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合集下载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中国教育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挑战。

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外国侵略,教育资源匮乏,文盲率高达80%以上。

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早提出了“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和“普及教育为主,办好小学为核心”的方针。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建立了广大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小学,使得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

在此期间,新中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分配等。

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和城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等。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建立的几所大学到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强调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能引领、开放融通、协同共享”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高考制度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总体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在建国初期的基础上,经历了开放和现代教育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教育发展不仅进一步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面对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不足的现实情况,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普及教育。

195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教育为国家的基本事业,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从此,全民教育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废除了封建主义下的教育不公和贫困群众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

随着全民教育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三反五反”运动,其中之一就是反对教育界的腐败现象。

通过这一运动,中国教育界的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中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958年,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提出了“以工代学、以农代学、以军代学”的口号,鼓励农民、工人和士兵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一运动推动了农村和基层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文化素质。

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关闭,教育活动停止。

这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了发展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随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出台,包括恢复高考制度、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水平。

同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普及教育到提高教育质量,再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新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变迁

新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按时间排序):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

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

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的教育成就

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的教育成就

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1.1 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1.2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教育改革二、新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成就2.1 普及教育取得显著成就2.2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2.3 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三、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3.1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3.2 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3.3 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新要求四、总结与展望新我国成立百年以来的教育成就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1.1 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新我国成立之初,教育则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此期间,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设施简陋,教育水平和质量较低。

加之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1.2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教育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数量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到了21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新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成就2.1 普及教育取得显著成就自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一直致力于普及教育,通过全民办学、免费教育等措施,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步入全面普及的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使得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也显著提升。

2.2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除了基础教育普及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的大学教育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教育体制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和完善。

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评估和考核、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3.1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不均衡,这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奠基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奠基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奠基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我国教育方针实行了从旧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向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之本,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方向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下,教育事业需要与新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种转变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受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相对贫困的国力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

发展教育事业成了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之一。

只有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受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生活的变革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原有的旧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已无法适应新社会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必须进行教育方针的改革和转变,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

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变化非常快,国际形势则是动荡不安的。

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冷战呈现了严重的对抗态势。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必须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并且通过改革教育方针来加强自身的国力,以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共同促使了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迎来了新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之本,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

一、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谈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

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二、颁布学制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该学制系统框架,因当年为壬子年,所以又称作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近步:(1)缩短了三到四年的学习年限;(2)取消毕业奖励初升,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3)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4)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5)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三、课程标准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首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第三节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其中,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1)抱定宗旨:学校及研究高深学问之地;(2)砥砺德行;(3)敬爱师长。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

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

新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我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质量逐步提升,教育公平逐步加强。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新我国教育的伟大成就。

一、基础教育发展成就1. 实现了基本教育全面普及。

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率较低,很多儿童青少年没能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但随着新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

3. 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体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学校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成就1. 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

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小,仅有少数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但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快速扩大,高等院校数量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显著提高。

2. 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新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3. 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一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一些学科在国际上也比较有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职业教育发展成就1. 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新我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得到了日益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各类培训项目不断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1.07.01•【文号】教发[2001]33号•【施行日期】2001.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教育部二00一年七月一日教发[2001]33号)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教育正在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二十多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全国有2541个县(含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两基”验收。

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达到2500余万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42%左右。

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到2000年,在学人数达到11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从80年代初的2%左右提高到11%左右。

研究生在学人数由1980年的2.2万人增加到30.1万人,累计毕业近60万人。

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派出留学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规模均得到较大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由80年代初的4.5年提高到目前的8年左右,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毕业生由80人上升到400人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由1050人上升到1380人,初中毕业生由2600人上升到4000人,文盲从2800人下降到760人。

高考历史复习 第7单元 第15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复习 第7单元 第15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十大设置“陷阱”方式 “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
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
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 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 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C.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解析 D 。 1 9 9 5 年 提 出 “ 科 教 兴 国 ” 战 略 ,
198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后我国不断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1977年 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次尝试。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 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 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 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 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 D A.钱学森 B.李四光 C.杨利伟 D.袁隆平
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 展。
2.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 (3)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①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 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②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要优先发展教育。 ③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 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 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 种“制度”具体是指( ) D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新中国成立: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 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 体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德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感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感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感想【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特点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三、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策略正文(篇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感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特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教育事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立德树人,为国家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2.教育公平和质量得到提升。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3.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新时代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破除陈规陋习,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我国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了 95%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50%,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

