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生物制药工艺研究
生物制药工艺学-抗生素类药物
三、抗生素的生产方法
——发酵液的预处理:蛋白
➢ 利用其在等电点时凝聚的特点而将其去除
➢ 对热稳定的抗生素发酵液可用加热法
➢ 加入絮凝剂
✓ 原理:它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絮凝剂分子中电荷密 度很高,它的加入使胶体溶液电荷性质改变,异性相吸,从而使 溶液中蛋白质絮凝。
✓ 对絮凝剂的化学结构一般有下列几种要求:
5
一、概 述
——医用抗生素应具备条件
(1)最小抑菌浓度要低;
致病菌 及肿瘤
(2)抗菌谱要广; (3)致病菌在体内对该抗生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正常组织 细胞 血液等
(4)较大的差异毒力; (5)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6)在体内易吸收、快分布、弱结合、不破坏等
(7)具备较好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以利于提取、 制剂和贮藏
20
二、分类
G、获得途径等分类
➢天然抗生素(发酵工程抗生素) ➢半合成抗生素 ➢生物转化与酶工程抗生素 ➢基因工程抗生素
21
三、抗生素的生产方法
A. 生物合成法(即微生物发酵法) B. 全化学合成法(即化学合成法) C. 半化学合成法(即半合成法)
Eg.生物合成法制得青霉素G钾盐,进行裂解反应得 到6-氨基青霉烷酸(6-APA),再用化学方法在母 核6-APA的6位碳原子位置上接上不同侧链,即可 得到一系列新型抗生素(即半合成青霉素)。
➢氨基酸、肽类衍生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寡肽抗生素
➢糖类衍生物
链霉素糖苷类抗生素
➢以乙酸、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
红霉素等丙酸衍生物
19
二、分类
F、根据医疗作用对象、作用性质、应用 范围等分类
➢医疗作用对象
抗感染、抗肿瘤、降血脂等
【论文】青霉素的研究进展l论文
【关键字】论文浅谈青霉素研发进展学生姓名康树伟班级生化1406专业名称生化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马丽锋提交日期答辩日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年月目录一、青霉素的开发历程………………………………………………………………….二、青霉素结构确定……………………………………………………………………..三、青霉素结构与性质………………………………………………………………….四、青霉素分类……………………………………………………………………………...五、青霉素的合成………………………………………………………………………….六、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七、青霉素抗生素的耐药性………………………………………………………….八、青霉素的结构改造………………………………………………………………….九、青霉素的生产方法…………………………………………………………………十、青霉素使用现状……………………………………………………………………..十一、结语………………………………………………………………十二、参考文献…………………………………………………………青霉素的研发进展摘要:青霉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青霉素的出现,使人类终于有了对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在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无数伤员因伤口感染化脓而死亡,当时的抗菌良药磺胺也无济于事,此时青霉素发挥了它的作用,挽救了成千上万伤员的生命。
青霉素的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时代。
本文主要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结构和分类, 以及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生产方法和使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青霉素;青霉素的结构、分类;抗菌作用机制;生产方法一、青霉素的开发历程1928年9月,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发现,青霉菌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其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兽医领域的抗生素,其生产工艺流程经历了长期的改进和优化。
以下是青霉素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
1. 霉菌培养:青霉素是由青霉菌属的真菌产生的,因此首先需要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青霉菌。
通常采用的培养基是以葡萄糖、氮源、磷酸盐和微量元素为基础,辅以适当的pH和温度
条件。
2. 发酵:培养好的青霉菌会被转移到大型发酵罐中进行发酵。
发酵条件是青霉菌生长和合成青霉素的关键环节,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参数。
3. 青霉素提取:在发酵结束后,青霉素会积累在发酵液中,此时需要对发酵液进行提取。
提取通常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4. 青霉素精制:通过结晶、析出、溶解等步骤,将提取得到的青霉素进行精制,得到纯度较高的成品青霉素。
5. 青霉素制剂生产:最后,经过精制的青霉素会被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青霉素制剂,如青霉素粉剂、注射剂、口服液等。
青霉素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青霉素
的纯度和质量。
随着生物工程和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青霉素生产工艺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为临床和兽医用药提供更加可靠的青霉素制剂。
青霉素类药物工业分析与检测方法
2、比浊法: 细菌生长产生的浊度与细菌数的增加、细菌群体质量的增加和细 菌细胞容积的 增加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在一定的范围内符合 比耳定律。将抗生素标准品的稀释液与供试品的稀释液分别加入试 管中,再加入已接种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摇匀,置37℃的培养箱 中培养24h后,观察试验菌生长情况。由于抗生素浓度不同,试验 菌受抑制的程度也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混浊。用分光光度计 测定其透光率或吸收度,用标准曲线法可测定出供试品的效价。取 每mL含24.0、26.8、29.9、33.5和37.5U的链霉素标准品溶液各 1mL,分别加入15支试管中(3个平行)。另取试管3支,每管中各加 入供试品溶液1mL。于18支试管中各加入已接种试验菌的液体培养 基9mL,摇匀。将标准品管和供试品管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h 后,取出,分别于每管中各加入12%甲醛溶液0.5mL,摇匀,即可 于分光光度计上530nm处以未接种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9mL,加蒸 馏水1mL,12%甲醛溶液0.5mL,摇匀作为空白,测定各管内培养 物的透光率。以透光度为纵坐标,链霉素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 线,则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供试品的效价。
