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83f221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2.png)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科学,它深入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应用已经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力理论及其应用社会影响力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例如,著名的康福曼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从众效应,即个体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形成了集体行动的合一性。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已经应用到广告营销和舆论引导等领域,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影响群体行为。
二、群体动力学对社会的影响群体动力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力量对群体的影响。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强烈影响,个体在权威人物的指导下,容易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以及政治社会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团队管理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群体力量。
三、认知偏差及其对决策的影响认知偏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描述了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的思维偏差和错误判断。
在社会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认知偏差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群体性思维偏差使得个体在集体决策中往往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过于一致,缺乏多样性。
因此,了解认知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对于改善决策质量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群体间的社会关系与合作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及这些联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机制。
例如,小世界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网中“六度分隔”的现象,这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和社会组织架构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a778fa869dc5022aaea00a0.png)
复习思考题
• 5. 谢里夫关于似动程度影响从众的实验和阿希关于线段判断的经典实验都表明个体经 常会从众。无论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还是在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判断都是如此。人们之 所以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为了使自己正确(信息性社会影响)和为了被人接受(规范性 社会影响)。 • 6. 日常生活中,服从合法权威通常具有适应意义。然而,人们有时会服从那些给他人 造成伤害,且违背自己观念和价值的命令。米尔格拉姆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 实验者要求正常的成年人被试去电击无助的受害者,则大部分被试都会按照实验者的要求 去做。 • 7. 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顺从他人的要求。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让人顺从的技巧,包 括登门槛技巧、门前技巧、低球技巧、折扣技巧、过度理由效应和引起注意技巧。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本章导言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商场购物时,受推销员的鼓动买下了并不需要的化妆品;话剧或 音乐会结束时,周围的人都站起来为演出者鼓掌喝彩,本来觉得演出糟糕透顶的你却也不 由自主地起身鼓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他人试图改变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努 力,纷繁多样的社会信息影响让我们无处可逃。 • 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其他人以及群体的影响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 重要性,因此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 四、去个性化 • 群体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例证是去个性化。它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 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湮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常常使 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
•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1)匿名性(ANONYMITY)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 • (2)责任分散(DIFFUSEDRESPONSIBILITY)。津巴多认为:个 体单独活动时,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体和群体其他 成员共同活动时,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 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b8679c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2.png)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社会影响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社会影响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一、社会影响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不仅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个体会受到他人的态度、期望和压力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社会影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 权威性影响:个体会受到权威人物或权威团体的影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会对个体产生指导作用。
例如,在购物决策中,消费者更容易相信专家的推荐。
2. 社会规范影响: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
个体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
例如,当某个品牌成为社会流行时,个体更有可能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3. 参照群体影响:个体会倾向于与他们认同的群体行为一致,以获得群体认同感。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圈中大部分人都购买了某个产品,他很可能也会购买同样的产品,以与朋友保持一致。
4. 社会压力影响:个体在社会中会经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他人的期望、评价和批评。
个体为了避免不愉快的后果,往往会按照社会期望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影响理论的实证研究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例如,米尔格拉姆实验表明,当一个人被授权对他人施加电击时,即使他对此抱有疑虑,也很容易按照权威人物的指令行事。
这显示了权威性影响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阿西夫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社会规范影响下的行为变化。
实验中,当参与者置身于一个群体中,大多数群体成员都做出错误回答时,参与者也会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即使他们明知道群体的回答是错误的。
此外,斯坦福监狱实验显示了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普通人被随机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角色的压力下表现出与社会角色相符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影响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影响与改变](https://img.taocdn.com/s3/m/fe4ace6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8.png)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影响与改变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的学科。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社会的影响因素,并探索社会中的改变机制。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改变方式。