2.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我国教育事业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力度,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3.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的工作,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1.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

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

3.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策略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教育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教育取得的成就

新我国成立70周年以来,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的肯定,更是对我国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完善的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我国成立70周年以来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完善的教育体系自1949年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全面教育体系。

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增加,成为覆盖全国各地的普及教育网络。

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了学校条件,提高了教师待遇,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7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大学入学率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幅度提升。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高等院校的国家之一,高等教育一直保持着稳步地发展态势。

各高校也不断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在7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科研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学者们在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四、教育制度的不断优化在新我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里,我国教育体制也不断优化。

教育改革成果斐然,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持续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壮大等等。

这些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五、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7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育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推进素质教育新我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也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推动教育平等,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教育。

在总结中,新我国成立70周年以来,教育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这些成就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学者和爱心人士齐心协力、不懈努力的结果。

新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现状与未来展望新中国建立后,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显然,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的被抛弃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教育事实上也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代,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全面转型直接导致了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困境的时代,并且这种困境是多方面的。

我们深入地研究新中国后教育所走过的阶段,以及今天所处的困境,对于寻找中国教育摆脱困境的途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这是新中国教育的创立、摸索和健康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等人的个人魅力以及党的略带乌托邦理想色彩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在教育领域里,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兴高采烈,都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满腔的热情,包括新中国后第一批“海归”的一些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去。

1952年,全国进行了高校院系的调整,可以认为,从这时起,新中国基本上就建起了自己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同时,中等教育,基础教育也都全面地发展起来了。

当然,1957年全国进行了所谓的“反右”斗争,实际上重点就是针对教育系统的,教育系统的很多人都被打成“右派”,他们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平反。

但不管怎么说,新中国以后的这个17年,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以后我国进行的“两弹一星”研究所需的大量人才,除哪些“海归”之外,大多数都是这一阶段培养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把中国教育的这个17年说成是“资产阶级的黑线专政”、为资产阶级培养人才,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所以,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中国教育在这17年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二阶段:1966年到1976年,这是新中国教育遭到重创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的10年。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1949-1965年)1、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1)时间:1949年年底(2)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发展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借鉴苏联经验。

(3)内容:“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3、1957年教育方针的制定(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毛泽东对根据地革命经验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教育实践的总结。

(2)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4、成就: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表现:“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等。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978年以后)1、党重视教育发展原因: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表现:(1)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成就(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②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高速发展。

(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

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论文

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论文

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论文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争取到2020年民族地区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主要指标要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该《决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对新时期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受教育权利,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提高各民族同胞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2002年召开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教育规模明显扩大,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截至到2014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人数接近2540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27.6%,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9%。

其中,学前教育阶段、普通小学、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普通本专科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国各教育阶段学生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上升。

民族地区幼儿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九年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9.5%以上,高中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

1.2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截至到2014年,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达129万,比2002年增长了11.3%,占全国专任教师的8.6%。

国家还实施了免费师范生计划、“特岗计划”、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工程,并且有重点的向民族地区农村倾斜,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

1.3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教育深入开展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工作,积极鼓励和倡导各民族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教育。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

一、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增加,在校生达4031万人。

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

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

教育发展为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一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栏1:教育事业“十五”时期主要成就||------------------------------|||||2005年比|||2000年|2005年||||||2000年提高||----------------|-------------||学前教育阶段:|||----------------|-------------||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7.7 |41.4 |3.7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4.9 |98.4 |3.5 ||----------------|---|---|-----||初中毛入学率(%)|88.6 |95 |6.4 ||----------------|---|---|-----||初中三年保留率(%)|90.1 |92.8 |2.7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1.2 |69.7 |18.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2.8 |52.7 |9.9 ||----------------|---|---|-----||在校生(万人)|2518 |4031 |1513 ||----------------|---|---|-----||其中:普通高中|1201 |2409 |1208 ||----------------|---|---|-----||中等职业教育|1284 |1600 |31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2.5 |21 |8.5 ||----------------|---|---|-----||在学总规模(万人)|1230 |2300 |1070 ||----------------|---|---|-----||其中:普通本专科|556 |1562 |1006 ||----------------|---|---|-----||研究生|30 |98 |68 ||----------------|---|---|-----||成人本专科|354 |436 |82 ||----------------|-------------||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普通高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项)|1952 |7399 |5447 ||----------------|---|---|-----||高校科技成果获国家奖数|53 |143 |9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教育事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教育事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教育事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予了教育事业以巨大的关注和重视。

