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资分离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教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内容: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分离定律的表述和适用条件;3. 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分离定律的概念和表述;2. 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和意义;2. 掌握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概念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以及他提出的基本法则;2. 引入分离定律的概念,解释分离定律对孟德尔实验结果的解释。
二、分离定律的表述(10分钟)1. 介绍分离定律的基本表述:“在杂种后代中,每对纯合子基因组合的等位基因在生殖过程中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再结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组合。
”2. 解释分离定律的含义和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具体的遗传交配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进行分析和解答;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自行解答几个与分离定律相关的遗传问题,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2.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离定律推断家族成员的基因型。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帮助他们建立对遗传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巩固和拓展,使学生对分离定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纯合亲本杂交、F1代自交、F2代分离比。
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预测遗传后代、遗传咨询、育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如何理解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与组合。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 利用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因分离定律。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进而引入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
2. 讲解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使学生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背景。
3. 讲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引导学生理解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与组合。
4.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肤色、眼色等,让学生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进行解释。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遗传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遗传实验: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如植物杂交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理解。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优秀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案考点一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与性状有关的概念(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例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人的色觉正常与色盲。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性状分离比①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显∶隐=3 ∶1;②测交实验中,测交后代中出现显∶隐=1 ∶1。
2与基因有关的概念(1)显性基因:又叫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如高茎,用D表示。
(2)隐性基因:又叫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如矮茎,用d表示。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如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与d是一对等位基因。
3基因型与表现型(1)概念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区别(1)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纯合子,如DD、dd;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但不同的纯合子杂交,后代为杂合子。
(2)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杂合子,如Dd;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后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
5遗传因子、性状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1-1)含义作用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①探索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的传递规律②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③显隐性性状判断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①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②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从而测定F1的基因组成①验证遗传基本定律理论解释的正确性②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正交与反交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的父方和母方分别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或判定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考点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及实质(1)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 熟练运用孟德尔分离定律进行遗传问题的解决;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遗传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通过看图和班级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会有不同的特征。
2. 引出分离定律: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反馈,导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二、讲解(15分钟)1. 孟德尔实验:通过讲解孟德尔的实验内容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
2.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原理:讲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包括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纯合和杂合等概念。
三、探究(30分钟)1. 实验设计:给学生一个实验场景,让他们根据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原理设计一组实验,解决一个关于遗传的问题。
2. 实验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科学思维分析数据,解释发现的问题。
4. 讨论结果:学生将实验结果和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四、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总结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局限性。
2.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思维在解决遗传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练习题: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科学思考题:布置一个开放性的科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讲解、实验探究和总结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德尔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教案-第1课时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及验证;显性的相对性。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未知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能力、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解生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以后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等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及其解释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2 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结果和解释的介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掌握在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符号及应用解答遗传学相关习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对孟德尔生平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模块1相比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而且学生缺乏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四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孟德尔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常用遗传学术语;2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图解的写法五教学方法以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实例单双眼皮的遗传创设课堂情境;幻灯片动画介绍科学人物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相关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试验现象并解释分析;六教学过程上课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学习选修2模块内容,先看一则报道。
【幻灯片展示一桩离奇的官司】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的,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丈夫听说眼皮是遗传的,以至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
经医院血型鉴定,丈夫为AB型,妻子为O型,而小孩为A型,最终闹到了法院。
但最后经DNA鉴定,确认为他们的亲生儿子。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孟德尔在一百多年之前给了我们一定的答案,一起来看看。
(一)孟德尔简介【幻灯片介绍孟德尔的简历和获得的科学成就】豌豆杂交试验,对遗传研究的贡献,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试讲分离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试讲分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分离定律的原理。
3.理解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生物的遗传是通过基因来控制的。
那么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分离定律。
2.讲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是由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出的。
简单来说,分离定律是指在杂种自交或杂种亲代后代中,同一对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互相对立的基因)分离并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这样就保证了不同等位基因的分离传代,即实现了遗传的多样性。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可以选择通过蜜蜂或其他昆虫的杂交实验来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结果。
4.讨论分离定律的意义:让学生讨论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意义,并分析对生物多样性和基因传递的影响。
