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教授的三个28年

合集下载

吴宓的重庆情缘 雨僧楼里的国学大师

吴宓的重庆情缘 雨僧楼里的国学大师

个令 :
弹绵 、 t 的 委悄 敝 ,他
J l f 1 发0 过这 阡 ・ ’ J ; 町 窥


这 小 j } 小址
川 ‘

必羽『 厩森址 J 皮, 必为 爰总把 ¨ , 皮
, 、
矫 I ' 1 0 i 。 l 求 说 , 这 个 敞 的 殳i 角 ,
学贯中两.却戚苦悄 人
吴 宓
土 义 的 热 忱
…深造 i ! = } j , 从 人 艾 卜义人 帅 “ . ? 义,止 m 一…
必 上打 厂 刮 的 烙 印 。所 以 l 』 l
一 一 一 黼 瓤 一 ~ 獬 一 。 ~ 一 一 一 ~ ㈣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黝 一 例
罔后 ,他 呢f l I 课堂上对 j : t
据 说吴 宓 : 佼
德 ,一战 术j { _ J J 疋川打破孤
的学 术上 』 j 底不 『 l 】 人呲 ,
, 心 巡确 、 』 r j 的
堪 为 民国 : ’ 之 翘怂 吴 必 、 f f I , ,小 仪 体 水 上, 牛 活
“ : f I 好 g f 我f 『 J 小 『 ,f  ̄ I t . J t . r l l 涉 搜 £J 史,这 就 / 1 址公J r 发 E l I < J 『 ’ f 这 址私 。 ,小 孩 剑报 纸 上 化 。我 川 天 火 l i t ! l ! l j J 斤, 我 们 " 小 此 I I . f 0 … . . ”
3 劝吴 必 把 、 公之 J ’ 众, 埘 说 :
; J 川 t 2 : f  ̄t t J . 父; i ' I I l l 』 x l 『 1 0 : 心 , l 感慨 , 厄 L 彦更 化 仃 , — Z / A 煺 皮 l , 术¨ 毅 小 婿 , 此 l I  ̄ u , J i 波J 心 呔 义必 J . , L彦 艾 木

吴宓:奇特而矛盾的一生

吴宓:奇特而矛盾的一生

所 以如此 痴迷 《 红楼 梦》 ,与他 的家 从 。这 样 ,除生父 外 ,吴 宓 的叔 父
庭 以及幼年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 。 县 安 吴 堡 吴 氏家 族 又 添 一 个男 孩 , 和婶 婶 成 为他 的养 父 、养母 。而 等 后 ,雷孺 人 也 成 为吴 宓 的继母 。吴
1 8 9 4 年8 月2 0日,陕 西 省泾 阳 吴宓 的生父 后 来 又娶 了妻 子雷 孺 人
黪 人物述林
吴宓 :奇特而矛盾的 的冬天 ,中断了 1 O 西 南 师范 学 院等 校 教授 ,为 中 国培 年 的高考制度得 以恢复 ,中国 育 了无 数 的英 才 ,钱 钟 书 、季 羡
重新 迎 来 了尊 重 知识 、尊 重 人才 的 林 、李健 吾 、曹 禺 、 吕叔 湘 、李 赋
号称 “ 全省首 富” ,分 号遍 于汉 口至 爱 ,几 乎一 刻不 离地抚 养他 达 l 4 年
上 海沿 长 江各 码 头 。其 西 院吴 崇厚 之久 ,而且从 不 打 骂 。可是 ,这 一
堂 ,则 在 泾 阳县 有 祥义 和店 ,在 三 天深 夜 ,祖母 却 突 然将 吴宓 按 在炕 原 县 有 全 盛 益 药 店 、永 兴 厚 布 庄 ,
铺 上 痛 打 ,不仅 如 此 ,祖母 还 命令
数 代 积 累 ,其 富 贵 如 同 《 红楼梦 》 仆 人将 吴 宓 送 到井 边 ,让吴 宓 投井 中 的贾 府 。吴 宓 就 出 生 在 吴 崇 厚 自尽 。事 后 ,吴 宓 才 知道 ,这 件反 堂 ,虽 然 他 出 生后 6 年 便 赶 上庚 子 常 的事 ,其 实是 由于祖 母 与继 母 雷 国变 ,家 族 的商 号 一一 关 闭 ,财力 孺 人 发生 矛 盾造 成 的 。雷孺 人 曾带 大 减 ,但 整个 大 家族 仍 然长 尊 有序 吴 宓参 加 宴 席 ,并 亲手 给吴 宓 夹一 地 生 活 在 大 宅 院 内 ,府 中有 丫环 、 些 菜 ,而 吴 宓见 到 不合 自己 胃 口的 佣 人 ,而 吴宓 的身份 地 位则 极 像贾 菜 ,便会 皱 眉 、摇 头 ,雷孺 人认 为 宝 玉 ,其 祖 母 则 是 这 一 大 家 子 的 吴 宓 的这 些举 动 很 是无 礼 ,是 不尊