以教育为基石,中国不断培养着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影响、教育发展的历程以及现阶段的教育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给予教育事业以极高的重视,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将教育事业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推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普及政策,使得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并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公平的平台。

这为人们的智力开发和全面素质提高提供了保障。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使得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为人们提供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二、教育发展的历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艰苦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重建战争所破坏的教育体系,到进行大规模的素质教育改革,再到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事业始终面临着各种瓶颈和问题。

然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致力于解决教育领域的挑战。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如高考制度的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

这些政策与举措的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提升。

三、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时期和新的挑战。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并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毛泽东与1950—1952年的中国教育事业

毛泽东与1950—1952年的中国教育事业

毛泽东与1950—1952年的中国教育事业
王明有
【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28)5
【摘要】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破坏 ,195 0—195 2年底 ,我国的教育事业相当落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所吓倒 ,毛泽东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 ,对教育工作也提出了许多重大决策性的意见。

毛泽东为新中国的教育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十分重视对我国旧教育体系的改造 ,极端重视工农教育建设 ,还注意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 ,争取他们更有效地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服务 ,也非常关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总页数】3页(P47-49)
【关键词】发展方向;教育体系;教育改革;中国;教育事业;毛泽东;1950-1952年;教育史
【作者】王明有
【作者单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7
【相关文献】
1.1950年代毛泽东防范官僚主义的思路——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J], 郭万敏;周全华
2.1950年代毛泽东的反官僚主义思想——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J], 郭万敏;周全华
3.1950年5月毛泽东书信探析--以《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的记载为例 [J], 王健
4.新中国第一个有关农垦工作的文件——纪念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实施50周年 [J], 刘良玉
5.毛泽东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J], 连瑞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问答题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 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落后地区的教育
世界扫盲游行大会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速成中学学习
我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新闻:明年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 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 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 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课堂小结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繁荣
• • • • • • •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为国 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总方 针。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合理 的成分,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制定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 体健康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 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 5日,国务院向 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 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 共 4万余人。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通行证 海 南 知 青 武 装 训 练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 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 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 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 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 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 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3.坚持“三个面向”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步伐 加快,普九教育,《义务教育法》颁布,中等教育和普 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招生制度 等。
请阅读教材,了解有哪 些教育方针和成就?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1991年10月,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仕仁村小学成为我国 第一批、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次年6月,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 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而该校则成为这笔捐款的接受点,25名失学儿童得到 了小平同志的捐助,得以重返校园。如今,这25名受益儿童已有4人大学毕业走上了 工作岗位,另有11人正在读大学。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1.邓小平刚一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他说:“我们要实现现 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
2.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 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 案平反,使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 了; 3.1977年冬,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 新机; 4.组织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和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动 乱 中 的 教 育
文 革 冲 击 教 育 革 命 危 害
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 派”, 3.全国大中小学校招生基本停止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高考制度被废除 1.学校领导体制变化: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2.教育体制上“开门办学”,缩短学制
5.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颁布《教师
2.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
1.邓小平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 依靠科技和教育,要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 2.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 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 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中华民族振兴 的必由之路。
3.成就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 系。1.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 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2.培养了 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3.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 D)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提出的战略是 (A)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人大 学”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 的“三个面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中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发展
在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中国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 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 1100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 硕士、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 究生人数增长了约45万。 高等教育 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增加。2004年 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 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上年 增加17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
3.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 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而 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4.原有的教师,被认为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下 放农村劳动 1.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 为我国少培养100多万大专毕业 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中华民 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残重,出现人才断层 3.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15课 新中国的 教育事业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依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接管原属国民 党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初 步改造,确立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人才的教 育目标。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中小学等学校改为公办,初步 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教育 主权回到人民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