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生平及作品介绍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生平及作品介绍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元代杂剧作家。
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散曲作家张可久作〔双调·庆东原〕,称马致远为先辈。
张可久生于1270年左右。
马致远的生年当在1250年左右。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马致远作有〔中吕·粉蝶儿〕“至治华夷”套曲,但1324年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序》时则已去世。
他的卒年当在1321~1324之间。
马致远早年也曾追求功名,但未找到出路,约在大德年间,出任江浙行省务官。
在杭州时与散曲作家卢挚(疏斋)唱和。
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创作,负有盛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两剧至迟在至元末年即已传唱。
元成宗元贞年间,他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以及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撰《开坛阐教黄粱梦》。
所作杂剧15种,今存7种,除上述3剧外,还有《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搏高卧》4种及《刘阮误入桃源洞》第4折残曲。
马致远又是著名的散曲作家,现存辑本《东篱乐府》1卷,计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
据明吕天成《曲品》及清张大复《寒山堂新订九宫十三摄南曲谱》等书记载,他还著有南戏《牧羊记》,与人合撰《风流李勉三负心记》、《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以上两剧失传),是否可靠尚待考订。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马致远的《荐福碑》写书生张镐穷途落魄,寄居荐福寺中。
庙寺碑为颜真卿手书,本可拓印后卖钱,作为进京的川资,不想又被暴雷击碎。
这就叫“半夜雷轰荐福碑”。
剧本取材于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借题发挥了元代儒生抑郁不平之气,也宣扬了穷通得失皆由天命的思想。
《青衫泪》借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描写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穿插了由于商人干预而造成的纠葛。
这样的戏剧冲突在元杂剧中较为多见。
这两部剧本分别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对现实社会有所抨击,同时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元朝曲状元马致远简介十
元朝"曲状元"马致远简介十元朝"曲状元"马致远简介十元朝“曲状元”马致远简介十马致远(约1250—约1325),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元初杂剧家、散曲家。
他年青时曾是一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写诗曾献上龙楼”。
后来谋得一个小官,飘泊宦海几20年,约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担任江浙省务提举。
然而官场如战场,是非倾轧,纷纭不已。
他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深感“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十分愤慨,乃至陷于绝望境地,因而寄情道教之说,越来越觉得人生如梦,今日春来,明朝花谢,不值得在名利场中,象“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
他在50岁左右,终于感觉到“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
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从此退居林泉,看破人间宠辱红尘,追求恬淡的林下生活,旷达闲适,放情诗酒,自诩为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马致远虽则厌恶宦海的险恶,感到前途的渺茫,但他却转而追求内在人格的完美、精神的自由和感情的放纵,反而更加热爱生活,尽力自娱、娱人,以渡过自己短暂的余生。
在风光如画、人文荟萃的杭州,他进出梨园,倾心艺事,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等为友,积极创作杂剧、散曲。
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还参加杭州的“元贞书会”,成为著名的作家。
马致远既是狎客票友,又是才子艺术家,他晚年摆脱了腐儒方巾气,投身于生活,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艺术,共创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杂剧16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写汉元帝派毛延寿选民间美女入宫,光彩照人、艳丽婀娜的王嫱(昭君)被选中,但王家因无钱贿嘱毛延寿,他遂将美人图上点些破绽,元帝因此没有留意到昭君。
后来幽闷的昭君在月下弹琵琶,为元帝所闻,得以相见,大受宠幸,并要惩延寿欺君之罪。
元曲作家马致远简介及代表作
三一文库()〔元曲作家马致远简介及代表作〕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元曲作家马致远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马致远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寿阳曲·江天暮雪》《寿阳曲·远浦帆归》《【仙吕】赏花时_长江风送客》《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双调】拨不断_九重天,二》《【南吕】金字经_絮飞飘白雪》《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南吕】一枝花_惜春夺残造》《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越调】小桃红_四公子宅赋》《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双调】夜行船_帘外西风飘》《【般涉调】哨遍》《【大石调】青杏子_悟迷世事饱》《【双调】清江引》《杂剧·西华山陈抟高卧》《【双调】寿阳曲_春将暮,花》。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马致远在元代的时候,其名气之大超乎想象,有着“曲状元”的美誉,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被誉为了元曲四大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生平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马致远
寿阳曲·远浦帆归 【双调】寿阳曲
• 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 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 人散。
赏析
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 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 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全曲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了江南 渔村的闲适生活。 此曲的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作者擅长以极富特征的景物渲染气氛。夕 阳、酒旗、欲归未归的航船、清流萦绕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静无声的断桥, 犹如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幅清疏而旷远的意境。(语言) 二、作者还善于在“无字处”给人以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想象。从天边静穆 的夕阳,到眼前慵懒的酒旗,再到远处待归而不急于靠岸的航船,视点跳跃 灵动,每个“点”的背后都是有待读者通过想象还原的画面。从全曲的两幅 画面来看,前者写航船未归,后者写“卖鱼人散”,二者之间有靠岸、卸鱼、 卖鱼等多个环节,但作者同样把这些环节交给读者通过想象去完成,他只给 人一幅远离喧闹和嘈杂的、清淡闲远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景。(手法) 三、作者在音韵方面也颇具匠心。在古代诗词曲赋之中,音韵效果始终是 作者表情达意、创设意境的手段之一。马致远也精通于此道,比如他以声母 为“X”的词语表达“轻柔”效应,在曲中,“夕阳”之“夕”,“酒旆闲” 之“闲”,“水香”之“香”,都用来表现或轻柔或闲远或柔美的情致。 (音韵)
