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建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发展也受到了“双一流”建设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地方高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一方面,地方高校依托地方政府和经济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推进院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例如,河北地方高校河北农业大学通过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等多项指标的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破。
此外,地方高校还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提升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二、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虽然地方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方高校整体水平与一流高校仍有差距,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
其次,一些地方高校面临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压力,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只能通过降低录取标准等方式扩大招生规模,使得素质下降和过度招生的问题日益突出。
再者,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也面临着体制机制、人才引进和对外交流等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地方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推进科学发展。
首先,地方高校要加大“双一流”建设的力度,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地方高校要加强招生质量管理,坚持素质为本,提高录取标准,控制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内一流大学。
在这个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如何发展呢?本文将从发展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现状地方高校通常指的是不在中国教育部直接管辖下的高校,包括省级、地市级的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
这些高校与中央高校相比,历史悠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它们在地方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地方人才的重要来源。
然而,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招生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次,教学设备和科研条件相对较差,影响了教学和科研水平;另外,师资力量不足,学科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比肩中央高校。
二、问题分析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发展壮大,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切实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地方高校需要在教学、科研方面进行改善,在教学方面,可以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和优化,引进优秀教学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
在科研方面,可以加强学术资源引进,鼓励院系之间的合作,加强师生科研项目的扶持等方面。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地方高校需要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要做到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高水平、结构合理、强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比如引进优秀人才、加强职业发展管道、提高教师工资和待遇等。
3、加强信息化建设地方高校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实时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管理能力,使校园信息化、无纸化、智能化,增强学校的教学、管理、运营能力。
此外,也需要加强学生信息化素质的培育,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前期准备。
三、对策思考1、注重学校特色和发展重点地方高校应该在整合优势资源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发展重点,并注重学校特色的打造。
比如,针对地方产业结构,根据自身学科特长,加强与各地产业、政府等合作,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地方高校需要在普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降低社会负担、改善教育质量等方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要求,国家实施了“双一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地方高校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出发,分析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双一流”是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计划,旨在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际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一流大学是指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是指在某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
“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是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也是为了弥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对不足的问题,提高我国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使得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二、“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影响“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通过“双一流”建设,一些地方高校有机会成为国家级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提升了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使得一些地方高校在资源和优势学科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既有了机遇,也面临了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衡地方高校与“双一流”大学相比,在师资、课程、科研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地方高校难以在教学和科研上达到一流水平。
2.学科建设不完善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之一,地方高校在一些重要学科上相对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与国内外一流学科相抗衡。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和优化,地方高校需在适应和引领国家政策的独立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双一流”建设,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地方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学科建设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科研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亟需通过有效的对策来应对挑战,找到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将围绕加强学科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地方高校应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思考。
本文也将展望地方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背景介绍】部分至此结束。
2. 正文2.1 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匮乏:地方高校相对于985、211高校来说,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 人才流失:地方高校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因为薪资待遇、科研条件等方面的不足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3. 学科建设不够完善: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往往存在短板,存在一些学科的发展水平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整体学科实力不够突出。
4. 社会认可度较低:地方高校在名气和声誉方面往往无法与一流高校相比,缺乏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吸引力。
5. 缺乏国际影响力:地方高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相对欠缺,国际影响力不足,导致学校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竞争力不足。
