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6月第12卷第3期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Yinchuan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摘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探索构建保持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这对发扬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中图分类号:

D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57(2010)03-0012-03

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浅析

彭本英

(中共芜湖县委党校,安徽芜湖

241100)

收稿日期:2010-03-11作者简介:彭本英(1970-),女,安徽芜湖人,中共芜湖县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

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察民情、解民忧、顺民意,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推进党的事业。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但这方面的问题却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些制度的落实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保障。因此,当前努力构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科学机制,确保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先进性作用的长期发挥,这对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必须把握一个核心

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的核心,应是能够促进党员干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立足岗位,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做不好本职工作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最大损害,如果连本职工作都

做不好,那么,党员干部热热闹闹的

“联系群众”的活动除了本末倒置外,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既是我们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做到心里想着群众,像郑培民等优秀共产党员一样,万事民为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做到心为民所思;感情上贴近群众,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急民之所急,做到情为民所系;利益上维护群众,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从人民群众最盼望的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最抱怨的事改起,使我们的工作始终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做到利为民所谋;工作时服务群众,认真履行职责,热心做好服务,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做到权为民所用,争取以优质、高效、便捷的工作质量赢得群众的支持,以出色的履职能力树立好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在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架起“连心桥”,这样就达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目的。

二、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必须抓住三个特点

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科学机制应具备动力

12

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三个方面特点:

(一)动力性

就是这种机制能够激发起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为他们积极行为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为此,这一机制所依托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应该既有正面导向性又有反向制约性、既有激励措施又有惩处办法,能起到在联系群众方面奖优罚劣的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提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可操作性

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联系没有目标引导、没有载体依托、没有措施保障、没有考核激励,一些具体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使联系群众的行为趋于虚化。改变这种状况,重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机制,使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为此,应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职责,要确定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岗位目标和绩效考核办法,党员干部可以选择个性化的联系群众的方法和载体开展联系群众的活动,并在联系群众的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障。要定期根据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解决职责范围内群众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况和群众满意程度,让群众参与其中,对其联系群众的绩效进行考评,对考评中查摆出来的问题要求其限期整改,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岗位调整和职位升降的依据。通过这些工作环节可以确保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不走过场。

(三)实效性

就是这种机制能够把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与群众联系的经验制度化、规范化;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把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成功探索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能够促进将既有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能够有效克服当前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真正使党员干部的联系群众起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促进党员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党群干群团结的实效。

三、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这种机制的构建应能促进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

方面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处理好“公仆”与“群众”的关系

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是摆正自身位置,处理好“公仆”与“群众”的关系。党的领导干部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广大普通党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时时处处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作群众的表率。党员干部如果公仆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漠,急功近利、居功自傲、脱离群众,甚至自视高群众一等,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就会颠倒“公仆”位置,就不可能有密切联系群众的觉悟和意识。

(二)处理好“质”与“形”的关系

联系群众不是搞花架子,走过场,各种联系群众的形式只是党员干部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掌握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反馈信息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以这些信息为标准,随时校正自己的工作,因此,联系群众不能光停留在下基层次数的多少、接触群众的频率高低及在时间和空间上贴近群众的程度等“形”上,更不能仅仅以此作为衡量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成效的标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要落实到“质”上,即要在注重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要以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发挥岗位职责为出发点,用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情况、群众的满意程度如何等作为衡量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效果的标准。经常下基层不办事、广泛接触不深入、频繁见面无实效,这样的“联系群众”除了扰民外并无一点实际意义。因而,直接接触群众是联系群众,通过网络、电话、设置意见箱等各种高效的间接形式了解信息也是联系群众,只要有“质”,就不必拘泥于“形”。

(三)处理好“供”与“需”的关系

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前不作认真准备,漫无目的,对可能遇到的情况事先没有预案;联系群众后不认真归纳、梳理,不思考解决办法,不及时给群众回复,这样的“联系群众”不但没有一点实效,反而会增强群众的反感。群众的需求、群众的意愿、群众的困难各种各样,涉及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前要做好调查摸底,搞清楚群众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所盼、所思、所求。在此基础上,思考我们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帮助解决哪些问题,将党员干部能够提供服务的“供”与群众迫切所要的“需”很好地对接起来,这样的联系群众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三大制度

(一)考评制度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