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

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

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评论家吴宓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吴宓简介吴宓,一个拥有文学家、国学大师和诗人三种称号的中国现代学者。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吴宓简历。

吴宓,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1894年出生于陕西泾阳。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吴宓简介:吴宓1911年考入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所以吴宓也常被世人说是毕业于清华大学。

1916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就远赴美国,于19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书。

一年后即1918年,转入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读书,于1920年取得了学士学位,1921年硕士毕业。

1930年到1931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吴宓在欧洲游学,先后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文学研究。

回国后担任了国内许多所知名大学的教授,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多家著名大学。

1950年开始,在西南师范学院担任多个系的教授。

之后还担任了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

吴宓讲授过英语、英散文、外国文学、西洋批判文学、世界文学史、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等课程,还参与编写了《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简明英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包括钱钟书、季羡林等。

4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始作红楼梦的演讲。

还用中英文发表论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等等,为中国的红学研究事业的走向世界作出了许多贡献。

吴宓是干什么的吴宓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

但是具体吴宓是干什么的大家好像还不太清楚。

今天就来讲讲这个吴宓是干什么的。

吴宓其实干过很多事情,主要都是文学研究、知识传授等工作。

现在一点一点来看一下。

吴宓在1921年回国后,就被东南大学聘请为文学院的教授,负责讲述世界文学史等课程。

日记志9吴宓日记

日记志9吴宓日记

日记志9吴宓日记
吴宓(1894-1978),字雨僧,又字雨生。

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17年赴美留学,初入弗吉尼亚大学,后转学哈佛大学。

回国后曾与刘伯明等人创办《学衡》杂志。

从1926年起,在清华大学讲学。

1906年开始记日记,直至文革后期。

吴宓的日记每一篇都是很好的散文,或者简洁明了,或者雍容大度,或者深刻尖锐,并伴有种种言之不尽、诉之不完的情趣充溢其间。

即使今天读到这些文字,我们仍然能够充分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大气候和大环境,以及一个学者在这种处境中超然的品格和深邃的智识。

《吴宓日记》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生涯、个人际遇和在学界的活动与交往记录,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教育史的珍贵记录。

《吴宓日记》共十册,收录了吴宓1910年至1948年所写的日记,199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吴宓(1894-1978),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

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 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

“老陕” 吴宓

“老陕” 吴宓

“老陕”吴宓成立笠陕西泾阳人吴宓,字雨僧,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山鼻祖,也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诗人。

他的学问有多大?80 多年前有“清华园四大才子”之说,而这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人,恰是时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慧眼聘入的。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在50多年教学生涯中,吴宓培养出了大批学术精英,其中钱钟书、季羡林、王力、吕叔湘、许国璋、曹禺等被人们誉为“国宝”。

吴宓1917年赴美留学,回国后任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课,又办《学衡》杂志,提倡国学,兼介绍欧美学术。

1930年他赴欧洲旅游,先后到英、法、德、意和瑞士等国考察,访问了雪莱、司各特、卢梭等人遗迹,回国后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方案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明确提出培养目标:“造就博雅之士”。

在其努力下,该系很快成为一流系科。

吴宓还是“红学”大师。

青年时代就在《民心周报》发表《“红楼梦”新谈》,其后又在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作《红楼梦》学术报告,回陕休假时还应邀在西北大学客席讲授红学。

他的《“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红楼梦”之教训》、《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及《论紫鹃》等论文发表后,立时“振聋发聩”。

这种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做法,比以前的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明显高了一个档次。

作为一位真诚的爱国知识分子,还在学生时代,吴宓就对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中华、攫取青岛十分愤慨,写有长诗《哀青岛》,以激励全民一致对外。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作《感事八首》诗痛刺之,大快人心。

