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人教A选修1-2)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2课件2.2《直接证明》(新必修1—2)
a2 1 0, b2 1 0
只需证明 a b2 (1 ab)2 因此 (a2 1)(b2 1) 0
只需证明 (a2 1)(b2 1) 0 所以原命题成立.
直接证明
3.△ABC三边长a, b, 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 90
证明:
综合法 条理清晰,易Hale Waihona Puke 表述。为了证明 CO DO
通常以分析法寻求
只需 ACO BDO
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
为了证明 EO FO
表述解题过程
只需证明 AO BO(因为已知AE BF)
也只需 ACO BDO(已知)
因为 EOC与FOD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从而
EOC FOD 成立,因此命题成立.
直接证明(数学理论)
上述两种证法有什么异同?
相同 都是直接证明
不同 证法1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 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
为止综合法
证法2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
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
件吻合为止
分析法
直接证明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推证过程如下: 综合法
已知条件 结论
分析法
结论 已知条件
直接证明(例题)
例1 如图,已知AB,CD交于点O,ACO BDO, AE BF,求证:CE DF.
直接证明
证 (综合法) 因为
ACO BDO 所以 CO DO AO BO
因为
AE BF(已知)
所以
EO FO
又因为 EOC FOD(对顶角相等)
所以 EOC FOD
只需证明 a b2 (1 ab)2 因此 (a2 1)(b2 1) 0
只需证明 (a2 1)(b2 1) 0 所以原命题成立.
直接证明
3.△ABC三边长a, b, 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 90
证明:
综合法 条理清晰,易Hale Waihona Puke 表述。为了证明 CO DO
通常以分析法寻求
只需 ACO BDO
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
为了证明 EO FO
表述解题过程
只需证明 AO BO(因为已知AE BF)
也只需 ACO BDO(已知)
因为 EOC与FOD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从而
EOC FOD 成立,因此命题成立.
直接证明(数学理论)
上述两种证法有什么异同?
相同 都是直接证明
不同 证法1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 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
为止综合法
证法2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
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
件吻合为止
分析法
直接证明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推证过程如下: 综合法
已知条件 结论
分析法
结论 已知条件
直接证明(例题)
例1 如图,已知AB,CD交于点O,ACO BDO, AE BF,求证:CE DF.
直接证明
证 (综合法) 因为
ACO BDO 所以 CO DO AO BO
因为
AE BF(已知)
所以
EO FO
又因为 EOC FOD(对顶角相等)
所以 EOC FOD
详细版2[1][1].2_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人教A选修1-2).ppt
只需证明21<25,因为21<25成立,
所以不等式 3 7 2 5 成立。
优选文档
12
例5: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 SB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 足为F,求证 AF⊥SC S
证明:要证AF⊥SC
只需证:SC⊥平面AEF
只需证:AE⊥SC 只需证:AE⊥平面SBC
所以
S2 ΔABC
1 4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2
b sin 2C
1 4
2
a
2
b (1 cos2C)
2
1 4
a
2
b
2
[1
a• b
a b
]
1
[
a
2
b
2
(a•
b)2 ]
4
于是SΔABC
1 2
2 2
a b (a• b)2
优选文档
7
例3: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 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 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由A,B,C成等差数列,有2B=A+C,---------------------------------------① 因为A,B,C是三角形的内角,所以A+B+C=180o,----------------------② 所以B=60o。---------------------------------------------------------------------③ 由a,b,c成等比数列,有b2=ac, -----------------------------------------------④ 则b2=a2+c2-2accosB=a2+c2-ac, 再有④得a2+c2-ac=ac,即(a-c)2=0 因此a=c。从而有A=C----------------------------------------------------------⑤ 则由② ③ ⑤得A=B=C=60o。 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不等式 3 7 2 5 成立。
