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德国的新闻政策
德国简史新闻史报业
德国新闻史笔记一、简单的德国史公元843-919年,路易之后的加洛林王朝919-1024年,萨克森王朝962年起获得“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号此后这个国号下德国经历三四个王朝的更迭,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国家”。
最后退位的皇帝来自哈布斯堡王朝。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只是名义上的“国家”,由3000多个邦国组成(16世纪骑士起义失败后减少到300多个,拿破仑占领后减少到30多个),没有统一的军队、没有预算,皇帝由7个选帝侯国选举产生。
因而“德国”实际上是个极为松散的以语言和邦国间政治依附为纽带的“国家”。
1806-1871年,德意志联邦(一种松散的“国家”政体,只有象征政体的联邦议会,后期实际上被普鲁士王国掌握)联邦的主要两个邦国:1701-1871年,普鲁士王国1254-1918年,奥匈帝国,1866年退出德联邦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1919-1933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1933-1945年,法西斯德国(所谓“第三帝国”)1946-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90年-今,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二、德国新闻史的特点1,落后的政治体制、分散而发达的地方新闻传播。
现在德国的新闻业仍然呈现分散的特点。
2,普鲁士新闻政策的特点:专制政体与形式上的新闻自由相结合,造成畸形的新闻业发展:从1840年起,在经济上逐步放宽新闻出版的限制,非政治类新闻传播基本不加限制,但是对政治异见的报刊和报人迫害不断。
3,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真正自由的政党报刊时期,政党报刊蓬勃发展之时,突然被赤裸裸的法西斯专制替代。
4,1945年以后,德国的新闻业几乎完全被摧毁。
西德在战争的废墟上,依照西方民主体制重建新闻业。
东德则按照苏联模式重建新闻业。
1990年德国统一后,东德依西德模式重组新闻业。
三、简单的德国新闻史1,可提及的历史上的传媒1457年,世界上第一张印刷新闻纸1615年,世界上第一张“真正的”报纸1650年,世界上第一张日报以下是勉强可以提及的历史上有影响的报纸:1704年,普鲁士的民营报纸《福斯报》创刊1740年,普鲁士的民营报纸《施本纳报》创刊德意志联邦时期,最大的报纸《总汇报》(1798创办,巴伐利亚)《莱茵报》(1842-1843年)德国第一家民主主义报纸,马克思是后期的主编。
外国新闻传播史德国整理
第四节德国新闻传播史一、早期现代报刊1)1615年,艾莫尔创办《法兰克福新闻》(Frankfurter Jouranl,周报),被视为德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的报纸”2)1650年书商里兹在莱比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1682年,奥·门克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家科学杂志《学术纪事》二、德国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漫长而曲折的历程1、神圣罗马帝国时期:除了教会的审查制度之外,从1524年起,德国各邦国政权陆续建立书报检查制度。
2、1815—1918年,霍亨索伦王王朝被迫缓慢地放宽新闻出版政策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闻出版自由政策1)1919年在魏玛城通过宪法,规定:每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的范围内,都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以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共和国时期新闻出版自由基本得到了保障,德国的新闻传播业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全面发展的机会。
4、1933-1945年,法西斯主义的专制主义新闻政策5、1949年,联邦德国最终确立新闻出版自由体制1949年5月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限制公民订阅外国报刊的权利、禁止收听电台和其他广播、制定违禁文学作品的官方名单以及政府根据政治观点分配新闻纸限额、停止提供新闻来加以控制等等,都是宪法所不允许的。
三、从神圣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德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1、神圣罗马帝国后期,新闻传播业缓慢发展1)1704年,一位姓福斯的出版商创办了他的的小报,1772年改为日报,即《福斯报》,出版到1934年2)一位姓施本纳的出版商传播《施本纳报》,出版至1874年。
3)民营小报中,有德国姓科塔的出版家族于1798年创办的《总汇报》2、1815-1871年间的新闻传播业1)1842-143年在科隆出版的《莱茵政治、工业和商业日报》,简称《莱茵报》(政治性报纸),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现代期刊的先声”,马克思参与了该报的创办并是该报后期实际上的主编,但出版不久便被当局查封。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与传播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与传播近年来,法西斯主义在国际社会中再度崛起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回顾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与传播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原因,并分析其传播过程。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兴起的背景具有相似之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意大利战胜国却在《凡尔赛和约》中对战利品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多的回报。
德国则被《凡尔赛和约》中对其实施的巨额赔款所压迫,失去了经济与政治稳定。
在这个背景下,两个国家的法西斯党派崛起了。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由墨索里尼领导,他承诺恢复国家的威望和经济繁荣。
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则由希特勒领导,他通过提出“国家社会主义”来吸引人们。
两个领导人都懂得如何利用国内的社会失望和挫败感,呼吁国家复兴,并以强权政治来解决困境。
法西斯主义在这两个国家的兴起并非偶然。
尽管意大利与德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不同,但人们对于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的失望是共同的。
特别是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人们感到民主与资本主义无法解决问题,对社会的不公与贫困失望感日益增加。
法西斯主义提供了一种看似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强调国家与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而不是个人自由与权利。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过程中,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纳粹党与法西斯党的组织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都具备出色的演讲技巧,能够动员广大民众。
他们实行了集权化的领导模式,将党的利益置于国家、社会与个人利益之上,从而形成了极权主义政体。
此外,法西斯主义的传播也受到了意识形态和媒体的影响。
纳粹党和法西斯党通过宣传和宣传工具,如报纸、广播和集会,来传播其思想和意识形态。
他们利用对国家、民族和种族的煽动性宣传,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支持者。
然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传播也受到了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
例如,战争的创伤与后果对于人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是重要的推动力。
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4、德、日两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有何相同之处?又有
何不同点?
