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太极拳修炼十诀
![太极拳修炼十诀](https://img.taocdn.com/s3/m/426772e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5.png)
太极拳修炼十诀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很多,然世人多在锻炼的层次上打转,多在有为法中执迷而不悟,由于不能由拳入道,上升不到修炼的层次,故不能在修炼上有真正的突破。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修炼十诀。
欢迎阅读!太极拳修炼十诀一、“松”字诀。
松是练太极拳之首要。
松是松开,把骨架松开;松是松长,把筋腱松长;松是松展,把肌肉松展放开。
在练太极拳走架时.三分意念用在外面身形体态拳架上.七分意念专注于体内骨筋肉,“意气君来骨肉臣”.循序渐进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全方位把人体各部位都松开,使身体各部位都松到正常健康的功能形态。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无力。
大部分人都不认真关心自己的身体.日久天长,骨缝变狭窄,筋腱缩短.肌肉形成板块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运动系统疾病就会产生。
“松”的技术.就是用意念指挥骨、筋、肉,使其回到健康功能状态的最佳有效技术.一用就灵。
要想松得好,必须从“轻”人手.轻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样才能把职业力、习惯力全部弃掉。
轻中含一个…慢”字,慢才能调动、唤醒人体沉睡细胞、愚钝细胞。
太极拳修炼十诀二、“紧”字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肚腹都大,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形态,原因有很多,加上在于这些地方“松”得太过。
“紧”的技术就是解决人体“松”得太过的技术。
十人九痔,肛肌下脱,用“紧”之术加“提”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腹松下垂用“紧”之术加“实”法可以解决。
乳房、眼睑下垂.用“紧”之术加“缩”法可以解决。
只要人勤,随时随地进行锻练.很快就会见到效果。
太极拳修炼十诀三、“柔”字诀练太极拳时,该松的部位松,该紧的部位紧,同时练习,效益殊胜。
“松”、“紧”两字诀修炼时要用柔力。
“柔”字诀讲的是柔力.钢丝绳、鞭子产生的力就是柔力。
人体是一个柔性体,产生的力也是柔力,用好柔力才能掌握人体本性,进入人体本质,才合乎人体之道。
练习柔力时,形体走螺旋、波浪式轨迹.这点要认真体会。
不要将柔力理解为不用力,柔力也有大小之别。
松——太极拳的基础训练
![松——太极拳的基础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6d5d8001aef8941ea66e0556.png)
松——太极拳的基础训练作者:邹明君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04期求松,是太极拳习练者的终极目标。
有了松,便有了柔,松柔构筑了太极拳的骨。
俗语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功是什么?功最基础的就是松,通过松使人体全身心处在一种极度自然舒适的内环境中,从而享受生命的本质,提高人体维生过程中的质量。
人體的构成复杂而神秘。
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掌管着人的思维和肌体一切活动。
放松,从根本上来说是脑神经中枢发出松的指令,即意识上的放松,传导给人体其他构件——骨骼、肌肉、关节、筋膜、血液等,通过脑中枢神经的引导,负责任地把控躯体其他部件和神经系统来感知外界、协调内环境,更好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控制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与控制内部脏腑的神经系统各不相关联,即管辖骨骼、肌肉、关节的诸多神经系统须在有意识传导下进行放松活动,不然则不会下意识地去放松身体;而管理内脏器官的神经系统会较轻松地实现自主放松,譬如呼吸神经系统在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肺气交换期间,膈与肺之间上下移动做气的交换,不需要意识的导引而自主完成,很容易做到松的状态。
而除内脏器官外,躯体的其他神经系统在放松上须下些功夫才可以完成。
我们举膝关节之例证来说明一下。
膝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滑膜、积液、筋、肌腱、肌群等构成,如此错综复杂的结构、机能,要想使膝关节有效放松,是需要下一些苦功的。
脑神经中枢系统的放松至关重要,要通过意念上的净化、剔除干扰杂念,再落实到人身体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松下来的意境。
松是什么?松是不端着、无紧绷的感觉,自自然然,舒服自在,是放下、放开、软绵绵的无力感;松还是皮肤纹理、毛孔、腠理的张开感、呼吸感、饱胀感,韧带筋腱的拉伸感,肌肉不结块、不凹凸、时刻充满着弹力感,全身上下充盈、轻飘,与自然相融合,精气神整体聚合、专注,丝毫不散乱。
练拳之人都知道,松好了,松透了,才是向太极殿堂迈出的最初一步。
放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不易。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cb9b00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4.png)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揭秘太极拳“松”的玄妙面纱
![揭秘太极拳“松”的玄妙面纱](https://img.taocdn.com/s3/m/0740aa2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5.png)
揭秘太极拳“松”的玄妙面纱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
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
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
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松”,是太极拳最基本的法则,也是太极拳最高的修炼境界。
如果练太极拳者做不到放松,就永远体会不到太极拳技击的修炼方向。
所以说:太极拳的放松很重要。
也正因为此故,所有习练太极拳的人们,练拳时,都竭力要求做到“松”。
然而,有的人在教学生时指出:练太极拳时,不要使劲,就丢荡练。