优选文档
12
例5: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 SB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 足为F,求证 AF⊥SC S
证明:要证AF⊥SC
只需证:SC⊥平面AEF
只需证:AE⊥SC 只需证:AE⊥平面SBC
所以
S2 ΔABC
1 4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2
b sin 2C
1 4
2
a
2
b (1 cos2C)
2
1 4
a
2
b
2
[1
a• b
a b
]
1
[
a
2
b
2
(a•
b)2 ]
4
于是SΔABC
1 2
2 2
a b (a• b)2
优选文档
7
例3: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 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 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由A,B,C成等差数列,有2B=A+C,---------------------------------------① 因为A,B,C是三角形的内角,所以A+B+C=180o,----------------------② 所以B=60o。---------------------------------------------------------------------③ 由a,b,c成等比数列,有b2=ac, -----------------------------------------------④ 则b2=a2+c2-2accosB=a2+c2-ac, 再有④得a2+c2-ac=ac,即(a-c)2=0 因此a=c。从而有A=C----------------------------------------------------------⑤ 则由② ③ ⑤得A=B=C=60o。 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1-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名师课件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点拔:
本例重点强调在证明空间线线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垂直、线
面平行、面面平行或垂直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平行与垂直之间的相互
பைடு நூலகம்转化,如:ab∥ ⊥bc
a⊥c
, a∥b b⊥
a⊥
,∥⊥
⊥
等.其中线面平
行和线面垂直一般起到关键作用,如本例(2)中通过证明A1B⊥平面
点击“随堂训练” 选择“《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随堂检测”
配套课后作业: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基础型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能力型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探究型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自助餐
AC1M来证明A1B⊥AM;本例(3)中,通过证明AM∥平面B1NC,C1M∥
平面B1NC,来证明平面AC1M∥平面B1NC.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活动三 用综合法证明数学中的其他问题
例4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3-m)Sn+2man=m+3(n∈N*),其 中m为常数,且m≠-3.
等式、数列问题、函数问题等等.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活动四 综合法的简单应用 例5 在△ABC中,三边a,b,c成等比数列.求证: 详解:
点拔: (1)综合法证题是从条件出发,由因导果,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 (2)综合法适用的范围:①定义明确的题型,如证明函数单调性、奇偶性, 求证无条件的等式或不等式问题等.②已知条件明确,且容易通过找已知条件 的必要条件逼近欲得结论的题型.
1 bn
为首项为1,公差为
1 3
的等差数列.
点拔:(1)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1综合法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1_2
【做一做1】 综合法是( ) A.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B.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C.因果分别互推的两头凑法 D.原命题的证明方法 解析:由综合法的概念知,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的推理方法.故 选B. 答案:B
【做一做2】 命题“函数f(x)=x-xln x在区间(0,1)内是增函数”的证 明过程“对函数f(x)=x-xln x求导,得f'(x)=-ln x,当x∈(0,1)时,f'(x)=-ln x>0,故函数f(x)在区间(0,1)内是增函数”应用了 的证明 方法. 解析:本命题的证明利用题设条件和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经推理论证得到了结论,所以应用的是综合法的证明方法. 答案:综合法
������ ������ 2
n
������ ������ +1 2������
=
������ ������ 2������ -1
+ 1.
, 所以bn+1= ������ -1
������ ������ +1 2������
= ������������ + 1,
所以数列{bn}是等差数列,其中b1=1,公差为1. (2)解由(1)得bn=n,an=n· 2n-1, 所以Sn=1×20+2×21+…+(n-1)· 2n-2+n· 2n-1, 所以2Sn=1×21+2×22+…+(n-1)· 2n-1+n· 2n. 两式相减,得Sn=n· 2n-1×20-1×21-…-1×2n-1=n· 2n-2n+1=2n(n1)+1.
