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 教学案例一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设计

《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歌。

2. 学习诗歌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品析卖炭翁、宫使的形象。

3. 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品析卖炭翁、宫使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品析卖炭翁、宫使的形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杜甫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呼喊;面对社会的贫富悬殊杜甫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同情被压迫人民,揭露社会黑暗,是现实主义诗人的重要主题。

同样唐代另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创作了不少这类题材的讽喻诗,《卖炭翁》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卖炭翁》,去倾听这位卖炭老人的故事,感受作者伟大的情怀。

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卖炭翁》就选自其中,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乐府诗属于古体诗,古体诗押韵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式节奏有变化(长短句)。

24《唐诗三首》之《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4《唐诗三首》之《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4《唐诗三首》之《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下24《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之一,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同时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三首唐诗,都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都对民生疾苦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切同情,都寄托了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与济世情怀。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卖炭翁》是他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诗歌没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句子,却借卖炭翁的丰富形象及悲惨遭遇来揭露宫市的掠夺本质。

卖炭翁这一艺术形象如此动人心弦,应该源自于诗人在简洁平实的叙事中穿插着不动声色的描写。

于是,我将本文确定为写作型文本,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刻画人物,反映生活。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读懂诗意,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鉴赏诗中的环境及人物描写,学习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3.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诗中的环境及人物描写,学习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少年郎》少年郎少年郎,孜孜励学益智楼。

目光炯炯嘴伶俐,书生意气品学优。

挑灯夜读何所为?心怀理想闯九州。

喜迎朝霞把书读,中外文理有研究。

背记推演不知倦,斜阳一抹天色收。

言笑晏晏举止雅,同学情意心中留。

迎春使者催人进,点点黄花岁悠悠。

绿茵场上洒汗水,端坐窗前书华章。

历三载,百卷书,青春作伴不说愁。

惜得光阴心无愧,腹有诗书智多谋。

一首《少年郎》,送给正在备战生地会考的同学们。

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那么,这部经典到底给了我哪些灵感呢?下面,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探索写作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 齐读诗歌,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卖炭翁》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把握主旨,背诵默写。

2、研读品味,学习鉴赏诗文的方法,学习文中人物刻画的方法。

3、体会卖炭翁的艰辛,领悟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感。

教学重点:研读品味,学习鉴赏诗文的方法,学习文中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卖炭翁的艰辛,领悟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童抱茅”,让诗人发出“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感叹。

本次要学习的《卖炭翁》里面就出现的真正的披着宫使外衣的“盗贼”,让我们来看看卖炭翁遭遇了什么?诗人要揭露什么?二、诗人背景介绍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朗读,整体感知①读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男女PK读、齐读、示范读……】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3分钟,然后进行男女生PK读……互相点评效果。

老师提示:第1段应该读的缓慢、低沉些,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第2段应该读的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

正音:薪:xīn 辗:niǎn 叱:chì敕:chì绫:líng 系:xì②译(疏通文意,点出重点字词)薪:木材营:谋求、需求可怜:使人怜悯市:集市忧:担心辗:同“碾”碾压敕:皇帝的文书系:挂直:同“值”价值。

四、内容梳理,品读诗文(一)内容梳理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4课 唐诗三首 《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 唐诗三首 《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读民生之病苦,悟诗人之情怀——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学情文本】《卖炭翁》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艰苦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古诗学习能力,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示范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感受卖炭翁遭遇之苦,深入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教学流程】一、导入:猜谜语出示:生在深山长在林,入了古洞烟火熏。

三魂六魄上天去,剩下骨头驱严寒。

——(打一物)从这个谜语我们知道,要烧制出御寒取暖的木炭真是来之不易。

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烧炭的老人,他辛辛苦苦烧出的一千多斤的炭被人当街抢走了,这场悲剧的幕后黑手是谁呢?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卖炭翁》,感受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人生。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三读诵诗歌1.读准字音:强调:辗、敕系等字的读音与字形2.读好节奏:讨论诗的停奏:七言句为主,四三式,二二三式。

3.读清韵脚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发现与用韵上与以往读过的诗有什么不同?古体诗:押韵自由灵活,可以换韵。