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药品中,许多制成钾盐或钠盐供临床使用, 因而可利用其火焰反应进行鉴别。
(二)沉淀反应
1、在稀盐酸中生成白色沉淀:青霉素钾(钠) 白色游 离基沉淀
头孢哌啶 重氮苯磺酸 黄色
2、 有机胺盐的特殊反应: 侧链含有苯羟基基团时,能与重氮苯磺酸试液产生偶合反 应而呈色。如:
二、青霉素类药物的鉴别反应 (一)官能团的呈色反应:
1、 羟肟酸铁反应:碱性环境中与羟胺作用β-内酰胺 环破裂生成羟肟酸在稀酸中与高铁离子呈色 。
【鉴别】(1)取本品约20mg,加水15ml溶解后, 加盐酸羟胺试液与氢氧化钠试液各2ml, 放置5分钟后,加盐酸溶液(1→100)3ml与三氯化 铁试液1ml,随即振摇,即显赤褐色。
青霉素的工艺过程
青霉素的工艺过程
青霉素(Penicillin)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工艺过程如下:
1. 青霉菌培养:选择适宜的青霉菌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并将其转入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基通常包含适量的碳源、氮源、矿物盐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
2. 发酵:将培养基加入发酵罐中,并控制适当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以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
青霉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青霉素。
3. 静置培养:在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分离,得到菌体和混合物。
菌体可以用于下一批的青霉素发酵,而混合物则需要经过后续处理。
4. 提取青霉素:混合物通常含有青霉素、其他杂质和溶剂,需要经过提取工艺进行分离。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酸化、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青霉素从混合物中纯化并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溶液。
5. 结晶:通过调节青霉素溶液的温度、浓度和pH值等条件,使其逐渐结晶。
结晶通常采用冷却结晶或浓缩结晶等方法。
6. 干燥:将青霉素结晶体进行过滤和干燥,以去除残留的溶剂和水分,得到纯净的青霉素晶体。
7. 包装和贮存:将干燥的青霉素晶体进行包装,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贮存,以保证其质量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青霉素的一般工艺过程,不同的青霉素类别和生产厂家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同时,生产过程中也要遵循相关的质量管理和安全规定,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青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青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医疗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青霉素发酵工艺是生产青霉素的关键环节,涉及到菌种选育、培养条件优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优化青霉素发酵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等。
目前,青霉素发酵工艺普遍采用分批发酵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等优点。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发酵周期长、产率低、能耗大等。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发酵废水的处理和排放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优化青霉素发酵工艺成为了工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青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方法:选择优良的菌种是优化青霉素发酵工艺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现有菌种进行筛选和改良,可以获得具有更高产率、更强耐受性的菌种。
同时,可以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菌种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生产效率。
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控制培养温度、pH值、溶氧量等因素,可以为菌体的生长和代谢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
还可以探索新型的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方式,以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产率和质量。
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实时监测各项参数对于控制发酵过程和优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线监测菌体生长情况、代谢产物浓度等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发酵条件,确保菌体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发酵过程的自动化和优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经过上述优化措施,青霉素发酵工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下是优化后的青霉素发酵工艺结果分析:产量方面通过筛选优良菌种和优化培养条件,青霉素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原工艺相比,优化后的工艺在产量上提高了20%,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质量方面优化后的青霉素发酵工艺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青霉素的质量。
经过检测,优化后的工艺所生产的青霉素效价高于原工艺,且杂质的含量也有所降低,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