1927年吴宓返陕省亲时,作《西征杂诗》:国运中华想汉唐,文治武功两辉煌。

游经寰宇思中国,说尽新猷爱旧疆。

诗中缅怀汉唐灿烂的文化和祖国辉煌的过去,虽游历世界各地,接触了许多名流和新鲜事物,但最热爱者,依然是生养自己的伟大祖国。

934年日寇策动“冀东自治”,国民党当局拱手事敌,吴宓悲愤交集,送学生南迁时赋《鹧鸪天》词二首抒发爱国情怀,其中“君看今岁霜雪白,他年花开会有期”句,充分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吴宓爱情

吴宓爱情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毛彦文以其才貌双全,善于交际,曾使不少文人雅客倾心向慕,这其中就包括风流才子吴宓。

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

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真的与发妻离婚,抛弃了3个幼小的女儿。

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了大多同仁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

但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迷不悔。

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

真可谓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她对他只有敬重。

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又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浓烈。

就这样,七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揉碎了他的痴情,嫁给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

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悔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事到无补方知悔,情到忏时恨最深。

”“侍女吹笙引凤去,孤灯摇曳剩悲凉。

”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

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

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尽酸泪倩谁偿。

”因为在对待毛彦文的问题上与老师观点大相径庭,还导致了钱钟书与吴宓之间几十年的误解。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与毛彦文复合的希望。

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封也没得到回音,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

吴宓仍不死心,痴守终身,等待着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彦文漂洋过海定居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

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

吴宓的大度名人故事精选

吴宓的大度名人故事精选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总分值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

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

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

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

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夏,钱钟书清华即将毕业,外文系的教授都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荣,可是他一口拒绝了,他对人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1938年钱钟书从欧洲返国,西南联大正式延聘他为外文系正教授,这在当时是破格聘用,因为他只有28岁。

如此礼遇可谓厚矣。

但钱在西南联大并不愉快,只教了一年即离开了。

他离开时曾扬言:“西南联大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不久,好事之人将这话告诉吴宓。

吴宓一笑,他笑着平静地说:“Mr。

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

这没啥。

〞在吴宓的眼里同辈人文史学问最出色的当属陈寅恪,而钱钟书那么是晚生中的翘楚。

所以,吴宓以自己的爱才惜才之心,包容了弟子的狂妄和傲慢。

后来钱钟书分别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和研究西洋文学。

在这期间,恩师吴宓痴狂地爱上了32岁的美貌才女毛彦文,并梦想享有齐人拥有一妻一妾之艳福,遭到了好友陈寅恪等的竭力反对。

为此,陈寅恪还曾集杜甫的文句和李商隐的诗句为联,巧妙地嵌进“雨生〞〔吴宓之字〕二字,打趣此事,其语为:“新雨不来旧雨往,他生未卜此生休。

〞几经周折,痴情的吴宓还是不惜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可是当决定娶毛氏为妻时,毛彦文却嫁给了六十六岁的前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

绮梦破灭后的吴宓依然痴心不改,为毛彦文写下了大量的情诗。

远在海外游学的钱钟书特撰文一篇,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刻薄地调侃恩师的“梦中情人〞为“Superannuated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卖弄风情的大龄女人〕。

清华半知交吴宓与温源宁

清华半知交吴宓与温源宁

季羡林曾精辟地概括其师吴宓奇特而矛盾之处:“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别人写白话文,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

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1]但是,后世坊间文人不去探究吴宓这种奇特而矛盾的思想根源,却喜欢渲染其婚恋故事,也好谈吴宓与温源宁的交往误会。

一在那个年代,温源宁给人印象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教授,“确实是英国化了的gentleman,用中文说难免带有些许的嘲讽意味,是洋绅士。

身材中等,不很瘦,穿整洁而考究的西服,年岁虽然不很大,却因为态度严肃而显得成熟老练。

永远用英语讲话,语调顿挫而典雅,说是上层味也许还不够,是带有古典味。

中国人,英语学得这样好,使人惊讶”[2]。

温源宁在任教于北京大学期间(1924—1933年),并不涉及北京知识界的新旧两派(胡适、吴宓)之争。

[3]然而,他奉行英国剑桥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在北京也广泛结交与其趣味相近的喜欢读书的知识分子。