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应该说是一种误导,丢荡练,不代表身心都放松下来了。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的放松,就首先象洪均生宗师指出的那样:“未习拳,先明理”,首先就要真正明白放松的原因和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真正实质。
很多练外家拳的人,每当看到慢悠悠的太极拳,都说太极拳只是健身,不能实战,那么慢、那么没有力量的拳如何实战对敌?也有很多自身练习太极拳者,从缓慢轻柔的太极拳式中,也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基于此种种的原因,太极拳被最终定格为健身的拳,其实,这些都是太极拳发展的悲哀!太极拳能实战,这是不容置疑的定论,以前很多优秀的太极拳家们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否则,太极拳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在推崇。
太极拳松为第一位
![太极拳松为第一位](https://img.taocdn.com/s3/m/23bdeeedb7360b4c2f3f643f.png)
松是太极拳的生命线,是登堂入室的基本功,“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把松放在第一位。
下面就是整理的:。
供您阅读!练太极拳的任务就是修炼自身,感悟自身,要求精神内敛,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想意识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
每次转换都注意从最有引动作用和松意扩散作用的一点一般是实脚侧胯底松起,按点、线、面、体的顺序扩散松意,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一石子,让放松的波纹一层一层地扩散,尽量通过放松清除一路的僵硬障碍,让松意一路走得顺畅,逐渐有序地到达肢体所有部位,从而按要求把肢体动作引出来。
这种满身能跑的松意,就是所说的“骨外肉内的流动物”,就是常说的内气。
内气是什么内气的实质就是松出来的感觉,是因松而释放出来的生命能量,是因松而引入体内的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空气阴力,是体外的“宇宙争力”与体内的“浑元争力”相互融合的产物。
肌体顺着以地心引力为主的这两种争力有序放松,血脉流通了,就有气感了。
哪里有气的流动感,说明是放松了;哪里没有气的流动感,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放松。
应当把“以心行气”理解为“以心行松”,把“以气运身”理解为“以松运身”,松意走到哪里,那里就产生相应的运动。
常说“意到、气到、劲到”,实际是“意到、松到、劲到”;“气为劲体、劲为气用”,实际是“松为劲体,劲为松用”。
说到底,气是松出来的感觉,劲是松出来的动力,肢体动作是松出来的可见形象。
在行拳用意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可将松、气、劲看作是一种东西,是一种东西的不同侧面。
但是,如果把心意放在气上,比较抽象、神秘、难以捉摸,所以“在气则滞”;如果把心意放在劲上,容易用力,引起僵硬;如果把心意放在松上,意境更开阔、更通神,更显活力、更生气势。
松比气与劲的作用更深刻、更广泛,更好掌控、发挥,一松就体展心舒,一松就能放开气势,一松就能显现出太极拳的独特神韵。
松是无为而为,松是原动力,松是太极拳的生命。
有松即活,无松即死。
练太极拳要用松贯彻动作要领,用松引导肢体动作,用松技击,用松表演,用松舒畅身心,用松强身健体,用松体会拳中的文化内涵,用松的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dd553be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b.png)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战性越来越弱,但是我们要正确的练好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
欢迎阅读!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练习核心,通过心静体松能提高太极境界,在慢练中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一、松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二、阴阳变换再谈阴阳,何为阴阳? 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
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三、虚实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太极真功:如何练松,如何用松
![太极真功:如何练松,如何用松](https://img.taocdn.com/s3/m/bbae42175901020207409ca7.png)
太极真功:如何练松,如何用松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
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
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
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
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换,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
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
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
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
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
不松不太极,一味地松亦非太极。
所以,拳论中亦有'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论述,那么,练太极拳要如何认识松,如何练好松,如何用好松呢?拳中之松有特定的拳势要求,即拳论中所说的“似松非松”,即不紧不松,不松不紧,而不是一味地松,更不是越松越好。
在拳中衡量松,主要不是看你能松到什么程度,而是要看你对松的运用程度如何。
松虽然能调气血,通经络,灵思维,敏神经,畅身心,降消耗,蓄能量,但松不是万能的,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更好地紧,所以说,松与紧相系,松紧不离,若离开了紧,松也就失去了松的真实意义。
一味地松不仅违背了太极理论阴阳相济的宗旨,也脱离了拳术攻防之道的刚柔虚实变化原则。
太极拳要练好松、用好松,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松是为健身和攻防同时服务的,二者不能偏废。