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青霉素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它的提炼工艺流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以下是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的详细描述。
首先,青霉素的提炼通常从青霉菌的培养开始。
选择适当的青霉菌菌株,能够高效产生青霉素。
将选定的青霉菌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如温度、pH和营养成分等。
通过培养,青霉菌能够生长并产生青霉素。
随后,对培养得到的青霉菌发酵液进行分离和除杂。
通常是通过离心、滤过和微生物膜的方法,将菌体和其他杂质分离开来,得到纯净的青霉菌发酵液。
然后,通过酸化和沉淀,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
发酵液酸化后,青霉素会形成无溶性的盐,沉淀到底部。
然后将沉淀物进行过滤,将沉淀的青霉素与溶剂分离开来。
溶剂中含有水,可以有效地溶解青霉素。
接下来,将青霉素的溶液进行浓缩。
通常使用蒸发和冷冻干燥的方法,将青霉素溶液中的溶剂去除,使其浓缩成固体。
这样可以减少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
最后,通过结晶和纯化,将青霉素提纯。
青霉素溶液进行结晶,使其形成结晶体。
经过多次结晶和过滤,去除杂质,提高青霉素的纯度。
最后得到的青霉素经过干燥,得到纯净的青霉素产品。
整个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中,需注意操作的质量控制。
在培养阶段,需要控制菌株选择和培养条件,以获得高产青霉素的青霉菌。
在分离和除杂阶段,需要控制分离效果,确保得到纯净的青霉菌发酵液。
在提取和浓缩阶段,需要控制提取效率和浓缩效果,以获得高纯度且无溶剂残留的青霉素溶液。
在结晶和纯化阶段,需要控制结晶和过滤效果,以获得高纯度的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使青霉素的生产效率和纯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大满足了临床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青霉素的提炼工艺会进一步完善,为医疗领域的抗生素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新型抗生素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
新型抗生素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多重耐药菌株的威胁。
因此,新型抗生素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成为当前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新型抗生素的合成方法以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一、新型抗生素的合成方法1.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合成新型抗生素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可以合成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例如,利用有机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出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化学合成法的优点是合成过程可控性强,合成产物纯度高,但合成步骤繁琐,合成周期长。
1.2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利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合成新型抗生素。
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造大肠杆菌,使其产生青霉素。
生物合成法的优点是合成过程相对简单,产物纯度高,但合成产物种类有限,且合成效率较低。
二、新型抗生素的抗菌活性研究2.1 抗菌活性评价方法抗菌活性评价是研究新型抗生素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抗菌活性评价方法包括最小抑菌浓度法、纸片扩散法和薄层扩散法等。
最小抑菌浓度法是通过测定抗生素对不同菌株的最小有效浓度来评价其抗菌活性。
纸片扩散法和薄层扩散法则是通过观察抗生素对菌落的抑制效果来评价其抗菌活性。
2.2 新型抗生素的抗菌机制研究新型抗生素的抗菌机制研究是了解其抗菌活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抗生素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例如,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抗菌机制研究有助于优化抗生素的结构,提高其抗菌活性。
三、新型抗生素的应用前景新型抗生素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新型抗生素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同时,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也为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新型抗生素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是当前医药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青霉素生产工艺-(1)
青霉素生产工艺摘要: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抗生素,其杀伤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神奇功效在二战中挽救了众多士兵的生命。
它的发现对药物学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其提取进行深入的讲解。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发酵提取一、青霉素的生物学特性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1种,在分类上属于A类,酶的活性位点上有丝氨酸,又称活性位点丝氨酸酶,其作用机制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
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二、青霉素的发酵青霉素的发酵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青霉素生产菌不同,发酵工业也有区别。
