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中国古代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够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古代汉语基础首先,中国古代学者必须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同,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学者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籍。

其次,古代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大,学者需要掌握大量的古代汉字和词汇。

这需要学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记忆。

另外,学者还需要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其形态、结构和含义。

这对于理解古籍中的汉字和词语非常重要。

二、古代文化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许多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学者必须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才能够深入研究古籍。

例如,学者需要了解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艺术的形式和意义等等。

三、古籍阅读技能中国古代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古籍阅读技能。

古籍的语言和结构都比较复杂,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研究。

首先,学者需要了解古籍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其章节、篇目、标题等等的含义和作用。

其次,学者需要掌握古籍中常见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便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籍。

另外,学者需要学会使用古籍注释和研究工具,如注释、词典、辞书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内容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技能最后,中国古代学者需要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

研究古代文献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学者需要了解古代文献的来源和传承,了解古籍的版本和校勘,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古籍的研究和评价等等。

另外,学者还需要掌握一些研究技能,如文献检索、文献比较、文献分析等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古籍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学者需要掌握古代汉语基础、古代文化知识、古籍阅读技能和研究方法和技能等等,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道德经基础知识大全

道德经基础知识大全

道德经基础知识大全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全书分为81章,是道家的代表
性著作。

以下是关于道德经的基础知识大全:
1. 作者: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2. 内容:道德经主要讲述了道、德、无为、自然等重要概念及其
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提出了“无为而治”、“反其道而行之”等哲
学思想。

3. 形式:道德经以短小精悍的章节,采用对仗的文体,往往说的
是相反的思想,通过这种比较法来阐明道德的真谛。

4. 意义:道德经是古代哲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传
统文化和现代性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通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应用:道德经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包括管理学、领导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

6. 翻译:道德经是一部古籍,翻译版本众多,汉英对照版、注解版、译注版等多种版本供读者选择。

7. 研究:现代学者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其内涵的挖
掘和探索,为人们认识古代哲学思想、走向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8. 影响:道德经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如尼采、赫尔德林、海德格尔等人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学习和思考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是一项丰富而具有启迪性的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深入领略其精髓,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

那么你对国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国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国学的概念“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道家、释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国学的分类方式四库方式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础知识

在古籍的全式标点中,专名线(下划线)、书名线(波浪线)的使用最为繁复,与此相关的详细体例,此前尚未见有成文的规定。

此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开始之初,在总则体例汇编之标点分段办法举例中,对专名线和书名线的使用曾有过概要的说明,但以其不属于该文件的重点所在,故语焉未详,诸多情况犹未提及,如何正确使用,仍然存在许多疑问。

为进一步完善此次修订的体例细节,也为今后使用全式标点整理古籍,提供有例可循、便于操作的各项基本原则,兹就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民族名、天文名、书名七大类别,条分缕析,逐项作出简要说明,各项之下再举数例作为具体书证,以备参考。

(壹)人名(本名、字号、别称、谥号)一、人名之姓氏,如「项氏」、「项籍」、「羽」、「乞伏益州」、「铁弗」、「因陁玢李帝婆罗」之类,无论全称或简称,皆标专名线。

二、虽非真实人名,但久已视同一人之私名者,如「南郭先生」、「赤松子」、「西王母」、「河伯」、「阎罗王」、「元始天尊」等传说人物、神仙鬼怪之类,皆标专名线。

三、人名与身份连称而有名无姓者,如「赧王延」、「太公望」、「周公旦」、「越王句践」、「王余祭」、「魏公子无忌」、「公子无忌」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四、人名与官名连称而姓名不全者,无论是姓与官名连称,如「王将军」、「曹相国」、「王仆射」、「沈记室」、「张壮武」之类,还是官名与人名连称,如「大夫种」、「太宰嚭」、「韩王信」、「绛侯勃」、「赵王伦」、「史迁」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五、人名与官名、封号连称而姓名完具者,无论官名、封号夹杂其中,还是殿后,如「萧相国何」、「李将军广」、「刘真安乡公」、「太原王尒朱荣」、「安道公李彻」之类,中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六、人名与封号、谥号连称而有姓无名者,如「窦太后」、「王美人」、「班婕妤」、「杨贵妃」、「沈隐侯」(沈约)、「欧阳文忠」(欧阳修)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七、帝王庙号、谥号连称,如「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齐高祖神武皇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之类,庙号与谥号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我国古籍分类法

我国古籍分类法

同,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 再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信息整序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区分开来, 并归入一定的类。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 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第一节《七略》分类法也叫做六分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 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讲的即:真正的文献分类法。