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体诗。

虽辞为乐府,已不被声律。

出示:朗读小锦囊:如何读好韵脚?平声韵要读得悠长,入声韵要读得有力铿锵。

如:平声——翁、中、单、寒;要读得悠长。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型:新授课执教者:时间:一、教学目标:1.诵读《卖炭翁》,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感受诗歌所描写的现实社会,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情先行明确目标 1.诗歌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和作者3.展示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聆听进入课堂氛围。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明确教学目标,能充分理解教学目标。

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知人论世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

作品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学生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做到知其人论其事。

(批注圈画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和背景更加深入地进行文本学习。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听欣赏《卖炭翁》情境诵读,思考:这是一个____的卖炭翁?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与停顿。

2.明确:可怜的,悲惨的,凄苦的,辛劳的。

·重视朗读,利用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卖炭翁的形象。

析形象品诗情1.再读《卖炭翁》,诗中对卖炭老人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精彩,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我从句子,读出的卖炭翁。

2.合作探究,赏析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形象。

3.诗人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老翁和使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认真朗读,分析卖炭翁的形象。

1.明确:凄苦的,辛劳的,无力反抗的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形象。

2.明确:仗势欺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霸道凶残3.明确:对比手法。

24.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目标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诗歌运用人物描写和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技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卖炭翁凄苦的人物形象(工作辛劳、精神痛苦及世道艰辛)【教学难点】展开联想,描述画面,体会诗人通过叙事、对比、人物描写等手法表现卖炭翁的“可怜”。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忆昔开元全盛日,”说起唐朝,我的印象总是繁荣盛世、百姓和乐。

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百姓是否还安居乐业?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品析字句,加入想象(卖炭翁的“辛苦”及“心苦”)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卖炭翁的形象,初步感知。

你从老师的声音中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开放式问题,不局限于“可怜”一词,若学生回答“可怜”则更好)2.融入自己的想象进入具体的品析。

说话格式:我从“”这两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

我仿佛看/听/感受到了:。

示例:我仿佛看到: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到荒无人烟的南山上,吃力的砍伐树木,默默地烧成炭,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劳动……我仿佛听到:山林中狂风呼啸,豺狼嚎叫声此起彼伏,年老体衰的他强装镇定,却也不时露出惊慌神色……我仿佛感受到:老翁心里叹息着,这日子何时是个头啊,真希望今年能烧出更多优质的炭,卖个好价钱让我家人避免挨饿受冻……预设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细节描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引导补充: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

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

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

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重点解读心理矛盾】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因为他想要炭卖出好价钱就必须忍受寒冷。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卖炭翁教案1.教学目标:2.学会通过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把握人物性格。

3.掌握“辗”、“直”的含义, 和区分“骑”的不同读音的不用含义。

4.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卖炭翁凄苦的形象和“宫市”罪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想象一下, 北风凛冽, 天寒地冻的冬天, 你只穿了一件单衣, 此时的你是希望快点出太阳天气暖和一点儿还是让北风继续吹, 雪继续下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大家都预习过了, 请问卖炭翁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吗?哪个诗句看出来的?(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但老人因为担忧天暖炭贱而希望天寒。

这一矛盾的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与无奈二、引导分析“卖炭翁”形象(1)卖炭翁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诗句是人物描写中的什么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师: 还有其他的诗句也是肖像描写的吗?(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作者用了哪几种颜色, 形容了卖炭翁的外貌?师: 为什么卖炭翁翁脸上是“烟火色”、十指是黑的?(抓住“伐薪”、“烧炭”, 这说明卖炭翁不是贩卖木炭的商人, 这些炭是自己劳动所得。

)师: 通过这些肖像描写, 说明卖炭翁烧炭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辛劳、艰苦)师: 既然烧炭是如此的辛苦, 卖炭翁又为何要去做呢?你来推测一下, 卖炭翁是否有自己的耕地, 他是否可以选择不卖炭呢?(不是, 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看出, 卖炭得来的钱是维持生存的唯一希望)师: 此时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卖炭翁虽然“身上衣正单”而心里却希望天再冷一些的心理了吧。

