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05fbc7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f.png)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理学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对药物或化学物质产生异常或不良反应的现象。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虽然药物的使用可以带来许多益处,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有时候,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预期效果相反,引发一系列不良的生理或病理反应,这就是药理学变态反应。
药理学变态反应可以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药物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皮疹等。
毒性反应是指高剂量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对机体正常组织或器官产生有害作用,如肝脏损伤、肾脏功能损害等。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连续使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如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抑制或增强作用。
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个体差异、药物特性和使用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的确定以及合理的剂量管理都显得非常重要。
了解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定义、常见类型及其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应对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详细介绍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变态反应类型,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知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的组织框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引导读者对本文的主题和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概述中,将对药理学变态反应这一主题进行简要的概括,让读者对文章主要讨论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本文的各个章节进行简要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南,使其能够更好地跟随文章的逻辑发展。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常见的药理学变态反应。
在变态反应的定义部分,将对变态反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界定,包括其定义、特征和发生机制等。
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及处理
![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及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23ba7b2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a.png)
一、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特点: 1、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
80/50mmHg以下,出现意识障碍,轻则 朦胧,重则昏迷。
静脉用药过敏反应
2、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出现过敏相关症状:
皮肤粘膜表现:皮肤潮红,痛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 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
呼吸系统:喷嚏(有时连打),水样鼻涕,声哑,刺 激性咳嗽,诉有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喘呜,憋 气,紫绀,窒息。
输液反应
3、浅静脉炎:
原因:长期输液浓度过高,刺激性强的药液, 或静脉内放管时间长,无菌操作不严。 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组织发 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 全身症状。 处理:抬高患肢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 硫酸镁热湿敷。
输液反应
4、空气栓塞:
原因:输液时空气未排空,橡胶管连接不严。 症状:胸部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
输液反应
2、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原因:输液过快,循环血量剧升,心脏负担过重而引 起.
症状:突然(没有任何先兆)出现呼吸困难,气促, 咳嗽,泡沫痰或泡沫血性痰,(严重时痰可从口鼻涌 出,肺部出现湿罗音)
处理:①立即控制输液速度。立即取端坐位,两腿下 垂。吸氧(30%酒精湿化)。②立即吗啡5-10mg肌注 。③生理盐水20ml+西地兰,IV。④速尿20-40mg, IV。⑤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或用血压计袖带 适当加压。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
原因:输液过快,循环血量剧升,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
立即地塞米松10mg,IV。
损害为特点,可有急性溶血性贫血、白 ②血清过敏性休克,如TAT、白喉抗毒素、蛇毒抗毒素。
其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
抗变态反应药物阻断过敏反应缓解过敏症状
![抗变态反应药物阻断过敏反应缓解过敏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b7a8723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9.png)
抗变态反应药物阻断过敏反应缓解过敏症状抗变态反应药物阻断过敏反应,缓解过敏症状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对接触的某些物质(通常是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使得许多人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困扰,甚至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然而,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过敏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中之一就是抗变态反应药物。
变态反应是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的过度反应,它会导致人体产生各种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红斑、水肿、呼吸急促、咳嗽、打喷嚏等。
当人体暴露在过敏原下时,免疫细胞会释放出一系列的化学物质,比如组胺和白三烯等,这些物质能引起血管扩张、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作用就是通过不同的机制阻断这些过敏反应,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目前,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和抗炎药等。
抗组胺药可以有效地阻断组胺的作用,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
这些药物分为一代抗组胺药和二代抗组胺药,一代抗组胺药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但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口干、便秘等。
二代抗组胺药较之具有更好的选择性,不会产生太多的副作用。
抗白三烯药是另一类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它们可以有效地阻断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
抗白三烯药常用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治疗。
与抗组胺药不同的是,抗白三烯药的主要副作用是影响肝功能,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必要时需监测肝功能。
抗炎药也是一类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过敏症状。
常见的抗炎药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如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等。
非甾体抗炎药则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炎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所以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综上所述,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治疗过敏症状的重要手段。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阻断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从而缓解过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抗变态反应药物并不能根治过敏,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12d6a8c5551810a6f424860d.png)
补体(Complement )
补体:为血浆中的一组发生连锁反应的 酶类和效应蛋白。 补体的作用:直接裂解病原体和/或促进 网状内皮系统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 补体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 补体激活可导致细胞溶解。
21
细胞因子(Cytokine)