杂剧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 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 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马致远写 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 以及《黄粱梦》,崇尚全真教。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 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 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 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 度。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 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 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 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 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 征。
马致远
马致远马致远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杂剧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简介及作品
马致远简介及作品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马致远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荣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马致远故居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现存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元代初期著名大戏剧家
精心整理
马致远:元代初期着名大戏剧家
马致远:元代初期着名大戏剧家
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代初期杂剧作家,人称曲状元、马神仙,河北东光人。
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大约是生于宋理宗宝佑四年,卒年
生平
中仙、风月主的浪漫生活,不再担任官职。
晚年更以林间友、尘外客的闲适生活为主,卒年约在元英宗至治元年以后,年寿在七十岁左右。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
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
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
元代周德清以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更为推崇他为宜列群英之上。
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
散曲
马致远散曲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喧扰的红尘漩涡。
马致远散曲风格以豪放为主,也有闲适恬静,清丽细密的作品,和幽默而辛辣的讽刺,能就各种题材表现不同的风格。
然写情也很特长,既深刻又含蓄;既庄重又蕴藉。
郑振铎云他还长于写恋情,却又是那样刻骨镂肤的深刻。
杂剧
马致远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盛誉,剧中曲子在艺术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作曲作白,喜欢引书用典,部份作品精神脱离现实,宣扬宗教迷信思想,流露出读书人的失意与愤慨。
之祖。
子》、
福碑》
评价
您的好友,一起分享!收藏!。
马致远简介
●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 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献诗上龙楼
● 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正如《青杏子·悟迷》中所写的那样,马致远应该是出生在一个 富 有 且 有 文 化 素 养 的 家 庭 的 ( “ 气 概 自 来 诗 酒 客 , 风 流 平 昔 富 豪 家 ” ) , 并 像 《 拨 不 断 ·九 重 天 》 中所写的那样(“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在大都度过二十年左右的青少年时期。
● 之后,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马致远开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青杏子 ·悟迷》)。 至元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正如套曲《女冠子 ·枉了闲愁》中所写的那样 ( “ 且 念 鲰 生 自 年 幼 , 写 诗 曾 献 上 龙 楼 ” ) , 急 切 地 追 求 功 名 的 马 致 远 似 乎 曾 向 孛 儿 只 斤 ·真 金 献 诗 , 且 似 因 为 孛 儿 只 斤 ·真 金 的 关 系 而 曾 为 官 。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
●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 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 献 诗 并 因 此 而 曾 为 官 , 之 后 大 概 由 于 孛 儿 只 斤 ·真 金 去 世 而 离 京 任 江 浙 行 省 务 官 , 后 在 元 贞 年 间 (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 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马致远的戏曲艺术
马致远的戏曲艺术马致远(1913-1994),江苏连云港人,是中国现代戏曲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以细腻的表演技巧、深厚的演艺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马致远的表演特点、艺术风格和背后的艺术追求等方面,全面介绍马致远的戏曲艺术。
一、表演特点作为一位杰出的戏曲演员,马致远在表演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注重舞台形象的刻画。
无论是虚情假意的小丑形象,还是慷慨激昂的豪杰形象,马致远都能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优美的身体语言和灵活的身姿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
其次,马致远善于运用音乐元素来丰富表演效果。
他对音律的把握准确,能够根据戏曲剧情的需要灵活运用声音的高低、快慢、悠扬或悲怆等特点,使得观众能够通过声音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起伏。
另外,马致远还擅长运用身段和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来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
无论是欢快的歌舞场面,还是深情的唱白剧情,他都能通过细腻的肢体动作和微妙的面部表情,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的内心世界。
二、艺术风格马致远的艺术风格独具一格,他在传统戏曲表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艺风格。
首先,他注重表演中的细节处理。
无论是服饰、化妆还是舞台布景,马致远都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完美无瑕。
其次,他在舞台形象塑造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特点,通过服饰、化妆和表演方式的选择,将角色的个性和特色完美展现出来。
无论是英武凛然的武将,还是娇柔婉约的女子,马致远都能够通过形象的刻画,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共鸣。
另外,马致远的演绎风格独具一格,并深受观众喜爱。
他以他那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出色的演技,让观众沉浸在角色的世界中。
在表演中,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震撼力。
三、艺术追求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马致远有着卓越的艺术追求。
他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力图将戏曲艺术带入现代化的道路上。
首先,他对角色的深入探索是他艺术追求的重要方面之一。
马致远
23
咏珠帘