太极拳的“圆”、“松”、“正”
![太极拳的“圆”、“松”、“正”](https://img.taocdn.com/s3/m/5ad0b9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b.png)
太极拳的“圆”、“松”、“正”太极拳中“圆”、“松”、“正”三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要领之一,练拳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切不可分割理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圆”、“松”、“正”。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圆太极拳拳理有“八法”,这“八”即是上、下、左、右、进、退、方、圆。
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八个方面须面面相顾,招招相接,环环相合,势势相承。
招式转换连贯,衔接严密。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它的运动轨迹是多变的,是无形的球形转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太极拳行功的过程理解为整个势、招都为一个圆。
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与推手技击,均是圆形功法的练习,都是万变不离其圆。
要想做到动作节节贯穿而不间断,最关键的就是动作要走圆圈。
因为只有做到圆周运行,避免僵直,才能不间断,在推手和技击中,为什么能取胜,因能乘虚而入,以虚带实,破其圆周运动。
如何做好太极拳圆周运动,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彻底纠正动作的僵直。
无论什么步形步法,迈步投足必须是弧线圆形。
为了掌握动步的要领,以达上述要求,迈步出脚不落地收回来再重迈出,这样迈出收回再迈出完成一个动作,身体中正安舒不偏,就容易达到稳固又极轻灵的要求。
第二,手臂的动作同样要彻底纠正僵直。
抬手动臂既要有内圆的圈,同时又要有外圆的圈,特别要注意不丢内圆之圈。
手臂同时内外螺旋,是把握太极拳内劲的关键,还应注意臂的屈伸。
第三,手臂腿脚起伏往来运动幅度的限度。
打拳从一式转到另一拳式时,是圆周运动的关键环节。
其要领如同毛笔写字,欲左先右,欲有先左,转笔顿收。
太极拳的松松,要求太极拳习练时由内到外放松。
有高人说过:“松功修炼,先心意松,然后肢体松。
”内,是指心、神、意、气放松;外,是指肢体的放松。
只有意识的放松,才能使头脑清静,气沉丹田。
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轻里求轻,松里求松。
松是有层次之分的,亦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道理。
初者学所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断纠正拳架姿势中讲求松沉,逐渐去掉一些僵劲和撼力。
什么是太极拳的“松”?这六个境界你知道吗?
![什么是太极拳的“松”?这六个境界你知道吗?](https://img.taocdn.com/s3/m/55d6e0c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7.png)
什么是太极拳的“松”?这六个境界你知道吗?太极拳讲究松、圆、正、沉、轻,“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最本质的东西,贯串于始终,并且练拳时要松,发劲时也要松,它是所有技术行为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外家拳,才能练出独有的弹簧劲。
但是习练太极拳,“松”的境界有几层,你知道吗?01松开练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松,大脑松空,灵慧方能生长。
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想达到通、灵、空是不可能的。
不但筋、骨、肉松,人的五脏六腑都应该松。
“松开”指的是身体各大关节松开,如上肢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以及身体背后的脊柱24个大关节,都要拉拔松开。
放松不是虚弱,是骨节拉长,只有骨节拉长,才能节节贯穿,气血才能流畅,经络才能通畅。
所以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首先要松开,然后以腰代手,无论练拳中的什么姿势,都要掌握好力源,以腰送出。
通过骨节拉长的训练,使“梢节领透,中节通随,根节松追”,上下合一,完整一气。
02松沉进入练太极拳第二阶段,也是练气开始的阶段。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砸,也不是动作的下蹲,而是指丹田内气的下沉。
通过肺呼吸深沉,气机方能入骨,内气腾然,练出来的掤劲十足纯正。
练拳盘架时则是以丹田之气而运之。
练功状态时,应该在体外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环,为下一步松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侯,就应该把初期阶段的腰代手忘掉,想着丹田气机的下沉,以气运身,方显得灵活,全身柔软的弹性就会更好了。
其实全身松透以后,和自然相结合就是练气阶段,意到气到。
比如练太极拳右云手时,意念用右手背贴气墙(假设身前有一道气墙),用手背把气墙抹开,就会感觉手背阻力很大,手心有麻胀的感觉,其实也是真气在血脉之中运行的感觉,功夫越深感觉就越大。
此阶段呼吸时通过鼻腔把气排出,而真气往下沉,使身体一直松到脚心。
天长日久丹田真气充足,就会向全身蔓延,自然给下一步练功夫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松沉”指的是真气下沉。
太极拳这样练,很快就能体会到“松沉”
![太极拳这样练,很快就能体会到“松沉”](https://img.taocdn.com/s3/m/00fa0bf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5.png)
太极拳这样练,很快就能体会到“松沉”“松”,是太极拳练习中最核心的一项要领,而“沉”是太极拳的运用中最基本的法则。
练太极拳时,如果放松不下来,身上就会有僵劲,一旦身体僵硬,就会出现运转不灵,做不到快若迅雷,从而顾此失彼。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太极拳,其训练过程中都少不了“放松”的要求,这也是太极拳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
松的目的是为了沉,而“沉劲”是太极拳劲路的运用中最基本的原则,其实,“沉劲”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力,太极拳反复强调的“道法自然”,也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自然的力呢?假如我们背了一个包袱,也许开始时我们感觉不到这个包袱有多沉,但是随着我们背着包袱走的时间越长,我们会感觉到包袱越来越重,包袱本身没有往下使劲,不过它靠自身的重力而作用到我们身上的压力,就是一种自然的力。
