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平阳
雷平阳长诗写作中的精神难度
【作者简介】陈朴:1985年生,陕西宝鸡人。
有诗歌评论作品见于《光明日报》《文艺报》《星星·诗歌理论》等。
雷平阳长诗写作中的精神难度陈 朴雷平阳作为当下汉语诗坛的一流诗人之一,他依靠的不仅仅是几首尽人皆知的短诗,依我来看,他为数不多的几首长诗实则更具代表性,更能奠定其在百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里,我想以雷平阳的几首经典长诗来谈谈一个诗人长诗写作中的精神难度,试图为其他有志于长诗创作的诗人打破瓶颈,找到一束光亮。
“写作长诗对于任何一个诗人而言都是一种近乎残酷的挑战,长诗对一个诗人的语言、智性、想象力、感受力、选择力、判断力甚至包括耐力都是一种最彻底和全面的考验。
几代人写作长诗的努力印证了中国当代诗人写作‘大诗’是有可能的,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是由极少数的几个人来完成的——历史总是残酷的。
[1]读雷平阳的长诗《祭父帖》《春风咒》《去白衣寨》《渡口》《大江东去帖》和《图书馆路上的遗产》,我认为他无疑就是这“极少数的几个人”中之一。
长诗和长篇小说的写作理念一样,它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内容的长,而在于对于“精神难度”的挑战和跨越。
雷平阳在他深厚的诗学功底之外,通过对人世的守望以及对自然的洞察和对于历史的梳理,较完整地通过量少而精的长诗写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峰,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长诗写作的首要问题是“题材”的难度,其次是“遣词”的难度,最后才是“精神”的难度。
有难度的写作向来是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的,雷平阳在写出《高速公路》《亲人》《杀狗的过程》等短诗名作后,如何再进行诗歌的自我突破显得尤为重要,这几首长诗的面世就是他成功突破自我的有效例证。
我并不清楚雷平阳这几首长诗创作背后的故事,但通过反复的阅读、感受、揣摩和思考,我认为雷平阳在这几首长诗的创作中,所消耗的“功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而在面临诗歌写作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精神难度”时,他是冷静的,从容的,克制的。
一没有长诗写作能力的诗人是懒惰或平庸的,没有精神难度的诗歌是暗淡无光的。
雷平阳 关于母亲的札记
雷平阳关于母亲的札记
《母亲的札记》是雷平阳的一首现代诗。
雷平阳,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市昭阳区土城乡欧家营,中国当代诗人、散文家。
以下为《母亲的札记》的内容:
“札记一:
在滇东北的山沟里,
她是个普通的农妇。
大半生,生育了八个孩子,
五男三女,没一个有出息。
札记二:
天蒙蒙亮,她就起床,
点着火,烧着水,喂猪、做饭,
然后,把孩子从被窝里揪出来。
让他们洗脸、吃饭,上山砍柴或放牛。
札记三:
每年,她都要到地里去劳动,
没日没夜,汗流浃背。
收下的粮食,全被我们吃掉。
留下的,只有泥土和石缝里的菜根。
札记四:
她很少说话,但说出来的话
却充满了力量和信念。
她说:“只要活着,就要做活。
”
她还说:“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拼命。
”。
评雷平阳《云南黄昏的秩序》
《云南黄昏的秩序》:迷乱秩序的原始呈现雷平阳以诗歌登上文坛颠峰,但他的散文也独具特色,他是在近年来兴起的“新散文”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雷平阳写作的根应该是源于他对故乡的文化、生命和丑陋的本真认识。
这种认识是没有颜色、没有多余的思考,因而就少了近年来中国散文固有的牵强。
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作了他散文创作里大云江边故乡迷乱秩序的支撑。
其原始的呈现就显得更为舒张与坦然。
他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展开了自己放纵、固执的思想,在高原的孤独中徘徊,对自我生命及原生态事物进行了执迷的发掘。
《云南黄昏的秩序》充分体现了作家摈弃世俗写作,寻找到散文写作的本真状态的具体体现。
1、载体:文字的卓然屹立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所谓的学者,一些作家或所谓的作家,以他们天马行空的笔调,将过往的史料翻拾出来,在二十一世纪的阳光下晒出一种腐臭,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这是我所知道的。
走走故宫、颐和园、长江,走走美国的夏威夷岛和国家公园、英国白金汉宫和泰晤士河等一些地方,写写唐宗宋祖、秦砖汉瓦、但丁和亚里士多德,就称之为散文,就冠之以文化。
这不得不令人悲哀。
再就是形式呆板、写作僵化的文字奴才,为一个迷乱的时代歌功颂德,矫情、媚俗、作秀、腐朽,以肤浅的情感,以十分局限的小我,作散文界的调料,博得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懒腰。
雷平阳没有。
他的散文和时下众多的散文森林没有相似之处。
保持了他散文的一枝独立。
他用冷静、干练的文字,从容地将他对这块土地的理解,文文静静地表达了出来,通篇弥漫了文化的客观与理性真实。
他的《游走的备注》、《天空里捉鸟》、《暗色的面》等,为我们时下的文化散文唱了一支反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范本,提供了实砣砣的文化载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雷平阳没有按现行文化散文固有的模式写作。
他的笔法是创造的、前沿的。
