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题诗解析

合集下载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作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解释: ⑴夜晚在衙门书房内听着外面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的声音,⑵那声音就像是百姓啼饥号寒的声音。

⑶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吏,⑷但百姓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都像那窗外的竹声,牵动着我的感情。

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泪湿:一作:满)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那身春衫的袖子。

注释: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唐代以来有元夜观灯的风俗。

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墨竹图题诗郑燮

墨竹图题诗郑燮

郑燮《墨竹图题诗》赏析
一、诗词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诗词译文
在官邸里卧躺仔细听着外面萧萧作响的竹子声,总让我怀疑这是民间群众的疾病困苦声。

虽然自己县吏官职微小,然而只要是关于人民群众百姓的事情,事无巨细都会去关心。

三、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文学家。

名燮[xiè],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四、诗词简析
郑板桥善画善书,尤喜画竹。

本诗首句即点明自己的身份,“衙斋”即官邸,“萧萧”说明周遭环境优雅,同时也紧扣画竹的主题。

次句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

第三句是说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小县吏,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的,事无巨细,都会放在心上。

“一枝一叶”表面上看还是咏竹,实际比喻民间疾苦。

由于此诗是题画诗,因而诗人从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巡抚大人的,故不有几分劝勉之意。

诗歌语言质朴,比喻的手法穿插类同,使全诗具有一种虚实相间的效果,更见意味深长。

墨竹图题诗赏析

墨竹图题诗赏析

墨竹图题诗赏析墨竹图,一幅典雅精美,静谧宁静的画卷,早已成为中国书画界的经典之作。

而与墨竹图相关的两组对联,对照其中独特的精美画景,更是极为抒情动人。

这组诗句把山水景色与人在其中的情感、文人所追求的修养和精神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又以“墨竹图”为题的一组诗句更是精彩绝伦。

据考证,“墨竹图”诗句被归为宋代文人徐祯卿所作,全诗四句,可分别着眼于文章的主题、画面式样、作者的深思和作者的心境,以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墨竹图的美。

“默墨竹,映秋林”,这句诗把墨竹图的画面主题描绘得清晰而完美,把墨竹图中充满诗意美的山水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画家的神韵之美也被诗句所衬托。

“归帆知何时,客心恋故人”,这句诗则表达了文人思乡之情,当看到图中那一群归航的出海帆船,想起久别重逢的家人,令人动容,也领悟了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即把浮生短暂的平淡人生透过宁静的思绪去把握,欣赏本真美妙的自然风光。

“凝思犹未破,携杯满江春”,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沉思考,映照出诗人的深情触,同时也揭示出诗人的往昔的回忆和心境之深。

最后一句,“孤帆只影向何方”,更可看到诗人惆怅的心境,他坐在江边,望着这一轮孤帆,想到自己的家乡,思念的心情浓浓,但又不能把自己带回故乡,只有默默地观看这远方的孤帆,向何方而去,于是便有了这四句抒情之诗。

墨竹图,一幅将自然之美传递给人们的珍贵画卷,而其中的四句“墨竹图”诗句,更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思索,并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抒情表达的极致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成为了中国书画界一首经典之作。

从诗句中,既可看到画家的神韵之美,也可见到文人所追求的修养和精神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被誉为“世界艺术之华”,被称为“中国书画界经典之作”,与“自古有佳句,述兴表怀绪”的古人之语相呼应,久传流芳。

在当今文化素质抬升的浪潮中,墨竹图的诗句也活跃于文艺圈,受到更多文化爱好者的注意和研究,可谓彰显出一代代文人的艺术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墨竹图题诗》1