5.总结:回顾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强调学生要深入理解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
四、课堂练习:1.简答题:什么是分离定律?它在遗传学中有什么作用?2.实验设计:假设你是一名遗传学家,你将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分离定律?五、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
2.总结今天课堂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小结。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教学内容是否能清晰地传达给学生?2.实验演示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下节课如何继续深入拓展遗传学的知识?七、拓展阅读:1.了解孟德尔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2.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遗传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孟德尔定律的课程设计
孟德尔定律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德尔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遗传规律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孟德尔定律中的基因分离、基因组合和基因表现等关键知识点。
3.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遗传现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遗传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思考,提出并验证遗传假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生物学科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例分析为主。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生物遗传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尚需加强。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本课程要求教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孟德尔定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例子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孟德尔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回顾基因和染色体的基本知识,导入孟德尔定律的学习。
- 知识点:基因的概念、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2. 孟德尔定律的基本原理:- 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组合定律、基因表现定律。
- 教学要求: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强调定律的适用条件和作用。
3. 遗传概率的计算:- 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概念、遗传概率的计算方法。
-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遗传问题。
4. 遗传图谱的绘制:- 知识点:遗传图谱的概念、绘制方法。
- 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动手绘制遗传图谱,加深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
5. 实际例子的分析:- 知识点:运用孟德尔定律解释实际遗传现象。
- 教学要求:选取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相关概念。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 师生互动: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知识讲解1. 讲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案例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探究式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实验设计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设计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2.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体会。
第六节:反思与拓展1. 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总结实验中的不足和改进。
2. 教师进行拓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应用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德尔遗传定律教案
孟德尔遗传定律主题单元教学实施方案2、分析实验结果提问:观察实验现象,黄绿、圆皱两对相对形状各自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吗?为什么?学生回答:(1)符合分离定律。
因为F1只表现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2)F2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说明每对性状均符合分离定律的特点。
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提问:当同时考虑两对性状时,是如何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的呢?学生回答:(黄色:绿色=3:1)与(圆粒:皱粒=3:1)两两搭配,即出现9:3:3:1。
说明这两对性状可以自由组合。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设定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2.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3.依据形成配子的规律猜想F1所产生的配子情况。
学生回答: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即YR、Yr、yR、yr,比例为1:l:l:1。
4.通过F2的基因型情况验证F1配子猜想的正确性:配子棋盘显示F1确实应该产生等比例的上述4种配子。
小结:当F1产生配子时,每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等位基因分离与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拟实验: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和用具,简单演示实验过程。
思考以下问题:①信封中的卡片代表什么?信封A1和A2的共同组成代表什么?②为什么每个信封里的不同卡片均是10张?③分别从A1、A2中抽取一张卡片组合在一起代表什么?④将取自A1、A2和B1、B2中的4张卡片组合在一起代表什么?⑤为什么要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1/88B、1/22C、7/2200D、3/8002、豌豆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r)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现有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杂交,其后代中 4种表现型之比为3∶3∶1∶1。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基因遗传原理。
3. 掌握遗传学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4.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对遗传学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 引入先播放一个短视频,介绍孟德尔以及他的实验和贡献,通过视频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说明父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孩子呢?”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研究背景及其实验目的。
2. 理论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基因遗传原理,然后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和结果,向学生阐述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同时,通过对孟德尔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等位基因、隐性和显性基因等概念。
3. 实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豌豆种子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将异色纯合豌豆花粉撒到同色纯合豌豆上,使其授粉,注意进行自然授粉。
(2)待豌豆籽实现自然授粉后,将所得的种子分成正反两面分别记录观察数据。
(3)统计每个后代的表型比例,分析遗传规律。
4. 数据分析与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与孟德尔分离定律是否一致。
同时,讨论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思考和疑惑,理清思路,进一步深化对遗传规律的认识。
5. 总结与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遗传学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巩固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相关概念。
最后,以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思路为依据,针对实验结果解释和实验过程中的难点,进行评估和反馈。
五、板书设计孟德尔分离定律遗传学实验步骤豌豆实验结果光滑果皮黄绿色:25%六、课后作业1. 回答问题:“为什么父母会有不同的孩子?”2. 总结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相关概念。
3.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总结遗传学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1 知识与技能(1)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2)简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3)尝试解释分离现象,并运用测交实验验证分离现象。
(4)举例说明纯合子、杂合子、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相关数据,形成科学的实验分析习惯。
(2)分析孟德尔研究的步骤,形成对科学一般过程的认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德尔,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2)学习孟德尔,树立创新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本课题的重点。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本课题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题采用“问题——探索”的教学模式。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首先,以叙述孟德尔生平为线索,渗透崇尚科学的思想。
同时引出其做的豌豆杂交试验。
然后,以科学方法教育统领奋力定律发现的全过程。
通过为教科书中标题起副标题的方式,突出科学方法教育。
其中尤其要注意概念教学,扫清课本繁多的概念障碍。
最后,引导学生将基因分离定律运用于实践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标题相应副标题一对相对性状的试验观察试验,发现问题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四教学过程1 设疑导入[导入]我国古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用红色的牡丹花与白色的牡丹花杂交,产生的新个体会是什么样子呢?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可能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A.红色;B.白色;C.介于红色与白色之间的粉色;D.产生第三种新的个体;E.不能产生新的后代。
教师:实际上,类似上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遗传到自己的优良性状,所以哪怕自己是单眼皮,也希望后代是双眼皮。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父母是单眼皮,他们的后代就不可能是双眼皮。
这一现象又是为什么呢?上面我们所介绍的这些现象,在100多年前早就引起了奥地利修道士叫做孟德尔的注意,并用豌豆做实验,写出了《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创新性的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验结果;
3. 了解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
2.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2. 理解细胞分裂和生殖细胞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软件;
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验材料;
3. 实验室用品。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2. 讲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介绍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3. 展示孟德尔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4. 教师以绘图、实验等形式,展示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5. 练习和讨论:学生进行基因分离定律相关题目的练习,讨论解题方法和策略。