关汉卿是玉京书会的杰出作家。他写的杂剧大多数由 旦角主演。朱帘秀是著名的戏曲女演员,《青楼集》 说她“杂剧为当今独步”。他们同时在大都活动。这 套散曲记录了一代戏曲作家与女演员的亲切关系,是 我国文艺史上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由于当时朱帘秀 已经委身(可能还是被霸占)于一个道士,关汉卿不 可能明白表示对她的怀念与爱惜,只好通过对珠帘的 吟咏来表白。表面上句句咏珠帘,骨子里句句写帘秀, 艺术上也特见巧思。(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第45 页,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1
杂剧
马致远一生作杂剧十五种,今存《破幽梦孤雁 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等七种。《汉 宫秋》是一本著名的历史悲剧,写汉元帝被迫 把心爱的妃子王昭君送去“和番”,王昭君不 屈,在途中跳黑江而死的故事。《青衫泪》根 据白居易的《琵琶行》敷演而成,写白居易和 琵琶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
2
散曲
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他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 很高的成就。与关汉卿散曲浓厚的市俗情绪相比,马 致远的散曲则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他的套数擅 长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 胸怀熔于一炉,语言放逸宏丽而不失本色,对仗则工 整妥帖,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令 写得俊逸疏宕,别具情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 史》第3卷第361-36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
夕阳西下
前三句共写了九种景物。这九种景物的并置罗列,虽十 分鲜明具体,但终嫌散漫无神,缺乏统一的气氛和情调。 因为这些景物都是各自独立的“景点”,而缺乏一个必要 的背景。于是,作者以“夕阳西下”一句紧承其后,这就 使得前面三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了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把 画面上的各个“景点”联结成一种完整和谐的意境,并为 那些分散的景物涂上了一层夕阳的余辉,从而构成了一幅 令人生迟暮伤感之意的秋日黄昏行旅图。“夕阳西下”一 句,还为末句的直接抒情定下了基调,在前面写景和末句 抒情之间,发挥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元曲家马致远
20XX年元曲家马致远马致远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下面给大家元曲家马致远。
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1/ 3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杂剧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新整理 马致远简介资料-马致远简介开场 演讲 讲话 致辞 发言稿
马致远简介资料|马致远简介马致远[1](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2个人作品编辑杂剧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
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
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 昭君。
•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 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 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
马 致 远
汉 宫 秋
•人物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生活年代较关汉 卿、白朴略晚。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 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 “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 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 “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内容简介
•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 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 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 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 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 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
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
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
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
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马致远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 一类是抒发爱国情感
• 一类是描写儒士的不幸命运
• 一类是写神仙道化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故事介绍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故事介绍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代表作有秋思,被称之为秋思之祖,那关于马致远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马致远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马致远的故事马致远在年少时候非常的好学,上进。
被马氏后人以及所有的后人津津乐道,并在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
在自己的家乡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
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
当时那个寺庙的香火非常的兴盛,里边的僧人也非常多。
长老的学问特别高。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
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无奈我的家里非常的贫穷。
希望长老能赐教我一下想要增长学问。
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变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
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但是一定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
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
号称东篱。
马致远前期的仕途并不好。
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闲暇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非常的有名,还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
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让河北河南山东的百姓惨遭杀害。
逃亡惨痛不堪。
河北的地方到处都是白骨森森。
满目疮痍的大地。
据说燕王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
对马致远很崇敬。
得到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
逢马不杀,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马致远生平故事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大概是公元1250年——1324年。
字是千里,号称“东篱先生”。
是汉族人,祖籍是河北省的沧州市东光县。
因为他的一手《天净沙·秋思》出名而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还有一说是马致远是河北省的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还有一说是南落坡村,和东落坡村相对应。
马致远严格的说可以说是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有一百二十多首。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
