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认识米、厘米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认识米及米和厘米的关系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课堂检测。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桌子高90()操场长200()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授课时间
2016年月日授课人:教案收集:马妹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为以后学习面积、体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图片、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熟悉的长度现象,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厘米和米的区别,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给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它作为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三年级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搭桥铺路。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统一长度单位、建立厘米、米的单位概念和长度单位的测量(只限厘米)三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厘米、米的单位概念。
统一长度单位: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要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尤为必要。
不同的物体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不同,到底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
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长度单位的统一。
建立单位概念:这部分要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在建立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长度单位的测量:能用厘米这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而我们三年级上册要学的认识分米、毫米、千米,掌握分米、毫米、千米等之间的简单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这些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做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这些长度单位的内容也是分为统一计量单位、建立单位概念和长度单位的测量三部分(千米没有单位的测量),所以,总起来说小学阶段长度单位的学习就分这三部分。
长度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以一种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
教学应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厘米、米》(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厘米、米》(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厘米、米》这一章节。
我们将从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开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1厘米和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厘米和米的标志物、绳子、PPT等。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一张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用手指测量物品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长度单位。
2. 讲解长度单位:介绍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用直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4. 举例讲解: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厘米和米描述图片中物品的长度。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用厘米和米表示给定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度单位:厘米、米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厘米和米描述家里某个物品的长度,并画出图形。
答案:略2. 请用厘米和米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掌握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测量家里其他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认识厘米、米》这一教案中,我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和详细说明。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优质课件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4页“做一做”(例5)。 第8页练习一,第3题。
三、知识应用
(一)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1) 数学书长26米。 (2) 灯管长50厘米。 (3) 房间高3厘米。 (4) 字典厚6米。 (5) 大树高8米。
(厘米) (√) (米) (厘米) (√)
(6) 教室长10厘米。 ( 米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长度单位
认识米和厘米
一、情境引入
孩子们,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拿一把米尺,在你的身上 找一找,有没有 Nhomakorabea米。从地面到我的脖子, 长度大约是1米。 再去我们身边找一找,有没有 我两什只么胳物膊体打的开长的度长大度约是1米。 大约用是米1尺米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2021/11/72021/11/72021/11/72021/11/7
三、知识应用
(二)量一量
约( )米
( )米( )厘米
三、知识应用
(三)想一想
小红
小军
小刚
90厘米
1米20厘米
小刚的身高是大于90厘米,小于120厘米。 三 小比刚位如的小:朋身9友高1可比厘能身米是高,(,92小厘军米)最,厘高9米5,厘。小米红,最1米矮2,厘米,
(201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测量物体的方法:1.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 如果没有把尺子的“0”刻度对着物体的左端时,可以用物体右端对应尺的刻度减去左端对应尺的刻度。
3.(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3)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⑤一条跳绳长2()⑥哥哥的身高1()28()(5)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第二条 ( )厘米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
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二、知道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1米=()厘米1.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0米+8米=()米12厘米-7厘米=()厘米 27厘米+6厘米=()厘米2. 比较大小5米8米32厘米厘米8米厘米35厘米厘米5米500厘米45厘米54厘米20厘米2米5米厘米1米8180厘米99厘米1米4米400厘米6米厘米三、认识线段1. 线段的定义: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就叫线段。
2. 会量线段、会数线段、会画线段。
3. 下面图形哪些是线段,是的在()里打“√”,不是的打“×”。
()()()() ( )( ) ( ) ( ) ( ) ( )4. 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面线段短2厘米的线段。
5. 下面图形各有几条线段?()()()()()()()()()6. 比一比,谁跑得快?(终点)起点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小刚小强小亮1.小刚跑了()米,离终点还有()米。
2.小强跑了()米,离终点还有()米。
3.小刚比小强多跑()米,小亮比小强多跑()米。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认识米、米和厘米
认识米、米和厘米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或其他工具量黑板长度。
)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米、米和厘米)二、探索新知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大约有5支铅笔长;1米到我的胸口;课桌大约长1米……)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利用米尺量黑板。
教师:我们学习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米和厘米 (2)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书第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具准备师米尺、卷尺。
生同桌1根较长的绳子,1把米尺,每人1把直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
师: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1.那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比划一下(和一根手指的宽差不多)2.请小朋友在尺上指出2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你是怎么表示的?(我是从0到2;或2到4等等,)3.要知道数学书的长和宽怎么办?(要用尺子量)全体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名学生回答量的结果。
师: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二、导入新课。
师:老师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你会用这把直尺来量一量吗?就请你拿直尺,老师拿另一把尺,比一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谁愿意和我比?师生比赛。
师:我让你们先量了,你们怎么还是比我慢啊?小结:是啊,直尺尺太短了,用它来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很多次,挺不方便的。
看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还用厘米作单位太小了。
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长度单位“米”。
师:(板书:米)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m来表示。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板书:认识)米。
关于米,你想知道什么?小结:那1米有多长呢,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米。
认识1米一、观察米尺,认识1米1.仔细观察米尺,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追问:这些数是从几到几呢?小结:这是米尺,在米尺上,有刻度线,有0到100这些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米、厘米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 5拃。
生2: 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 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二课时认识米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