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2

合集下载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一、引言当今时代是翻译的时代,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文化、经济及各个领域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各方面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史上最悠久的实践活动之一,作为各民族思想交流的工具,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可以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翻译工作者总是必须首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然后运用翻译技巧,在另一种语言中把它们表现出来。

作为翻译工作者,他们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不能漫无目的地、随心所欲地翻译原语文本,任意地或甚至错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反,他们必须准确地、完好无损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使读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有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以更好地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二、明确翻译目的翻译是人类从事的一种行为,而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

那么,不言而喻,翻译工作者翻译行为的实施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德国翻译理论家弗梅尔将翻译目的分为三类:一类是译者所要达到的一般性目的,比如说赚钱;二是译文在目的文化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第三类是使用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中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具体地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之前所明确的目的。

老一辈翻译研究者中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在现今研究工作中仍然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给予我们翻译研究工作很大的启示,同时为我国目前乃至将来的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法国著名的阿歇特百科辞典甚至在“鲁迅”条目中这样介绍:“鲁迅为数蔚为大观的作品,是他对外国作品的译介。

”(转引自丁小凤、韩虎林,2007)鲁迅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注重翻译,以此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创作。

”鲁迅认为,要改革旧的文学形式,传播新思想,就必须“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要评价和确认一位翻译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首先应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文化 上的位置;而要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文化上的位置,又要明了这种文化在中国 整个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因为无论翻译还是文 化之建设、交流或毁坏,都不是孤立的人类活 动,它必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为
其他各种领域的人类活动所制约和影响,而所
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代愿望和信仰。
•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 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 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 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 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
• 鲁迅所考虑的除了借助翻译“输入新的表现 法”,以丰富汉民族的语言,以达到重建民族语 言与文化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 思维方式以外,还有译文接受的条件、语言 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 • 进一步系统而科学地划分了翻译的读者层。 • 把翻译研究从译作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 作的反应上,考察译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 果等重大问题。 • 针对这些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 略。其次,译者必须有心目中的读者对象。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 (中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 (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暗,向人民指
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

从多元系统论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从多元系统论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传统规范 往往 会 被 打 破 , 者 会强 调 重 视译 文 的 “ 分 译 充
性 ” 也就 是 说 , 语 文 化 的 规 范 始 终 必 须 得 遵 守 的 ; 当 , 源 而
翻译文学不处于 中心 了 , 被排挤 到 了边 缘地位 时 , 者 而 译
则会以本国文学 中通行 的模式为模板 , 时译者 注重译 文 这 的“ 可接受性 ” 看译入语的规范是否遵 守了。佐 哈尔提出 ,
系列系统来 描述它 。即中心——边 缘 、 经典文 学——非

异化 翻译 理论
经典文学 、 通俗 文学——纯文学 、 成人 文学——儿童文 学 、 原创文学——翻译 文学 。翻译文学 要 繁荣 或者 是要 占据
早在上个世纪初 期 , 鲁迅 的 翻译活 动就 开始 了, 段 这 时期 的翻译文学深受近代 历史影响 。 自从鸦 片战争开始 ,
收稿 日期 :0 9—1 20 1—1 2
作者简介 : 欧阳桃 (9 6 , , 18 一) 女 湖南益 阳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外 国语言文学 、 翻译学研究。
14 2
机 时, 知识 分子积 极 向西 方 寻求真 理 , 此翻 译活 动更 加 因 频繁 , 而且译 作多 是 自然科学 方面 的 , 及 了天 文 、 工、 涉 军 历算 、 制造 。 中 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 西方 的坚船 利炮和 先进 的政治 体制和社会制度逐渐被人们认 识 , 翻译 的重心 亦逐渐 向教
多元系统” E e Z hr19 :) ( vn— oa , 0 1 。因此 , 9 不能孤立地 看待 任何一个 多元 系统 内发生 的变化 , 应该联 系大的文化 背景 来做研究 。
文学就可 以作为一个多元 的系统 , 可以用相互对立 的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一个多元系统论的视角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一个多元系统论的视角

