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清末新政ppt1
合集下载
清末新政学习教材PPT课件
不过,它还是比洋务运动进步: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 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 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 下安得富强耶?”
这里提到学习西方的本源,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样的西政, 但是将重点学习西学政而非西艺,却是明确的。
使大清朝能够继续统治下去。实行笼统排外的守旧政策,
只能招致失败,导致灭亡,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
役之后,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了;只有进行某些改革,即仿
效列强实行新政,才能使大清朝生存下去,甚至强大起来, 对此,清廷上下也没有分歧了。
• 列强也要求清政府实行某些新政,因为一个顽固 守旧的政府是不利于它们的“以华治华”方针的, 而仿行西方的新政,在本质上就是按照它们的需 要来改造中国,去掉那些不便于它们在华扩张的 制度,建立起适合它们扩张的制度,赫德当时写 的《更新节略》,就是代表列强向清政府提出的 实行新政的建议和要求。梁启超所说新政是由谭 嗣同、毓贤、德国公使、义和团等之血“相注射、 相搀杂成一种不赀之价值而购得之者”,是非常 深刻的。的确,新政是世纪之交的历史合力的产 物。
• 梁启超用他习惯的夸张的笔调,描述了举国谈论 新政的蓬勃而杂沓的景象,并正确地指出这种景 象是各种不同势力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换来的。在 他列举的16个有名有姓的流血者和成千成万无名 无姓的流血者中,大体有四种不同的力量:一种 是谭嗣同等维新派,在梁启超的概念中,这个维 新派也包括光绪皇帝,他们要求实行比较大的改 革,以使中国比较快地变成一个近代强国;一种 是毓贤等封建顽固派,他们对外国侵略势力不满, 也看不惯侵略者所带来的西方文明,他们想排斥 这一切,从而恢复大清帝国往昔的盛世景象;
新政上谕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 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的上谕,这标志着清末 新政的开始,也是清政府对庚子政局回应的结果。
清末新政演示文稿课件
清末新政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与反思
反思
• 防止外来干涉:清末新政时期,列强干涉导致 改革失败。当代应警惕外部势力干涉,确保国 家主权和安全。
• 改革需兼顾各方利益:清末新政在实施过程中 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引发社会动荡。当代 在改革中应兼顾各方利益,确保改革稳健推进 。
• 强化法治建设:清末新政在法治建设方面存在 不足。当代应加强法治建设,确保各项改革措 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新政在历史上的评价与影响
消极影响
• 外来势力干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等手段干涉中国 内政,使新政实施面临困难。
• 改革不彻底:清末新政在改革过程中受到保守势力的 阻挠,许多改革措施未能彻底实施。
• 社会动荡加剧:新政实施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民 变频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清末新政与现代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清末新政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与反思
01
借鉴意义
• 重视教育科技:清末新政推动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当代也
02
应重视教育科技事业,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尝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当代
03
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
清末新政对当代的借鉴意义与反思
• 保持民族自尊与自信:清末新政时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当代应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政治改革的实际效果与局限性
实际效果
政治改革方面,清末新政推行了宪政改革,制定了宪法性文件,确立了议会制度 ,扩大了公民权利和自由。
局限性
然而,政治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宪法性文件实施困难,议会 作用受限,公民权利和自由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强化法治建设
清末新政时期,法治建设滞后,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当今社会应 强化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文化创新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过于保守,未能激发民族文化的 创新活力。当今社会应积极推动 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外交困境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外交处境十分困难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革命力量的兴起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革命力量开始兴起,他 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朝政府,试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02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
总结词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培养新 式人才。
经济改革需与民生相结合
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措施未能充分考虑民生福祉 ,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3
文化教育需注重本土化
清末新政的文化教育改革未能充分考虑民族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分析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改革派与保守派利益冲突
清末新政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改 革的进程和效果。
对未来的影响
历史遗产
清末新政留下了丰富的历 史遗产,为后来的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了经验和教 训。
对未来的启示
清末新政对未来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
对未来的挑战
清末新政也给未来带来了 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 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经济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详细描述
清末新政PPT课件1 华东师大版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 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 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编练新军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 裁汰绿营和防勇,仿照西方 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 训练,使用洋枪洋炮。