丝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沙土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7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6~7d)→种子罐(种子培养,25℃,40~45h)→繁殖罐(种子培养,25℃,13~15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球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8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8~10d)→种子罐(种子培养,28℃,50~60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青霉素的分批发酵分为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两个阶段,进入合成阶段的必要条件是降低菌丝的生长速率。
影响青霉素发酵产率的因素有环境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温度、PH、培养基种类及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后者包括菌体浓度、菌体生长速率、菌丝形态等。
菌体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最适温度并不相同,一般前阶段略高于后阶段。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2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2)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1、青霉素的概述青霉素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这种药物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多年之后,药物学家对这种青霉素药物进行提纯和制取,进而实现了青霉素的分离,然后将其进行制取。
这一研究为青霉素以后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的依据。
具体来说,青霉素主要是从青霉菌中制取而出,其中含有大量的青霉烷,这种物质对于细菌的繁殖有极大的抑制作用。
因此,这种物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作为一种常见的抗生素。
不久,青霉素药物应用到了临床的诊疗中,为了将药物的效果最大化,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提纯和改造,完成化学的改造。
由于青霉素的种类不尽相同,所以,杜宇不同的青霉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生产和提纯。
2、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过程2.1 青霉素生产流程从其生产流程中可以看出,首先要准备好原料,然后进行培养基的制备工作,采用蒸汽法来进行灭菌、杀菌,然后采用一级种子罐。
将其作为主要的原料,采用同样的方式获得二级种子罐,继续制备,指导产生发酵液为止。
这就是青霉素的生产流程。
2.2 发酵工艺过程2.2.1生产孢子的制备菌种孢子需要采用砂土的形式来进行制备,同时需要用甘油以及蛋白胨等成分来进行培养,保持菌种的活化性。
具体来说要对保存的温度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常温即可。
培养时间通常要控制到一周到10天的范围内。
经过传斜面,得到斜面孢子。
可以随意将其移至到谷类的培养基中,就可得到谷类的孢子。
2.2.2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工艺对于青霉素来说,其发酵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级发酵的形式,第一级就是种子发酵,将一级种子罐接入到小米孢子中,经过萌芽可以得到菌丝,然后要对其进行均匀的搅拌,大约每分钟150-180转,要将酸碱中和指数控制在平稳的状态下,要保证室内温度在25℃之内,对于温度来说可以存在着误差,但是上下不能相差1℃。
三级发酵罐就是指生产罐。
其中主要的培养成分中包含柠檬酸、白砂糖以及硫酸镁等等成分。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和应用研究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和应用研究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由青霉菌属(Penicillium)产生,是这一属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代谢,包括生长和营养代谢。
第二阶段是次级代谢,包括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最后一个阶段是生物转化,这一阶段是由菌体内的细胞酶和其他组分构成的。
在生物合成之前,细胞必须先收集和合成所有必需的原料。
这些原料包括碳源、氮源、氧源和各种矿物质。
碳源主要来自葡萄糖,从而提供例如葡萄糖酸和半乳糖酸等中间产物。
氮源来自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废物。
同时,青霉菌还需要其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
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是青霉素酸的合成。
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青霉素酸的核心框架由天然氨基酸和中间代谢产物半乳糖酸组成。
青霉素酸的合成需要多种酶、辅酶和催化剂协同作用,通过多个反应步骤完成。
完成青霉素酸的合成后,产生一个原初的抗生素戊二酸青霉素,这种抗生素本身并没有抗菌作用。
经过两次化学修饰,包括羟化和戊二酰化,才得以形成有效的青霉素抗生素。
青霉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究青霉素的抗菌机理,二是开发新型青霉素抗生素。
在抗菌机理研究方面,通过分析青霉素和细胞壁合成的关系,揭示了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制。
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抗生素研究的进程。
同时,新型青霉素抗生素的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比如说,设计更广谱的抗菌药物,或者配合其他药物来增强其对抗菌的效果。
总体来说,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和应用研究是医学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医疗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而对其生物合成和应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类抗生素的作用,从而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多方向和机会。
青霉素生产工艺
青霉素生产工艺化工学院制药工程1班杨雪2009650717青霉素生产工艺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规模非常大。