他的思考是逆向和奇特的。
这样,就回归到了写作本身的意义上来。
他在巧妙地吸收了古典的、乡土的、外来的文化之后,另辟蹊径,形成自己卓然于文坛的文化的文字。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雷平阳长诗《祭父帖》的互文性解读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雷平阳长诗《祭父帖》的互文性解读摘要:雷平阳是中国当代诗坛一位不可或缺的诗人,行走在云南的大地上,书写着故乡的山川万物,乡愁和亲人成为其诗歌创作中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中有关父亲形象的书写更是独具匠心。
长诗《祭父帖》是乡村孝子送父安葬的一首泣血之作,描写了从逝世到入葬的整个过程,回忆了父亲卑微苦难的一生。
互文性又被称为文本间性,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像是宏大编织网中的一个“结”,与其他文本相互影响,彼此依赖。
从这一角度对《祭父帖》进行分析可以增强文本间的相互阐释,更有助于对诗歌内涵的把握。
诗人书写饱受时代沧桑的独特父亲形象,其笔下的亲情有一种彻入骨髓的感伤与悲愤,透出历史和时代之丧的力量感。
关键词:《祭父帖》;互文性诗歌;父亲形象《祭父帖》是雷平阳创作的叙事长诗,2009年发表于《边疆文学》,后被《人民文学》转载,荣获华语传媒年度文学大奖。
全诗三百余行,情感真挚热烈,一个最底层的普通农民,历经极“左”年代社会动荡苟且偷生的疾首之痛、包产到户后憧憬未来的梦呓狂欢、晚年生涯中的老年痴呆、最终归宿于黄土,时代造成了父亲的贫穷和卑贱,然而时间却无法泯灭其所承受过的苦难,正如诗歌题记所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使用互文性理论深入研究发现,《祭父帖》这一文本不仅与社会历史存在互文,而且还与诗人创作的其他文本存在动态沟通,如《奔丧途中》《与父亲书》《运往天国的石头》《少年筑墙记》《父亲的老虎》《清明节,在废墟》、《昆明的阳光》等作品。
通过对文本进行互文性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题以及更好地把握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使我们能够在《祭父帖》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系中来解析该文本的功能,以及整个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上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雷平阳诗歌艺术特色探寻及其英译策略
法 。“ 谓意 似 , 是 如 实 传 达原 诗 情 趣 、 所 就 内容 和
风 格信 息 ; 谓形 似 , 所 就是要 做 出最大努 力使 每行
可 以说 , 雷平 阳 的诗 歌 一 般 都 是 以 云南 这 片 红 土地 为素 材而 创作 的 自由体 现代 诗 。综 观雷 平 阳的诗 歌 , 我们 不难 看 出雷 平 阳 的诗 歌 主 要 有 以
下 特色 :
的音节数 目相 同或 基本 相 同 。L ”8 从 以上 对雷 平 阳 的诗 歌 艺 术 特 色分 析 中 , 根 据 现代 自由体诗 的翻译 基本 原 则 , 们 可 以找 到 我 以下对 雷平 阳诗 歌 的英译策 略 :
第一、 在诗 歌 内容 方 面 , 主要 表 现 为地 方 性 , 也 就是 所谓 的“ 草根 性” “ 、高原 性 ” “ 土性 ” “ 、本 、 家 乡性” “ 情性 ” 。雷平 阳大部分 的诗歌 都 以他 、亲 等 所 生 活的 云南 这 片红 土地 为 素 材 , 此 抒 发 诗 人 籍 的情感 和感 悟 。从 早期 的《 平 阳诗选 》 后来 的 雷 到 《 云南 记 》 都再 现 了高原 品质 的 内在 张力 , 精 炼 , 在 的语言 与叙 事技 巧 背后都 凸显 了对 云南 故 土 的赤
一
、
引 言
进 行研究 。正是 基 于此 , 文 拟对 雷平 阳的 诗 歌 本
艺 术特 色进 行分 析 , 有 针对 性 地 探究 雷 平 阳 诗 并
歌 的英译 策 略 。
二 、 平 阳 诗 歌 艺 术 特 色 雷
随着雷 平 阳的 诗歌 获 得 一 系列 大奖 , 其 是 尤
21 0 0年凭 借 他 的诗 集 《 南 记 》 得 第 五 届 鲁 迅 云 获 文 学奖 之后 , 的诗歌 引起 了人们 的广 泛关 注 。 他 如果说 雷平 阳的诗歌是 一 只从乌 蒙高 原飞 出 的金 凤 凰 , 也 是 一 只 充 满 乡 土 气 息 的金 凤 凰 。 那
爱的“范围”——评雷平阳《亲人》
名作评鉴孙孝雨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诗研究。
爱的“范围”——评雷平阳《亲人》亲 人雷平阳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选自雷平阳《雷平阳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诗歌理论这首《亲人》很精准地呈现了雷平阳一贯的创作风格,语言朴素、真挚,叙事从容不迫,将对家乡故土的情和对亲人的爱,用一种近乎“偏执”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以小篇幅见大主题。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独特的创作结构和表现手法。
开头连用三个“我只爱……因为其他……我都不爱”的句式进行叙述,从“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到“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再到“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最后缩小到“我会只爱我的亲人”。
