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材料
教资综合素质全知识点

教资综合素质全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教资综合素质涵盖了教师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简单说就是考查一个人是否具备做教师的综合素养。
②重要程度:它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敲门砖一样,不通过综合素质,就没法拿到教师资格证,而且这门知识反映的素养也是当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的,无论是教学中的教育理念、道德要求还是基本教学能力。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像基本的历史、地理概念等,也需要对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例如知道教育的基本目的等。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如果通过考试成为教师,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学生,遵循法律法规进行教学,还能在文化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自己处理日常教育工作各种事务的能力。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资考试学科体系里处于基础核心的位置,它贯穿了教师在职业观念、道德、文化修养和基本能力各个层面。
②关联知识:与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有关联。
例如好的教育观念可以指导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职业道德约束学科教学法的运用。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比较难,因为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比如文化素养部分涵盖古今中外的知识。
- 关键点:重点在于把握教师职业理念中的学生观、教育观等核心概念,法律法规的关键条款,职业道德规范等。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是必考科目。
-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考查各种理论、法律法规等的细节;材料分析题会让你根据提供的教师教学情境分析其是否符合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等;写作题考察综合素养对一个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教师职业理念:包含教育观(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变)。
教育观就是你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比如是单纯看成绩还是注重综合素质;学生观就是你怎么看待你的学生,不能老把他们当一成不变的孩子,要知道他们是在发展变化中的。
2023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综合素质复习要点材料及模拟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综合素质(合用于小学、初中、高中)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动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规定,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线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积极地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重要涉及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
内在素质重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见解和意义,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见解,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期限、一定限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规定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主线的规定,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素质教育与实行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其因素就在于义务教育从立法上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重要定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主线的权利。
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总结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知识拓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模块一:教师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职业理念: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专门职业的教师观教育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答题套话:该教师的行为符合(违背了)教育观中的素质教育理念。
该教师的行为符合(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知识拓展:教育观——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施新课程改革。
(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题模板: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
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
在材料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只关注优生或差生。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个体本身蕴含了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全面发展是人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也就越高。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集锦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集锦教师资格证是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和认定的证书,通过合格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综合素质知识点进行集锦,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1.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主要包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忠诚守信、关心学生、遵纪守法等要求。
2. 师德师风的内涵和要求: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要求,包括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严守纪律、形象端正等要求。
二、教育学和教育教学法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学科、教育管理等。
2. 教育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教学策略:教育教学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基本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教学策略包括提问、讨论、实验等。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学生在心理上逐渐从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程,其特点包括个体差异、渐进性和复杂性,规律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等。
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包括关心关爱、尊重个体差异、综合预防、因材施教等,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训练等。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终身学习等,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潜能等。
2. 教材的选择和评价原则:教材的选择原则包括贴近课程标准、科学与文化并重、综合素质教育等,评价原则包括准确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
五、教育评价与学业考试1.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公正性、导向性等,方法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过程评价等。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选)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2节职业行为(只单选)职业道德(单选+解答)第四章文化素养12%(9)(只出单选)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单选:每年固定29,2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材料分析:3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汇总一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概述(一)素质教育观的概念(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1适龄儿童6周岁,2受教育机会公平)(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 【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材料分析题高分秘诀: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表扬,体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材料分析注:分条罗列、逻辑清晰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材料分析第二章 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点)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出单选)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 新课改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学生观。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包括教师道德素养、情感素质、审美素质、学术素质、实践素质等多方面内容。
具体包括:1. 教师道德素养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
围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如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同行关系、如何处理学校与社会关系等。
2. 教师情感素质教师应该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和同理心。
情感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
3. 教师审美素质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通过践行美育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4. 教师学术素质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5. 教师实践素质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
第二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素质,是教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
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其他专业素质。
1.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
2. 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有效管理教学过程。
3. 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4. 教学评价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能力,能够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其他专业素质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辅导与指导能力、教师自身素养、教育实践能力等。
第三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道德情操教师教育观念和道德情操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内核,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2024下半年教资考试考点汇总

2024下半年教资考试考点汇总一、综合素质考点。
(一)职业理念。