一、社会影响的类型及机制1. 社会比较与同伴压力社会比较是人们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同伴的成功,这可能引发羡慕、嫉妒和失落等负面情绪。
同伴的成功会对个体的自尊心造成冲击,从而引发更多的竞争与追求。
同伴压力也常常影响个体的决策,使其追随其他人的行为模式。
2. 权威与服从权威对个体的影响力很大。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著名实验证明了个体出于对权威的服从,即使违背自己的良知,也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这是因为社会中权威的存在给人们一种信任感,个体倾向于接受权威的指导,忽略个人的判断。
3. 社会规范与社会认同社会规范是对于个体行为的规定和规范。
个体在社会中会主动遵守规范,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认同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
社会中的规范可以塑造个体的行为特征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二、社会影响的改变方式1. 信息宣传与教育通过广告、宣传、教育等方式,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信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宣传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等方式,引导个体养成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2. 社会实验与个体参与社会实验是通过在实际社会中进行可控的实验,观察个体的行为变化。
个体参与实验可以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思考问题和行动的能力。
例如,在减少浪费食物的问题上,可以组织社会实验,让个体亲身体验浪费食物的后果,从而激发节约用餐的行为。
3. 社会支持与互助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加社会资源的供给,为个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互助和分享,人们能够互相影响和改变。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114816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2.png)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在这几个方式中,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从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其特点是:(一)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才有可能;反之他们的沟通与互动则促进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发展。
从个体来看,他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
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因此从众具有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功能。
三、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
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https://img.taocdn.com/s3/m/06a7f15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9.png)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是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fb9d9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7a.png)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是一种被动承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2.从众的功能:⑴促进社会形成共同标准、共同价值观⑵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从众的类型:⑴真从众⑵权宜从众⑶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⑴寻求行为参照⑵对偏离的恐惧⑶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⑵个体人格因素⑶情境的明确性。
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而进步了绩效的现象。
别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拟的压力,从而进步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2.优势反响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纯熟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此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三、1.模拟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一样或相似诉现象。
2.模拟的意义:⑴模拟是学习的根底⑵适应作用⑶促进群体形成。
3.塔尔德的《模拟律》:⑴下降律⑵几何级数律⑶先内后外律。
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承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
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⑴暗示者的权利、声威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⑵被暗示者假如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程度低那么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⑶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9ebeb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e.png)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影响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塑造、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其他人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的行为、态度或价值观上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学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我们将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探讨社会影响的概念,并解释相关名词,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社会影响的类型与原因、社会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社会心理学,并详细介绍什么是社会影响。
我们还将阐述一些常用于描述和研究社会影响的名词。
第三部分将探讨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我们将对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和执行性社会影响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实验,其中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展示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分析现实环境中的案例和研究社交媒体中的社会影响,加深读者对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了解。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概念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社会影响相关的名词,并阐明其含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并解释这些关键概念。
2.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2.1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些影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索环境、文化和社交因素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动态、群体行为和个人决策。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终):?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终):?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d5e742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0.png)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终):?社会影响第三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什么是社会助长(1)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动效率的提高。