汉代,文化学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文献种类与数量骤增,文献收藏利用频繁,文献组织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出现了官修、史探、专着三大类型的目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奠定了我国文献组织的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文献组织也从简单幼稚走向成熟。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对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将所收的书编成目录, 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即《七略》。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

《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着作,它反映了西汉一代典籍之盛。

它着录的图书分为6 大类、38 种、603 家, 13, 219 卷。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书目, 也是我国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的真正开创。

《七略》的6 大类、38 种分类体系中反映了孔子的六艺知识分类思想。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本教材力图强调实践性,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本课程时,了解大量的实际例证,增加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感性认识。

除了思考题外,我们还设计了练习题,思考题与练习题都用繁体字,以便孥高大家对古典文献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

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在课后做。

我们建议教师应事先熟悉这些练习题,还可以根据旦己的教学需要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那些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包括一些硕士生)还可以按照“进一步阅读文献”所提供的线索自学,进而拓展和加深有关方面的知识。

自学也是一种实践,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特性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刘向、刘歆父于。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现代化,这门古老的学问也要“与时俱进”。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经或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本教材应适当地反映这些时代变化。

我们除了在第一章讲授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有关问题外,还在第九章专门讲授电子文献的检索,介绍《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等电子文献全文检索系统。

同学们通过上机上网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这就是本教材所强调的时代性。

该书循序渐进,继释清“文献”一词的来历、含义和“文献学”这门学科的功用后,对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标点、注释、检索以及出土文献的整理均有分章详尽论述。

国学基础知识2017

国学基础知识2017
6、《论语》核心内容是关于治国理政的讨论。( )
Y、对N、错
【正确答案】N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论语》核心内容是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的讨论。
7、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
12、《尚书》又称( ),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A、《书》
B、《书经》
C、《礼书》
D、《四库全书》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尚书》又称《书》、《书经》,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五福的是( )。
A、长寿
B、富贵
C、安康
D、善始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A、医学
B、戏剧
C、星相
D、数术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7、( )、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韩非子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道家、墨家、法家、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Y、对N、错
【正确答案】Y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翻译为: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16、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教学大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年9月中国古文字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古文字学是以古代汉字和历史上流传下来各种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作为传统文字学和以古代青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的一部分,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

19世纪末甲骨文出土以后,古文字的研究逐渐兴盛,到20世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迄今学术界对古文字的认识并未取得一致。

有人认为它以古代汉字本身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古文字的起源、性质、形体、结构、形音义的关系及其演变,系汉语文字学(简称汉字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人认为它是考释古代文字之学,侧重于释读各种出土文字资料并确定其史料价值,系历史考古学的一个门类。

也有人主张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代汉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册、帛书、石刻、玺印、陶器等)上的古汉字资料的研究,是介于文字学和考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尽管人们在使用古文字学这一学术术语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古文字学和考古、历史、传统文化等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比较倾向于上述第三种认识,即古文字学以古代汉字的起源、性质、结构、演变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在释读相关的出土文献(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揭示这些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文化。

古文字学按照所研究的材料的不同,又分为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金文学(以研究殷周铜器铭文为主)、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以研究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主)4个分支。

我们现在开设的这门中国古文字学基础的课程,就是要将中国古文字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文字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基本情况相关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第一,了解并掌握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

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讲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的书

讲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的书

讲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的书
一本讲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的书是《周易》。

《周易》是中国
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

《周易》主要讲述的是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转化,其中
大量运用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概念。

阴阳是指万物相反相成、
相间相生的两个对立面,如日与月、阴与阳等。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相生相克,构成了世界的基本要素。

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的纪年纪月的方法,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在《周易》中,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是紧密连接的,它们相互作用、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世界中万物的变化和演化。

通过对这些基础知
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然规律,同时也可以为应对生活
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种参考。

不仅如此,《周易》还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

其中最著名
的就是《易传》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论断,也成为了
后来的伦理道德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之,学习《周易》中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古籍,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来阅读和理解,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文
化背景和基础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精华。