从表面看,这是空间地理逐渐缩小的过程,正如雷平阳所言:“人生不是无限扩大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缩小到一定的时候,缩小到你自己都无法忍受的时候,你会发现陪伴在你身边的可能只有你的亲人。
”从内部看,却又是诗人情感不断放大、具体化的过程,诗人以“爱”贯穿全诗,顺着“爱”的流向组织文本,以“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为转折,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之时,“我”只能将最浓烈的爱留给亲人。
《亲人》这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与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诗歌有所不同。
在读者普遍的认知里,不论是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还是对英雄的赞美,抑或是对家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无私、光辉、伟大等明显具有积极色彩的词语来形容各种不同形式的爱。
而《亲人》在描述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爱时,选择了“狭隘、偏执”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陌生化的表现手法让读者眼前一亮,通过与其他诗歌的对比,加深了对“狭隘、偏执”的爱的理解。
诗,有故事的诗——评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第.1卷第2期Vol.41No.2昭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19年4月Apr.2019•云南文学研究诗,有故事的诗—评雷平阳《杀狗的过程》赵小爽(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当代诗坛对叙事性的重视,赋予了诗更多的可能性。
雷平阳在他的作品《杀狗的过程》一诗中,以实录的方式带领读者步入屠杀现场,以文字的形式还原引人深思的故事。
日常中的琐碎细节被诗人从混沌的尘世间单独拎出,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追加了诗者的人文关怀与智力深度,营造出一个富有张力的哲学空间。
关键词:雷平阳;哲思;GW中图分类号:E0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408(2019)02-0059-04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收录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算起,诗歌的叙事传统也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并不算短暂的继承与推进的过程中,诗人除了大篇章地泼洒直露的感慨,也越来越注重在还原场景中融入个体生命对生活本质的理性思考。
作为近年来最活跃的青年诗人之一,雷平阳不仅是一位自带云南地方标签的“地域诗人”,还是一位胸怀山河大川的“野心家”。
雷平阳是个着眼很“大”的诗人。
眼中所见,即是脑中所思,心中所悟。
因此,雷平阳是很难定性的。
单看他笔下丰富的诗歌类型,除了醉心于云南这片生养之地,他还丝毫不放过对日常生活点滴细节的诗意捕捉。
以一首《杀狗的过程》为例,雷平阳轻易地捅开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讲故事的叙事性之间的隔膜假象,发挥了诗对故事的承载功用,借助诗体最大程度上还原事情的经过,把故事讲得更加引人深思。
—、看与被看诗的开篇就写道:“这应该是杀狗的/唯一方式。
今天早上10点25分/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如果说海明威的记者身份是他作品“电报式风格”的源头,那么雷平阳早年为建筑公司内部小报写新闻稿的经历则为他的纪实性叙事累积了经验$面对这个故事,他的表达不只是对读者骄傲地宣称自己“感受到”,还四两拨千斤地用寥寥几笔就还原了发生在农贸市场的杀狗现场,带着读者混入拥挤的人群一起“看到”。
雷平阳诗集《云南记》中的生命意识探析
文 史 纵横
雷平阳诗集 《 云南记 》中的生命意识探析
李 ( 大理 学院 林 6 7 1 0 0 3 ) 云 南大理
【 摘 要 】 本 文探讨 作 家雷平 阳 诗集 《 云南记 》的主题— —生命意识。 阐释 了作 家对原始 自 然生命的抒写 , 对边地人的生命状 态的抒 写, N - &- 5 死的思考。分析 了 《 云南记 》呈现生命意识的艺术特点 , 生活细节呈现壮观 的生命 , 质* b i  ̄ - - g - 雕琢厚重的生命。认为 , 雷平阳 “ 生 命意识”的形成 , 既是生活成长环境的恩赐 , 又来源于各种 生命体验和 生活感悟 , 同时也 离不开 时代背景的渲染和云南地 方文化 的熏陶。 【 关键词 】 雷平 阳; 《 云 南记 》 ; 生命意识
雷平 阳的 诗集 《 云南 记 》立足 于云 南大 地的各 种 生命现 象 , 通 个真正能够把握住生命细节的诗人 , 才能真正地握住生命的 过 独特的 生命视 角, 构筑 了一个广 阔而又苍 凉的 生命世界 , 表达了诗 脉搏 。雷 平 阳的 诗歌 , 能从 现 实 生活 的细 节之 处窥 见 生命 的 力量 。 人 的生命本体观和价 值观 , 超越 了地域的限制而 具有普遍的意义 。 在 《 怒江 , 怒 江集 》 、《 昭 鲁大 河记 》 、《 春风 咒 》等 长 诗系 列 中 , 对
一
对 原始 自然生命 的抒 写 植 物 生命的 呈现细 至苦 荞的血 管 、 葵花 的脂粉 、 细小 的松 针等 , 刺入 雷平阳在 《 云南记》中, 用云 南大地上 壮丽的自然元 素, 组成 了一 生命 的内部 , 进发 出震 撼人 心的 生命能 量 。诗 人对 动物 的生存 与灭 道独特的生命景观 。其 中的自然意象群主要有 山川草木 , 天空大地 、 荒 亡 , 也 能感 受到 田鼠 “ 细碎 的牙齿 跃跃欲 飞 ” , 凸 显着生命的可贵 。诗 人常用细 私 语 或鼓 腹而 鸣 ”等 , 正 是对 这些 深 入骨 髓的 生命 细节 的 感触 , 才