三、德、日法西斯专政的比较:
1、同:1)历史原因:都有军事、专制传统
2)利用的时机:都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
3)政权特征: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职能无限扩大
4)内外政策: 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5)代表的利益: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2、过程:1)制造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排除异已
2)“九一八”事变,加强了军部的势 力 3)”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势力大大增 强 4)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3、内外政策:(对内独裁、扩军;对外扩张)
阅读课本《基本国策纲要》材料,回答:
1、《基本国策纲要》是什么性质的方案?
是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方案
2、材料中“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 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称霸亚太地区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日本国 内外形势的特点。
国内:建立了军部法西斯专政,军部控制了 政权,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国外:德、意法西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凡--华”体系逐步瓦解,英、法、美奉行绥靖政 策。
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
1)受经济危机打击,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权 2)纳粹党的欺骗宣传取得了广泛的信任 3)纳粹党赢得了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2、过程:1932 1933 1934
1)政治:加强独裁统治
3、内外 2)经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策 3)文化:用纳粹党理论钳制人们思想
4)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5)外交:退出国联 6)民族:种族灭绝政策
为克服危机美德所走的不同道路
欧洲新闻传播史
一、早期的现代报刊
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纸转向官方报刊 的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加上西欧早已出 现现代报刊,所以俄国最早的现代报刊是 由沙皇钦命创办的。
二、在沙皇“放宽—收紧”政策中顽强发展 的俄国新闻传播业
21二德国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二1815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被迫缓慢地放宽新闻出版政策宽新闻出版政策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闻出版自由政策四19331945年法西斯主义的专制主义新闻政策五1949年联邦德国最终确立新闻出版自由体制22三从神圣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德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一神圣罗马帝国后期新闻传播业缓慢发展二18151871年间的新闻传播业二18151871年间的新闻传播业三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新闻传播业大众报纸兴起报团出现四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新闻传播业政党报刊与大众报刊并行发展五法西斯第三帝国的新闻传播业23四19451990年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新闻传播业的不同体制一民主德国的新闻体制民主德国的新闻体制二联邦德国的新闻体制24五德国统一后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一报纸二通讯社二通讯社三广播电视台四媒介集团25第五节意大利新闻传播史意大利曾有过辉煌的古代新闻传播史
一、四个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发展
(一)第一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步早、发展迅速、 对世界影响巨大
(二)第二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平渐进、内向发 展,水平很高但对世界影响不大
(三)第三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萌芽较早,但长期发 展较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四)第四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历史上受专制主义影 响较大,发展不快,经过20世纪90年代政治制度变 革的混乱阶段,现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
欧洲各国 新闻传播史
法国新闻发展史
法国在欧洲曾出版过最早的手抄新闻和报纸, 并有发达的印刷业。但从15世纪中叶到法国大 革命(1789年)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法国 报业受到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一、150多年王权对报刊的集权控制——三家官报一 统天下 法国中世纪的新闻传播还是较为发达的。1485
年,法国出现了第一张印刷新闻纸。1488年起, 巴黎出现了两种手抄报纸。然而,由于法国封建 王朝的高度集权统治,法国早期新闻业的发展较 英国落后。
八、密尔和马克思的新闻观