要 】 的异化翻译策略在 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鲁迅 一直是争论 的焦点。 自 10 年至 13 年, 93 96 鲁迅除 了写
作之外 。 还进行 了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在此期 间, 其翻译观经历了从 归化 到异化的过程 。 本论文将从 多元 系统论的视 角 ,
探 讨其翻译策略 。多元 系统论 涉及 意识形 态、 翻译规 范和 文学库等反 面, 为我们研 究鲁迅的翻译 策略和 当代翻译理念提供 了一
首次采用异化 翻译策略 。从此 , 他坚持该翻译观直至 13 年 96 去世 。
边缘 的 . 都被放在 一个 由社会 、 文化 、 文学 、 史等所共 同构 历
建 的复杂系统 内。在这 个多远 系统 内.不断地 进行 动态转 “
身欠 缺的文学形式 :
3 文学史上关键转折点到来之 时 , ) 即现有模 式无法满足
需求 , 或本国文学出现真空 。 众 所周知 , 鲁迅 不仅是位 著名作 家 , 还是位 杰 出的翻译 家 。从 10 9 9年开始 , 他便与弟弟周作人合 作 , 一些外 国小 将 说译 为半文半 白的 中文 。在他 的整个 翻译 生涯 中, 他的翻译 策 略经历 了一个 极为重要的转变 :域外小 说集》 《 的出版是他
ter,w i rv e r U e b cv eset e b aig ielg,t nl in nr s n i r ee o e it ho y hc poi s f Sa nw oj t e p r ci y tkn d o y r s t om ad lea rp r i no h d o ei p v o a ao t r y tr
c n i e a in o sd r t . o
【 e od]o ssm Tas t ta r L u ;o i i tn D m sctn K y rsPl yt ; r l e l rue u n Fr g z i ; o e i i w y e n a di t ; X e e , n ao tao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

杰 ( 9 2 ) 女 , 东 莱 州 人 , _研 究 生 。 18 一 , 山 硕 卜
关 键 词 : 迅 ; 元 系 统 论 ; 化 ; 译 策 略 鲁 多 异 翻 中 圈分 类 号 : 1 . H3 5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0 1 0 )4— 0 1 3 1 0 6 2 I0 6 0 0 8 一o 2
翻译 在鲁 迅 的文 学活 动 中 占有 十分 重要 的地 位 ,
理解其 理论 提 出的 文化 因素 和历 史 背景 , 而对鲁 迅 从
的 翻译理论 形 成更 全 面和 客观 的认 识 。


多元 系统论 概 述
多元 系统 论 ( oyy tm h oy 是 以色 列 学 者 P ls se t e r )
伊塔 马 ・ 文 一佐 哈尔 (tma 埃 I a r-E e — o a ) 2 v nZ h r 于 O
的翻译 策 略 ; 当翻译 文学 处 于 文学 多元 系统 的边 缘 而
时 , 者会 遵守 目的语 文化 规 范 , 译 注重译 文 的“ 可接 受 性 ” 采 用 归化 的翻 译策 略 。 , 二 、 多元 系统论 角 度解 读 鲁迅 的异 化翻 译 理论 从 鲁 迅 的 翻 译 活动 开 始 于 2 O世 纪 初 , 一 时期 的 这
学, 成人 文学 、 童 文 学 , 刨 文 学 、 译 文 学 等 等 一 儿 原 翻
系列 互相 对立 的系 统 。然 而这 些 系统 的位 置 不 是 一
成不 变 的 , 们在 不 断 的 斗争 中 , 心 和边 缘 的位 置 他 中 可以进行 转化 。在一 定 的条件 下 , 于 中心地 位 的 系 处
中心 , 的处 于边缘 , 于相 互对立 和不 断 的斗争 中。 有 处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鲁迅的翻译选择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鲁迅的翻译选择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鲁迅的翻译选择作者:林莹莹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1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作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理论研究框架,强调各个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在文学研究以及翻译研究领域均占据一席之地。

为验证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领域中的适用性,本文尝试结合中国20世纪30、40年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利用多元系统理论来探讨鲁迅翻译活动所选取的材料并非盲目,而具有翻译救国动机。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鲁迅;译者动机;救国思想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当今学界被各个翻译现象研究领域广泛运用。