他曾经想组织类似布鲁姆斯伯里的知识分子集会,以资谈论学术交换知识。

[4]温源宁与吴宓的交往,主要集中在1928年到1930年这三年。

从《吴宓日记》中,可以发现温源宁到清华大学兼课,常到美籍教授温德(Robert Winter, 1887—1987年)处落脚,所以吴宓总是到温德处与温源宁晤谈。

吴、温二人首次见面被记录是1928年3月22日,此时也是温源宁前往清华兼课之伊始。

(《日记》第4册第38页。

以下除特别说明,括注中皆指《日记》第4册页码。

)当时温源宁为清华学生讲“现代诗歌的形式与精神”,吴宓曾前往听课,为其学养所折服,并自叹不如。

(第59页)他觉得,虽温源宁主张与他不尽相同,但是非常佩服温读书极多。

(第66页)所以,吴宓主动与王文显商谈温源宁兼任清华大学的聘约,此举也算是两个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从《吴宓日记》中看吴宓和沈从文的关系

从《吴宓日记》中看吴宓和沈从文的关系

从《吴宓日记》中看吴宓和沈从文的关系《吴宓日记》第一次提到沈从文是1928年7月30日:晚与宰平至一等舱面,晤其同乡曾仰丰君。

又与沈从文谈至十一时始寝。

沈即作《阿丽思漫游中国记》之少年也。

年二十六岁。

湖南凤凰县人。

是夜眠极适,精神已复。

沈从文生于1902年,吴宓生于1894年,他们第一次相遇时,沈从文26岁,而吴宓34岁,所以吴宓称沈从文为少年。

吴宓时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他此行是利用暑假时间到杭州去见毛彦文,而沈从文是到上海谋求发展,虽然初次相遇,但可以看出吴宓对沈从文的才华表示出欣赏。

沈从文曾写过一篇小说《自杀》,吴宓看到后很不高兴,认为小说里刘习舜教授的恋爱、自杀是在讽刺自己。

沈从文专门为此写了一篇《给某教授》发表在《大公报·文艺》上公开作答,某教授自然指的是吴宓,文中说自己写的是社会普遍类型的人物,而且在文末给吴宓三个建议:“一是结婚,二是多接近人一点,用人气驱逐你幻想的鬼魔,......与其他朋友住处去放肆谈话,排泄一部分郁结。

三是看杂书,各种各样的书多看一些,新的旧的,严肃的与不庄重的,全去心灵冒险看个痛快,把你的人格放大,兴味放宽。

”吴宓恐怕没有那么糟糕,沈从文的建议也未必能改的了吴宓的人格。

但这说明二人关系已比较熟悉。

吴宓和沈从文最大的分歧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吴宓作为保守派对新文化运动持反对态度,他曾在日记中对胡适等人创办的《新文化运动》评价道:‚近见国中所出之《新潮》等杂志,无知狂徒,妖言煽惑,耸动听闻,淆乱人心,贻害邦家,日滋月盛,殊可惊忧。

又其妄言‘白话文学’,少年学子,纷纷向风。

于是文学益将堕落,黑白颠倒,良莠不别。

弃珠玉而美粪土,流潮所趋,莫或能挽。

‛对胡适等人的如此激烈的批评,足可以见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了。

又对白话文学评价道:‚今之盛倡白话文学者,其流毒甚大,而其实不值得通人之一笑。

明眼人一见,即知其谬鄙,无待喋喋辞辟,而中国举世风靡。

哀哉,吾民之无学也!‛而沈从文正是白话文学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边城》正是白话文学的成功典范。

吴宓

吴宓

吴宓(1894-1978),字雨僧,又字雨生,陕西泾阳人,文学家,早期“红学”家。

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次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回国,任南高师、东南大学英语兼英国文学教授,并与刘伯明、梅光迪、柳诒徵等创办《学衡》杂志,自任总编,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

1924年8月离开南京,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四川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

他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人。

1894年1岁8月20日生于陕西泾阳县安吴堡。

1906年13岁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中学部。

1908年15岁肄业于宏道学堂,开始作诗。

1909年16岁与宏道同学表兄胡文豹等创办《陕西杂志》,由西安公益书局印行,因经费不断,仅印行一期。

于该刊发表叙日俄战史之小说《军国民》第一回。

夏,裒钞诗作,编为《雨僧诗话》。

1910年17岁赴西安应游美肄学馆(清华学堂前身)入学考,考取。

夏,作剧本《陕西梦传奇》。

宏道学堂毕业。

1911年18岁赴北京入清华学堂,4月29日开学。

6月,编《雨僧诗稿》卷二。

1912年19岁肄业清华学堂。

1916年23岁清华学堂毕业,留校任文案处翻译及文牍职事。

在《清华周刊》第48—72期连载《余生随笔》,担任《清华周刊》编辑。

1917年24岁赴美留学,入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二年级。

1918年25岁暑假,经梅光迪介绍,转学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白璧德(Irving Babbitt)先生。