雷平阳《乌蒙山记》的后现代文本结构意识
边疆视角雷平阳《乌蒙山记》的后现代文本结构意识蔡丽蔡丽,女,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要投入当代云南文学的研究和批评。
著有《鲁迅研究的四维审视》《传统 政治 文学》《当代云南文学批评论集》,发表论文若干。
雷平阳的《乌蒙山记》,是散文?小说?笔记?归类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很难归类的语言的集合体,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具有时代文学的标志性命题的探讨:一、一个文本基于今天,也即所谓后现代时代生存相匹配的形式建构。
二、一个文本在今天,也即所谓后现代时代的生存经验的反思与呈现。
本文的议题,重在探讨雷平阳对新“故乡”空间的构建。
一、上世纪以来新小说革命的空间意识《乌蒙山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某个作家一段时间散文写作的结集,或者是比较单纯的表现某一个地域的生活与情感的文章合集,它具有内在严整的叙述结构。
是一个有意为之的整体空间形式的构造。
而要说明清楚这个形式,必须回溯上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小说叙事“革命”。
叙事的革命源起于一个认识:文本的建构,本质上是语言在平面的纸上铺展的一段叙述时间,纸的平面性和叙述的线性时间流却与生存的真实产生了矛盾。
生存空间是立体的,在同一时间往往同时发生无数的事件,它们之间有些具备关联,更多的是各自独立没有因果逻辑。
每一个事件又具有自己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延展交叉性。
线性叙事只是对真实世界的选择性表达,它所建立的极为有限的因果逻辑也只是真实世界的物象关系的一种表象。
这样,线性叙述就造成了对真实的遮蔽。
上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小说实验运动,努力打破线性叙事在空间上的局限,重新创造文本的空间。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思考这场新小说的叙事革命,它的重要性已然呈现。
一直以来,个体的存在必须依赖时间和空间的双向实体定位。
一个个体的存在的有效是因为这个个体在时间和空间的双向占位。
然而,今天,网络已经使我们的生存在相当程度上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生存限制。
流淌火_——_傣族青年作家李司平访谈录
李司平一12月,和《飞将在》,以及发表在淌火》。
三个小说很有意思,厚爱。
我在《流淌火》是我小说创作两年多以来的上摸到了小说创作的门槛。
宋家宏:你是什么感觉?的:首先,“写作的难度”是因人而异的,中医的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完全适用文学创作,中医中的理论“望闻问切”同样适合作为突破“写作难度”的方法论支持。
宋家宏:你的文学创作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吗?是什么原因让你迷恋上文学创作?李司平:有个苦聪人作家叫做扎戈,他前年死了,我时常会怀念他。
扎戈老师性格豪爽,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
扎戈老师退休前是我们县的作协主席,与县文联一块儿编着一本内刊叫做《茶树王》。
(我的小说《猪嗷嗷叫》最早就是在《茶树王》上发表的,当时扎戈老师为了发这个小说,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刚读大学那会儿进县城住酒店,酒店的桌子上就摆着一本《茶树王》,随手翻了两页,记了个投稿邮箱。
往后的步骤就是投稿,发表,收到样刊。
步骤没什么好说的,不过结果很重要。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过了一个月我们镇邮局打电话通知我去拿稿费汇款单。
当时我在外市念大学,打电话让我母亲去代领。
母亲去村委会开了证明,复印了户口册,程序合理,场面庄重,最终领取了稿费86块钱(或者是186块钱),然后扎扎实实地买了一块瘦多肥少的猪肉。
这事儿于我的意义在于:我从那时才知道,原来我随便写点小文章是可以换钱的。
当然,这般功利的认知很快被打破。
《茶树王》虽说是内刊,但是编稿的老师们很敬业,很负责。
那应该是刚念大学的一节摄影课,我们在户外联系摄影实操的时候接到《茶树王》编辑部的电话。
电话里扎戈老师和杨学武老师交替着跟我讲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先是一番鼓励,然后讲稿件的修改意见。
这一通电话下来,我应该有理由告诉自己,文学写作其实是一件必须正儿八经对待的事儿。
宋家宏:扎戈是镇沅的作家吧?听说过,但是我没读过他的作品。
作为县作协主席,他能认可并推动你的创作,就是他最大的贡献。
这个位置现在常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占据,最终什么贡献也没有。
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 作者单位 : 边疆文学》 《 杂志社 )
责任 编辑 陈林
④⑤⑦ 雷平 阳: 祭父帖》 《 《 , 边疆文学) 0 9年第 2期 , 5页, 20 第 第
新 锐 方 阵 ・雷 平 阳 专 辑 ・当 代 文 坛 ・ 09. 20 6
又是那 样的茫远 与忧 伤 :
⑧⑨⑩⑩⑥⑩雷平 阳: 木头记》, 大家} 0 9年第 4期 , 4页, 《 《 20 第
第 5页。
这在“ 灵魂叙事” 谢有顺语) ( 严重缺席, 书写主体情感个性
灵魂普 遍迷 失的 当下 中 国文 学 书 写 中 , 当具 有别 样 的 启 应 示意 义 。