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_注释09历史

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_注释09历史

元明 元代由于异族统治,学术遭到很大破坏。 而且本身历史比较短。而明代思想文化禁 锢加剧,学习八股文成为文人仕宦的必由 之路,传统的注释之学衰落下降到了极点。 但明末顾炎武开始提倡经世致用,在治经 时开始注重考据,开有清一代朴学风气之 先。
清代是注疏达到高峰的时代。此期对注疏研究已 走到自由王国,出现了大批文字学家和大量高质 量的注疏经史子集的著作。清人打破了对古人的 迷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继宋人考证出伪《古 文尚书》和伪《孔传》。又远超汉唐,纠正过去 注释中的空疏、妄说,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证、注 释词义。清代由于西学传入,研究文字的方法有 改进。音韵、语法研究又促进了注释的提高。比 如清人懂得以音定义,明白假借、通假等语音现 象,解决了一些前人无法解决的疑难。
(三)章句 传注的一种。与传注比较简明不同,它往往 比较繁琐,是对古书进行逐句逐章地加以详 细注释的一种体例。它的特点除了解释词义 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 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内容要旨。清沈 钦韩《汉书疏证》称,“章句者,经师指括 其文,敷畅其义,以相教授”。王逸《楚辞 章句》为“敷畅其义”。
注释兴起还有其他原因。 古代的语言不统一,情况复杂。一是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为政,言语各异,文字异 形。除因时代不同而语言有所不同之处, 也有因地域不同而语言不同的。二是少数 民族虽经同化,也不免语言文字的相异。 三是秦统一文字,废弃与秦文不合的六国 文字,文章也成了定型,到了西汉,今文 就与古文出现差异。
章句是汉代常见的一种注释形式。如西汉 《易经》施、孟、梁丘氏各有章句,《尚 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诗经》 有韦君、许氏、伏氏章句等。东汉渐衰, 自郑玄注广泛流行手,章句就几乎销声匿 迹了。直到南宋朱熹又以此形式做了两部 很有影响的章句,即《大学章句》《中庸 章句》。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精)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精)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

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

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

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

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

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

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

——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一本极简古籍入门攻略——读《古籍原来这么好看》

一本极简古籍入门攻略——读《古籍原来这么好看》

!"#$%& 年第期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其辉煌灿烂、生生不息的见证。

近年来,中小学课本中古诗文篇目有了大幅增加,以《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目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这些都为公众接触古籍,体味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一书,就是一本解决古籍阅读两大痛点的“极简古籍入门攻略”。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古籍是文明留下的印迹,亦是历史的见证者。

然而,当代人阅读古籍,有两大“痛点”。

第一个是语言文字上的疏离。

第二个障碍则是古籍浩如烟海,不得其门而入。

但是,《古籍原来这么好看》却很好地为阅读者解决了阅读古籍的两大痛点。

作者采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古籍阅读的基本通则、弄清古籍阅读的基本规律,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古籍的兴趣,有助于读者轻松掌握古籍阅读方法,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全书仿照先秦诸子著作的体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为“古籍通例”,讲述了古籍的目录、校勘、版本、篇名、避讳、辨伪、文字、音韵、训诂、辑佚、载体等基础知识。

外篇为“子曰诗云”,介绍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源流及30余部经典著作。

内、外篇53个小专题经纬交错,覆盖了阅读古籍可能碰到的各类问题。

作者以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采编经历和善于体察读者的阅读心理,从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有趣的标题入手,铺陈文字。

在讲古籍敲门砖“目录学”时,从《鹿鼎记》韦小宝学习“绝世武功的目录”入话;讲古代语音时,以“穿越到唐朝,谁去最合适”为题;讲经部的重要典籍《尔雅》时,则先举晋代蔡谟在南渡时,因为不熟悉《尔雅》,将蟛蜞误认作螃蟹,吃后呕吐委顿的例子。