1919年26岁春,在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演讲《红楼梦新谈》,得陈寅恪题诗,后刊于上海《民心周报》第1卷,第17、18期(1920)。

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7卷第3期发表《英文诗话》。

1920年27岁6月,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论文《中国之旧与新》刊于《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8卷第3期。

1921年28岁6月,哈佛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

7月19日离美,8月6日返国抵沪,应梅光迪邀,任南京东南大学英语系教授。

吴宓晚年实录:《吴宓日记续编》

吴宓晚年实录:《吴宓日记续编》

吴宓晚年实录:《吴宓日记续编》吴宓晚年实录:《吴宓日记续编》贺宏亮《吴宓日记续编》,全十册。

时间跨度为1949到1974年,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

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鼎革之际,选择了留在中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植根所在的土地。

1949年秋,吴宓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北碚山中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令人扼腕。

在这套书每一本的封面勒口上都印着这样的话:吴宓“既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记录自己每日的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以终。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

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怎样的礼遇和怎样的摧残,每一个读者读后自会判断,真是“自不待言”!《吴宓日记续编》由三联书店于2006年3月份印行,和《吴宓日记》出版时的情形相比较,这一次显得非常低调,《读书》等刊物没有组织任何评论的文章,市面上没有宣传。

可能的原因是这套续编涉及的年份为1949-1974,牵扯到建国后知识分子的处境,日记里保留了很多政治敏感的内容没有删去。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书总算是出版了,而加上1998年出版的《吴宓日记》(1910-1949),吴宓日记终成全编,以作史鉴。

曾在网络上见到一份很有意思的《规定》,我觉得它是真实的。

关于《〈吴宓日记〉续编》内部发行的规定《〈吴宓日记〉续编》一套共10种10册已出版,根据有关部门做好《〈吴宓日记〉续编》内部发行事宜,现就作如下规定:1.本套书为内部定向发行。

不公开、不上架、不宣传。

2.本套书的发行对象:单位为县处级以上或相当于县处级的党派、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个人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

一般为各省市自治区、地县各级领导及新闻出版单位、大中学图书馆、档案馆、史料研究人员等等。

我是吴宓教授

我是吴宓教授

我是吴宓教授作者:张伟来源:《中国校外教育读书》2021年第01期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按时走进教室,已经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删了满满的一黑板,详尽写下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发行年代等。

学生上前偷窥.辨认出他写给的,竟全系列凭记忆。

讲台上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寂寞多年的吴宓在当时的学界热了起来。

庞杂的回忆录、桃色的传闻和各种争论,使吴宓的面目显得有些驳杂。

在这种谨严中,做为教师的吴宓却眉目准确。

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着一迎灰布长袍,一手提着布包袱,一手坐轮椅手杖,穿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踏上讲台。

装扮虽然古板,谈的却是氢铵英文诗歌。

而且主讲时,笔记或纸片看看都不看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谈至懊恼时,还要拎起至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打着地面。

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而事实上,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他被形容为“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

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

”这才过关。

在1943年的日记中,吴宓曾痛批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不务正业”,服役于各种社会机关,“惟多得金钱之为务”,讲课却潦草敷衍,不接见学生,不审阅作业,甚至连评阅新生考卷都不到场。

吴宓

吴宓

个人生活
爱情悲剧
《吴宓日记续编》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令后 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 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 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1921年~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 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1940年代,曾在昆明、贵阳、遵义、成都、武昌、汉口作《红楼梦》演讲。
人物生平
吴宓(11张)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8月20日生,陕西泾阳人。晚清陕西女首富周莹堂侄,本名吴玉衡, 乳名秃子。“玉衡”取自《书经》“陈璇玑之玉衡”之义,是北斗七星之一。1901年,祖母决定为孙子改名,以 破除不祥,增强体质。于是,请玉衡的姑丈,诗人陈伯澜另取新名。这是吴家的大事,好酒好肉使主客如在节日 之中,醉眼蒙眬的姑丈在一张破纸片上写出“陀曼”二字,吴玉衡也就变成了吴陀曼。吴宓之名是吴宓在1910年 报考清华学校时自己所取。当时他随手拿出石印本《康熙字典》,在某册某页,闭目确指,得一“宓”字,意为 安 静 。 吴 宓 的 字 “ 雨 僧 ” 多 认 为 出 自 南 宋 词 人 蒋 捷 的 词 《 虞 美 人 ·听 雨 》 : “ 而 今 听 雨 僧 庐 下 , 鬓 已 星 物轶事
过目不忘
吴宓的字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 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邓小平为吴宓“打补丁”

