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诗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
季羡林的《⽉是故乡明》原⽂季羡林的《⽉是故乡明》原⽂ 每个⼈都有个故乡,⼈⼈的故乡都有个⽉亮,⼈⼈都爱⾃⼰故乡的⽉亮,事情⼤概就是这个样⼦。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个⽉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诗⽂中,⽉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和⽔,什么“⼭⾼⽉⼩”、“三潭印⽉”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东西北部⼤平原上。
我⼩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为何物。
我曾幻想,⼭⼤概是⼀个圆⽽粗的柱⼦吧,顶天⽴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恍然⼤悟:原来⼭是这个样⼦呀!因此,我在故乡⾥望⽉,从来不同⼭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完全是我⽆法想象的。
⾄于⽔,我的故乡⼩村却⼤⼤地有,⼏个⼩苇坑占了⼩村⼀多半。
在我这个⼩孩⼦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湖⽔”那样有⽓派,但也颇有⼀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点起篝⽕,然后上树⼀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天⽤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轮明⽉,清光四溢,与⽔⾥的那个⽉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乐之,⼼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亮叠在⼀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天⼀早起来,到坑边苇⼦丛⾥去捡鸭⼦下的蛋,⽩⽩地闪光,⼿伸向⽔中,⼀摸就是⼀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回到济南呆了⼀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年,重⼜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莱芒湖上,在平沙⽆垠的⾮洲⼤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海中,在巍峨雄奇的⾼⼭上,我都看到过⽉亮。
这些⽉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月是故乡圆全文诗句
“月是故乡圆”应是“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原文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解释:1.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声。
断人行:断绝了人行。
2. 边秋:边塞的秋天。
一雁声:孤雁哀鸣。
3.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4. 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5. 有弟皆分散: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6. 无家问死生: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 寄书长不达: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
8. 况乃未休兵: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感色彩,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诗篇。
它以边塞的秋天为背景,借月夜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情感深沉,触动人心,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更是广为传颂,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名句。
“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更是一种对家乡美好记忆的怀念和珍视。
诗人把月亮比作故乡的明灯,照亮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也折射出他对家乡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战乱频繁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此外,“月是故乡明”这句诗还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和感染力。
月亮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杜甫在这一句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传统意象,通过比喻的手法把月亮比作故乡的明灯,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怀恋之情。
整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边塞秋天的描写和对家乡月夜的回忆,构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中。
同时,通过对比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这种情感的真实和强烈,使得这首诗成为杜甫个人情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学中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赏析原文: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美丽的风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成熟的气息弥漫着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丰收在望,庄稼人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
绿油油的白菜,这儿一丛,那儿一丛,翠色欲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站在园外望园子: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
赏心悦目。
树披金装,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园里,整个花园尽态极妍,美不胜收。
看,黄色换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洁,紫红色花的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争艳。
当然,故乡的秋天,雾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
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了世界,雾山雾海,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隐时现,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心旌神驰。
偶尔在云雾中露出一座农舍,炊烟周围缭绕着,早餐散发的阵阵香气,和着略带含义的晨雾构成了和谐迷人的画卷。
每当起雾的时候,故乡的秀丽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楼就融为一体了。
不论何年何月,离得多远,身处何地何方,故乡的秋景永远朦胧在我的生命中。
故乡的秋天,也是风的世界,雨的天堂。
秋日的早晨,微风丝丝的歌唱着。
送来了珍珠般的露珠。
送来了秋日的凉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雪白的云雾,擦去了酷暑的残迹。