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研究和优化其生产工艺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前言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下游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上游的工业发酵。
一些抗生素的工业生产规模非常大,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C,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利福霉素,氨基环醇类的链霉素、庆大霉素。
其它的一些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万古霉素等,单个发酵罐容积越来越大,100 m3的发酵罐被普遍采用,200 m3甚至更大容积的发酵罐经常可见报道。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
工艺流程大致如下: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
种子和发酵培养基的常用碳源有:葡萄糖、淀粉、蔗糖、油脂、有机酸等,主要为菌体生长代谢提供能源,为合成菌体细胞和目的产物提供碳元素。
有机氮源多用玉米浆、黄豆饼粉、麸质粉、蛋白胨、酵母粉、鱼粉等,硫酸铵、尿素、氨水、硝酸钠、硝酸铵则是常用的无机氮源。
另外,培养基中还得添加无机盐、微量元素以及消沫剂,部分抗生素还得加入特殊前体,如青霉素的前体是苯乙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前体是丙酸盐。
发酵过程普遍补加一种碳源、氮源物质,如葡萄糖和硫酸铵。
pH值通过流加氨水进行调节,很多抗生素在发酵中后期流加前体,对提高产量非常有益。
抗生素发酵绝大多数为好氧培养,必须连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全过程大功率搅拌。
发酵液的预处理,一般加絮凝剂沉淀蛋白,过滤去除菌丝体,发酵滤液的提取常用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吸附法等提纯浓缩,然后结晶干燥得纯品。
现在来介绍一下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发酵工艺
青霉素发酵工艺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兽药、农业等领域。
青霉素的发现是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事件,但是想要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并不容易,因为青霉素的自然合成数量很少。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青霉菌的灵活性和代谢特征,发现了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这是一种通过在发酵罐中培养青霉菌而生产青霉素的工艺。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是一种以青霉菌为发酵微生物,并通过搭建适当的发酵系统,控制发酵条件,最终使青霉菌产生大量的青霉素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被分成四个阶段,包括发酵罐中的菌种扩增、发酵大量生产、分离提纯和制剂加工。
(一)发酵罐中的菌种扩增青霉素的发酵过程首先需要一种高效的菌种,这种菌种可以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产生高浓度的青霉素。
因此,首先要将这种菌种分离出来,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和扩增细胞。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通过适宜的环境模拟自然环境中的菌落,使得青霉菌得到生长和繁殖,并从野生状态转化为高产状态。
(二)发酵大量生产共性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力、通气、搅拌、pH等等。
1.温度:温度是影响青霉素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发酵储罐的温度均维持在26~28℃为宜,此温度通常是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同时因此温度增加可使霉菌代谢过程居多,有利于生长速度的提高。
2.压力:在发酵生产的过程中,亦需要控制流程质量,以避免闷罐子假象的现象,通过调整发酵罐的压力和通气量,可以尽量减少产生的溶氧量,避免发生大量的酸化反应,减少废弃物生成,也有助于青霉菌的生产和提高产量。
3.通气:通气的作用主要是补充氧气和排放二氧化碳,维持发酵罐内环境的平衡状态。
因此,控制通气量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
4.搅拌:搅拌可以使发酵罐中的菌种均匀地分布,保证发酵过程中各个点的温度、pH等值保持稳定。
5.pH: pH的调整主要是为了保证发酵罐内的pH值适合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并维持适宜的代谢环境。
青霉菌对酸碱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需要保证pH值能够保持在最适宜范围内,一般为5.5到7.5之间,可以促进罐内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和繁殖。
青霉素G的提取工艺
青霉素G的提取工艺(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青霉素G的提取工艺的研究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班级: 09级生物化工姓名:李建章学号: 0049指导老师:张晓宇青霉素G的提取工艺的研究1927年,人们发现了青霉素(penicillin),这是应用于临床的第一种抗生素。
青霉素属于天然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生产量最大的抗生素。
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是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抗菌药物,由于其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等优点,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在治疗很多感染疾病中仍为首选药物。
青霉素还是裂解生产半合成抗生素中间体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中间体和原料。
由于在商业生产和治疗中的重要性,直至在被发现80多年后的今天,青霉素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生化产品之一。
图1.1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式青霉素是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青霉素分子中含有6个不对称碳原子,故具有旋光性。
不同的侧链R构成不同类型的青霉素,可分为G型、V型及0型等。
若R为苄基则为苄青霉素或叫青霉素G;若R为苯氧甲基,则为苯氧甲基青霉素或叫青霉素V。
天然青霉素(由发酵所得)有8种,以青霉素G疗效最好,应用最广。
