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气相色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1.气—固色谱
气—固色谱中被分离物随着载气的流动,被测组分在吸附剂 表面进行吸附,脱附,再吸附,再脱附……这样反复的过程 使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被测组分
吸附剂
2.气—液色谱
气—液色谱中被分离物随着载气的流动,被测组分在固定液 中进行溶解,挥发,再溶解,再挥发……的过程,使不同物 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如何真实反应柱分离效能的好坏?必须除去死时间(或死体积) 的影响。
b.有效塔板数n、有效塔板高度H
为使塔板数和塔板高度真实反应色谱柱分离的好坏,将tm除外 的有效塔板数n有效和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作为柱效能指标。
tR’ tR’ 2 n有效=5.54( ) =16()2 Y1/2 Y L H有效= n 有效
(3)对于某确定的色谱分配体系,组分的分离最终决定于 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量,而不是决定于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 浓度,因此分配比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k越大,组分保留时间越长,k=0,组分的保留时间为死时间。
如何理解对于某确定的色谱分配体系,组分的分离最终决定 于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量,而不是决定于组分在每相中的相 对浓度?
当待分离组分随着载气进入色谱柱,组分就开始在两相间进行 分配,平衡后,再随着载气进入下一个塔板进行分配,平衡后 再进入下一个塔板。以此类推,从而不断达到分配平衡。
1.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1)在色谱柱中的每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迅速达到分 配平衡,这一小段色谱柱称为理论塔板,其长度称为理论 塔板高度,简称板高,记为H; (2)载气不是连续通过色谱柱,而是脉冲式,每次进气 量为一个板体积; (3)试样开始时都加在0号塔板上,且试样沿柱纵向扩 散忽略不计; (4)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 (5)塔板与塔板之间不连续。
比如: 1组分在固定相中的相对浓度为1mol/L,2组分在固定相中的 相对浓度为2mol/L,是否可以说1组分会早于2组分出柱?不 行,因为1组分尽管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小,但可能它本身的 量就非常少,所以非但不一定先出柱,反而可能后出柱。
5.基本保留方程(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tR=tm(1+k)
L u tR = tM (1+k)
tR = tR
L
us
u
tM =
= 1 = 1+k
tM
=
us
Rs
t R’
k =
tR-tM
tM
=
tM
k可由实验测得。
二、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色谱分离过程包括热力学过程和动力学过程。 热力学过程:是指组分在体系中与分配系数相关的过程, 表现在保留值的大小。 组分、流动相与固定相三者的热力学性质不同,使得不同 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每个组分 在色谱柱内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分配系数K表示组分在两项之中的浓度之比,分配比k 表示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总量之比,二者都与组分、两相性 质有关,与热力学性质(柱温、柱压)有关,随柱温、柱压 变化而变化; (2)分配系数K只决定于组分和两相性质,与两相体积无关, 分配比k不仅决定于组分和两项性质,而且与相比(体积比) 有关,随固定相的增加而增加,但与柱长、流动相流速无关;
2.讨论单一组分在色谱柱中的的分配过程(P11-13, 自学)
由讨论可知,当载气板体积数n=5时,色谱柱出口处已经开 始有待测组分流出;n=8时,柱出口处待测组分浓度最大, 然后随着n的增加,待测组分浓度开始减小。
以载气的板体积数为横坐标,组分在柱出口处所出现的质量分 数为纵坐标,作图,可得色谱流出曲线图。
2.分子扩散项B/u(纵向扩散)
是溶质分子在移动方向上向前和向后的扩散,即x轴方向 的扩散。它是由浓度梯度所引起。 样品从柱入口加入,样品带像一个塞子随流动相向前推 进,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塞子必然会自发地向前和向后扩散, 引起谱带展宽。
理想情况下
实际情况下
分子纵向扩散示意图
分子扩散项B/u的表达式
涡流扩散示意图
涡流扩散项A=2λ dp
其中: dp——填充物颗粒直径(单位为cm) λ ——填充的不均匀性 使用适当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尽量填充均匀,可减少 涡流扩散,提高柱效。 空心毛细管柱中,A项为零。
H = A + B/u + C· u
分析:固定相颗粒越小(dp ↓),填充的越均匀(λ ↓) ,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 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结论: 分配系数K是色谱分离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两组分分配系数K相差越大,两峰分离的就越好。 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组分不能分离。因此是色 谱分离依据。
3.分配比k
又叫容量比、容量因子。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 两相之间的质量比值,以k表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k=