雨是最寻常的,细如牛毛,密密的斜织着,有如花针,闪闪发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得多好呀。
家乡的秋雨来临之前,。
总是先有秋风的征兆。
秋雨落在地面上,毫无半点声响。
秋雨是和谐的,它带走了夏日长久的干旱,送来了期待已久的湿润清凉,我喜欢秋天的雨。
故乡的秋天啊!每当您到来,我心中的欢愉总是无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来概括了。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故乡醉人的秋天。
赏析一: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字对家乡的爱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年代: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
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
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
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
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
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抒情,思乡,节⽓,⽩露 名句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出处 唐·杜甫《⽉夜忆舍弟》 戍⿎断⼈⾏,边秋⼀雁声。
(“边秋”⼀作“秋边”)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注 1.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2.露⽔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说明 《⽉夜忆舍弟》是唐代诗⼈杜甫创作的⼀⾸五⾔律诗,这⾸诗是759年(乾元⼆年)秋作于秦州。
这年九⽉,安史之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个弟弟正分散在这⼀带,由于战事阻隔,⾳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离散,杳⽆⾳信。
在异乡的戍⿎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杜甫,看到⼭河破碎,思念不知⽣死的兄弟,更为国家⽽悲痛。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语句精⼯,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
赏析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这两句点题,同时也点明时令。
夜⾊莽莽苍苍,⽩露漙漙,秋的寒⽓阵阵袭来,在这样⼀个⽩露零零的夜晚,本来就容易⼼⽣思乡情绪,更何况⼜是⾝处战乱之中,兄弟离散,⽣死难料呢。
“露从今夜⽩”,从今夜就进⼊了⽩露节⽓,露⽔就显得越发洁⽩;“⽉是故乡明”,天底下只有⼀个⽉亮,可是哪⾥的⽉亮都⽐不过家乡的明亮。
上句描写的应是实景,下句则融⼊了⾃⼰的主观感情,偏说家乡的⽉才是最明亮的,可见诗⼈是⽤⽆理之笔来写深切之情。
这样来写并不使⼈觉得于理不合,读者反⽽被诗⼈同化,觉得就是这样。
⽆论你⾝处何地,当你抬头望见议论明⽉的时候,再回想故乡的⽉亮,毫⽆疑问,“⽉是故乡明”。
这两句表达的不过是“今夜⽩露”、“故乡⽉明”,经诗⼈调整语序,语⽓就显得⼗分有⼒。
《诗⼈⽟屑》:“杜⼦美善于⽤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之,盖如此则语崚⽽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
月是故乡明全诗
月是故乡明全诗月是故乡明全诗《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诗意: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专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乡是是一个人的根。
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在比喻意义上,故乡常常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青少年应该具有美好的心灵,应该热爱自己美丽的家园。
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本单元拟用9课时)本板块由《想北平》、《我心归去》和《乡土情结》组成。
前两篇都渲染了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感情。
《想北平》是老舍在特殊时期的作品,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我心归去》写出了作者出访国外时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引起的思考。
而《乡土情结》则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全面地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
学习重点1.体验作者的感情(强烈的主观性)。
2.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3.学习作者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学习难点1.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a熟读课文,感知文中的浓浓的思乡情结,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b.了解散文衬托手法的运用,了解文中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a.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交流。
b.与文本直接对话,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
c.提升鉴赏散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理解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
《想北平》教案设计指导思想《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沿用“评点”之路,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继续采用点评法,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理解与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的体会。
2、评点方法的采用以及在研习本文过程中实际效果的检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带着“古典的乡愁”的“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故乡,那是人和环境的统一,故乡融在一个人的身体、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多媒体投影出《想北平》。
】二、〔背景介绍〕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北京是老舍的故乡,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都有极深刻的印象。
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在去国离家之后,他对北京的思念无疑是深沉而强烈的,而熟悉的北京的事物也就会伴着最强烈的思念不断地浮现于脑际,萦回不去遂成文章。
《想北平》写于1936年6月16日。
当时的老舍在山东大学任教授。
从1924年出国赴英国至1930年回国,其间于故乡的亲近只是在梦中,思念北平思念亲人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次增强。
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以平实、动人的语言寄托了对北平的思念。