细胞因子:由机体各种细胞合成 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参 与病理反应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 质。 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具有免 疫调节效应,参与炎症反应和创 伤愈合,其表达与多种免疫、炎 症和感染疾病状态有关。 主要由免疫细胞所分泌, 活化的淋 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 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 皮细胞等均可分泌细胞因子。
好发于过敏性体质者。
31
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各种成分
抗原(变应原) 抗体:IgE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均具有Fc R I(高亲和力)
32
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效应物质:
储备的物质: 组胺、激肽原酶(缓激肽) 引起即刻(或速发相)反应
新合成的物质:白三烯、PAF、前列腺素D2 引起晚期(迟缓相)反应
12
抗体特性
结合特异性抗原: 激活补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借助暴露的补 体结合位点去激活补体系统,激发补体的溶菌、溶细 胞等免疫作用。 结合细胞:不同类别的Ig,可结合不同种类的细胞,参 与免疫应答。 可通过胎盘及粘膜: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中, 使胎儿形成自然被动免疫。IgA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 道粘膜,是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 具有抗原性: 抗体的不稳定性:抗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与一般 球蛋白相同。
13
抗体规律
初次反应产生抗体:当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时,需 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产生抗体,且抗体产生的量少, 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反应产生抗体: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 抗体效价迅速大量增加,比初次反应产生的多几倍 到几十倍,在体内留存的时间亦较长。 回忆反应产生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 经过一定时间后可逐渐消失。此时若再次接触抗原, 可使已消失的抗体快速上升。
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及防治
![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e0d27cd5fbfc77da269b1eb.png)
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药物过敏反应又称药物变态反应,是药物作为变应原,在体内引发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形成,使机体致敏后,当药物变应原再次进入人体内与特异抗体相结合,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这种反应仅见于少数有易感性的人群,是一种药源性疾病。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没有关系,而与人的过敏体质相关,即某些人因遗传因素或特异体质,会对一种或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一旦应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便可能在短时间或一定时间内出现药物过敏症状,轻的会出现药物热、药疹,严重的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用药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并不意味着终生“免疫”。
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药物方面的原因①药物代谢物本身的性质: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系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当这些小分子药物进入体内后,药物和它的代谢物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如蛋白质、多肽及多糖等发生不可逆结合,形成共价键结合的全抗原;或内源性的自身分子,在生产或存储过程中,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多价半抗原(高价分子过敏物质)而产生特异的抗体,有致敏作用。
一般而言,药物本身多不易形成上述的不可逆结合,只有那些有化学活性的药物(例如常见的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疫苗等)的代谢产物,才可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形成这种结合。
②药物质量:药物质量的优劣、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如国内生产的青霉素过敏反应多,而国外进口的青霉素因纯度较高,则很少有过敏反应发生。
机体方面的原因(个体差异)①遗传因素:遗传性分泌型IgA缺乏者消化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未经消化或消化不全的蛋白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引起各种过敏反应。
②过敏体质:个体因内分泌紊乱及酶缺乏等原因,机体反应性改变,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混合或滥用药物滥用药物不仅容易产生药物过敏反应,还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临床混合用药可能导致不同药物间发生反应,增加过敏反应发生率。
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https://img.taocdn.com/s3/m/a7d69b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e.png)
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类由过度敏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荨麻疹等。
这些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与调理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将从中医药理论、常用疗法和调理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
一、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认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湿热、痰浊等因素引起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因此,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在于清热祛湿、燥湿化痰和调理免疫系统。
二、常用疗法1. 草药治疗中医药中有许多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其中,葛根、黄芩、白芷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鼻塞、咳嗽等症状。
黄连、黄柏、黄芪等草药则具有抗炎和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利用手部和指压法对患者进行按摩和推拿,以调理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的目的。
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推拿可以通过舒缓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减轻症状的发作。
三、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对于疾病的影响,为了调理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在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 环境调理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容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过敏反应,所以在环境上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内通风和清洁。
3. 心理调理情绪波动经常会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作,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得到良好的调理。
可以通过音乐、艺术、休闲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与调理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药物变态反应的应急预案
![药物变态反应的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5c14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b.png)
一、引言药物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对药物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药物变态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目标1. 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变态反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确保患者在发生药物变态反应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最大程度减少药物变态反应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
三、应急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药物变态反应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和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应急预案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四、应急预案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药物变态反应相关知识,提高识别、诊断和救治能力。
2. 建立药物变态反应监测体系:对临床用药进行全程监控,发现可疑药物变态反应病例,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制定药物变态反应急救流程:(1)发现药物变态反应病例,立即停止用药,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区域。