那么多元系统理论是否能运用于对历史和文化维度的翻译现象的研究呢?为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鲁迅的翻译活动,笔者将借助多元系统论,对鲁迅的译材选择和翻译救国思想进行深入探究。

1多元系统论与文学系统中的翻译20世纪后期,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论。

在发展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他认为文化、语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对人类交际形式有决定作用社会形态,其实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它们互相交叉、相辅相成,却不平等。

其中,有些社会形态相对处于中心地位,有的则居于边缘,还有的相互对立且不断斗争。

这种状态并非固定不变,它是动态的,即现在处于边缘的系统,也许曾经处于或未来会占据中心地位,目前处于中心位置的系统也随时可能退居边缘。

“传统文学观点认为,翻译文学在一个国家的文学系统中常处在边缘地位。

”(陈美茜:2015)在佐哈尔看来,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并非处于次要地位,而是非常活跃的。

由于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在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佐哈尔列出了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的三种情况:一是文学处于萌芽时期;二是在更大的多元系统中,文学系统相对弱势;三是当文学多元系统处在转折时期或出现真空领域。

“当某种文学对某一民族来说是全新的,民族文学本身存在形式与体裁缺失,此时,翻译文学恰恰能够满足萌芽时期文学的需求,填补缺失部分,促进其自我进化。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作者:韩斅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

所谓 “ 多元 系统 ” 就是 指 由社 会 各种 相关 系统 共 同构 成 的 多元 化
译 方式 后 就被 简 便 的翻译 成 《 天演 论》;增 评 是 指 根 据 实 际 的 翻译 需
要 ,增加 一些 语 句 和 翻译 内容 ,将 增 评 性的 文 字添 加 到 翻译 中 ,有效 的表 达 出 自己 翻译 上 的见解 ;加 按 语是 指在 翻 译 的过 程 中在 文章 的 结
阅读 的方便 ,以上 说 的这 四种方 式 都 是增 强 翻译 效果 的有效 途 径 ,它 们都 属 于归 化式 翻译 的范 畴 。 ( 2 ) 除 了 以上注意 的 一点 就 是 ,在 翻译 的过程 中要 以一 种正 确 的心 态去 面 对 多 元系 统论 存 在 的不 足之 处 ,然 后 以一种 积极 的 态度 和 创新 式 的途 径 去完 善 翻译 策 略 ,最 重要 的 一点 就是 在翻 译 的过 程 中要 注重 翻 译 主 体在 翻译 过程 中的 主体 地 位 ,充 分 的发挥翻译人员 的主观能 动性。 本 文对 多 元 系统 论视 角 下 的 文
多元 系 统论 视 角下 对 文 学 翻译 的概述


译 文 的贴 切程 度 ,使 用 这种 方 法在 翻译 的过 程 中大 量 的保 留 了原 本 欧
式 风 格 ,翻译 工作 人 员 在注 重 原 文 语 言 风格 的情 况 下 ,为 读 者提 供 了

a n d O t h e r E s s a y s ) ) 利 用删 节 的 翻
译策 略的启示 : ( 1 )在进 行文学 翻
学 翻译策 略 进行 探 究 ,不 仅对 多 元 系统 论有 一定 的了 解 ,同 时也 基 于
束部 分或 者是 中间 部分 增 加一 些 按 语 ,为 文学翻译 工作带 来一 些便利 ,

多元视角下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

多元视角下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

Vol. 31 N o.12Dec.2010第31卷第12期2010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战斗的一生。

自1903年他22岁翻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为止,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

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

鲁迅翻译作品的范围之广、体裁之多、数量之巨,在我国翻译史上是罕见的(方梦之,2004:419)。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最早提出了“异化”的翻译主张,这一翻译理论对翻译界的影响延续至今。

一、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鲁迅一生对翻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论著涉及翻译理论建设的各个方面。

鲁迅的翻译思想具体表现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和最突出的是他提出的异化翻译方法。

1935年7月,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至三)中提及他翻译《死魂灵》的感受最能体现鲁迅“归化”、“洋气”之说。

