4f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0.png)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教案名称: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毫米分米单位的换算关系;2.能够将毫米与分米互相转换;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单位换算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毫米分米单位的换算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单位换算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毫米分米单位换算是十分之一关系的概念;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单位换算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尺子、小米袋、铅笔、纸张。
2.教学材料:相关单位换算实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测量尺子的长度、织物的宽度等,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并提问:你们知道毫米和分米是什么单位吗?Step 2: 毫米分米概念理解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
2.提问:请你们想一下,这个长度的线段可以分成多少份?每一份有多长?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个线段可以分成10份,每一份长度就是1毫米。
所以,1毫米等于1厘米的十分之一4.教师再绘制一条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表示为1厘米=10分毫米。
5.引导学生总结:毫米与分米的关系就是十分之一的关系。
Step 3: 毫米分米换算方法1.教师提供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如:玛丽身高为1.4米,请计算她的身高是多少分米和多少毫米。
2.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转换的方法:将1.4米拆分成多少个分米和多少个毫米。
3.教师解释:1.4米=14分米,因为1分米等于10厘米,而1厘米等于10毫米,所以14分米等于140毫米。
4.引导学生总结:将分米换算为毫米时,需要将分米乘以10,而将毫米换算为分米时,需要将毫米除以10。
Step 4: 毫米分米换算实例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如:一张A4纸的宽度为210毫米,请计算它的宽度是多少分米。
2.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将210毫米换算为多少分米。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9b304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5.png)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认识毫米和分米教学目标:1.了解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及其与米的关系。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度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引入问题:同学们是否了解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呢?我们如何使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度量呢?Step 2:导入学习(10分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上的刻度代表的是什么。
然后询问学生刚才提到的长度单位是否有出现在尺子上。
Step 3:引入新知识(15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长度单位的定义并解释:- 毫米是长度单位,它是米的千分之一,用符号“mm”表示;- 分米是长度单位,它是米的十分之一,用符号“dm”表示。
典型例题1:将250毫米用分米表示,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答案:250毫米=(250÷10)分米=25分米Step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1.学生进行有关毫米和分米的计算练习题。
2.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做过的题目并讨论解题方法,教师给予评价。
Step 5:拓展与应用(15分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1.学生围成小组,找到一种物品,估计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度量。
2.学生讨论他们度量的结果是否准确,并解释他们的推理过程。
3.学生展示他们的度量结果和推理过程,教师给予评价。
Step 6:系统梳理(10分钟)教师总结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强调其与米的关系。
学生通过描述、归类等方式回顾所学内容。
Step 7: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们进行一些基础的计算练习,如将一定长度的物体用毫米和分米表示。
Step 8: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做课堂小结,强调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否实现,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作业安排: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用毫米和分米表示一些长度,并计算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拓展与延伸:1.调查不同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度量;2.观察身边的物品,寻找可以进行毫米和分米度量的实例;3.探索米的关系,进一步比较毫米、分米和米的大小。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258db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5.png)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20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
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3、测量纸条的长度。
(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让孩子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教案设计
![让孩子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9f9a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5.png)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2.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能力;3.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2.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PPT讲解;2.实物展示和操作;3.游戏教学。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出示一组不同长度的纸条,并让学生估测长度,并进行比较. 例如一张A4纸和橡皮筋,一张A4纸和30cm铅尺等。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概念和大小关系。
第二步:讲解毫米和分米教师出示PPT,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
对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第三步:让学生用实物观察和测量教师分发一些实物,如钢尺、尺子等,让学生用实物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差别,并用实物测量长度。
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毫米和分米的使用。
第四步: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并针对实际情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灵活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第五步:游戏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设置一些题目,在游戏的形式下让学生深入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
例如,欢乐接龙,接受长度,时间比赛等。
第六步: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所学进行总结,并强调毫米和分米的重要性。
并让学生进行回答和对所学内容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
2.学生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和游戏等形式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同时也可以运用不同层次,多形式的题目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毫米和分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给予学生的初步学习将为孩子今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4fef9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6.png)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分米及其换算关系;
2.能够准确判断各种物体的大小,合理估算长度;
3.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毫米和分米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际测量和比较物体长度。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毫米、分米的实物长度体验;
2.学生准备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绳子或纸条,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1.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体会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
第三步:实践
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比较结果,训练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四步: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体会,讨论如何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延伸
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测量长度的游戏,培养团队合作和
创造力。
2.实地实践: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毫米、分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物展示和生动的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毫米分米小学数学教案
![毫米分米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ed573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1.png)
毫米分米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地将长度从毫米转换成分米。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出示一些长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毫米和分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二、讲解(15分钟)