(2)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3)及时报告上级领导,请求支援。
(4)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因。
(5)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
4. 药物变态反应应急预案演练: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药物变态反应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5. 药物变态反应信息收集与报告:(1)收集药物变态反应病例信息,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
(2)对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类、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3)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五、应急预案的调整与完善1. 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调整和完善。
2.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药物变态反应救治方法。
3.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
六、结语药物变态反应的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各部门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本预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降低药物变态反应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论文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fd002e192e45361066f5e2.png)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关键词】变态反应;疾病;药物治疗;综述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因免疫应答而造成的免疫病理反应,其临床表现为机体通过吸入、口服、注射或皮肤接触某种过敏原后,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
gell和coombs根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l型在临床较常见,一般称为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造成巨额医疗费用的消耗。
近年来,随着对变态反应研究的深入,抗变态反应药物日益增加,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各类抗变态反应药物作一综述。
1 抗组胺药经典的组胺hl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异丙嗪(promethazine)、扑尔敏等,有明显的镇静、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因此不宜用于高空或高速作业的患者。
后来就开发出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特非那定(tefenadi ne)、阿司米唑(astemizole)、西替利嗪(cetirizine)、罗拉他定(loratadine)等,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与外周hl受体结合[1-2],用药后不产生嗜睡。
此两类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遗憾的是经典的抗组胺药对变态反应的代表性疾病——哮喘无效,有时反而使之加重;有人认为是由于与抗组胺作用无直接关系的作用所致[3]。
罗拉他定、西替利嗪等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可用于哮喘的治疗。
另外,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e)等也具有阻断组胺h2受体的作用而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组胺h2受体拮抗剂雷米替丁(ranitidine)、西米替丁(cimetidine)、法莫替丁(femotidine)等与hl受体拮抗剂合用治疗顽固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症、过敏症等亦有一定疗效,其机理尚未阐明。
依巴斯丁(ebastine)是一种长效的抗组胺药,临床试验表明依巴斯丁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每日给予5-20mg持续2-12周,绝大多数病人仍能很好耐受。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详解演示文稿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详解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52d5528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1.png)
7
抗原(Antigen)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
体)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第八页,共102页。
引发变态反应的抗原又叫变态反应原或变应原
(Allergen)。
8
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致病机制:
免疫机制:根据Coombs 与Gell的分类 方法有四种类型,机制各不相同。
第二十六页,共102页。
非免疫机制:过敏样药物反应不是由免疫机
制介导,而是由非免疫机制介导,故称为假变 态反应。
26
非免疫机制 --类过敏反应 (anaphylactoid reactions)
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而释放大量组胺, 由此产生过敏反应症状。即使首次用药也可诱发。 药物直接激活补体系统 • 鱼精蛋白常用来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在应用
反应程度与组胺浓度有关。组胺的释放量与药
物静脉注射的速度有关,注射速度越快则反应 越剧烈。 快速注射阿片类药、肌松药、哌替啶、硫喷妥 钠、丙泊酚、万古霉素等,较容易引发肥大细 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并出现类过敏反应症状。
28
第二十八页,共102页。
二、变态反应的分型
( Coombs & Gell )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嗜碱性粒细胞: 是粒细胞的一种,存在血液中,占 血液白细胞总数的0.5%。 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见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
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也可见于骨髓纤维化 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参考 值很低,故其减少无临床意义。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d2fd83d5022aaea988f0f85.png)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前言药物变态反应是药源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因其反应难于预测,有些反应严重还可致死,故在临床上有其重要性。
学者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已进行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使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药物变态反应(或称药物过敏性反应)是药物作为变应原,在体内引发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形成,使机体致敏后,当药物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特异抗体相结合,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这种反应仅见于少数有易感性的人。
它与药物固有的药理学作用所致的其它不良反应如过量反应、副作用、继发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不耐受及特异质等反应不同,它可发生于常用剂量,也可发生于很小剂量,并可当再用时,即使是很小剂量也可使反应再发。
变态反应是由免疫机制致成。
皮肤的药物反应(药疹)多由于变态反应所致,但并非都由于变态反应,有些被疑为变态反应但还缺乏证实。
依据免疫学原理,一种物质可引发抗体形成,即有免疫原性;可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有反应原性。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者,叫做全抗原或完全抗原。
有些药物本身可作为完全抗原引起变态反应,包括破伤风抗毒素及用来治疗白喉、狂犬病、腊肠中毒、气性坏疽、毒蛇咬伤的异种血清制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及伤寒、百日咳、小儿麻痹、斑疹伤寒、狂犬病疫苗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后叶素、胰岛素等器官提取物;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纤维蛋白溶解酶等酶类;还有肝素、右旋糖酐、疫苗中的添加剂以及动物器官提取物中的杂质等。
我们通常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分子量低于1000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极少或无抗原性。
小分子化学物质,其本身虽无抗原性,但当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牢固结合后,形成大分子的结合抗原,就有了抗原性。
这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叫做半抗原。
例如二硝基氯苯,其分子量为203,它不能引起抗体形成,即无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但当它与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二硝基氯苯蛋白质结合物时,便能引起抗体产生,即有了免疫原性。
常见药物过敏反应及处理ppt医学课件
![常见药物过敏反应及处理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5a2e3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c.png)
.