(2)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下降,就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
(3) 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确实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他人在场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4) 扎琼克和卡特莱尔研究证明,群体背景究竟是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
简单的、机械的操作,外人会助长;复杂的、推断推理的思维工作,则会干扰。
2.脑力激励法奥斯本群体讨论式的脑力激励方法,是普遍发挥人的创造性。
脑力激励法的步骤: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一个群体成员努力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群体要造成一种氛围,使每一个人都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每种观点都是受欢迎的;其他群体成员不是评价别人提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记录群体每一个成员提出的意见,而不是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平价性筛选;最后鼓励群体成员补充完善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决方案。
在复杂问题解决上,发挥社会助长最佳的途径,是采用脑力激励方法对人们进行解决问题的预热,然后再引导人们独自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方法。
3.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弗里德曼1981年进一步解释,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在有些复杂的思维工作上,群体背景之所以造成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他人造成的种种干涉,可以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
社会干扰的另一原因,他人的存在可能会激发起人们过高的焦虑水平,使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
4.社会惰化(1)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12697e3f705cc1754270916.png)
希阿德尼(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75) 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路上截住大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连
续两年每周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充当义务咨询员。 实验者降低要求,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请大学 生们能否化两个小时,带领少年犯去动物园游 玩 结果有50%的大学生答应了请求。而如果直截了 当提出后一要求,只有不到17%的大学生同意这 一请求。
(三)实现依从的策略
1 基于令人喜欢的策略:迎合 迎合是指请求者先让目标对象喜欢他们,然
后再试图改变目标对象,使他们做出请求者 所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高登( Gordon,1996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恭维(以某种方式称赞某人) 是最好的方法。恭维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目 标对象,可以对那些与他亲密的人大加赞美, 如他(她)的孩子。 其他有效的方法主要与印象管理有关,如提 高自身外表的吸引力,表现出更多积极的非 语言线索,为目标对象提供帮助等等。
(2)附加效应
紧接着最初提出的要求,没等目标对
象说出“是”或“否”,马上加上一 个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好处。 例如降低价格,或者同样的价格再多 加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些策略会有效呢?一种原因 可能是由于互惠原则的作用:人们把 那些最后附加的利益看作是额外的承 让,于是觉得自己也必须做出让步, 其结果就是:他们更可能说“是”。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https://img.taocdn.com/s3/m/65e644213b3567ec112d8a2f.png)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d44e4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5.png)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过程、行为与互动的学科,其中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是该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社会认知关注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评估社会世界,而社会影响则关注他人对个体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感知、理解和加工,从而形成对他人以及社会情境的认知。
社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信息加工:社会认知涉及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个体通过感知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语言、面部表情等信息,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并将这些信息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
2. 对他人态度的评估:社会认知中重要的一环是对他人态度的评估。
个体会基于他人的行为和特征,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喜好与反感。
这些评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3. 非言语交流:社会认知不仅仅依赖于语言交流,也包括非言语交流,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通过非言语交流,个体可以获取他人的情绪、意图以及社会地位等信息。
二、社会认知对个体的影响社会认知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社会认知对个体的几方面影响:1. 推理和决策: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和判断他人的意图和动机,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决策。
社会认知中的推理和决策过程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合作决策以及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2. 社会思维:社会认知塑造个体的社会思维方式。
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理解社会规则、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等内容。
社会认知还涉及到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对社会事件的评价,从而形成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模式。
3. 自我概念:社会认知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通过社会认知,个体获得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和价值感。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影响其自尊、情绪状态以及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三、社会影响的概念及其类型社会影响是个体受他人言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教案 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教案 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ef4f01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6.png)
社会心理学教案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教案:群体行为与社会影响导语: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行为和互动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群体行为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一、引入群体行为(250字)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
当个体置身于群体环境中时,他们的行为和个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随处可见,比如演唱会上的观众欢呼、足球赛中的球迷欢呼等。
二、集体决策与群体思维(300字)1. 集体决策:群体中的决策过程称作集体决策。
在集体决策中,个体的行为和意见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这种压力有时会导致个体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迎合群体中的主流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集体决策的复杂性和个体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采纳大多数人观点的心理倾向。