袁世凯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庚子之后,清政府自身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也减少了 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1901年初,光緒皇帝發佈了一道上諭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 之吏多,豪杰之士少。……公事以文牍往来,而毫无 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 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光绪皇帝命令各 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就吏治、民生、教育、 选举、军政和财政等提出意见,各按情形,或改革 或省并。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 绪的名义发布“预约变法”谕旨:
“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 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 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 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 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 欲议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编练新军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 裁汰绿营和防勇,仿照西方 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 训练,使用洋枪洋炮。
袁世凯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庚子之后,清政府自身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也减少了 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1901年初,光緒皇帝發佈了一道上諭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 之吏多,豪杰之士少。……公事以文牍往来,而毫无 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 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光绪皇帝命令各 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就吏治、民生、教育、 选举、军政和财政等提出意见,各按情形,或改革 或省并。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 绪的名义发布“预约变法”谕旨:
“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 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 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 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 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 欲议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清末新政 优质课件
第二,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中央1905年设立学部,各省设学务处,置提学使,各州县设劝
学所。
第三,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
壬寅-癸卯学制:1902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 定了学校的学制,因该学制不完备,所以并没有实行。1904年,清 政府颁布了在壬寅学制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备的《奏定学堂章程》, 因此年是农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将中国教育分为3段7级,其中初等教育3级13年,即蒙 养4年,初小5年,高小4年;中等教育1级5年:高等教育3级11- 12年。即专科或预科3年,本科3-4年,通儒院即研究生5年。中国 近代以来的教育体制均源于此学制。学制的规定与规范在中国教育 史上是破天荒的。
第四,确立了中国教育的多样化和广泛性 以上学制主要是普通教育体制,普通教育体制之外,还规范了 实业教育和留学教育
江楚会奏:这年7-8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
广总督张之洞两人连续会衔上变法新政3折,即著名的江
楚会奏。第一折,主要是兴办新式学校,设立各类学堂,改革科 举制度;第二折,主要是整顿中法十二端;第三折,主要是采用 西法十一端。9月,清廷批准了江楚会奏,并以江楚会奏为蓝本,
开始了新政,下令各省切实举行。新政的第一阶段,1901- 1905主要根据江楚会奏的基本精神进行的。
新 政的教育改革,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的快
速发展。仅从在校学生和学校数目上看,可以凸 现出这一时期的成就。据全国教育第三次统计表 中的数字,1905年,全国各类新式学堂8277所, 在校生人数258873人;而到1909年,学堂达 52348所,在校生达163.8884万人,增长速度平 均每年分别是830%和150%。
第三,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 如《商人通例》、《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 司章程》、《商标注册章程》等,使经济的发展有了法制保证。 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的颁布,大大刺激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据统计,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企业,甲午战争之前72家;而1895- 1911年,新设企业491家
学所。
第三,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
壬寅-癸卯学制:1902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 定了学校的学制,因该学制不完备,所以并没有实行。1904年,清 政府颁布了在壬寅学制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备的《奏定学堂章程》, 因此年是农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将中国教育分为3段7级,其中初等教育3级13年,即蒙 养4年,初小5年,高小4年;中等教育1级5年:高等教育3级11- 12年。即专科或预科3年,本科3-4年,通儒院即研究生5年。中国 近代以来的教育体制均源于此学制。学制的规定与规范在中国教育 史上是破天荒的。
第四,确立了中国教育的多样化和广泛性 以上学制主要是普通教育体制,普通教育体制之外,还规范了 实业教育和留学教育
江楚会奏:这年7-8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
广总督张之洞两人连续会衔上变法新政3折,即著名的江
楚会奏。第一折,主要是兴办新式学校,设立各类学堂,改革科 举制度;第二折,主要是整顿中法十二端;第三折,主要是采用 西法十一端。9月,清廷批准了江楚会奏,并以江楚会奏为蓝本,
开始了新政,下令各省切实举行。新政的第一阶段,1901- 1905主要根据江楚会奏的基本精神进行的。
新 政的教育改革,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的快
速发展。仅从在校学生和学校数目上看,可以凸 现出这一时期的成就。据全国教育第三次统计表 中的数字,1905年,全国各类新式学堂8277所, 在校生人数258873人;而到1909年,学堂达 52348所,在校生达163.8884万人,增长速度平 均每年分别是830%和150%。