青霉素G又称苄青霉素、盘尼西林,是一种天然青霉素,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有机酸,pKa=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1所示,青霉素G分子中含有一仰.内酰胺环和一个游离羧基,前者鄙.内酰胺类抗生素多:有的特征,后者使其呈弱酸性。
青霉素作为一种有机弱酸,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青霉素易被胃酸破坏,口服不易吸收,临床上以其钾盐或钠盐的形式采用肌肉注射或气雾吸收。
青霉素G钾(钠)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达到杀菌作用,是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采用的是生物发酵法,其分离提纯过程包括过滤、提取、共沸结晶等工序。
常见的发酵液中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有吸附法、沉淀法、溶媒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液膜法等。
青霉素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青霉素生产工艺研究现状摘要:青霉素是目前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以其疗效高、毒副作用小而广泛使用,并且是半合成药物的重要原料。
本文综述了青霉素的市场状况、应用现状、特性、生产菌种、生产工艺等,以更好的了解青霉素及其生产。
关键词:青霉素,工艺,市场,应用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penicillin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widely used antibiotics, with its high efficacy, drug side effects and widespread use of semi-synthetic drugs and is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enicillin market conditions, application status,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strain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oduction of penicillin.Keywords: penicillin, technology, market, application一、我国青霉素生产的发展历程及市场近况近年来, 全球抗生素的市场值约为250亿-260亿美元, 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
在这其中, 美国位居第一, 其在抗生素领域的销售额约为8亿美元; 其次为欧洲, 销售额为63亿美元。
而亚太地区如今的复合年增长率虽然仅保持在 4.81% 左右, 但它却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抗生素市场。
作为全球最先制造出青霉素的七个国家之一, 中国于1944年生产出了第一批5万单位/瓶的盘尼西林( 俗称/ 青霉素0 ), 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青霉素的合成方法与工艺优化策略
青霉素的合成方法与工艺优化策略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生素,被誉为“抗生素之王”。
它是由青霉菌属真菌产生的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细菌尤为有效。
本文将探讨青霉素的合成方法以及工艺优化策略,以期为医学人员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青霉素的合成方法青霉素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天然合成和半合成两种。
1. 天然合成:青霉素的天然合成是通过青霉菌属真菌自身的代谢途径合成的。
青霉素的合成过程包括青霉素酸的合成、侧链的合成以及酸酐的合成等。
其中,青霉素酸是青霉素的前体,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最终合成出青霉素。
2. 半合成:半合成是在天然合成的基础上,通过化学手段对青霉素的结构进行改造,以获得更多种类和更高效的青霉素类似物。
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侧链改造、半合成酸酐和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等。
二、青霉素的工艺优化策略青霉素的工艺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改进合成方法、提高产量和纯度、减少污染物产生等方面。
1. 改进合成方法:通过改进合成方法,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例如,引入新的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改变反应顺序等,可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物纯度。
2. 提高产量和纯度: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是评价合成工艺的重要指标。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改进发酵工艺、提高菌株的发酵能力等手段,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
3. 减少污染物产生:在青霉素的合成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和污染物,对产品质量和纯度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改进分离纯化工艺、加强废水处理等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高产品质量。
4. 提高抗菌活性:除了改进合成方法和工艺优化,还可以通过改变青霉素的结构,提高其抗菌活性。
例如,通过半合成的方法,可以引入新的官能团或改变侧链结构,以增强青霉素的抗菌活性。
总结:青霉素的合成方法和工艺优化策略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不断改进合成方法、提高产量和纯度、减少污染物产生等措施,可以获得更高效、更纯净的青霉素产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选择。
抗生素的制备与药理研究进展
抗生素的制备与药理研究进展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
自从上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的制备与药理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制备方法和药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抗生素的制备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生素的制备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1. 发酵法(Fermentation)发酵法是制备抗生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生产抗生素。