而练太极拳时,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重力作用到对方身上,就是太极拳常讲的“沉劲”。
太极拳的练习,首先就是要放松,能松就能活,如此才能谈得上随屈就伸,舍己从人。
而太极拳的“沾粘连随”都是建立在“松沉”的基础上的。
如何练出太极拳的“松沉”之力呢?小编今天为您分享一个“水中按球”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水中单按球功”松沉劲练法:首先准备一个盛满水的水缸,然后在里面放一个大号的皮球。
练习时单手放在球上往下按,由于皮球收到下按之力与水的浮力双重作用,会上下左右起伏不定,我们要做的就是单手控制住它,不要让皮球浮上水面,这样不但可以练习松沉之力,还能练出太极拳的“粘黏连随”,两个手反复练习。
这个方法,一开始练习时手臂难免会出现僵硬的感觉,也可能会出现酸痛的现象,不要担心,练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体会到不丢不顶、无过不及的感觉,所用劲道刚刚好,一开始控制皮球是手臂在动,后面就是身体在动,一动无有不动,渐渐练至佳境,大家可自行体会。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c880240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5.png)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再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欢迎阅读。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总则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
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着力,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
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慢,就是运身缓慢。
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畅通无阻。
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的调节呼吸。
同时,仔细的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
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
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至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
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
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
练拳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
所谓“运劲如抽丝”,既不能时快时慢。
同样,匀也不是被动的和绝对的。
因为每一势都要重起点经过运行到达终点,然后开始变换到新势,在这里体现着连续性和节奏性的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姿势的匀称,保持均匀而自然。
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可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这是练就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
松沉劲的练习
![松沉劲的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719777901f69e3143329422.png)
“松”,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最基本的要领。
“沉劲”是太极拳运用劲力的最基本法则。
在行拳过程中,如果不能放松,身体就会僵硬。
身体僵硬,就会运转不灵;身体僵硬,在进攻时,就做不到快捷迅猛;身体僵硬,在防守时,就会顾此失彼。
所以,太极拳各门派都特别强调和注重“放松”二字。
无论各派太极,不管其拳法如何刚猛,没有不注重放松的。
不能放松的拳脚功夫,在运用时动作就会僵滞,大脑反应就会迟钝,身手就不会敏捷。
所以,松是修行武术最基本的法门。
“沉劲”,太极拳特别强调这种劲路的用法。
其实,“沉劲”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
太极拳反复强调“自然”,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自然的力,可以打个比方。
我们背负一袋米,可能刚开始时感到不是很“沉”或“重”,但随着路途的增加,就会感到米袋也愈重。
米袋本身并没有往下使劲,可是它靠自身的重力而产生的这种压力,就叫“沉重”。
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力。
在实战中,能把自己的轻微之力自然地作用于他人,动用的就是这种沾粘“沉劲”。
太极拳的沉劲就是如此,就是要把这种自然而然的力运用于太极拳的具体实战当中。
实战中,首先就是要放松;放松后,就可随屈就伸,舍己从人。
任其如何变化运转,都逃离不开我力的作用,这就是太极拳“沾粘连随”之功。
如能懂得沾粘连随,假以时日,就会达到“阴阳”、“虚实”与“刚柔”的转换。
到此,才会真正懂得“太极”之道。
“水中单按球功”松沉劲练法:在一口盛满水的大水缸中,投放一特大号的皮球或浮漂(海上养殖用的漂浮球),水缸过高,要在地上挖坑,按高度埋人土中一部分。
练者在缸侧蹲马步站立,一手放置球上,将皮球往水下按。
球受手的下按之力和水的浮力作用,上下左右前后起伏不定,手便要按住皮球不让它浮出水面。
以此法练习手的按力和听劲,同时还可练习手法的沾粘连随。
一手累乏后,再改换另一手反复练习。
说明:以此法练功,可以充分体会按劲的作用和意义。
练时不可多用蛮力,要屏心静气,气沉丹田。
即便是未练过太极拳的人,按此法训练,也能懂得太极拳的按法劲路。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https://img.taocdn.com/s3/m/2ce63a3627284b73f342501f.png)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太极松
![太极松](https://img.taocdn.com/s3/m/463acfd926fff705cc170a25.png)