20
1 过敏反应
• 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与青霉素相似,主要 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 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 克等。头孢菌素和青霉素间呈现不完全的 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中约有 10%~30%对头孢菌素过敏,而对头孢菌素 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有个别患 者对青霉素不过敏而对头孢菌素过敏
进入人体后,可与蛋白质、多糖多肽结合
而成为全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此外,半
合成青霉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羧
苄西林等)与青霉素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用药前同样要做皮试过敏试验。
.
3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
•
青霉素过敏试验通常以0.1ml(含青
霉素20~50U)的试验液皮内注射,根据皮
球变化及患者全身情况来判断试验结果,
医嘱单、床头卡醒目注明,注射薄上注销,同时将结果告 知患者及家属。 • 6.如对皮试结果又怀疑,应在对侧前臂皮内注射生理盐水 0.1ml,以作对照,确认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阴性方可用药。 使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要继续严密观察反应。
.
12
(二)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及其处理
• 1.发生机理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属Ⅰ型变态反 应,发生率为5~10万,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目前对其 发生机制的解释是:青霉素本身不具有抗原性,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 酸和青霉烯酸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而发挥 完全抗原的作用,有些个体在此作用下能产生相当量的IgE类抗体。 IgE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 变应原与上述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地结合,所形成的变应原——IgE 复合物能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从排出的颗粒 中及细胞内释出的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激肽、白三烯等,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样体分泌增 多。临床上可表现为荨麻疹、哮喘、喉头水肿;严重时可引起窒息、 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至于初次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则 很可能与患者在以往生活中,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过与青霉素有关的变 应原成分有关。
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跟防治资料文档
![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跟防治资料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490fa6fcc175527072208dc.png)
对症治疗
轻度的药物变态反应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停药就 可逐渐缓解;严重的药物变态反应,特别是严重 的全身过敏反应,除一方面病变常牵涉到多系统 ¸ 多器官,可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
一般治疗药物变态反应用得最多的是抗组胺药和 皮质激素,因为它们短期应用起效果快,不良反 应少。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则仍以肾上腺素为 首选药物。
(一)、血管病变
1、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毛细血管系统在变态反应病的发病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它占有极大的面积和容 量。全身毛细血管的面积,仅在肌肉内,就达 6300 ㎡ ,比身体表面积大3000倍。广泛的毛细血 管扩张可使有效血容量迅速下降而导致休克。
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内液漏出,同样导致 血容量减少,同时还可在局部引起水肿。毛细血 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是人类变态反应常见的病变。
正常的免疫反应,对异体物质产生排斥, 使机体得到保护,而变态反应,则是机体 对这类抗原物质的过强反应,它导致组织 损伤,产生轻重不等的危害。
是抗原或半抗原作用于机体靶细胞或靶器 官,通过免疫学机制而引起的异常免疫反 应。
变态反应的机理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身体对一种或多种物 质的不正常反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无害 的。其主要起因是由于变态反应病患者体内产生 了过多的一种特殊的抗体,称免疫球蛋白E (IgE)。它可以和环境中的致敏物质(变应原) 起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释放某些过量的化学物 质,继而产生各种症状。变态反应一般分为Ⅰ、 Ⅱ、Ⅲ、Ⅳ型,常说的变态反应是指Ⅰ型变态反 应。
和抢救患者生命 即使是慢性病例,已有的症状仍然需要治
疗
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
组胺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介质 抗组胺药可以有效地抑制Ⅰ型变态反应中
第二十一章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二十一章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0f7172a52ea551811a6870b.png)
2.丙种球蛋白。早期联合阿司匹林娥降低川崎病光状动脉发生率
3.糖皮质激素。除非并发严重的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联 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阿司匹林,病程早期多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 素控制炎症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血管炎则是导致内膜纤
维性增厚、血管腔狭窄的原因
诊断标准
非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6项中只符合4或3项,但在病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
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或>8岁的年长儿
) 诊断标准6项中只有4项符合,但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 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应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