邓小平为吴宓“打补丁”

邓小平为吴宓“打补丁”
谭特立
【期刊名称】《世纪行》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建国初期,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思想改造运动中,为
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吴宓打"补丁"的故事,至今将近半个世纪,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吴宓,何许人也?照他自己说,自民国十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在东南、东北、清华、川大、武大等国立大学,不断地做了30年教授,其中在清华(包括联大)近20年。

这位学贯
中西而通古今的国际知名学者,临解放前夕,放弃了回清华、赴岭南、去台湾、留武
大等名牌大学种种机遇,出于对大西南的钟爱,独身人蜀,当上重庆私立北碚相辉学院(后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教授。

在西南,吴宓与邓小平有了一面之交,给其晚年的生
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增添无限惊喜与悲欣。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谭特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76
【相关文献】
1.《吴宓日记续编》中吴宓与方敬的交往考察 [J], 凌孟华;王本朝
2.《吴宓日记》中吴宓与汤用彤的交往考察 [J], 肖太云
3.从《吴宓日记》看吴宓的道德意志与儒教精神 [J], 曹瑞冬;
4.从《吴宓日记》看吴宓的道德意志与儒教精神 [J], 曹瑞冬[1]
5.吴宓诗学中的考据学理念——以吴宓对陈涛诗的批评为例 [J], 卢晓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21年吴宓回国

1921年吴宓回国

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28年更名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

吴宓在南京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之《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

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

他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

1924年赴沈阳,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

次年清华大学成立,吴宓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聘请当时学术界最负盛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学者为研究院导师。

研究院被称为“国学研究院”,为国内培养了一批如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亨等国学人才。

我是吴宓教授

我是吴宓教授

“我是吴宓教授!”朱少华绘吴宓是一位教龄四十、弟子三千的成功教授。

立足讲台,吴宓认真地、卖力地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

有人说,当一个好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对讲授的内容熟读成诵;其次,对教授的内容兴趣盎然;最后,对学生关怀备至。

无疑,吴宓三者都具备。

熟悉讲课内容不必说了,无论是品味《红楼梦》还是分析莎士比亚,吴宓都能大段大段背诵原文;另外,对所教授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吴宓均有浓厚的兴趣。

他曾抄录了阿诺德的话和弟子共勉,大意是:“对完美的追求就是对甜蜜和光明的追求”“文化所能望见的比机械深远得多,文化憎恶仇恨;文化具有一种伟大的热情!——使甜蜜和光明在世上盛行。

”“我们必须为甜蜜和光明而工作。

”吴宓喜欢说“我本东方阿诺德”,表明他和阿诺德志趣相投。

作为老师,吴宓无论是上课还是课后批改作业,都非常认真细致。

一次他检查某学生作业,发现该生把《伊利亚特》拼写成“Illiad”,多写了一个l,就为该生改为“Iliad”,还有一次,该生把尼采拼写成“Nietsche”,少写了一个字母z,吴宓又为他做了修正:Nietzsche。

有一次上课,吴宓提醒学生,英国小说家Thackeray不是Thackery,他说,你们总是把结尾的eray写成ery。

有这样严格细心的老师,学生们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听课都不敢掉以轻心了。

吴宓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但他并不严厉,相反,他上课时总充满人情味,且不时幽上一默,以活跃课堂气氛。

一次上课,他用英文这样介绍自己:“My Chinese name is Wu Mi;my English name is Mi Wu。

”一句话逗乐了大家。

很多学生问吴宓怎么才能学好古典文学,吴宓的回答是八个字:“多读,多记,多背,多用。

”还进一步解释说:“好些同学说文言虚词难以理解,其实不难,你自己经常用就解决了。

你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改用文言来表述就行了。

比如吃饭,就可以说三两尚不足,何况二两乎?这不就用了几个虚词。

吴宓的重庆情缘 雨僧楼里的国学大师

吴宓的重庆情缘 雨僧楼里的国学大师

吴宓的重庆情缘雨僧楼里的国学大师作者:苏奇来源:《城市地理》2016年第11期行走在西南大学的一代大师在西南大学校园内,屹立着一栋民国风格的老式楼房,号为“雨僧楼”。

它是西南大学文学院的主楼,但初见这一名号时,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雨僧何意?原来这是为纪念原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大师吴宓而命名,据传他喜欢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因此便以“雨僧先生”之名求学游历于欧美,以培养博雅之士为己任,在中华大地上撒播人文信仰近半个世纪。