《墨竹图题诗》1
本诗全名《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郑板桥 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潍县:今属山东省。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 熙四十五 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 理巡抚,故称“中丞”。 当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 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 思眠。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 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本 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 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 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 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 的图画上面的诗。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文学家。字克柔,号板 桥,江苏兴化人,康熙 秀才、雍yōng 正举人、 乾隆进士。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 八怪”之一,其诗、书、 画世称"三绝”,画擅 兰竹。
介绍背景: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竹:
竹子,你…………………. 竹子,你…………………. 竹子,你…………………. 竹子,你…………………. 啊!竹子,我……………………….你!
谢谢
(有气节的竹子)
题画
郑燮 信步捻来都是竹,乱叶交枝嘎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慷慨激昂,气势浩荡的竹子)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注释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些小:小小。
关情:牵动感情。
衙斋: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
吾:我们。
曹:辈。
一枝一叶:一举一动。
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图中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浓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并且全用水墨,更显其傲骨,与众不同。
(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通过对墨竹图的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品诗味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二、展示课件:
郑板桥的墨竹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墨竹的特点。
三、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郑燮,(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诗词书画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当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代表画作为《兰竹图》。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清代扬州画派的杰出人物,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

8.2 墨竹图题诗3

8.2 墨竹图题诗3

我来读
墨竹图题诗
郑燮
衙 斋/ 卧 听/ 萧 萧 竹/, 疑 是/ 民 间/ 疾 苦 声/。 些 小 /吾 曹/ 州 县 吏/, 一 枝 /一 叶/ 总 关 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句诗寄予了作者深 厚的情感。表面上写竹, 实则写人。诗人托物言 情,写出了诗人对百姓 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
我来读 墨竹图题诗
•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 岁寒三友。 ------明.无名氏《渔樵闲 话》
墨竹图题诗
从题目中你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疑问?
题图诗
你知道吗?
由于绘画不能像戏剧那样可以曲折、细致地 表达复杂的情节和思想感情,而题上诗文正 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克服绘画的这种局限性。 在画上题诗的目的,一则是用诗文补充说明 画意,二则可以通过题诗增加构图的均衡感。
郑燮
衙 斋/ 卧 听/ 萧 萧 竹/, 疑 是/ 民 间/ 疾 苦 声/。 些 小 /吾 曹/ 州 县 吏/, 一 枝 /一 叶/ 总 关 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赏析: 郑燮临走潍县,士绅、百姓挽留他。郑板桥就画了一幅竹
我会读
衙 yá (县衙) 斋 zhāi(书斋) 萧 xiāo(萧萧) 曹 cáo (吾曹)
墨竹图题诗
清 .郑燮
yá zhāi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cáo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习古诗的方法
萧竹
衙斋:县衙书房 卧:躺着休息 萧萧: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
墨竹图题诗
-
我知道
小 知 识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记:
该诗是郑燮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

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括即是郑燮的年伯,他当时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

郑燮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该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翻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
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牵动情怀。

《墨竹图题诗》精品ppt课件4

《墨竹图题诗》精品ppt课件4

竹子
墨竹图题诗
了解作者 课题意思 纠正读音 诗句意思 思想感情
你们了解本诗的作者吗?
郑燮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 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 化人,康熙秀才、雍yōng 正 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 返回 绝”,画擅兰竹。
“岁寒三友”出处
1
苍松隐映竹交加,
2
到深秋之后,
百花皆谢,
3
即其居累土为山, 种梅百本, 与乔松、篁为 岁寒友 。
千树玉梨花,
好个岁寒三友,
惟有松竹梅花,
岁寒三友。
明· 无名氏《渔 樵闲话》四折
更堪红白山茶。
元· 白朴 《朝中措》
宋代林景熙《霁山集》 四《五云梅舍记》
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一些。 北京有个“紫竹院”公园,里面就有竹子。北大校园里也有不少。 竹子是重要的材料:盖房子、做家具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竹笋还是席上的美味佳肴。也可以经常进入“寻常百姓家”。 竹子还可以做成笙萧琴笛,发出丝竹之乐的“清音”。因此竹比松树更 得文人青睐。 但是竹子有个缺点,就是平时不开花,没有娇艳之美。
2 竹:
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院几乎无园不 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 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 “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3 梅花:
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 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 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 可爱、可贵!
句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句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 动着我们的感情。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对当代的价值
文化交流
《墨竹图题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 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幅作品对 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VS
精神滋养
《墨竹图题诗》所传达的清雅、高洁、坚 韧、不屈的精神内涵,对于当代人在物欲 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强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幅作品能够激励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的 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坚韧。
层次感强
通过运用多层次的构图,表现出竹叶的层次 感和立体感。
呼应得当
画家运用呼应得当的手法,使画面中的元素 相互呼应,增强画面的整体感。
04
思想内涵
情感表达
表达情感
这幅墨竹图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情感 价值。
寄托情感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被赋予了高尚、纯洁等文化内涵,画家通 过墨竹图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形式
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形式,以墨竹为主要表现 对象。
构图布局
构图布局严谨,通过巧妙的留白和构图安排,突出了 主题和情感表达。
技法运用
技法运用娴熟,运用了传统的笔墨技巧,如点染、皴 擦等,表现出竹子的质感。
作品特色
意境深远
作品通过墨竹图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深远、 幽静的意境。
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
这幅墨竹图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画家通过描绘竹子的自然形态,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的 向往。
崇尚自然
竹子作为自然元素之一,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画家通过墨竹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 求。文化价Fra bibliotek观传统文化