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个体对个人观点的质疑减少,容易陷入盲从行为。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群体思维的局限性,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社会规范与群体影响(350字)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群体对个体行为设定的行为准则和规定。
例如,穿着得体、诚实守信等都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不同社会规范背后的心理原因,并思考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群体影响:群体影响是指群体中成员对个体行为产生的非直接影响。
群体影响通常分为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
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根据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来获取信息和决策;规范性影响则是个体受到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和实验的方式,深入探讨群体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心理效应。
四、群体互动与集体行为(350字)1. 群体互动:群体互动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相互作用和沟通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b42ddc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1.png)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科学研究来探究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被影响和塑造的。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群体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社会影响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深入探索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概念和现象。
一、攀比心理与群体效应人们常常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成就和地位,这被称为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在社会交往和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地位落后于周围的人时,他会感受到相对的贫困和不满足。
这种心理状态会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然而,当许多人都受到攀比心理的驱使时,就会出现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是指当许多人都在追逐同一个目标时,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抢购季节销售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自己需要抢先购买,以避免错失机会,即使他们并不真正需要那些产品。
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周围人的行为和社会媒体上的热情评论的影响。
因此,了解攀比心理和群体效应对于理解社会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权威与从众心理人们天生对权威人士和专家有一种崇拜和服从的倾向,这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以确保自己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接纳。
从众心理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如购物、时尚、政治等。
人们通常会通过模仿权威人士和从事与他们一致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
权威人士和专家的影响力来自于他们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普通人也能成为权威人士,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并赢得了一大批粉丝和追随者。
然而,权威人士和专家的影响力也是双刃剑。
有些人可能会被错误的信息和偏见所误导,因为他们盲目地追随权威。
因此,在面对权威和从众心理时,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思维并寻求多元化的观点。
三、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有时存在不一致。
这种差异被称为前后一致性原则的违背,即个体的行为与其先前表达的态度不一致。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9de8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5.png)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和偏见等。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都会对其认知进行影响。
如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身份容易被贬低,即使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也许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所以,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新员工加入了一个由老员工组成的小组,他本来是一个外向、开朗的人,但是在和老员工相处一段时间后,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内向、沉默。
这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员工对他的期待和观念,为了融入群体,他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这个小组。
因此,社会影响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三、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的学科。
在人员众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往往会被群体所纳入,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
群体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包括群体形成、群体互动、群体满意度和群体效率等方面。
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个体会为了求得工作上的成功而走向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之后,个体会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竞争群体,群体内的成员会根据群体规则和行为影响逐渐发生改变。
在群体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它对于解释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三个方面。
在解释和预测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理论体系。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中个体及其互动关系,还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论解释
查荣克(Zajonc)的优势反应强化说 优势反应: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
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动作。
查荣克的这一假说可用下图表示:
他 人 在 场
唤醒或 动机水平 提高
主导反应 (优势反应) 增强
促进熟练 工作成绩
抑制非熟练 工作成绩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的影响过程
查荣克理论的深化
奥尔波特的研究,1924
实验过程:他选择了几种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
由简单到困难的排列是: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 编排词的联想表,演算简单的乘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 哲学观点等。 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 成:单独一个人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
实验结果:除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外
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 激会促使他活动的完成。”
社会促进现象有很多具体的表现。
特里普里特的研究之后,学者们又发现了 观众效应,“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
种活动,这个人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 提高活动效率。”
主场优势是观众效应的体现
社 会 促 进 适 用 于 男 女 之 间 吗 ?
Asch的线段判断研究
(Asch Line Judgment Study)
X
a
b
c
7个被试(6号是真被试)的任务是从左边的三个线段 中找出一条与右边的靶线段长度相同的线段。 前六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第七次开始,实 验助手全部作出了错误的回答,真被试有33%人次屈服于 群体压力,其中至少74%屈从于群体的压力。
