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水务管网漏损控制管理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CONTENTS
一、企业概况
◆ 绍兴市自来水公司是集团下属的供水企
业,承担管道的投资建设,管网的运行管理,自来水的销售与服务职能。
供水面积约498平方公里;管网总长约3900多公里,其中DN75以上管道1880公里。
供水方式重力流为主、压力流为辅,管网中心压力0.3兆帕;制、供水量贸易结算,管网漏损率连续9年控制在5%以下。 服务人口110万人(不含外来人口);供水用户约40万户,年供水量近1亿立方米,抄表到户率98%;水费回收率99.99%。
◆当时漏损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水资源缺乏日益严:绍兴市区人均水资源量约1413.7m3,且属水质型中度缺水地区。
— 漏损指标居高不下:2000年绍兴的管网漏损率为21%.
一是节水。据测算,绍兴漏损率下降至12%→1000万m3 → 接近一个西湖,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二是安全。提升水质、水压等安全保障度,降低次生社会影响;
◆当前 漏损控制考核更加严格
习总书记提出新时期治水思路: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国务院:颁布“水十条”,
2017年 12%,2020年 10%;
住建部: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2017年3月1日起实施
二、主要做法
1、以智能管网系统为支撑,实现数据与业务联动
2、以分区计量为核心,实现科学的网格化管理
3、以全过程控制为手段,建立精细化的控漏体系
4、以全员化激励为保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5、以漏损实训基地为平台,推动行业控漏进步
做法一:建设智能管网系统◆建成8套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 (一张图管理)调度SCADA系统 (一双眼监控)分区计量系统 (一张网监测)管线巡检系统 (全流程管理)
水力模型系统 (全仿真模拟)营业管理系统 (一本账管理)热线呼叫系统 (一条龙服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定制化服务)
搭建智能管网
系统平台:
实时监测分区监控
站点分布
管网运维建设理念:运行模式的转变,数据与业务的联动
实现功能--运行能感知
“G、S、M”一张图展示管网隐患点监控
实现功能--数据能分析
水量叠加分析爆管预警定位压力科学调整
实现功能--业务能联动
工单管理与现场服务联动移动管控平台
制定健全分区标准
分区水量预警
区域网格管理
分区水量监控
漏损水量分析、评估
夜间最小水量分析
漏损评估
抓源头管理
1、稳步推进旧管网改造
2、高标准选用优质管材
3、高质量加强工程管理
绍兴水司管道材质分布情况
抓运维管理,建四支队伍
Ø建立检漏队伍,定期开展管网检漏(检漏周期20天,报漏周期3天)Ø建立巡检队伍,主动开展阀门、排气阀等管道设施例检(主要设施一年两次,其他设施一年一次)
检漏队伍
阀门例检
抓运维管理,建四支队伍
Ø建立抢修队伍,专业化管理,快速响应(20分钟服务圈)
Ø建立普查队伍,开展管网数据动态更新(覆盖率100%、准确率98%)
管道修理
管线普查
抓计量管理 (1%与50%的关系)
Ø规范表务管理:
建立类似身份证生命管理特征的表务管理制度。Ø确保计量准确:
—实行第三方检定、比对;
—对大用户水表实时监控、动态周检;
—市政绿化定点计量、消防栓装表计量。
抓营业管理
Ø规范营业抄收——实现人工与远传两种模式相结合,实行二级复核机制,实行抄表工收入定量计件考核,确保抄见率和准确率。
Ø科学管理分析
正确建立各级流量计和总分表逻辑关系,建好分区水量分析平台。落实专人负责水量日常分析和异常事件处理,规范分析方法与标准,明确处理流程、时限和工作要求。
做法四:全员化激励
—主体责任到位。对各个片区实行单独计量,单独考核,形成竞争机制。
—监督考核到位。实行漏损率与漏失水量双挂钩,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全过程透明
监管。
—奖惩兑现到位。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定量计件考核,激发各责任主体以及检漏、
抢修等关键岗位工作积极性。
做法五:漏损控制实训Array建成--全国首个管网漏损控制实训基地
由中国水协科技委授牌--建
设成立漏损控制实训基地,
专业开展管网运行调度、漏
损控制、系统监测、设备运
维等技术与管理业务的交流
与培训
占地面积:场地5000平方米,教学楼450平方米。
功能设计:包含分区计量、分区控压、漏损分析、计量管理、
管道检漏、调度监控、设备运维等功能区,具备业
务培训、实操、现场演示等基本条件。
做法五:漏损控制实训
做法五:漏损控制实训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要重视,一把手必须亲自抓,亲自管
二、精细管理是基础——家底要摸清,建立工作流程
三、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技术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规范业务流程
四、队伍建设是支撑——抢修、巡检、检漏、普查等保障队伍要建立
五、考核激励是保障——责任要明确,建立全员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