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

他以为讽刺作品的翻译,第一当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广大。

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

我的意见却两样的。

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

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

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

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

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

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策略, 如直译、意译、加注、省略等,以适 应原文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鲁迅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多元系统理论中的 “适应”和“选择”,即根据目标读者的 需求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鲁迅在翻译中注重保持原文的文化 特色和语言风格,同时也考虑到目 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以 实现全面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鲁迅在翻译中采用了直译策略,尽可 能保留源语言的字、词和句子的原意 。
鲁迅的翻译策略的应用与分析
01
02
03
在鲁迅的翻译中,他灵活运用了各种 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 思和风格。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 思,还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通过鲁迅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了 解原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 地理解原文。
多元系统理论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中 的选择、适应和传播现象,以及翻译 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还为翻译评价提供了新 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根据目的语文化 系统的特点,对翻译进行全面的评价 和判断。
03
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为鲁迅的翻译思想提供了土壤。
本研究主要关注鲁迅的翻译作品,对于他的 翻译思想和策略的演变过程还需进一步探讨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01
02
03
可以尝试从其他理论角度或者跨学科 的角度进一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与 翻译策略。
对于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的演变过 程可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的 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于文学、文化 的贡献。
可以从比较学的角度对比分析鲁迅与 其他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与策略的异同 点,加深对于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领 域的应用和理解。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摘要】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自1903年至1936年,鲁迅除了写作之外,还进行了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在此期间,其翻译观经历了从归化到异化的过程。

本论文将从多元系统论的视角,探讨其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论涉及意识形态、翻译规范和文学库等反面,为我们研究鲁迅的翻译策略和当代翻译理念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新视角。

【关键词】多元系统;翻译文学;鲁迅;异化;归化Analysis of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LIU Yi(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98)【Abstract】In the modern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is always the focus of debates. From 1903 to 1936, Lu Xun has been engaged in translat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part from creative writing. During these years of translational activities, his translation strategy has changed from domestication to foreigniza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easons for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chang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terms of the framework of polysystem theory, which provides for us a new objective perspective by taking ideology, translation norms and literary repertoire into consideration.【Key words】Polysystem; Translated literature; Lu Xun;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1伊塔玛·伊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简介和鲁迅翻译工作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在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伊塔玛·伊万—佐哈尔采取Tynjanov的分层文学系统理论,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鲁迅的翻译思想-文档资料

鲁迅的翻译思想-文档资料
一.背景 二.直译硬译的内涵与目的 三.宁信不顺的含义与目的 四. 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的关系
5
一.背景
1.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翻译活动风起云涌,极一时之盛 。晚清时期随 意删改原作译者自主性过度夸大的翻译风气
2.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中国 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 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
9
鲁迅主张 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 着对“顺”的否定。他对翻译中 “信”与“顺”的关 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10
宁信不顺的目的
( 一) 端正不信之译风 ( 二) 改造、发展白话文 ( 三) 要改造社会, 改造国人的思想, 推动新文化运动
11
四.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的关系
鲁迅一再提到硬译,而这硬译正是宁信 而不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1
职业:文学作家,杂文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体裁:杂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 代表作品:《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
记》《朝花夕拾》等
地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有人把鲁迅当做中国的 高尔基。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3
人生格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驽小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岂有豪情是旧时,花开活落两由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
翻译思想: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
那下半,被我译成这样拙劣的‘上了走向那大而 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 路’了,冗长而且费解,但我别无更好的译法, 因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 然而原译是极清楚的:上了艰难的路,这路是 走向大而黑暗的都市去的,而这都市是人性和 他们的悲痛之所在。

论文范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彷徨》的三个英译本

论文范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彷徨》的三个英译本

论文范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彷徨》的三个英译本第1章引言1.1选题背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纪元。

早在1926年,鲁迅的作品就已被译为英文出版,至今共有18位中外译者将鲁迅先生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并出版,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彷惶》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几乎与《呐喊》齐名,但在翻译领域的关注度远不如《呐喊》。

《彷徨》写于《呐喊》之后,彼时的鲁迅先生经历了思想上的一个变化,对于革命的态度也较创作《呐喊》时发生了改变,《彷徨》的创作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为成熟,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2009年,英国企鹅经典出版社经典文学部出版了英国学者蓝诗玲重译的鲁迅小说全集,书中完整翻译了鲁迅《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回顾鲁迅小说英译的历史,最具影响力的要数三组译者的作品: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美国学者威廉莱尔和蓝诗玲。