三、朗诵并感知课文1、全班集体朗读《想北平》2、初步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思路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思路——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生:我知道的是“我的北平”,我爱北平,这个爱说不出(1—3小节)——北平城与众不同的特点(4—7小节)——我真想念北平(第8小节)。
四、合作探究师:老舍对北平怀有极深的感情,身在异地他乡,魂牵梦绕生身故土。
我们一起来看,作者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北平的段落。
生快速浏览,找到4-7节。
(默读4-7节)师:预习时,有位同学在对话栏中这样评点:“在北平二十七年的生活让他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依恋,也使他看到了北平城具有的特点”。
那么,北平城具有哪些与别的大都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特点?北平有着怎样独特的“城市符号”?师:研读这三节,考虑一下,这几小节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可找出反映这些特点的句子,也可在段中提取出“关键词”。
生1:第四小节中“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得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相比,有空寂处,但又是空而不旷;“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比,热闹中有寂静。
总之,“动中有静”是北平的特点。
“老城墙”可算是其独特的“城市符号”吧?生2:第五小节中“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平的好处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这是在继续把北平与巴黎比较,这三句中“关键”是“自然”,它突出了北平布局匀调的特征。
这就揭示了北平的另一个特点“人为之中显自然”。
生3:第六小节中“我却喜欢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那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是北平城的特点,也算是其独特的“城市符号”吧?生4:第七小节中“它里面,无工厂;外面,紧连园林等”“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接近自然”也是北平城的特点。
师:作者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了北平的好处。
(板书:①动中有静②人为之中显自然③花多菜多果子多④亲近自然)师:(总结)北平每一个特点都显出了“中庸”意味:既热闹又清净,既人为又自然;既有大都市的阔大又能有农村的花菜果子,既是大都城又能优游闲适,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其实,北平的众多特点有着共性——接近自然,北平是理想的适合人居的城市。
师: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是建立在城市特点的基础上的。
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
在对话栏中,有位学生评点:“写北平特点,手法多样。
”我们一起看看,艺术家老舍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凸现城市的特色的?也就是说,在4—7小节,老舍是怎样赞颂北平的?(集体有感情地朗读4-7节)生:作者运用比较的手法:把北平和“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觉得“巴黎更近似北平”。
再者,“巴黎太热闹”而“北平动中有静”对比,突出北平宁静的特征。
布置上,巴黎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突出北平布置匀调的特征。
水果中,“美国包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玉李”,要愧杀,突出北平贴近自然的特征。
师: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老舍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采用对比,突出北平城的特点,显示了他对北平的爱不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
显然,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常用的手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生:作者营造氛围,来表现北平生活的安然、闲适之感。
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拼料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人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生:作者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的特点的画面和事物: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是整日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同时也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生:营造诗意。
作者信手拈来陶潜的“采菊东篱下”的诗句,点明陶诗中的意境在北平是可以寻到的,使作品增加了文学色彩,又突出了北平的自然美,使北平具备了诗情画意。
师:老舍用四个小节满怀深情地赞颂了北平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多种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与其他城市比较”,这就充满感情地展示了北平城的特点,他要让读者分享他对北平的热爱,这种爱体现在字里行间,流淌在作者的心间笔端。
(板书:颂北平)师:北平如此的可爱,那么老舍在文章中有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动人的句子大段大段地来抒发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呢?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1:因为他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这一点在2-3节中反复强调。
生2:他抒发了对北平的感情,只不过将他融入了爱的深沉。
师:作着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教师示范朗读2-3节)师:我们都体会到了作者介绍北平特点时字里行间洋溢的感情,而在文中第2,3两小节,作者直接表达出对北京特殊的爱。
请大家研读这两节,这两小节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生:围绕“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句来写的。
师:“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生:老舍将自己对北京的爱与对母亲的爱相比,那种爱言语无法表达。
因为母亲生育了我们,母爱亲切、温暖、舒适、自然,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时刻包围着你,无形无声却让人沐浴沉浸其中。
母爱无声,同样,人对母亲的爱也难以用语言表达。
把对北平的爱比做对母亲的爱,说明我爱孕育了我的北平的所有一切。
这种类比,通俗质朴,最能引人共鸣。
生: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
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生:“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不平”,不是上海与天津不可爱,是因为上海与天津是别人的“母亲”,我只爱“自己的母亲”,对北平的眷念表现了出来。
师:作者说“真愿成为诗人”,这个“真”字怎样理解?生:诗人之说是作者宕开一笔,实际是说自己对北平爱的深沉。
生:老舍说,“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踢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