人物简介: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天净沙·秋思》《锦上花·展放愁眉》等
文学思想:
1、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
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
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2、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
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
3、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写
得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
轻佻之语。
4、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绘出人物的心情处境,塑
造了一个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
马致远的简介
马致远的简介马致远是近代著名(元代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马致远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致远的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的生平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大概是公元1250年——1324年。
字是千里,号称“东篱先生”。
是汉族人,祖籍是河北省的沧州市东光县。
因为他的一手《天净沙·秋思》出名而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还有一说是马致远是河北省的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还有一说是南落坡村,和东落坡村相对应。
马致远严格的说可以说是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有一百二十多首。
有着《东篱乐府》辑本,他的青年时期仕途和前程非常的坎坷,一直到中年才考中进士,在浙江省曾经担任过官吏。
后来在现在的北京,古时候的大都。
任工部主事一职,马致远的晚年非常不满意当时的天下以及政策,自己选择隐居在了一处田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死后葬于祖坟。
马致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曲作家,他的作品非常有特点和特色。
豪放中不失飘逸,沉郁之中不失通俗,他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雅俗兼赏。
马致远的非常著名的作品:《太和正音谱》,被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
可以和灵光景福媲美,有着万马长鸣的意蕴,又好像神凤凌飞于九霄之上,岂可与凡鸟共语。
马致远代表作
马致远代表作马致远(约-约至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为出席了杂剧创作,就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存有相处,也就是当时最知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专门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非常大,存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载于着录的存有16种,今存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Seiches《黄粱梦》,就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知名。
散曲存有《东篱乐府》。
《天净沙・秋思》《寿阳曲・江天暮雪》《寿阳曲・远浦帆归》《【仙吕】赏花时・长江风送客》《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双调】拨不断・九重天,二》《【南吕】金字经・吉洛姆飞飘白雪》《杂剧・吕洞宾三醉酒岳阳楼》《【南吕】一枝花・惜春夺下残造》《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姜妍】大桃红・四公子宅赋》《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双调】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般涉调】哨遍》《【大石调】青杏子・悟迷世事饱》《【双调】清江引》《杂剧・西华山陈抟高卧》《【双调】寿阳曲・春将暮,花》《【仙吕】青哥儿》《【双调】湘妃恨・和卢疏斋《》《【双调】崭新水令・题西湖四时》《【大石阳入】青杏子・天赋两风流》《【双调】庆东原・感叹世母母力》《般涉调・哨遍・半世逢场作戏》《【双调】乔牌儿・世途人易老》《【中吕】粉蝶儿》《【双调】夜行船・酒病花愁何》《【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近来时》《【双调】蟾宫曲・叹世东篱半》《【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花》《【南吕】一枝花・咏庄宗行乐》《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双调】行香子》《杂剧・溃幽梦孤雁汉宫秋》《【双调】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南吕】四块玉・天台路成仙》《【双调】夜行船・百岁光阴百》《【中吕】喜春来・六艺礼夙兴》《【南吕】四块玉・叹世两鬓皤》《【商调】集贤宾》《【南吕】四块玉・恬退绿鬓衰》马致远人物评价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在元代的时候,其名气之大超乎想象,有着“曲状元”的美誉,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被誉为了元曲四大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
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生平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
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早有定论,即北京(大都)人。
然而,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至今比较模糊。
一般文史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元1250;1323年。
其名不详,原因很可能是元代社会的汉族文人被压抑在底层,很多文人作出“青史内不标名”的选择。
因而我们只知道他的字是致远,号东篱。
通过他所留下的作品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年代,晚于关汉卿、白朴,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
马致远除了剧作出名外,还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
散曲是一种歌谣体形式,便于叙事和言志抒情。
现存的《东篱乐府》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元人小令中之名篇,久传不衰。
短短28字,却不失为千古绝唱。
令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马致远塑造的这幅晚秋意境图,到底取材于哪里呢?让我们来到门头沟区的王平镇来看一看吧。
尽管马致远时代已经逝去700年,然而这里村民依然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
交通的进步,将古道废弃,没有了山间阵阵铃响的马帮。
但在临街的古民居墙上,依稀可辨一些古道商铺的匾额,那野生藤萝缠绕攀援,百年老树盘根错节,如耳小桥跨涧越溪……眼前景色让很多游人情不自禁地惊呼,这不是马致远笔下的景致吗!
数百年来,这里的乡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当地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岭北,哗哗的清泉水,小葱拌莴苣,你看得不得。
”当地因位于九龙山北侧,故而称为岭北。
马致远自号东篱,能够悠然见南山,只能是在岭北的居所。
这就是王平镇韭园行政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
分别是东落坡村、西落坡村、桥耳涧和韭园村。
有史料和文物为证,这个村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
村边的古道,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西落坡村,第一大户就是马姓人家。
桥耳涧村的建筑群落是沿着古道而形成的。
一条沿着山涧而修建的用石块而砌垒的古道,东连接向京城,西则通往大山深处。
故道旁有经历百多年沧桑的老槐树,弓腰驼背,倚靠在故道旁,在跨过山涧的地方有一座座类似当今涵洞似的石板桥,细长而深邃的山涧,似乎是在接近天庭的涧的顶端,搭起的这座小小的石桥,犹如天桥;如果从西面走进小村,从涧底望去,那么,这座小桥就恰恰是山涧上安上的一个耳朵;小村就因为这个跨山涧的桥而得名。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