例如,青霉素就是通过发酵法从青霉菌属微生物中提取得到的。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高产率的优点,但缺点是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精细控制发酵条件。
2. 合成法(Synthesis)合成法是通过化学合成抗生素分子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抗生素,大大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和效率。
然而,合成法也面临着复杂的有机合成工艺和高成本的挑战。
3. 半合成法(Semi-synthesis)半合成法是将天然产物中的某些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和修饰,从而合成新的抗生素。
这种方法综合了发酵法和合成法的优点,既可以利用天然产物提取得到的原料,又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改良药效。
半合成抗生素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
二、抗生素的药理研究进展抗生素的药理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效学特征,以及可能的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以下是最近几年抗生素药理研究的一些进展。
1. 作用机制的深入解析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解析细菌耐药机制,揭示出了某些抗生素的作用是通过靶点酶的抑制来实现的。
这种对作用机制的解析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以及克服耐药性的产生。
2. 联合用药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用药是一种有效抵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策略。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以提高细菌死亡率并降低抗药性的产生。
药理学研究的进展为联合用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生物制药工艺研究专业班级生物工程学号 101454218姓名汪芳俊摘要: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青霉素的使用使人类战胜了因为各类感染所带来的痛苦,由于抗生素的优良抗菌抗病毒做用,抗生素的使用一直被密切研究,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使用更是意义重大,并且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抗生素生产工艺的不断学习和研究,本文引以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为例,从而对揭示各类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工艺,为抗生素的生产和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抗生素;青霉素;生产工艺;提炼;abstract:, the discovery and use of antibiotics to human health are higher than ever before, because all mankind overcome the pain caused by infection, Since antibiotics do good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use, antibiotic use has been closely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new antibio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ave immeasurable economic benefits. The term antibiotic produc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study and research, the paper cited an example to penicillin production process, thus revealing all kinds of antibiotics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es for antibiotic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guidance.key words :Antibiotics; penicillin; production process; extraction;1 前言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是指“在低浓度下即可对某些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特异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它的作用大致有五点:抗细菌感染、治疗肿瘤、抗病原虫、免疫抑制剂、刺激植物生长。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称半合成抗生素。
抗生素是次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无明显的关系,物质的构造也因微生物种属不同而异,但产生这些物质的代谢过程基本相似。
微生物生产抗生素的原理:控制发酵条件,使抗生素产生菌的代谢向合成抗生素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抗生素的产生。
2 青霉素2.1 青霉素概述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2.2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及应用2.2.1 稳定性固体青霉素盐的稳定性与其含水量和纯度有很大的关系;2.2.2溶解度青霉素游离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醋酸乙酯、苯、氯仿、丙酮和乙醚中,而其钾盐、钠盐易溶于水和甲醇,可溶于乙醇2.2.3降解反应:青霉素是很不稳定的化合物,遇酸碱或加热易分解而失去活性,并发生分子重排。
2.2.4紫外吸收2.2.5过敏反应2.3作用机制细胞壁合成中的肽多糖合成的第三阶段肽多糖的D-丙氨酰-D-丙氨酸二肽类似物竞争性与转肽酶结合,使转肽酶不能催化多肽链之间的交联。
生长中的细胞有效,静止细胞无效2.4天然存在的青霉素青霉素是一族抗生素的总称,它们是由不同的菌种或扎起不同的培养条件所得的同一类化学物质,其结构通式如图1.32 H 3图1.青霉素的结构通式3 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第1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2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3期:形成脂肪包涵体,机理贮藏物,没有空泡,嗜碱性很强。