小学古诗词趣解:《墨竹图题诗》:郑板桥萝卜换白银

小学古诗词趣解:《墨竹图题诗》:郑板桥萝卜换白银

墨竹图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参考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中心主旨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大中丞括的诗。

诗人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通过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

诗人为官清正、力矫时弊,将民生系己之身,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

人物故事有一年初冬,京城里来了一个姓钱的钦差大臣。

这位姓钱的钦差大臣不仅为人狡猾奸诈,诡计多端,而且心狠手黑,所以背地里人们给他起了个不大好听的外号——“三拐子”。

三拐子素知郑板桥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从来不巴结上司。

想要让他主动给你送礼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但贪心的三拐子又实在不甘心在富饶的山东潍县白走一趟。

因此,早在去潍县的路上,狡猾的三拐子就想出了一条迫使郑板送礼的高招。

郑板桥也知道三拐子的为人,所以三拐子来到潍县后,郑板桥并不理会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这天上午,郑板桥正在书房里看书,家人突然前来报告说:“老爷,钦差大人派人送礼来了。

”郑板桥来到院子一看,果然发现有几个家丁抬了两个大礼盒从门外走了进来。

郑板桥走出书房后,一个头领模样的人上前说道:“郑老爷,我家大人派小人给您送来一份薄礼,还望郑老爷笑纳。

阅读理解《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附答案

阅读理解《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附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
..声()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②憎恶,厌恨。

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
..吾曹州县吏()
①细小;微小。

②稍许;略微。

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参考答案】
1.B
2.(1)①(2)①
3. 诗人关情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4.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

5.示例:《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百姓的疾苦声让郑燮难以放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朝代:清代作者:郑燮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一二两句托物取喻。

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三、四两句畅述胸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简介郑燮(1693年~1765年),清代书画家、诗人。

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

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

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墨竹图题诗欣赏 - 课件

墨竹图题诗欣赏 - 课件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 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 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 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 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谢谢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自立自强的竹子 )
题画
郑燮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 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 自有春风消息。
(有气节的竹子)
题画
郑燮 信步捻来都是竹,乱叶交枝嘎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墨 竹 图 题 诗
背景了解
那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山东受灾,饥 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 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 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 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 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 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他 又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 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 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 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朋友 说他糊涂,他写下难得糊涂四字表明自己 的态度。
诗画欣赏
前人画竹多写实,主干粗,竹 叶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竹叶很 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 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 特立独行。虽是风吹萧萧作响, 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 出作者“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 不动”的气概。
诗句解析(一二)
这首诗第1句“衙斋卧听萧萧竹”是实写、第2句“疑是民间疾 苦声”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声音 才有了作者这样的联想。这样的声音,谁都可能听见,可是也只有 那些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联想。