中焦相当中脘(胃脘)部位,包括脾胃。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特长。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胞中的“宗气”,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物,蒸化精液,把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传化作用,以化生营气。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别,食物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代谢的剩余水分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2、从形体上,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逐步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能得到真正的放松。
3、在松的标准上,要求不仅从精神、肉体、关节、筋络等内外俱要松净、松透,而且要松得一丝都不能承受外力,即“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松到没有一毫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
(二)、修炼“松功”的意义
太极拳的修炼方式或者称之方向,与其它拳种是截然不同的。这不是一开始就去练劲,更不是通过刚性锻炼,增强肌肉的韧劲而壮力,恰恰相反,它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在“用意不用力”的行功走架中,找大松大软、找虚无的气势、找神明感应、找莫测的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太极松功”。
杨澄甫说:“要松、要松、要松净,全身心松开,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循“先在心,后在身”的原则,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松功”也如此,放松先松心,心松则一松百松。也就是整体的松,是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盘拳练推手都是如此。尽量从心意开始松,随着心意的松,神才能松,体也随之而松。
汪永泉太极拳心法核心---松、散、通、空
![汪永泉太极拳心法核心---松、散、通、空](https://img.taocdn.com/s3/m/5e0fb80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b.png)
汪永泉太极拳心法核心---松、散、通、空内功怎么练?孙德明先生说,汪永泉先生所传内功心法中,最核心的有四个字,即“松”、“散”、“通”、“空”。
松,是始终贯穿练习过程的核心要领。
拳论曰,“中正安舒”,讲的就是松的状态。
汪老说:“松,是全身放松,某一部分的松是没有意义的。
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是恢复人先天的自然状态”。
自然就是不要故意去做松,一故意,就做作了,就不是松。
松是从上到下,从外到里,完整一气,内气向下沉,肢体在松中保持灵活。
散,是气的通常状态。
拳论说,“气宜鼓荡”,散就是绵绵细细的鼓荡,在练拳过程中把内气运行到身体各个部分,各个梢节。
散是由内到外的,通彻全身。
打个比方,在一湖安静的水中,丟进去一个石头子儿,激起的水波一圈一圈从中心向外扩散,这就是散,类似太极拳的功夫,就是一动无有不动。
做到了“散”,气才能顺,这是练内功必须要达到的程度。
通,就是流畅,劲路流畅,气脉流畅。
(拳论说,“总须完整一气”)是一种动态均匀的状态。
要达到通,练拳中身体状态必须保持一种科学、合理的形态,比如要张肘、松肩、开胸等,内气一通,脏腑就得到很好调节,练拳就非常舒服,“气遍全身不稍滞”。
越练越神清气爽,练拳的妙处也不断体现出来。
不通就会越练越累越疲乏。
空,就是空灵的境界,太极拳功夫练到非常浑厚,即“有”的程度,又全身虚灵,即“无”的程度,有无相生,就是“空”,拳论说“全体透空”,透了才能空,松,散,通都是达到“透”的阶梯。
做到“空”,于己则身体无紧张点,消除引起疾病的一大根源,于人则搭手无滞留点,没有把柄与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即推手的“神明”境界。
松、散、通、空这四大要诀,在练拳过程中需要逐步体会,它们又是完整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全部做到了这几方面,内功才算登堂入室。
太极拳松功
![太极拳松功](https://img.taocdn.com/s3/m/332892486edb6f1aff001f71.png)
太極拳的「鬆功」應包括以下幾點:1、要在思想意識上,神意內含(涵)以存靜養;勁道始有收藏。
一拳一動不忘鬆淨,靈慧才能生長。
2、從形體上,在思想意識的引導下,逐步達到最大限度的鬆柔。
日日以鬆沉之心意去灌輸,久之自能得到真正的放鬆。
3、在鬆的標準上,要求不僅從精神、肉體、關節、筋絡等內外俱要鬆淨、鬆透,而且要鬆得一絲都不能承受外力,鬆到沒有一毫雜念。
盤拳如夢遊一般。
再次,鬆是練習內氣的基礎。
不能徹底放鬆,內氣在體內永遠也形成不了,真正鬆透確實不易,全身入鬆非下一定功夫不可。
一心想鬆,久之身勢自能放鬆,動以心氣為主,四肢跟隨自然會整,呼吸純任自然,內外自能合一,拳意才自能上手。
鬆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心鬆—精神鬆心鬆—精神鬆是放鬆的關鍵,精神是鬆的靈魂,精神如緊張,全身就都緊張了。
練拳時在鬆、穩、慢、勻的基礎上,根據內功太極拳的要求,逐步學會運用內氣,達到鬆散通空。
要順其自然求自然,從精神、骨節、肌肉都要放鬆。
2、骨節鬆用意念把全身的骨節,都對拉拔長,是用意念使它慢慢舒展開。
上肢,先從手指一節節的鬆,一節節舒展,然後再鬆手腕,把腕關節鬆開後,鬆肘關節,肩關節,最後意念想兩個肩井穴放鬆,此時肩關節以下至手指全放鬆了。
下肢從腳趾開始放鬆,先把兩隻腳的腳趾放鬆,舒展開,再把膝關節放鬆,舒展開,鬆膝關節時要注意,是使膝蓋微屈,不屈不成,屈大了也不成,再鬆胯關節。
最後把頭頂虛領起來,頸椎也鬆開了,此時意念放鬆會陰(在襠下大小便之間),會陰一鬆,全身就都鬆了。
骨骼的舒展,使全身有膨脹感使身體內的潛在的功能量得以充分發揮,此能量屬身體內部能量,它沒有動感,它不會體現出動作來,這種潛在的能量,只能形成在自己的感覺上,外邊人看不出來,對太極拳有一定素養者來說,由於體內各關節都舒展開,達到鬆通。
以上所談的骨鬆,還是一般意義上的鬆。
從太極拳的應用功能來說,它所要求的骨鬆,主要是九大關節的整體放鬆。
上肢包括肩、肘、腕;下肢包括腿、膝、足;中間胸、腰、胯。
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4d5c1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b.png)
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松空,是练习太极拳通达无形无象高级阶段的途径与方法,探索松空的奥秘,是练就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
