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教授的三个28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宓教授的三个28年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吴宓深谙周易,颇知谶纬,他多次在日记中说他一生要活三个28年,由此也就就勾勒出他的一生。

吴宓1894年生于陕西泾阳县安吴堡一个世家大族。初名玉衡,8岁更名陀曼,17岁再更名吴宓。生父吴建寅,字子敬,曾任职早年的上海大学,后供职于中华民国监察院。吴宓早年过继给叔父建常,字仲旗曾任前清凉州副都统,继任民国监察院委员。吴宓两岁丧母,由祖母杨太夫人抚养。幼读三原宏道学堂,从校长到教师都崇尚新学,还聘请了日本教员,开设了日语、英语等课程,还可以动手做化学实验。7岁曾到过上海,感受到时代巨变的气息。9岁,继母雷孺人亲授《蒙学报》及《唐诗别裁》,还教其阅读《泰西新史揽要》、《地球韵言》等书;1905年,吴宓12岁,自己阅读《东洋史要》、《支那通史》二书,同年读《西洋史要》。幼年曾受姑丈陈涛(字伯澜,著名关学大师刘古愚弟子,后到广东受业于康有为)指点,能诗会词,常与诸表兄如胡文豹等唱和,办《陕西杂志》,时有“才子”之称。

1910年毕业,由陕西保送清华学堂,担任过班长、室长,做过《清华学报》、《清华周刊》的编辑。

1917年7月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先到佛吉尼亚大学攻读新闻学,后改读西洋文学。1918年在梅光迪极力推荐下,吴宓转

到哈佛大学著名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教授门下深造。留美期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民国国聘教授:第二个28年

1921年吴宓回国,毅然辞去一年前已应约的北京高师,应聘到

南京高师——后来的东南大学任英语和英国文学教授。1924年到沈阳,任东北大学任英语教授。1925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遂又应聘到母校清华大学,筹办国学研究院任主任,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著名国学大师任教,他自己不仅是实际事务的操持者,而且还主讲《翻译术》等课程。培养出王力、陶侃如、刘盼随、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姚明达、国学研究院结束后他成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和代主任,着手制订该系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按照哈佛比较文学系培养方案,提出该系培养“博雅之士”,使清华大学外文

系成为国内一流的系科,培养出了钱钟书、季羡林、曹禺、李健吾、李赋宁、杨绛、张俊祥、田德望、张君川、王泯源等大师。

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1943-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到武昌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而他即于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入蜀定居了。

新中国教授:第三个28年

1950年4月两院相继撤消,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文系)任教。至"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以种种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劳改,受尽苦难。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来跌断左腿。之后又遭断水断饭之折磨。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就只好让他回重庆养病。1977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顾和温馨,延至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他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1981年1月17日,吴宓的骨灰,由吴须曼送至安吴堡,葬在白雪笼罩的嵯峨山下。

吴宓品德高洁,言不阿贵,行不偎荣。文革期间,在全国“批林批孔”运动高潮时喊出“头可断,孔不可批”,受到残酷批斗和监禁劳改。蹲身牛棚,犹大写“我罪实质,是认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一类文字。吴宓做到了“不降志,不辱身”,最终也没有被改造成一个自卑、谦恭的顺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