以上种种挑战需要地方高校认真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应对,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突破。
2.2 对策思考一:加强学科建设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科建设不足。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思考。
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是“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国家鼓励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地方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这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地方高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对国家级高校,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地方高校在抓住机遇、突破困境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一些高水平人才流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地方高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增加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
地方高校应加大科研力量的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影响力,增加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地方高校应加强学科建设,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培养学科交叉人才。
地方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提升地方高校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科研实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采取对策,提升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
只有如此,地方高校才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新校区规划布局策略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新校区规划布局策略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白昀博一、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随之拉开序幕。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很多高校在国内具有较早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沉淀积累了较大的优势,但同时由于建设时间较早,位置多处于老城区内,存在空间有限、规划落后、政策限制等诸多制约因素,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加之近十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不断扩大,现有办学资源已经无法支撑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二、典型新校区建设规划思路高校新校区建设初期,由于物理空间限制,无法直接共享老校区的办学资源及管理资源,这就需要在学校现有基础上对新校区进行一定程度的资源输入。
如何处理新老校区的资源配置,就成为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
目前,主流的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母体“输血”的方式和新校区独立办学的方式。
20世纪初期我国高校大面积扩招后,大多数高校采用母体“输血”方式进行新校区建设以解决人员密度过高的问题,但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要求与以往不同,对“质”的要求取代了对“量”的要求,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面对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办学资源相对紧张,不适宜再进行“输血式”的新校区建设与办学。
独立办学的建设方式中,新校区初期全部或绝大部分基础均由其独立发展,大多采用设置独立学科专业、独立招聘和独立招生的方式开展办学。
这种办学方式对原有优势办学资源占用较少,并且可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技能型人才储备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丰富学校人才培养层次和模式。
但新校区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所需时间较长,与原有校区联系不紧密,且无法形成新老校区相辅相成的形势,对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无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无法满足时代对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发展需求。
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分析
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分析在当今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双一流”建设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高校在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并加以有效实施。
一、明确办学定位与特色每所高校都应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历史传承、学科优势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而明确独特的办学定位。
例如,一些具有深厚工科背景的高校,可以将重点放在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上;而在某些人文社科领域有传统优势的院校,则应致力于挖掘和传承优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高校要避免盲目跟风,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而是要集中资源,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品牌。
比如,_____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在_____领域的深厚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
通过持续投入和重点培育,该校在这一特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师资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
高校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加盟。
同时,注重内部培养,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培训资源,鼓励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不断成长。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
不能仅仅以论文发表数量等量化指标来评价教师,而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等多个方面。
此外,还应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高校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前沿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为此,高校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设路径探析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设路径探析作者:黄湘婷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03期摘要:“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仍面临着办学定位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充分、学科设置同质化、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明确办学定位、合理配置资源、凸显学科特色、提高师资水平等优化策略。
以期为地方高校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建设路径引言2017年6月,教育部等部委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提出要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大学加快步入世界一流。
地方高校在我国数量占比较多,在重点发展模式下,势必会引发不平衡现象。
因此,推进地方高校纵深均衡发展理应迫切,“双一流”建设项目给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冲破困境,抓住机遇实现飞跃式发展值得关注。
一、“双一流”带来的机遇(一)倡导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我国长期以来,一贯集中优势资源于高水平院校,通过重点扶持战略起到了带头表率的作用。
过去一直大力推行的“985”“211”工程等建设重点高校的政策,旨在借助这些重点高校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但受制于资源配置的分层化,不可避免地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竞争属地化,高校限定于窄小的发展空间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马太效应”,从而使高校间阶层固化的偏极端现象更加严重。
而“双一流”建设打破以往的“身份固化”“等级壁垒”“一评定终身”缺陷,创新性地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向与质量评定模式。