1.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这是因为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原因在于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发展机会。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尊重个性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能。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创新和实践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重视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不仅仅是记住结论。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人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等。
2. 学生观。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会犯错误,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能够不断进步。
- 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一、综合素质概述综合素质,是指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对社交、文化、时事和思想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诉求一个人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教育发展中,综合素质已经开始成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占考试总分数的15%。
二、考点分析综合素质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教育文化、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各方面的重点内容:1.教育文化教育是一项人类文明的基石。
了解中国教育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非常重要。
需要了解《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教育政策,知道如何进行入学考试等方面的信息。
2.法律法规作为教师,必须了解教育法律法规。
了解教育法是一项必修课程。
知道公民的基本教育权利和义务,了解学校的制度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了解诸如教育不平等、校园欺凌等和校园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也非常重要。
3.政治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政治经济知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占有相应份额。
了解政治、经济示范区的建设、金融政策、外贸政策、税收政策、当前社会热点等方面的信息非常有意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4.社会热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对于社会热点的考察占分数较大。
社会热点包括国家政策与发展、公共政策、社会心态、社会风气、国际局势等方面。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视野。
三、备考建议针对以上考点,以下是备考建议:1.阅读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面的资料教育法律法规方面需要通过阅读政府部门发布的资料来学习。
根据自身需要,可以阅读教育部召开的会议纪要、公告、法律法规等相关资料。
经济与政治方面可以适度阅读报纸、杂志、政府机关相关网站等资料。
2.了解国家政策及时对应信息了解当前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因为最新的政策很可能成为教育首领的标准。
全国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167个知识点总结

全国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167个知识点总结嘿呀!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全国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这167 个知识点总结!首先呢,咱们得搞清楚为啥要重视这167 个知识点。
哎呀呀,教师资格证那可是通往教育事业的重要门票呀!拥有它,才有资格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传授知识,引领学生成长呢。
这167 个知识点涵盖了好多重要的方面。
比如说教育法律法规,这可不得了!咱们得清楚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不然一不小心犯了错,那可就糟糕啦!还有教育理念,哎呀,这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大方向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盯着成绩,要培养他们的品德、能力、创新精神等等。
再说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哇,这可是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呢!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哪一样都不能马虎。
得真心对待学生,给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他们的榜样。
关于文化素养,哎呀呀,这可真是包罗万象!从历史到地理,从文学到科学,啥都有。
作为教师,得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应对学生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呀!然后呢,咱们来讲讲逻辑思维能力的知识点。
这部分可有点烧脑,但是别怕!掌握了规律和方法,也能轻松应对。
比如推理、判断、分析,这些能力在教学中也能派上大用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知识点,那更是重中之重!怎么设计教学方案,怎么组织课堂活动,怎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里面都有大学问呢。
最后,咱们得强调一下学习方法。
这么多知识点,可不能死记硬背呀!得理解着去记忆,多做练习题,结合实际案例来思考。
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互相交流,这样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哎呀,这167 个知识点真的是丰富又重要,只要咱们认真学习,掌握好它们,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就不在话下啦!为了我们的教师梦想,加油吧!接下来,咱们具体看看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比如说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条款,那可是非常关键的呀!教师要了解如何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他们受到伤害。
教资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a.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面向全体学生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e.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PS :全面发展≠平均的全面发展a. 人的全面发展的丝线b.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α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β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γ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②学生是发展的人③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c.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①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②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a.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①角色转换: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学活动的教书匠→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学校的教师→社区的开放的教师② 行为转换:师生:尊重、赞赏学生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自我:课程的反思与其它教育者:合作b.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 职前培训②入职培训③ 在职培训④ 自我教育c.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①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d.教室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强大动力:改革创新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关键:机会公平a.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b.爱岗敬业---本质要求c.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d.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e. 为人师表 --- 内在要求f.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a.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b.教师教学行为规范c.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d.教师仪表行为规范e.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a. 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习b.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平等沟通、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学生c. 同事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协作d.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考点总结一职业理念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是安排灵活与组合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2、方法(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四)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2、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3、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4、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5、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二、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概念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2、内涵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与措施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素质教育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教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引言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估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综合素质》部分旨在考查教师的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行为。
本总结旨在帮助考生全面掌握《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理念1.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应用2.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职业行为的典型案例分析教师职业行为的自我修养3.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第二部分:教师基本素养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教育学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教师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教育教学能力1.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设计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2. 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技巧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实施的案例分析3. 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教学评价的案例分析4. 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处理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教师职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2. 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概念和意义终身学习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终身学习的策略和方法3. 教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是评估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总结的学习和准备,考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综合素质》的考点,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国家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国家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国家教师资格证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证书之一,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认可。