注释 :
①②③⑥ 雷平 阳: 土城 乡鼓 舞—— 兼及 我 的创作》, 《 《当代 作 家 评论)0 7年第 7期, 8 20 第 9页, 9 第 2页。
达 的贫乏萎 缩 了文学 中应 有 的鲜 活 和 生动 , 失 了 安 身立 丧
在雷 平 阳的诗歌 里 , 年的故 乡是 那 么的真 切 和温 暖 , 童
过程 中 , 他的个 人 灵魂 、 人情 性 一 直 鲜 活在 场 , 有 迷 失 个 没
8页 . 1 第 4页 。
在各 种 “ 时代 ” “ 、文化 ” “ 念 ” “ 、观 、 智性 ” 陷 阱和 漩 涡里 。 的
这是一颗多么赤诚的心诗人以无比坚显然在雷平阳的诗歌中蚂蚁蜘蛛抑或其他密贞的姿态保持着对灵魂故乡的恒久仰望此仰望穿越向集的意象群其意义已不是单纯地指向物象本身它们是个上直抵天空海德格尔语并试图在这种仰望中让自体乡民们乃至人类存在的一个巨大隐喻
炙 烤 自 己 忧 伤 的 灵 魂
炙 烤 自 己 忧 伤 的 灵 魂
用“祷辞”重建空间与秩序——读雷平阳长诗《春风祷》
一
个我 们 曾经熟悉 的世界作 为一 种老 旧的
空间和秩序正在可怕地消失。
仍~贯地停 留在“ 云南 ” 空间。这样的好 处在于能
够强化一个诗人 的风格 , 而存在 的限囿和 问题则 是容易导致某种程度的 自我封 闭。雷平 阳的诗歌 性格冷静而克制 , 孤苦而决绝 。他的诗歌更像是黄 昏中顽健老牛的尖角,在安静的背景之下向下 向 内挖掘的同时不断给人以持续性的颤动与撞击。
孑: 诗 刊 2 0 1 4 年第 1 嬲 总第 R 8 期
3 0
用“ 祷辞 " 重建空 间与秩序
— —
读 雷平 阳长诗《 春风祷》
霍俊 明
“出入 无 时 . 莫知 某 乡。 ”
诗歌承担起 了挽歌的艺术 责任。那些黑 色记忆正 在诗歌场域 中不断弥漫和加重 。雷平阳无疑是一 个真诚而朴拙 的写作者 , 而用真诚完成 的诗歌精 神更为可靠。他的真诚和朴拙使得他将诗歌视野
里的江南 ” 。是 的, 一切都快烟消云散 了。雷平阳 的出生地 已经从“ 欧家营” 变成 了“ 爱国村 ” 。强硬 的带有 “ 时代合 法性 ” 的铁 臂正在 取代 一切 曾有 的秩 序—— 尤其是精神 秩序。然而 , 诗人在 此刻 必须 站到前台上来说话 !在此 , 诗人不 自觉地让
条流到中途就消失 的河流 , 他都在承受虚 无和迷
被“ 新时代 ” 视 为“ 不合法 ” 的 事 物和 景 观 都 以 不
可思议的速度在消亡—— “ 心慌 、 不安和 焦虑 , 已
经让 一座 座纪念碑 / 每天夜里 ,都梦见 了轧轧驶
条 消失 的小 路 , 一座颓圮 的寺庙 , 还是对 于一
来的推土机 ” , “ 老去 的 / 是烟 囱上面 的天空 , 厂房
一种很“雷”的表白方式
摘要:本文是在认真品读诗人作品集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亲人》这一篇,大量引用相关诗篇做例子,使诗人的情感思想集中、统一,情感更真,诗意更浓。
人是情感动物,不经意间会被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深深打动,对于笔者来说,雷平阳的《亲人》,就是这样一首简单却又让人感动的诗,忍不住为它写下注脚,和更多的读者分享。
关键词:雷平阳;《亲人》;乡土雷平阳,谁?出版社会这样介绍他:“雷平阳,1966年秋生于云南昭通市昭阳区土城乡欧家营。
当代诗人、散文家,出版诗集《雷平阳诗选》《云南记》《出云南记》、《雨林叙事》《山水课》,散文集《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和《雷平阳散文选集》等多部,曾获华语文学大奖、2006年度诗人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文联。
”如果让诗人介绍自己,他会这样说:“石头的模样,泥巴的心肠,庄稼的品质”。
在读过雷平阳的几部诗集和部分散文之后,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忠诚的儿子,忠实于大地和父母、诚实地写作和抒情。
在他的诗中,有很多是对乡土的怀念,特别地明显,其中有一首诗,我非常喜欢,是典型的雷平阳的叙述方式,这首诗叫做《亲人》一、一种很“雷”的表白方式我给本篇文章起名为《一种很“雷”的表白方式》。
我觉得这首诗把对乡土的爱,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了表达。
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诗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乡愁,像余光中有他的乡愁,他用的是一种优雅的方式表达,但是平阳用了很“雷”的方式,一种直白到极端的方式,干净纯粹;又用一个从大到小的完整收缩过程来说乡愁,是独特的。
“表白”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幅很温馨的画面:在漂亮的餐厅里,害羞的女孩正在接受紧张的男孩的求爱或求婚。
而我认为乡土就是雷平阳的情人,《亲人》是他写的一封情书。
曾经雷平阳在和胡秋野的谈话中说过:“我对我的乡土,对我的亲人有一种丧心病狂的、狠狠的爱。
”所以把故乡和雷平阳比作一对恋人毫不夸张。
世界上的爱情有很多种,表白的话语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动。
雷平阳:在纸面上留一个旷野
不断地删改 . 一直到 自己认为比较满意 . 出版社也满 意为止。说起采 , 写这部 书还 跟秦基伟将 军很 有关联 。在 写《 秦基伟 将 军》 的时候, 我采游了很多老碗志 , 他们给 我提供了很多关于秦基伟将军的材料 , 因
为 是 军 人和 军 人 在 一 起 谈 话 , 时 候 谈 话 有 就 不 限 于 秦 基 伟 将 军 本 人 , 往 也 谈 到 其 往
大观 : 走过云 南的各个 山川河流 . 样 戆 这
的 脚步 , 游走 于蓝 天 白云下的 大路 小
路, 弯路 直路 。以 沉迷而又 清醒 、 投入 而 又疏 离的目光看着 这片地域 然后在 纸 上留下 一片旷野 , 安渣那些静态 的 , 蔽 却 然包含着动态的场景 , 还原着或许 已经远
放” 了。 她