(一)密尔1859年的《论自由》(On Liberty) (二)马克思 1862 年提出“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 资料”的思想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英国报团的形成和发展
(一)大型报团的形成 (二)报团相互兼并
十、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报业的转折
古老的英国报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显得 步履蹒跚,而改革的每一步又意味着员工的裁减 ,罢工事件不断。然而,矛盾必须解决,新技术 必须采用,不然就会被新的报刊所淘汰。作为转 折起点的是1985年3月4日第一家彩色电子排版的 全国性新报纸《今日报》。
德国新闻传播发展特点:
• 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虽然刺激了新闻的传播,但 也是这个原因,使得德国的印刷新闻纸难以发展 成为一定数量的读者、定期出版的报纸。德国新 闻业的传统也由此形成:地方性媒介众多而弱小 ,长期缺乏较大的全国性媒介。
三国家新闻发展共性
欧洲,特别是西欧,是15世纪末以来世界现 代化进程的起点,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地方。 世界现代新闻传播业是随着市场经济向全世界的 拓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欧洲也是世界现代新闻 传播业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起点。
二、德国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二) 1815—1918 年,霍亨索伦王朝被迫缓慢地放 宽新闻出版政策 (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闻出版自由政策 (四) 1933—1945 年,法西斯主义的专制主义新闻 政策 (五)1949年,联邦德国最终确立新闻出版自由体 制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主要作战国
轴心国
国 家 德 人物 希特勒 职务 政党
德意志第三帝 纳粹党 国元首兼德国 总理
意 日
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国首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 相 党 裕仁 日本天皇 大本营· 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美
英
罗斯福 总统
丘吉尔 首相
民主党
保守党
中 苏
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 斯大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一、德国的新闻管制
1933年,希特勒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上 台,担任政府总理,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一贯重视舆论宣传,他在《我的奋斗》 一书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 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 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矛盾日益凸显。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径,以及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后,各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政策选择更加复杂。
二、各国的外交政策1. 德国:纳粹政权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侵略和外交威胁的策略,试图通过迅速占领邻国,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连续战败,德国转向更为保守和孤立的外交政策,试图争取外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2. 英国:英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帝国的利益和保护本国的安全。
在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德国的侵略行为,但随着战局的恶化,英国最终转向与苏联和美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
3. 美国:美国在二战爆发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德国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美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进“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向盟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最终参战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4. 苏联:苏联在战前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军事同盟,但未能获得回应,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迫使苏联转向同盟国,与英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军事同盟。
三、影响1. 各国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苏联的转向,使德国不得不同时与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作战,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