第二节 从众、依从与服从
什么是社会影响?
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 与情感和行为的变化。(13院校P291) 或指社会中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对其他人 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俞国良P417) 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 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见Taylor)
,其余几项作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个人做效 果更好。
他人在场为什么有时候会促进工 作效率,有时反而会抑制工作效 率呢?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在有他 人在场时,人们可能 比独自一个人的情况 下表现更好。 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 ):指他人 的存在有时会抑制个 体绩效。
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实验结果: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
时24英里;有人跑步随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
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一、社会促进的概念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又称社会 助长,是指“在一个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
阿希将从众的表现分为三类:
知觉歪曲: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作是正确的 判断歪曲: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 行为歪曲:不愿意自己成为害群之马
从众的原因
信息影响:渴望正确
规范性影响:渴望被喜欢
他人的行为经常提供有用的信息:群体中的
信任程度;任务的困难程度;归因于信息影响的 从众既影响人的公开行为也影响人的个人观念
生作为被试,在两种情境(两个同性别的同学注视,两个
异性同学注视)下完成仰卧起坐。
实验结果:尚未进入青春期的二四年级学生,无论
男生还是女生,同性注视还是异性注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 异;对于已进入青春期的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
男生在异性注视下所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明显高于同性注
视,而女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六年级女生无显著性差异, 初二女生在异性干扰下,完成次数少于同性注视。
做多数人做的事,人们就会赞赏你。
——Thomas Fuller
人们的想法都一样并不一定最好; 意见不一致,才有了赛马。
——Mark Twain
从众(Conformity)
从众: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与行 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
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想象中假设的群体优 势倾向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压力,使人选择与设想的多数 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群体的压力可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 们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行为;也可以在人们没有意识到 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为。
社会懈怠的理论解释:集体努力模型
(collective effort model, CEM)
CEM是指,当个体与他人成为群体并一起工作时,假如 知觉到个人努力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就可能出现社 会懈怠。他们认为社会懈怠效应可以用群体工作下的期 望—效价理论来解释;
该理论认为,个体努力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 他们相信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成绩(期望);②他们相信 好的成绩会被认可和奖励(工具性);③获得的奖励是他 们看重并向往的(效价)。
三、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又称“社
会逍遥(作用)”,社会懈怠,是指“当个人对 集体的贡献不能够被单独评估时,个体常常会比 单独一个人完成工作时努力程度小些。”
社会助长 个人努力 能够得到 评估 警觉、评 价焦虑、 分心冲突 唤醒状态
简单任务 表现提高
他 人 在 场
复杂任务 表现下降 简单任务 表现下降
社会懈怠 个人努力 无法得到 评估 没有评价 焦虑
放松状态
复杂任务 表现提高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他人在场可以导致社会促进也可以导致社会懈怠。区分两者的重要 变量是个人努力是否可得到评估、唤醒状态和任务的复杂程度。(Cottrell, Wack, Sekerak, & Ritter, 1968)
从众 Conformity
独立 Independence
固执己见 Assertiveness
违抗 Defiance
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influence)
从众( Conformity)-又称相符,遵从 依从(Compliance)-又称顺从 服从(Obedience to Authority)
Sherif的似动效应研究:
(Sherif’s Autokinetic Effect Study)
被试估计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 单独:估计距离从一英 寸到800英尺; 2或3人一组:估计值聚 合;而且当个体再次单独估 计时,群体影响效应依然存 在。
·
标准的出现及随后的影响 (Sherif, 1935)
弗里德曼认为,社会促进效果是透过活动者的
竞争动机和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实现的。
马斯顿和兰德斯用实验证明了他人评价作 用:让男大学生用两根小棍把一个圆球从某装置
下方拨到上方,三种实验情境:直接评价条件, 间接评价条件,无评价条件。
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活动者的年龄和个 性也会产生影响。
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
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达谢尔的研究
达谢尔通过实验设计,测量拔河比赛中每 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
平均每人拉力为63公斤;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 动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动53.3公斤;八人作业时, 共拉动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动31公斤;团体成
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
威廉姆斯、哈克斯和拉特纳的研究
Experimental Task Primary Effect of Group
实验任务 模糊的似动效应
Sherif’s ambiguous autokinetic effect
主要的群体效应 信息影响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Depth of Conformity Produced
金盛华的观点
于1989年提出了性别助长(sex facilitation) 的概念。 假设:“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
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而性意 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则不 存在这种性别助长现象。”
王青的研究
实验过程: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及初中二年级学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的概念 二、理论解释
三、社会惰化的概念
当你完成一项任务时,自己单独 完成效果好?Or 他人在场完成 效果好?
哪种情况下骑得比较快?
特里普里特研究
实验过程: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25英里路程。
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人
研究者(Karau & Wiliams, 1993)发现,以上三个必 要因素在群体工作时都会打折扣。以期望来说,期望是相 信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绩就会越好。当独立完成任务时, 这两者的相关较高,而在群体工作中,这就很难估计了。 因此,CEM理论认为,付出和得到之间的不确定状态是造 成社会懈怠效应的原因。 根据CEM理论,社会懈怠在以下情况中会得到抑制:① 群体规模较小;②任务很有价值或很重要;③与喜欢的成 员合作;④认为他们个人的贡献在组中是重要、不可替代 的;⑤预计同伴的表现不会太好。
渴望被接受和避免被他人拒绝会使人从众:
不愿意被视为越轨者
一般说来,属于规范性从众改变人的公开行 为,但不改变其个人观念;然而,通过减少 失调,行为的改变也可能改变观念。
你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吗?
从众的类型
根据从众行为与个人内在态度的一致性
真从众
权益从众 不从众:假不从众,真不从众
私下的从众( Private conformity):指一个人
在个人场合也接受他人意见,改变自己的观 念。——真从众
公开的从众(Public conformity):指迫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