6. 总结与提高: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遗传规律的理解。
六、作业
1. 完成基因分离定律相关题目的练习;
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历程和发展。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掌握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提高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和综合训练,加深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培养其对生物遗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遗传与进化观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建立类推理与演绎的思维。
3.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分析,根据初中所学遗传的相关知识,构建生物模型。
4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离定律的内容。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子用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测交实验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测交,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D和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配子d。
测交后,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
验证了假说。
2.假说——演绎法读书指导教材,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说分为哪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3.得出结论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自交、测交。
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
测交可以用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第1节 分离定律》教案1
《第1节分离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了解孟德尔简历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
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
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学生回答:否。
(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分离定律教案
第一节分离定律
一、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分离定律。
2、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与分离定律的解释中所涉与的相关概念。
3、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4、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逐步养成怀疑、批判、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分离定律。
2、教学难点: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方法:讨论举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七、板书:
第一节分离定律
一、杂交实验的取材——豌豆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解释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测交
四、显性的相对性
八、作业设计。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1.1 分离定律课型:新授型课时:一课时年级:高二年级一、教材分析《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
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学生活动】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的背景和贡献,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2. 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3. 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子代?是否有一定的规律?2. 介绍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的生平和贡献,学生通过PPT或教科书了解孟德尔的研究和发现。
二、讲解分离定律(25分钟)1. 孟德尔的实验:讲解孟德尔是如何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一系列观察和记录得出分离定律的。
2. 分离定律的原理:讲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定义和原理,包括自由组合规律和自由分离规律。
3. 分离定律的应用:举例解释如何通过分离定律解释红色和白色花色的豌豆子代比例问题。
三、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0分钟)1. 实验设计:提供一个遗传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分离定律。
例如:若将两个红色花色的豌豆杂交,得到了一代F1,再将F1互相杂交后得到F2,请问F2中各花色比例是多少?2. 实施实验: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记录观察到的结果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分离定律计算理论比例并对比实际结果。
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理论比例和实际结果的差异,分析可能产生差异的因素。
2. 引导学生总结分离定律的作用和限制,以及科学思维在解决遗传问题中的重要性。
3. 提出进一步思考:是否存在其他遗传规律?如何进行更复杂的遗传问题的解决?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遗传问题进行研究,并写一份实验报告。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主动寻求答案。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 收集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3. 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计算方法;
3. 培养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遗传的了解,引出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概念。
2. 学生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孟德尔的实验背景和目的。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定义:指在自交或互交过程中,分离基因对的遗传规律。
2. 导图讲解:通过导图展示孟德尔分离定律的三个基本原理:底因子分离、杂交代表分离和自交代表分离。
三、计算方法(20分钟)
1. 举例说明: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计算方法。
2. 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孟德尔分离定律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实验验证(30分钟)
1. 实验设计:提供一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根据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原理进行实验设计。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3. 结果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准确性。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
2. 学生课后提交的实验报告;
3. 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采用了导入-概念讲解-计算方法-实验验证-总结五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加深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讨论和练习。
要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
§1.1 分离定律
课型:新授型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
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
【学生活动】
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教师活动】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分离定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小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时也突出了生物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本理念。
环节二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过渡: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却用了35年之久才让人们认同他提出的分离定律。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2-3页,了解孟德尔这段曲折的科学探究之路,并回答以下问题: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思考问题。
预设: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教师活动】
追问:孟德尔做了很多材料的杂交实验,其中豌豆杂交实验的成果最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
预设:第一,豌豆是一种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授粉时无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能确保杂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花冠的形状又非常便于人工去雄(剪掉雄蕊)和授粉。
第二,豌豆成熟后豆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第三,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教师活动】
讲解:其中一个原因是豌豆有多个可区分的性状。
所谓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的形状等都是性状。
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比如豌豆的花色有紫花与白花,这就是一对相对性状。
正是相对性状的巨大差异性,才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地区分豌豆的性状。
巩固: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
预设:是。
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孟德尔的生平,对分离定律的发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的成功引出问题:为什么豌豆杂交实验的成果最为突出?进而提出新概念——性状和相对性状。
知识结构层层递进,不断扩展。
学生较易接受。
环节三合作学习,深入探讨(约17分钟)
【教师活动】
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目交
——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
给出显性性状、隐形性状和性状分离的定义。
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单因子杂交实验,讨论完请各小组派代表简要叙述该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
展示单因子杂交实验的动画。
接下来请同学们对该实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
分组回答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师活动】
点评,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思维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来,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讲授,活跃了课堂气氛。
环节四总结归纳,梳理思路(约5分钟)
【教师活动】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预设:知道了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
继续追问: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用遗传图解来表示你所了解的分离定律,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画。
【学生活动】
画遗传图解。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所画的遗传图解,并根据遗传图解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
七、板书设计
§1.1 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生平介绍
二、杂交实验的方法: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三、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能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四、分离定律的遗传图解
P紫花×白花
F1 紫花
F2 紫花:白花
3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