3. 战时外交政策对于各国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新闻传播事业应该坚持客观、公 正、真实的原则,不受任何政治 或经济利益的影响,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对新闻自由的维护和保障
在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下,新闻 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新闻自由是人类的普遍权利,应该得 到尊重和保护,任何形式的新闻管制 都会对人类的自由权利造成侵害。
1923年,希特勒在 德国掌权,建立纳 粹主义政权。
新闻传播事业在法西斯轴心国的发展历程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新闻传播 事业的全面控制。
德国纳粹主义政权对新闻传播 事业的严格监管。
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对新闻传播 事业的严格管控。
新闻传播事业在法西斯轴心国的地位和作用
为法西斯政权宣传和造势。 严格控制和审查新闻信息。
倡导国际合作,促进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新闻交流与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 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2023-10-31
目 录
• 引言 • 新闻传播事业在法西斯轴心国的历史背景 • 法西斯轴心国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制措施 • 法西斯轴心国对新闻传播事业管制的影响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为了控制舆论和宣传战争,实行了严格的新 闻管制措施。
04
法西斯轴心国对新闻传播 事业管制的影响
对新闻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剥夺
新闻自由被限制
法西斯轴心国通过审查制度、出版许可证制度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进行严格控制,限制了新闻自由和公众获取 信息的权利。
民主权利被剥夺
通过宣传和舆论控制,法西斯轴心国削弱了公众的民主意识,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民主权利。
德意日法西斯的新闻宣传政策
德意日法西斯的新闻宣传政策在战争时期新闻宣传是另外一个战场,是另一种形式的斗争。
德意日法西斯在侵略过程中,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新闻传媒的作用,特别重视对新闻舆论的制造、控制和利用。
德国:1、中止宪法规定的新闻自由政策,实行新闻传播业法西斯一体化。
成立由约瑟夫.戈培尔主管的人民教育与宣传部,对报刊、广播和电影集中控制;2、颁布“报刊主编法”,排除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只有符合政治和种族条件的人才获得编辑资格,从事报刊出版工作。
3、报纸不再是公共舆论工具,而是一种政治领导机构。
封闭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全部报刊,并用暴力夺取犹太人的两个家族报团,将乌尔施泰因报团的出版社变成了国立德意志出版社,只保留雅利安血统的胡根堡报团,成为唯一的忠于纳粹党的民间报团;而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机关报《人民观察报》和戈培尔的报纸《进攻报》成为主导报纸。
4、实行舆论一律,戈培尔亲自过问新闻的编发。
新闻界每天举行“德国政府记者招待会”,通过“语言训令”和“每日指示”发布新闻报道方针,指导全国新闻宣传工作。
如果违背政府精神,刊物被勒令停办,编辑将被关进集中营。
5、将沃尔夫通讯社收归国有,改组为国家集中控制的德国通讯社,直接控制主要新闻源;6、将广播宣传作为战争的第四条战线,重视电波宣传战。
民营广播电台全部收归国有,学校、企业和机关实行集体收听广播,大力发展广播用于宣传民众效忠法西斯主义,以及对外宣传;7、电影也完全由法西斯控制,沦为法西斯宣传工具。
8、在占领地设立新闻业,加强对外新闻传播的控制。
意大利:1、墨索里尼上台后直接控制新闻机构,公开而全面地实行新闻传播业的法西斯化。
2、对于记者,连续暗杀多位反法西斯的著名记者。
同时,颁布《新闻记者登记法》,规定凡不对法西斯效忠者,均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并从地方到中央,成立法西斯记者公会,从组织上有系统地控制新闻工作者。
3、制造所谓刺杀墨索里尼事件,以此为借口,实行全国大搜捕,所有反法西斯的报刊全部被封闭。
德国新闻传播史
(四)1933 —1945法西斯主义的专制主义新闻政策 1933年2月,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暂时中止,对报刊、 广播和电影进行集中控制。
1933年5月,纳粹宣传部长 戈培尔指挥焚烧各种被法西 斯认为“不利于人民教育” 的犹太人书籍。
约瑟夫· 戈培尔
(五)1949年联邦德国最终确立新闻出版自由体制 1949年2月,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第五条规定:“每个人都享有以语言文字或形象发 表和传播其意见,以及不受阻挠地从可利用的一般 信源获得信息的自由权利。保护新闻自由以及广播 和电影的报道自由,不得进行新闻检查”, 苏联军队占领的德国东部,1949年10月实行社 会主义新闻体制,德意志统一后,统一实行原联邦 德国的法统。
德国与意大利的新闻传播史
小组成员:邹美连、肖付双、赵睿、聂菁、 朱飞艳、田永燕、王丽、李芳。
德国新闻传播史
一、早期的现代报刊
1609年,在斯特拉斯堡和奥格斯堡出现每周定期 出版的单条印刷新闻纸。
1615年,艾莫尔(E.Emmel)创办《法兰克福新 闻》(Frankfurter Journal,周报),因为该报每期刊 登数条而不是一条新闻,于是被视为德国,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真正的报纸”。
电 1980年贝卢斯科尼将其所属的20多家地方电视台联合为 视 “电视五频道”为意大利第一家全国性民营电视台。
1990年,议会通过“公共和私人广播电视体制之规定”, 于是形成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与菲宁维斯特两大集团的竞
七、意大利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