依据各高校学科实力、办学特色等客观因素,而非地域等级和隶属关系等标准,进行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支持,实施动态管理,为高校间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引导合理定位与特色发展鉴于过去一直推崇的重点发展思维,使重点建设高校往往能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经济红利及政策的积极倾斜、竞争局限于重点圈子。
受局势环境影响,高校为了谋取资源和争取机会,纷纷向重点建设高校看齐,最终形成高校间缺乏独特优势,千篇一律的发展步调,同质化严重的现象,高校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从根基上与其他高校拉开区分,自然不能很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分析
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分析高校“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办学定位与特色每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的历史传承、学科优势、地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明确独特的办学定位。
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科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就应将重点放在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人才培养上;而有些高校在人文社科方面表现出色,则可以侧重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问题研究等方面。
特色的形成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的结果。
可以是独特的学科方向,如某高校在海洋科学领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研究团队和成果;也可以是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师资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
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避免过度追求量化指标,注重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为他们提供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此外,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形成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团队。
三、优化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
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对学科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对于优势学科,要加大投入,保持领先地位;对于潜力学科,要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如今,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和创新都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
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课程等方式,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
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
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复、重叠的现象,缺乏特色与竞争力。
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地方高校在科研和创新能力上相对滞后,缺乏科研项目和创新成果。
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和调整,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通过完善学科体系,加强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专业。
地方高校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注重提升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加大对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和科研条件,以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盟。
地方高校还应该加强教师培养和职称评审,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地方高校需要加大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力度。
地方高校应该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提高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能力。
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地方高校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通过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钱晓田李大伟【摘要】就地方高校而言,其是组成我国高校的重要部分,在近些年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发展越发受到关注和重视。
我国教育部提出必须要重视和加快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观点后“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正式拉开序幕,我国地方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角由此拉响。
但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发展造成较大影响,进而使其持续建设过程中存在众多突出问题。
所以,地方高校必须结合现阶段“双一流”建设背景就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双一流” 建设背景地方高校发展分析解决对策早在20XX年党中央联合国务院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了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其属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众多正处于迷茫转型阶段的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有关部门提出并鼓励“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抓住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借鉴国内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及建设路径实现成功构建“双一流”大学的目标。
一、“双一流”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机遇分析我国国务院在20XX年年底明确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可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
20XX年1月教育部详细介绍了“双一流”大学的遴选流程、条件以及具体实施路径等内容,在为地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提供完善实施路径和实施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国家就“双一流”建设方案及具体方法进行颁布之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俨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也由此提升了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注度。
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国民开始逐渐认识到“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走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有效途径的这一客观事实,其属于提升我国人才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地方高校在推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建设一流大学和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就一流学科而言其是一流大学有效办学的基础与根本,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设“双一流”大学战略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挑战也接踵而来。
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分析
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分析在当今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双一流”建设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高校在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一、明确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高校要想在“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这就要求高校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找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例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可以将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作为目标,注重学科的全面发展和交叉融合;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则可以聚焦于某一领域或几个优势学科,打造在该领域的顶尖水平。