第三,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 如《商人通例》、《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 司章程》、《商标注册章程》等,使经济的发展有了法制保证。 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的颁布,大大刺激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据统计,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企业,甲午战争之前72家;而1895- 1911年,新设企业491家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三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共31张PPT)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第十页,共32页。
1901—1905年 “新政(xīn zhènɡ)”举措
☆ 官制: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 (☆xià律jí)法官:员废除酷刑(kùxíng),修改《大清律例》 ☆ 经济: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 军事: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 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 文教:废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第十九页,共32页。
1905.12 五大臣(dàchén)出国
• 载泽
考察
• 端方(duānfāng)
• 戴鸿慈
• 尚其亨
• 李盛铎
五大臣(dàchén)及 其随员合影
第二十页,共32页。
立宪(lìxiàn)前奏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 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 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 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另立一新政府而已。 故相位(xiàngwèi)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一 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弥。……今日宣布立宪,不过 明确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经济:颁《商律(shānɡ lǜ)》,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促进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快速发展
第八页,共32页。
大清银行兑换券
1901—1905年 “新政(xīn zhènɡ)”举措
☆ 官制: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xiàjí)
官 ☆员律法:废除酷刑,修改《大清(dà qīnɡ)律例》 ☆ 经济: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 军事: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 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清末新政ppt演示文稿
Company Logo
Progress Diagram
经济与军事上
民族经济
Company Logo
以上是我们组对清末新政的概括 与理解,下面请看袁伟时怎么看 清末新政的
Company Logo
Cycle Diagram
督办政务处
袁世凯 李鸿章
刘坤一
筹备新政
张之洞 荣禄
Company Logo
江楚会奏三疏
1901年7月,张之洞和 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 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 的意见, 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 的这样一个蓝本。
矿务章程
Company Logo
3.废除科举,育才兴国
1903年 9月7日
12月5日
1902年1月 到2月13日
8月15日 到 1904年1月13日
颁布学堂科举 奖励章程
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命张百熙为 管学大臣 张之洞等拟订的《重订学堂章程
Company Logo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裁冗衙 清政府撤 销总理各 国事务衙 门,改设 外务部, “班列六 部之首”
裁吏役
停捐纳
裁河东河 道总督, 其事务改 归河南巡 抚兼办 等
清末新政
搜集资料-郭玉莲,杨芳霞,马菲悦 幻灯片制作-彭江城,尹乃嘉 演讲人-张荣荣 组长-张荣荣
LOGO
清王朝最后的自救-“清末新政”
(1901~1911)
1.历史背景(原因)
2.主要内容(措施) 3.历史评价 4.深远影响
Progress Diagram
经济与军事上
民族经济
Company Logo
以上是我们组对清末新政的概括 与理解,下面请看袁伟时怎么看 清末新政的
Company Logo
Cycle Diagram
督办政务处
袁世凯 李鸿章
刘坤一
筹备新政
张之洞 荣禄
Company Logo
江楚会奏三疏
1901年7月,张之洞和 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 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 的意见, 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 的这样一个蓝本。
矿务章程
Company Logo
3.废除科举,育才兴国
1903年 9月7日
12月5日
1902年1月 到2月13日
8月15日 到 1904年1月13日
颁布学堂科举 奖励章程
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命张百熙为 管学大臣 张之洞等拟订的《重订学堂章程
Company Logo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裁冗衙 清政府撤 销总理各 国事务衙 门,改设 外务部, “班列六 部之首”
裁吏役
停捐纳
裁河东河 道总督, 其事务改 归河南巡 抚兼办 等
清末新政
搜集资料-郭玉莲,杨芳霞,马菲悦 幻灯片制作-彭江城,尹乃嘉 演讲人-张荣荣 组长-张荣荣
LOGO
清王朝最后的自救-“清末新政”
(1901~1911)
1.历史背景(原因)
2.主要内容(措施) 3.历史评价 4.深远影响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ppt课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8
3、清末新政的评价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 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 ,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实际作用的背离性:不仅没能挽救统治 危机,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9
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 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 ,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 运动而已;
然而,“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 效果彼此背离,清王朝又假“立宪”之名 ,行“集权”之实,并没有改变其卖国的 本质。所以这一切都不能挽救满清王朝覆 灭的命运。
14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 《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 编辑整理的《礼记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 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 体育、德育、智育同 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 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3、清末新政的评价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