《晚 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较为严肃,属于RCS媒介集 邮报》团。每天48-56版,日平均发行量65.5万份 《共 新一代的主要代表报纸,开本略小,彩色印刷,风格相 和国 对活泼。现在每天56版,日平均发行量60.6万份,隶 报》 属于快报出版集团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被认为是二战中的轴心国。
它们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推行着追求强大和扩张的政策。
这三个国家都在20世纪早期表现出了法西斯化的迹象,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迹象变得越来越强烈,并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德国的法西斯化德国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时期,社会动荡且政治不稳定。
纳粹党在20年代末出现,并很快赢得了选民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他领导的纳粹党通过掌控媒体、军队和经济等方面,逐渐获得了极大的权力。
德国的法西斯化在1933年到1939年之间逐渐加速。
这个时期内,德国实行的政策包括:•推行民族主义•建立全国性的政治和社会控制系统•限制言论自由•推行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严格的秘密警察监视这些措施加强了德国的法西斯化进程。
德国开始了对欧洲的侵略,在1939年发动了对波兰的入侵,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日本的法西斯化日本的法西斯化要早于德国。
在20世纪早期,日本逐渐崛起并在全球扩张。
在1926年到1945年间的这个时期,日本实行了许多和德国相似的政策,例如:•推行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警察和军队建立全国性的政治和社会控制系统•限制言论自由•推行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满洲国”,并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的对中国的侵略,这个时期被称为“二战前的华北事变”。
意大利的法西斯化意大利的法西斯化是在1922年贝尼托·墨索里尼成为首相之后开始的。
他创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并致力于实现强大的意大利。
1926年,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法西斯独裁政府,并于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这是意大利开始对欧洲扩张的迹象。
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实行了类似于纳粹德国的政策,包括:•推行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建立全国性的政治和社会控制系统•限制言论自由•推行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法西斯化的影响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德国的新闻传播业(PPT67)意大利68-82分解
11
《施本纳报》
1740年—1874年 “柏林政治和学术问题新闻”
12
奥地利邦国
邦国及报刊业特性 皇室办报 《维也纳报》
13
其他邦国的官报
众多官报 特许出版
14
十八世纪末之前的 德国报业状况
自由主义新闻政策 德国没有出现有全欧洲影响的大报
28
19世纪中期报业发展的新转机
废除书报检查 各类派别报刊活跃 商业性报刊创办
29
统一后报业的发展
社会背景的变化 各类报刊继续发展 廉价大众报问世 报业主体 P104
30
近代新闻传播业总况
民营报的出现 商业性报刊的发展 新闻通讯社的诞生
广告商鲁道夫-莫斯 出版商奥-谢尔 造纸、印刷商乌尔斯泰因 早期报业集团的特点 纳粹时期的反动报团
36
莫斯报团
拥有的报纸 广告社 通讯社及其他附属企业
37
奥-谢尔报团
起家 发展 变化:1916年被吞并
38
早期报业集团的特点
各自原非属新闻领域 都是以办大众报起家的 多是犹太人 已拥有各类媒介 法西斯统治时均遭受迫害
39
魏玛共和时期的发展
宪法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 政党报和大众报并行发展 广播电台的开播 报刊发行达历史最高记录
40
法西斯“第三帝国” 反动的新闻传播
德国的
新闻传播业
1
新闻发轫的历史背景
法兰克王国解体后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封建割据、近千年分裂 神圣罗马帝国松散体 刺激与促进新闻传播 德国新闻业传统的形成
2
几个历史阶段
神圣罗马帝国(封建割据的松散体
(
(A.D.(843-)962(-1157)-1806)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复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罗斯福政府的新政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的学习,培养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美、德、日三国资产阶级应付危机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客现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异同的分析,培养对比、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②美国罗斯福新政;③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④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基础知识点拨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