也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下面店铺为您介绍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欢迎阅读!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什么是松。
“松”,简单地理解就是放松。
松是相对紧、紧张而言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体会,当你在突然间得到大喜或大悲的消息时,会使你的神情瞬时高度紧张起来,表现在外部,就是表情的惊愕、紧张,肢体的僵硬,有时连毛孔都会在瞬间闭合。
反映在内心,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这些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反应。
还有,环境也会引起我们的紧张,比如:阴暗的角落、骤冷的天气,恐怖的场景等,也都会使你的肢体变得僵硬、精神紧张起来。
我们练习太极拳,讨论内功心法,为什么先要讨论“松”、强调”松”,怎样的状态才能称为”松”,“松”对于我们习练太极拳有什么益处?怎样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阐明的是太极拳所言之“松”是个相对的度量用词,与生活中的松的指向有所不同,含义也有所不同。
我们大家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取决于经络的畅通,取决于气血的调和以及体内阴阳的平衡。
而放松的肢体和平和的精神,恰恰有利于经络的畅通、气血的调和,有利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使我们的精神和肢体都保持放松,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
习练太极拳时更要求精神、肢体的放松。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当的方法和能力的有限就会引起我们的紧张,这种紧张包括精神的和躯干肢体的紧张。
举两个会引起紧张的例子:当我们屈腿下蹲时,人的下肢会随着承担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发硬紧张,并且是越往下越紧张、能力越弱的人越早紧张(这就是能力的不足引起的紧张,而这种紧张正是我们不希望的)。
还有,处于正立姿态的肢体容易放松,有倾斜度的站立姿势不容易放松。
这是因为在肢体倾斜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体为了保持站立状态,不至于发生倾倒或踉跄,有关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就会自然引起肢体的紧张。
太极拳功法要领
![太极拳功法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4ec92b8e561252d381eb6e00.png)
太极拳功法要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奥妙无比,它体用结合,理法兼备,不但有很高的防身御侮的技击手段,又有很好的强身健体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的功法极为完备,它的要领归纳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松、圆、正、沉、轻的要求“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最本质的东西,贯串于始终,并且练拳时要松,发劲时也要松,它是所有技术行为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外家拳,才能练出独有的弹簧劲。
当年有人曾问过澄甫师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发出那样远,打得那样干脆呢?”回答说:“我是松着劲打的!……”也有人问过少侯师祖:“您发劲时是松松软软的样子,如这样子还能有劲吗?”回答说:“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那末怎样去练松劲呢,首先在练架子时松。
练架子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使全身九大关节掌、拳、肘、腕、肩、腰、膝、脚松开来,而在定势时更要注意松。
每个式子放松开以后,再接着往下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势在运行时要引导梢节往根节松,定势时则是反过来从根节引导着往梢节松。
最后达到内外皆松,不但筋骨松了,肌肉松了,连内气和精神也松了,这才是真正的“松”。
而这一切主要是以意为之,没有明师指点和较长时间的锻炼,是难以做到的。
另外,要知道区别“松”与“懈”。
“松”是神舒体静,但劲不丢,不但关节是开启着的,肌肉也是舒展的,功夫到家后有一种蓬松的感觉;而“懈”则表现为精神委顿,劲全无,不但关节是闭合的,而肌肉也是萎缩的。
习练者不可不深察之。
“圆”,对于太极拳而论,既是体,又是用。
就内含阴阳鱼的太极圆圈看,它是体,太极拳运行用劲的情况,与太极圆形相合,太极拳每一动作的起落旋转,开合虚实,都是圆圈所构成,这也正是太极拳由此得名的缘故。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太极图弄圆歌》中说:“我有一丸,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还是一个。
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
八卦九畴,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座。
……”整个太极拳运动,就是阴阳互根而不断变化消长的过程,太极拳的圆圈,大致有平圆、立圆、斜圆、大圆、小圆、双S圆、圆中圆等,也即是“乱环术法”。
关于“松”最全的讲解!松是太极功夫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大的难点
![关于“松”最全的讲解!松是太极功夫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大的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1a1ed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e.png)
关于“松”最全的讲解!松是太极功夫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大的难点一、松的本质松的本质是内气在身体内各个部位畅通无阻而逐步凝聚成内劲,继而使身体像松树一样对外来力量既能化解又能反弹的一种特殊状态,因此,内气和内劲在体内畅通无阻是松的根源。
从另一方面来说,松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松的目的是聚集真气,形成内劲,使内家功夫迅速上身,整个人体在意念的导引下做到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换句话说,松又是使身体进入松状态的唯一途径。