同时,发展目标要具有前瞻性和可实现性,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好高骛远。
要制定出详细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路径,以便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双一流”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
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一方面,高校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
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优秀人才加盟。
同时,要注重引进人才的学科结构和团队配置,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升。
提供各种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至关重要。
通过评价机制,准确评估教师的工作绩效和贡献;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三、优化学科布局与建设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对学科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是要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集中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形成品牌效应。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出发,对地方高校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和思考。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双一流”建设是教育部自2017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各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各地方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了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上的投入。
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等手段,地方高校也在向“双一流”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地方高校发展分析1.人才引进与培养“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人才引进方面,地方高校往往面临着竞争力不足、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这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往往流失到了一流高校。
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上相对滞后,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方高校需要在学科建设上找准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色,通过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提升科研设施和条件等手段,提升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
3.国际化发展“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加强国际化发展,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学生培养学生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地方高校需要在学生培养上注重学科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对策思考1.合理规划,找准定位地方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定位,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和特色,注重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竞争优势。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是指首批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学科。
当前,“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对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地方高校要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现自身发展?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1.学科布局不合理地方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学科布局往往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学科交叉覆盖度低、学科专业单一等问题。
这种学科布局不合理导致了高校整体实力不足,无法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
2.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比于国内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相对滞后。
在科学研究论文数量、成果产出等方面存在不足,其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技术领域,缺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对国际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与应用。
3.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缺乏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重视,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地方高校发展对策思考1.优化学科布局地方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特长,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
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重点学科,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2.加强科研创新地方高校应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和社会应用转化。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加强与一流高校合作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和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目标是通过选拔和培养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也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思考发展对策,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对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地方高校是指不位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高等学府,相较于一线城市的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师资、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到限制,学校往往难以吸引到国内外一流的学者和专家,导致师资水平不高,从而影响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科研实力不足。
地方高校在科研项目申报、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较少,科研能力不足,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就业和就业竞争相对激烈,学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有所下降。
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的环节,包括学科设置单一、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学校整体学科实力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和竞争力。
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需要深刻反思,积极探索发展对策。
二、地方高校发展对策思考1. 提高师资力量地方高校需要优化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可以通过加大引进国内外一流学者和专家、鼓励在职教师出国进修、推动学术交流合作等方式,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加强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 加强科研支持地方高校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团队建设。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机构,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引导和扶持,鼓励教师申报并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思考摘要:“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提出以及成效评价办法的公布,为各个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校园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本文通过梳理“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及空间发展的新要求,剖析现有校园建设的难点与不足,尝试从规划模式、空间布局、文脉传承三个方面开展相关探索,为今后校园规划建设提供方向性的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校园规划;规划思考1、“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发展与校园空间规划的新要求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作为“双一流”建设的行动指南,强调了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鲜明提出高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可以看出,建设协调、开放、高品质的校园环境以满足一流学科发展需要已成为未来校园空间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也无形中为校园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因此,基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需要重新思考支撑“双一流”建设的校园物质实体层面的内涵要求。