(2)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①财富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③资本家被虚假繁荣所迷惑,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④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各种矛盾,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使各种矛盾激化,最后总爆发(注意:具体原因实际上再现了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用下的经济危机到来的具体过程)。
(3)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
(4)表现:①银行纷纷倒闭;②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③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④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5)扩展: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世界市场有极大影响,因此,危机很快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演变成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特点:来势特别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
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二十世纪上半叶,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将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与实施带到了极端。
这一时期,纳粹德国采取了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政策,导致了世界上最黑暗的历史事件之一:大屠杀。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张国家的绝对权力、独裁统治和民族至上。
纳粹党的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在上台后,通过巨大的宣传机器和控制教育体系,使纳粹主义的思想渗透到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法西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不满情绪,它承诺恢复德国的国际声誉和国家自豪感,吸引了大批群众的支持。
然而,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是密不可分的。
纳粹党基于所谓的“纯种优越论”和反犹主义,对犹太人进行了可怕的迫害和屠杀。
纳粹德国颁布了一系列种族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基本权利和公民地位。
在犹太人被迫迁移到集中营和隔离区后,纳粹政权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数百万犹太人失去了生命。
这种种族歧视的政策也不仅限于犹太人,它还波及了其他少数民族、同性恋者和身体残疾者等群体。
那么,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种族歧视是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其实施残酷统治的手段之一。
纳粹党通过将德国人民分为所谓的“纯种德国人”和“劣等种族”,营造了一种民族优越感和仇恨情绪。
这种对“其他种族”的歧视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法西斯主义发展到极端的必然结果。
种族主义的存在为纳粹政权提供了合法性,使他们可以推行种族迫害的政策,并争取群众的支持。
那么,纳粹德国为何能够成功地将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结合起来呢?首先,经济危机为纳粹党提供了上台的机会。
经济大萧条导致了德国社会的不稳定,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社会和政治的土壤。
其次,纳粹党控制了教育系统和宣传机构,成功地将其极端思想灌输给年轻一代。
他们通过宣传和宣誓活动,让年轻人相信德国人是种族上的优势,并灌输了仇恨和暴力的观念。
德国与意大利的新闻传播史PPT模板
只允许认可的德国党派团体 创办报刊,以党报为主 全部国营
联邦德国
实行较为自由的新闻体制,除了法 西斯分子以外都可以自由办报 公营与民营并行
报刊类型单一,以党报为主, 报纸和杂志种类很多,日报设有较 审查制度过严,整体发展缓 多地方版,多为区域性报纸,政党 慢 报刊迅速衰落,报业呈集中化趋向
一实行原联邦德国的法统。
三、从神圣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德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一)神圣罗马帝国后期,新闻传播业缓慢发展 由于德国政治落后、经济不发展,国家长期处于四分五裂和战争状态,德国前期的 新闻业发展极为缓慢。报刊均为很小的地方性刊物,如《福斯报》、《施本纳报》、《总 汇报》和《科隆日报》。 (二)1815 —1871年间的新闻传播业 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开始出现具有民主意识的政治性报纸,如《莱茵报》。
二、德国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德国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历程十分复杂,这里按不同的时期分别阐述: (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时间
1524年起 1608年 1795年
主要事件
德国各邦国政权陆续建立起书报检查制度 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要求教会或地方长官对印刷出版物预审 弗兰西斯二世加强对进口出版物和翻译书刊的管理
《德意志人民报》、《人民 报》、《新德意志报》 《新日报》、《新法兰西》、《德 意志简报》
五、德国统一后,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
媒介 发展情况 主要代表
报纸
通讯社 广播电 视台 媒介集 团