第4期:脂肪包涵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5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涵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最高。
第6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桶状。
释放游离氨,pH上升。
第7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
镜检:规定时间取样,显微镜观察7个时期的形态变化,控制发酵。
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在第六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
4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及过程4.1 工艺流程冷冻管母瓶斜面孢子培养大米孢子孢子培养一级种子瓶1:2VVM二级种子罐25℃,13~15h,1:5VVM 发酵罐22~26℃,1:(1~0.8)VVM,6~7d放罐冷却至15℃提炼图2.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路线[7]4.2 生物合成法生产青霉素的工艺过程4.2.1 生产菌种1、菌种——产黄青霉菌2、方法——诱变育种得到高产的菌株生产菌种是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基础,它必须具备产量高、性能稳定和容易培养等特点。
为了防止菌种衰退,生产菌种必须以休眠状态保存在砂土管或冷冻干燥管中,并置于0~4℃恒温冰箱,使用时可临时取出,接种后仍须冷藏。
生产菌种一般都严格规定其使用期,一般砂土管为 1 ~2年,生产菌种应不断纯化,淘汰变异菌落,防止衰退。
4.2.2 孢子制备这是发酵工序的开端,是一个重要环节。
其方法将砂土保藏的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化。
最适生长温度在25~26 ℃,培养6~8天,得单菌落,再传斜面,培养7天,得斜面孢子。
移植到优质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上,生长7天,25℃,制得小米孢子。
每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验,测定效价及杂菌情况。
4.2.3 种子制备及发酵罐培养工艺这一过程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以便接种到发酵罐。
种子培养要求产生大量健壮的菌丝体,因此,培养基应加入比较丰富的易利用的碳源和有机氮源。
青霉素采用三级发酵: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小罐,接入小米孢子后,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成分: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消沫剂等。
空气流量1:3(体积比);充分搅拌300-350r/min;40~50小时;pH自然,温度27±1℃。
二级发酵罐:繁殖罐.大量繁殖。
玉米浆、葡萄糖等。
空气流量1:1-1.5;搅拌转速250-280r/min;pH自然,温度25±1℃;时间10-14h。
三级发酵罐:生产罐。
花生饼粉(高温),葡萄糖,尿素,硫酸铵,硫代硫酸钠,苯乙酰胺,CaCO3等。
接种量为12~15%。
青霉素的发酵对溶氧要求极高,通气量偏大,通气比控制0.7~1.8;150-200r/min;要求高功率搅拌,100 m3的发酵罐搅拌功率在200~300 Kw,罐压控制0.04~0.05 MPa,于25~26 ℃下培养,发酵周期在200h左右。
前60h,pH5.7~6.3,后6.3~6.6;前60h为26℃,以后24℃。
抗生素生物合成较为复杂,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严格操作,把住各个环节。
发酵罐培养工艺图4.3青霉素的提炼工艺过程化学提取和精制的目的:从发酵液中制取高纯度的、合乎药典的抗生素成品。
发酵液中常见的杂质有:菌丝、未用完的培养基、易污染杂菌、产生菌的代谢产物、预处理需要加入的杂质灯。
4.3.1青霉素的提取遵循下面四个原则:⒈时间短,⒉温度低,⒊pH适中,⒋勤清洗消毒。
4.3.2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
青霉素提纯工艺流程简图:4.3.1预处理发酵液结束后,目标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而且浓度较低,含有大量杂质,它们影响后续工艺的有效提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的预处理,目的在于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是进行分离纯化的一个工序。
4.3.2过滤发酵液在萃取之前需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然后经真空转鼓过滤或板框过滤,除掉菌丝体及部分蛋白。
青霉素易降解,发酵液及滤液应冷至10 ℃以下,过滤收率一般90%左右。
(1)菌丝体粗长10µm,采用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滤渣形成紧密饼状,容易从滤布上刮下。
滤液pH6.27-7.2,蛋白质含量0.05-0.2%。
需要进一步除去蛋白质。
(2)改善过滤和除去蛋白质的措施:硫酸调节pH4.5-5.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吡啶PPB,0.7%硅藻土为助滤剂。
再通过板框式过滤机。
滤液澄清透明,进行萃取。
4.3.3萃取青霉素的提取采用溶媒萃取法。
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盐易溶于水。
利用这一性质,在酸性条件下青霉素转入有机溶媒中,调节pH,再转入中性水相,反复几次萃取,即可提纯浓缩。
4.3.4脱色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
4.3.5结晶抗生素精制常有结晶法来制得高纯度成品。
常有的几种结晶方法有:改变温度结晶:利用抗生素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这一特性来进行结晶。
利用等电点结晶:当将某一抗生素溶液的pH调到等电点时,它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最小,则沉淀析出。
加成盐剂结晶:在抗生素溶液中加成盐剂使抗生素一盐的形式从溶液中能够沉淀结晶。
4.4成品检验由于抗生素的生产一般采用生物合成法,虽经提取和精制,但其纯度仍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而且在生物合成过程中也会同时产生其它药效和药性不同的各种物质,在制品和加工、贮藏过程中也还可能引起抗生素的变质。
因此,为了保证药品质量、用药安全,对抗生素各种成品都必须进行检验。
抗生素产品常规检验项目一般包括:性状及鉴别试验、安全试验、降压试验、热原试验、无菌试验、酸碱度测定、效价测定、水分测定、混浊度测定、色泽颗粒细度测定等等。
5 结论抗生素作为20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健康得到空前提高,使人类战胜了因为各类感染所带来的痛苦,因而研究和使用抗生素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