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 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 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 ,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2
3.实质: 骗局 客观进步意义:第一次颁布了宪法大纲, 成立了经过选举产生的具有议院雏形的资 政院和谘议局。 4.影响: ①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 ②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③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3、清末新政的评价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 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 ,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实际作用的背离性:不仅没能挽救统治 危机,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9
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 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 ,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 运动而已;
然而,“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 效果彼此背离,清王朝又假“立宪”之名 ,行“集权”之实,并没有改变其卖国的 本质。所以这一切都不能挽救满清王朝覆 灭的命运。
14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 《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 编辑整理的《礼记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 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 体育、德育、智育同 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 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3、清末新政的评价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
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 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 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 ,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2
3.实质: 骗局 客观进步意义:第一次颁布了宪法大纲, 成立了经过选举产生的具有议院雏形的资 政院和谘议局。 4.影响: ①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 ②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③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ppt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清廷下谕表示: “斡旋危局,我君臣责无旁贷”,要求臣工 “卧薪尝胆,勿托空言,于一切用人,行政,筹 饷,练兵,在在出以精心,视国事如家事”。
慈禧再次下谕,借光绪之口要求诸臣“自今 以往,凡有奏事之责者,于朕躬之过误,政事之 阙失,民生之休戚,务当随时献替,直陈无隐”, 希望做到“明目达聪,祛弊扶衰”。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 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新政内容
(一)改革官制
(1)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2)新设商部,练兵处,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3)裁撤河东道总督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府及詹事府(并入翰林 院)、通政司等“冗衙”。 (4)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 立
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Biblioteka 第9课 清末新政序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清廷下谕表示: “斡旋危局,我君臣责无旁贷”,要求臣工 “卧薪尝胆,勿托空言,于一切用人,行政,筹 饷,练兵,在在出以精心,视国事如家事”。
慈禧再次下谕,借光绪之口要求诸臣“自今 以往,凡有奏事之责者,于朕躬之过误,政事之 阙失,民生之休戚,务当随时献替,直陈无隐”, 希望做到“明目达聪,祛弊扶衰”。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 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新政内容
(一)改革官制
(1)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2)新设商部,练兵处,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3)裁撤河东道总督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府及詹事府(并入翰林 院)、通政司等“冗衙”。 (4)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 立
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Biblioteka 第9课 清末新政序言
清末新政PPT课件
.
33
有人称“新政”为为“假 维新”、“伪变法” ,你是 否同意此观点?
.
34
(二)清末新政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 改革运动
• 清末新政的目的及个别民族资产阶级人 物在新政中的地位。
• 新政具体内容上 :军事、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
• 新政的结果
.
35
如何认识晚清三次新政的相 同点、区别和联系?
3.清末新政不但不曾整饬腐败问题,反而变 本加厉,腐败问题严重,既增加了“新政” 的难度,又败坏了“新政”的形象
.Leabharlann 32一位外国学者(L.T.怀特)分析:“随着科 举制度的废除,整个社会失去了作为自己特色 的制度。……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 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起来的社会整合 制度的要基。这个行动逐渐呈现出来的事与愿 违的后果,远比推行这一改革的士大夫在1905 年所明显预见到的那引起后果来得严重,舵手 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 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
.
26
清政府宪政改革的结果:
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 汉族官僚离心。
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
.
27
瞿鸿禨
岑春煊
.
28
.
29
袁世凯洹上村渔舟垂钓
.
30
二、如何认识清末新政
.
31
(一)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1.清政府统治权威的丧失。
2.清政府没有能力驾驭和消化“新政”的有 关成果,无法将这些成果纳入不断推进的改 革轨道中,成为深化改革的一种动力,而成 为清统治者的对立物。
.