(二)速率理论-范.第姆特公式
为了克服塔板理论的缺陷, 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等在 Martin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速 率理论。后来,Giddings等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速率理论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 在两相间的传质和扩散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地解 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
所以气相传质过程如果进行的缓慢,表示气相传质阻力大,就 引起色谱峰的扩张。
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为: Cg= 其中 0.01k2 (1+k)2 dp2 × D g
k ——容量因子,分配比。
dp——填充物颗粒直径(单位为cm) Dg ——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 s-1)
Cg=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s =
CM
分配系数K是由组分及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的,取决于 组分及两相的性质,随柱温、柱压变化而变化,与柱中气 相、液相的体积无关。 也就是说,对于色谱分析而言,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当组 分、固定相、流动相确定以后,分配系数K就已经确定了。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浓度相等;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大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小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s =
CM
色谱柱中不同组分能够分离的先决条件是其分配系数K不等。 分配系数K小的组分:在气相(流动相)中的浓度大,在固 定相中的浓度小,在柱中移动速度快,停留时间短,较早流 出色谱柱。 分配系数K大的组分:在气相(流动相)中的浓度小,在固 定相中的浓度大,在柱中移动速度慢,停留时间长,在柱中 停留时间长,较迟流出色谱柱。
0.01k2 (1+k)2
dp2 × D g
分析影响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的因素: 气相传质阻力Cg与填充物粒度dp的平方成正比、与组分在载气 流中的扩散系数Dg成反比。扩散系数:Dg ∝(M载气)-1/2 。
推导过程:
若流动相(载气)在柱内的线速度为u,即一定时间里载气 在柱中流动的距离,由于固定相的作用(保留),所以组分 在柱内的线速度us将小于u,则两速度之比称为滞留因子Rs
Rs=us/u
Rs可用质量分数ω表示:
Rs = ω = mM mM+ms = 1 ms mM = 1 1+k
1+
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色谱柱所需时间分别为: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
ms mM
4.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之间关系
ms Cs CM ms Vs VM mM ms mM vM Vs
K=
=
Vs mM VM
=
*
=
*
令
vM
Vs
vM :柱中流动相体积;
= β kβ
Vs :柱中固定相体积; β :相比,反映各种色谱柱 柱型及其结构的重要特性。
分配比k与组分、两相性质有关,与热力学性质(柱温、 柱压)有关,与相比有关。
分子扩散大。
3.传质阻力项C
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两相间进行反复分配时,遇到阻力。传质阻 力C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 。液相传质阻力 大于气相传质阻力。
C =(Cg + CL)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面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 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有 的分子还来不及进入两相界面,就 被气相带走;有的则在进入两相界 面后又来不及返回气相。这样,使 得试样在两相界面上不能瞬间达到 分配平衡,引起滞后现象,从而使 色谱峰变宽。
速率方程(范.弟姆特方程式)数学简化式:
H = A + B/u + C· u
各参数物理意义: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系数; C:传质阻力系数; u :载气的线速度。 u一定时,只有A,B,C较小时,H才能较小,柱效能才能 较高,反之,柱效较低,色谱峰扩张。
1.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引 起色谱峰扩张。
动力学过程:是指组分在体系的固定相与流动相中扩散、 传质的过程,反应的是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动情况, 表现在色谱流出曲线上就是各色谱峰的半峰宽。
热力学理论
色谱基本理论
塔板理论 速率理论
动力学理论
(一)塔板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看成组分在 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平 衡过程。 塔板理论是半经验理论,将 色谱柱看成精馏塔,一定的 柱长看作一个塔板,以精馏 理论进行解释。
被测组分
担体 固定液
(二)分配过程
1.什么是分配过程?