怎样认识综合法及其思维特点? 剖析:(1)一般地,综合法是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 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2)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 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3)综合法是从原因推导结果的思维方法,因此综合法又叫做顺推 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4)应用综合法时,应从命题的前提出发,在选定了真实性是无可 争辩的出发点以后(它基于题设或已知的真命题),再依次由它得出 一系列的命题(判断),其中每一个命题都是真实的(但它们不一定都 是所需求的),且最后一个命题必须包含要证明的命题的结论. (5)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 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表示如下: P⇒Q1→Q1⇒Q2→Q2⇒Q3→…→Qn⇒Q
高中数学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件17 新人教A版选修1-2
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
例5 求证 2 是无理数.
分析 直接证明一个数是无理 数比较困难 ,我们采用 反证法.假设 2 不是无理数 ,那么它就是有理数 .我们 m 知道, 任一有理数都可以写成 形如 (m, n互质, m Z, n n N )的形式 .下面我们看看能否由此 推出矛盾 .
证明 假设 2不是无理 两个正整数m, n 数,那么它就是有理数 .于 互质, 是指m ,n 的最 是, 存在互质 的正整数 大公约数是 1,即 m,n 1. m m, n, 使得 2 , n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 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 的推 理下得出矛盾 .这个矛盾可以是与已知 条件矛盾 , 或与 假设矛盾 , 或与定义、公理、定理 、事实矛盾等 . 反证法常常是解决某些 " 疑难"问题的有力工具 ,英 国近代 数学家哈代曾经这样称 赞它 : " 归谬法 ( 反证法)是数学家最有力的一件 武器 ,比起象棋开 局时牺牲一子以取得优 势的让棋法 ,它还要高明 .象 棋对奕者不外牺牲一卒 或顶多一子 , 数学家索性把 全局拱手让予对方 !"
于是2 , 即n2 2k 2 , 所以 n也是偶数 .这与 m, n互质矛盾 .
从而有 m 2n,因此 m2 2n2 , 所以 m 为偶数 .
由上述矛盾可知假设错 误,从而 2是无理数 .
正是 2的发现, 使人们认识到在有理数 之 外, 还有一类数与 1是不可公度的 , 这就是无 理数; 从而引发了数学史上的 第一次危机 , 大大推动了数学前进的 步伐.
2.2.2 反证法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 种基本方法 .我们对 于这种方法其实并不陌 生, 在日常生活或解 决某些数学问题时 , 有时会不自觉地使用反 证法.
2014年人教A版选修1-2课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因为两平面相交, 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 所以 P, Q, R 共线于平面 a 与平面 ABC 的交线.
例2. 在△ABC中, 设 CB = a, CA = b, 求证 S△ABC= 1 | a |2| b |2 (a b)2 . A 2 分析: 所证三角形面积的式子 b 中是用向量的模以及向量的数量积 表示的, 于是我们考虑用三角形面 积公式 SABC = 1 AC BC sin C . 2 sinC 再通过向量的数量积转换.
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序.
习题 2.2 A组 第 1、2 题. B组 第 1、2 题.
习题 2.2 A组 1. 已知 A, B 都是锐角, 且 A+B≠ , 2 (1+tanA)(1+tanB)=2, 求证A+B= . 4 证明: 由 (1+tanA)(1+tanB)=2 得 1+tanA+tanB+tanAtanB=2, 整理得 tanA+tanB=1tanAtanB, ① tan A + tan B 又因为 tan( A + B) = , ② 1 tan Atan B 将①代入②得 1 tan A tan B =1, tan( A + B) = 1 tan Atan B 因为 A, B 都是锐角,
B
a C
例2. 在△ABC中, 设 CB = a, CA = b, 求证 S△ABC= 1 | a |2| b |2 (a b)2 . A 2 证明: 如图, b SABC = 1 BC AC sin C , a C 2 B 又因为 CB = a, CA = b, ab , cos C = 则 | a | | b | 于是得 sin C = 1 cos2 C = 1 ( a b )2 , | a | | b | (a b)2 1 1 SABC = | a | | b | 1 2 2 = | a |2| b |2 (a b)2 . 2 | a | | b | 2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1-2课件
(1) a b a c b c ; (2) a b ac bc ; (3) a b a2 b2;等等.