(2)卖炭翁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师: 老天是否如卖炭翁所愿了呢?(是, 从“夜来城外一尺雪”)师:此时, 揣测一下老人的心理, 他是怎么想的?(终于可以…………)师: 老人何时出门卖炭?(晓)师: “晓驾炭车辗冰辙”句中, 对老人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圈出动词)这两个动词描绘了老人驾车卖炭怎样的情景?(提示:快马加鞭还是缓慢行走, 落实“辗”字)师: 卖炭翁从哪里走到市场里去卖炭(终南山到长安城15公里)师: 到达市场时已经是“牛困人饥日已高”三、学生分析“两骑”形象师: 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是在走路吗?(落实“骑”字)之前我们一起分析了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那请同学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这“两骑”的?(肖像描写: 翩翩: 形容得意忘形;黄衣使者白衫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 教案(表格式)
各小组在全班表演
小组之间互相评议,加深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参考:鬓(bìn)辗(niǎn) 辙(zhé) 两骑(jì) 敕(chì) 麾(huī)
薪: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注意节奏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巡视指导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课时计划
课题
24唐诗三首—卖碳翁
课时
1
班别


时间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重点
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
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
关键
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掌握《卖炭翁》的诗歌基本知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分析诗中文字的形、意、义,引导学生加强对古诗的学习。

3. 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诗的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思,提高文字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熟练掌握《卖炭翁》的语法及结构,明白诗的含义。

2. 深刻理解作者的心态,体会中国古代民间小调的生活气息。

三、教学过程
1. 背诵:让学生背诵《卖炭翁》,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驾驭能力。

2. 解说:让学生就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进行详细解说,提高学生文字理解能力。

3. 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结合背景、文字等进行分析,讨论诗中的含义及其情感表达。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古诗文学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特点,从而拓展学生对诗歌整体把握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下次课上进行一些预热活动,如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关资料,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热情,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并未充分投入到角色中,对卖炭翁的生活状态体会不深。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角色扮演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从而更好地体验角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卖炭翁,体验其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读和诗人情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情感共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文化差异: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唐代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这是理解诗歌背景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
-创作技巧: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技巧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举例:在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时,教师可以强调“南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它还象征着卖炭翁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刻描绘。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卖炭翁》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表达劳动人民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辛勤劳动的人们。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表达劳动人民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4)诗歌鉴赏:如何从整体上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突破方法: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分析诗句、体会意境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5)创作实践:仿写一首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唐诗,学生可能难以入手。
突破方法:提供创作思路,如选定主题、确定诗句结构等,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指导。
8.课后拓展:推荐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之《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之《卖炭翁》教案
-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将个人情感体验与作品鉴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举例:诗中的“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辗冰辙”所蕴含的艰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深度和社会意义。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韵律的变化和美感,从而突破韵律感知的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朗读练习也让她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尊重”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卖炭翁》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通过卖炭翁的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是其重要的文学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卖炭翁》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描述,了解卖炭翁的辛勤生活,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卖炭翁》这首诗。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我发现学生们对劳动人民的辛苦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这种情感还不太了解。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解释“辗冰辙”这个意象时,我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在寒冷的冬天里行走,感受冰面下的艰辛。这样的比喻似乎让学生们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教学难点
(1)诗歌背景与文化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白居易的生平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貌,为深入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2)艺术手法与赏析能力: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突破方法:以《卖炭翁》为例,对比其他唐诗,分析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突破方法:结合诗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体会卖炭翁的艰辛,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劳动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的奥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现代社会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感悟。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卖炭翁》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一首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本诗就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明确指出: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卖炭翁》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联系旧知与课下注释,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诗人在序中就写到“卖炭翁,苦宫市也”这首诗歌就是描绘卖炭翁受宫市之苦,反映当时社会的残酷,体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底层人民的同情的博大胸怀。

在写法方面,这首诗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及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主题。

二、学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把训练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理解、体验感悟上,在阅读理解中感悟人物品质,在体验感悟中提升思想情感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本节课重点采取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等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3.学习对比手法,感受诗人同情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感受诗人同情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发挥联想与想象,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五、教学过程:游戏导入: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下24《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正确把握字词义,理解诗歌内容。

2.精读人物肖像、动作、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品味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

教学重难点精读人物肖像、动作、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品味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

教学过程初唐,朝气蓬勃;盛唐,高度繁盛;中唐,乱丝密网;晚唐,千疮百孔。

中唐的矛盾之多,问题之多,很难找到一个朝代跟中唐相比。

皇位更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倾轧、边患频发,所有朝代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能在中唐找到。