待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2.分配系数K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 比称为分配系数,以K表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 CM Cs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B/u=2γDg/u
其中:γ为弯曲因子,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 弯曲的因数 ,对于填充柱色谱,γ<1; Dg为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 s-1)
H = A + B/u + C· u
分析:
B/u=2γDg/u
a. 扩散会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 b.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u有关,流速u↓,滞留时间t↑,扩散↑。 c. 扩散系数:Dg ∝(M载气)-1/2 ;M载气↑, Dg↓,B值↓。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如氨气)可使B项降低。 弯曲因子γ :空心毛细管柱γ =1、填充柱中扩散程度降低γ <1、 硅藻土担体γ =0.5~0.7。因此,空心柱的分子扩散比填充柱的
不能把n有效看成物质是否能得到分离的依据,因为同一个柱 子对不同的物质分离而言,其柱效是不一样的。
4.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a.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 n 越大(塔板高度 H 越小), 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 峰越窄。 b. 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 n有效和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 测定物质。 c.柱效不能表示被测组分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 K 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n多大,都无法分离。 d.塔板理论是一种半经验性的理论,它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 ,并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高低的参数,但它只能定性地给出 板高的概念,却不能解释柱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无法解释同 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 出提高柱效的途径,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问题:实际操作中有这样的现象,即计算出来的理论塔板数n 很大,理论塔板高度很小,但实际分离效果不好。为什么?
答:死时间(或死体积)是不参加柱内的分配的。但它确实存 在着,就包含在保留时间内。由此பைடு நூலகம்成误差。
为了真实反映柱分离的效能,必须将死时间项除去。所以理论 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不能真实反应柱分离效能的好坏。
问题:标准色谱流出曲线图是正态分布曲线图,而图2-4非正 态分布。为什么?
因为:在气相色谱中,n值是很大的,约为 103~106 ,流出曲 线可趋近于正态分布曲线。
3.衡量柱分离好坏的指标
a.理论塔板数n、理论塔板高度H 设:色谱柱长为L,虚拟的塔板高度(即塔板间距离)为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n。 则三者之间关系为:n = L / H 由塔板理论可导出n与色谱峰半峰宽或峰底宽度的关系为: tR 2 tR 2 n=5.54( ) =16() Y1/2 Y 可见,色谱峰越窄,塔板数 n越多,理论塔板高度 H就越小, 此时柱效能越高。 所以:n,H可作为描述柱效能的一个指标。
一、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1.气—固色谱
气—固色谱中被分离物随着载气的流动,被测组分在吸附剂 表面进行吸附,脱附,再吸附,再脱附……这样反复的过程 使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被测组分
吸附剂
2.气—液色谱
气—液色谱中被分离物随着载气的流动,被测组分在固定液 中进行溶解,挥发,再溶解,再挥发……的过程,使不同物 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如何真实反应柱分离效能的好坏?必须除去死时间(或死体积) 的影响。
b.有效塔板数n、有效塔板高度H
为使塔板数和塔板高度真实反应色谱柱分离的好坏,将tm除外 的有效塔板数n有效和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作为柱效能指标。
tR’ tR’ 2 n有效=5.54( ) =16()2 Y1/2 Y L H有效= n 有效
(3)对于某确定的色谱分配体系,组分的分离最终决定于 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量,而不是决定于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 浓度,因此分配比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k越大,组分保留时间越长,k=0,组分的保留时间为死时间。
如何理解对于某确定的色谱分配体系,组分的分离最终决定 于组分在每相中的相对量,而不是决定于组分在每相中的相 对浓度?
