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参考答案】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上海教资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五)
上海教资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五)单项选择题1.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认知内驱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
2.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属于记忆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3.智力也叫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4.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的动机。
A.追求利益B.追求刺激C.避免困难D.避免失败【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5.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题干中教师采用的方式属于模象直观。
6.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
这种学习是( )。
A.连锁学习B.概念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学习【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
这种学习是概念学习。
7.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且困难时,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应该是( )。
A.高B.低C.较高D.较低【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且困难时,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应该是较低。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考试知识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1.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增长。
小学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三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在形状知觉方面,小学生刚入学时容易疏忽客体的“形状”特性,而会更多地注视客体的其他特征。
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写字时有左右、上下颠倒的错误。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形状的正确率会逐渐提高。
其次,在方位知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位置和方向会有更清晰的知觉,左右方位和空间知觉都有很好的发展。
再次,在距离知觉方面,小学生对空间环境中对象间较近的距离可以确定,对较远的空间距离则往往混淆不清。
这说明小学生的距离知觉还是比较模糊,有时候还容易混淆。
2.小学生记忆和想象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记忆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小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
其次,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
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转化的关键年龄,往往与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致,大致在三四年级。
再次,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记忆更多与具体形象相联系。
因此,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为形象记忆。
随着知识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小学生的抽象记忆能力不断发展,并逐渐占据优势。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
A.计划B.实施C.检查D.总结解析:答案B,班级管理的计划是导向作用,实施是中心环节,检查是后续工作,总结是反思,为今后做准备。
2.我国古代教育家中,提出“仁有四心”,主张教育目的为“明人论”的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解析:答案B,孟子提出了“仁有四心”,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3.学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S小学成立了十几个学生社团,开设了30多门兴趣活动课。
这一做法依据的是:()。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解析:答案C,十几个不同的社团,20多门兴趣活动课,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遵循了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顺序性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师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要求抓住“关键期”。
4.学校教育作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个体成长起着()。
A.主导作用B.保障作用C.决定作用D.基础作用解析: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5.“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陶行知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践锻炼法解析:答案B,处处是楷模,体现了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6.在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反应离散趋势的统计量是()。
A.中数B.标准差C.平均数D.加权平均数解析:答案B,在教育统计中,用于反应数据的离散趋势的量数包括标准差和方差。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
心智活动。
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内容记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知识记录——其二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1.身体生长发育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二)小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和少年期。
小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感知觉的发展(2)注意的发展(3)记忆的发展(4)思维的发展(5)语言的发展(6)想象的发展2.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道德感的比重逐渐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其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等越来越稳定而深刻;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
3.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自制性(4)意志的坚持性4.小学生个性的特点(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2)小学生个性心里特征发展的特点(3)小学生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二、小学生认知的发展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瑞士发展心里学家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
皮亚杰将人的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4个阶段三、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的过程一般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生理和心里活动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随着大脑、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成熟,在学习活动的要求下,观察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观察的判断能力有了显著发展;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有了明显的增长;有意识记、抽象记忆也逐步发展起来;想象的意识性、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地提高;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或再现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2)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五、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1)想象的意识性、目的性迅速增加(2)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3)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提高1六、思维(一)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二)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逻辑向抽象思维过度(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四)小学生言语的特点(1)口头言语的发展(2)书面言语的发展(3)内部言语的发展七、学习的分类(一)加建的学习层次分类美国著名心里学家加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大类。
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预测归纳精髓: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预测归纳精髓: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注意力就会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则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宇,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
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2.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学前儿童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总的发展趋势为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
3.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低年级的小学生。
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比较迅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容易受外界新鲜、突变和运动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
随着教师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增多,学习活动仅靠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迫使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1)小学生的观察认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常模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
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
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
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
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
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
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对刚入学的学生,听讲和抄写不应同时进行。
只有当抄写已成为他们较熟练的技巧之后,才有可能同时进行。
教师资格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师资格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是教育的基础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
作为小学教师,了解和研究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身体动力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呈现一系列特点。
在认知方面,小学生开始具备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然而,他们的思维还是比较具体和直观,善于观察和模仿,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思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展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小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社会情感方面,小学生逐渐开始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周围环境和社会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公平、正义和友善等价值观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小学生的身体动力发展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身体动力方面,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各种身体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