大学校园作为承载空间,承载着学科的迭代。
在“国际化”、“复合型”、“开放性”、“多元化”的学科发展趋势下,校园空间布局的各个维度都要服务于学科发展趋势。
学科创新发展需要特定的场所支撑、硬件之间支撑,需要在校园空间布局及建筑层面上体现和强化。
因此,学科发展趋势也对一流大学在实体环境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概念性、方向性的指引。
1.1“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模式对于高等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可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校园空间布局层面上看,“内涵式”就是要求校园应开展集约型规划,合理扩展或预留发展空间。
一方面,挖掘可利用的土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保证各类办学基本用房基本达标的同时,打破学科固有界限,打通被割裂的学科知识,促进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空间、学术交流场所之间紧密联系,保持一种彼此通畅、延续、渗透的状态;另一方面,倡导动态的弹性规划,为校园建设发展预留未来发展用地,进而及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大学内部功能调整与扩张。
浅析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发展规划
院校发展研究一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从我国国内状况来看,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211”和“985”工程起到了集中优势教学资源,重点突破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过,从运行机制上也逐渐暴露出一定局限。
“双一流建设工程”是“211 工程”“985工程”“2011 计划”的延续,是为了克服传统重点大学建设政策带来的身份标签化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的一种新的尝试。
目前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大进展,推动了一大批学校进行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一批高等教育重要省市已经着手或正在准备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计划。
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办学资源配置也在逐步走向全球化,学生和学者的国际流动性加速,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受限,是留学生“出超”大国。
这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迫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实现跨越发展,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高水平学科。
二 双一流建设重点内容(一) 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在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无论是在教育政策上还是政策实施中都强调坚持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这一理念是以往的教育中做倡导更是创建双一流大学所要要求的。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中,政策要求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不仅包括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世界学科领军人物还包括国际知名创新团队;要求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要求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性高端人才。
建设双一流大学就是把眼光和目标放到国际的舞台上去衡量,打造国际一流,跳出井口,追求国际领先的高校水平。
(二) 巩固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根本性建设,学科是高校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还可以深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摘要】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提出了一些思考。
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不足以及国际合作程度低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地方高校需要加强教学水平,提升科研实力,拓展国际合作。
未来,地方高校应积极推动自身发展,努力走向“双一流”,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发展分析、对策思考、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国际合作、未来展望、推动发展。
1. 引言1.1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高校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作为地方高校,面临着如何适应和积极响应“双一流”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地方高校需要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以适应国家战略的要求;地方高校也需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不断加大自身发展的力度,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可能。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融入“双一流”建设的大局,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地方高校是指位于地方城市或乡村的普通本科高校,相较于211、985高校,地方高校在师资、科研实力、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地方高校发展现状中,面临着学科建设不够精细化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学科布局上存在着重复建设、缺乏特色和优势学科等情况,导致资源分散和浪费,影响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有不足。
相比于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年轻化、学历和科研经验不够丰富,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地方高校在科研实力和科研项目支持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项目,导致科研水平整体较低。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浅析
探索研究TAN SUO YAN JIU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浅析赵丹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省益阳市 413000)摘 要: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双一流”的时代背景,及当下“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现况,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梳理,概述地方高“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认知、困境及突破方向。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研究进展1 引言“双一流”是我国近阶段及未来很长时间内高等教育的长远规划,也将是近阶段及今后研究的热点,高等教育改革关系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成分,地方高校又由于历史及我国教育政策的缘故,在“双一流”建设中难免遇到困惑,譬如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面对困难与机遇、突破的路径等等,本文将近年有关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为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
2 “双一流”时代背景与地方高校的机遇“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在历史上取得了的丰硕的成绩,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其问题也呈现,“985”“211”高校在国家资源的倾斜下,学校全面建设,大而不强,学科林立,同类学科重复建设,校内弱势学科依靠着学校“985”“211”名誉而吃大锅饭,而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好钢不能用在刀刃上。