当待分离组分随着载气进入色谱柱,组分就开始在两相间进行 分配,平衡后,再随着载气进入下一个塔板进行分配,平衡后 再进入下一个塔板。以此类推,从而不断达到分配平衡。
1.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1)在色谱柱中的每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迅速达到分 配平衡,这一小段色谱柱称为理论塔板,其长度称为理论 塔板高度,简称板高,记为H; (2)载气不是连续通过色谱柱,而是脉冲式,每次进气 量为一个板体积; (3)试样开始时都加在0号塔板上,且试样沿柱纵向扩 散忽略不计; (4)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 (5)塔板与塔板之间不连续。
比如: 1组分在固定相中的相对浓度为1mol/L,2组分在固定相中的 相对浓度为2mol/L,是否可以说1组分会早于2组分出柱?不 行,因为1组分尽管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小,但可能它本身的 量就非常少,所以非但不一定先出柱,反而可能后出柱。
5.基本保留方程(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tR=tm(1+k)
L u tR = tM (1+k)
tR = tR
L
us
u
tM =
= 1 = 1+k
tM
=
us
Rs
t R’
k =
tR-tM
tM
=
tM
k可由实验测得。
二、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色谱分离过程包括热力学过程和动力学过程。 热力学过程:是指组分在体系中与分配系数相关的过程, 表现在保留值的大小。 组分、流动相与固定相三者的热力学性质不同,使得不同 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每个组分 在色谱柱内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分配系数K表示组分在两项之中的浓度之比,分配比k 表示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总量之比,二者都与组分、两相性 质有关,与热力学性质(柱温、柱压)有关,随柱温、柱压 变化而变化; (2)分配系数K只决定于组分和两相性质,与两相体积无关, 分配比k不仅决定于组分和两项性质,而且与相比(体积比) 有关,随固定相的增加而增加,但与柱长、流动相流速无关;
2.讨论单一组分在色谱柱中的的分配过程(P11-13, 自学)
由讨论可知,当载气板体积数n=5时,色谱柱出口处已经开 始有待测组分流出;n=8时,柱出口处待测组分浓度最大, 然后随着n的增加,待测组分浓度开始减小。
以载气的板体积数为横坐标,组分在柱出口处所出现的质量分 数为纵坐标,作图,可得色谱流出曲线图。
2.分子扩散项B/u(纵向扩散)
是溶质分子在移动方向上向前和向后的扩散,即x轴方向 的扩散。它是由浓度梯度所引起。 样品从柱入口加入,样品带像一个塞子随流动相向前推 进,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塞子必然会自发地向前和向后扩散, 引起谱带展宽。
理想情况下
实际情况下
分子纵向扩散示意图
分子扩散项B/u的表达式
涡流扩散示意图
涡流扩散项A=2λ dp
其中: dp——填充物颗粒直径(单位为cm) λ ——填充的不均匀性 使用适当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尽量填充均匀,可减少 涡流扩散,提高柱效。 空心毛细管柱中,A项为零。
H = A + B/u + C· u
分析:固定相颗粒越小(dp ↓),填充的越均匀(λ ↓) ,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 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结论: 分配系数K是色谱分离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两组分分配系数K相差越大,两峰分离的就越好。 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组分不能分离。因此是色 谱分离依据。
3.分配比k
又叫容量比、容量因子。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 两相之间的质量比值,以k表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k=
(二)速率理论-范.第姆特公式
为了克服塔板理论的缺陷, 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等在 Martin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速 率理论。后来,Giddings等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速率理论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 在两相间的传质和扩散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地解 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
所以气相传质过程如果进行的缓慢,表示气相传质阻力大,就 引起色谱峰的扩张。
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为: Cg= 其中 0.01k2 (1+k)2 dp2 × D g
k ——容量因子,分配比。
dp——填充物颗粒直径(单位为cm) Dg ——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 s-1)
Cg=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s =
CM
分配系数K是由组分及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的,取决于 组分及两相的性质,随柱温、柱压变化而变化,与柱中气 相、液相的体积无关。 也就是说,对于色谱分析而言,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当组 分、固定相、流动相确定以后,分配系数K就已经确定了。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浓度相等;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大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小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s =
CM
色谱柱中不同组分能够分离的先决条件是其分配系数K不等。 分配系数K小的组分:在气相(流动相)中的浓度大,在固 定相中的浓度小,在柱中移动速度快,停留时间短,较早流 出色谱柱。 分配系数K大的组分:在气相(流动相)中的浓度小,在固 定相中的浓度大,在柱中移动速度慢,停留时间长,在柱中 停留时间长,较迟流出色谱柱。
0.01k2 (1+k)2
dp2 × D g
分析影响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的因素: 气相传质阻力Cg与填充物粒度dp的平方成正比、与组分在载气 流中的扩散系数Dg成反比。扩散系数:Dg ∝(M载气)-1/2 。
推导过程:
若流动相(载气)在柱内的线速度为u,即一定时间里载气 在柱中流动的距离,由于固定相的作用(保留),所以组分 在柱内的线速度us将小于u,则两速度之比称为滞留因子Rs
Rs=us/u
Rs可用质量分数ω表示:
Rs = ω = mM mM+ms = 1 ms mM = 1 1+k
1+
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色谱柱所需时间分别为: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
ms mM
4.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之间关系
ms Cs CM ms Vs VM mM ms mM vM Vs
K=
=
Vs mM VM
=
*
=
*
令
vM
Vs
vM :柱中流动相体积;
= β kβ
Vs :柱中固定相体积; β :相比,反映各种色谱柱 柱型及其结构的重要特性。
分配比k与组分、两相性质有关,与热力学性质(柱温、 柱压)有关,与相比有关。
分子扩散大。
3.传质阻力项C
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两相间进行反复分配时,遇到阻力。传质阻 力C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 。液相传质阻力 大于气相传质阻力。
C =(Cg + CL)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面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 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有 的分子还来不及进入两相界面,就 被气相带走;有的则在进入两相界 面后又来不及返回气相。这样,使 得试样在两相界面上不能瞬间达到 分配平衡,引起滞后现象,从而使 色谱峰变宽。
速率方程(范.弟姆特方程式)数学简化式:
H = A + B/u + C· u
各参数物理意义: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系数; C:传质阻力系数; u :载气的线速度。 u一定时,只有A,B,C较小时,H才能较小,柱效能才能 较高,反之,柱效较低,色谱峰扩张。
1.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引 起色谱峰扩张。
动力学过程:是指组分在体系的固定相与流动相中扩散、 传质的过程,反应的是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动情况, 表现在色谱流出曲线上就是各色谱峰的半峰宽。
热力学理论
色谱基本理论
塔板理论 速率理论
动力学理论
(一)塔板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看成组分在 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平 衡过程。 塔板理论是半经验理论,将 色谱柱看成精馏塔,一定的 柱长看作一个塔板,以精馏 理论进行解释。
被测组分
担体 固定液
(二)分配过程
1.什么是分配过程?
待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2.分配系数K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 比称为分配系数,以K表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 CM Cs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B/u=2γDg/u
其中:γ为弯曲因子,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 弯曲的因数 ,对于填充柱色谱,γ<1; Dg为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 s-1)
H = A + B/u + C· u
分析:
B/u=2γDg/u
a. 扩散会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 b.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u有关,流速u↓,滞留时间t↑,扩散↑。 c. 扩散系数:Dg ∝(M载气)-1/2 ;M载气↑, Dg↓,B值↓。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如氨气)可使B项降低。 弯曲因子γ :空心毛细管柱γ =1、填充柱中扩散程度降低γ <1、 硅藻土担体γ =0.5~0.7。因此,空心柱的分子扩散比填充柱的
不能把n有效看成物质是否能得到分离的依据,因为同一个柱 子对不同的物质分离而言,其柱效是不一样的。
4.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a.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 n 越大(塔板高度 H 越小), 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 峰越窄。 b. 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 n有效和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 测定物质。 c.柱效不能表示被测组分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 K 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n多大,都无法分离。 d.塔板理论是一种半经验性的理论,它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 ,并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高低的参数,但它只能定性地给出 板高的概念,却不能解释柱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无法解释同 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 出提高柱效的途径,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问题:实际操作中有这样的现象,即计算出来的理论塔板数n 很大,理论塔板高度很小,但实际分离效果不好。为什么?
答:死时间(或死体积)是不参加柱内的分配的。但它确实存 在着,就包含在保留时间内。由此பைடு நூலகம்成误差。
为了真实反映柱分离的效能,必须将死时间项除去。所以理论 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不能真实反应柱分离效能的好坏。
问题:标准色谱流出曲线图是正态分布曲线图,而图2-4非正 态分布。为什么?
因为:在气相色谱中,n值是很大的,约为 103~106 ,流出曲 线可趋近于正态分布曲线。
3.衡量柱分离好坏的指标
a.理论塔板数n、理论塔板高度H 设:色谱柱长为L,虚拟的塔板高度(即塔板间距离)为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n。 则三者之间关系为:n = L / H 由塔板理论可导出n与色谱峰半峰宽或峰底宽度的关系为: tR 2 tR 2 n=5.54( ) =16() Y1/2 Y 可见,色谱峰越窄,塔板数 n越多,理论塔板高度 H就越小, 此时柱效能越高。 所以:n,H可作为描述柱效能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