22
(四)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 立宪团体:政闻社和预备立宪公会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详细描述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等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同时 推动君主立宪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结词
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参政议政
政治改革
详细描述
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士绅 等阶层的参政议政权,试图通过 社会力量的参与,缓解社会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总结词
改革司法制度,建立近代法律体系
详细描述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司法制度,建 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近代法律体系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司法 公正性和效率。
政治改革
总结词
整顿军队,提高国防实力
详细描述
清政府通过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更新等手段,提高国防实力,以应 对国内外安全威胁。
经济改革
总结词
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
详细描述
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发展实业,包括设立商部、制定奖励工商实业的 法令、建立各级商会和农会等,以振兴民族经济。
03 清末新政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
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尝试建 立现代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促 进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振 兴实业、修筑铁路、发展邮政和电信等,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
社会改革
新政改革了教育体制,建立了新式学堂, 推广了现代教育,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 流和融合。
经济改革
总结词
改革币制,统一金融市场
详细描述
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统一金融市场,建立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
文化教育改革
总结词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
详细描述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新式学堂,推广 现代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化人才。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等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同时 推动君主立宪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结词
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参政议政
政治改革
详细描述
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士绅 等阶层的参政议政权,试图通过 社会力量的参与,缓解社会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总结词
改革司法制度,建立近代法律体系
详细描述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司法制度,建 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近代法律体系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司法 公正性和效率。
政治改革
总结词
整顿军队,提高国防实力
详细描述
清政府通过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更新等手段,提高国防实力,以应 对国内外安全威胁。
经济改革
总结词
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
详细描述
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发展实业,包括设立商部、制定奖励工商实业的 法令、建立各级商会和农会等,以振兴民族经济。
03 清末新政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
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尝试建 立现代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促 进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振 兴实业、修筑铁路、发展邮政和电信等,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
社会改革
新政改革了教育体制,建立了新式学堂, 推广了现代教育,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 流和融合。
经济改革
总结词
改革币制,统一金融市场
详细描述
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统一金融市场,建立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
文化教育改革
总结词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
详细描述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新式学堂,推广 现代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化人才。
《清末新政》ppt课件.ppt
《钦定宪法大纲》关于皇帝的权力
第三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 决议,而未奉召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第四条: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 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 无异。 第十一条: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经 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 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 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1898年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结束 1899年,义和团“灭洋”运动致使社会秩序失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再遭浩劫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 目 侵华后清政府威信骤降 的
:
革命势力
王
朝
自
清末新政
救
1901—1பைடு நூலகம்11年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 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 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
全 方
奖励实业——推动经济工业化 位 推
革新教育——推动文化多元化
动 中
清末新政
国
修订刑律——推动制度民主化 近
代
编练新军——推动军事现代化 化 ,
加 革新旧俗——社会生活现代化 速
革
《钦定宪法大纲》 预备立宪
命 爆
发
“皇族内阁”1911年
“责任内阁”成员名单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 协理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 大学士那桐(满)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实录馆纂修:《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七》
江楚会奏三疏
(1901年7月)
❖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 二条折》
❖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 一条折》
张之洞
新政措施(1901-1905年)
❖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 下级官员。
讽刺清廷假意立宪的漫画
新政的影响与革命的兴起
廢除科舉考試
士子原有出路中斷
(從軍)
練新軍
新階層: 士兵
(出身較好,有較高文化,易接受新思想)
新階層:軍官
(在日本軍事學校留學,接受革命思潮)
新政
官派赴日留學
新階層:留學生
(受日本戰勝俄國強烈刺激,民族主義高漲,轉而排滿)
在中央機構中增加滿人權力 謀求削弱地方督撫權力
庚子之后,清政府自身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也减少了 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1901年初,光緒皇帝發佈了一道上諭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 之吏多,豪杰之士少。……公事以文牍往来,而毫无 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 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光绪皇帝命令各 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就吏治、民生、教育、 选举、军政和财政等提出意见,各按情形,或改革 或省并。
梁敦彥 善耆 載澤 唐景崇 廕昌 載洵 紹昌 溥倫 盛宣懷 壽耆 慶親王奕劻
出任官職註 內閣總理大臣
協理大臣 協理大臣
外務大臣 民政大臣 度支大臣 學務大臣 陸軍大臣 海軍大臣 司法大臣 工商大臣 郵傳大臣 理藩大臣 外務大臣
出身 皇族成員 滿族,姓葉赫那拉氏,隸鑲黃旗 漢族。出身官宦人家,祖父做過河南中河 通判,父親為候選縣主簿 漢族,清派往美國留學的學生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漢族,進士出身 滿族,正白旗,同文館學生出身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漢族,祖上世代為官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2167 2303 8064 19508 14846 23361
63556 73703 90095
资料来源: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北洋官立造纸厂试办章程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 申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 及时振兴”,1903年9月成立商务部, 颁发了一系列奖励事业的章程。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 绪的名义发布“预约变法”谕旨:
“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 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 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 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 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 欲议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 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 1905年《东方杂志》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成立“编制馆” 专门编纂官制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议院法要领》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 溥仪继位 各省成立咨议局 资政院在北京召开 成立“责任内阁”
英国:《权利法案》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 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 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 王特权,为国王而征 收,……皆为非法。 3.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 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 皆属违法。
1911年清昌
1905年9月,清政府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
1908 年,清政府宣佈準備立憲的計劃,並定了在 1916 年頒佈憲法及進行第一次國會選 舉。以下是憲法大綱的重點。
1. 大清皇帝的統治,萬世一系。 2. 大清皇帝神聖尊嚴不可侵犯。 3. 大清皇帝擁有召集、解散議院的權力。 4. 議院擁有議決法律的權力,但所有法律必須經大清皇帝批發才可頒行。 5. 大清皇帝擁有用人的權力,議院不得干預。 6. 大清皇帝擁有一切軍權(包括調遣權),議院不得干預。
❖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
学堂。 ❖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
派留学生。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时间 学堂数 在校学生数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 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 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编练新军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 裁汰绿营和防勇,仿照西方 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 训练,使用洋枪洋炮。
袁世凯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各省大員(督撫)不滿
宣稱立憲,但久不召集國會
毕业学生数 教师数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769 4476 8277 23862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6912 31428 69475 258873 545338 1024988 1300739 1639641 1284965 1600000(约)
比较:君权的界定
中国:《钦定宪法大纲》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 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 权……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 院之权;…… 5.……用人之权,操之君 上…… 6.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 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7.总揽司法权;……
江楚会奏三疏
(1901年7月)
❖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 二条折》
❖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 一条折》
张之洞
新政措施(1901-1905年)
❖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 下级官员。
讽刺清廷假意立宪的漫画
新政的影响与革命的兴起
廢除科舉考試
士子原有出路中斷
(從軍)
練新軍
新階層: 士兵
(出身較好,有較高文化,易接受新思想)
新階層:軍官
(在日本軍事學校留學,接受革命思潮)
新政
官派赴日留學
新階層:留學生
(受日本戰勝俄國強烈刺激,民族主義高漲,轉而排滿)
在中央機構中增加滿人權力 謀求削弱地方督撫權力
庚子之后,清政府自身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也减少了 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1901年初,光緒皇帝發佈了一道上諭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 之吏多,豪杰之士少。……公事以文牍往来,而毫无 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 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光绪皇帝命令各 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就吏治、民生、教育、 选举、军政和财政等提出意见,各按情形,或改革 或省并。
梁敦彥 善耆 載澤 唐景崇 廕昌 載洵 紹昌 溥倫 盛宣懷 壽耆 慶親王奕劻
出任官職註 內閣總理大臣
協理大臣 協理大臣
外務大臣 民政大臣 度支大臣 學務大臣 陸軍大臣 海軍大臣 司法大臣 工商大臣 郵傳大臣 理藩大臣 外務大臣
出身 皇族成員 滿族,姓葉赫那拉氏,隸鑲黃旗 漢族。出身官宦人家,祖父做過河南中河 通判,父親為候選縣主簿 漢族,清派往美國留學的學生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漢族,進士出身 滿族,正白旗,同文館學生出身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漢族,祖上世代為官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2167 2303 8064 19508 14846 23361
63556 73703 90095
资料来源: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北洋官立造纸厂试办章程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 申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 及时振兴”,1903年9月成立商务部, 颁发了一系列奖励事业的章程。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 绪的名义发布“预约变法”谕旨:
“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 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 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 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 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 欲议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 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 1905年《东方杂志》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成立“编制馆” 专门编纂官制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议院法要领》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 溥仪继位 各省成立咨议局 资政院在北京召开 成立“责任内阁”
英国:《权利法案》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 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 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 王特权,为国王而征 收,……皆为非法。 3.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 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 皆属违法。
1911年清昌
1905年9月,清政府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
1908 年,清政府宣佈準備立憲的計劃,並定了在 1916 年頒佈憲法及進行第一次國會選 舉。以下是憲法大綱的重點。
1. 大清皇帝的統治,萬世一系。 2. 大清皇帝神聖尊嚴不可侵犯。 3. 大清皇帝擁有召集、解散議院的權力。 4. 議院擁有議決法律的權力,但所有法律必須經大清皇帝批發才可頒行。 5. 大清皇帝擁有用人的權力,議院不得干預。 6. 大清皇帝擁有一切軍權(包括調遣權),議院不得干預。
❖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
学堂。 ❖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
派留学生。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时间 学堂数 在校学生数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 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 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编练新军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 裁汰绿营和防勇,仿照西方 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 训练,使用洋枪洋炮。
袁世凯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各省大員(督撫)不滿
宣稱立憲,但久不召集國會
毕业学生数 教师数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769 4476 8277 23862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6912 31428 69475 258873 545338 1024988 1300739 1639641 1284965 1600000(约)
比较:君权的界定
中国:《钦定宪法大纲》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 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 权……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 院之权;…… 5.……用人之权,操之君 上…… 6.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 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7.总揽司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