治疗药物
2.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对缓解渗出、水肿有一定疗效。对过敏性休克的疗效有限,因过 敏性休克除了有组胺参与外,还有缓激肽、白三烯及血小板激活 因子等参与
3. 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减轻渗出和 水肿,提高组织灌注量。糖皮质激素的膜稳定作用能减少溶酶体
酶、心肌抑制因子、缓激肽等的释放,改善心功能
4. 茶碱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阻止过敏介质释放,平喘、强心、利尿 等作用
治疗药物选用
1. 患者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 对于一般的患者(收缩压为40~70mmHg)首剂宜用0.3~0.5mg
肌内或皮下注射,如无效,可在5~15分钟内重复给药
Contents
1
2 3
第一节 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川崎病 第三节 过敏性紫癜
4
第四节 过敏性皮炎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42dca92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0.png)
药物所致变态反应药物治疗是许多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耐受药物治疗。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变态反应,例如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药物依赖、药物滥用等。
这些反应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造成再次入院或导致死亡。
本文将探讨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的分类、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内容。
分类药物所致变态反应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过敏反应:与药物的免疫系统相关,包括轻微的皮肤瘙痒、发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等。
2.副作用:药物治疗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效应,例如头晕,恶心,便秘等。
3.药物依赖:吸食过量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依赖,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药物成瘾。
4.药物滥用:某些药物使用不当或在未经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滥用。
在这些不同的反应类型中,过敏反应通常是最常见的一种。
症状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的症状取决于反应类型以及发病情况的严重程度。
过敏反应的症状可能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皮肤发疹、头痛、恶心和腹泻等。
副作用的症状可能包括头晕、嗜睡、恶心、呕吐、腹泻、口干和乏力等。
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方面则可能会出现心情不稳、脾气暴躁、大脑中抽象、情绪、感觉的处理等受影响的迹象。
预防为了避免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的发生,患者应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自行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2.在服用药物之前,告诉医生所有的过敏史以及药物敏感史。
3.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药物治疗,不要过量使用药物。
4.避免长时间使用激素类药物或一些可能导致依赖的药物。
5.遵循指示使用药物,不要随意甚至瞎用药。
如有过敏体质或者疑惑对所要使用的药物的成分过敏,可以在开药前要求医生做好测试,确保安全。
治疗当药物所致变态反应发生时,治疗方法也会根据反应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过敏反应,相应的治疗措施可能包括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盐水、口服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等。
对于副作用反应,建议停用药物并进行相应支持性治疗,例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且每次检查药物是否过多或者是否滥用。
小儿药物变态反应科普讲座PPT
![小儿药物变态反应科普讲座PPT](https://img.taocdn.com/s3/m/7efc991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6.png)
为什么小儿会发生药物变态反应?
药物使用频率
随着儿童接受的医疗服务增多,接触药物的机会 也随之增加。
尤其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更高的过敏 风险。
如何识别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
如何识别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观察症状
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在用药后的反应,特别是皮 肤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如出现皮疹、瘙痒、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 医。
这种反应可能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或其他全身 症状。
什么是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流行病学
药物变态反应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尤其是对抗生 素和非甾体抗炎药。
研究表明,约有5-10%的儿童在使用药物时会出 现过敏反应。
什么是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常见的表现有皮肤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和胃肠道 反应。
严重情况下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是危及生命 的紧急情况。
记录过敏信息
在孩子的医疗记录中标注药物过敏信息,防止未 来再次接触。
可以考虑佩戴过敏警示手环,以便紧急情况下提 供信息。
谢谢观看
如何识别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了解用药史
记录孩子的用药历史,包括任何已知的过敏药物 。
这有助于医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何识别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及时就医
如发现疑似药物过敏反,应尽快就医,寻求专 业帮助。
医疗人员可能会进行皮肤测试或其他检查以确认 过敏源。
如何预防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
如何预防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小儿药物变态反应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2. 为什么小儿会发生药物变态反应? 3. 如何识别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4. 如何预防小儿药物变态反应? 5. 如果发生小儿药物变态反应该怎么办?