从身体生理的角度讲,松是指太极拳习练过程中,使全身处于骨骼关节、器官及肌肉、韧带等松弛、舒展,继而神经中枢松静、高度敏感,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精神压力或者紧张情绪的一种状态。
所以,太极拳习练者不能简单地认为松就是肌肉不用力,松可将身体各部位练得骨节打开、身体柔软,将身法练出来,随之手法、眼法、腿法和脚法也能练成,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去僵求柔,将内家功夫的阴劲和阳劲同时练出,逐步实现刚柔并济、四两拨千斤,直至阶级神明。
故而,松有着不同层次和境界,相应地松也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松的外在表现很多人都知道放松,其实,放松是松在放(佛家所讲放下)方面的体现,也可以叫作松放,在练习松的过程中,松尚有在沉、圆、活、展、静、柔、发、空和灵等其他诸多方面上的体现,分别叫作松沉、松活、松圆、松展、松静、松柔、松发、松空和松灵,分别阐述如下。
松沉,松的练习可以将肌肉骨骼变得柔软,完全失去肌肉纤维具有的僵硬之力,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习练者的肌肉骨骼可以有很清晰的下沉感,同时,浊气也能顺畅下沉至脚底。
松活,松的状态中,人体各个关节已被内劲冲开,处于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同时松的练习可以使各个关节松软灵活,随着内气的强劲,逐步达到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
松圆,长时间松的练习后,习练者可以很容易方角走圆,四正四隅方位的转换全部通过圆弧动作实现,太极拳动作外方内圆,非行家里手难以看出动作转换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动作圆弧的转换上,内在动作的圆弧转换不为外人所知,尤其走动太极小圈,更是可以顺畅转换内劲,如果内劲可以就地转换,即太极的阴阳转换由小圈达到无圈境界,与人推手较技总能得机得势,其本质是松圆使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什么是松,松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放松,松是相对紧和紧张而言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大喜大悲的时候,精神会瞬间高度紧张起来。
表现在外部,就是表情的惊愕、紧张,肢体的僵硬,有时连毛孔都会在瞬间闭合。
反映在内心,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这些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反应。
还有,环境也会引起我们的紧张,比如阴暗的角落、骤冷的天气,恐怖的场景等,也都会使你的肢体变得僵硬、精神紧张起来。
我们练习太极拳要掌握的是内功心法,为什么要讨论松呢,强调松,松的状态,松对我们练习太极拳有什么益处,怎样才能达到全身放松呢?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阐明的是太极拳所言之“松”是个相对的度量用词,与生活中的松的指向有所不同,含义也有所不同。
我们大家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取决于经络的畅通,取决于气血的调和以及体内阴阳的平衡。
而放松的肢体和平和的精神,恰恰有利于经络的畅通、气血的调和,有利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使我们的精神和肢体都保持放松,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
习练太极拳时更要求精神、肢体的放松。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当的方法和能力的有限就会引起我们的紧张,这种紧张包括精神的和躯干肢体的紧张。
练习太极拳放松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来几招太极拳能让你幡然醒悟,让你神清气爽。
举两个会引起紧张的例子,当我们屈腿下蹲时,人的下肢会随着承担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发硬紧张,并且是越往下越紧张、能力越弱的人越早紧张(这就是能力的不足引起的紧张,而这种紧张正是我们不希望的)。
还有,处于正立姿态的肢体容易放松,有倾斜度的站立姿势不容易放松。
这是因为在肢体倾斜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体为了保持站立状态,不至于发生倾倒或踉跄,有关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就会自然引起肢体的紧张。
这在人体运动学里叫着“肌紧张”,意思是说当人的不平衡度增加时,为了保持人体的平衡,有关部位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而引起紧张。
也就是说,只要是人体的肌肉参与了运动,无论是正当必需的运动还是不当不需要的运动,都会引起肢体肌肉的紧张。
所以说,为了减少、消除紧张,尤其是为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我们就应该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以至消除不必要的动作。
当然,话要说回来,习练太极拳本身就需要我们做动作的,做动作是会引起紧张的。
因此,怎样在运动中消除紧张,就显得尤为重要,会牵涉到放松的方法和理念。
说到方法和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匹配对应。
即在运动时,该动的部位动,不该动的部位就不要去动,尽量减少、以至消除不必要的动作。
还有,尽量用最经济的能量来维持运动,俗话说的好,“杀鸡不用牛刀“,能不用力就不用力,能用小力就不用大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反复不断地阐明、强调、重申的一个的重要理念。
下面,让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分析、和说明白“松”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松的程度是衡量太极拳习练者能否登堂入室,进入太极之门的标志。
“学太极、先要松,否则难得太极功”。
松就好比是进入太极门墙的钥匙、名片、通行证。
杨澄甫先生曾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郑曼青先生在回忆他随杨澄甫学太极拳时说,澄甫老师教拳时很少说话,但一个“松”字,每天都要讲个几十、几百遍。
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都学不到的‘。
郑曼青先生当时就怀疑了,难道讲一个‘松’字,就三辈子都学不到、学不会吗?五十年后郑曼青先生又说:“就一个“松”,恐怕不但三辈子难学好,也许六辈子学不到都难说。
因为太极拳的松之所以难,难就难在自己挡住了自己,不知何谓松,明明不松自曰松,其实还是不肯松,不愿松,自然也就不会放松”。