他们三位翻译的鲁迅小说作品篇目最全、影响力最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杨宪益、莱尔和蓝诗玲文化背景、教育经历迥然不同,生活时代也各异,出于不同的目的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了翻译。

因而,在对比研究这三个译本时,文本与译者之外的因素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多元系统论就为我们从文化等宏观角度审视《彷徨》译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1.2研究意义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应当被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多元系统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描述性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把翻译至于宽广的文化背景进行考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译介过程背后的诸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鲁迅翻译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一步加深鲁迅翻译研究深度。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异化翻译;多元系统理论;引言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的战斗的一生。

在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

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

(方梦之,2004:419)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

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对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佐哈尔在充分吸收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思想的基础上,借用了“系统”这一概念。

该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须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Itammar Even-Zohar/张南峰,2002:19-25)后来他把这一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把文学和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一起看,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的大系统。

这些系统之间又相互交叉而且相互依存。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其中包括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等一系列相互之间独立的系统。

它们之间位置不是固定的,处于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经常在进行转变。

佐哈尔概括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处于中心地位的三个社会条件:1.当某一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即某种文学还“幼嫩”,尚处于创立阶段;2.当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大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或尚还“弱小”,或两种情形皆有;3.在一种文学中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之时。

在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影响着翻译的策略。

当翻译文学处于一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时,译者更倾向采取异化的翻译,译文在充分性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在文学多元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也就是说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译者也更倾向于采取归化手段,追求译文的可接受性。

(Itammar Even-Zohar/谢天振、江帆译,2008:218-226)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角度,由于中国传统的译学研究更多地注重个人经验,大多是用具体作品或者某个译者的翻译活动来论及,从而缺少较为宏观的理论建树。

“很少从局部上升到全部,从个性上升到共性,很难通过对比、验证假设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廖七一,2001:389)相对于早期译学研究注重翻译过程的理论阐发,关系个别文本是否成功的历时评价(以译本本身的纯文学性为出发点)等特点,它从共时视角出发,同时考虑宿语文化(以译本在该文化中的功能为出发点)和历史语境这两个方面。

他们抛弃“规定模式”,着力描写翻译的多维过程,同时也对历史的文化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他们摒弃了基于深层结构的某些语法、主题类型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语言学特征,却代之以现代译学理论的“系统变化观”,因而彻底瓦解了早期译学研究某些静止机械的观念。

这种变革所带来的便是描写对象的改变,单一文本的传译从此再也不是译学的描写对象,取而代之的是翻译生产抑或整个文学系统内部的历史流变。

(朱安博,2009:38-39)佐哈尔把视角从某个翻译对象纳入到整个文化、语言文学和社会的范畴,从动态的角度和联系的观点进行研究翻译,不仅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理论性,而且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性。

张南峰曾说“多元系统理论对历史和文化的强调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令翻译研究摆脱了应用向导,提高了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对中国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南峰,2001:67)当然了,多元系统理论并非就是完美无缺的,中西方很多学者都曾指出多元系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但尽管如此,多元系统理论还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促进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二.鲁迅的翻译思想我们先了解翻译思想的定义,根据刘宓庆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思想”是在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验的高度提升或者是高层次认知,通常表现为对译事的某种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

(刘宓庆,2005:2)鲁迅作为一名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

他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零散地发表在不同文章中。

在这些文章中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层面,如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等,见解独到而深刻。

他的一系列论述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和最突出的,大致是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关于翻译目的。

鲁迅认为翻译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启迪民智,改造社会。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再版序言开篇即说到:“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然的希望: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绍外国文学这一件事。

”他翻译的目的的着眼点与唤醒民众,提高国人的素质和打开国人的眼界,有利于“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吴钧,2009:30)鲁迅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被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鲁迅为了号召人们奋起反抗,在翻译的时候,特别留意那些被压迫民族国家的作者的作品,这些国家经历了和中国类似遭外国侵略的经历,因此翻译了许多这些国家的作品,以求启发民众,为中华民族的反抗呐喊助威。