大观 : 这个作品 里还 写到无数 的人 , 大量 的 史井和人物细节 . 但并 不一定是 您亲身
经 历 的 。 如 何 处 理 这 些 关 系? 悠
彭荆风: 纪宴文学的写作跟小说创作截然
不同 . 特别 是解放大 西 南的时 间踌度很 大, 素材很 多, 牵涉的人也很多 。 耍把这个
宴 际 上 就 是 不 断 地 去 粗 取精 . 断 地 增 加 不
我们部 队每~个干部 战士都参加 过解放 大西南战役 , 跟他们聊天他们都可以提供 精彩的故事和见闻。我是个有心人 , 愿意 听愿 意记 愿意 问 . 以掌握 的素材 也就 所 多。素材多了也就遇见困难 . 不能都写上
去 。 里 面 哪 些 可 以 写 上 去 , 是 要 根 据 这 又
的 同 志 就 劝 我你 不 耍光 写 一 个 人 , 应 浚 你
2 4
云 南 是 用 来 想 象 的 , 平 阳 观 . 千 雷 一
雷平阳诗选
雷平阳诗选雷平阳诗选《母亲》我见证了母亲一生的苍老。
在我尚未出生之前,她就用姥姥的身躯担水,耕作,劈柴,顺应古老尘埃的循环。
她从来就适应父亲父亲同样借用了爷爷衰败的躯体为生所累,总能看见一个潜伏的绝望者,从暗处向自己走来。
当我长大成人知道了子宫的小乳房的大,心灵的苦我就更加怀疑自己的存在更加相信,当委屈的身体完成了一次次以乐致哀,也许有神在暗中,多给了母亲一个春天我的这堆骨血,我不知道,是它从母亲的体内自己跑出来,还是母亲以另一种方式,把自己的骨灰搁在世间那些年,母亲,你背着我下地你每弯一次腰,你的脊骨就把我的心抵痛让我满眼的泪,三十年后才流了出来母亲,三岁时我不知道你已没有一滴多余的乳汁;七岁时不知道你已用光了汗水;十八岁那年母亲,你送我到车站,我也不知道你之所以没哭,是因为你泪水全无你又一次把自己变成了我给我子宫,给我乳房在灵魂上为我变性母亲,就在昨夜,我看见你坐在老式的电视机前歪着头,睡着了样子像我那九个月大的儿子我祈盼这是一次轮回,让我也能用一生的爱和苦,把你养大成人《亲人》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光辉》天上掉下飞鸟,在空中时已经死了。
它们死于飞翔?林中有很多树,没有长高长直,也死了它们死于生长?地下有一些田鼠悄悄地死了,不须埋葬它们死于无光?人世间有很多人,死得不明不白像它们一样《战栗》那个躲在玻璃后面数钱的人她是我乡下的穷亲戚。
她在工地苦干了一年,月经提前中断返乡的日子一推再推为了领取不多的薪水,她哭过多少次哭着哭着,下垂的乳房就变成了秋风中的玉米棒子哭着哭着,就把城市泡在了泪水里哭着哭着,就想死在包工头的怀中哭着哭着啊,干起活计来就更加卖力,忘了自己也有生命你看,她现在的模样多么幸福手有些战栗,心有些战栗还以为这是恩赐,还以为别人看不见她在数钱,她在战栗嘘,好心人啊,请别惊动她让她好好战栗,最好能让安静的世界,只剩下她,在战栗《小学校》去年的时候它已是废墟。
大地悲歌:论雷平阳诗集《云南记》的死亡意识
边说 , 他若有所悟/ 又一次悄悄对我说:死了 , ‘ 我就/ 埋在茶 树下 , 但我希望 , 草不要长高/ 一定要让我 , 躺在土里 , 也能
则更多是把关于人 、 关于大地 、 关于山川风物的悲痛作为诗
歌 的美 学意 义来开 掘 , 以一 种 死 亡意 识 的 悲 剧性 诗 意 来 完
看见/ 寺庙、 江水和 日出……’ 我俩/ 在寺庙的旁边 , 嚼食着 甘蔗/ 树上掉下一个芒果 , 打中了他的头 颅” ) (。这首诗用 2 日常语言表达死亡之后的价值选择。通过台湾茶客与诗人
内涵 , 是对生命终极价值观 的追寻 , 生前是茶客, 死后也要 与茶地 、 茶树融为一体 。“ 死亡既属于他们生命的, 也属于 同这种生命一道所确定的世界关系的先验决定。④在 日常 ”
生活中对死亡的领会并本真地承担死亡 , 在有生之年清醒
地 、 白地直 面死 亡 , 全 摆 脱 了 对死 的 恐 惧 , 而 了 解 并 明 完 从
仅 仅是 纯粹 的物 性而是 一种 生命 的存在 形 式 , 以, 把大 自然看 做是 有 生命 、 所 要 有激 情 、 有灵魂 的存在 。 关键 词 : 雷平 阳;为一个从云南乌蒙山区走上中国诗坛的诗人, 雷平 阳一直把他的故乡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个小村子欧家营作为 他诗性表达 的对象。但是被命名为《 云南记》 的这部诗集
死 ” 因为大地 给予 了人 类超 越死 亡的价 值承 诺 。德 国著 名 ,
生命哲学家格奥尔格 ・ 西美尔认为:生命要么把超越 自己 “ 的内容吸引进来 , 要么自己涌入这些内容之中 , 这样它就会
在 不失 去 自我情 况下超 越 自我 , 实在 的 , 实也 是 要先 赢 说 其
的对话来讨论死亡之后的存在1 司题。轻松 自由 , 没有沉痛
诗歌之血一直是红的——雷平阳访谈
等待几百年时间, 才会有机会再把这座城市的灵魂重
新招回来。我们等得起吗?
雷: 去年北京开奥运会 , 看在希腊雅 典取圣火 的电 视直播时 , 我看见圣火 的源头长满了荒草 , 当时我有些
不相信 自己的眼睛 。 想想 , 这样 的圣火之源 , 换在我们
肖: 自 雷平阳诗选 之后, 三年没读到你的新作 了, 都以为你下决心销声匿迹 了呢。《 ( 雷平阳诗选 的
这次我见到了古城建设指挥部 的一位 官员 , 他熟悉昭
地 图册 。 在场 , 诗人或作家 的在场 , 自然而然 , 有感 而 发, 有方 向, 肉身 , 有 可指认 , 这何尝不 是诗歌 的血脉 。 我视 云南为 生活 的现场 , 但也不妨碍 它成为我的乌有 乡和桃花源 。再说 ,因为写云南而被视为地域 性写 作, 这样 的理论我很受用 , 却不成立, 我也不想就此参 与讨 论 , 常识之争只会让 常识失真 。
个成熟而谦卑的写作者, 如何在写作 中回到事物本
身、 钻探人心世界的出色能力, 也为今天的作家如何 反抗一种苍 白的纸上文学提供 了重要的精神证据。 ”
意淫和 自慰 。很显然 , 这不 是我所 想要 的。能否对现
代 汉语 诗歌 的拓边作 出一点贡献 ?能否让诗歌 生长 于街道 和人 民的旷野 ?能否 以诗 歌的方式记录 当下 社会 的心灵史?拷 问涌来 时, 悚然心惊…… 我
你知道, 这是( 民文学 主持的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 认
论坛给你 的授 奖辞 , 中把 你定位 为 “ 其 一个成 熟而谦
肖: 它是你 的近作 ?