因此,小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较强,喜欢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游戏。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和课间操等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动力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研究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小学生在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动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提升,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助推者,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完整版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1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 )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 2 )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即观察不够精确。
( 3 )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 4 )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2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学前儿童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总的发展趋势为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 1 )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常占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无意记忆获得知识的,他们常常凭借兴趣记住一些事物,对不感兴趣而要求记住的东西,记忆的效率较低,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能只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必须学习一些不一定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意记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 2 )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小学生在记忆的目的性上,比学前儿童有了较高的自觉性,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完全具有意义记忆的能力,因为他们还缺乏知识经验,难以找出材料的内部联系,他们的语言虽有发展,但还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所记忆的材料内容,他们对意义记忆的方法还很生疏,不善于进行分类和对比。
教资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小学
教资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小学小学阶段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起点。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资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教资知识与能力的相关知识点,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准备教育工作。
一、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以下是他们常见的心理特点:1. 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感性向理性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2. 独立性增强:小学生渴望获得自主性,他们希望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并表现出对自己事务的责任感。
3. 心理特征多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大,可能出现内向、外向、害羞等不同的个性特征。
4. 情感世界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他们可能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情绪。
二、小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科设置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例如:1. 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3.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4. 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综合评价、小组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小学阶段的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教师与家长积极合作的几个方面:1. 定期沟通:教师与家长要保持定期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及时解决问题。
2. 互助合作:教师和家长可以相互支持、互相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 鼓励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
4. 分享资源: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教育资源和经验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者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普通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
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本节主要阐述小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也将简略叙述智能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
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 从无意注意向故意注意的发展注意有两种基本形态:无意注意和故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等)。
故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
故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故意注意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故意注意有了显著的发展。
儿童故意注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儿童能注意听教师讲课、按照教师的指示复习功课方面,也表现在儿童对信息搜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增强。
在一系列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 岁的儿童比较两张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在两张图片上各画着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画着几扇窗户,要儿童判断两栋楼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还是不同。
4~5 岁的儿童,没有什么计划性,他们只是两边看看几扇窗户就得出错误的结论。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小学生认知发展在小学各阶段呈现的模式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他们凭兴趣获取知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样就会呈现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记忆效率高,对不敢兴趣的知识但又必须要求记的,记忆效率较差,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能只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内容,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老师正确的引导,有意识的记忆开始逐步形成,低年级学生只能直观感受具体事物,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可根据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分析,比较能力也随之增强。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基本趋于一些理论性的形式展现,但我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受不同因素影响或制约。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地域影响或制约。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地域影响或制约,在无意识认知领域,城市学校学生和农村学校的学生所呈现的认知状态不同,如城市学生在交通规则的认知方面就比农村学校学生强,城市学生每天都会在街道上行走,即便无老师讲解交通规则,他们在长期过人行道的过程中也会无意识的形成固定的有关交通规则的知识结构;而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每天走的是山路,从没到过城市的学生连红绿灯都没见过,即便老师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在城市交通规则知识领域他们也远不及城市学生。
但有的知识领域去相反,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关于科学课中的动植物方面知识,需要哦了解动植物的生死交替过程,农村学生每天近距离的接触花草树木,无意识中大脑里已形成了各种动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等特征,城市学生每天面对的是钢筋水泥,甚至有些公园的山水都是虚拟的,尽管老师常带他们上山采集样本,在这一知识领域他们也不急农村学生。
所以小学生在无意识认知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受地域环境影响或制约。
二、小学生认知发展受资源影响或制约。
1、人力资源。
从某地人力资源调配来看,能力较好的教师都被调往城市或乡镇,造成在农村某些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即使他们的教学经验再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会造成影响,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无论学生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学习,在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的环境中能学好英语吗?2、硬件设施。
小学教育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doc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 7 岁至 11? 12 岁。
童年期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
小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 4? 5 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 2? 3 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 2? 3 厘米。
从发育时间上来看,女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均比男生提早 1? 2 年。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 认知发展的特点(1) 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 ; 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
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
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注意的发展特点核心考点①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②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③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④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①观察的目的性较差②观察缺乏精确性③观察缺乏顺序性④观察缺乏深刻性(4)记忆的发展特点①有意记忆逐渐增强②意义记忆迅速发展(5)想象力发展的特点①有意想象增强②想象更富于现实性③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6)思维发展的特点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②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 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2) 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获得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学龄初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这个时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儿童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
小学生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些概念、定理和规律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逐渐地发展起来。