吴宓在美国留学十年,1926年回国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大学担任过教授。

31岁时亲自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他素来跟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师交好,众人齐心协力,把国学办得有声有色,一度在学界传为美谈。

1949年,中国发生着巨变,当时在华中地区武汉大学执教的吴宓,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

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横渡长江,直逼武汉。

远在广州岭南大学的校长陈序经邀请吴宓就任文学院长之位,还告诉他好友陈寅恪已经到校就职,然而他没有应允。

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杭立武得知吴宓拒绝了岭南大学的邀请,以为他想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就亲自出面,恳请吴宓到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但吴宓厌恶台大校长傅斯年新潮的学术观点,多年和他争论不断,又岂能为个人进退而屈身于其羽翼之下。

同时,他也拒绝了友人要他去美国、香港讲学的劝告,决心哪也不去,就留在大陆,为新中国的儿女们讲课。

他坚信:“生为中国人、死在中国土。

”这时,重庆北碚的梁漱溟先生对吴宓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在时代大潮中,吴宓最后选择:跟梁大师一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于是,他来到重庆北碚后,在湘辉学院和梁漱溟主持的勉仁文学院任教,后来学校改制,吴宓随之到西南师范学院(后与西南农学院合并为西南大学)任教,历经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在这里,他度过了近30年的重要时光。

吴宓与他的私淑弟子蓝仁哲

吴宓与他的私淑弟子蓝仁哲
Ke y wo r ds: La n Re n z h e;W u Mi ;Sh a k e s p e a r e
蓝仁哲 , 1 9 4 0年出生 , 1 9 6 3年毕业 于四川 外语学 院英语 系, 留校任 教 , 后任 四 川 1 外 语 学 院 院长 ( 现 四川 1 外 国语 大
原因。
1 9 6 2年的一天 , 我到先生住所 拜望 , 先生 拿 出一封信 给 他 阅读 , 写信 人名 叫蓝仁 哲 。“ 蓝仁 哲 在信 里说 , 他 崇敬 吴
宓教授 , 仰慕先生 学问 , 想 向教 授 学 习 , 他呢 , 在 四川 外 语 学
学) , 兼任 中国加拿 大研 究会 会长 和上海外 国语 大学博 士生
Z HOU Xi — g u a n g Ab s t r a c t :L a n R e n z h e ,t h e c o u n s e l o r a t S h a k e s p e a r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i c h u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n i v e r s i t y ,o n c e t o o k l e s —
大字 报攻 击他 , 他感 到非 常痛 心 , 没有想 到学 生会这 样 ; 还 有一些学生接 近他 , 是为 了借 他 的钱 , 借 他 的书 , 借 他 的关 系 。他 很 担 忧 。 ” 最后 , 他对我说 , 你 先 和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仁哲 接触 一 下 。 就 这样 , 一 个 星期 日, 我来 到 四川外语 学 院 , 当时 的川 外在 北温 泉 , 西师 到川外 , 步行可 以到 达 , 也可 以乘公 共 汽 车, 车费两 角——一按 吴 宓 先 生 日记 中记 载 的物 价 , 当 时 买一个 2 5瓦 的 电灯 泡 需要 五 角钱 , 擦一双 皮 鞋 需要 七 角

吴宓教育年谱

吴宓教育年谱

吴宓教育年谱据现有资料[1],我进行了一次不完全的统计,尽可能列出吴宓先生一生在各高校所授课程、重要演讲题目、相关教学资料以及担任的行政职务和学术职称。

(为方便读者,凡重开课,不省略,用楷体表示)1921年至1924年东南大学1921年6月,吴宓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应南京东南大学梅光迪之邀,提前回国应聘任教,并与东南大学的有识之士筹办《学衡》。

决心“为理想与道德,作勇敢之牺牲”。

1921年,东南大学英语系(教授) 27岁授课:英国文学史(二年级必修,周三节,学生20余人)英诗选读(二年级必修,周三节)英国小说(三年级必修,周三节)修辞原理(国文系四年级选修,周三节,学生十余人)同年秋冬,与梅光迪(西洋系主任)、刘伯明(副校长兼文科主任)、柳诒徵(历史系教授)、胡先肃(生物系主任等筹办《学衡》杂志。

1922年,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 28岁授课:欧洲文学史(三年级必修,周四节)《学衡》1月1日在南京问世。