国家教师资格证的综合素质考察内容丰富,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专业基础知识:1.教育学概念:教育的定义、内容、对象、目的等。
2.课程设计: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以及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3.教学设计:教学的基本概念、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等。
4.学习理论:学习的定义、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5.评价与考试:评价的目的、原则、方法、形式以及考试的基本概念。
6.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二、教育学原理:1.人的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感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等。
2.教育方法:包括讲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3.教育教学过程:包括预习、讲课、讨论、实验、复习、反思等。
4.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评价等。
三、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
3.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包括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计等。
四、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层级、效力等。
2.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生权益保障、学校管理规定等。
3.教育法律法规的应用:包括学校管理、师生关系、教育行政等。
五、教育伦理学:1.教育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伦理学的目的、基本原则等。
2.教育伦理学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责任等。
3.教育伦理学的应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行为规范、教育管理等。
综上所述,国家教师资格证的综合素质考察内容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伦理学等。
教资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总结前三页

教资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总结前三页教育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行业,教师作为这个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行业发展迅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教资考试是教师招聘中的重要环节,综合素质是教资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
下面是教资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的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育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目标首先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
在实施教育目标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安排,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需要熟悉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等相关政策文件。
教师要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权益,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教育心理学与学生成长1.学习与记忆的心理过程学习与记忆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关键过程。
了解学习与记忆的心理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记忆知识。
2.学生发展与教育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在学业、身心健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成长。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教育规划和大纲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要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来选择,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部分是考察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对该部分的重点知识进行汇总。
一、师德修养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师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秉持正确的职业态度,承担起教育职责,履行教育使命。
教师应遵循职业道德准则,热爱教育事业,严守教育法律法规,注重自我修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1.2 教师师德标准教师师德标准是教师行为的底线和准则。
教师应遵循师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模范的行为引导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科学。
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2.1 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规律与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因材施教,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方式。
2.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发展规律与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做到因材施教。
三、课程与教学知识课程与教学是教师的核心工作。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课程与教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3.1 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师应掌握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合理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实施。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了解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常考知识点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常考知识点一、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责权主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4.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3.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4.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四、教师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1.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
3.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1.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学科内容。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学说。
3. 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
4.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5.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2. 教学模式与方法。
3. 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
4.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
5. 教学与学习环境。
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1.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要求。
2. 教育管理与教育法律法规。
3. 学生权益保护与法律责任。
四、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管理知识1. 教育统计与教育研究方法。
2. 教育管理与教育决策。
3. 学校管理与领导。
五、教育心理学知识1. 学习理论与学习模式。
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3.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4. 个体差异与教育。
六、教育经济与规划知识1. 教育经济与教育财务。
2. 教育投资与教育负担。
3. 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
七、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知识1. 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 特殊教育的定义与原则。
3. 特殊教育方法与技术。
八、初等教育学科知识1. 语文教育与阅读技巧。
2. 数学教育与计算思维。
3. 英语教育与听说读写能力。
4. 科学教育与科学思维。
九、中等教育学科知识1. 高中语文教育与文学鉴赏。
2. 高中数学教育与数学建模。
3. 高中英语教育与交际能力。
4. 高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教育。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的归纳,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考试时需要全面掌握。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
1.古代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楚辞》、《离骚》等。
2.经典著作:《史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山海经》、《道德经》等。
3.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4.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5.传统艺术:中国画、京剧、曲艺、书法、篆刻等。
6.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7.传统美德: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礼仪文化、忍让精神等。
二、世界文化
1.古希腊文化:希腊神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古希腊剧。
2.古罗马文化:罗马艺术、罗马法、古罗马民主制度、罗马建筑等。
3.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
大师。
4.文化名城:巴黎、罗马、雅典等世界文化名城。
三、现代社会文化
1.科学技术:蒸汽机、电力、汽车、计算机等。
2.文化现象:全球化、信息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等。
3.自然生态:生态平衡、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环境保护等。
4.社会问题:性别平等、贫富差距、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等。
上述知识点是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科目中常考的一些重要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文化素养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希望这些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位于的五台山、的九华山、的峨眉山、的普陀山。
2.《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3.元四家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