《世界报》《图片报》 以地方性为主,只有几家向全国发行,报 《法兰克福总汇报》 纸有1500多家,总发行量为2500万份 《南德意志报》《明镜》 德国主要的通讯社是德新社,几乎所有的 德国媒介都订购它的新闻稿,有五分之一 的日报完全从该社获取意义重大的新闻 德新社
005-德国新闻事业史
二、报业 ★
总体概况:历史反差大
1. 德国是近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播媒介的发源地。
德国曾经是十四、 十五世纪世界近代新闻传播 事业上发源地之一。 最早的近代印刷术和定期 性新闻刊物都最早在德意志出现。
1. 整个近代传播事业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
A. 战争:1618年至1648年德国三十年战争 B. 封建势力:长期封建专制的重压。德意志的新 闻事业极其脆弱,完全没有进化到资本主义新 闻市场阶段。
《新闻记者法》 :将犹太 人远远的排除在新闻活动 之外,同时还将所有的新 闻记者变为统治当局政治 意志的执行者。
1933年10月,德国颁布了《新闻记者登记 法》,该法规定:“各个新闻单位的负责人 必须由宣传部长直接任命;一般记者惟有符 合下列条件:(1)必须为德国人;(2)具 有公民权及管理的资格;(3)受过专门教育; (4)祖籍为纯种的雅利安人而未与其他各族 成员结婚者方可成为记者。
19世纪的新闻自由
1815年成立松散的德意志联邦以及1848年的 欧洲革命之后,德国一度拥有短暂的新闻出版 自由, 1874年德意志帝国颁布新闻出版法,禁止各 种书报检查和其他预防性措施。 帝国议会多次通过限制或废除新闻出版自由 的决议。1890年,俾斯麦逝世后,德国获得相 对自由的出版环境。
大众化报刊及报团的出现(一战前)
法西斯新闻事业体制的形成原因
1、国家政权的法西斯化 2、新闻界的法西斯化
《我的奋斗》
•“国家须以不屈不挠的决心来控 制这种通俗的工具,并使其为国家 和民族服务。” •“谎撒得大,就多少总有一些东 西会得到人们相信,因为广大人民 群众受大谎的骗比受小谎的骗更容 易„„”
法西斯德国的新闻政策
(1)反对:封闭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 全部报刊,禁绝全部公开的反对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西斯德国的新闻政策(一)纳粹德国政府针对报业政策概况纳粹政府针对报业所进行的管制,是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合法化的面目出现的。
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德国人民,也使得纳粹的报业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从纳粹对德国报业的管制上看,他们并不一定拙劣而露骨地直接控制,而在某些时候通过法律和代理机构来实施。
1、行政管理纳粹控制报业主要通过宣传部来实现。
在这个层面上,戈培尔是作为整个新闻界的“沙皇”出现的。
一到合适的时候,戈培尔就要对新闻界发表一通讲话,新闻界,包括报业都必须遵循戈培尔讲话所体现出来的政策方针。
戈培尔就任宣传部长之前,曾经对报业代表发表演说:“政府认为报纸必须协助政府;为达到此目的,报纸批评有时当属必要,但这种批评,绝不许可使其他国家用来不信任德国政府。
因此,政府期望报业在国家宣传部的领导下发挥其职能。
”戈培尔刚上任宣传部长,就对新闻界说:“正如我早已强调指出的那样,新闻界不仅要发布消息,而且还必须发布指示。
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声称为国家的报刊。
你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况:新闻界被组织得那么好,以至于它在政府的手里可以说是可随意演奏的一架钢琴,是能够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为重要、极有意义的工具。
”不久,他又得意地宣称:“现在斗争容易了,因为我们能够利用国家的一切手段。
电台和报纸都可供我们使用。
我们要完成一个宣传杰作。
”[5]戈培尔还警告过德国新闻界,他们不能放纵破坏性的批评而必须在重建革命中积极配合,“批评的自由以及类似抨击政府政策的东西在新政权下都是不允许的”纳粹对报业行政管理最普遍的手法就是直接控制。
比如对敌对报纸的没收、关闭,强迫纳粹党员订阅纳粹报纸等。
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报纸就是通过直接控制的方式被纳粹党消灭的。
纳粹政府对待违反政策的报纸,制裁非常严厉,有时是直接没收报纸财产,或者将负责人送进监狱或集中营。
戈培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威胁说要把任何胆敢“亵渎国家重要新闻程序”的人投进监狱1934年《格吕恩邮报》编辑厄姆•维尔克由于抱怨宣传部的官僚主义和高压手段使得报纸变得干巴巴的,立即被戈培尔撤职,送往集中营,报纸也被停刊三个月。
宣传部经常通过新闻发布会发布一些指令。
这些指令详尽地向记者们讲解如何从事他们的工作,多达数10页,它要求记者们依照政府想要他们了解的事件进行报道。
这些指示涵盖了纳粹党基本路线的每一个方面。
如1935年4月的一份指示禁止刊登政府领导人在宴会上喝酒的照片。
它的解释是:“公众已形成这样一个极端荒谬的印象,认为政府官员过的是花天酒地的生活。
”[8]1938年5月征服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一份指示要求新闻界把捷克人在边境挑起的任何事端“以小化大”。
对于大众报纸,纳粹党要求他们要影响大多数民众。
魏玛时期以及纳粹政府早期,大众报纸领域是十分混乱的,纳粹党为了整顿大众报纸,出台了“关闭处于不健康经济状况报纸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如果在一个有多家报纸存在的地方,其销售和发行能力超过了当地正常需要,私人报纸将被关闭,以形成健康的氛围。
”纳粹党管理大众报纸的机构是维拉出版组织和黑罗尔德出版组织联合体。
前者掌管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报纸以及地方政治性报纸;后者主要管理非宗教性政治报纸。
2、法律控制早在1933年2月,纳粹政府就制定了一项法令,不过只是针对当时情况制定的一种临时应对方案。
该法令是针对共产党、无政府主义者以及社会民主党而发布的。
该法令规定:政府有逮捕左派新闻记者及没收其报纸的权力;政府指导“报纸发行人协会”和“记者协会”,将共产主义信徒和犹太人完全赶出新闻界。
第三帝国关于报业最重要的法律是1933年10月4日通过的《编辑法》。