药物过敏反应和处理流程图
![药物过敏反应和处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be6ed9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2.png)
其他过敏反应表现:可有荨麻疹,恶心、呕吐、 腹痛与腹泻等
其中以呼吸道阻塞症状和皮肤过敏症状最早出现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1立即停药,患者就地平卧,进行急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小儿酌减,症
状如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 至脱离危险期. 〔3改善缺氧症状,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 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克刹米或山梗 菜碱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进行 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根据医嘱用药:地塞米松5--10mg静脉推注或氢化 可的松200mg加5--10%葡萄糖50ml静脉滴注.其他根 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和抗组胺类药 物. 〔5心跳骤停处理.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施行人工 呼吸
药物不良反应案例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病例 患者,女,25岁,因肺部感染接受静脉滴 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5滴 /分,10分钟后患者自诉胃部不适,四肢麻木感, 恶心无呕吐,面色苍白,冷汗.立即停止输液,给 予吸氧,平卧位,测量血压60/30mmHg,脉搏48 次/分,呼吸24 次/分.给予盐酸异丙嗪25 mg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ADR> 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
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WHO国际药 物监测合作中心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 医嘱处理.
二、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 好记录.
三、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 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 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0b7442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1.png)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药物变态反应是人体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
它不仅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且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药物是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物质,但有时候人体因为某种原因,对药物产生特殊反应,这就是药物变态反应。
下面我们来看看药物变态反应的情况以及治疗方法。
一、药物变态反应的分类药物变态反应通常分为四种类型:1.药物过敏性皮炎:这种反应会导致皮肤上出现湿疹、皮疹或者水泡,也可能会伴随着搔抓以及皮肤红肿以及瘙痒。
2.药物过敏性伴随发热的皮疹:此类反应以皮疹和发热为主要症状,通常在服用药物几周后或者更长时间后开始出现。
3.药物过敏性血管炎:此类反应会导致发热、皮疹、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贫血等,通常在服用药物几天或者几周后会出现。
4.药物过敏性伴随淋巴结肿大:此类反应中,伴随着药物的作用,淋巴结会出现肿大。
二、药物变态反应的治疗1.暂停用药:当患者发现自己有药物变态反应的症状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且要联系医生。
在治疗期间,患者必须订立稳定的治疗方案才能进行治疗。
2.依据症状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的药物变态反应症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皮疹和瘙痒等症状,可以使用抗过敏药来治疗,也可以涂抹外用药物来缓解。
对于发热等症状,则可以使用退烧药来缓解症状。
3.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头晕的患者,使用扁桃体素就能够缓解症状。
对于嗓子痛的患者,使用止痛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4.进行周密监测: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周密的监测,以确保治疗能够成功,症状能够得到缓解。
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监测。
三、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为了有效预防药物变态反应发生,在患者的药物治疗期间,应该遵守以下规定:1.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服用药物,不要随便更改药物的剂量。
2.避免过度使用药物,在确定的剂量之内使用即可。
3.在治疗期间,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注意预防疾病。
4.避免使用过多的药物,以免过度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医疗药品管理)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医疗药品管理)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df93e309b89680202d82532.png)
(医疗药品管理)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目录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2第壹节 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2壹、变态反应的定义2二、药物变态反应的定义4三、药物变态反应的免疫学类型6第二节 药物变态反应的多系统临床表现7壹、全身过敏反应8二、药物热9三、药物疹11第三节 引发药物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13第四节 各型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及其常见疾病15壹、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15二、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16三、Ⅲ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17四、Ⅳ型变态反应——延缓或迟发型变态反应19第五节 药物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和方法21壹、药物变态反应的特异性防治21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非特异性防治22第六节 中药的过敏反应26壹、中药注射剂和变态反应26二、常用中药的皮肤变态反应28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学习要点:掌握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及有关术语。
掌握药物变态反应的多系统临床表现。
掌握引发药物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及其治疗药物。
熟悉药物变态反应的免疫学分型及发生机制。
熟悉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措施。
第壹节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壹、变态反应的定义变态反应(Allergy)壹词,源出于奥地利医生ClemensvonPirquet 于1906年所著的Allergie壹文。
原意为“变化了的反应”,故译为“变态反应”。