4.PrintScreen 可以将整个屏幕画面全部复制到剪贴板中,Alt+PrintScreen为复制当前活动窗口。
5.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6.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7.中国吝啬鬼形象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吴敬梓《儒林外史》笔下的严监生。
8.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绣。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指吕蒙受权启发,发奋读书的典故。
10.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1.孟子学说的中心是以实行“仁政”来达到统一。
12.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国教育法》。
13.《红楼梦》开篇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引入,从女娲遗留的一块补天石开始讲故事。
14.《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种境界”具体是: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5.中国的五大古都:、、、、。
16.“金石丝竹”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17.《中华人民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18.法国作家司汤达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19.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20.把“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1.《野草》是散文诗集,《南腔北调集》和《华盖集》是杂文集,鲁迅的小说集只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篇》三部。
22.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23.初唐四杰: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24.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5.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把小篆作为全国规的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26.太阳系中行星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7.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王安石、曾巩。
28.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
29.“三言”是明代梦龙编辑、加工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是明代凌漾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写成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30.蔡伦为东汉元兴年间人,他改进了造纸术;突火枪于宋理宗开庆元年由宋军发明;隋朝时期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北宋年间才由刻字工人改进印刷术发明了活字印刷;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事业。
3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32.《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3.《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发行的药典。
3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35.我国《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是在1993年。
36.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拥有的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等六项。
37.“中华人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规定始出于《中华人民国宪法》。
38.在教育法律建设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我国全面进入依法治教轨道的是颁布与实施《中华人民国教育法》。
39.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结合的是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
40.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41.根据联言命题的性质,联言推理的有效式是指合成式、分解式、否定式。
42.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
43.青少年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44.《教师法》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
45.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剂的是我国古代的华佗。
46.按测验的目的分类可分为诊断性测验、终结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
47.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专业理想。
48.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专业情操。
49.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地位。
50.形序法包括字母法、笔画法、部首法。
5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终身学习。
52.改革开放后最早颁布成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性文件的是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试行)。
53.建立系统论的科学家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54.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者是保罗朗格朗。
5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德育。
5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7.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58.最早提出教师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是前联的加里宁。
59.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红一号”发射成功。
60.可用来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行动规、价值观的教育定义属于操作性定义。
61.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容或行为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容效度。
62.集中量数: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63.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64.规定“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的教育规性文件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65.“建安七子”包括孔融、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桢,其中王粲文学成就最高。
66.1957年10月4日,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67.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68.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共有八章六十三条。
69.明确把“关爱学生”作为一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的是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70.“三言”是明代梦龙编辑、加工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是明代凌濛初在“三言”影响下写成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71.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72.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效度。
73.工具书的排检方法大致分为五类:字顺法、分类法、主题法、时序法、地序法。
其中字顺法和分类法较为常用。
74.字顺法分为形序法、音序法和法。
形序法分为部首法、笔画法和字母法。
75.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容保持一致。
76.在职教育向来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
77.童工的法定年龄是不满16周岁。
78.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意识。
79.差异量数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measures of dispersion)。
这些差异量数有全距,四分位差,百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等等。
80.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素养。
81.我国原《义务教育法》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是1986年7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
82.师德的灵魂是关爱学生。
8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84.实际意义取决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人们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的是约定性定义。
85.一般而言,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是正概念。
86.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教育家型教师。
87.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是反思能力。
88.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录取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科举第一名称状元、殿元或鼎。
89.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90.相关系数小于0.4是低度相关,大于等于0.4并且小于0.7是显著性相关,大于等于0.7并且小于1是高度相关。
91.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关的是吕蒙。
92.搜索引擎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
93.对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94.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
95.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96.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97.按测验的目的分类: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
98.按测验的对象分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99.按解释分数和方法分类: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100.测量三要素:参照点、统一的单位、量具。
101.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数的百分比,用CV表示。
102.信度可以分为:常模参考性测验信度、目标参考性测验信度、评分者信度。
103.测验的效度一般可以分为:校标效度、容效度、结构效度。
104.换质法:将一个直言命题由肯定变为否定,或者由否定变为肯定,并且将其谓项变成其矛盾的概念,由此得到一个与原直言命题等值的直言命题。
如:所有罪犯都不是有股票权的公民。
换质后:所有罪犯都是没有股票权的公民。
105.换位法:将一个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互换位置,但让它的质保持不变,原为肯定仍为肯定,原为否定仍为否定,并相应的改变量项,由此得到一个新的直言命题。
106.换质位法:对一个直言命题先换质,再换位,由此得到一个新的直言命题。
如:有些科学家不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
换质后:有些科学家是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
再换位:有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科学家。
107.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08.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
109.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110.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