吴宓任总编辑。

对于在东南大学的教学情况,《吴宓自编年谱》称:“教学相长”。

以东南大学学生之勤敏好学,为之师者,亦不得不加倍奋勉。

是故宓尝谓“1921?1924三年中,为宓一生最精勤之时期”者,不仅以宓编撰之《学衡》杂志能每月按定期出版,亦以宓在东南大学之教课,积极预备,多读书,充实内容,使所讲恒有精彩。

且每年增开新课程,如《欧洲文学史》等,故声誉鹊起也。

(第224页)关于“声誉鹊起”,有以下文字为依据:(1923年)下学期开学后,有清华高等科四年级学生梁治华字秋实,后以字行。

原籍为浙江,实北京人。

等二、三人,来此游览、参观。

梁群本人,连听宓课两三日,适值宓讲授《欧洲文学史》正至卢梭之生活及其著作。

此为宓之“拿手好戏”。

梁君回校后,即在《清华周刊》中材论,述东南大学学风之美,师饱学而尽职,生好读而勤业又述其听宓讲卢梭课,宓预告写《大纲》于黑板,讲时,不开书本,不看笔记及任何纸片;而内容丰富,讲得井井有条,滔滔不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宓教授的三个28年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吴宓深谙周易,颇知谶纬,他多次在日记中说他一生要活三个28年,由此也就就勾勒出他的一生。

吴宓1894年生于陕西泾阳县安吴堡一个世家大族。

初名玉衡,8岁更名陀曼,17岁再更名吴宓。

生父吴建寅,字子敬,曾任职早年的上海大学,后供职于中华民国监察院。

吴宓早年过继给叔父建常,字仲旗曾任前清凉州副都统,继任民国监察院委员。

吴宓两岁丧母,由祖母杨太夫人抚养。

幼读三原宏道学堂,从校长到教师都崇尚新学,还聘请了日本教员,开设了日语、英语等课程,还可以动手做化学实验。

7岁曾到过上海,感受到时代巨变的气息。

9岁,继母雷孺人亲授《蒙学报》及《唐诗别裁》,还教其阅读《泰西新史揽要》、《地球韵言》等书;1905年,吴宓12岁,自己阅读《东洋史要》、《支那通史》二书,同年读《西洋史要》。

幼年曾受姑丈陈涛(字伯澜,著名关学大师刘古愚弟子,后到广东受业于康有为)指点,能诗会词,常与诸表兄如胡文豹等唱和,办《陕西杂志》,时有“才子”之称。

1910年毕业,由陕西保送清华学堂,担任过班长、室长,做过《清华学报》、《清华周刊》的编辑。

1917年7月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先到佛吉尼亚大学攻读新闻学,后改读西洋文学。

1918年在梅光迪极力推荐下,吴宓转
到哈佛大学著名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教授门下深造。

留美期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民国国聘教授:第二个28年
1921年吴宓回国,毅然辞去一年前已应约的北京高师,应聘到
南京高师——后来的东南大学任英语和英国文学教授。

1924年到沈阳,任东北大学任英语教授。

1925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遂又应聘到母校清华大学,筹办国学研究院任主任,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著名国学大师任教,他自己不仅是实际事务的操持者,而且还主讲《翻译术》等课程。

培养出王力、陶侃如、刘盼随、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姚明达、国学研究院结束后他成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和代主任,着手制订该系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按照哈佛比较文学系培养方案,提出该系培养“博雅之士”,使清华大学外文
系成为国内一流的系科,培养出了钱钟书、季羡林、曹禺、李健吾、李赋宁、杨绛、张俊祥、田德望、张君川、王泯源等大师。

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

1943-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到武昌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一再要他回去。

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而他即于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入蜀定居了。

新中国教授:第三个28年
1950年4月两院相继撤消,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文系)任教。

至"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以种种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劳改,受尽苦难。

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来跌断左腿。

之后又遭断水断饭之折磨。

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就只好让他回重庆养病。

1977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顾和温馨,延至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

他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1981年1月17日,吴宓的骨灰,由吴须曼送至安吴堡,葬在白雪笼罩的嵯峨山下。

吴宓品德高洁,言不阿贵,行不偎荣。

文革期间,在全国“批林批孔”运动高潮时喊出“头可断,孔不可批”,受到残酷批斗和监禁劳改。

蹲身牛棚,犹大写“我罪实质,是认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

”一类文字。

吴宓做到了“不降志,不辱身”,最终也没有被改造成一个自卑、谦恭的顺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