类比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
.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圆的概念和性质
球的类似概念和性质
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连线垂直于 球心与截面圆(不经过球心的截面圆)
推理与证明
推理
证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直接证明 间接证明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已知的判断
确定
新的判断
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新 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就叫推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数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3+7=10 3+17=20 13+17=30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再 见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凸多面体
四棱柱 三棱锥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面数(F) 顶点数(V) 棱数(E)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四棱柱
凸多面体
四棱柱 三棱锥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面数(F) 顶点数(V) 棱数(E)
6
8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n =1时,a1=1 第1个圆环从1到3. n=2时,a2=3 前1个圆环从1到2;
第2个圆环从1到3; 第1个圆环从2到3.
2
1
3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类比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
.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圆的概念和性质
球的类似概念和性质
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连线垂直于 球心与截面圆(不经过球心的截面圆)
推理与证明
推理
证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直接证明 间接证明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已知的判断
确定
新的判断
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新 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就叫推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数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3+7=10 3+17=20 13+17=30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再 见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凸多面体
四棱柱 三棱锥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面数(F) 顶点数(V) 棱数(E)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四棱柱
凸多面体
四棱柱 三棱锥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面数(F) 顶点数(V) 棱数(E)
6
8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n =1时,a1=1 第1个圆环从1到3. n=2时,a2=3 前1个圆环从1到2;
第2个圆环从1到3; 第1个圆环从2到3.
2
1
3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2《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精品课件_31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2、求证 3 7 2 5
说一说:
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说 它们各自特点,回顾以往数学学习, 说说你对这两种证明方法的新认识。
综合法的特点:由因导果,
分析法的特点:执果索因.
研一研:
1.△ABC三边长a, b, 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 90
证明:
要证
ab 1
1 a1
1 ab
a 1 b 1 a2 1 b2 1
a2 1 0, b2 1 0
只需证 a b2 (1 ab)2 因此 (a2 1)(b2 1) 0
只需证 (a2 1)(b2 1) 0 所以原命题成立.
2.2.1 直接证明
——综合法与分析法
问题 1:已知 a, b 0 ,求证:a(b2 c2 ) b(c2 a2 )≥ 4abc
法一:∵ b2 c2 ≥ 2bc , a 0 ,
你怎样求证?
∴ a(b2 c2 )≥ 2abc .又∵ c2 a2 ≥ 2ac , b 0 ,
思考小结: 1.综合法──联想尝试(浮想联翩,尝试前进!) 其格式为: 由因导果 (已知) A B1 Bn B (结论) 2.分析法──转化尝试(执果索因,妙在转化!) 其格式为: 不断转化 (结论) B B1 Bn A (已知)
注:分析法被认为是解数学题的“绝招 ”,因 为它能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 悉.当然,为了表述的简洁,我们常用综合法写出 分析的成果作为证明.
象这种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 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 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 合法.(又称顺推证法)
2、求证 3 7 2 5
说一说:
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说 它们各自特点,回顾以往数学学习, 说说你对这两种证明方法的新认识。
综合法的特点:由因导果,
分析法的特点:执果索因.
研一研:
1.△ABC三边长a, b, 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 90
证明:
要证
ab 1
1 a1
1 ab
a 1 b 1 a2 1 b2 1
a2 1 0, b2 1 0
只需证 a b2 (1 ab)2 因此 (a2 1)(b2 1) 0
只需证 (a2 1)(b2 1) 0 所以原命题成立.
2.2.1 直接证明
——综合法与分析法
问题 1:已知 a, b 0 ,求证:a(b2 c2 ) b(c2 a2 )≥ 4abc
法一:∵ b2 c2 ≥ 2bc , a 0 ,
你怎样求证?