我们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也能窥见一二。

任务一:诵读诗歌,理解内容1.朗读诗歌。

①根据停顿自读文本(读准字音)②找同学代表朗读,同桌点评。

③齐读。

2.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卖炭翁》的故事内容。

(小支架:谁+做什么+结局)明确:讲述了一个卖炭老人辛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的故事。

任务二:对比分析,感悟人物在这些场景中主要出现的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运用老师给出的句式,小组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用固定句式品析人物形象我从句对卖炭翁的描写中,读出了的卖炭翁。

示例:我从“市南门外泥中歇”的环境描写中读出了底层劳动人民身份的卖炭翁。

字字皆苦,事事皆苦。

辛辛苦苦伐薪烧炭,炭又被宫使夺取,诗人又是怎样描写宫使的?运用老师给出的句式,独立回答问题。

我从句的描写中,读出了的宫使。

2.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和反常之处,并体会其作用。

①矛盾心理——生活困苦②当时状态——劳动者和统治者境遇悬殊③价值悬殊——表面买卖实则掠夺3.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卖炭翁——苦宫使——霸任务三:深入体会,把握情感1.我们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看到了中唐时期的什么问题?资料链接: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皇宫物品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白居易的PPT,内容包括:生平简介、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历史评价等,每组不少于10页。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创作一首关于劳动人民的诗歌,要求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不少于10行。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阅读《卖炭翁》,讨论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家长签字确认,并写下对孩子的寄语。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诗人白居易与卖炭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仿写、创作,提高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通过学习《卖炭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态度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是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价值观塑造: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诗歌,传承文化。”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准确朗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掌握文章的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理解诗人讽喻现实,同情贫苦百姓,批判黑暗社会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的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讽喻现实,同情贫苦百姓,批判黑暗社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2、难点:理解诗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统治阶级的批判的情感。

【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法【学法指导】朗读品悟、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因“群童抱茅"而发出了“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无奈感叹。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卖炭翁》,则是真的出来了两个披着宫使外衣的真正的“盗贼"!让我们一同走进《卖炭翁》,看看诗中的卖炭老人遭遇了些什么、诗人要向我们揭露什么社会现实。

(二)出示学习目标:今天我们有三个学习任务,同学们一起读。

(齐读目标)1、学会准确朗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掌握文章的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理解诗人讽喻现实,同情贫苦百姓,批判黑暗社会的情感。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四)写作背景,简介“宫市"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初中语文24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24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01【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所叙之事,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重点)2.细细品味文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并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重点)3.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02【课前准备】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读懂诗歌。

03【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在一个冬天的中午,中唐长安集市中有一位老人晕倒在雪地上,周围围满了关心的人群,议论纷纷。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刚好目睹了经过,并将这件事写成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一、诵读全诗,感知内容1.指明一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

强调字音:裳cháng (比较:衣裳shang)、辗niǎn、敕chì、系xì。

2.学生配乐齐读,教师点评。

过渡:要想读得更有感情,我们就要感知内容,读懂课文。

3.感知内容。

出示PPT:这是一首叙事诗。

请围绕“炭"字梳理事情经过。

明确:烧炭—运炭—失炭过渡:这首诗的标题是《卖炭翁》,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卖炭翁展开的,作者在文中用浓墨重彩刻画其形象。

看来,“卖炭翁”是读懂课文的钥匙。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卖炭翁"。

二、字斟句酌,走近“老翁”1.诗人对卖炭翁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有没有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情感预设:同情怜悯;“可怜",这是作者对卖炭翁最鲜明的情感表达。

2.作者又是如何展现其“可怜”的呢活动一:借助以下句式和资料,品味卖炭翁的“可怜之处"。

卖炭翁真是太可怜了,你看他“(诗句)”,可怜在(具体分析)(出示助读资料)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城南四十里以外。

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烧炭的流程:①筑一个土窑;②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③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④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⑤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⑥一车炭千余斤,需要五千斤的木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一位辛苦劳动的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

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

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平交易吗?三、分析鉴赏诗歌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

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1至8句写烧炭。

第9至12句写运炭。

第2节整节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在终南山。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明确:年龄大。

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

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

“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

”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明确:没有。

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

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16.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

“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

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

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

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处在新社会。

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卖炭翁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会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