《墨竹图题诗》课件2.ppt

《墨竹图题诗》课件2.ppt

反复诵读,品读大意: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 / 卧听 / 萧萧竹, 疑是 / 民间 / 疾苦声。 些小 / 吾曹 / 州县吏,
一枝 / 一叶 / 总关情。
朗读思考: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 么印象? 令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 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诗人为什么会把萧萧竹叶声联想成饥 民疾苦声,而不想成别的?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含义。
诗意理解:
衙斋卧听萧萧竹
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
萧萧:竹枝竹叶摇动的声音。
在房间里听着沙沙的竹叶声。
疑是民间疾苦声
疑是:怀疑是,联想到,好像是。 好像是人民生活困苦潦倒的呜咽之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些小:小小的。 吾曹:我辈,我们这些,我这样的。 吏:古代衙门里的小官。
只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感情提升:
全诗看似在写竹子,实际上写 的是诗人关心民间疾作
品,看看他作
品的特色。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画面上的枝枝叶叶,比喻 民间的各种动静、动向。
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
着我们的感情。
名句解析: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 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 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 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 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背景介绍:
《墨竹图》也称《衙斋竹》,为郑板 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的一 幅墨竹。
画面解析:
前人画竹多写实,竹干粗,竹叶小。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竹干很细,竹叶着色不 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 挺立、特立独行。

墨竹图题诗课件 (最终)

墨竹图题诗课件 (最终)

郑燮诗画欣赏会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韧顽强的竹子)
竹石
篱竹
郑燮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自立自强的竹子 )
题画
郑燮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 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 自有春风消息。

象征着高雅、纯洁、 虚心、有气节。
墨 竹 图 题 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 / 卧听 / 萧萧竹, 疑是 / 民间 / 疾苦声。 些小 / 吾曹 / 州县吏, 一枝 / 一叶 / 总关情。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 / 卧听 / 萧萧竹 ,
县衙书斋
风吹动竹子沙沙的响声
疑是 / 民间 / 疾苦声。 些小 / 吾曹 / 州县吏,
指官职卑微
一枝 / 一叶 / 总关情。
关心
我卧在衙门的书房里静听着竹叶沙沙 的响动,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衙门卧室外 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小组交流、汇总:
你们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 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会把萧萧竹叶声联想 成饥民疾苦声,而不想成别的?
这一首题画诗向我们呈现 了一个普通的夜晚,诗人因百 姓的疾苦忧心如焚,不能成眠, 听着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 诗人不禁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 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题 诗。
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百姓 的疾苦声让郑燮难以放下。郑燮日 夜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 绪万千,夜不能寐,故上书请示放 赈。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 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 救济百姓,因此得罪上级,被罢官。 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 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

克己奉公类诗歌

克己奉公类诗歌

克己奉公类诗歌
1.《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精神。

作者以自己力微任重、久神疲的状态比喻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微薄,但仍然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不因个人祸福而逃避责任。

表达了作者为国家献身、克己奉公的无私精神。

2.《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解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自己职责的坚守和担当。

作者通过描绘竹声,表达了对百姓生计的忧虑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作为基层官员,时刻关注民生疾苦,用自己的职权为百姓谋福利的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擅长画竹,兰、石次之。他认为兰四时不谢, 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 性格相合。郑燮的画一般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 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虽只有黑色 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思考:这幅图的特色 在哪儿呢?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衙斋斋卧听萧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墨竹图题诗
清 .郑燮
yá zhāi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cáo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
衙斋:县衙书房 卧:躺着休息 萧萧: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
诗意: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 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我会说
疑是民间疾苦声
诗意: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疑:作者由风吹动竹子发出的声音产 生的联想。
当时郑燮上书请 示放赈,打开官仓, 救济百姓。他来不及 等上级批复,毅然开 仓放粮,因此得罪了 上级,被罢官。
我来说
些小吾曹州县吏
些小:这些小小的 吾曹:辈 诗意: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想一想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你们从这“一枝一叶”想到了谁?
我来读
墨竹图题诗
郑燮
衙 斋/ 卧 听/ 萧 萧 竹/, 疑 是/ 民 间/ 疾 苦 声/。 些 小 /吾 曹/ 州 县 吏/, 一 枝 /一 叶/ 总 关 情/。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从题目中你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疑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诗词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一。他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曾任七 品县官。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 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 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 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