他当时观察到,于临床上应用破伤风抗毒血清治疗破伤风时,虽然很多病人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同时又有壹些病人于再次应用血清时出现了强烈的反应,甚至有不少的病人因之丧失生命。
当时对于这种现象的本质认识不清,只以为是这些病人出现了变异的反应,故提出了“变态反应”壹词。
目前,对于变态反应壹词的定义,亦尚未能臻于完善,大体说来:变态反应是壹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它表现为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各种途径,接受某种过敏原后,可出现某壹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的强烈反应,引起各式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其特点是这种对特殊过敏原的特殊反应只出当下少数人身上,引起过敏的物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无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目录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2)第一节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 (2)一、变态反应的定义 (2)二、药物变态反应的定义 (4)三、药物变态反应的免疫学类型 (6)第二节药物变态反应的多系统临床表现 (7)一、全身过敏反应 (8)二、药物热 (9)三、药物疹 (11)第三节引发药物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 (13)第四节各型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及其常见疾病 (15)一、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 (15)二、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 (16)三、Ⅲ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17)四、Ⅳ型变态反应——延缓或迟发型变态反应 (19)第五节药物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21)一、药物变态反应的特异性防治 (21)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非特异性防治 (22)第六节中药的过敏反应 (26)一、中药注射剂与变态反应 (26)二、常用中药的皮肤变态反应 (28)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学习要点:掌握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及有关术语。
掌握药物变态反应的多系统临床表现。
掌握引发药物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及其治疗药物。
熟悉药物变态反应的免疫学分型及发生机制。
熟悉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措施。
第一节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一、变态反应的定义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源出于奥地利医生Clemensvon Pirquet 于1906年所著的Allergie一文。
原意为“变化了的反应”,故译为“变态反应”。
他当时观察到,在临床上应用破伤风抗毒血清治疗破伤风时,虽然很多病人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同时又有一些病人在再次应用血清时出现了强烈的反应,甚至有不少的病人因之丧失生命。
当时对于这种现象的本质认识不清,只以为是这些病人出现了变异的反应,故提出了“变态反应”一词。
目前,对于变态反应一词的定义,亦尚未能臻于完善,大体说来:变态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它表现为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各种途径,接受某种过敏原后,可出现某一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的强烈反应,引起各式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其特点是这种对特殊过敏原的特殊反应只出现在少数人身上,引起过敏的物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无害的。
例如:鸡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无害的食物,但是对于少数鸡蛋过敏的病人则在进食极少量的鸡蛋之后,即可以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包括全身皮痒、水肿、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引起过敏休克等,这就是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从广义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属于反应性过高的类型,即在机体接触某种物质后(包括全抗原性物质或半抗原性物质)即可以引起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应,表现出一种过度敏感的特色,亦即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过敏反应HypersensitⅣeness,目前,“变态反应”与“过敏”两词已常作为同义词来看待,前者更多的用于学术方面,后者则多用于临床实践。
另一种是属于反应性过低的类型,称为低反应性HyposensitⅣeness或无反应性Anergy。
即在机体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后只能产生低于正常的免疫反应,甚至不产生任何免疫反应,这种情况一般归属于免疫缺损性疾病。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即变态反应原或过敏原Allergen。
由变态反应原产生的抗体亦称为反应体或过敏性抗体Reagin。
由过敏原与反应体导致的反应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
变态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反应。
它不同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在于正常的免疫反应是以有利于机体抗御外来抗原性物质的侵害为结局,而变态反应则以产生一系列不利于机体的反应为结局。
甚至在一些急剧的变态反应中,可于短时间内导致机体死亡。
因此变态反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或称过敏性疾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的调查数据表明,在30个国家共12亿人中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亿人(22%)罹患有过敏性疾病。
如此高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令人诧异,也发人深省。
也正是因为如此,2005年6月28日,WAO联合各国变态反应机构共同发起了对抗过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议,将今年的7月8日定为第一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本次世界过敏性疾病日的主题为“重视和预防过敏性疾病”,旨在通过增强全民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共同来预防过敏反应。
从现代免疫学的观点看,变态反应是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应答。
很多人从血清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上发现了一大批由过敏引起的疾病,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临床学科——变态反应学。
变态反应学与免疫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免疫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给变态反应学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IgE的发现不仅阐明了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而且也为其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变态反应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变态反应学的特点是要对过敏性疾病进行特异性的诊断和治疗,即查找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原,并针对过敏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因此,过敏原是变态反应专业的核心。