∴ a(b2 c2 )≥ 2abc .又∵ c2 a2 ≥ 2ac , b 0 ,
思考小结: 1.综合法──联想尝试(浮想联翩,尝试前进!) 其格式为: 由因导果 (已知) A B1 Bn B (结论) 2.分析法──转化尝试(执果索因,妙在转化!) 其格式为: 不断转化 (结论) B B1 Bn A (已知)
注:分析法被认为是解数学题的“绝招 ”,因 为它能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 悉.当然,为了表述的简洁,我们常用综合法写出 分析的成果作为证明.
象这种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 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 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 合法.(又称顺推证法)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2《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2 反证法》精品课件_31
27
例1:已知a≠0, 证明:关于x的方程ax=b有且只有一个根。
证:假设方程ax + b = 0(a ≠ 0)至少存在两个根, 不妨设其中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x1 ≠ x2 则ax1 = b,ax2 = b ∴ ax1 = ax2 ∴ ax1 - ax2 = 0 ∴ a(x1 - x2)= 0 x1 x2 x1 x2 0 ∴a = 0 与已知a ≠ 0矛盾,
3.否定“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 确的反设为( D ) A.a,b,c都是奇数 B. a,b,c都是偶数 C. 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 D. a,b,c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
4.用反证法证明(填空): 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
A
B
C
已知:如图, ∠A,∠B,∠C是△ABC的内角
2.2.2 反证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2.识别反证法所适用的数学问题; 3.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反设,归谬); 4.会用反证法解决数学问题.
思考:
将9个球分别染成红色或白色, 那么无论怎样染,至少有5个球 是同色的。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新课讲解
1.间接证明(基本概念)
复习
综合法
条件
条件 定义 定理 公理 数学推理
结论
P Q1
Q1 Q2
Q2 Q3
…
Qn Q
由因导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
Q P1
P1 P2
分析法
P2 P3
…
得到一个明显 成立的条件
要证:
只要证:
格 式
只需证:
显然成立
上述各步均可逆
例1:已知a≠0, 证明:关于x的方程ax=b有且只有一个根。
证:假设方程ax + b = 0(a ≠ 0)至少存在两个根, 不妨设其中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x1 ≠ x2 则ax1 = b,ax2 = b ∴ ax1 = ax2 ∴ ax1 - ax2 = 0 ∴ a(x1 - x2)= 0 x1 x2 x1 x2 0 ∴a = 0 与已知a ≠ 0矛盾,
3.否定“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 确的反设为( D ) A.a,b,c都是奇数 B. a,b,c都是偶数 C. 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 D. a,b,c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
4.用反证法证明(填空): 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
A
B
C
已知:如图, ∠A,∠B,∠C是△ABC的内角
2.2.2 反证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2.识别反证法所适用的数学问题; 3.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反设,归谬); 4.会用反证法解决数学问题.
思考:
将9个球分别染成红色或白色, 那么无论怎样染,至少有5个球 是同色的。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新课讲解
1.间接证明(基本概念)
复习
综合法
条件
条件 定义 定理 公理 数学推理
结论
P Q1
Q1 Q2
Q2 Q3
…
Qn Q
由因导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
Q P1
P1 P2
分析法
P2 P3
…
得到一个明显 成立的条件
要证:
只要证:
格 式
只需证:
显然成立
上述各步均可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法又叫由因导果法或顺推证法.
2.分析法的定义: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 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 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
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特点:“执果索因”
分析法又叫执果索因法或叫逆推证法
F E
A
C
B
因为:SA⊥平面ABC成立 所以. AF⊥SC成立
PPT学习交流
12
例 例6. 已 知 α ,β ≠
k π+ π( k 2
Z ) ,且
sinθ+ cosθ = 2sinα
s i n θgc o s θ = s i n 2β
求证:
1 1
+
t t
a a
n n
2α 2α
=
2
1 - t a n 2β ( 1 + t a n 2β
PPT学习交流
14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2 反 证 法
PPT学习交流
15
复习 1.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证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2.这两种基本证法的推证过程和特点:
综合法 已知条件 结论 由因导果
)
.