他曾经说过: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

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

所以“小说做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

小半是自己也爱看,大半则因了搜寻绍介的材料。

也看文学史和批评,这是因为想知道作者的为人和思想,以便决定应否绍介给中国。

和学问之类,是绝不相干的。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的多。

(鲁迅,2005:200)在鲁迅翻译的整个生涯中,特别是他的生命后期,他的翻译作品的选择自始至终体现着的是他的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他以自己精心选择和认真翻译的作品实践着自己“以异邦新声实现救亡图存”的伟大目的。

如鲁迅后期翻译的《毁灭》等大量前苏联革命作品,为的是向国人介绍“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鼓励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为中国革命作家提供文学创新的借鉴和启迪。

鲁迅认为翻译另一目的是:翻译作为文学和语言引进的途径。

鲁迅认为异化文本的语言也可以改进中国的语言和中国人的思维,因此他主张引进西方新的文学样式和表达方式,丰富汉语的文学样式和表达方式,促使白话文在汉语中的推广,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鲁迅看到了汉语语义的缺陷,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说:“中国的文化、语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鲁迅,1984:265) 鲁迅认为,“在借鉴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引进新的表现方式,以弥补早期白话汉语在思维与表达方面不甚精确的缺陷”(郭著章, 1999: 7-8)。

鲁迅先生主张保存洋气,不是生搬硬销外国货,而是有的放矢地吸收外语的新表现法,丰富汉语,促进白话文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翻译标准。

鲁迅认为翻译需要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是易懂,另一个是保存原作的丰姿。

也就是说信和顺。

假如信和顺之间必须取舍的话,他是宁信而不顺的,即使造成句子有些不通顺,让人不易懂。

我们可以从他写的一些文章中看出这点:凡事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懂,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

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只是文句的组织,无须科学理论似的精密了,就随随便便,……(罗新璋,1989:301)第三个方面是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

鲁迅提倡重译、复译是为了拓宽翻译的道路,促进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旨在批评当时翻译界抢译、乱译之风。

关于重译问题,鲁迅一贯的看法是,理想的翻译,应该由精通原文的译者从原著直接译出;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重译有其存在的必要;他最反对不加分析地鄙薄重译的做法。

鲁迅这么重视重译即复译源于他对重译的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重译是击退乱译的好方法。

他把复译喻为赛跑。

他说“譬如赛跑,至少总得有两个人,如果不许第二个人入场,则先在的一个永远是第一名,无论他怎样的蹩脚。

”他又说:“取旧译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新心得,这样才会成功一种近于完全的定本。

”(陈福康,2000 :298-305)结合现实,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深邃思想的正确性。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鲁迅充分认识到了翻译批评对于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因此, 他对翻译批评特别重视, 强调“批评的工作要着重”。

他认为翻译批评的责任在于“或者培植, 或者删除, 使翻译界略免于芜杂。

”在《为翻译辩护》中, 鲁迅指出翻译批评的方法在于,“一、指出坏的; 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 则较好的也可以。

”在《关于翻译(下) 》中鲁迅又补充说,“倘连较好的也没有, 则指出坏的译本之后, 并且指明其中的哪些地方还可以于读者有益处的。

”他形象地把这种批评方法比喻为“吃烂苹果”。

“我们先前的批评法是说, 这苹果有烂疤了, 要不得, 一下子抛掉。

然而买者的金钱有限, 岂不是大冤枉, 而况此后还要穷下去。

所以, 此后似乎最好还是添几句, 倘不是穿心烂,就说: 这苹果有着烂疤了, 然而这几处还没有烂, 还可以吃得。

这么一办, 译品的好坏是明白了, 而读者的损失也可以小一点。

”从鲁迅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批评是一项责任性强、极需耐心的一件工作。

另外, 鲁迅关于翻译批评方法的思想也体现了翻译批评的宽容性。

一部译作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也不可能一无是处。

鲁迅关于加强翻译批评的论述,对于现在的翻译事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陈福康,2000 :298-305)除了上述四个主要方面,鲁迅在与翟秋白讨论翻译问题时,还有两点理论贡献值得一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