1. 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毫米转换成分米。
2. 讲解转换的规则和方法,并做相关的讲解示范。
3.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目。
2.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巡视并及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3.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汇总并分享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题经验。
2. 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转换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学会如何将长度单位进行转换,并通
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对长度
单位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bb57e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6.png)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分米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deafa2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8.png)
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为单位进行长度计量,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学会用毫米、分米进行长度计量。
难点: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尺子、直尺3.学生操作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把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直尺上的刻度单位(厘米)。
2.老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1)老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分米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2)老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1分米的长度,发现1分米等于10厘米。
2.认识毫米(1)老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观察并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2)老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1毫米的长度,发现1厘米等于10毫米。
3.练习测量(1)老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并说出它们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为单位)。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4.换算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长度,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2)学生独立完成换算,互相检查答案。
(三)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并说出它们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为单位)。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用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
2.编写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与同学互相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并学会了用这些单位进行长度计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人教版)数学
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学,先教学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分米的认识,最后教学单位的换算。
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单位的换算主要是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
学情分析:以前我们学习过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是用米和厘米作单位的,但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概念模糊容易混淆;对上述这些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比练习。
让同学们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区别,更分辨谈们之间的进率。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结构,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课的设计思路: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会进行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化聚。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5.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以及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和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课前准备:
米尺、硬币、直尺、课件等。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实践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是长度单位,并且知道用直尺可以量一条线段的长度。
这里有一条线段,我用直尺量它的长度,谁知道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 (投影片,4厘米),请同学在你们的纸上画一条和老师一样长的线段看谁又快有准?
生:纷纷示意老师画好了。
(师边走边看边指点学生)。
师:很好哈,同学们都画出了和老师一样长的线段。
之前我们学过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可是老师最近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手中的这枚银币,我想知道它的厚度,但是它又没有1厘米哦,那老师怎么表示他的厚度呢?(给同学1分钟左右思考)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大家打开课本。
一、认识“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直尺,看看你们的直尺上是不是有在0——1厘米中间,是不是还有很多小的刻度啊?
生:回答。
师:1.请同学们观察直尺,找一找1厘米的刻度,1厘米有多长呢?
生:回答。
师:在投影仪上映出1厘米的长度,并让学生数一数直尺上把1厘米又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段?
生:各种回答。
师:我们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10个小段,每一小段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1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毫米mm) ,让学生举例说明1毫米有多长。
生:各种动作。
师: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哟,比厘米还小的是什么啊?
生:回答。
师:这样每一段表示一毫米(老师在自己的米尺上给大家展示)现在量一量老师的硬币有多厚啊?(老师掏出给多的硬币发给大家)
生:各种回答.
师:青学们在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厚度是多少呢?
生:回答。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钱啊?
生:回答。
师:那我们的一元钱如果换成一角一角的可是换多少啊?
生:回答。
师:那再数一数你们的直尺,1厘米相当于多少分米啊?也就在一厘米中间看看还有多少段毫米?
生:回答。
师:青学们记住一元钱等于10角,我们的1厘米就等于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老师现在给同学发一纸条,请同学们量一量他的长度。
(纸条长:43毫米)生:各种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4厘米5毫米,有的同学说45毫米,那谁是对的呢?
生:回答。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所以4厘米5毫米=45毫米,大家都是对的。
我们一起在复习一下: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 1厘米对于多少毫米?
(二)分米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学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现在看我这根根米尺。
请问:这根米尺长多少?把1米平均分成10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让同学观察米尺)
生:各种回答。
师:(出示学具长1分米的小棒)我们把这条长10厘米的线段叫做1分米,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分米dm,1分米=10厘米)
生:举例说明1分米有多长,并用米尺画1分米的线段,再说说自己的一拃约长多少厘米。
师:1根学具小棒长1分米,把10根这样的小棒连起来,接成的一长条长度是多少呢?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回答。
(板书:1米=10分米)并,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宽各约有多少分米?
师:点评,并引导大家复习:比厘米大的,比米小的单位是分米。
100厘米=10分米=1米
师:让同学们一四一组估计先自己的各种课本长度、宽度,在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测。
看谁估计的又快又准,小组评选估计“准确大王”。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2、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
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物品的长度时,有时就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
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地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
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生:汇报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首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课堂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多种能力得以提高。
再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开发。
最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形象、直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但这节课我对于多媒体使用较少,只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也有一些不可掩饰的缺点,如学生活动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部分同学缺少积极思考,有部分教学效果未能达到。
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遗漏,要使
自己少些遗憾,就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进取,积极改正,争取更加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