看课本第41页,例题6。
上述过程可用框图表示:
PP1
Pn P'
P1 P2
Q' Qm
Q2 Q1
Q1 Q
PPT学习交流
13
小结
1.综合法的定义: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已经学过的定义、 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 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特点:“由因导果”
证明: 因为b2+c2 ≥2bc,a>0 所以a(b2+c2)≥2abc. 又因为c2+b2 ≥2bc,b>0 所以b(c2+a2)≥ 2abc. 因此a(b2+c2)+b(c2+a2)≥4abc.
PPT学习交流
3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 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 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 法叫做综合法
PPT学习交流
6
例3: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 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 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由A,B,C成等差数列,有2B=A+C,---------------------------------------① 因为A,B,C是三角形的内角,所以A+B+C=180o,----------------------② 所以B=60o。---------------------------------------------------------------------③ 由a,b,c成等比数列,有b2=ac, -----------------------------------------------④ 则b2=a2+c2-2accosB=a2+c2-ac, 再有④得a2+c2-ac=ac,即(a-c)2=0 因此a=c。从而有A=C----------------------------------------------------------⑤ 则由② ③ ⑤得A=B=C=60o。 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Q P1
P1 P2
P2 P3
…
得到一个明显 成立的结论
PPT学习交流
10
例4:求证 3 72 5
证明:因为 3 7和2 5都是正数, 所以为了证明 3 72 5 只需证明 ( 3 7)2(2 5)2
展开得 102 2120 即 21 5
只需证明21<25,因为21<25成立,
所以不等式 3 72 5 成立。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PPT学习交流
1
复习
推理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
类比
三段论
(特殊到一般) (特殊到特殊)(一般到特殊)
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
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PPT学习交流
2
例:已知a>0,b>0,求证a(b2+c2)+b(c2+a2)≥4abc
PPT学习交流
7
小结
综合法的定义: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 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 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 法叫做综合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P Q1
Q1 Q2
Q2 Q3
… Qn Q
PPT学习交流
+ 2
b
a b成立
PPT学习交流
9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 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 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 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特点:执果索因.
分析法又叫执果索因法或叫逆推证法
用框图表示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特点:“由因导果”
综合法又叫由因导果法或顺推证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P Q1 Q1 Q2 Q2 Q3 …
Qn Q
PPT学习交流
4
例1:如图,△ABC在平面α外,
A B P ,B C Q ,A C R .
求证:P,Q,R三点共线.
8
回顾基本不等式:a +
2
b
ab
(a>0,b>0)的证明.
证明:
证明:要证;a
+ 2
b
ab
只需证;a+b2 ab
因为;( a b)2 0
所以 a+b2 ab0 只需证;a+b2 ab0
所以 a+b2 ab
只需证;( a b)2 0
所以
a+b 2
a b 成立
因为;( a b)2 0成立
所以 a
PPT学习交流
11
例5: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 SB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 足为F,求证 AF⊥SC S
证明:要证AF⊥SC
只需证:SC⊥平面AEF
只需证:AE⊥SC 只需证:AE⊥平面SBC
只需证:AE⊥BC 只需证:BC⊥平面SAB 只需证:BC⊥SA 只需证:SA⊥平面ABC
A
Q
B C
P R
PPT学习交流
5
证明: 因为AB∩α=P,BC∩α=Q,AC∩α=R, 所以P,Q,R∈α,P∈AB,Q∈BC,R∈AC 则得P,Q,R∈平面ABC, 因此P,Q,R是平面ABC与平面α的公共点. 因为两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条交线,所 以P,Q,R三点在平面ABC与平面α的交线
上, 即P,Q,R三点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