通城甚于熟悉 自己的身体 , 他爱 昭通城 甚于爱太 阳和 月亮,他能赤心铁胆地坚持按原风貌 、原尺寸恢复建
设, 已经不错了 。 中国传统 的土木 结构的房屋 , 能保持 几百年 时间的本来就 不多, 再说 , 要想在 瞬间将无数 的
雷平阳的悼词 -回复
雷平阳的悼词-回复雷平阳,尽管我们只在短暂的相识中交流过,但是他那温和而真诚的笑容和谦逊而睿智的言辞,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在他去世后,我被委托写一篇悼词,以表达对他的追思和敬仰。
本文将从他的影响力、追求卓越的品质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这三个方面,一步一步回答关于雷平阳的悼词。
雷平阳是一个杰出的个人,他的影响力超越了他所属的范畴。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和独特的见解来影响和激励着他周围的人们。
在工作中,他总是以高标准和严格要求自己,以推动团队的合作和进步。
他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并以他富有洞察力的建议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他的领导力和示范作用让他的团队成员无不敬佩他的职业道德和出色的才能。
不仅在工作中,雷平阳追求卓越的品质也贯穿于他的生活中。
他始终对自己要求严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他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和反思,并努力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不断挑战自我,勇于面对困难和逆境。
他的毅力和决心使他不断克服各种难题,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的卓越品质激励着他周围的人们,让他们也积极追求卓越。
雷平阳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追求。
他深知自己身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他始终关心社会问题,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
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义不容辞地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以改善他人的生活和社区的环境。
雷平阳的离世让我们倍感痛惜,但他的影响和贡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他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追求卓越的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追随的典范。
他的离世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每一天,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悼念雷平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和反思,如何继承他的精神和价值观。
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积极投入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与关怀,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平阳简介雷平阳,著名作家、诗人,1966年出生,笔名欧阳默,云南昭通人。
1985年毕业于云南昭通师专中文系。
同年被分配至中共盐津县委办公室工作。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调昆明《云南建筑报》任编辑,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3年调昆明市文联《滇池》杂志社任编辑,云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昆明市作协常务理事。
诗集《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另著有散文集《风中的群山》、《普洱茶记》、《云南黄昏的秩序》、《像袋鼠一样奔跑》、《我的云南血统》等。
组诗《秋风辞》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奖。
是当下诗歌界倡导的“草根性和地域性写作”及“中间代”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因为他的独特和另类,所以他的诗歌和散文一直倍受称赞。
雷平阳曾这样描述自己:“石头的模样,泥巴的心肠,庄稼的品质。
笑起来,厚厚的嘴唇像石头开裂;不笑的时候,嘴巴荒芜,鼻梁落满白霜,小眼大雾茫茫。
我从来不用额头思考问题,但皱纹一层叠一层,头发悄悄变黄。
我知道我皮肤的漆黑,像有一片不变的夜色把我与世界隔开,所以我怕太强的光,所以我一直身体向内收缩,像个患了自闭症的诗人,默默地生活在故乡。
”关于雷平阳的评论雷平阳的妻子陈黎描述丈夫,格外诗意,“他就是一个身体里面装满了沙子的人”,“每一颗都很干净、很纯洁”,但也是有分量的,“这些沙子融入了他的身体,成就了他的生命意义,而他乐于接受这份责任,他觉得这是他活着的意义”。
报刊中这样评论作家雷平阳:“一位只写自己故乡的诗人”,雷平阳说“不写写云南,我总觉得对不住它”。
在某一次的获奖词中,他说:“生死有艰险,乡愁无穷尽。
这些我身边的生活画卷足够我写作一生。
为此,我深知,作为云南这片土地上,像一棵树一样的生长者,我的写作,永远没有高高在上的时候。
如果诗歌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像一座殿堂,它应该修在山水的旁边,村庄的大树下,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雷平阳也不是。
他温和、敦厚,远离各种流派、是非之争。
我想一个人只有对云南发自内心地热爱,才会执着于写云南,而且写得有血有肉、有灵动有深情。
雷平阳说:“消失着和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是集中了多样文化的地方,我尽可能为区域文明保留一个诗歌谢幕,所以我才不断奔走于滇南的佤山、基诺山、怒江之间。
没有人叫你,没有人要求你,自己不写写这片土地,总觉得对不住它。
我写云南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前强调人们开天辟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云南是一个泛神论的地方,但知道敬畏的诗人很少,我们要维护自然的秩序,让我们有道德、有标准、有秩序。
”在报刊中可以看到若干年前雷平阳曾说:“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连的品质。
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
”若干年后,我们看到雷平阳笔下“雨林中的基诺山,人、神、鬼共存的基诺山”,这不仅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承诺的兑现,我想它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社会文化的传承,希望若干年后的中华子孙也能读到这种真实、质朴的岁月痕迹,一直传承下去。