凡此种种,无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书中的内容也很专业。

熊建先生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科班出身,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能够确保讲给大众的古籍知识和典故是专业、准确、经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论衡 · 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 ,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写绘于丝织品上的文字及图像,称为帛书,主要流行于东周至 魏晋之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楚帛书,是现存最早的帛 书。目前所见或卷起或折叠收储。其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 于携带。
• “带”是用以缚扎的,带一端有“ 牙签”,带及牙签由于书卷内容的 不同,而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
甘肃居 延金关汉 代亭燧故 址出土的 金关纸, 据考古断 代,应制 作于西汉 时期
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
玺印图章的雕刻钤印技术 • 最接近雕版镌字技术的是木质印。《初学记》:“道士当刻枣心 作印,方四寸也。”这些木质印上的文字均用刀刻,为阳文反字 ,在镌字技术上与雕版刻字毫无二致。只是印章是凭信,无须大 量印施;且字少块小,钤盖即可使字着实落地,压出印记。雕版 字多块大,反转过来钤盖,无法字字印实,只好在字面上涂墨铺 纸刷印。所以玺印技术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先驱。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序 • 备好木材 • 雕版 • 上版 • 刊刻 • 印刷 • 揭纸、装订成书。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现代印刷术的主要方法。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十五世 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事实并非如此。活字印刷术是公元11世纪中 叶(1041-1048)毕升发明的。其原理是将单字检排拼成一块块书版,再在 版上刷墨印刷。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优点。但在我国,雕版印刷仍占 主导地位。
古籍基础知识
林平 2019年10月
定义
古籍是记录我国传统文明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凝聚传统文化记忆 的遗产与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依据。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 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是以传播知识、阐述思想、介绍经验、宣传 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辑和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 作物。
古籍产生的条件:载体—纸
纸是指将植物纤维捣碎,做成纸浆而后抄造而成。 东汉蔡伦之前即发明了造纸术。 《后汉书·蔡伦传》:蔡伦认识到,“…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陕西出土的灞桥纸
装帧 1.编连:用书绳把简札编连在一起。书绳有皮质绳、麻绳、丝 绳等。简册有两道编、三道、四道甚至五道编。
2.等齐:诸多的简札缮写完毕、编连成册后,还要经过等齐的 程序。由于锯断的简札不可能在长度上完全一致,所以成册后 要把简册卷成一束,将简上端的那一端放在一个平面上等齐, 然后用刀刃将简下端那一端参差不齐的部分修平。
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将文字制成印版,在上面加墨,印到纸上的方法。 印刷术有两大类: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最迟在公元9世纪,印本书籍在我国已经出现。从此,印刷术成为
制造书籍的主要方法,并由我国传播到全世界。 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说到印刷术时,
认为是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是发展和巩固资产阶级社会 关系的基本前提之一。雨果甚至把印刷术的发明称为“一切革命 的坯胎”。没有印刷术,书籍就不能大量生产,知识就不能普及 ,人类的文化就不会快速发展。
套版印刷(多版分色印刷):将一页书的不同内容分别刻在几块版式大小相 同的书版上,每块书版各涂一种颜色,印刷前先固定书版和纸的位置,然后 逐版加印在同一张纸上。
彩色印刷:将套印技术运用于彩色版画的印刷上,所需技术更加复杂。明末 胡正言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 ,常用于版画,将中国雕版套印水平推向了顶峰。
古籍的数量
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00万册以上(据《中国古籍总目》2012-2013 年统计);
自古以来,古籍频遭兵燹、水、火等人为、自然之灾难(十厄),流 传至今者百不一存,尤显珍贵。
古籍产生的条件:文字、笔、墨
文字:仓颉造字或伏羲造字说。 笔:明代罗颀《物原》:“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舜作羊毛
古籍的内部形式:版式
古籍的外部形式
古籍的装帧形式
古籍装订形式的变化 • 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 • 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 装; • 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 • 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古籍的装帧形式:简策装
简册书籍,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到东汉、魏、晋时,仍是 书籍的主要体式。
笔,秦蒙恬始作兔毛笔。” 墨:春秋战国时期国人已经懂得造墨,和造笔的时间相先后。 《庄
子》曰:“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
古籍产生的条件:载体—甲骨、青铜
甲骨文(或称“卜辞”)是现存最古的文字记载。 青铜器是铜锡合金铸成的器具,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
”,是重要的史料。 甲骨文和青铜铭文就其本质来说,是档案而非书籍,但对今人而言
3.装饰:或简端修治成半弧形、梯形,或编绳采用彩色的丝带 。
古籍的装帧形式:卷轴装
纸书或帛书。纸书大体盛行于隋、唐。 含卷、轴、褾、带、签五大主要部件。
• “卷”是卷子,用纸或缣帛做成, 用以书写文字。 “轴”用以旋转舒 卷。
• “褾”俗称“包首”。为了避免卷 子边缘破裂,在卷子两端及上下装 裱,也叫“玉池”。
活字印刷术的工序: • 制字; • 拣字排版; • 敷墨铺纸刷印; • 有序贮字。
套印技术
套色印刷(单版敷色):在一块版上涂上几种颜色,一次印成,是套印本的 最早印刷方式。元末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刻的《无闻和尚注金刚经》, 用朱墨两色套印,经文红色,注文黑色,是我国最早的单版敷彩套印图书。
,具有书籍的作用,是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
古籍产生的条件:载体—石头
战国时期,在石头上刻字和在青铜器上刻字一样流行。 现存最早的是春秋战国之间出土于陕西的十个石鼓,每个鼓上
都刻有四言诗。 由于刻石是专门为了供人阅读,但其流通太不方便,所以可以
理解其为接近正式的图书。
古籍产生的件:载体—简策、缣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