二、药物变态反应的定义药物变态反应(drug allergy)也称之为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即过敏原是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作为外来抗原物质的药物(或其与机体体内的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使淋巴细胞或体液免疫系统致敏,当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下,再次接触同样的变态反应原时,抗原与机体的特异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该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病人身上;和已知药物作用的性质无关;和药物的剂量无线性关系;反应性质各不相同,不易预知;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停止给药反应消失;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易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某些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某人可对一种或少数几种药物过敏,另一人则刚可对另一种或另外少数几种药物过敏,对这种药物过敏的人对其他药物不一定过敏,但过敏体质者则可对较多种的药物过敏。
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包括速发和迟发等4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为了预防药物过敏反应,对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
如:有关部门规定,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等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但是有些人皮试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有时皮试阴性的病人在正式给药时也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有的人在别人注射青霉素时闻了一点气味,就发生了休克。
特别要注意的是,许多没有规定作皮试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史的人,服用任何药品时都要非常谨慎。
因此,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就医时,一定要把情况告诉医生,避免再服用同样或类似的药时产生过敏。
三、药物变态反应的免疫学类型早期,由于对变态反应概念的局限性,变态反应病并没有明确的分类,以后从过敏原接触后出现反应的快慢而分为速发型过敏和迟发型过敏两类,速发型过敏一般是指与过敏原接触后于数秒钟至数小时内发病者。
例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喉水肿等。
迟发型过敏亦称延缓型过敏,一般是指与过敏原接触后于24小时以后出现反应者,如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皮肤反应,移植排异等。
如按诱发过敏的过敏原种类则可分为:食物过敏;吸入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过敏;霉菌过敏;昆虫过敏;细菌过敏;血清过敏;物理因素过敏等。
如按过敏原进入途径分类又可分为:食入性过敏;吸入性过敏;注入性过敏;接触性过敏等。
如从过敏原来自体外或体内而分则可分为:外源性过敏与内源性过敏两类。
亦有按过敏原与过敏者所属种系的不同而分为:异种抗原过敏、同种异体抗原过敏和自身抗原过敏等。
按过敏反应所累及的组织及器官系统分类可分为:呼吸系统过敏、消化系统过敏、皮肤组织过敏、神经系统过敏、泌尿生殖系统过敏、循环系统过敏、特殊感觉器官的过敏(包括眼部过敏、耳部过敏等)、内分泌系统过敏、运动系统过敏与血液系统过敏等。
随着近代免疫学的发展,1963年Gell及Coombs从不同免疫机制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态反应分类,即将变态反应分为四型。
即:第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第Ⅱ型,细胞毒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第Ⅲ型,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第Ⅳ型,延缓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
此一分类方法已逐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承认。
1974年Ⅳan Roitt等又相继提出了第Ⅴ型,甲状腺毒血症型变态反应及第Ⅵ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型变态反应,亦称杀伤细胞型变态反应或K细胞型变态反应,但以上两型新的变态反应分型目前尚未取得国际的公认。
药物变态反应的分型与一般变态反应的分型类同,也主要分为:1、Ⅰ型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胃肠道及皮肤过敏反应,多见于青霉素及链霉素类。
2、Ⅱ型变态反应: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少见,且往往不合并其它过敏反应。
3、Ⅲ型变态反应:如血清病反应、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等,多见于青霉素,其它类型抗菌药物偶可引起神经性水肿,药物热等。
4、Ⅳ型变态反应:以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斑丘疹、麻样疹、渗出性红斑多见,多种药物均可发生。
第二节药物变态反应的多系统临床表现药物变态反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危害可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也可能只局限在某一器官、组织,其反应性质可以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在不少情况下,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综合。
药物变态反应按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过敏反应、药物热、药物疹、血清病、血细胞改变、血管炎、肝损害、肺损害、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自身免疫病、其他系统和器官损害等,主要有全身性反应和皮肤反应两大方面,下面介绍其主要的几个方面。
一、全身过敏反应全身过敏反应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最常发生于注射药物时,该休克反应常在注射药物后数小时内发生,最常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常诉胸闷、全身皮痒,尤其是手掌发痒,继而血压下降,摔倒,并有便意,有的有腹痛。
检查可见全身皮肤潮红,荨麻疹样皮疹,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肺内闻及哮鸣音,患者常烦躁不安,可有大小便失禁,如有呼吸道阻塞或其他呼吸障碍,则有全身皮肤发绀,并转入昏迷。
在以上症状和体征陆续出现时,皮疹往往逐渐消退;如发生喉头血管性水肿,则有严重的阻塞性呼吸困难。
药物变态反应的全身临床反应常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血液病样反应:主要有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2、血清病样反应: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10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发热、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肝脾肿大、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短暂性蛋白尿、并常伴有荨麻疹、严重者可因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或脑水肿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