通过《雷平阳散文集》我清晰看到雷平阳把目光投向他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尤其是昭通,体会到雷平阳作品的细节真实和情感赤诚。
雷平阳这样自评其写作:“我的写作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从阅历中来’,而且永远都是写我身边的事。
”雷平阳的作品富于戏剧性,情感在作品中隐忍不发,其客观细致甚至让人感觉冷酷、残忍,像《杀狗的过程》、《学府路一景》、《哺鼠小记》,这些诗的特质常常给我带来极大震撼,为他笔下人物经历的苦难、荒谬、快乐所打动。
对于自己作品的表达方式,雷平阳说:“这涉及一个人对生活的观察方式。
你随便到菜市场看看,那些卖鳝鱼的如何剖杀鳝鱼,你只需要客观地描绘了下来,这些文字不是说残酷,这是生活的真实,细节的呈现就战胜了所有,这里根本不需要想象。
”对于雷平阳的写作体裁他是这样说的:“我写散文是为了释放自己。
诗会让人癫狂,处于崩溃的边缘,散文创作可以让我回到世俗生活,才会有情有义有心肝的散文。
如果诗是‘喧哗与骚动’,那么散文就是‘拯救与逍遥’。
”《基诺山》读后感雷平阳在《基诺山》的序言中说,“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偷渡客。
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我所奉行的往往就是我内心反对的,而我真正以文字竭力捍卫的东西,却连说出声的勇气都早已丧失,我的身份缺少合法性、公共性和透明度,总是被质疑、被调侃、被放逐”。
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特别触动,这似乎不仅是诗人在当下的某种困境,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难题。
在《基诺山》这本诗集里,作者将基诺山作为写作的可以坐实的场域,彰显生存困境。
他把我们所经历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放到一座人鬼神共生的山上,不是为了缩小世界之悲,也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秘密通道和神秘关系,继而发现颠覆、衍生、毁灭的反人性的一面,同时又挖掘出人们内心隐藏的、不便直接表达的悲心与忏悔。
作者仿佛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偷渡客”,思想与身体,都已经离开,却又发现自己被留存在了现实的哈哈镜里。
我们的现状,越是恶心的东西越可以大行其道,摆到桌面上,而那些圣洁的、我们共同向往的东西,却被抛弃和埋没。
人人都看见了灾难,却装着没看见。
人人都参与了对美的追捕,却又谁都不站出来承认。
拷问,审判、反思,是应该的,更多时候,诗歌可以魂不守舍,但现在则应该主动加入。
类似的困境,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存在,反对它,以前的诗人在做,他也没有置身事外。
在雷平阳笔下,我看到了他不喜欢象牙塔,而是执着于荒野和现场,为中国的当代汉语诗歌,注入了质地坚硬的真诚的书写,充满了血性与生命力。
再寂静、再破落的寺庙也得有人守着,否则庙寺也会成荒山,无庙了。
而雷平阳正是执着书写我们云南文化的坚守者,我希望像他这样的坚守者更多一些,让我们云南诗歌界香火袅袅。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我想人是会死的,文学却可以不死,因为有雷平阳这样的文学守灵人。
雷平阳和他的《云南黄昏的秩序》《云南黄昏的秩序》是后散文文丛之一,是一本散文集。
雷平阳的文字不作秀,不显摆,他会很自然的在文章里显现他的功底,信手拈来,随意而用。
他在《奔跑》中这样写道:“我向荒野上奔跑的人们致敬,我向黑夜中独自奔跑的人们致敬,我向在梦中奔跑的人们致敬。
”无疑的说,奔跑成为了他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
因为,他之于生与死的问题常常一筹莫展,感到生命死亡的恐惧和威胁,他痛苦,所以他与时间赛跑;他喜欢观看火车奔驰,是因为铁轨上足够的锈斑让他嗅到死亡的气息。
他欣赏金黄闪亮的《狮子》,在沉睡中传递着不可一世的威仪,所以,他就像狮子一样“孤单的、高傲的,同时也是凶残的、不守律条的。
”他就这样,离群索居,奔跑在风霜的旷野里乐而忘返。
他要像豹子一样“躲开所有的颂辞,躲开虚空的明亮,展开自己钢一样的躯体,怀抱心灵的黄金,在我们寄存生命而有无力企及的地方,自由自在地,含着泪、幸福而又绝望地,生长或者死亡。
”狮子和豹子就成了他生命中的意象,他就这样强悍而勇猛,幸福而绝望,孤独而自满,恐惧而向往的奔跑在家乡的山冈与河流上。
雷平阳的诗歌特点雷平阳诗歌写作的突出特点,是他特别注重细节。
比如在《昭通旅馆》中,他以一个少年人的视角,写他眼中的、他所不能完全理解的旅馆:扛着花椒箱的老人、理发匠、木匠、代人写信者、亡命天涯的甘肃人、做爱的一男一女……他实际要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茫与焦虑、青春期独有的疲惫,而最终,一切瞬间即逝。
少年的视角慢慢移动,扫描,就如青春本身。
而雷平阳很耐心地描画着,如雕刻师般,细细地雕琢那些细腻精微之处,然后不断深入,再深入,如钻探机般,直到攫取出最里面的精髓出来,最终写出了一种弥散着的青春的惆怅以及岁月如烟的虚无。
细节如针刺,虽尖细,却刺人最痛,也最能刺入事物本质内里。
雷平阳从细节入手,总是开掘出一些让我们惊异甚至惊骇的内容。
这一点,雷平阳放在诗集开篇的诗歌《亲人》,最能说明他是如何越来越向尖细处深入的,全诗值得引用:“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雷平阳的诗歌,就是这样越来越深入最细小处的。
注重细节,也才使得雷平阳区别于那些泛泛的以强调所谓“地方性”为其标志的诗人。
使得雷平阳成为一个个人性突出的诗人,其个人性就如轰鸣的强悍的充满威力的钻探机,不断顽强往前掘进,一点一点地,艰难地向更深处掘进,最终得以吃透挖深。
雷平阳正是这样剥丝去茧地深入生活与事物的最里面,然后运用语言的炼金术,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又一首佳作。
所以,不是因为描绘了奇异的云南,而是因为雷平阳特异的个性,使雷平阳的诗歌呈现出特别的魅力。
或许这也正是他被列为“草根性”写作的代表性诗人的缘故,因为真正的“草根性”,其本质正是“个人性”强大的诗人。
雷平阳的诗歌凸显出来,靠的是他强大的道德自觉,写作的道德。
雷平阳式的真诚、朴拙,区别于那些矫情、虚空。
他的云南元素是鲜明的、阔大的,像阿里巴巴的山中宝库,足够他享用一辈子,传递给后人。
雷平阳的诗歌是记忆的忧伤和大地的赞歌。
他的写作旨趣,既有天空般的广袤,又像尘土一样卑微。
他站在故乡经验的针尖上,怀想世界天真的童年,也领会个人生命的灿烂与悲情。
他以诚恳的地方性视角,有力地抗拒了世界主义的喧嚣,正如他的目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移动,同样能够发现令人惊骇的人生面貌。
他的语言密实,细节庄重、锋利而富有痛感。
《雷平阳诗选》,一以贯之地记录日常生活中凸起的部分,关怀细小事物对灵魂的微妙影响,并以赤子之心的温润,描绘了大地质朴的容颜以及他对生命正直的理解。
雷平阳的写作,已经成为新一代诗人走向成熟的象征。
当你面对有情感的诗歌时,只要感情是真挚的,我想,不被打动的人是很少的。
另外,悲悯是他的基本品质,作为诗人他只是有机会用诗歌这种方式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和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当别人看到“农民工”三个字时,或许只是一个词,而对于他,就是亲戚,能够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