其中规定:各个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必须由宣传部长直接任命,他们必须保证在其所属媒体中不得有反对德国国防、教育、经济以及荣誉的任何报道;从事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为德国人;(2)具有公民权;(3)受过专业教育;(4)祖先为纯种雅利安人且未与其他各族成员通婚。
另外,在该法的实施细则中,还有专门规定:凡从事过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或其他政治行为上有害者一律不得从事新闻工作。
该法还对编辑做了广泛的定义。
1~4条将编辑定义为“任何从事写作、编辑连续出版物文字或说明性材料工作的人”;5~11条规定了该工作对人员在教育程度、种族和工作经验上的要求;12~21条规定了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在法律上的义务和职责,其中第13条规定新闻工作者有义务加入帝国报业协会,第14条规定新闻工作者不得发表不符合政府意志的言论;22~35条是对于帝国报业协会成员的保护措施;36~46条是专门列出的执行标准和处罚措施。
对于编辑,该法还指出:编辑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一部分,担负着“公众教育者”的责任,因此要对国家负责,而不是对雇主负责。
编辑法还规定,记者应尽之义务为:报道忠实,不得有一知半解的批评,尤其不应以迷惑世人耳目之方法,将私利及功利之目的混为一谈,更不得损害德国的权威以及德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凡违反上述义务者,依据情节轻重,处以警告、罚金、取消资格等处分。
总的来说,该法奠定了政府和纳粹党控制新闻界的基石。
尽管该法首先影响的是处于工作第一线的记者,但是它对报纸经营者和发行人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该法明确指出:“主编对报纸文字部分所有内容和态度负责。
”这样实际上就把编辑在某种程度上置于比发行人更高的地位上,架空了发行人,也激化了发行人和编辑的矛盾。
发行人即使对编辑提出建议或指出缺点都是禁止的,都可能受到罚款或拘捕,甚至吊销执照的惩罚。
另外,如果没有帝国报业协会的许可,发行人也不能中止编辑的合同。
但是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他们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能够自由地决定报刊内容,而是完全受制于国家,成了“国家的一个喉舌,他需要去完成国家最重要的其中一项任务。
1935年4月,纳粹政府颁布了一项被称为“阿曼法令”的法律。
他是在帝国文化部法令附则第25条的授权下由马克斯•阿曼提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政府控制私人报纸铺平道路。
该法第1条规定必须中止投机的或有违公众趣味和道德的报刊发行人的发行权;第2条规定政府可以关闭处于不健康竞争环境下的报纸;第3条规定相关部门必须保证报业的独立性,也就是要求报刊必须掌握在日耳曼人手里,其中第1款承认了私人拥有报刊的合法性,不过第2款却对私人报业以沉重打击,它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加入合法的社团、组织或私人基金会,但却禁止企业间以股份公司或联合体形式的联合;第4款规定代表特殊集团利益的报纸。
如教会、职业团体报纸都禁止发行。
另外,该法令赋予RPK 及其地方分部负责人以极大的权力。
第10条就授予其承认或拒绝某人进入新闻行业的权力。
该法还要求出版社证明它们在德国地历史,要一直追溯到1800年;同时,它还禁止个人拥有一家以上地报纸。
(二)纳粹报业政策理论来源纳粹德国报业政策的理论来源,主要有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纳粹宣传理论两个方面。
1、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是:漠视人类文明,文化专制主义,蒙昧无知,冒充科学,折中主义,不讲原则,以政治上不成熟的社会阶层为对象,利用部分民众的落后性。
而其制度的特征是:以一个领袖的绝对权力原则为基础,建立等级森严的准军事组织,拥有大规模实施恐怖镇压的机构,采取极端的暴力手段镇压民主和革命力量,严厉控制公众的社会活动和私人活动,广泛利用国家垄断形式调整国民经济,大肆进行鼓吹种族至上、仇视人类的蛊惑宣传,宣传与恐怖相结合行使权力。
[13]纳粹对报业,乃至整个大众传播事业的管制是基于以上意识形态和制度上的考虑的。
纳粹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形态就是“民族共同体”,即戈培尔宣称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那么大众传播事业应该并且只能是一个为“民族共同体”利益而奋斗的有力工具。
其存在的价值和活动意义就是为雅利安种族服务,为代表雅利安“民族共同体”根本利益的纳粹政权服务。
任何一种对这种服务性质的歪曲和脱离都是对整个民族的反叛和犯罪[14]。
这些思想必须利用普通民众共同存在的先天性弱点用感官刺激、反复宣传、外部灌注的方式把它们同民众紧紧结合在一起。
为此,也必须对传播事业进行严密的组织,不能让传播者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而将整个“伟大的民族共同体”大业置之度外,必须将整个大众传播事业纳入纳粹的整体事业中,在元首的领导下与其他社会系统“一体化”,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
一位纳粹新闻界人士也写道:“(纳粹化之前的)这个所谓的‘公民’报纸让我们可悲地陷入困境中,既因为它不能抓住新时代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经济上的自给……总有一天,我们会摧毁这种由一批不负责任的新闻界败类代表的整个反常的体制……我们需要一个报界,它能传递国家社会主义的观念……由于这种原因,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崭新的报业,它能够对新国家的精神有利。
”[6](p107)在纳粹政权下,“报纸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工具,报纸不会有别的目的,它的目的只是替国家作一般政治生存的斗争。
”2、纳粹宣传理论纳粹的宣传理论的基础是“新闻即政治性本身”。
其主要论点包括:(1)报纸是国家事务的一部分,应该严格由政府控制;(2)报纸应绝对服从政府指挥,凡对纳粹主义不忠者,不得从事新闻工作;(3)报纸言论应趋于一致,新闻工作者不应被出版自由的谬论所迷惑;(4)报纸是对群众进行通俗政治教育和思想宣传的重要工具,应尽力向群众提供保持民族健康的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