使得我国整体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数目过少,水平偏低,已经不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此,国家组织一批专家详察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规律和趋势,制定并于2015年底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双一流”方案的提出引导了高校以学科建设为主的发展方向,打破了过去“985”“211”高校的封闭环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校园的规划——以XX大学为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校园的规划——以XX大学为例摘要:在数字校园迈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进程中,各高校需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结合自身定位,进行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针对智慧校园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规划的基本思路。
随后,文章介绍了XX大学构建的智慧校园规划的“四横两纵”式框架,并进行了详细阐述。
最后,文章分析了XX大学提出的智慧校园规划的重点任务。
XX大学对智慧校园的规划,有力地支撑了其“双一流”建设,并以信息化带动其治校理教的协同化、服务化、规范化、精细化,可为其他高校实施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校园;“双一流”建设;信息化;数字校园在教育领域,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此背景下,国家于2018~2019年期间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指导性文件(下文简称“国标”)。
而应用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引领和促进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智慧校园”,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有力途径。
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
围绕教育现代化和“双一流”建设的总要求,高校必须将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全局战略高度进行规划设计和推进。
当前,各“双一流”高校正处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的探索建设进程中。
因此,研究制定智慧校园规划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和重大课题。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校园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历了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后,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从建设到应用的转变;校园网络基本覆盖,服务器、云平台等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教务、财务、人事等核心业务系统基本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1999 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开 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 在巨大的生源压力之下,各大高校一时间纷纷通过各种方式
对校园进行扩容,有的在原校址上进行改扩建,有的在异地 兴建新校区,实现整体搬迁。在这场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中 不乏优秀案例,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充分调研论证, 规划设计出现了不少不容回避的问题。 2.1 规划中公众参与缺失
[定稿日期]2018-06-18 [作者简介]冯建立( 1968 ~ )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 究方向为工程管理、绩效管理; 朱芳琳( 1989 ~ ) ,女,硕士研 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
22
四川建筑 第 39 卷 1 期 2019. 2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冯建立,朱芳琳
(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 610106)
【摘 要】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在当前“双一流”建设 背景下,建设一座绿色、生态、智慧的校园,是众多高校追求的目标。文章通过对既成校园案例得失的分析, 提出校园建设总体规划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对未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ha,成都大学十陵校区占地约 95 ha。 随着校园面 积 的 显 著 增 大,在 总 体 规 划 中,在“大 疏 大
密”的导向下,“适 宜 的 筑 布 局,仿 佛 只 有 这 样,才 能 体 现 大 学 之 “大”。为建成后的使用造成了诸多困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表现在各大高校校园面积急剧 扩大,占地达 150 ha 的校园比比皆是,250 ha 以上也不足为 奇。以成都地区的高校为例: 自 2002 年起,成都地区高校掀 起兴建新校区的热潮,四川大学双流校区占地约 220 ha,西 南交大犀浦校区占地约 200 ha,西南财大温江校区占地 100
校园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学校各项功能组织地布置,各项 建筑和工程基础设施地设计及施工,从而合理地,有效地创 造出良好 的 校 园 学 习、生 活 环 境,实 现 大 学 与 城 市 的 健 康 发展。 1.2 校园总体规划的意义
从宏观城市的层面上看,大学总体规划是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趋势的 反 映,大 学 作 为 城 市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功 能 组 成 部 分,对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有着不可低估 的影响。从微观校园的层面上看,大学校园规划是大学的学 科发展规划,是学校合理发展的依据。大学包含了学科教学 设施,实验实训场所,体育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生活服务设 施等等功能元素,总体规划就是对全部功能元素进行结构配 置,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流、信息流、资源流等有 序流转。
“只有使用者能够引导大学校园的有机发展过程,他们 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房间、楼宇、道路和开放空间是否 安排得当……”[2]可见,公众参与对于学校规划建设至关重 要。“参与”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并把他们投入到未来的情景 当中,继而在人与环境之间创设出一种情感———这个环境正 是他们自己所期望的,由参与的方式规划的校园较之以行政 集中的方式规划的校园更适宜人们的合理需求。 2.2 校园尺度失衡
以浙江大学为例,在占地约 200 ha 的紫荆港东校区中, 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最远点距离为 1 600 m,生活区至体育 运动区最远点距离为 1 000 m,生活区至试验区最远点距离 为 1 200 m ,如此大的通行距离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 相当的不便。从 舒 适 度 的 角 度 来 看,过 度 集 中 的 建 筑 组 团、 超大尺度的校园布局、远距离的公共空间,严重降低了活动 空间的舒适度,难以体现校园公共空间的人性化。
校园环境归 根 到 底 是 学 校 师 生 学 习、工 作 和 生 活 的 场 所,校园规划是师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反映,校园规划的合理 与否又会反作用于师生各项校园活动。在校园规划建设过 程中,高校通常通过招标的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征集方案, 再经过专家评审,选定最终方案作为校园未来的发展蓝图。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校园使用者,即学生、教职员工对 于未来校园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校园规划变成了单纯的决策 者和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用者无法向规划设计者表达 其对校园的期望和要求,校园规划对于使用者而言反而变得 无足轻重,这样的情况在总体规划阶段普遍存在,造成了校 园与使用者之间的疏离。
高校师生是 校 园 的 使 用 者,校 园 必 须 强 调 人 性 化 的 尺 度。校园由于尺度过大,容易造成学生自我尺度的失衡,难 以感受校园环境的亲切感。适宜的尺度,成为大学校园规划 设计的关键。 2.3 建设规模估算偏差
1 校园总体规划内涵及意义
1.1 校园总体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安排意图。规划往往具
有系统性、层级性———一个规划总是在体系中处于上一级规 划的控制之下,通常要遵守上一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城 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 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的 措施[1]。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总体规划;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志码】 A
大学校园地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是 一个在空间上随时间不断生长、积淀、更新、叠加的过程,可 以说其发展过程类比于生物有机体地生长,在这个过程中, 校园规划还要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必要地调整,以 寻求最佳 生 长 方 式。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校 园 规 划 又 是 动 态 的,不断调整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与 校园总体规划相关的若干问题,通过对既成的校园建设案例 地分析,取其优势,避其不利,以对成就一个遗憾更少的校园 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