吴图南先生一生都在告诫他自己的弟子:“要练好太极拳,首先是要练好太极拳松功”。
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太极拳的松功“。
阐明了松功是学习太极拳最紧要的基础的观点。
吴老阐述太极拳的松要一松到底,完全放松入静,要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虚、大柔、大空。
松,要做到先松其心、再松其神、复松其意、再令气松,而后才是形松。
形松要外松筋骨皮肉、内松五脏六腑。
全身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是太极拳的宝贝”。
他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松透,松得周身都毫无拘滞之力,两臂如绳子吊着重物一样,能感觉到大地对手臂的吸引力。
“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排除掉身上的刚气、躁气、浮气、僵气,存积体内的真气、元气、宗气。
才能达到“卸僵、弃木、化柔、润活”的效果,才能练出轻灵柔韧而又富有弹性的太极内劲来。
有些拳友认为,不使劲就是松,这并不完全正确。
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的全面彻底的放松。
以求达到松净,即彻底的放松干净,不存半点拙力、笨劲。
当然,这只是相对理想的目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此也是个无限追求的过程,一个渐次践行、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半分懈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也就没有收获,任何少花功夫,不下苦功就想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着手解决放松问题的方法很多,例如:怎样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胸腰折叠等等。
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留待以后上训练课时再详细讲解。
今天,着重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探讨松的含义,启发大家能从根本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了,太极拳要求的“松”叫做“松透”。
要求松的干净、松的透彻。
形容地说,目标就是要松开、松柔、松圆、松沉、松活、松通、松展、松空、松灵。
方法即是松的开、松的柔、松的通、松的空、松的灵、松的展,松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要在大脑皮层入静、思想意念导引之下,有序地将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等各个部位处处松开、伸展、拉长。
有的拳家把这样的状态形容为是“鬅松”。
什么意思?就好比是血脉的贲张、气息的鼓胀,有一股由内向外扩张的感觉。
好比能把一个瘪着的皮球吹鼓起来。
我曾试图给这样的状态定义:“产生由内向外均匀膨胀的、能使习练者的阳面皮肤张平的意念和能量”。
就好比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自己有了膨胀的球体感(产生气感、或者说是气场),内气从球心向球面均衡地膨胀开来。
球心在哪里?球心就是丹田,就是小腹。
(小腹有无气感也是衡量、评判习练者是否入门的标志)如果你练出了这种膨胀力,如果你能持续控制这种膨胀力不至消失(什么意思?掤劲不丢呗)。
那么,你的放松就不会出现松懈软塌干瘪的弊病,就不会有软弱无骨、形如稀泥的窘像。
说到这里,自然引出了另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观点,就是松的方向。
松的方向不仅仅只是要往脚下往地下松,还要能够向身体四周呈放射状地松。
要真正达到松的目标,是要能在松的基础上用内意神气将身势鼓涨开来,动荡起来,使其具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
让全身都布满气感,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其具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韧劲,所以说,正确的放松方法应该是向四周扩散放松的。
也就是说,真正的放松应该是使你的躯干鬅松变粗,四肢放长,是变大而不是缩小。
就像拳论中说的那样:“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领拔,下沉坠,上采天之气,下接地之力“等等。
这些要求通过对称张开、对拔拉长的做法,正是为了达到内外鬅松的目的。
松的状态需要时时检验、处处调整。
怎样检验你的松功程度呢? 要在习练拳架的过程中,在完成每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用心感受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使拳势动作既匀整灵活,又有弓弦对张时的膨蓄,更要有四平八稳、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
这样,就能在意、气、劲中得到对称、平衡、折叠、匀整的矛盾统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济。
松的高级境界是松空,全身空灵,应物自然。
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
反过来,若想功夫深,对松的质量追求也就应该越高。
什么叫“全身空灵、应物自然“,就是指人的功夫练到相当松空的程度时,在什么状态下都能虚若无物。
练太极拳怎样做到周身放松1、思想人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
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
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
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2、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
意是一身的统纲。
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
”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3、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
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
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
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