( 一 ) 感知觉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
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高。
( 二 ) 注意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刚刚进人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
上课时,他们会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做作业时,也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
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有意注意逐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2019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_605
2019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摘要】为了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笔试考试,下面小编特给大家带来2019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了解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
知识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
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
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二)注意的发展特点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
一般说来,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时,眼、耳、手、脑的配合往往不够,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不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
(三)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2.观察缺乏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即观察不够。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基本观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积极的自我建构过程,有两种形式:同化:个体把新刺激纳入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个体改变已有图示或认知结构以适应新刺激的过程。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③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
2.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感觉运算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觉与行动认识周围环境;儿童逐渐将自己与物体区分开,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思维的具体性:只能借助于符号表象进行思维活动。
思维的不可逆性,没有守恒的概念.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的去自我中心化。
思维的可逆性思维的守恒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思维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思维以命题方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演义或归纳的方式解决问题。
3.评价和意义:积极性:(1)皮亚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2)皮亚杰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3)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是主动建构过程,开创了建构主义理论.局限性:过分强调认知发展的内发性,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根据感觉刺激来自体内或体外,人们通常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种。
前者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后者如运动觉、平衡觉、痛觉等。
(2)知觉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人们通常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②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区别:1.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
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心理学要点,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要点。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注意力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记忆力方面,小学生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意义记忆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
思维能力方面,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直观教具、生动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小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单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鼓励非常敏感,会因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挫折和批评而产生消极的情感。
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
意志方面,小学生的意志力相对较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
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意志品质。
三、小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每个小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
他们开始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习心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通常比较直接和具体,如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等。
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发展理论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
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二)最近发展区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
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成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
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
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关知识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有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 (4)交叉性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注意力就会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则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宇,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
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2.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学前儿童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总的发展趋势为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
3.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低年级的小学生。
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比较迅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容易受外界新鲜、突变和运动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
随着教师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增多,学习活动仅靠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迫使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时间内注意物体的数量。
它主要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经验,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他们的注意范围要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其注意更具有狭隘性。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广度平均只限于三四个客体,成人约为4~6个客体,另外,低年级小学生还不善于注意事物的内部联系,因而注意的范围受到限制。
例如,一年级小学生总是一个字地阅读课文,注意的范围很小,到了高年级,才能把字和字连成句子阅读,并逐渐注意到句与句之问的联系,注意范围扩大了。
要扩大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教师应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有很好地理解;二是理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教具;三是有条理地组织学习材料;四是知觉对象离学生近一些。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
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
一般说来,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凋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对抽象事物的注意稳定、集中才会相应提高。
另外,低年级小学生自制力还比较差。
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转移到偶然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上去。
特别容易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与集中,与其年龄、兴趣、健康、情绪及对课业的理解程度有关。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时,眼、耳、手、脑的配合往往不够,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不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要注意的事物不熟悉,如果儿童写字成了自动化,那他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讲上,他也能边听边记了。
注意的转移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可塑性、灵活性有关,低年级小学生注意转移性较差,由一种活动立即转移到另外一种活动上的能力欠佳,往往足一种活动进行厂很长时问,注意还停留在先前的那种活动上。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5.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系统的学些需要与儿童已有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成为其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的影响下,这些矛盾不产生和解决,从而推动小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低年级的小学生思维虽然已开始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只有在中高年级才逐步学会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东硬,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学会独立进行逻辑分析,但他们即使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也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其思维主要带有直观具体性和外部片面性的特点,对学习材料的分析,主要限于直观行动面,要依赖于实物或图形等,因此这种所揭示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外部属性,对对象和情境的判断往往是片面的,推理则依靠由知觉得到的直观形象,结论也非基于逻辑论证,而是将判断与感知到的知识直接对比;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大多数儿童能借助分析和综合将以前积累起来的概念加以概括;不仅判断的数量在增加,而且判断中的直观因素被压缩到最少量,对客体的关系也能根据本质进行或多或少的说明。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难以摆脱具体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分析与综合,在进行比较时,常表现出困难,不善于分清本质与非本质特点。
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能力也随之提高,开始由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从直接感知条件下送行比较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条件下进行比较。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